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夜色迷茫
梅贻涵
列车快到江湾市时是子夜时分,我和女儿迷迷糊糊地从卧铺上爬起来,准备下车。这时一瘦如麻杆的男人在昏暗中鬼鬼祟祟地走过来,小声地问道:“你的车票报销吗?”
我不免有些疑惑,心想他问这个做什么,但还是回答道:“不报。”
“那把票卖给我吧!十元一张。”麻杆看了一眼四周,声音低低地说。
“你买用过的旧车票做什么?”想到现在骗人的太多,我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我们公出报销,每人可报二张,现在还缺少几张,大姐,你就帮个忙吧!”麻杆有些犹豫,声音也更低了。
“不卖。”我没有表情地回答。
“二十怎样?你不用担心,我也在江湾市下车,我们的人会送你出站台的。”
“不,我回去也报销。”明知道不会有人替我报销,这票在我手里完全是废纸一张,还不如换了四十元钱,但我坚持着不卖。
“刚说了不报,怎么这一会就又报了!”麻杆看看我还很小的女儿,脸色变得阴沉起来。
我见他变了脸,想起刚才他说的“我们的人”,突然有些害怕,担心他们下车后报复我和女儿。
正害怕,又一脸上有一道明显刀疤的男子幽灵般走来,对麻杆说:“怎么样,到手几份了?”
麻杆“呸”了一声,道:“真不顺,二十还不出手。” 
刀疤听了,凶狠的目光在我脸上横扫了一遍,以命令的口吻低声说:“二十五。” 
“二十五也不卖。”我听出了自己声音里的胆怯。
“白捡五十还不行,真黑。”刀疤边说边将手插在了夹克衫的衣兜里,似乎要掏什么。
我的心立即怦怦怦地狂跳起来,心里万分紧张地想:“他的手伸进衣兜里做什么,是不是在掏刀或者别的什么凶器?他们是不是黑社会的?或者是什么犯罪团伙?若真是这样,如果不卖,他们能放过我们吗?如果卖了,出不去站台怎么办?他们是说有人带我们出去,可跟着他们走,太危险了啊。”
这时,车已停了下来,旅客们都在纷纷下车,可俩人并没有要放弃的意思,刀疤蛮横地挡在我的面前,似乎要连票带我一下子吞下去;麻杆则软中带硬地说:“大姐,跟我们走吧,我们送你出去。”说着要拎我的皮箱。
我紧张得心都要蹦出来了,可看看四周,该下车的在下车,不该下车的都在呼呼大睡,没人关注我们,似乎也不会有人帮助我们,自己是如此孤立无援。女儿似乎也很怕,紧张地问:“妈妈,我们怎么还不下车?人都要下完了呀。林恂叔叔会来接我们吗?”
听了女儿的话,我灵机一动,对车窗外喊道:“林恂,我在这,快到门口接我! ”
那俩人一怔,匆忙闪开,我忙趁机拉着女儿逃下车去。
刚走出站台,一茄脸女子迎面走来,问道:“卖车票吗?十元一张。”
对方是一女子,我不再像刚才那样害怕,态度坚决地说:“一百也不卖。”
茄脸狠狠地剜我一眼,扭头走了。
茄脸刚走,林恂匆匆走来,有些歉意地说:“对不起,刚办了一件别的事,来晚了!”
我刚想说:“有什么对不起的,应当谢谢你的,大半夜的来接我们!”可一抬眼,见俩凶巴巴的人正朝我们走来,心有余悸的我,立即想起麻杆说的“我们的人”,害怕他们真的来纠缠,低声对林恂说了句:“快走,他们来了!”匆忙拉起女儿,上了一辆正好开过来的出租车。
林恂听我匆匆说了句话,便如避难的兔子一样,动作神速地一下子钻进了车里,笑着问道:“哈哈,他们是谁?是不是有要买旧车票的人缠你了?”
我松了一口气,苦笑道:“是的,你怎么知道?”
