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叫田栀毓
庄学
夹河滩田村的田医生爹妈给的名字叫田栀毓,写着复杂,叫着也别扭,不够铿锵,不知是祖上哪一位有点墨水的祖爷爷给起的,改不了了。可是村里人都喜欢叫他田医生。
有一年,在西藏当兵十几年的村民田崇义带回了一种怪病,浑身酸痛.需要喝藏酒泡雪莲才能消除病症。可是内地哪有藏酒雪莲随时供他喝呢?就寻偏方,求到了本村田医生的名下。田医生与田崇义聊天过后,给他一瓶泡了切片茎块的酒。泡的是何物?田医生笑笑,小人参呗。田崇义严格按要求日酌二两,不出旬日,酸痛减轻并消失了。田崇义请田医生吃了喝了,田医生才把话挑明,啥小人参?萝卜片,做幌子的。田医生凑近了小声说,主要是信石①,大热剧毒,一点点而已!田崇义听了,酒杯颤颤巍巍半天送不到嘴里。
后来,田医生凭着自己的大胆,出奇招,从阎王爷那儿拽回来几个乡亲,名声大噪。就凭这,田医生泰然自若地领受着村人们的目光仰慕和话语问候。田医生富态,领袖样的背梳头,身材高高大大,走在村街上不疾不徐,自然是昂首挺胸,有时目光也平视了,对迎面走来的人很随意地回应:嗯,嗯,都吃过了?
田医生好医,文革中参加过县里赤脚医生培训,也读过几本《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本草纲目》的,回到村里开办了大队的医务室。田医生看病有趣,前堂坐诊,问问患者病情,然后踱到一块床单遮掩后的卧室翻看医书,照本宣科,对症下药,在方子上增增减减,病症重的,剂量就略大些,从未出过医疗事故。
日月如驹,大队医务室也从从容容地变成了“栀毓诊所”。
那年仲夏,村民豆娃家的小儿子腹胀如鼓,送县医院花钱若干也没查出病因,豆娃凄惶惶地把孩子抬回村里。有人建议叫田医生看看,豆娃有些不屑,讥诮地说,人家县医院都看不好,他田栀毓中球!说罢,豆娃稍一愣怔:田栀毓,天治愈?莫非真中?豆娃就把儿子送到了田医生处。田医生尽管询问着病情,心里却打鼓,说还是到省城的大医院看看吧。豆娃手里是灯草没有,那还上得起大医院?便“噗通”一声给田医生跪下了。田医生无奈,先给病人开了几副镇痛的药,然后品味自己拍孩子小山样的肚腹的感觉。田医生其实也昧默了,孩子的肚腹内如果有肿瘤状况,医院早就开刀取出了。不妨弄些泻药试试。医院都治不好,我就不能一试?田医生一时胆壮,随手在地里采摘了一些蘑菇做引子,将芒硝②一同熬了叫孩子服下,不多久,那孩子疼得大汗淋漓呼爹叫娘满床打滚。田医生也汗流如注脸色苍白,说了声我回去取药,就慌慌张张跑回家中收拾了,脚如捣蒜般地往外乡躲。
田医生衣衫不整地跑到洛河边上,坐下喘息。夏阳聒噪的阡陌上草木葳蕤,洛河水莹莹灼灼,天色湛蓝,褐鸟翻飞成舞。好美的生命图像啊!田医生目光呆滞,脚步不曾再移动半步。回想自己一生,眼前晃来晃去的都是紧闭双眼惨死的恐怖面孔,自己的憨大胆与谋财害命何异!田医生对着“哗哗”奔流的洛河叹息道:时来信石益人,运退芒硝夺命。
远处村里一片喧嚣,豆娃带了几个人奔田医生而来。田医生身如筛糠般地抖个不停,嘴里讷讷不成句。豆娃又是一个“噗通”地跪下,连叩三个头,仰起脸时,尖尖的额头上一片灰土印记中渗出了丝丝血迹。豆娃涕泗长呼:神医呀!神医!
如此一声呼喊,田医生的脸色由苍到白,由白到润,由润到红,鼻子眼又都重新回到脸上,神态也自然起来。原来孩子痛后腹泻不止,生生地泻出了无数发硬发黑的血块。过后,孩子开始喊饿,没事了。就这么简单。
第二天,村里人照常到“栀毓诊所”看病取药,却只见大门紧闭,门上一纸公告告诉村人,诊所从此停业。寻找田医生,家人说是到普陀山旅游了。家人还告诉来者,以后不要再叫“田医生”了,就叫“田栀毓”吧,田医生出门的时候交代过的,说,我叫田栀毓!
(有删改)
注:①信石:中药名,原名砒石,大热剧毒,加工制品为砒霜;②芒硝:中药名,由矿物提炼而成,有通便消肿功效。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叙事语言间用白话与文言,同时大量引入地方方言,富有乡土气息。善用民间形象的譬喻,如“捣蒜般地往外乡躲”,活画出田栀毓急切、恐慌的情态。
B.田栀毓治病善于利用病人心理。给田崇义的药用“小人参”泡酒,给豆娃儿子开药用蘑菇作引,目的是使病人相信他医术的神奇,平常食材也能治得大病。
C.小说善于在细微处巧妙地表现人物心理。豆娃两次“噗通”一跪,意蕴却不完全相同:第一次展示的是无可奈何之下的赌命一博,后一次则表现的是对田栀毓高超医术的信服。
D.小说巧妙地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洛河边“阡陌上草木葳蕤,洛河水莹莹灼灼”“褐鸟翻飞成舞”,意在通过描写美好的生命图景,烘托出逃难中的田栀毓迫切的求生欲望。
 
