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文本选段(20分)

生命如四季。

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没有权利逃避,上苍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也给予我责任。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每天,我怀着希望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像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来出生的婴儿。我知道,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花朵。那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花朵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可那是怎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

我顿足,我懊恼,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有什么用呢?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自己检点!

我眼睁睁地看过,在无情的冰雹下,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在细弱的稻杆上摇摇摆摆地挣扎,却无力挣脱生养它,却又牢牢地锁住它的大地,永远没有尝过成熟是怎么一种滋味,便夭折了。

我曾张开我的双臂,愿将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善良过分,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苦又酸的快乐。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在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我有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我已感动过、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黄昏,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不,我可以在炉子里加上几块木柴,使屋子里更加温暖;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但愿只是别人欠我,那最后的日子,便会安心得多!

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将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

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

(有删改)

【小题1】文章把生命比作四季,并以之为序写出了“我”奋斗的一生。请模仿下面对春天的概括,再各用一句话对另外三季加以简要概括。(4分)
春天 怀着希望艰难开拓
夏天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
冬天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5分)
⑴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⑵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
【小题3】透过文中的比喻,说说现实中的“我”经历了一个怎样的人生?(5分)
【小题4】作者在文中说“善良过分,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请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00: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中国的桃花文化
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梅文化”、“菊文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早在先秦的《诗经·周南》中,就有一首关于桃花的诗。“桃之夭夭”,描写茂盛、火红的桃花,并用桃花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春秋时代,息国的国君夫人息妫容貌美丽,被人称作“桃花夫人”。唐代的崔护在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访,人去桃花在,崔护感伤不已,题诗慨叹,“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诗。还有清初孔尚任的著名悲剧《桃花扇》,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为黛玉葬花写的《葬花辞》和《桃花行》。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
