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局长的鱼
大海
局长突然发现自己开始苍老时,已经57岁。局长明白,按照惯例,要不了一年,自己将退居“二线”,改任调研员。身体看似硬朗的局长,开始有意无意,为行将退休的日子做准备。
同事们说,局长您的字漂亮,再加紧练习下,说不准退休后会成为大书法家呢!
局长嘴上笑笑,没说话。
同事们说说也就罢了,只有小黄知道,局长除了特别好吃鱼,还有个工作之外的癖好:钓鱼。局长从没在同事们面前提及钓鱼之事。小黄是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处理单位的文秘工作,常常要将往来文件呈给局长审阅,少不了要去局长家里或者不是单位的地方找局长,自然知道局长的业余癖好。尤其是近半年,几次周末,小黄带着加急文件找局长时,发现他都在钓鱼。
年中,市委组织部一纸调令,将单位的经济科科长调走。局党组将空的经济科科长位置放出,在单位宣布:严格按照组织规定,符合晋升条件者均可报名,一律竞争上岗。干了五年办公室副主任的小黄,大学读的是区域经济专业,有心去竞逐这个位置,却发现符合条件的同事多达六人。在干部提拔越来越公开、公平、公正的今天,这次竞岗选拔,非过五关斩六将不行啊!报名后的小黄,想到局长的癖好,灵机一动,专门请了一天假,跑去邻市一家上档次的钓鱼商城,花5000元买了套高级钓具。
一个周末,小黄带着新买的钓具,叩开了局长家门,说是顺路给局长带了套装备。局长有心拒绝,想了想,还是没说出来。小黄趁热打铁,说局长,要不我陪你现在就去试下?局长心痒痒,说也好。就拿着新钓具,拉了小黄去了河边。有了上好的装备,结果自然非同一般。小黄买的钓具大派用场,局长用它钓到一条七斤重的野生大河鲤。
当晚,局长兴奋得亲自下厨,将河鲤分不同味道烹之,与小黄在家中食鱼对饮。几杯酒下肚,脸红耳热的局长扶着小黄肩膀,说了很多往事。
局长说,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吃鱼吗?
小黄说,不知道。
局长说,因为我是渔民的儿子,父辈们风里浪尖辛苦打鱼谋生,我生在船上以鱼果腹,不爱吃鱼爱吃什么?
小黄看看局长黝黑的脸庞,似懂非懂。
局长说,知道我为什么喜欢钓鱼吗?
小黄说,不知道。
局长说,父辈们不赶海下水时,靠岸停歇结网补漏别无其他娱乐,我则拿根竹竿在船上钓鱼玩,我不爱钓鱼爱什么?
小黄看看局长粗壮的胳膊,点了点头。但此时此刻,小黄迫切想打听的,是关于竞争上岗的事,但欲言又止。
局长说,人生有些东西犹如捕鱼,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光想也没用,努力了就好;大家心里都装着盏灯,像鱼膘那么大的灯,真的很亮很亮呢!局长说完,用手比画着鱼的样子。
小黄有点儿哭笑不得,但见杯盏之间局长称兄道弟不断,自己也喝了几杯后,慢慢地心就踏实了。
后来的竞岗过程,经过公开演讲、面试答辩、领导评鉴、民主测评、拟任公示等环节,脱颖而出的小黄,终成经济科科长。长嘘出一口气的小黄,手里捏着任职通知书,心里有了几分庆幸:幸好当时买了那套钓具,羊毛出在羊身上,投入产出成了正比,看来值得啊!
不久,全市公开遴选镇区副职领导,小黄乘胜报名。经过几轮激烈竞争,再一次优胜而出,被组织推荐为某镇副镇长,即将履新上任。
小黄临行前夕,局长钓到一条大鱼,邀小黄来家吃鱼,说是为他饯行。饭前,局长递给小黄一个信封:谢谢你上次给我买的钓具,那套东西相当好,让我如虎添翼呢,那些鱼啊,一条接一条地上钩!
小黄接来拆开一看,立时呆了:厚厚一沓钞票,足足有5000块啊!就有些发蒙。
局长说,我工作到今天,虽然钱财不多,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倒也知足安心;我要是白拿你这套东西,弄得退休不宁,恐怕到时连鱼都钓不成!
小黄有些发颤,说,上次竞岗,局长您帮了我大忙,否则我怕是胜不了他人呢!
局长大笑:错,那全是你自己的努力,我没给任何人打过招呼,可不想领那份情。
小黄错愕之间,局长扶了小黄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你也是当领导的人了,今后肯定会面临很多诱惑;今天请你来家吃鱼是想告诉你,我替你处理了初一的不正,你可要去了十五的歪风。这人生的路漫漫啊,我希望退休后开开心心地去钓鱼,也希望你能轻轻松松来我家吃鱼。
局长言毕,忙手忙脚地将几盘鱼香扑鼻的好菜端上桌来。
躺在盘子里的蒸鱼鲜嫩无比,在灯光映照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刺得小黄眼睛发疼。小黄举杯投箸,已是泪光迷蒙。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黄送了套高级钓具给局长,并邀局长去钓鱼,局长“心痒痒”的,可见局长在自己心爱的事物面前暂时动摇了,接受了小黄变相的贿赂。
B.小黄和局长吃鱼喝酒过程中,听局长讲话先是“似懂非懂”,接着是“点了点头”,后来是“哭笑不得”,表明小黄并不完全明白局长的意思,两人之间没有默契。
C.局长把买钓具的钱还给了小黄。小黄“有些发颤”是因为局长帮了他大忙,却不收他的礼,他为局长的热心和无私帮助而感动。