E.小说用生动而轻松的笔调详叙田栀毓两次奇招治病的故事,却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医者的生命伦理与民间就医心态严肃深刻的反思,言近而旨远。
【小题2】小说在塑造田栀毓这个形象时,重点突出了他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田栀毓逃向外乡路上,用一句“时来信石益人,运退芒硝夺命”表达了自己行医半生的感慨,请结合全文理解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小题4】小说为什么以田栀毓停业、“正名”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4 04:06: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石狮子

胡炎

①一千年前,那个黑脸膛的石匠,在灼烈的阳光下雕刻着面前的巨石。后来,这块巨石变成了一头威严的石狮子,那个石匠反剪着双手,满意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打满水泡的嘴里咳出一团污血,倒在了石狮子的脚下。

②当然,历史没有记下那个石匠的姓名。一千年后,我站在石狮子的面前,遥想着石匠炉火纯青的雕刻技艺和那张黑脸膛上纷飞的汗珠,试图还原岁月深处的现场。盛夏七月,毒日头正在我的头顶疯狂燃烧,所以我想当然地为石匠设置了一个燥热的季节。

③这里埋葬着一个古代的将军。石狮子为他镇守着另一个世界。我在史志和碑文里早已领略了将军生前剽悍勇猛的风采。此时,他就躺在石狮子后面那个巨大的墓冢下,让人感到他似乎依然活着,只是改变了肉体的形式,因为他的威名和这一派令人肃穆仰视的庄严从来都不曾消失,无论在文字里还是在人们的传说中。

④消失的,只有那个平凡的石匠。

⑤我坐在石狮子前方的石阶旁,那里正好有一棵树,投下了有限的阴凉。我承认,我像石匠一样平凡,甚至可以说,我连石匠也不如,简直可以称得上平庸。我想我用不了一千年,也许几十年后我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得了无痕迹。没有人会为我雕刻一头石狮子,我当然更不可能躺在那个雄伟的墓冢下,身穿驰骋疆场的铠甲,受万世瞻仰。就此而言,我有理由羡慕那个名不见经传的石匠,因为屹立千年的石狮子告诉我,那一定是个杰出的石刻艺术家,尽管他在浩瀚的历史中同样微渺如蚁。

⑥日光也许穿越了千年,保持着同当年一样的温度。我看着石狮子,仿佛听到叮叮当当的凿石声。石屑在石匠粗糙的手下像岁月一样飞扬、沉落,终化于寂灭。石匠是一个沉默的人,我想,因为凿斧是他唯一的语言。他的眼睛很大,但却经常眯起来,从不同角度观察着石头的造型、布局与线条。他双手的虎口由于不间断的摩擦和冲击而迸开了一道道血口,但他感觉不到疼痛。那些血珠和他的汗水一起融入了面前的巨石,而让那块沉默的石头获得了灵性。石匠就这样凿着寂寥而漫长的时光,生命在幽微的刻痕里变得瘦削、单薄而憔悴。他想象着石狮子的样子,而完全忘掉了自己的样子。

