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我家的黑眼儿羊
那个色彩斑驳的秋天,山西的表舅来我家,从平车上卸下一个筐,说小胖,给你的。我过去一揭盖儿,一张长长的嘴伸出来,带几根胡须,是山羊!两个眼眶处像落上两块椭圆的黑叶片,熊猫一样,但那时可不知熊猫的。只见它伸出鼻子来嗅这嗅那,像条小狗一样有趣。我高兴得跳起来,但还没有落地,那个小山羊便从筐里跳出来,而且一发不可收,连着跳了几十下,似乎还不足于展示它的功夫,又径直跳到猪圈墙上,再一下就跳进猪圈里,把正在棚下侧着身睡觉的大花猪吓了一跳,花猪哼哼唧唧地起来,小山羊已经照它的肚子就是一下,那头一百多斤的花猪还在嗷嗷地抗议呢,小山羊又飞身跃出了猪圈。我高兴地问,公的母的?
表舅说,公的,在山岩上抓的羊羔子,才养俩仨月,野性大,留心别让跑了。
我叫它黑眼儿,把它关在家院里,不断地去外边薅青草喂。它可是一个典型的破坏分子,几乎没一分钟休闲,不停地跑,不停地跳,跳上我做作业的课桌,踩坏我的作业本,跳上到我家里的棚上,弄得上边堆放的杂物咔嚓嚓乱响,还会沿着猪圈墙跳上我家的院墙,我正在下边捏一把汗,唯恐它掉下来摔死呢,它却在高高院墙上小跑着倏地来个180度急转弯,在我惊呼出了声时,它却得意地抖着毛刷似的小尾巴,接着就一撅屁股跑快,凌空一跃,又跃上了我家的厨房顶。厨房顶是抹的麦秸泥,哪里经得住它这般跳远跳高?好几个地方被踩出了窟窿。爹几次气得拿起木棍要教训它,都被我拦住,只好自己上房又胶泥了一遍。我是独子,只要我坚决反对的事情,爹是不会做的。但从此上房胶泥厨房顶成了爹经常的作业,但每次完成后都要吵我,我成了黑眼儿羊错误的受罚者。我也曾多次把黑眼儿羊牵到厨房跟前,指着让看它造成的恶果,黑眼儿羊毫无认错的觉悟,总是不耐烦地一转屁股就跳开了。
我每天去上学,都要郑重其事向黑眼儿羊道别,黑眼儿羊似乎很理解,马上面向我立定叫上几声表示留恋。我放学回来,总是要拐个弯儿,割些嫩草回来,黑眼儿羊知道的,它一听我的脚步声,就兴高采烈地旋风般跑来,把我手中的草一把掠走,津津有味地咀嚼起来……
经过了冬春,转眼又到了夏,黑眼儿羊越长越大、越长越强壮了,脊背覆盖着缎子般的毛皮,一双尖角有力地耸在头顶。暑假里我常常带它出来。它精力充沛,在赤日炎炎下照样四处游荡,跑起来轻盈灵活,站那里威风凛凛,吃草之外,经常练习依托树木、沟坎的掩护去靠近、隐藏,时而一场爆发式的攻击,或者突然地奔跑逃离。每当有其他山羊、绵羊或者猪经过,它往往就淘气地野性地去攻击。后来我发现它对村里的狗也并不畏惧,反而颇有决一雌雄的精神,一见狗就勇猛剽悍地冲过去,弄得我拼命拽住套在它脖子上的绳索,常常弄出一身的汗。
那天村长家的黑狗过来了,村长家在村东头,但他家的狗今天在我们村西出现,这不是好事。我小心翼翼地把黑眼儿羊摁倒在路沟里,但是村长的狗向来是吃遍全村盛气凌人的,大约闻到什么气味儿,它小步快跑径直朝这边过来了,喉咙里还发出呜呜的威胁声,我正担心,黑眼儿羊按捺不住一下子跳上来,平时很受村里人们包括家禽家畜们敬畏的黑狗大约是没想到,一下子被黑眼儿羊的角顶住,横着一豁,呼一下豁出几米远,黑狗汪汪地叫着逃跑了。