林恂并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笑着问道:“卖了吗?没卖的话送给我,我正好也需要两张。”
我愕然。
车窗外,一片夜色迷茫。
(摘自2014年《中国小小说欣赏》,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一段在简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的基础上直接进入故事,并创设悬念。
B.“我”开始不愿意把车票卖给麻杆这一类人,是因为“我”厌恶社会上这种不正之风。
C.小说刻画“我”这一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同时兼有语言和动作描写。
D.小说多处用叠音词描绘人物动作,既强化了动作行为的状态,也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特征。
【小题3】小说以“车窗外,一片夜色迷茫”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7 11:01: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代言官监督与朝政兴衰

黄振萍

传统中国有一套发达的监督系统。传统中国既要求官员具备技术型官僚的职能(所谓“钱粮刑名”),又要求官员充当万民的表率,即所谓“青天大老爷”,具有公私领域杂糅的特点。传统中国的官员具有“道德一政治”两重功能,那么对官员的监督也就有了两个维度。 除外在的法律监督外,还从道德角度进行监督,即对官员进行风宪纠弹的言官系统。言官系统的制度化及其效用的发挥,以明代最为典型。

言官选任尤为严格。言官的职能主要是进行谏诤和封驳,纠举百官,肃清吏治。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言官要起到肃清吏治的作用,由谁来担任言官就是非常慎重的事情了。朱元璋要求由“贤良方正”之人来充任言官,内存忠厚之心,外振正直之气,政治上一定要忠君爱国。明成祖朱棣则进一步强调言官要“有学识、通达治",器识远大,学问赅博。不仅如此,明代还要求言官有实际的仕途经历,不是仅凭借书本上的抽象理念来行事,而是能真正切入实务,不务空言。由于言官的道德劝谏职能,就必然对言官任职资格提出了专业技能之外的更多要求,首先是任职回避。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父兄现任在京三品大臣,其子弟为科道言事官者,俱改任别衙门,照例循资外补。”其次对言官出身有责资格限制。明代规定,不能选用胥吏出身者为言官,如果曾犯“奸贪罪名”,也失去获选資格。总之,言宫的选任在官员选任体系中属于最为严格的范围。

在选任程序上,一般有荐举和考选两种途径,在洪武之后,通过科举的考选成为主流。但是,通过科举之后的任命程序。言宫比起其他普通官员要严格复杂很多,先要进行察访,调查舆论民情,然后,“或策以时务,或试以幸疏,议论正人”,最后拟出名单,供皇帝批准。考核程序也远较普通官员复杂,考核的标准主要有除革奸弊、审理冤枉、扬清激浊等,非常完备。

言官尽职尽责,对皇帝也不放过。 对言官体系的任职资格、选任与考核均如此严格,使得明代的吏治在经历了洪武的严刑峻法之后走向常规,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体而言,因为能出现像海瑞这样抬棺死谏的言官,有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使得明代吏治的清明程度比其他王朝要好。由于明王朝非常强调从道德情操角度来培养士风,士气高扬,言官尽职尽责,哪怕是对皇帝也不放过,万历时期言官推于仁批评万历皇帝“皇上之恙,病在酒色财气也"。言官群体对皇帝不当行为的劝谏成为明王朝一道有趣的风景线,比如荒嬉无道的明武宗总是想着出巡,言官们堵住宫门,哪怕挨板子也在所不惜。更有甚者,言官以挨板子为尽职尽责、替天行道的标志,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以至于万历头疼不已,说这些言官是以“卖直”求荣,下令裁抑言官,使得很多岗位出现空缺,同时万历的朝政也就更加腐败,终于导致明王朝亡国。

言官对阁臣的监督也非常有效,此如严嵩当政时期,有十余位言官前仆后继地弹劾严嵩。即使遭到严嵩假借皇权对言官进行廷杖、除名、贬谪、下诏狱等打击报复也在所不辞,终于使严嵩、严世藩父子伏法。言官对地方政治的监督也颇为有效,当明王朝的朝政荒怠的时候,地方运转基本正常,言官可谓功不可没。

(选自《人民论坛》,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要求官员在政治、道德两方面都发挥作用,既精通“钱粮刑名",又能在道德上作为万民的表率。