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吉祥喜庆活动特别是恋爱、婚姻这类人生喜庆之事里,桃花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桃花坞、桃花酒、桃花运,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我国由历史沿袭形成众多的桃花观赏景点,早春二月,人们踏青采撷归来,多是几枝早开的桃花。至于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传说桃都山有一巨大的桃树叫“桃都”,上有天鸡,天鸡一叫,天下的雄鸡也跟着叫。在中国神话中,仙桃又是长寿的象征,神话中的王母娘娘有“蟠桃宴”。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人们又用“桃李满天下”比喻老师的学生之多……
那么,中国桃花文化为何如此独特呢?
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生、欣欣向荣的春天,中国文人对春天倾注了十分炽热的情感,“咏春”的诗文特别发达,而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自我们所能见到的《诗经》始,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激发了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达对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
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文人两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文化心理。一方面,他们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现实不断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于是造成了他们的失落心理,他们只好“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上的休憩和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桃花源作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学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他们并不是不知道桃花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原的《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因此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
B.“桃都”、“蟠桃宴”、“桃李满天下”等美好传说都与民间“尚红”的礼俗有关。
C.中国文人虽有“经世治国”的人生理想,但是现实往往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所以他们对桃花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情结。
D.独特的中国“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思考和认识。
【小题2】(小题2)根据文意,不符合中国“桃花文化”形成条件的一项是()(3分)
A.桃花俏丽的色彩和缤纷的落英会使人触景生情,产生丰富的联想。
B.人们用比喻、象征手法,把审美情感寄托于桃花,使其成为一种共同认可的移情物。
C.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而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更是几乎无处不在。
D.中国的“桃花文化”的形成要有世代沿袭相传的民族积淀。
【小题3】(小题3)对作者把文人学士寻找桃花源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的原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
B.“桃花源”是一种理想社会的象征,探寻桃花源就是对理想社会的探寻和追求。
C.探寻桃花源,是中国文人的自然观的反映,他们寻找桃花源,歌颂桃花,表达对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
D.探寻桃花源,体现了儒家与庄禅思想互补的人生哲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凡历史稍长一点的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永恒的风景”。构成这道“风景”的,除了眼见为实、可以言之凿凿的校园建筑、图书设备、科研成果、名师高徒外,还有必须心领神会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精神。介于两种之间,兼及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的,是众多精彩的传说。比如,某位名人在这棵树下悟道,某回学潮在这个角落起步,某项发明在这间实验室诞生,某对情侣在这条小路上第一次携手等等。比起校史上极其有说服力的统计数字,这些蕴涵着感情与想象的“传说”,未免显得虚无缥缈,因而,也就不大可能进入史家的视野。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大学”更为充满灵性的场所。漫步静谧的校园,埋首灯火通明的图书馆,倾听学生宿舍里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或者“远眺”湖边小路上恋人的窃窃私语,只要有“心”,你总能感知到这所大学的脉搏与灵魂。
如此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叙述,实在难以实证。所以,为了讲述老北大的故事,我选择了“回到现场”的策略。比如,同样谈论北大人喜欢挂在嘴边的“五四”,我会对游行路线怎样设计,集会演讲为什么选择天安门,火烧赵家楼又是如何被叙述的等等感兴趣。至于史学家不大关注的北河沿的垂柳,东斋西斋学风的区别,红楼的建筑费用,牌匾与校徽的象征意味,北大周围的小饭馆味道怎样,洗得泛白的蓝布长褂魅力何在等,也都让我入迷。