许多人都很开心,小伙伴都朝我竖起大拇指,我虽说有几分骄傲,可到底担着心,到家果然被老爹骂一场。村长的狗虽不是村长,但还没谁敢来冲撞它。今天的事是不是有啥后果,谁也不敢讲。
村长果然来俺家了。就是没有提狗这件事,村长来也难有啥好事,村里人都知道要弄些好东西给村长叫做花钱消灾。可我家有啥好东西呢?村长进了我家院门开门见山说你家养了野山羊?爹赔着笑,我说它初次见面不知道啊。堵在羊圈里的黑眼儿不知道啥时候蹦出来,一溜跑朝村长冲过来,只听的蹄声响,我连忙去拦阻也没拦住,村长转身就跑,屁股还是被顶了一下。虽然我们担心很多天,但村长除了在大喇叭上吆喝几次“必须管好自家猪羊”,就再也没上过我家的门。我搂着黑眼儿羊的脖子说,村长其实好人哩!爹看看我又看看黑眼儿羊,脸颊上也露出了笑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描述了一只奇特的野山羊的故事,展现了人与羊、羊与狗、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情节曲折而富有趣味的让人忍俊不禁,笑料百出。
B.文章后半部分出现的大黑狗充实了小说的内容,拓展了主题空间,黑眼儿羊对黑狗的挑战能让人联想起某些深刻的社会现实。
C.我对黑眼儿羊的感情是十分丰富的,从一开始它刚来的时候的好奇、害怕,再到后来的留恋、喜欢,又进一步发展为对它稍微有些崇拜。
D.小说中对村长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只有一两句话、一两个动作,但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一个盛气凌人、仗权欺世的形象。
E. 本文在刻画这只黑眼儿羊方面可谓浓墨重彩,但并不啰嗦、累赘,再加上比喻、拟人等修辞和动作、情态等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其形象活灵活现。
【小题2】第三段的内容看似和前文相同,请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
【小题3】根据文本内容,概括“黑眼儿羊”的主要形象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29 04:01: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各题。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它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他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

