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五、现代文阅读(一)
晚饭花
汪曾祺
晚饭花就是野茉莉。因为是在黄昏时开花,晚饭前后开得最为热闹,故又名晚饭花。
野茉莉,处处有之,极易繁衍。高二三尺,枝叶披纷,肥者可荫五六尺。花如茉莉而长大,其色多种易变。子如豆,深黑有细纹,中有瓤,白色,可作粉,故又名粉豆花。曝干作蔬,与马兰头相类。根大者如拳、黑硬,俚医以治吐血。
吴其癋:《植物名实图考》
李小龙的家在李家巷。
这是一条南北向的巷子,相当宽,可以并排走两辆黄包车。但是不长,巷子里只有几户人家。
西边的北口一家姓陈。这家好像特别的潮湿,门口总飘出一股湿布的气味,人的身上也带着这种气味。他家有好几棵大石榴,比房檐还高,开花的时候,一院子都是红通通的。结的石榴很大,垂在树枝上,一直到过年下雪时才剪下来。陈家往南,直到巷子的南口,都是李家的房子。
东边,靠北是一个油坊的堆栈,粉白的照壁上黑漆八个大字:双窨香油,照庄发客。
靠南一家姓夏。这家进门就是锅灶,往里是一个不小的院子。这家特别重视过中秋。每年的中秋节,附近的孩子就上他们家去玩,去看院子里还在开着的荷花,几盆大桂花,缸里养的鱼;看他家在院子里摆好了的矮脚的方桌,放了毛豆、芋头、月饼、酒壶,准备一家赏月。
在油坊堆栈和夏家之间,是王玉英的家。
王家人很少,一共三口。王玉英的父亲在县政府当录事,每天一早便提着一个蓝布笔袋,一个铜墨盒去上班。王玉英的弟弟上小学。王玉英整天一个人在家。她老是在她家的门道里做针线。
王玉英家进门有一个狭长的门道。三面是墙:一面是油坊堆栈的墙,一面是夏家的墙,一面是她家房子的山墙。南墙尽头有一个小房门,里面才是她家的房屋。从外面是看不见她家的房屋的。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天井,一年四季,照不进太阳。夏天很凉快,上面是高高的蓝天,正面的山墙脚下密密地长了一排晚饭花。王玉英就坐在这个狭长的天井里,坐在晚饭花前面做针线。
李小龙每天放学,都经过王玉英家的门外。他都看见王玉英(他看了陈家的石榴,又看了双窨香油,照庄发客,还会看看夏家的花木)。晚饭花开得很旺盛,它们使劲地往外开,发疯一样,喊叫着,把自己开在傍晚的空气里。浓绿的,多得不得了的绿叶子;殷红的,胭脂一样的,多得不得了的红花;非常热闹,但又很凄清,没有一点声音。在浓绿浓绿的叶子和乱乱纷纷的红花之前,坐着一个王玉英。
这是李小龙的黄昏。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其为黄昏了。
李小龙很喜欢看王玉英,因为王玉英好看。王玉英长得很黑,但是两只眼睛很亮,牙很白。王玉英有一个很好看的身子。红花、绿叶、黑黑的脸、明亮的眼睛、白的牙,这是李小龙天天看的一张画。
王玉英一边做针线,一边等着她的父亲。她已经焖好饭了,等父亲一进门就好炒菜。
王玉英已经许了人家。她的未婚夫是钱老五。大家都叫他钱老五。不叫他的名字,而叫钱老五,有轻视之意。老人们说他不学好。人很聪明,会画两笔画,也能刻刻图章,但做事没有长性。教两天小学,又到报馆里当两天记者。他手头并不宽裕,却打扮得像个阔少爷,穿着细毛料子的衣裳,梳着油光光的分头,还戴了一副金丝眼镜。他交了许多三朋四友,风流浪荡,不务正业。都传说他和一个寡妇相好,有时就住在那个寡妇家里,还花寡妇的钱。
这些事也传到了王玉英的耳朵里,连李小龙也都听说了嘛,王玉英还能不知道?不过王玉英倒不怎么难过,她有点半信半疑。而且她相信她嫁过去,他就会改好的。她看见过钱老五,她很喜欢他的人才。
钱老五不跟他的哥哥住。他有一所小房,在臭河边。他成天不在家,门老是锁着。
李小龙知道钱老五在哪里住。他放学每天经过。他有时扒在门缝上往里看:里面有三间房,一个小院子,有几棵树。
王玉英也知道钱老五的住处。她路过时,看看两边没有人,也曾经扒在门缝上往里看过。
有一天,一顶花轿把王玉英抬走了。
从此,这条巷子里就看不见王玉英了。
晚饭花还在开着。
李小龙放学回家,路过臭河边,看见王玉英在钱老五家门前的河边淘米。只看见一个背影。她头上戴着红花。
李小龙觉得王玉英不该出嫁,不该嫁给钱老五。他很气愤。
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
【小题1】文中多处写到王玉英做针线活的情景,有何作用?
【小题2】赏析文中第12段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小题3】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①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其为黄昏了。
②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
【小题4】小说多次写花,请简要分析这样写对表现人物形象各有什么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13 05:31: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盛唐气象正是凭借着生活中丰富的想象力,结合着自建安以来诗歌在思想上与艺术上成熟的发展,飞翔在广阔的朝气蓬勃的开朗的空间,而塑造出那个时代性格的鲜明的形象。那么这个形象的艺术特征,就不可能离开那个时代而存在,它的艺术特征与时代特征因此是不可分割的。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这也就是盛唐时代的性格。它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的统一,我们如果以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说法是不全面的,我们只能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人民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的。以艺术的重要渊泉民歌为例,绝大多数的民歌是歌唱爱情的,以《国风》而论,像《硕鼠》一类的篇章究竟是占少数的。