B.言官的职能主要是谏诤和封驳,纠举百官,肃清吏治,对阁臣及地方政治进行监督,连皇帝也不例外。
C.言官的选取要经过荐举和考选,先要进行察访,然后在时务或章疏等方面进行考查,最后由皇帝批准。
D.因为言官尽职尽责,使得明代的吏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因为言官被裁抑,使明王朝更快走向灭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明朝对言官的选任方法和言官对包括皇帝在内的朝廷官员的监督及效果来谈传统中国的言官制度及其监督效果。
B.本文第二段引用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的内容是为了说明明代官员任职的基本原则,即父兄子弟不得同时在京任职。
C.文章采用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的言语,证明明代选任言官时在品德、政治,学识上的严格要求。
D.文章采用实例论证的方法,用明代的言官批评万历。堵宫门阻止明武宗。弹劾严嵩等事实来证明明代言官的尽职尽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对官员的监督主要有两个维度,言官系统就是从法律和道德两个方面对官员进行监督
B.明成祖朱棣强调言官要“有学识、通达治” ,还要求言官要有实际的仕途经历,能真正切入实务。
C.言官群体的存在使明代吏治的清明度较好,言官也认为只有挨板子、受打击报复才是尽了职责。
D.言官的监督,使严嵩、严世藩父子伏法;言官的监督对保持明朝地方政治的正常运转也很有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前不久,《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用了个新闻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其中的“给力”二字新鲜独特,让很多人感到意外,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并引起争议。
②这让我联想到日前公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这份报告中收录了诸多有代表性的热字、热词和热语,即流行语。有些人对此颇有微词,认为这些流行语所代表的语言现象不过是一时的时髦,会破坏语言的“纯洁”和“规范”。这种失之狭隘的观点反复申说了好多年——年年有流行语新冒出来,年年就有人老生常谈。其实语言像一面镜子,如实地反映着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在语言三要素中,又以词汇对上述变化的反映最为迅速、最为活跃。因此,流行语蕴含着超乎语言本身的意义,值得关注也值得研究。
③流行语记录着社会变化。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有社会语言学家提出了著名的“语言与社会共变”理论,指出:语言对社会有依附性,即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比如1977到1980年间我国集中出现的流行语“拨乱反正”、“党纪国法”、“平反”、“冤假错案”等等,就如实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之后经济改革启动,“市场调节”、“关停并转”、“个体户”、“中外合资”等一系列流行语又扑面而来。流行语对社会变化感知的敏锐度与应变力是极为突出的。
④一些流行语具有丰富的含义。有时,人们对同一流行语的解读,会因立足点不同而产生分歧,甚至理解截然相反,但是这并不会削弱它,反而能增加这些词语的张力。比如“山寨”一词,最初源于香港,专指一些不正规的产品,是“不正宗”、“不正统”的意思,最先进入公众视线的“山寨”是“山寨手机”,之后出现了“山寨建筑”、“山寨春晚”等系列衍生品,人们也渐渐把“山寨”等同于“盗版”和“侵权”,但同时有人解释“山寨”为一种奢侈品趋向的妥协,是追慕的表现形式,还有人认为“山寨”闪耀着草根阶层的智慧——众多对“山寨”的解读,使得这个词的意义在使用中丰富起来,“山寨文化”,“山寨现象”甚至成了颇有深度的理论研究命题。
