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海边栈桥
王月鹏
①我忽略身边的海已经很久了。一支作为景点的锚默立海边,斑斑锈迹留下太多风浪的痕迹。游人熙来攘往,很少有人在意或理解它的存在。谁愿停下身来,听一支锈迹斑斑的锚的诉说?
②海是难以解释的。可以感受,可以想像,但难以解释。滨海路沿着海岸线蜿蜒前行。落日在海天交接处静静地浮着,海在脚下涌着温和的浪。咸涩的晚风,将我满身的疲惫一层层剥落。薄薄雾气中,隐约传来海的沉吟,宛若一抹最本真的召唤。曾经丛生的礁石消失了,栈桥依旧。一对恋人撑着小花伞,相依相偎地在栈桥上踱步。相对于彼岸,栈桥的意义在哪里?它静静地伸向海的深处,我喜欢它欲言又止的样子。我一次次地走向它,走向这段并不遥远的“桥”,这段让人身心宁静的“路”。没有人会希望通过栈桥到达彼岸,它只是把你送到距离美和感受更真切的一个地方,将彼岸定格在视野与想像之中。这是它与别的桥的区别所在。独立栈桥,迎着海风,我不知道是海水充盈着沉默,还是沉默充盈着海水。夕阳已经沉没,海的余温让人心动,让人想像晨曦是怎样地再次托起这个城市。懂海的人,此刻应该是沉默着的。
③我曾在大海深处的一个小岛上度过数日。那天我们驱车赶到海边已是日暮时分,薄雾蒙蒙,只觉海天一色,渐渐地便从海浪声中辨出机帆船的声音。大家于是雀跃起来,岛上的人应约驾船来接我们了。一阵忙乱之后,船在海中稳稳地漂了约半个小时,然后停泊在一个小码头。下了船,便爬坡,坡势不陡,却挺长,好久才遥遥地看见树丛中的村落。村子不大,不足百户人家,屋舍在山的半腰,若隐若现,看上去不甚规整,却与这岛的风格极为相仿,显得格外和谐。岛人热忱地接待了我们,住处是两间古旧屋舍,屋后有树,树下有石桌石凳。岛人常年饮用积蓄的雨水,借风力发电,日出而渔,日落而归。那夜,我们一伙人坐在小岛码头的台阶上,聊着一些与文学相关的话题,不知不觉间,海潮悄然涨到了我们脚底下。
我在栈桥上徘徊,回想一些与海相关的事情。夜色缓缓罩了下来,越来越紧。城市淡远了。烟台山与海相依相偎。没有了想像,只剩下海,这巨大的水,漾漾地簇拥着栈桥,包围着我。生活有着若干的可能,心里装不下这海,就不要说已经懂得了生活。
⑤栈桥附近,有一个叫作月亮湾的地方。那是一片深月形海湾,一道宽约一米、长二十余米的海堤,静静地探进海里。这是我心中另一种形态的栈桥。在它的尽头,是一座不锈钢制的月亮老人雕塑。这里成了青年人谈情说爱、海誓山盟的地方。这片深月形的海湾,与冰心老人的童年紧密相连。上个世纪初,少年冰心时常独自一人来到月亮湾,听着生生不息的涛声,看着由远而近的一排排浪花,静静等待父亲的归来。她在《忆烟台》中这样写道:“我童年时代的烟台,七十年前荒凉寂寞的烟台,已经从现代人们的眼中消逝了。今日的烟台是渤海东岸的一个四通八达的大港口,它朝气蓬勃、容光焕发地正忙着迎送五洲四海的客人。它不会记得七十年前有个孤独的孩子,在它的一角海滩上,徘徊踯躅,度过了潮涨潮落的八个年头。”
⑥潮起潮落。近在咫尺的海,是一个遥远的存在。
⑦海不是隐喻。这一片深深的海水,栈桥深深地懂得。
【小题1】文题是“海边栈桥”,但文章的第①段却没写“栈桥”而写“我”对海和人们对“锚”的忽略,试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4分)
【小题2】文中“海边栈桥”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3】第③段中对岛上村落、岛人住处和生活的描写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文章最后说“这一片深深的海水,栈桥深深地懂得”,你认为栈桥懂得了什么?(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9: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①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起源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②自然的变化,实在多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日出,中午晴空,傍晚日落,都是最美的景象;若再配上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由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在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③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常想变更。一碗最珍贵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可没听见说有厌看的。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然与人类须臾不可离的关系,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④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了,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⑤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惟一的人生乐趣,现在他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闻他惟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存在英国银行里的存折,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⑥自然景物所包涵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能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些自然的美感,还是要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