于是,我进入了“历史”与“文学”的中间地带,杂感、素描、随笔、小品、回忆录,以及新闻报道、档案材料等,广泛搜集并认真鉴赏起“老北大的故事”来。令我惊讶的是,当年的“素描”与几十年后的“追忆”,竟无多大出入。考虑到关于老北大的旧文寻找不易,不可能是众多八旬老人转相抄袭。唯一的解释是,老北大确有其鲜明的性格与独特的魅力,因而追忆者“英雄所见略同”。借用钱穆《师友杂忆》中的妙语:“能追忆者,此始是吾生命之真。其在记忆之外者,足证其生命之真。”一个人如此,一所大学也不例外:能被无数学子追忆不已的,方才是此大学“生命之真”。此等“生命之真”,不因时间流逝而磨灭,也不因政见不同而扭曲。
其实,“老北大”之成为众口传诵的“故事”,很大程度得益于时光的流逝。绝大部分关于北大的文章,都是作者离开母校之后才写的。而抗战爆发北大南迁,更是个绝好的机缘。正因远离红楼,方才意识到其巨大的感召力,也才有心思仔细勾勒其日益清晰的面孔。
【小题1】作者认为构成北京大学“永恒的风景”的主要内容是  (不超过20个字。)
【小题2】写出作者感受北京大学的“脉搏与灵魂”的几个凭借点。
【小题3】作者和史学家讲述北大“故事”的区别是因为他的策略与众不同。其策略是
并且用    等内容关注北大。
【小题4】在文中作者还指出了在纪念北大一事上的一个奇特现象。这个现象是     (不超过25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尾 巴
刘万里
龚甲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领导长了一条尾巴。 
那天,大领导来单位视察,领导见了大领导立即变脸,面带笑容(领导在单位从不见笑的),点头哈腰,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领导身后露出一条尾巴,轻轻地在左右摇摆。龚甲就站在领导身后,那条尾巴就在他面前晃动,他以为是幻觉,自己眼花了,使劲掐了自己一下,领导确实长了一条尾巴。龚甲惊出一身冷汗,他还是怀疑自己在做梦,揉了揉眼睛,睁开眼再一看,领导的尾巴却不见了。
龚甲回到自己的住处,精神有点恍惚,领导怎么会长了一条尾巴呢?龚甲仔细把前后经过回忆了一下,最后确定的是领导确实长有一条尾巴。   
龚甲是心里憋不住事的人,这个秘密在心里憋了三天,憋得他心里难受。
领导长了一条尾巴。”下班后龚甲把同事拉到一家饭店说。
“不可能。”同事说。
“真的,千真万确,这种事我能随便开玩笑吗?”
同事半信半疑。
第二天都在传言,领导长了一条尾巴。不过在传播前都要加上,这是龚甲说的,这样就可把责任推开了。 
消息很快传到领导的耳朵里了。   
人们都在等待一场好戏看。
这天终于来了,领导叫龚甲到他办公室去一趟。
龚甲战战兢兢来到领导办公室,等待一场痛骂。
领导面带笑容,给龚甲倒了一杯水,“别站着,坐吧。最近工作上有没有啥困难?” 
龚甲接过水,半个屁股坐在沙发上,“没有……都好着呢。”
领导笑着说:“最近单位都在议论什么?”
龚甲惊出一身冷汗,他知道领导知道了一切,“都怪我胡言乱语……”
“过去的一切都不要提了,”领导摆了摆手,“我现在准备提拔你为办公室主任,不知道你有没有信心。”    
“有信心,”龚甲看领导不是在开玩笑,“领导不愧是好领导。”
龚甲没有受批评,反而升了官,谣言不攻自破。
同事不甘心,见了龚甲又问:“领导是不是长了尾巴?你是不是抓住了领导的尾巴?” 
龚甲四周看了看,低声说:“领导怎会长尾巴呢?不要乱说。” 
同事无趣地走了。 
龚甲每天跟在领导后边,吃香的喝辣的。有人找领导办事,就找龚甲,当然都不是空手,龚甲深深体会到了当官的好处,吃喝不花钱,随便滥用公车,找个理由就出国。    
夜深人静,领导的尾巴老是在他眼前晃动,龚甲伸手一摸,啥都没有。他把那天的情景再回忆了一下,那天他确实看到了领导长了一条尾巴。但是,他跟了领导这么久,一直没有发现领导有尾巴,慢慢地他就明白了,那天他出现了幻觉,领导根本没有尾巴。
一天,龚甲去领导办公室汇报工作,他忘了敲门,领导正在站着接电话,领导没有发现龚甲进来了,领导点头哈腰,“市长,请放心……好……好……”龚甲大吃一惊,领导身后长出了一条长长的尾巴,那尾巴又粗又长,左右在摇摆。龚甲揉了揉眼睛,确定自己没看花眼,伸出手摸了摸尾巴,突然尾巴像条鞭子,狠狠抽了龚甲一下,龚甲痛得叫了一声。  
领导放下电话,盯着龚甲说:“进来也不敲门,想抓我的尾巴?” 
龚甲摸着脸说,“我怎敢抓领导的尾巴?我啥都没看见。” 
领导皮笑肉不笑地呵呵一笑。 
龚甲无意地瞅了瞅领导,领导那条尾巴不见了。
龚甲晚上又做梦,梦见了领导,领导那条尾巴像条长蛇在追赶龚甲,龚甲跑的筋疲力尽,前面是万丈深渊,一无路可逃,尾巴嗖嗖地追上他,缠住龚甲。尾巴扬起来,变成了一条蛇,那是领导的脸,领导说:“在兽城,贪官都有尾巴,贪的越多,尾巴就越长越粗……”
龚甲一下惊醒了,他摸了摸屁股,大吃一惊,自己也长了一条小小的尾巴。
【小题1】小说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龚甲的形象特点。(6分)
【小题3】小说两次写到龚甲看到领导的尾巴,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这篇小说以“尾巴”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世界上有过宗族性的血缘组织的民族不乏其例,但像中华早期文明社会中所见的宗族组织与政治权利同构的情形,却属罕见。古代中华文明中,宗庙所在地成为聚落的中心, 政治身份的世袭和宗主身份的传递相合,成为商、周文明社会国家的突出特点。政治身份与 宗法身份的合一,或政治身份依赖于宗法身份,发展出一种治家与治国融为一体的政治形态 和传统。