D.小黄能够揣摩领导的喜好,谙熟官场规则,是个聪明机灵的人;同时又有才华,能干,可以在科长竞选和镇区副职领导的遴选中脱颖而出。
E. 小说运用语言、神态、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手法,生动地塑造了局长和小黄的形象。这两个人物互为映衬,反映了现实官场的乱象,表达了作者对贪腐行为的强烈批判。
【小题2】作品中局长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局长的鱼”为标题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09 10:47: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土鸡蛋
欧阳明
何四不明白,母亲为啥突然心血来潮,养了两只鸡。
母亲一直住在老家乡下,始终不愿进城,借口城里空气不好,其实是不想给他和弟弟增添负担,毕竟城里喝口水都要钱哩。
母亲不进城,何四和弟弟就只得回去看她,何四的弟弟也在县城,做水果生意。
以前,何四每月回去一次。弟弟忙,每月一次做不到,有时三个月,有时半年。后来,何四也做不到每月一次了。自从当上局长后,工作忙了,应酬的也多了,双体日弄得比上班还忙,很难再抽出时间。每当想到母亲经常孤零一个人,何四心里总是酸酸的。
何四不想母亲养鸡。鸡是好动的家伙,桌上,椅子上,台上,四处乱飞,还拉屎,得时刻着赶。而母亲有骨质增生,腿脚不利索。何四担心母亲哪天万一不小心跌倒,就麻烦了。
养来干啥呀,何四说。
下蛋,你们从小就喜欢吃鸡蛋。母嘿嘿一笑。
何四和弟弟喜欢吃鸡蛋,是小时候吃得太少。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农村,穷,吃了上顿愁下顿,哪有粮来喂鸡。就算喂了,也就一两只,还是放任自流,让鸡自己去地里找吃的,所以下蛋少,少还不能自己吃,得拿去換煤油盐巴等。只有到了生日那天,母オ会煮一个鸡蛋给何四和弟弟。
何四有几年都没吃鸡蛋了。不是不想,是不敢。
何四想吃的是土鸡蛋,农村粮食喂的鸡下的那种。那种蛋,超市买不到。小区门口那些提着竹篮卖的,连人都和那些卖菜的一样,都是贩子假扮的,卖的自然也不是土鸡蛋,全是养鸡场的鸡下的。养鸡场的鸡,喂的全是加了激素的饲料,不补人,还害人。何四在乡下工作时,去过很多次养鸡场,知道那鸡是怎么喂的。
要吃我们自己去买就是了,何四说。
自己养的鸡下的蛋才放心,母亲说。
找农民去买,何四回道。
现在农民养鸡也喂饲料,吃了要得病的。母亲一脸认真的样子。
何四知道,母亲决定要做的事,谁劝也没用,就不再说。回到城里一忙,就把这事给忘了。
何四已经两月多没回去看望母亲了。一个周末,他正陪领导打牌,母来了电话。领导经常叫他打牌。
四啊,忙吧?家里的鸡下蛋了,有空就回来拿点吧。母亲说。
正在加班,等会说。何四怕领导怪,急忙挂了电语。
又一个周末,星期六。领导又叫打牌,母亲又来了电话。
四啊,今天回来不?我怕鸡蛋放坏了。母亲说。
何四不好意思再让母亲催促。星期天,领导又叫打牌,他硬着头皮谎说母亲突发疾病,就赶了回去。母亲见到他,如看到阴雨连绵后的太阳,乐呵呵的。
返城的时候,母亲给何四装了三十个鸡蛋。
留些你吃吧。何四说。
不用,鸡还会下的,吃完了记得回来拿。母亲说完,接着又补了一句,你瘦了,要多休息。
一天,和弟弟在一起,无意中说起鸡蛋的事。
我也每月回去拿三十个呀,弟弟说。
是么?何四很惊讶。心想,两只鸡,每月能下那么多蛋吗?
弟弟也很惊讶,说,是啊,哪有那么能下蛋的鸡?
也许是粮食喂得多吧,何四说。
春节的时候,何四和弟弟都回到了老家。老屋热闹起来,母亲忙里忙外,脸上始终挂着笑。
听到动静,邻居秦二嫂也过来了,她招呼了何四和弟弟后,转头对母亲说,儿孙们都回来了,还要些鸡蛋不?我那儿还有。
我自己有鸡下,要你的干哈?母亲的脸一下子拉长了,慌忙拉住秦二嫂,就往院坝外面拽。
母亲在院坝外和泰二嫂说了好大一会儿话才回来。但脸上没了笑,看儿子们的眼神也变了,怯怯的,像做错了什么事。
何四突然明白了母亲养鸡的用意,愧疚像洪水一样上涨,他紧紧抓住母亲的手说,是我们做得不好,今后我们每月都回来看你。话刚出口,泪水就涌了出来。母亲直点头,急忙抬起衣去擦自己的眼睛。
(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何四想吃土鸡蛋,但不放心,他认为市面上卖的鸡蛋吃了不养人还会害人,只有母亲养的鸡下的蛋吃了才最安全、最放心。
B.文中用插叙的手法叙述了何四与弟弟小时候家庭条件很差,只有在生日时才能吃上鸡蛋的事情,这也正是母亲要养鸡的原因。
C.文章善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如“但脸上没了笑,看儿子们的眼神也变了,怯怯的”,反映出母亲说谎话欺骗儿子后的自责懊悔。
D.小说中,邻居秦二嫂的出现使上文何四和弟弟对鸡蛋的来历的“疑问”得以解答,使小说情节有一定的波澜,避免了平铺直叙。
【小题2】小说中的何四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结尾一段在结构上、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研究者的足迹