人民要求幸福的生活,当然就形成与黑暗面敌对的力量,这里为什么没有思想性呢?它的思想性就因为它是属于人民的。有人又以为唐诗中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是不满足于现状的,因此它必然是在揭露黑暗,这说法也是不合逻辑的。不满足于现状固然可以是揭露黑暗的,但也可以是追求理想的,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一般的理解,特别是表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往往正是属于后者。屈原的《九歌》不用说,没有具体揭露什么黑暗面,就是屈原最有代表性的《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也是强烈的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性格形象,很少具体黑暗面的描述。

当然追求光明就会与黑暗面形成敌对,这原是矛盾的两面。可是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有所不同的,这里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当现实中光明的力量被压抑而黑暗势力横行的时候,揭露黑暗就成为主要的手法。当光明的力量得到发展,而黑暗势力不得不退让的时候,热情的追求理想就成为最直接的歌唱。

屈原的时代正是先秦迅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跃进得最澎湃的时代,屈原作品中华彩缤纷的形象正是这一时代的写照。这与他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以及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乃是一致的。而李白出现在盛唐时代的高潮中,其情形也正复相似。李白《古风》中少数揭露黑暗的诗篇,只是李白诗歌成就的一方面,而李白诗歌上主要的成就,李白在诗歌史上典型的形象,却是他的“斗酒诗百篇”的那些豪迈的乐府篇章,这里追求理想乃是它的主要方面。李白之所以被认为是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诗人,李白诗歌之表现为采取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主要也表现在这方面的作品上,而不是他那较少的《古风》中。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和平生活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格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起《国风》来要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则反而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个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节选自林庚《盛唐气象》第六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气蓬勃是盛唐时代的性格,是盛唐诗歌思想感情与艺术形象的高度统一。
B.唐诗中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是不满足于现状的,它必然是在揭露黑暗。
C.盛唐时代,光明的力量得到发展,而黑暗势力不得不退让。
D.屈原的时代正是先秦迅速发展的时代,与后世的盛唐时代一样,出现了积极浪漫主义诗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提出观点:盛唐气象的艺术特征与时代特征不可分割,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
B.第三段以《离骚》《九歌》很少或没有具体黑暗面为例,论证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表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往往是追求理想的。
C.第三段以《国风》《离骚》及唐诗中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为例,论证“人民的作品就应该追求理想”。