我不知道这是否有些悲哀,那个石匠,让一块在地壳里沉睡亿万年的石头有了生命,而他却把自己凿成了一块人形的石头。

⑧在接到这个重大任务前,他可能是一个享誉民间的匠人,雕刻过不计其数的石兽、石碑,甚至包括石碾这样的农具和石臼之类普通的家用器皿。在那个时候,他或许像寻常百姓一样一面雕刻一面抽着旱烟、拉着闲话,考虑着是否把这个吃苦受累的手艺传给子孙,或者干脆什么也不想,只用这个手艺换得衣食,在雇主的家里饮着自酿的烈酒,直到乾坤倒悬,酩酊大醉……

⑨但是某一天,他接到官府的指令,要为战死沙场的将军雕刻一头石狮子。

⑩石匠离开家的时候,回头久久地望着他的妻儿。他没说一句话,似乎预感到这将是一次永久的诀别。在这里,我猜测石匠当时的心情一定非常复杂,因为这个任务非同寻常,倘若失手必然性命难保。但我更愿意相信,石匠当时想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满怀着对将军的敬仰,他要为这个戎马一生、保家卫国的将军做点什么,那就是用一头骁勇无敌的石狮子镇守将军的仙府,让他的敌人和跃跃欲试的盗墓贼望而生畏。他要为这头石狮子献出毕生所学,用他的血和生命滋养艺术和精神,为石狮子安放一个充满血性的灵魂。

一千年后,石狮子高踞于我的面前,佐证着我的猜测。不仅如此,它随时准备冲跃的姿态还告诉我,石匠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他也许把自己变成了一头石狮子,他平凡的生命和非凡的灵魂最终和一方巨石融为一体。

我站起来,走到石狮子跟前,抚摩着它滚烫的身躯。它的温度应该超过了40度,那是灵魂的体温,比日光更加炽烈。它看着我,穿过千年的风雨说

 “如果没有他,我只是一块石头。”   

我点点头:“我懂。”

石狮子微笑了,它微笑的样子竟然如此亲切,就像一个脸膛黝黑的石匠,在阳光中绽开的密密麻麻的皱纹。一千年前他忘记了微笑,而在一千年后,他微笑着递给我一只凿斧和一把雕刀。我犹豫了一下,接过来。在我远离石狮子的时候,一方伟岸的巨岩从我生命的地壳里站起,对我说:“来吧,我一直在等你。”

   (原载《大观·东京文学》)

【小题1】理解文中加点句子的含义。
(1)我有理由羡慕那个名不见经传的石匠。
(2)我不知道这是否有些悲哀。
【小题2】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我站起来……我懂”)。
【小题3】概括第8段文字的内容,并简析此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结合末段,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同类题2

材料概括分析题

文学与乡愁

陈少聪

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以乡愁为主题的书写,俯拾即是。拿起一本唐诗宋词汉赋来,每三两页必有一篇写乡愁。有写流放离愁的,有写出塞征人的悲怆的,更有无数写闺中怨妇的凄怆和游子的羁旅思归。凡是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少,谁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背诵出几首来。“乡愁”恐怕早已成了中国人集体意识里的生命基调了吧。

古人出门是大事,往往一别经年,山川阻隔,千里迢迢,那种乡愁摧肠揪心。几千年前《诗经》里就充塞着书写乡愁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唐诗里高适的《燕歌行》写征人的苦辛,少妇的悲怆,又是多么动人心魄。杜甫写昭君出塞的千古名句,读了更是令人心碎神销。随手拈来,便有如许之多沉重的乡愁之作。

“乡愁”在英文里译为nostalgia,指对过去的眷念之情。纯粹古典的乡愁因地理的隔离而引起,是种痛苦;而nostalgia则属于一种甜蜜的忧伤。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所表述的几乎全是这种对过往的眷念之情。记忆往往于人们最不经意之际猝地来袭,常因某种音符、某个旋律或某种气味等等感官的刺激而骤然之间勾起浓烈鲜明的回忆。

还有一种乡愁,境界更加抽象,它除了追念既往,也遥想无穷的未来。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正是这样一首诗。崔颢的《黄鹤楼》所写也是类似的境界,诗中的“乡关”未必指家乡,更像泛指人生的归宿。诗人对生命世事兴起无限感怀:人生何其渺小,人生当何去何从?这种乡愁,不限于诗人,是人类自古以来共有的感怀。人生短暂,似白驹过隙;在宇宙间,人永远只是一个过客。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不也正有同一种感慨吗?诗人在接触到这旷古的大寂寞后,也是接触到终极的乡愁的时刻,而这刹那的悲情与颖悟,往往启发了伟大文学作品的诞生。