⑤与一般的新词语不同,流行语是一种语言时尚,在一定时期内使用频率很高且被广泛传播。它们丰富着汉语的表现力。在形式上,流行语可以是一个词素,如“裸~”(如裸婚、裸官);也可以是词或短语,前者如“隐婚”,后者如“食品安全”等;还可以是句子或格式,前者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后者如“今天你   了没有?”等等。在含义上,流行语相当丰富,比如,这几年流行的“晒”字,其含义已明显不同于传统的“晒”。 这个“晒”于英语的“share”,是“分享”的意思,最早是一名英国的旅游爱好者将自己的旅行趣闻发在网上与人“share”,引来众多网友跟帖,“share”就此开始蔚然成风。在我国,北大一名副教授于2006年9月在其博客上公布月收入4786元的工资条后,网友们纷纷学样“晒工资”、“晒奖金”等,有了新含义的汉字“晒”也因此步入了流行语的行列,“晒”的内容则不断推陈出新,被“晒”的事物种类越来越多,从有形的收入、固定资产,到无形的回忆、新年打算,甚至伊朗政府公布拥有核技术,也被网民表述成“‘晒’核”。仔细想想,我们实在很难在汉语中找出另一个词汇来替代这个鲜活的“晒”。流行语对汉语现有语汇的贡献可见一斑。
⑥当然,流行语的影响也并不总是积极的、正面的,个别流行语失之粗俗,有些过于怪诞的流行语的使用给交流带来了障碍。但是,如果“一刀切”地把流行语视作语言“纯洁”和“规范”的破坏者,在学理上说不通,在实践中恐怕也没几个人会响应。
【小题1】符合本文第②段中“这种失之狭隘的观点”的一项是
A.“给力”二字新鲜独特,让很多人感到意外,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并引起争议。
B.《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收录了诸多有代表性的热字、热词和热语,即流行语,有些人对此颇有微词。
C.流行语会破坏语言的“纯洁”和“规范”。
D.个别流行语失之粗俗,有些过于怪诞的流行语的使用给交流带来了障碍。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给力”一般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的意思。
B.在语言三要素中,语音和语法要比词汇相对稳定一些。
C.“盗版”和“侵权”不是“山寨”的本义,而是引申义。
D.这几年流行的“晒”字,说明流行语在形式上相当丰富。
【小题3】从全文看,流行语的魅力与活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移动端和网红经济的迅速崛起,一种新型品评大众文艺的标准正在兴起,那就是“有趣至上”。在拥挤的地铁车厢内,在人群熙攘的街头,在外卖小哥聚集的商场门口,甚至于在大学课堂上,当越来越多的人依赖手机软件寻找片刻乐趣时,这个标准正变得通行无阻。一方面“有趣”被摆放到了异常醒目的位置,在浏览、点赞和弹幕中显示它巨大的威力,进而成为人们争先恐后、竞相追逐和品评的对象;另一方面,它对这个社会的实际作用,反倒被忽视而得不到真正讨论和有效定位。
广播电视等现代大众媒介诞生以来,针对普通人势必“娱乐至死”的告诫就不绝于耳,“有趣”基本成为低俗和无聊的同义词。“有趣至上”也被看作文化平庸的新一轮表现。然而另一方面,趣味在商业逻辑中迅速膨胀,不仅成为绝大多数现代教育和商业的出发点,也成为人们自我辩护、伸张生活的重要依据。在此背后,则是对生活枯燥无聊,消费文化看似丰富多样、实则千篇一律的巨大不满和反感。
可以说,当人们被手机、网络以及背后涌动的数据流包围时,我们正充分暴露在一种叫作“有趣”的空气中。如何审视和评判它的任务却就此搁置,无从展开。对大众文化来说,这个问题却是必须面对和回答的。
不难发现,几乎所有文艺样式,在最初出现时往往需要显出某种“有趣”特质,以便引起人们关注,构成后续观察、思考和参与的重要动力。在这一意义上说,“有趣”意味着各色各样的好奇心与无限可能性,是人们在深度认知和浅度关注之间的转换阀,连接和推动不同类型注意力之间自由转化,从而将日常生活中各色状况转化为深入思考对象。就此而言,“有趣”,不但不低俗,反而是一个社会得以继续生长和进步所必需的酵母。
当资本在网红经济上高度聚焦,由注意力经济和网络直播合力构成的,却是对“有趣”这个转换阀的无限放大。在利益驱赶下,“有趣”被迅速扩展为笼罩一切的评判标准。而这一驱赶和放大最终会导致深度认知和浅度关注间的交流无法顺利展开,一切理应由“有趣”得以转化、从而展开的有意义思考就此停滞。大多数文艺被限定在最低程度的新奇好玩之中。此时的“有趣”也就一跃成为“有趣至上”,垄断人们理解和转化日常生活中各色喜怒哀乐的可能,成为一种情感和智力上的专制。
如果说,现代之初随着出版印刷兴起,普通人需要随之确立能读会写的意识和技能,以便参与和主导这一重要社会文化变迁,那么现在,在网络经济时代,我们显然有一系列新的技能和常识有待确立、急需推广。其中,如何定义和捍卫“有趣”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使之既免于径直等同于低俗无聊的无视,也摆脱资本任意控制和无限膨胀,便是重要一项。至此,将资本操控的“有趣至上”与普通人由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有趣”积极区分开来,也就成为当前这一轮文化形势中普通人应该具有的新常识。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2月27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趣至上”这种品评大众文艺标准正在兴起,深受移动端和网红经济的发展的影响。