D.结尾一段拿唐诗与《楚辞》《国风》作比,再次得出盛唐气象蓬勃源于盛唐时代和平生活繁荣发展的特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民歌是有思想性的作品,是歌唱爱情的,这说明人民不一定总在描述黑暗。
B.人民要求幸福的生活,形成与黑暗面敌对的力量,体现了人民的思想性。
C.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已然“万古愁”了,不算盛唐气象。
D.盛唐气象是一个时代的性格形象,是盛唐诗歌普遍的基调。这并不妨碍盛唐个别诗篇不同于这个气象或基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只思想深邃的鸟
杨海林
我是在花鸟市场看到它的。
作为在古玩行浸泡了大半辈子的老江湖,我一眼就发现关它的笼子上一根栅条呈浅黄色,又透着一点点银白。
我的心中一动,脑海里立马跳出“象牙”这种材质,我假装对它感兴趣,凑近了去看笼子——栅栏上有纵行的浅沟纹,这是象牙无疑。
从工艺看,应该是清中期的东西。
再看看,这只鸟笼在早晨的阳光下闪耀着温润的光泽,像涂了一层清水漆。
你可不要以为真的是涂了漆哦,那其实是象牙内里渗出来的油,显油性的象牙最佳。
老板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说:“这鸟不错,我又跟老弟有缘——这样,五十块钱你拿走得了。”
老板从竹竿上取下鸟笼,他的一只手指横着伸进搭钩里,递给我。
这个老板是不是不识宝呀?那么一只象牙的鸟笼他要当作附赠品送给我?
就在我发愣的工夫,我看那只鸟“嗤”地冷笑了一声。
我是个老江湖呀,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幕:我接过鸟笼刚要拔腿走,老板拉住了我:“我只是卖里边的鸟,没说卖装它的笼子哟!”
因为有了那声冷笑,我没有着老板的套:
“我不喜欢雄性的画眉。”
“一大早就在这里转来转去,我还以为你是爱鸟的人呢。”老板撇撇嘴。
“我只爱母鸟。”我“哧哧”地笑了两声——那只鸟,人家只笑了一声。
不买这只鸟,我还是经常来看它——什么清中期的象牙鸟笼、青花釉里红的鸟食罐、定窑的饮水盒,统统见鬼去吧,我真的只是来看这只鸟。
它周围有好几个竹制的鸟笼,里面关着的都是一只只模样俊俏的雄画眉,为了寻一个好买家,只要它们相中了玩鸟人,就会伸着脖子鸣叫,活像那些浅薄的妙龄女郎在大腹便便的老板面前发嗲。
但真的很快被买走了。
而它,我看见它只是把头插在蓬松的羽毛里,一动不动。
那么热的天,它还给自己的脑袋保暖?
我没有把它比作我那个身体倍儿棒却还拼命买保健品的糊涂老爹,它是一只思想深邃的鸟,它的一举一动都体现了它的思想,它把头插在蓬松的羽毛里应该另有深意——深意是什么,容我慢慢参悟。
有人要买它,老板开价一百。
这只鸟不像别的讨好买家,这种脾气对我的个性,我也不喜欢讨好公司总经理。
“但我喜欢征服别人”,想买它的人拍拍手,“总有一天,我要让这只鸟乖得像发嗲的女郎——打包。”
这个有着强烈征服欲的人在喊“打包”时没有注意到这只鸟又“嗤”地笑了,他拿起了手机。
手机的显示屏上是他们公司总经理的号码。
“是是是,我马上到。”这个人的腰弯到了九十度。
“是是是,我十分钟到——不,五分钟。”他一边接电话,一边把腰弯到了一百度,然后像一根被弯曲到最大限度的竹片迅速还原一样,瞬间没有了人影。
这真的是一只思想深邃的鸟儿,我如果错过它,我的人生将会失去一位导师,我会和平常人样过得碌碌无为。
我喜欢写文章讽刺别人,如果我和这位人生导师失之交臂,我肯定也会被别人写成文章讽刺——我甚至已经看到了那样的情景。
不管怎么样,我都得把它“请”回家,精心伺候,聆听垂训。
老板居然很客气,他说:“既然你看出了门道,我不收你一百了,也不收你五十了——你给十块好吧?”
这简直是对我和我的人生导师的亵渎!
我给了老板五十,后来忍痛又给了老板五十,让他把我的人生导师“请”进普通的竹笼(竹笼无须另外付钱)。
老板望望我:“大兄弟你仗义,我也不是孬种——这笼子是我十块钱买的,你连你的人生导师一起拿走。”
回到家,我揭开鸟笼上的布帘,才发现这只思想深邃的鸟已经脱水死了。
它不吃不喝不唱,偶尔高人似的冷笑一声,其实只是因为它拉了稀。
有一天我又在花鸟市场的石板路上左一下右一下地蹦跶,忽然被一只虚握起来的大手抓住了。
正好买了一只旧鸟笼,老板一伸手把我放进去。
“哦,你也拉稀了,那就当一只思想深邃的鸟卖吧。”老板自言自语。
他看见一个人盯着我老婆刚卖给他的鸟笼两眼发直……
(《小说月刊》2018年第05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那只鸟把头插在蓬松的羽毛里,不吃不喝不唱,对待买鸟人高傲而又冷漠,体现了它的思想深邃。
B.小说中另一位买鸟人的出现推动了情节发展:如果我不买这只鸟,它就会被其他人买走,所以我下定决心把它买下来。
C.小说结尾处“我”被抓进鸟笼的情节看似荒诞,其实寓意深刻:“我”得到了鸟和鸟笼却失去了自由,变成了“笼中鸟”。
D.小说结尾处老板说“那就当一只思想深邃的鸟卖吧”,这一句话照应了上文及标题,使小说结构更为严谨。