【小题1】以乡愁为主题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如何表现乡愁的?
【小题3】材料中写到了哪几类乡愁?它们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局长的鱼
大海
局长突然发现自己开始苍老时,已经57岁。局长明白,按照惯例,要不了一年,自己将退居“二线”,改任调研员。身体看似硬朗的局长,开始有意无意,为行将退休的日子做准备。
同事们说,局长您的字漂亮,再加紧练习下,说不准退休后会成为大书法家呢!
局长嘴上笑笑,没说话。
同事们说说也就罢了,只有小黄知道,局长除了特别好吃鱼,还有个工作之外的癖好:钓鱼。局长从没在同事们面前提及钓鱼之事。小黄是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处理单位的文秘工作,常常要将往来文件呈给局长审阅,少不了要去局长家里或者不是单位的地方找局长,自然知道局长的业余癖好。尤其是近半年,几次周末,小黄带着加急文件找局长时,发现他都在钓鱼。
年中,市委组织部一纸调令,将单位的经济科科长调走。局党组将空的经济科科长位置放出,在单位宣布:严格按照组织规定,符合晋升条件者均可报名,一律竞争上岗。干了五年办公室副主任的小黄,大学读的是区域经济专业,有心去竞逐这个位置,却发现符合条件的同事多达六人。在干部提拔越来越公开、公平、公正的今天,这次竞岗选拔,非过五关斩六将不行啊!报名后的小黄,想到局长的癖好,灵机一动,专门请了一天假,跑去邻市一家上档次的钓鱼商城,花5000元买了套高级钓具。
一个周末,小黄带着新买的钓具,叩开了局长家门,说是顺路给局长带了套装备。局长有心拒绝,想了想,还是没说出来。小黄趁热打铁,说局长,要不我陪你现在就去试下?局长心痒痒,说也好。就拿着新钓具,拉了小黄去了河边。有了上好的装备,结果自然非同一般。小黄买的钓具大派用场,局长用它钓到一条七斤重的野生大河鲤。
当晚,局长兴奋得亲自下厨,将河鲤分不同味道烹之,与小黄在家中食鱼对饮。几杯酒下肚,脸红耳热的局长扶着小黄肩膀,说了很多往事。
局长说,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吃鱼吗?
小黄说,不知道。
局长说,因为我是渔民的儿子,父辈们风里浪尖辛苦打鱼谋生,我生在船上以鱼果腹,不爱吃鱼爱吃什么?
小黄看看局长黝黑的脸庞,似懂非懂。
局长说,知道我为什么喜欢钓鱼吗?
小黄说,不知道。
局长说,父辈们不赶海下水时,靠岸停歇结网补漏别无其他娱乐,我则拿根竹竿在船上钓鱼玩,我不爱钓鱼爱什么?
小黄看看局长粗壮的胳膊,点了点头。但此时此刻,小黄迫切想打听的,是关于竞争上岗的事,但欲言又止。
局长说,人生有些东西犹如捕鱼,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光想也没用,努力了就好;大家心里都装着盏灯,像鱼膘那么大的灯,真的很亮很亮呢!局长说完,用手比画着鱼的样子。
小黄有点儿哭笑不得,但见杯盏之间局长称兄道弟不断,自己也喝了几杯后,慢慢地心就踏实了。
后来的竞岗过程,经过公开演讲、面试答辩、领导评鉴、民主测评、拟任公示等环节,脱颖而出的小黄,终成经济科科长。长嘘出一口气的小黄,手里捏着任职通知书,心里有了几分庆幸:幸好当时买了那套钓具,羊毛出在羊身上,投入产出成了正比,看来值得啊!
不久,全市公开遴选镇区副职领导,小黄乘胜报名。经过几轮激烈竞争,再一次优胜而出,被组织推荐为某镇副镇长,即将履新上任。
小黄临行前夕,局长钓到一条大鱼,邀小黄来家吃鱼,说是为他饯行。饭前,局长递给小黄一个信封:谢谢你上次给我买的钓具,那套东西相当好,让我如虎添翼呢,那些鱼啊,一条接一条地上钩!
小黄接来拆开一看,立时呆了:厚厚一沓钞票,足足有5000块啊!就有些发蒙。
局长说,我工作到今天,虽然钱财不多,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倒也知足安心;我要是白拿你这套东西,弄得退休不宁,恐怕到时连鱼都钓不成!
小黄有些发颤,说,上次竞岗,局长您帮了我大忙,否则我怕是胜不了他人呢!
局长大笑:错,那全是你自己的努力,我没给任何人打过招呼,可不想领那份情。
小黄错愕之间,局长扶了小黄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你也是当领导的人了,今后肯定会面临很多诱惑;今天请你来家吃鱼是想告诉你,我替你处理了初一的不正,你可要去了十五的歪风。这人生的路漫漫啊,我希望退休后开开心心地去钓鱼,也希望你能轻轻松松来我家吃鱼。
局长言毕,忙手忙脚地将几盘鱼香扑鼻的好菜端上桌来。
躺在盘子里的蒸鱼鲜嫩无比,在灯光映照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刺得小黄眼睛发疼。小黄举杯投箸,已是泪光迷蒙。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黄送了套高级钓具给局长,并邀局长去钓鱼,局长“心痒痒”的,可见局长在自己心爱的事物面前暂时动摇了,接受了小黄变相的贿赂。
B.小黄和局长吃鱼喝酒过程中,听局长讲话先是“似懂非懂”,接着是“点了点头”,后来是“哭笑不得”,表明小黄并不完全明白局长的意思,两人之间没有默契。
C.局长把买钓具的钱还给了小黄。小黄“有些发颤”是因为局长帮了他大忙,却不收他的礼,他为局长的热心和无私帮助而感动。
D.小黄能够揣摩领导的喜好,谙熟官场规则,是个聪明机灵的人;同时又有才华,能干,可以在科长竞选和镇区副职领导的遴选中脱颖而出。