⑦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了他的孜孜以求,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佳处,就如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
⑧我曾经到过濑户内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上过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
⑨从前有一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过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住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我们只要天良不泯,本性尚存,仅凭我们的直觉,也就足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小题1】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起,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B.第②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化,姿态万千。
C.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清凉散”之喻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
D.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
E.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己,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那位视自然山水为仇敌的同事,就是人性缺失、人格低下的人。
B.许多婴幼儿看到电闪雷鸣就哭泣的行为是人欣赏自然的一种本能反应。
C.“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画面表明苏东坡精神渗透到了自然山水。
D.佛教“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说法,表明人性与自然是相通的。
【小题4】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3分)
【小题5】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5分)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郁达夫《故都的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题。
秦九韶与《数书九章》
秦九韶在《数书九章》序言中说,数学“大则可以通神明,顺性命;小则可以经世务,类万物”。所谓“通神明”,即往来于变化莫测的事物之间,明察其中的奥秘;“顺性命”,即顺应事物本性及其发展规律。在秦九韶看来,数学不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而且应该达到“通神明,顺性命”的崇高境界。
《数书九章》全书共九章九类,十八卷,每类9题共计81个算题。该书著述方式,大多由“问曰”、“答曰”、“术曰”、“草曰”四部分组成:“问曰”,是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答曰”,是给出答案;“术曰”,是阐述解题原理与步骤;“草曰”,是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另外,每类下还有颂词,词简意赅,用来记述本类算题主要内容、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及其解题思路等。