【小题2】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研究表明,每天只需要读6分钟的书就能够减少60%的紧张焦虑感。心理学上也在研究一些好的著作对于读者的不同方面的影响。
对于所有的读者来说,不管是喜欢英伦文学的,还是喜欢古罗马风格的,抑或是喜欢爱情诗集甚至于爱看土地测量类图书的……所有的书,都会给读者带来一段无法比拟的旅程。就连现在的科学杂志,都开始注重深入生活,与读者的日常生活接轨,我们称之为“情感传输”,你的身体在沙滩上或者在壁炉前,但是你的心灵却有可能正与莫里哀一起和路易十四商讨国家大事。除此之外,通过书里的描绘,作者能够“触碰”到你,能让你“听见”他的声音,能让你了解他的过去,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也就是你的大脑得到放松的时候。
读书能够加强情感同化。一部吸引人的好小说并不是仅仅在短期内让人着迷,而在于能够长期持久甚至于拥有改变读者人性的力量。鹿特丹大学的一位研究人员进行过一项研究,邀请一些读者在一周内阅读相关书籍,并将这些读者被作者触动时的情感变化记录下来,来研究情感同化的情况。在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情感传输都会进入我们的生活,各种广告,各个决定,各类信息。研究还指出,如果一本科学著作的目的就是影响读者的看法和行为,就像“公共场合禁止吸烟”一样,那么它的影响的持续性并不如充满作者感情的小说和一些真人传记。
为什么?因为这些小说和真人传记于真正的生活,它可以将作者的自身感受通过书本传递给读者,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类书也可以最大自由度地改变读者的看法和人格,而它的持久性,甚至于能够帮助读者处理自己即将遇见的难题。
阅读能将愉悦的感觉带到身体的每一部位。例如,阅读一些类型的小说会给人带来一种难以忘却的感受,因为小说是具有独立性的,每本小说都不一样,但是都会在其中将现实生活和情感放大,人们在阅读时得到了内心的满足感。
根据这一情况,法国作家及体疗医生赫及勒·德谭巴尔创造性地提出了“阅读疗法”,希望通过阅读来对人们的某类疾病进行治疗。就好像童年时的教育一样,有些人从小读了某种书籍影响了其一生的发展,谁又能保证读书对成人就一点用都没有呢?
(选自《智慧》,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表明,一个人每天只需要读6分钟的书就能够消除所有的紧张焦虑感。
B.读者只有阅读英伦文学和古罗马风格的爱情诗集,才会拥有一段无法比拟的旅程。
C.科学杂志与读者的日常生活接轨,使读者能够穿越时空直接和路易十四商讨国家大事。
D.通过书里的描绘,作者能够让读者了解作者的过去,使读者的大脑得到放松。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鹿特丹大学的研究人员邀请读者在一周内阅读相关书籍,并记录下读者被作者触动时的情感变化,研究情感同化的情况。
B.在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广告、决定、信息等各种各样的情感传输都会进入我们的生活。
C.小说和真人传记于真正的生活,它可以将作者的感受传递给读者,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D.作家及体疗医生赫及勒·德谭巴尔创造性地提出了“阅读疗法”,通过阅读治愈了人们的某类疾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能够加强情感同化。一部吸引人的小说不是在短期内让人着迷,而是能够拥有改变读者人性的力量。
B.小说和真人传记可以最大自由度地改变读者的看法和人格,甚至于能够帮助读者处理自己即将遇见的难题。
C.如果一本科学著作的目的就是影响读者的看法和行为,那么它的影响的持续性并不如充满作者感情的小说和一些真人传记。
D.阅读能将愉悦的感觉带到身体的每一部位。每本小说都会将现实生活和情感进行放大,使人们在阅读时获得内心的满足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书面语有文言与白话之分。一般而言,文言与白话的区别,主要在于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大部分汉语史研究者认为,先秦时期的书面语与口语基本一致,汉魏以后二者出现分离现象,即口语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新变化,而书面语仍然以先秦典籍中的词汇、语法、句法等为标准,这就形成了文言。白话相对于文言而言,与口语的关系更为密切,大约萌芽于汉魏之际。魏晋以后,尤其到了唐代,文白分野渐趋明显。