E. 小说运用语言、神态、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手法,生动地塑造了局长和小黄的形象。这两个人物互为映衬,反映了现实官场的乱象,表达了作者对贪腐行为的强烈批判。
【小题2】作品中局长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局长的鱼”为标题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心 房
纪日坚
经过大清早一场雨的洗礼,阳光在午后变得十分柔软,照在人身上,真正舒适无比。
  嘴里喷着竹叶粽的味道,正是端午节。林克涛坐在郭洋的篱笆院子里喝茶,跟郭洋聊天聊地,聊城里也聊村里。
  郭洋冲泡着功夫茶,茶杯碰茶杯,叮当响的当儿,同时响起了郭洋长长的叹息声。
  林克涛不知道郭洋为什么叹气,就问:“你现在要地位有地位,要钱有钱,还有什么可叹气的呢?”
  郭洋说:“我想要到乡下去住。”
  林克涛有点莫名其妙了,就说:“我们现在不就在乡下吗?这可是你的家乡,你想怎么住就怎么住,这还不满足。”
  郭洋说:“我想住在一间简单的屋里,门前有个院子,是篱笆墙围成的院子。”
  林克涛怀疑郭洋是疯了,或许是白日说梦话,因为,他现在住的就是一间简单的屋子,门前就有个篱笆墙围成的院子。
  郭洋见林克涛一脸疑惑,又说:“我要在院子里种满茉莉花、石榴花,还有我一生钟爱的海棠花。”
  林克涛抬头瞧了一眼紧挨篱笆墙的一株株茉莉花,正生机勃勃,抱满了一粒粒蓓蕾,虽未开放,却隐隐约约嗅到了茉莉的芳香。在院子的右侧,紧挨着茉莉的是一株石榴花,也即将开放,而在院子左侧并立着两株海棠花,正以它们的性格热情地开放着,映红了大半个院子。
  这美丽的花儿,这美好的生活气息,都统统摆在郭洋的面前,难道郭洋被幸福撞晕了头脑,抑或不敢相信这是真实的生活,以为是在梦中?林克涛觉得有必要提醒郭洋,便捏了一下他的手臂说:“这一切都是真的,并不是做梦。”
  郭洋不理会林克涛说的话,只意味深长地瞧了他一眼说:“我想在屋子的门口铺一条鹅卵石路一直到院门口,我可以赤着脚来回走动,按摩着脚底,嗅着花儿的芳香。”
  林克涛瞧了一眼茶几旁的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小路径,蜿蜒曲折,从屋门口伸到院门口。林克涛不明白这家伙到底在说些什么,简直是梦呓。林克涛说:“你是不是发高烧了,你想要的这些不都全摆在你面前吗?这不都是你所拥有的吗?”
  郭洋说:“我想在院门口的不远处拥有一条潺潺清流的小溪,每天都能听到溪水的欢唱,小鸟啁啾。”
  林克涛知道他家院门口十几米外有一条小溪流,那是他花钱人工开挖的小溪流,从榕江的一条支流引进来的,一直流向远处的农田里。
  林克涛竖起了耳朵,小溪流潺潺的流水声清晰可辨,即灌溉了农田又活了自个的家园,至于小鸟啁啾,院里院外都是。
  林克涛白了郭洋一眼,真不知这家伙到底在想些什么,难道是有意向我显摆,在我面前装酷,炫富?谁不知道他是市里的企业家,身家上亿万的富豪,如果是这样,那么我和他几十年的交情算是废了。林克涛没好气地说:“你是不是让钱给烧坏了脑袋,净说些我听不懂的话。”
  林克涛生气,郭洋不理会,继续说:“我想跟我的朋友一起在这美妙的雨后,在这繁花簇拥的庭院里,喝茶聊天,那真是人生一大乐事啊!”
  林克涛气恼地说:“咱们不正在喝茶聊天,享受人生大乐事吗?”
  郭洋摇了摇头说:“老朋友,你不懂,你真不懂我的心啊。”
  郭洋一脸忧伤的表情完全激怒了林克涛,禁不住朝郭洋吼:“你是不是觉得我不配做你的朋友?还是觉得我没资格享受这田园生活?怎么说我俩都是一起穿过开裆裤,一起打过泥巴战的玩伴。”
  郭洋见林克涛气呼呼站起身来,突然清醒了过来,按住他的肩膀说:“误会了,你误会我了,我羡慕你呀。”
  林克涛说:“我就老实巴交农民一个,农忙之余帮你看家护院,侍弄花草,是你的雇工,你才是这儿的主人,有什么值得你羡慕的,你就别损我了。”
  郭洋赶紧给林克涛端了一杯功夫茶,闷闷地说:“我中午赶来,今晚又得赶回城里去,公司里还有一大摊事等着我处理,我放不下,我心烦啊,我拥有这么好的屋子,可是,我的心始终没有住进来啊!”
  扑哧一声,林克涛笑了,旋即又板起了脸,觉得郭洋怪可怜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开篇写雨后的阳光,渲染了农家院子清新惬意的氛围,与后文着重表现的郭洋和林克涛真挚友情相得益彰。
B.小说多处通过林克涛的视角,描写了郭洋居住的环境,既有篱笆院子繁花拥簇的生长,又有小溪潺潺、小鸟啾啾的清雅。
C.用自己开挖的小溪灌溉农田,清醒后赶紧给林克涛端茶,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郭洋珍视友情、善良等品质,丰富了人物形象。
D.小说将郭洋的“梦境”和林克涛关照的现实一一对照,在表现林克涛疑惑层层加重的同时,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E. 小说中的对话占了较大的比重,平实而又精彩,使复杂的故事和情感变得条理有序,让读者有身临其境,参与其中之感。
【小题2】聊天时,林克涛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述。
【小题3】“我的心始终没有住进来啊”这句话,是理解郭洋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庄周的燕子