B.“有趣”的空气弥漫在我们身边,是手机、网络及其数据流的发展而导致的必然结果。
C.“有趣至上”成为民众情感和智力上的专制,也将垄断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快乐与幸福。
D.在当前这一轮文化形势中,普通人应该具有的新常识,即将资本操控的“有趣至上”与普通人由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有趣”积极区分开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重点阐述普通民众重视手机带来的“有趣”,却忽视了它的真正价值。
B.文章指出现代媒体大众普及的“有趣至上”娱乐,多是文化平庸的一种表现。
C.文章提出“有趣”意味着各色好奇心,吸引人们深度认知,会促进社会发展。
D.文章强调,在利益驱使下,“有趣”成为一切的评判标准,文艺也就被限定于低俗好玩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追求趣味,是人们对无聊枯燥、千篇一律生活不满,从而寻找生活中的快乐。
B.为引起人们关注,很多文艺出现时,都要借助“有趣”来吸引注意、思考和关注。
C.网红经济和网络直播的合力发展,是“有趣”这一社会现象成为大众要思考的问题。
D.社会日常中,很多人把无聊庸俗当“有趣”,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不必多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师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沈善增
①“师”这个概念提出以后,在孔子和他的传人的努力下,“师”的群体,也就是中国独立的知识分子群体诞生了。可以说,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世界古老民族唯一的历史不曾发生断裂的民族,“师”群体的诞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几千年前,中华民族就是以文化聚族,以文化立国的。
②“文化”这个词的本来意思,就是以“文”的手段来实施教化。但“师”这个群体产生之前,文化是由贵族来传承的;“师”群体产生以后,文化就由“师”来担当传承了。这个变化对中华民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贵族,本来属于统治阶级,是当时政治体制内的人,他们从文化传统中吸取的、他们所强调的东西,有意无意地有利于统治者。而“师”独立于政权,保持了他们的民间立场,他们从文化传统中吸取的、发扬的,都是对民族、国家的大多数人有利的。这样就使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源源不断地传承下来。
③孔子倡立“师”这一群体后,“士”这个群体就开始分化。“士”开始是以武士为主的,渐渐就以文士为主了。文士这个群体,有为“师”的,有出仕的,孔子以后就统称为“儒”;武士这个群体,以后就统称为“侠”。到了韩非子的时代,“士”民群体已明显分化成“儒”与“侠”两个群体,再不能将他们统而言之了。
④“儒”这个概念也不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但孔子对确立“儒”的概念有重大贡献,把“儒”作为“师”的代称,所以,后世就把“儒”认为是孔门弟子,孔子之道的传人。韩非子指的儒,就已经是这个意思了,“焚书坑儒”的“儒”,也是这个意思。
⑤据《说文解字》说,“儒”这个字的本初义,就是“柔”。说明“儒”是相对柔弱的文人。“亻”表示指的是某种人,“需”代表发音,也表示意义。“需”是什么意思?“待也”,引申为“做准备”,所以“儒”就是指有准备的人。准备什么?知识准备,道德修养准备。有准备的人,也可以帮助别人做准备,这就是“师”。为什么常称“儒”而不常称“师”?因为“师”本来是官办学校有一定地位的教育工作者,就像大学教授;“儒”的地位相对较低,就像讲师、助教。常称“儒”是谦称。为什么今天我要说孔子倡立的是“师”文化而不是“儒文化”?因为长期以来,“儒”的“师”的意义已经被湮没了,“儒”文化已经变成“臣”文化了,变成依附性的文化了。为了强调孔子当初倡立“师”文化、坚持独立性的本意,我要说“师”文化。