古白话经过长时期的历史积累,至宋代有了质的飞跃。主要有两个表现:其一,口语向书面语领域的“渗透”加速,同时代的口语大量出现在书面语中;其二,口语进入书面语,涉及的文体进一步扩展,文学作品之外,以文言为主要载体的儒学及史学著作中也出现了白话。由此而始,古白话突破了文言的藩篱,渐渐登上大雅之堂。

大量口语词、方言词进入文学语言,是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之一。经过文学作品的传播,这些词汇与原有的普通词语渐渐取得并存的地位,并在以后的发展中显示出不同的生命力。这一特点在宋代的诗、词、文中都有所表现。人论宋诗,皆曰“以文为诗”,而口语入诗正是其重要表现之一。词在宋代的繁荣,也使口语进入书面语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宋代文学的各种文体,都不同程度地形成了口语化的特色。除了文学作品,更值得重视的是,受禅宗语录影响而产生的宋儒语录以及史学著作等非文学作品,也开始大量使用白话,形成对正统文言语体的重大突破。文言何以成为正统?就在它与儒家思想紧密联系,它是儒家原典本有的语体,继而成为儒家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宋儒语录与史著中出现白话,无疑大大动摇了文言的正统地位。

白话书面语在宋代多种文体中大量涌现的同时,相关的语言理论也有了显著的发展,说明这种语言现象带有“自觉”意识。书面语脱离口语毕竟不合语言的发展规律,人为地制造了阅读的障碍。早在文言势力强大的汉代,王充就针对书面语脱离口语的状况,倡导“文字与言同趋”,这就是后人所说的“言文一致”。唐初,史学家刘知几也强烈批评当时史官著史严重脱离口语,不仅在语言风格上“失彼天然”,而且还关系到史书记载的真伪,“华而失实,过莫大焉”。

到了宋代,在由雅入俗的文化变革中,“文字与言同趋”的观点渐入人心,明显影响了士人的语言观念和书写习惯。不少诗词作家在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上,都有明确的理论表述。宋代儒学的代表人物朱熹,在继承王充、刘知几语言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文字与言同趋”的观点。朱子根据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明确把文字分两种,一种是“说”出来的,即与口语保持一致的书面语;一种是“做”出来的,即脱离口语的书面语。他认为先秦的诗文皆与口语接近,是“说”出来的,而不是“做”出来的。他说:“古人文章,大率只是平说而意自长,后人文章,务意多而酸涩。如《离骚》,初无奇字,只恁说将去自;是好。后来如鲁直,恁地着力做,却自是不好。”

综观之,古代汉语书面语发展到宋代,已然形成文白对立的形势。一方面,作为正统语体的文言在多种文体的书面语领城仍然固守着自己的阵地;但另一方面,口语向各种书面语领域的“入侵”也在全方位地展开。在有的领城,比如史学书面语中,文言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在文学领域,白话已渐呈兴盛之势。

(摘编自《宋代文白消长与小说语体之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史研究者认为,文言是未随时代变化,以先秦典籍中的词汇、语法等为标准的语体。
B.汉魏以后文白逐渐分野,唐代尤为明显,到宋代,白话逐渐向书面语渗透,登上大雅之堂。
C.文言之所以是正统,是因为它是儒家原典的本有语体,且它和儒家思想的联系非常紧密。
D.朱熹进一步发展了“文字与言同趋”的观点,他明确把文字划分为书面语与口语两种语体。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时间顺序阐述了古代文言和白话在不同历史时期与口语的关系。
B.文章用宋代不同体裁的作品证明了白话在宋代已经渗透到文史领域。
C.文章纵向阐述了“言文一致”这一语言理论从汉代、唐朝到宋朝的发展过程。
D.本文用“分总”的结构,旨在强调写文章不能一味模仿古人而排斥时代语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书面语与口语始终保持一致,就不会出现后来的文言、白话分野的现象。
B.古人“文字与言同趋”这一语言理论,意在强调书面语应该与口语保持致。
C.如果史官们一直采用文言记录史实,有可能会使史书失去本应有的真实性。
D.朱熹反对一味模仿古文,反对学习那些“说”出来的与口语接近的先秦诗文。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是中国儒学的创始者,他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孔子关注西周宗法礼制的存亡,他认为,这种礼制是以夏商两代为依据而制定的,在西周时期曾经结出丰硕的文化果实,他主张沿用西周的礼制。事实上,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西周宗法礼制已经开始出现摇摇欲坠的局面。孔子在感情上并不认同这样的变化,但是他以实际行动冲破了宗法礼制传统,办起了“私学”,倡导“有教无类”,学生不分贵贱亲疏,更不论出生何地,都可以平等地接受儒家的教育。由此可见,孔子在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阶段,选定了用教育和文化改造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众多思想学派,号称“百家争鸣”,反映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巨大成就。后来的中华文化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文化传承的基因,而儒学不仅对中国,甚至对世界都有影响。孔子以前及其同时期,许多人都讲“仁”。《国语·周语》:“言仁必及人。”“仁”必涉及人与人的关系。《论语》多处为“仁”规定界说,孔子不赞成把“亲亲”与“爱人”对立起来,认为这是爱人的起点;讲“仁”不能离开“亲亲”,同时也不应仅局限于此,应面向社会。