格致

今天的燕子,两千多年前就已飞入庄周先生的视线,并引起他的注意。看来他不仅仅喜欢蝴蝶。当他看着燕子围着茅屋飞进飞出,陷入了沉思:鸟儿因为怕人,所以巢居深山或者高树,以免遭受伤害;然而,燕子却是个例外,它就住在人家的屋梁上,却没人去伤害它。想必这便是处世的大智慧了。

庄周先生说到这就不说了,其实,这后边是有一大段空白的。庄子惜墨。几千年前,庄子辞了那个小官,生活可能十分困难,头脑里的思想又像春天开放的花,一层层,一簇簇,一齐挤着向外怒放。庄子写不尽它们,手里钱少,买墨都要算计。有个思想,只能几笔画个轮廓,细节就顾不上了。像采花的蝴蝶,它要去光顾下一朵花。所以,庄周的身后是狂草的墨迹,存在着大量的飞白。那是庄周的思想一路飞奔留下的空白。

庄周的燕子直到今天还活着,仍重复着庄周时代的伎俩,未被人类识破。人类是见着什么鸟都举枪便射的,却对身边萦绕的燕子视而不见;燕子的叫声可谓婉转,却没一个人将燕子关到鸟笼里,以听它的叫声取乐。有许多珍禽异兽在人类的追杀中灭绝了,这也怨不得人类,实在是因为那些物种比人类还要愚蠢。