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并不按数学方法来分类。题文也不只谈数学,还涉及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成为了解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重要参考文献。《数书九章》在数学内容上颇多创新。中国算筹式记数法及其演算式在此得以完整保存;自然数、分数、小数、负数都有专条论述,还第一次用小数表示无理根的近似值;卷一大衍类中灵活运用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并首创连环求等,借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在《孙子算经》中“物不知数”问题的基础上总结成大衍求一术,使一次同余式组的解法规格化、程序化,比西方高斯创用的同类方法早500多年,被公认为“中国剩余定理”;卷十七市物类给出完整的方程术演算实录,书中还继贾宪增乘开方法进而作正负开方术,使之可以对任意次方程的有理根或无理根来求解,比19世纪英国霍纳的同类方法早500多年。此外,秦九韶还改进了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用互乘对减法消元,与现今的加减消元法完全一致;同时秦九韶又给出了筹算的草式,可使它扩充到一般线性方程中的解法。在欧洲最早是1559年布丢(Buteo,约1490—1570年,法国)给出的,他开始用不很完整的加减消元法解一次方程组,比秦九韶晚了312年,且理论上的不完整也逊于秦九韶。书中卷五田域类所列三斜求积公式与公元一世纪希腊海伦给出的公式殊途同归,秦九韶还给出一些经验常数,如筑土问题中的“坚三穿四壤五,粟率五十,墙法半之”等,即使对现在仍有现实意义。秦九韶还在十八卷77问“推计互易”中给出了配分比例和连锁比例的混合命题的巧妙且一般的运算方法,至今仍有意义。卷七、卷八测望类又使《海岛算经》中的测望之术发扬光大,再添光彩。
除此之外,秦九韶还提出了秦九韶算法。直到今天,这种算法仍是多项式求值比较先进的算法。该算法看似简单,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将求n次多项式的值转化为求n个一次多项式的值。在人工计算时,利用秦九韶算法和其中的系数表可以大幅简化运算;对于计算机程序算法而言,加法比乘法的计算效率要高很多,因此该算法仍有极大的意义,用于减少CPU运算时间。 
《数书九章》是对《九章算术》的继承和发展,概括了宋元时期中国传统数学的主要成就,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的高峰。当它还是抄本时就先后被收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1842年第一次印刷后即在民间广泛流传。秦九韶所创造的正负开方术和大衍求一术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数学的研究方向。焦循、李锐、张敦仁、骆腾凤、时曰醇、黄宗宪等数学家的著述都是在《数书九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完成的。秦九韶的成就也代表了中世纪世界数学发展的主流与最高水平,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德国著名数学史家M.康托尔(Cantor,1829-1920)高度评价了大衍求一术,他称赞发现这一算法的中国数学家是“最幸运的天才”。美国著名科学史家萨顿(G·Sarton,1884-1956)说过,秦九韶是“他那个民族,他个时代,并且确实也是所有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注:秦九韶(1208年-1261年)南宋官员、数学家,与李冶、杨辉、朱世杰并称宋元数学四大家。字道古,汉族,普州安岳(今属四川)人。
【小题1】下列关于《数书九章》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数书九章》全书的著述方式,都是由“问曰”、“答曰”、“术曰”、“草曰”四部分组成。
B.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并不按数学方法来分类。此书还是了解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重要参考文献。
C.书中还提出了“物不知数”问题,并总结成大衍求一术,使一次同余式组的解法规格化、程序化。
D.《数书九章》是对《九章算术》的继承和发展,概括了中国传统数学的主要成就,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的高峰。
【小题2】下列不属于《数书九章》在数学内容上创新的一项是(3分)
A.书中自然数、分数、小数、负数都有专条论述,第一次用小数表示无理根的近似值。
B.首创连环求等,借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C.改进了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用互乘对减法消元,与现今的加减消元法完全一致。
D.每类问题下写有颂词,词简意赅,用来记述本类算题主要内容、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及其解题思路等。
【小题3】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九韶认为数学不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而且应该达到明察事物的奥秘,顺应事物本性及其发展规律的境界。
B.大衍求一术,比西方高斯创用的同类方法早500多年,被公认为“中国剩余定理”,它和正负开方术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数学的研究方向。
C.利用秦九韶算法和其中的系数表可以使计算机程序算法效率提高很多,因此该算法仍有极大的意义,用于减少CPU运算时间。
D.秦九韶所列的三斜求积公式以及给出的一些经验常数,还有他给出的配分比例和连锁比例的混合命题的巧妙且一般的运算方法,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梨花白

