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价值三千万美元的梦想
刘燕敏
2002年11月28日,是美国特有的节日——感恩节。在这个节日到来的前三天,芝加哥市一位名叫赛尼·史密斯的中年男子向当地法院递交了一份诉状,要求赎回自己去埃及旅行的权利。这样的诉求在美国社会,应该说十分普通。然而,不知是因为它涉及的内容不同一般,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总之,该案在美国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以至于到目前为止,仍是新闻部门追逐的热点。
这起案子的案情十分简单。它发生在40年前,当时赛尼·史密斯6岁,在威灵顿小学读一年级。有一天,品行课老师玛丽·安小姐让他们各说出一个自己的梦想。全班24名同学都非常踊跃,尤其是赛尼,他一口气说出两个:一个是拥有自己的一头小母牛;另一个是去埃及旅行一次。可是当玛丽·安小姐问到一个名叫杰米的男孩时,不知为什么,他竟一下子没了梦想。为了让杰米也拥有一个自己的梦想,她建议杰米向同学购买一个,于是在玛丽·安小姐的见证下,杰米就用3美分向拥有两个梦想的赛尼买了一个。由于赛尼当时太想拥有一头自己的小母牛了,他就让出第二个梦想——去埃及旅行一次。
40年过去了,赛尼·史密斯已人到中年,并且在商界小有成就。40年来,他去过很多地方——瑞典,丹麦,希腊,沙特,中国,日本,然而他从来没有涉足过埃及。难道他没想过去埃及吗?想过。据他说,从他卖掉去埃及的梦想之后,他就从来没忘记过这个梦想。然而,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和一个诚信的商人,他不能去埃及,因为他把这一行为连同那一个梦一起卖掉了。
2002年感恩节前夕,他和妻子打算到非洲旅行一次,在设计旅行线路时,妻子把埃及的金字塔作为其中的一个观光项目。赛尼·史密斯再也忍不住了,他决定赎回那个梦想,因为他觉得只有那样,他才能坦然地踏上那片土地。
赛尼·史密斯能赎回那个梦想吗?他没有赎回那个梦想。因为经联邦法院审定,那个梦想价值3000万美元,赛尼·史密斯要赎回去,就必须倾家荡产。其中的缘由,我们从杰米的答辩状中,也许可略知一二。
杰米是这样说的:在我接到史密斯先生的律师送达的副本时,我正在打点行装,准备全家一起去埃及。这好像是我一口回绝史密斯先生要求赎回那个梦想的理由。其实,真正的理由不是我们正准备去埃及,而是这个梦想的价值。现在各位都非常清楚,小时候我是个穷孩子,穷到以至于不敢有自己的梦想。然而,自从我在玛丽小姐的鼓励下,用3美分从史密斯先生那儿购买了一个梦想之后,我彻底地变了,变得富有了。我不再淘气,不再散漫,不再浪费自己的光阴,我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之所以能考上华盛顿大学,我想完全得益于这个梦想,因为我想去埃及。我之所以能认识我美丽贤慧的妻子,我想也是得益于这个梦想,她是一个对埃及文明着迷的人,如果我不是购买了那个梦想,我们绝不会在图书馆里相遇,更不会有一段浪漫迷人的恋爱时光,也不会有现在像我们这样幸福的一对。我的儿子现在在斯坦福大学读书,我想也是得益于这个梦想,因为从小我就告诉他,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去埃及,如果你能获得好的等级,我就带你去那个美丽的地方。我想他就是在埃及的召唤下,走入斯坦福大学的。现在我在芝加哥拥有6家超市,总价值2500万元左右。我想如果我没有那个去埃及旅行的梦想,我是绝不会拥有这些财富的。尊敬的法官和陪审团的各位女士们、先生们,我想假如这个梦想是属于你们的,你们一定会认为这个梦已融入了你们的生命之中,已经和你们的生活、你们的命运紧密相连,密不可分;你们一定会认为,这个梦想就是你们的无价之宝。
赎回一个被3美分卖掉的梦想,要花3000万美元。在我们看来也许没有必要,或者说根本就不值得。然而,据《芝加哥电讯报》报道,前不久,赛尼·史密斯已经上诉到联邦法院,说哪怕花3个亿,把官司打到自己的曾孙那一代,也要赎回自己儿时的那个梦想。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小说开篇强调赛尼的案子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成为新闻部门追逐的热点,起到了制造了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小说围绕梦想的所有权问题,在平静的叙述中,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了对梦想的价值、遵守信约等等问题的思考。
C.赛尼认为只有赎回去埃及的梦想,“才能坦然地踏上那片土地”。“坦然”一词写出了赛尼对于去埃及这一梦想的珍惜和渴望。
D.3美分和3000万美元,6岁和46岁,小说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表现手法,意在表现梦想可以改变人生这一小说主题。