孔子认为,人的思想行动符合“仁”的标准,可称为“仁人”。“仁人”超越了人的本能,是具有高尚理想、深厚道德修养的人,当其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无法兼顾时,他会牺牲个人生命去殉其理想。对此,孔子给予很高评价:“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在中华历史上,这样的理念熔铸成为中华民族志士仁人的共同信念,成为中华民族前进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孔子所说的“仁”是各种德目的总称,他曾提出其他德目,如恭、宽、信、敏、惠,认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孔子还非常重视孝道,认为人们心里尊敬父母才是真正的孝;如果没有孝心,赡养父母和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的道德观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提到了认识论高度加以论述,不仅阐明了君子应当如何做,而且阐述了为何要维护道德伦理的尊严,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人的认识法则,即“中庸”。《论语》中多处记述了多与寡、有与无、实与虚、惠与不费、劳与不怨、泰与不骄等方面的统一,反映出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特色,将道德规范与认识论密切结合,力求避免“过”与“不及”。宋代的“二程”(程颐、程颢)指出,“中”指平常的道理,而“庸”则是“和”,君子做事与待人接物都力求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达到和谐的高度,这就是“庸”。“中庸”是中国儒学追求的精神境界,在现实世界中,人们经过努力学习就可以达到。孔子讲道德操守,没有空洞说教的味道,合情合理,易于深入人心。孔子提出,君子要有“欲而不贪”的品德。如果让贪婪膨胀,其结果是“损矣”,使自己走上了毁灭的道路,这是必须要加以警惕的。

(摘编自张岂之《孔子儒学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虽然事实上西周宗法礼制已经开始摇摇欲坠,但在孔子内心中,他仍然对西周宗法礼制怀有一定的感情。
B. 面对当时社会形势的变化,孔子兴办“私学”,倡导“有教无类”,以实际行动冲破宗法礼制的传统,使学生平等地接受儒家的教育。
C. 孔子因为关注西周宗法礼制的存亡,所以积极用教育和文化改造社会,成为中国儒学的创始者,这对传承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D.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派众多,成就巨大,影响深远,特别是其中的儒学不仅对后来的中华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产生了世界影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国语·周语》强调“仁”与人之间的关系;《论语》多处为“仁”规定界说,认为“仁”应立足于“亲亲”,但又不能囿于“亲亲”,而应面向社会。
B. 孔子欣赏并高度评价“仁人”,认为“仁人”是具有高尚理想、深厚道德修养的人,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他们甚至会为心中的理想而牺牲个人生命。
C. 孔子认为“仁人”的思想行动必须符合“仁”的标准,这里的“仁”指向不是单一的,其含义非常丰富,是包括恭、宽、信、敏、惠等各种德目的总称。
D. 孔子看重“亲亲”,重视孝道,认为真正的孝应该发自内心,这与物质无关,并且还认为,人们对待父母应该有孝心,否则,赡养父母也就如同饲养犬马。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周宗法礼制虽然在西周时期曾经结出丰硕的文化果实,但是以夏商两代为依据而制定的,已经不适宜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
B. 中华民族的无数志士仁人,自觉接受孔子的教育,并以“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作为他们的共同信念,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发展。
C. 《论语》中关于多与寡、有与无、实与虚、惠与不费、劳与不怨、泰与不骄等方面统一的记述,体现了中庸思想,反映出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特色。
D. 孔子的道德观讲究中庸之道,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过努力学习就可以达到中庸的境界,并且这样做对我们的人生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