刘建超

梨花白在老街唱红时,年方十六。

禁花白六岁开始跟着师傅学艺,拜在梅派名师门下。在老街首次登台时,正值梨花满天,一院春色,师傅便给她起了个艺名“梨花白”。

梨花白登台唱的是梅派经典剧目《贵妃醉酒》。梨花白扮相俊秀,噪音甜润,念白、唱腔、身段、水袖,一招一式、举手投足都深谙梅派风韵,把老街人听得如醉如痴。

梨花白走出戏楼已是午夜,一轮明月苍白地挂在丽京门的檐角,青石板路泛着幽幽的冷光。一辆车轻轻地来到她的面前,拉车的是一个和她年纪差不多的小伙子。

老街人歇息得早,天黑收摊,吃饭睡觉。半夜里是不会有啥生意的,尤其是拉车的。

“这么晚了,还没有收工?”

小伙子憨憨地笑笑:“我是在等你天黑,路上怕杯安全。”

梨花白好生感动,说了句:“去怡心胡同。”

车子在青石板路上轻快地颠簸起来。

老街的戏园子在城外两里地。从丽京门到戏园子,一色的青石板路。青石板路在戏班子唱戏时才热闹一下,沿街两边的摊贩忙碌着,多事是卖小吃、水果的。在这里可以吃到纯正的不翻汤、浆面条、绿豆丸子汤。戏散人静,青石板路便又恢复了冷清。

车子在青石板路上微微颠簸,却很舒适,许是太累了,菜花白在轻微的颠簸中闭上眼睛睡了。拉车的小伙子放慢了脚步,双手攥紧车把,让车子走得更平稳些。怡心胡同到了,小伙子不忍心叫醒梨花白,车子拐过头又跑了回去。梨花白醒来,看见小伙子气喘呼呼,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

梨花白连忙表示歉意,小伙子乐呵可地说:“没事,我爱听你唱戏。只要你有戏,多晚我都等你。我姓程,你叫我程子就中。”

程子真的每次都等着拉梨花白,并且说哈都不收钱。梨花白说急了,程子就叮呵笑,说:“那中,哈时候你给我唱出戏就中了,我爱听《贵妃醉酒》。”

一个雨夜,程子送梨花白回家,发现胡同口有几个鬼鬼祟祟的身影。程子也就没走,躲在一个屋檐下。

梨花白住的二层木楼上果然传出了动静。程子飞一般蹿过去,跑上二楼,推开了门。几个汉子满嘴酒气,梨花白单薄的身子缩在床角发抖。

几个痞子对程子来搅和他们的好事极其恼怒,三五下就把程子打翻在地。程子满脸是血,依然倔强地站起来。

痞子头儿说:“看来你真是想逞能了,那我成全你。今天我要不了女的就要你。你是干啥的?”

“拉车的。”

“靠腿脚吃饭啊,那好吧,今天我废了你的腿,就放过这个小妞。”

“咋都中,你们别欺负女娃,不然,就是打死我,我也找个垫背的。”

痞子掏出了刮刀,程子的一双脚筋被他们生生挑断。

虽然那几个痞子后来被法办了,但是,程子只能坐轮椅了。

程子学了剪裁手艺,在丽京门下开了“贵妃醉裁缝店”。每天接送梨花白的是她师兄洛半城。老街人都说梨花白和她师兄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可就是等不到他们结合的消息。

动乱的年月,剧团由造反派接管,集花白被当成资产阶级的黑苗子遭受批斗,发配到街道去扫大街。

程子转着轮椅,我到“靠边站”的洛半城,说:“我听着刷团里演李铁梅的那主嗓子不中,不洪亮。英雄李铁梅声音不洪亮咋能鼓舞响老街人。你和剧团头头说说,可以让梨花白伴唱,这也是接受改造、接受教育嘛。”

剧团头头觉得革命群众说得有理,就把染花白抽回团里,在幕后为演李铁梅的演员伴唱。老街人知道后,都去听梨花白唱戏,听戏的人多了,剧团头头挺高兴。中秋时节,梨花白发烧,嗓子不佳,她和剧团头头请假。头头瞪着三角眼不允许——中秋节快到了,要过革命化的中秋节,死了都要唱。

结果梨花白在唱“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时,倒了嗓子。剧团头头说梨花白故意破坏,还是想着那些才子佳人。在戏园子的土台子上,不但批斗打骂梨花白,还要她把“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唱一百遍。

梨花白直唱得气若游丝,昏死过去。从医院出来,梨花白彻底失音,别说唱戏,说话都如蚊子嗡嗡。洛半城气愤难平,把剧团头头狠狠揍了一通,从此不再唱戏。

一个艺人,不能唱戏,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梨花白来到了洛河边。圆月朗朗,秋水依依。梨花白的脚刚刚踏进河水,却听到洛河桥上传来《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竟然是程子。梨花白哭倒在程子怀中。