E.从当地法院到联邦法院,赛尼两次提交自己的诉求,小说首尾呼应。以《芝加哥电讯报》报道事件的方式,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小题2】小说主人公赛尼·史密斯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题目“价值三千万美元的梦想”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有人认为,遵守契约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品质,因此,赛尼应该为赎回梦想付出高昂代价;也有人认为,梦想作为人类的精神财富,完全可以共享,杰米不应为“梦想”标上高价。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35: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海蒂姑姑来访 (美)马里恩·艾什
我和妻子住在伊利诺斯州的一个小镇上。那时候小镇的情况特别糟,因为已经连续干旱三年了,许多家庭都已经搬到别处去了。小镇的资源越来越贫乏,居民们也情绪低落、脾气暴燥,经常为一些小事吵得天翻地覆。一些人甚至不再上教堂了。
“小镇期待奇迹。”牧师垂头丧气地说。
海蒂姑姑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从佛罗里达州来到我们这里的。她戴着一顶天蓝色的无边女帽。“这颜色与我的白头发正相配。”她说。事实上,那顶帽子与她那闪闪发亮的蓝眼睛更相配。海蒂姑姑对谁都笑容可掬,从来不说一句不友好的话。没过多久,小镇上的所有居民就都称她为“海蒂姑姑”了。
当我们带她去教堂的时候,她很震惊。因为管风琴静静地立在那儿,没有人演奏,而由留声机为大家播放赞美诗。“梅布尔·肖说她的关节炎发作了,不能演奏了。”我解释道。 “啊,我喜欢演奏管风琴,”海蒂姑姑说,“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为大家演奏。”
人们兴奋极了,但只有一小会儿——海蒂姑姑演奏得糟极了,调都不知道跑哪儿去了,比没人演奏还要糟不知多少倍。
海蒂姑姑为我们演奏了两个星期之后,牧师亲自去找梅布尔了。他告诉她,大家需要她,大家恳求她再回来演奏管风琴。“好吧,”梅布尔说,“如果你们真希望我回去的话,那我就回去吧。”星期天,梅布尔又在教堂演奏管风琴了。当大家陶醉在梅布尔的音乐声中时,海蒂姑姑的蓝眼睛也熠熠生辉。
又一个星期天,教堂里没有出板报。牧师向大家道歉。原来,负责抄写的琼斯夫人说她没有时间再做这件事了。“我愿意做这件事。”她说。“太好了!”牧师高兴地叫道。但当时后排就有人叫道:“哦,不!”
后来的事实证明,可怜的海蒂姑姑的抄写能力和她的演奏能力一样差。她抄写的板报错字连篇,简直让人没法读。许多人去找琼斯夫人,恳求她继续担任抄写的任务。琼斯夫人终于同意了。
其后,海蒂姑姑又自告奋勇地接受了管理人的工作,因为教堂没有钱请一名全职打扫教堂卫生的管理人。她扫地的时候东一扫帚西一扫帚,灰尘漫天飞舞。她给地板打的蜡,厚得让人随时都有摔倒的危险。没过多久,路易丝·威尔森和玛格丽特·布朗就自愿代替了她。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全都惊呆了。众所周知,这两位女士相互不讲话已经一年了。
那年夏天,海蒂姑姑想施于援手的所有事情都让人无法评价。你不能说她哪件事是做得成功的,但你也不能说她失败了。“我们都开始喜欢你的海蒂姑姑了。”一位夫人对我说。人人都承认他们之所以喜欢海蒂姑姑,是因为她愿意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施于援手,并且哪里需要她就愿意到哪里去。当然,如果她都能够胜任每件事的话,就更完美了。但不管怎样,她是一个能让人受到鼓舞的人。
海蒂姑姑最后一次和我们去教堂的那个星期天早上,说:“我要给大家一个惊喜。”教堂里坐满了人,人们都来了。海蒂姑姑走到讲坛前面,面对听众说:“你们的教堂真美!你们也都很善良。我会记住每个人的。现在,我想为大家演奏一曲我很喜欢的《在花园里》。”
大家都沉默不语,静静地等待着。我不禁想起,这种在最近这些艰苦的岁月里已经很鲜见的忍耐力,又回到我们这块土地上和我们这些人的心灵中了。我们全都安静地坐着,好像刚刚下了一场大雨,解除了我们的干旱之危似的。
海蒂姑姑走到管风琴前坐下来。她抬起头,微笑地看着我们。我没有听到一个变调的音符。优美的旋律飘荡在上空,就像天使在唱歌。海蒂姑姑怎么又会演奏管风琴了?她以前难道是装出来的吗?她故意弄糟所有的事情,就是为了让大家重新团结起来吗?
当她演奏完的时候,人们都鼓起掌来,牧师走到讲坛上。“我们曾经期望出现奇迹,”他说,“现在,奇迹果然出现了。海蒂姑姑就是我们的奇迹。
(《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头对小镇糟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了描写,请简析这些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结合全文,请概括海蒂姑姑所创造的奇迹。
【小题3】通读全文,请简要分析海蒂姑姑的形象。
【小题4】文中画线句“你不能说她哪件事是做得成功的,但你也不能说她失败了”,句意是否矛盾?请简要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告别布鞋院士难忘一颗初心
余建斌
“布鞋院士”,68岁的李小文1月10日离世,消息来得很突然。