张冠生

1997年的春天,费孝通先生在专题调查太湖水资源的污染、治理和开发问题的行程中,访问了江苏宜兴。他走进紫砂村村民顾秀娟家,坐在工作台一侧,饶有兴趣地观看紫砂壶的手工成型过程,眼光随着壶的旋转,流露出了由衷的羨慕。现场非常地安静,费先生压低了声音问道:“你收不收徒弟啊?”顾秀娟答道:“收过好几个年轻徒弟,现在他们都可以自己去干了。”费先生又问:“你收不收老徒弟?我想学。这工作多好啊!”我们当然有理由相信费先生说的是真心话,他这一生都把自己当作一个学生。临走时,主人请费先生在刚刚制出的壶上留字纪念。费先生一笔一画地写道:“陶然忘机。”

1998年冬,在深圳迎宾宾馆,费先生拿出了新出版的《行行重行行》(续集),送给前去看望他的深圳市长。市长翻阅片刻,问道:“费老,您书里的这些例子和数据都是从哪儿来的?”费先生说:“都是我走到实地一点一点问出来的。我的老师遍天下啊。”在费先生外出做实地调查的一次次座谈会上,许多地方领导和基层干部都听他说过类似的话,“我现在老了,没有学校肯收我这个学生了。我只好出门找老师,找农民,找做实际工作的同志。很多新事情,我不知道,他们知道,我只有向他们请教”正是这样一种精神,费先生才获得了今天这样的成就。