动乱过后,梨花白又回到剧团,担任艺术指导。她退休后常常推着程子去广场听大家聚会唱戏,两人真的是发如梨花。

又是一个中秋夜。老街戏园子那座土台子上,梨花白和洛半城戏装重彩,冰冷的月光下,演着《贵妃醉酒》。

台下没有观众,静静的场子里,只有一张空空的轮椅。

(选自《市井人物·出门是江湖》,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程子专程等候梨花白并送她回家,一是因为戏园子在城外两里地,天又黑,他怕路上不安全;二是因为他想让梨花白给他唱一出《贵妃醉酒》。
B.老街的人都认为梨花白和她的师兄极为般配,但就是没有他们结合的消息,这是因为当时梨花白内心对程子十分愧疚。
C.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并不多,但多次写到清幽的青石板路和冰冷的月光,既渲染了气氛,同时也给小说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
D.小说在刻画人物上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如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凝练传神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小题2】请简要分析程子的性格特点。
【小题3】小说中《贵妃醉酒》出现了多次,请简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刘家和:史学研究的攀登者
1947年秋,刘家和顺利进入江南大学,并选择了历史专业。在史地系学习的这几年,他选取了中外通史、商周史、秦汉史、哲学概论、逻辑学、中国文学史、伦理学、古文字学等课程,尽情吸收着知识的养分。
“钱穆当时开设中国通史和秦汉史,在他的课上,我时常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他善于从复杂纷繁的历史事实中给学生说明一条清晰的要领,也同样善于提出关键问题并加以点睛。”刘家和回忆说,“一次,我向先生请教老庄的问题。先生反问我:‘老子、庄子,孰先孰后?’我答:‘老先庄后。’‘有何根据?’答:‘庄书里有老聃,而老子里无庄周。’钱先生看我浮躁好辩,便嘱咐我认真阅读他写的《先秦诸子系年》。读了这部书,我才知自己在学问道路上还很肤浅,从此沉下心来。”
除了《先秦诸子系年》,钱穆还要求学生阅读他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与梁启超的同名著作。从这些著作中,刘家和明白了治史必重考证,治先秦史必须知晓清儒研究成果,而这一点也成为他治中国古史时一直信奉的原则。
“要学哲学,不能用常识来思考,要用逻辑来思考。”这是唐君毅的告诫。当时,唐君毅讲授《哲学概论》和《伦理学》,为刘家和的学术思维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他所讲的黑格尔辩证法,更让刘家和领略到西方哲学先驱的光芒,从此开始与黑格尔哲学逾一甲子的碰撞。
牟宗三讲的是逻辑学,尤其是西方古典逻辑,偶尔讲一些因明学和墨家逻辑。这门课与刘家和青睐的几何学都是一种西方人所习用而中国人不常用的思考方法。冯振讲授文字学,让自幼喜爱文字训诂的刘家和更是兴奋不已。跟着冯振学《说文解字》,逐字精读,也让他知道了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清儒在文字训诂研究上的成果。
1950年9月,刘家和就考取了陈垣主持的辅仁大学。虽然受教时间不长,但是这些史学前辈的教诲令刘家和终生难忘。“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在求知欲极为旺盛的阶段遇到这些老师。”刘家和形象地比喻道,“就像一株刚要从泥土里向外冒出头来的幼芽,恰好遇上了他们所施与的智慧的阳光雨露。”
刘家和这一代学者,成就耀眼,而这种“耀眼”的背后,却是他们衣食住行的朴素。一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四层单元小楼,刘家和与老伴家住二楼。走进客厅,一张沙发、一张写字台、一张茶几,此外近一半的空间,是书柜;而沙发、写字台上都堆放着摞成小山的书籍与学生论文。刘家和轻易不让他人去家中拜访,因为“家中已‘无地自容’”。