燕子智慧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距离。人类是一种你不能离他太远,又不能离他太近的动物。比如珍禽猛兽害怕人,躲得远远的,人便结伙去深山猎捕它们:这是因为离人类太远;家畜因完全被人豢养和左右,人便可以随意杀戮:这是因为离人类太近,近得没有了自己的家园。只有燕子看懂了人类,摸透了人类的脾气,亲近人又不受人控制,保持着自己精神的独立,于是人便像敬神一样敬着燕子。

说到底,燕子是狡猾的动物,它控制人类的第一招就是信任。信任是对付多疑的人类的最尖锐的武器。因为人类不信任别人,一旦得到别人的信任便会受宠若惊。燕子将自己最脆弱的那一环——巢及卵放到了人居住的屋檐上,虽然人一抬手就可以捣坏。这是最彻底的信任,没有任何一种鸟敢于这样信任人类。于是人类被感动了,像是从人海里找到了一个相知的朋友。

第一招奏效之后,燕子马上智慧地拉开了同人类的距离。它马上从同人类的亲密接触中抽身出来,落到了人类够不到的树枝上,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因为它知道,人类能容忍它把巢建在屋梁上,却未必容得了它在人类生活空间里长时间地没大没小。它绝不嬉皮笑脸地落到人家的饭桌上、手上、肩上作亲昵状。这样小心还不够,它在人类生活领域求生存,担心这样时间长了会出问题,于是,住上几个月,便举家搬迁。人类刚刚有些厌烦了燕子的飞进飞出和乳燕动不动声嘶力竭地大叫,正要发作,想不到燕子就在这时知趣地搬走了。于是人的所有怒火平息了,又念起燕子的好来:你看它们也不伤害小鸡,也不啄食园子里的菜。过了几个月,人类已经开始思念燕子了,燕子就在这个时候回来了。燕子巧妙地循着人类情绪的起落而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律。

还有一种敢于亲近人的鸟是麻雀。它也将巢建在人的屋檐下。但它们的蛋被顽童任意毁坏,成鸟会被大量捕杀。原因何在?麻雀鬼鬼祟祟,不信任人类。这不是找死吗?它进进出出很小心,怕被人发现,这种做法激怒了人类:小小的鸟,竟敢在我眼皮底下玩花样,你以为我是瞎子?麻雀的这种做法,极大地伤害了人的自尊心。还有,麻雀既防着人,又不远离人,整天围着人聒噪,而且一旦住下,就再也不走了,惹得人烦不胜烦。

有人将燕子比做剪刀,这是就外形说的。可燕子从形到神都是一把锋利的刀,插入人类精神深处,游刃有余地在人的精神脉络中出神入化地游动,既不伤害人类,也没让人类坚硬的骨骼碰伤自己。在不知疼痛的情况下,人类已被小小的燕子大卸了八块。

(选自2004年第2期《十月》)

【小题1】燕子“处世的大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2】文中加粗的“伎俩”“狡猾”表达的情味和效果是
【小题3】对这篇散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也是一篇蕴含哲理的美文,作者以燕子象征庄周的独立精神和道家的哲学思想,使文章形象生动。
B.文题设置精巧,燕子是庄周用来阐述自己哲学的一个妙不可言的载体,也是庄周将人类大卸八块的一把锋利的刀。
C.“庄周的身后是狂草的墨迹,存在着大量的飞白”这句话的含义是:庄子只用几笔来勾画自己的思想轮廓,不顾及细节的表述。
D.“庄周的燕子直到今天还活着,仍重复着庄周时代的伎俩”,“燕子是狡猾的动物”,可见作者对燕子怀着既褒又贬的感情。
E.最后一段,暗用了《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典故,把燕子虚化为“一把锋利的刀”,从而形象地阐述了庄子哲学的要义。
F.作者从燕子的身上认识到做人的真谛,从熟视的现象中洞察了纷纭复杂的世态人情,通过动物的生存之道,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小题4】“燕子从形到神都是一把锋利的刀”一句运用修辞的表达效果是
【小题5】请就本文的对比手法做具体而精要的分析。
【小题6】文章结尾说“在不知疼痛的情况下,人类已被小小的燕子大卸了八块”,结合文意请说说人类被燕子“卸出”了哪些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