⑥“师”传的是游戏规则与对游戏规则的意识。一个文明社会,必须有游戏规则,文明程度越高,游戏规则就越完善。在孔子的语汇里,游戏规则被称之为“礼”。《礼记·经解》中说:“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对游戏规则的意识就是“义”。“义者,宜也”。孔子进行礼的教育,重在阐发制这样的礼的意义,执行这样的礼的益处。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也就是文明程度相当高的国家,孔子倡立儒学、倡立“师”文化传统功垂千秋。
(有删节)
【小题1】请简要概括文章第②小节的行文思路。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儒”的不同内涵。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师”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不认识他
赵向辉
我在这座城市上大学,女友却在几百公里外的另一所大学里,因此,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我都要乘坐火车去看那个美丽的女孩。为了在一起的时间更长一些,我选择了夜间上车、凌晨到站的那趟车,硬座的票价也适合穷酸的我。
今天,月明星稀,天遂人意,我买的票座是三排座中靠窗的那个座位。这是个不错的位置,我可以边看风景边听音乐,还可以无人打扰地想着我那美丽的女孩。
23时,火车准点到站。穿行在车厢的过道,我看到很多乘客都在昏昏欲睡。在我的座位上,有一个正在睡梦中的中年男人,中间的座位上是一个两三岁的小姑娘,头枕在最外面一个中年女人的怀里睡得正香。
我轻轻推了那个男人一下说:“大哥,这座位是我的。”
男人睁开惺忪的双眼,怔了怔,含糊不清地吐出一个字“哦”,然后站起了身子。
女人的目光随着男人向外移动,她柔声说:“我把孩子抱起来,你坐吧。”
“让孩子睡吧,我将就一下。”说完,男人从座位底下拽出来一个鼓鼓囊囊的脏兮兮的蛇皮袋子,顺势坐在过道上,脊背和头靠着座位的侧面。
我拂了拂座位,然后坐了下来,头靠在窗户上,戴着耳机,一边听歌,一边想着女孩,准备进入梦乡。
过了半小时的样子,小姑娘醒了。妈妈问:“尿吗?”小姑娘说:“尿。”妈妈领着小姑娘去了洗手间。男人也醒了,拿出个装过辣椒酱的玻璃瓶喝了两口水,继续睡觉。回来后,小姑娘继续半躺在妈妈怀里睡觉,也没听到男人说一句话。我心里想:“这爸爸当得真够呛,也不问问妈妈是否累了,需要不需要替换着抱一下,孩子是否要喝水。’
睡眼蒙咙中,我感觉有人在踢我的腿,睁开一只眼,看到是小姑娘的一条腿在座位下晃荡,随着火车的节奏在踢我呢;再看那个妈妈,已经靠着座位靠背睡着了;而那个男人,此刻正站在过道上,我看了看他,他也看了看我。我以为,那男人会帮小姑娘把腿收起来。但是,等了一刻钟,也没见他有啥动作,我只好指指姑娘的腿,示意了他一下。他轻轻地把小姑娘的腿安放舒坦,就又坐在了那个蛇皮袋子上。
凌晨5时,火车即将到达我目的地的前一站——“恐龙之乡”自贡市。男人开始收拾他的蛇皮袋子行李,做好了下车准备,女人和小姑娘却依旧在睡梦中,丝毫没有要下车的意思。
我想,看来这男人还是挺好的,可能是要等到站了再叫醒女人和孩子吧,让她们多睡几分钟。到站了,男人拎起他的蛇皮袋子就往外走,根本就没有叫醒女人和孩子。我的大脑飞快旋转:“是故意丢下这娘儿俩,还是真的忘记了?不管怎么说,不能耽误下车,先叫醒女人再说吧。”我推了推女人的胳膊,女人睁开眼。我说:“该下车了。”女人说:“还没到。”我问:“你和那男人不是一家人吗?”女人说:“我不认识他。”
我疑惑起来:“那他为什么……”
女人指了指小姑娘坐的地方:“这个座位是他的,他是从农村来城里打工的。”
(《羊城晚报》2018年5月24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那个占了“我”座位的“打工男”让座,显示了“我”自私的一面,同时也反衬出让座男子的高尚。
B.结尾“我不认识他”,既点了题还揭示了“打工男”高尚的品德。
C.小说语言简洁但又细节生动,“鼓鼓囊囊的脏兮兮的蛇皮袋子”“装过辣椒酱的玻璃瓶”符合人物身份,还能让读者透过这些细节感受这个农民工金子般的品性。
D.误会是小说最主要的写作技巧,我对“打工男”的误会贯穿全文,伴随误会的解开,故事也戛然而止,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2】请找出“我”对“打工男”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几个层次,结合全文说出理由。
【小题3】很明显,“我”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为什么在小说的开头要花一定的篇幅介绍“我”的情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