尊重学生,因材施教,是刘家和为师的标签。曾师从刘家和攻读博士学位的蒋重跃,如今已是先秦思想史领域的著名学者。他回忆道:“刘先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为学生着想,帮助学生建立信心,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定期与学生谈话、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是刘家和带学生一贯坚持的原则。“我希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个人兴趣确定选题,重在启发他们的灵感。”这么多年来学生送来请教、审阅的论文,刘家和都一直保留着,因为“学生的论文都是他们的心血,可不能扔啊”。
欧阳修说其平生所做文章,乃“马上、枕上、厕上”,刘家和“深谙此道”。一本《说文解字》与中英文字典一起放在床头,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翻一翻,认识几个不熟悉的字词。另一本则放在卫生间水箱上,内置书签,每次看两页。老伴开玩笑说:“家和,你认得几个臭字。”
为人谦逊,是刘家和给周围人的印象。瞿林东在学生时代曾经听过刘家和开设的课
程,所以尊称刘为老师。但刘家和不以为然,认为那是过去的事,现在大家都是同事和朋友,直接称自己姓名便好。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时,不管与会人多大年纪,刘家和都会以礼相待。
业余时间,刘家和不看戏,不看电影,甚至不读长篇小说。他的休闲方式同样“中西合璧”——最爱玩味传统诗词,欣赏西方古典音乐。疲惫的夜晚,老人会把灯调暗,躺坐在沙发上,双眼微闭。一段旋律飘然入耳。音乐循环播放,几十次地反复听,让自己融入其中,仿佛整个人已伴随着音乐遨游古今中西。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刘家和向钱穆先生请教老庄的问题时,从钱、刘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家和显得浮躁肤浅,而钱穆不赞同刘家和“老先庄后”的观点。
B.刘家和轻易不让他人去家中拜访,因为“家中已‘无地白容”’,这与很多知名人士成名后欲静享人生的心态是一致的。
C.“家和,你认得几个臭字”是妻子对刘家和每次上厕所都要把水箱上的书翻看两页的不卫生行为的无奈与嘲讽。
D.作为深受中西文化影响的典型的文人学者,刘家和的休闲方式也极具文艺范儿,显得极其超凡脱俗,格调高雅。
E.刘家和居所朴素,治学勤奋,为人处世虚怀若谷,这启示我们,人不因华服、豪宅而耀眼,而因大成就、高尚人格而受人景仰。
【小题2】文中提及的史学前辈的教诲,给刘家和带去了哪些方面的影响?请结合材料概括并简析。
【小题3】本文是一篇带有学术性质的人物传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小题4】刘家和“成就耀眼”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犁杖:最后的方舟
父亲走了,犁杖的寂寞无人能懂。
犁杖靠在墙角,土墙剥落的泥土,覆盖在它刺槐木的把手上。那些木质的纹理,那是被父亲粗糙的大手抚摸过无数次的纹理,此时,都湮灭在无声而落寞的尘埃里。铁铸的犁铧,有一半湮没在庄稼院的泥土里。曾经的光彩不再,曾经的锋利亦不再;只看见被雨水侵蚀的铁锈,斑驳一地。
犁杖也有年轻的时候,犁杖年轻时和父亲一样讷言有力。父亲牵出他心爱的老牛,只一个眼神,老牛便稳稳站在犁杖的前面。有时候,默契就是这样一种无言的情义,岁月不会给你什么,但会给你挚友般的信任与友情。时光带不走什么,但会让你深深懂得彼此的感念。即使不用言说,对方也会心领神会。再没有如此稳重地行走了,老牛的蹄夹走过万物苏醒的大地,留下一枚枚泥土的印章。不需要褒奖,田野上拔节生长的庄稼就是最好的馈赠;不需要催促,一步一个脚印的乡村,从来就这样稳稳前行。你见过波浪连天的海吗?一头老牛所驾驭的乡村世界,就是一艘通向黎明的方舟。云开了,雾散了,飞鸟翱翔在天空,田野上奔跑着羚羊和驯鹿。所有的生灵沐浴在大地的恩泽中。