费先生的请教,让农民觉得亲近可敬,也曾使那些平时不够深入基层生活的干部陷于尴尬之地,与他比起来,他们所做的实在是太少太少。一次,一位县级官员对费先生讲起当地用地窖储藏、实现水果保鲜的事。费先生问:这办法是谁最先想到的?是怎么想到的?这个事是谁最先做起来的?是怎么做起来的?要投入多少钱?钱是自家的还是借的?借钱都什么渠道?私下借钱要不要保人?保人要有什么资格?……这一连串问题,这官员一个也答不上来,只好表示“我们一定会了解清楚”。而事实上(也许他还没来得及布置下去),费先生就在当天下午已经为此走进了农户。

提出类似的问题,费先生是在求教,以增进自己的知识;而另一方面,也是在点拨,以促进基层干部的务实精神。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身边的工作人员。求知之举本身,就有“诲人”之益。在外出做实地调查旅途中,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在纵笔挥洒的字里行间,在私下闲谈时,费先生时常会有富于诗意的妙语或痛定思痛的心绪,这些话语带着深切的生命感受,味道十足,若能有所会意,自不乏接引之缘。

1986年,费先生当年的学术奠基之作《江村经济》的汉译本终于得以问世。他面对隔着近半个世纪时光的英文版本和中文版本,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愧赧对旧作,无心论短长。路遥知马力,坎坷出文章。毁誉在人口,浮沉意自扬。涓滴乡土水,汇归大海洋。岁月春水逝,老来羡夕阳。阖卷寻旧梦,江村蚕事忙。”这又是怎样一种豁达爽朗的心境啊!

在太湖调查活动的最后一站,费先生对家乡的官员说:“我想为家乡再做点事情,做一篇‘小’文章。中间的一竖是长江,左右两点是太湖和洪泽湖。‘小’文章是要以水兴苏(江苏)。我已经把太湖跑了一圈,有了一个点。打算再去洪泽湖,不能让‘小’字少一点,少一点就成‘卜’了,就前途未卜了。我这些年一直在做‘小’文章。小商品,小城镇,都是‘小’。现在做水的文章,还是个‘小’字。老小老小,老了又变小了。这次围着太湖转了一圈,就是当小学生,一路请教,知道了很多新知识。”结束环太湖考察活动后,在回北京的火车上,费先生说:“我在想‘太湖精神’,想了八个字:汇纳百川,润泽万民。我想多懂一点水。汇纳百川,滋润人家,并不一定要人家感激你。让别人都懂得你,哪里可能啊?太湖就是这样。过去水多好啊,润泽万民,没有去想让人感激。有时候,不光没有感激,还要污染它。可是太湖并没有因为被污染而停止润泽万民。”这段话,正是费先生一生的写照,一路都在走,一路都在学,更是一路把自己所见所学都又化作更大的成果回报了培养他教育他的广大人民和那一片片寄托了他无限热望的土地。

在费先生考察太湖的途中,他总是随身携带着一个小笔记本。那上面写有他准备做的文章的题目,分为两类,一类是“做人之道,有人缘、涵养功夫、性格素质、抑制冲动、规矩与出格、为别人着想、调适自己的感情、感受别人的感受……”;另一类是“新城加旧城、运河新貌、生态循环、效应交织、垃圾处理、农民要有书读、现代化的负效应……”。新的正文、新的旁白正在费先生大脑中酝酿着。他仍继续着田野调查,仍在认真地“补课”。

(《文汇报》2002年1月23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费孝通(1910.11.2—2005.4.24)原本不是搞社会学的,他本来想学医,到了北大之后才开始学社会学,这是他学术生命的开端。费孝通在学术上,主张“百家争鸣,坚决反对惟书、惟上、脱离实际的风气”。

②费孝通曾说:“21世纪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各种不同文化的人,即怀着不同价值观念的人,怎样能在这个经济上越来越息息相关的世界和平共处。”费先生提出自己的主张和理想,那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首先得通过理智的探索,去认识不同的由来”,只有明白了各有各的理,才能求同存异,而多元一体才能成为一个和平格局。