中国古代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其基本特点就是宗法性社会。这里所说的“宗法性社会” 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并无褒贬之意,乃是指以亲属关系为其结构、以亲属关系的原理和准 则调节社会的一种社会类型。在宗法社会中,一切社会关系都家族化了,宗法关系即是政治 关系,政治关系即是宗法关系。故政治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都依照宗法的亲属关系来规 范。这样一种社会,在性质上近于梁漱溟所说的“伦理本位的社会”。伦理关系的特点是在 伦理关系中有等差、有秩序,同时又有情义、有情分。因此,在这种关系的社会中,主导的 原则不是法律而是情义,重义务而不重权利。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是脱胎于古宗 法社会而来,是不错的。
从早期中国文化的演进来看,夏、商、周的文化模式有所差别,但三代以来也发展着一 种连续性的气质,这种气质以黄河中下游文化为总体背景,在历史进程中经由王朝对周边方 国的统合力增强而逐渐形成。而这种气质在西周开始定型,经过轴心时代的发展,演变成为 中国文化的基本气质。这种文化气质在周代集中表现为重孝、亲人、贵民、崇德。重孝不仅 体现为殷商时期繁盛的祖先祭祀,在周代礼乐文化中更强烈表现出对宗族成员的亲和情感, 对人间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热爱,对家族家庭的义务和依赖。这种强调家族向心性而被人类学 家称为亲族连带的表现,都体现出古代中国人对自己和所处世界的一种价值态度。从而,这 种气质与那些重视来生和神界,视人世与人生为纯粹幻觉,追求超自然的满足的取向有很大 不同,更倾向于积极的、社会性的、热忱而人道的价值取向。
在孔子与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文化气质方面,与西周文化及其走向有着一脉相承的连续性 关系。没有周公就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孔子对周公的 倾心敬仰,荀子以周公为第一代大儒,都早已明确指明儒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说,西周礼乐 文化是儒家产生的土壤,西周思想为孔子和早期儒家提供了重要的世界观、政治哲学、伦理 德性的基础。同时,西周文化又是三代文化漫长演进的产物,经历了巫觋文化、祭祀文化而 发展为礼乐文化,由原始宗教、自然宗教发展为伦理宗教,形成了孔子和早期儒家思想产生 的深厚根基。更向前溯,从龙山文化以降,经历了中原不同区域文化的融合,在政治文化、 宗教文化、道德情感等不同领域逐渐地发展,并在西周开始定型成比较稳定的精神气质,这 种气质体现为崇德贵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天民合一 的存在信仰、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因此,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具有一种内在的 联系,是中华文明时代初期以来文化自身连续发展的产物,体现了三代传衍的传统及其养育 的精神气质,儒家的价值观也就成为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主流。
(选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世界上其他一些有过宗族性的血缘组织的民族相比,在中华早期文明社会中,出现了罕见的 宗族组织与政治权利同构的情形。
B.商、周时期,宗庙所在地成为聚落的中心,政治身份的世袭和宗主身份的传递相合,形成了治 家与治国融为一体的政治形态和传统。
C.早期中国文化的演进过程表明,虽然夏、商、周的文化模式有所不同,但三代以来发展着一种 以黄河中下游文化为总体背景的连续性的气质。
D.宗法性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点,它是以亲属关系为社会结构并利用亲属关系的原理和 准则来调节社会的一种社会类型。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宗法社会,社会关系表现出家族化的特征,宗法关系与政治关系相互等同,宗法的亲属关系
可以规范政治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
B.梁漱溟所说的“伦理本位的社会”,其主导原则是情义而不是法律,重义务而不重权利, 而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是从古宗法社会脱胎而来的。
C.“重孝”是中国文化气质的重要内容,它形成于周代,主要表现为对宗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 人间生活、人际关系的热爱以及对家族家庭的义务和依赖。
D.早期中国文化的连续性气质经由王朝对周边方国的统合力增强而逐渐形成,在西周开始定型并 经过轴心时代的发展而演变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气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公是西周文化的代表人物,也是儒学的先驱和奠基人,他的思想对孔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 物的思想及其文化气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与重视来生和神界,视人世和人生为纯粹幻觉,追求超自然满足的价值取向相比,古代中国人 强调家族向心性的处世态度更有价值和意义。
C.文化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在西周文化之前,早期中国文化就经历了 中原不同区域文化的融合发展。
D.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时代初期以来文化自身连续发展的产物,体现了三代传衍的传统及其养育 的精神气质,因而儒家价值观成为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