打犁杖的六爷,是村里最好的木匠。单是木匠活的选材,六爷都会在一根木头前静默良久。梧桐树,轻便而空灵,可以打造女子的妆奁。一口梧桐木的木箱,历经百年,依然保持原有的形状,敲上去,铿铿有音,仿佛能听见焦尾桐琴的清音;一株历经沧桑与坎坷的苦楝树,一生养育了无数可爱的麻雀精灵。它们喜欢在树枝间穿梭,它们喜欢苦楝树上金黄的果实,它们执拗地把乡村当做可以托付前世今生的家园,叫醒黎明,唤醒炊烟,为寂寞平添一缕清澈的音符;这株已有五十年的树龄的刺槐树,还是父亲在小时候,牵着祖父的衣角,栽种在庄稼院里的。洒落过槐花沁人心脾的清香,蓊郁过遮天蔽日的阴凉。终于有一天,父亲狠狠心,将刺槐树放倒。轰然倒塌的瞬间,一副上好的犁杖,已在父亲的脑海中现了雏形。多么圆润的把手,多么沉实有力的杖柄,每当父亲坐在田埂上,轻抚一把犁杖时,就好像在轻抚情人的脸颊。
跟犁杖“相依为命”的犁铧,那肯定是块上好的铸铁。你能看出打铁人在铸造时专注的表情。淬火,煅烧,锤打,在千百万次的叮当声中,唤来一面犁铧上隐隐的青锋。犁铧不需要尖锐,太过尖利的锋芒会触痛大地的肌肤;犁铧不需要冷漠,太冷漠的表情,会冻结春华秋实的热情。一面犁铧是内涵丰富的语言大师,当它深深地插入泥土,种子播种的诗行,季节凝成的段落,露珠攒积的词语,已然将乡土的沉浑与壮美抒写得淋漓尽致。父亲在面对一面犁铧时的神情是缄默的,在缄默的表情之下,父亲在如镜的反光中,看见自己与泥土相亲相守的一生。
学吧,学会像一头牛那样,沉着而坚忍,才能开垦出水草丰美的生态家园。
学吧,学会像父亲一样讷言而温情,才能深入泥土的精髓,一次次耕耘,一次次收获,度完这辛苦但充实的一生。
学吧,学一架犁杖,它的沉默就是最好的表达,它的表达便是秋日田野上沉甸甸的谷穗。
我深深记得那样一个暖暖的黄昏。家园的落日挂在玫瑰色的穹顶。父亲交给我那把鞭子,也教给了我所有与泥土相关的箴言,教我怎样与泥土相偎相依,迎向一个华枝春满的生命轮回。
无疑,我的双手在颤抖,当刺槐木的把手握在掌心,我能感知到来自泥土深处大地的心跳。我知道,那天的老牛不是由我来驾驭,而是一头阅尽人间春秋的老牛,在牵引我走向远方的路;那天的犁杖也是隐忍而屈从的,它知道每个乡间的后生就是这样生涩地一路走来。犁沟是弯曲的,在弯弯曲曲的犁沟里,我的身影从此叠印于泥土。从此,无论过了多少年,在深情书写乡村的很多桥段,你都会看见我的名字。
走过就是走过,在最后我宁愿放弃抒发作为一架犁杖的落寞与失意。无论时空如何转变,在史书的册页里,在永恒的大地上,在某个小小的庄稼院里,一架犁杖选择有尊严地老去,告诉我,不要轻易遗忘故乡和土地。
(选自2012年第3期《文苑(经典美文)》)
【注】犁杖:即犁,一种耕地农具,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犁把和犁铧。古时耕地时,牛在前头牵拉着犁杖,犁杖前沿部分犁铧触地翻土,人在后头扶持着犁把。犁铧:安装在犁的下端,用来翻土的铁器,略呈三角形。
【小题1】文章开头写道:“父亲走了,犁杖的寂寞无人能懂。”犁杖因什么而寂寞,为什么这寂寞无人能懂?
【小题2】文章在第四段对犁杖材料的选用作了诸多联想和细致描写,似乎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够密切,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小题3】简析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1)一面犁铧是内涵丰富的语言大师,当它深深地插入泥土,种子播种的诗行,季节凝成的段落,露珠攒积的词语,已然将乡土的沉浑与壮美抒写得淋漓尽致。
(2)父亲交给我那把鞭子,也教给了我所有与泥土相关的箴言,教我怎样与泥土相偎相依,迎向一个华枝春满的生命轮回。
【小题4】文章标题“犁杖:最后的方舟”具有怎样的内涵,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小题5】许多曾经美好亲切的事物,如犁杖、蓑笠、炊烟等都在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在文章结尾段落,作者指出“在最后我宁愿放弃抒发作为一架犁杖的落寞与失意”,请结合上下文并联系现实中“消逝”的现象,探讨作者这个观点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