③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在做学问上反对脱离实际的风气,注重下基层向当地老百姓了解情况、请教问题,在耄耋之年还亲自做实地调研工作。
B.在作者看来,费孝通先生在不同场合时常会有一些带着深切的生命感受的妙语,听者一般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得到教益。
C.费孝通的学术奠基之作《江村经济》的汉译本问世后,他写了一首诗,清楚地表达了他看待自己学术成就的态度。
D.费孝通认为各种不同文化的人要想在这个世界上实现和平共处,需要通过理智的探索,需要互相尊重,求同存异。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和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称呼费孝通为“费先生”,表达了作者对这位成就斐然的研究者由衷的崇敬之情。
B.作者在文中多次引述费孝通的话,这些内容让人物更真实,能凸显人物鲜明的特征和思想境界。
C.作者将自己的评价融入到传主事迹的叙述中,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突出了费孝通的精神气质。
D.文中写一官员回答不出费孝通的问题,目的是要突出某些基层干部平时不够深入基层生活的问题。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费孝通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人们通常把缺乏音乐感知能力、唱歌找不着调的人称为音盲。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对此展开了研究。他们发现,有些人缺乏把握音调的能力是因为从小没有受过音乐训练,这些人只要经过训练即可逐渐恢复音乐能力;而有些人可能患有“失歌症”,正是这种病症夺去了他们的音乐本能。
早在19世纪就有文献对失歌症进行了描述,文献里记载了许多人终身对音乐没有认知的轶事。不过,直到2002年,第一份研究失歌症的论文才正式发表。这项研究的负责人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伊莎贝拉·珀利兹。
珀利兹说,多数人都能轻易分辨音高的细微差别,但对失歌症的患者来说,即使两个音相差一个八度,他们仍然察觉不出变化。
此后,珀利兹的研究小组又发现了许多类似的病例。这些人拥有正常的听力、智力和记忆力,却完全无法感知音乐。对他们来说,大多数曲调听起来都差不多,如果听不到歌词,即使很熟悉的歌曲他们也听不出来;不和谐的和弦令大多数人避之不及,他们却不觉得难听。失歌症患者不能准确地唱出一首歌。不过,他们往往意识不到,以为自己唱得还不错。
失歌症可能存在很多种情况。珀利兹的研究小组发现,大约一半失歌症患者在韵律认知方面有问题。但是,还是有一些失歌症患者喜欢听音乐,因为他们很想享受那种韵律感。另外,在有的失歌者听来,音乐会就像用扳手敲击水管一样让人感到不舒服。不过,觉得音乐难以忍受的患者只是少数,对大多数患者来说,音乐只会令他们感到困惑。
据统计,大约有4%的人患有失歌症,而且失歌症表现出较强的遗传性。究竟是什么导致失歌症?珀利兹推测,人脑中有一个专门处理音乐的“模块”,当这个部分发育不全时,人们就会出现失歌症症状。正因为如此,失歌症单单影响患者的音乐认知,而对听力、智力等没有影响。如果珀利兹推测正确的话,那么音乐同语言一样,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需要而被先天植入脑部的。
有些研究人员不同意此观点。他们发现,失歌症不单纯是音乐上的不足,还与语言或空间处理等能力有联系。例如,有些失歌症患者存在沟通障碍,当别人通过改变语调来表达情绪时,他们辨别不出对方传达的生气、恐惧或讽刺等情绪,难以领会对方的“弦外之音”。因此.正常的音乐认知可能与脑部掌握语言声调的回路有关。另外,失歌症患者的空间处理能力比较差.例如,给他们看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建筑物的照片,他们不能分辨出照片上的是同一幢建筑。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与他们的右脑的早期发育有关。
珀利兹的研究小组对失歌症患者的脑部进行了扫描,目前,他们已经发现,失歌症患者的一个大脑区域的脑白质与普通人有细微的不同,这个区域与辨别音高和记忆旋律有关。研究人员还在寻找导致失歌症具有遗传性的基因。
现在,失歌症已成为科学家了解脑部如何处理音乐奥秘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随着研究逐渐深入,那些不能享受音乐的人有可能重新获得音乐带来的乐趣。
【小题1】(小题1)关于失歌症及其研究,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通常把缺乏音乐感知能力、唱歌找不着调的音盲和经过训练不能恢复音乐能力的人称为失歌症患者。
B.失歌症表现出较强的遗传性,但是导致失歌症具有遗传性的基因目前还没有找到。
C.与其他研究者的看法不同,珀利兹等人认为失歌症是一种单纯的音乐上的不足,他们发现此类患者大脑中与音乐相关的脑白质与普通人有细微的不同。
D.其他研究人员与珀利兹的研究观点虽然不同,但是他们都认为失歌症可能与人的脑部发育有关。
【小题2】(小题2)关于珀利兹研究小组对失歌症患者的表现分析,以下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失歌症患者不能分辨音高的细微差别,即使两个音相差很大,他们仍察觉不出变化。
B.一些失歌症患者完全无法感知音乐,大多数曲调他们昕起来没什么差别,不和谐的和弦他们也不觉得难听。
C.失歌症患者存在沟通障碍,空间处理能力比较差,无法辨别出别人话语中传达出的生气、恐惧或讽刺等情绪。
D.一些失歌症患者喜欢听音乐,他们很享受那种韵律感。而大多数患者对音乐感到困惑。少数患者觉得音乐难以忍受。
【小题3】(小题3)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出现失歌症症状是由人脑中专门处理音乐的“模块”发育不全造成的,由此可以推知失歌症对人的听力、智力等没有影响。
B.随着科学家对脑部如何处理音乐奥秘的深入研究,失歌症的成因有可能被揭开,失歌症患者有可能被治愈。
C.2002年以前,科学家没有把了解脑部奥秘当作主要研究课题之一,是因为那时人们还没有研究失歌症。
D.如果一个人能较为轻易地辨别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同一幢建筑的不同照片,那么我们可以判定此人不是失歌症患者。