尽管他留下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会。但他离去的当晚,网络社交平台上,对他的怀念还是铺天盖地,一如他在去年因光脚穿布鞋授课而走红,成为网友口中“不起眼却身具盖世神功的扫地僧”,和大众眼中“有个性、有才华、有风骨”的科学家。
李小文的“走红”,在于他身上折射出的巨大反差。最初的反差,是他朴素、不拘小节的打扮,与大众心目中的院士形象相去甚远;随着他被挖掘出更多极富个人魅力的生活细节,一个成就了“20世纪80年代世界遥感的三大贡献之一”,同时却又极为淡泊名利、执着科研的科学家形象,与人们印象中被浮躁风气浸染、公信力有所消解的科学圈形成了又一个反差。可以说,李小文个体的“出现”,实际上激荡起了社会群体潜意识的涟漪,乃至被认为有助于重塑科学界的榜样和信心。
客观地讲,由于近年来学界出现的一些杂音,科学家的形象多少被打了折扣,长大后做一名科学家也逐渐不是小孩子们脱口而出的梦想。尽管如此,普通公众还是会对真正的科学家肃然起敬,为难以理解的科学奥秘而着迷,对科学的向往和情结依然牢固。
一大批包括李小文在内的科学家,一直是承载这种理想标杆的坚实基础。刚刚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89岁的于敏院士,曾隐姓埋名三十载,“两弹一星”元勋的称号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大的社会知名度,他觉得“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92岁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植物学家吴征镒说,“我感觉到学无止境,后来居上。”孙家栋院士则只给自己打了及格分……每一位做出大成就的科学家,从事的领域、个人的性格难说相似,但求真务实的态度往往相似。“布鞋院士”最吸引人的地方,自然不是科学家的朴素,而是科学家的专注。
有人用“纯粹”来形容和赞美李小文,但对李小文自己来说,他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更可能是习惯,是兴趣,是爱好。只是爱“酒里乾坤,三杯两盏淡酒间与学生趣谈诗书武侠”,爱用“黄老邪”之名在博客上写写涂涂,在自己的科学天地与人小过几招。“布鞋院士”盛名之下,仍是一个喜欢光脚穿布鞋的“技术宅男”。他遵从的,只是自己的“一点素心”,一颗初心,无关其他高大上的形容词。
李小文的一名博友说,李小文多少有些魏晋文人的风骨,而这种风骨,就是现在学术界缺少的真性情,是学者本分的回归和做学问应有的那种心态。
李小文大学时期的校友戴绍基说,李小文的言行,维护了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本色、随性,这种影响甚至比他在遥感领域作出的贡献更可贵。
就在几天前,1月7日,李小文以高票当选北京师范大学第六届“感动师大”新闻人物。由于他酷爱阅读金庸小说,颁奖词也颇具武侠风:“一点素心,三分侠气,伴你一蓑烟雨任平生。”当时他因身体原因未能出席,但想必是乐意听到这样的评价的。
(选自2015年1月12日《人民日报》《新京报》)
相关链接
①李小文 1947年3月2日生于四川自贡,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长于遥感基础理论研究,李小文-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的创始人,硕士论文被列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在国内外遥感界享有盛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也是973项目“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理论及应用”的首席科学家。(摘自《新京报》)
②他有自己的一套金钱观,认为钱的作用在本质上是“非线性和非单调性”的。对比较贫困的青年学生来说,很少一点钱,也许就能帮助他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或是拯救一条生命,产生比较好的社会效益。几年前,李小文拿出李嘉诚基金会奖励自己的钱,在母校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设立了以其长女命名的“李谦”奖助学金。对于这奖助学金,李小文解释“自己有口酒喝,就感觉进了‘非线性区’,没什么负担,就捐了”。(摘自《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布鞋院士”早已是网络红人,可是他淡泊名利,以期重塑科学界的榜样和信心,于是立下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会。
B.目前,科学圈被浮躁风气浸染,公信力有所消解,因此科学家的形象被打了折扣,成为一名科学家也不是小孩子们脱口而出的梦想。
C.于敏院士、植物学家吴征镒、孙家栋院士、李小文院士等一大批科学家,一直是真正科学家的理想标杆,普通公众对他们永远是肃然起敬。
D.有人用“纯粹”来形容和赞美李小文,但李小文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更可能是习惯,是兴趣,是爱好,无关其他高大上的形容词。
 