同类题4

论述类文本阅读

以生态文明引领国家公园建设

温源

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顺应国际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潮流、承担自然生态保护历史责任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自然文化遗产规范管理、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需要。

推进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首先要做的是完善保护机制。国家公园的最初称谓是“国家自然保护区”。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公园从诞生之日起就是用来“被保护”的。然而,自然保护与人类追求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与冲突。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需要舒适,商人渴望利用公园、开发自然获得收益,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对自然造成破坏。但是,天然性、原始性、珍稀性是森林公园最为宝贵的财富,容不得后天的破坏与践踏。

国内的一些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力度不够,导致资源品位和质量下降;更有一些风景名胜区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的现象日趋严重,与自然保护的初衷背道而驰。必须认识到,国家公园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公园,当开发利用可能会损害保护功能的发挥时,要从属于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价值不在于其皮毛和牙齿等,它们活着,在这个地球上存在,本身就是一件最具价值的事。人类能做的,除了保护还是保护。

其次,推进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凸显公益性的理念。一般来说,国家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由国家投资,部分设施的运营可以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由企业来运作。但相关部门也必须以保护资源的完整性为原则对其进行严格监管。同时,国家公园公益性的体现也离不开相关法律的“保驾护航”。没有相关政策对商业行为的约束,没有具体法律来规范游客行为,国家公园的保护与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

国家公园中承载着大量人文信息,反映着区域生态文明的发展过程。因此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要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准则,寻找一种兼顾保护自然与开发当地社区的建设模式。一方面,要将国家公园内的自然保护区、游憩展示区和传统利用区进行严格区分;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区域内的原有居民在不破坏周边环境的前提下获得相应收益,实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双赢。事实上,只有首先在当地人中形成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影响外来游客,带动更多人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

国家公园不仅仅是一个名称,它代表着国家形象,是公众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载体。从建设国家公园到建立国家公园体制,需要我们在广泛借鉴国外经验、尊重本国现实的基础上试点先行,不断探索经营发展的模式、相关立法和标准等,最终建立一套对自然区域进行可持续保护与发展的管理体制。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游客欣赏美景追求舒适,商人开发自然渴望获利,势必对自然造成破坏,势必破坏和践踏森林公园的天然性、原始性、珍稀性。
B.国家公园首先应体现保护功能,而国内自然保护力度不够,景区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严重,这都与建设国家公园的初衷背道而驰。
C.国家公园即使由企业运作,也应该有相关的法律、政策约束其商业行为,以保护资源的完整性,体现国家公园的公益性。
D.国家公园内原有居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当地人只有在不破坏周边环境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相应的收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标题即中心论点,开头分析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背景,接着论证如何推进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B.文章条理明晰地论证了推进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重点解决完善保护机制和凸显公益性理念等问题。
C.第二、三段对我国国家公园的保护现状进行了介绍,然后以野生动植物的价值为例重申了人类的保护之责。
D.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证了探索中的兼顾保护自然与开发当地社区的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模式的实施构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公园及其体制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只是实施该工程的具体措施之一。
B.只有国家公园内的原有居民首先形成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才可能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树立起环保意识。
C.要想建立一套对自然区域进行可持续保护与发展的管理体制,需要经历一个试点先行、不断探索的过程。
D.国家公园代表着国家形象,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要建立一套生态保护与当地社区发展双赢模式的依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目光里的松阳
彭程
①“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诗人王维的诗句给深藏在浙西南群山中的松阳注入了一种悠久厚重的历史感。僻远的地理位置,让松阳有幸保存下众多的古村落,也保存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②这里,蓝天白云是天空的常态,缭绕的云雾是山中的常客;溪水澄碧清亮,茶园舒缓开阔,桂花浓香飘逸。行走于山水间,仿佛置身于一幅立体的水墨长卷中。更为可贵的是,这巨幅山水画中,保留了一百多座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这些山水环绕、林木蓊郁的村落,依据地形的不同,或倚靠青山,或襟带绿水,或俯瞰幽谷,散布在县境各处。
③来到村头,或者是一道溪流,溪水汩汩有声,清净见底;或者有一棵甚至几棵高大粗壮的古树,伸展的树冠遮住了一大片地面。再向里走,街巷里大青石铺就的石径弯曲幽深,石径的边沿和墙脚交界处,覆盖着一层湿滑的绿苔;街巷两侧分布着宗祠、水井、水槽、晒谷坛……这些在别处早已经消亡的典型的农村建筑和器具,仿佛一位位耄耋老者,虽历经沧桑却安然无恙。随意推开一扇老旧的门板,走进一座老宅,都会看到曲折的廊道、萦回的天井,地面的方砖大半已经龟裂,纹路纷乱;房屋里外上下,石雕、木雕或彩绘到处可见,构图生动,笔法细腻,堪称精美的艺术品。
④古村落弥漫着传统美学的韵味和情致,同时,在种种美的样貌形态背后,还有丰厚的蕴含。石雕、木雕和彩绘,内容多取材于神话传说或传统典籍,八仙过海、岁寒三友、松下问童子、鲤鱼跳龙门……,笔法精致、细腻、生动,有祝祷的寓意,有教化的作用;“耕读传家”被刻写无数古宅老院的匾额上,并扩展成“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镌刻于楹柱上,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杨家堂村是明代开国第一文臣宋濂后裔聚居地,文风昌盛,绵延不衰,这不能不说是先人的文魂引领的结果。古村落中这些传承数千年的文化价值,滋润着一代代人的灵魂。
⑤仿佛是上天的特意安排,在遥远宁静的群山之间,安放一种古朴传统的美好,让人们真切地领悟到什么才是诗意的生存。今天,这里的人们也没有辜负上苍的厚爱。
⑥西屏街是一条明清老街,长约两公里,青石板的街路两旁,鳞次栉比地排列着下店上宅式的几十家二层木结构店铺。通过设施改建,西屏街既提高了居住舒适度,又较为完好地保存了当年的样子,堪称街区“活态传承”的样本。位于半山腰处的平田村,在古村落改造中强调“原真性保护”,二十八幢老屋被改建成不同档次的民宿,以品位不俗、知名度高吸引着大批的游客。
⑦但是,现代化浪潮席卷之处,一应城市乡村都无所逃遁。这样的古村落在不少地方或者被拆除,或者住户被迁走,只留下徒有“古老”外壳、毫无“人气”的所谓的旅游项目。喧嚣和躁动,忙乱和焦虑,速度和效益,织就一张无形巨网,让人们灵性窒息,疲惫不堪。相形之下,这里静谧古雅的氛围、诗意的生活方式和浓郁的人文气息,便愈发显得可贵。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第④段中,“丰厚的蕴含”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小题2】赏析画横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喧嚣和躁动,忙乱和焦虑,速度和效益,织就一张无形巨网,让人们灵性窒息,疲惫不堪。
【小题3】作者通过“目光里的松阳”,表达了怎样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