E.李小文曾以高票当选“感动师大”新闻人物,其颁奖词颇具武侠风,想必一生酷爱阅读金庸小说的他是乐意听到这样的评价的。
(2)为什么李小文要求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会,但他离去的当晚,网络社交平台上,对他怀念还是铺天盖地?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3)李小文的“走红”,在于他身上折射出的巨大反差。这种反差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4)作为一位成功的科学家,李小文是怎样表现出他的“‘一点素心’,一颗初心”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读下列小说,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心如秤

从前的秤十六两一斤,因此有半斤八两之说

还在十六两一斤的年代,县城南街开着两家米店,一家字号“永昌”,另一家叫“丰裕”

“丰裕”米店的老掌柜眼看兵荒马乱生意不好做,就想出个多赚钱的主意这一天,他把星秤师傅请到家里,避开众人,对星秤师傅说:“麻烦师傅给星一杆十五两半一斤的秤,我多加一串钱”

星秤师傅为了多得一串钱,就忘掉了行德,满口答应下来老掌柜吩咐完毕,留下星秤师傅在院里星秤,自己就踱进米店料理生意去了

米店老掌柜有四个儿子,都帮他料理米店最小的儿子两个月前娶一塾师的女儿为妻新媳妇正在屋里做针线,爹吩咐星秤师傅的话被她听见了,老掌柜离开后,新媳妇沉思了一会儿,走出新房对星秤师傅说:“俺爹年纪大了,有些糊涂,刚才一定是把话讲错了请师傅星一杆十六两半一斤的秤,我再送您两串钱不过,千万不能让俺爹知道”星秤师傅为了再多得两串钱,就答应了一杆十六两半一斤的秤很快制成,星秤师傅果真没把秤的变化告诉老掌柜老掌柜曾多次请他星秤,对他的手艺信得过,当天就把新秤拿到米店使用了

一段时间后,“丰裕”米店的生意兴旺起来,“永昌”米店的老主顾也赶热闹,纷纷转到“丰裕”买米又一段时间后,县城东街、西街的人也舍近求远,穿街走巷来 “丰裕”买米,而斜对门的“永昌”米店简直门可罗雀

到了年底,“丰裕”米店发了财,“永昌”米店没法开张了,把米店让给了“丰裕”,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饺子老掌柜心里高兴,出了个题目让大家猜,看谁猜得出,自家发财盼奥秘,大家七嘴八舌,有说老天爷保佑的,有说老掌柜管理有方的,有说米店位置好的,也有说是全家人齐心合力的……掌柜嘿嘿一笑,说:“你们说的都不对咱靠啥发的财?是靠咱的秤!咱的秤十五两半一斤,每卖一斤米,就少付半两,每天卖几百几千斤,就多赚几百几千个钱,日积月累,咱就发财了”接着,他把年初多掏一串钱星十五两半一斤秤的经过说了一遍

儿孙们一听,都惊讶得忘了吃饺子惊讶过后,大家都说他不显山不露水的,连自家人都没察觉,就把钱赚了,老人家实在高明老掌柜高兴极了,把胡子捋了一遍又一遍这时,新媳妇从座位上慢慢站起来,对老掌柜说:“我有一件事要告诉爹,在没告诉爹以前,希望您老人家答应原谅我的过失”待老掌柜点头后,新媳妇不慌不忙,把年初多掏两串钱星十六两半一斤秤的经过讲给大家听她说:“爹说得对,咱是靠秤发的财咱的秤每斤多半两,顾客就知道咱做买卖实在,就愿买咱的米,咱的生意兴旺尽管每一斤米少获了一点利,可卖的多了获利就大了咱是靠诚实发的财呀”

大家更是一阵惊讶,一个个张大了嘴巴老掌柜不相信这是真的,拿来每日卖米的秤一校,果然每斤十六两半,老掌柜呆住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慢慢地走进自己的卧室第二天吃过年初一早饭,老掌柜把全家人召集到一块儿,从腰里解下账房钥匙说:“我老了,不中用了我昨晚琢磨了一夜,决定从今天起,把掌柜让给老四媳妇,往后,咱都听她的!”众人为秤,半两之差,心明如镜做生意,讲究“诚”,做人岂不如此?

【小题1】小说写了两家米店,详写“丰裕”,略写“永昌”,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处?
【小题2】老掌柜为了多赚钱请人星十五两半一斤的秤,星秤师傅为了多得钱而星不合标准的秤,这些现象表明了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又是什么?
【小题3】通观全文,分析新媳妇的人物形象。
【小题4】试结合小说内容探究:你觉得文章最后一段结尾有没有必要写?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