(选自林建超《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小题1】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B.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D.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小题2】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里产生深刻影响。
B.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对比中确立起来。
C.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艺技。
D.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随着人们对其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B.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东汉中期就凭借着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C.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D.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七律压卷与唐诗审美

孙琴安

新诗百年,佳作不少,至今却没有个评判标准。旧诗则不同,不仅高手如林,佳作迭出,而且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后人根据这些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在每种诗体中都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压卷之作”或“第一”。其中推出数量较多、争论比较激烈的,还是在对唐人七律的推举上。

宋人杨万里《诚斋诗话》拟推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为唐人七律压卷,严羽不以为然,在《沧浪诗话》中明确宣布:“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到了明代,“前七子”首领何景明又推沈俭期《独不见》为唐人七律压卷,鼎足而三。后来,大家争来争去,结果反把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撂下,集中在《黄鹤楼》与《独不见》之间争高低。

王世贞非但否定了二诗,还把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重新提了出来,又开列了杜甫的《登高》、《秋兴》之一和之七三篇,以为欲求七律压卷,“当于四章求之”。 

或许有人会感到困惑,历代所推唐人七律压卷,为何多在初盛唐时期?中晚唐七律数量更多,为何不推?这就牵涉到古人对七律诗体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了。

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七律是难度最大的一种诗体。五律以清空一气、意味深远为上,甚至可以空灵幽淡一些;七律则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为上。姚鼐以为“七言今体句引字赊,尤贵气健”。施补华甚至认为“七律以元气浑成为上……以小巧粗犷为下”。如果以这些标准来衡量,宋人推出的《九日蓝田崔氏庄》、《黄鹤楼》二篇,的确称得上“句引字赊”,笔健气足,《黄鹤楼》更是气象壮阔,“元气浑成”。尽管《黄鹤楼》的前四句连平仄都不合,颔联对仗也成问题,但通篇笔力雄健,为他人所罕见。再看其他人推出的七律压卷,无论是《登高》也好,《秋兴》八首也罢,尽管篇名不同,题材不一,但基本上都是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的七律为主,都在气势浩大、骨力遒劲的风格范围之内。绝不会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至于沈俭期的《独不见》有此荣幸,恐怕与其独特的位置有关。姚鼐以为此律“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正说出了其中的地位与玄机。窃以为:《黄鹤楼》以健气为胜,《独不见》以圆润为胜,二者各得其妙,而后者可视为初唐七律第一。

由于盛唐诗气象博大,七律亦多雄浑伟丽,气势磅礴,未免让杜甫、王维、崔颢等盛唐诗人占了便宜,多有被选为第一者。但也有人为此抱不平,硬是从中唐诗人中发掘了二首七律压卷,这便是刘长卿的《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

沈德潜曾说:“七律至随州,工绝亦秀绝矣,然前此浑厚兀养①之气不存。”但刘长卿这首《献淮宁节度使李相公》实在是鹤立鸡群,“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诸句健气凌云,通体浑成。沈德潜谓此律“起手如黄鹄高举,见天地方圆。”金圣叹说它如“象王回身”,都是盛赞此诗的气象壮阔,雄伟浑成。难怪何焯叹道:“气势笔力匹敌《黄鹤楼》诗,千载绝作也。”

中国古代在对诗的长期研究和探讨中,的确形成了一整套的诗歌评价体系,而这正是目前新诗所缺少的。   

(摘编自《文汇报》2017年4月14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唐诗七律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七律压卷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是在诗歌鉴赏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虽然推出的“压卷之作”争论比较激烈,但都是后人根据这些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推出的。
B. 历代所推唐人七律压卷多在初盛唐之间,其主要原因在于博大的盛唐诗气象与七律雄浑伟丽,气势磅礴的特点不谋而合。
C. 《黄鹤楼》与《独不见》相比,作者认为二者各得其妙,而后者可视为初唐七律第一。
D. 无论是《登高》还是《秋兴》八首,尽管篇名不同,题材不一,被推为七律压卷,基本上是因为它们都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见长,都有气势浩大、骨力道劲的风格和范围之内。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严羽认为杨万里推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为唐人七律压卷是不正确的,他认为崔颢的《黄鹤楼》“以元气浑成为上”,应为第一。
B. 姚鼐以为《独不见》被推为七律压卷,是因为此律“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
C. 按照通行的七律压卷推选标准,绝不会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样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
D. 推选七律压卷主要考虑的是诗歌的内容风格、气势以及诗歌在历史上的独特位置,至于格律方面则没有严格的要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气象博大的盛唐诗风孕育出雄浑伟丽、气势磅礴的七律作品,让杜甫、王维、崔颢等盛唐诗人多有作品被选为第一。
B. 沈德潜认为为,七律发展到刘长卿已经工巧特异至极,但是与前人七律相比,其浑厚兀奡的气势已经不存在了,但刘长卿的《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是个例外。
C. “家散万金酬土死,身留一剑答君恩”诸句一扫中晚唐诗歌精工典丽、浓郁感伤的幽艳细腻之风,豪气凌云,通体浑成。
D. 金圣叹盛赞刘长卿的《献淮宁军品节度使李相公》如“象王回身”,气象壮阔,雄伟浑成,“起手如黄鹄高举,见天地方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与人的随想
梁衡
人类社会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我们常将它比作历史长河,而每个人都是途中搭行一段的乘客。我们上船之时,前人就将他们的一切发现和创造,浓缩在书本中,作为欢迎我们的礼物,同时也是交班的嘱托。由于有了这根接力魔棒,所以人类几十万年的历史,某一学科积几千年而有的成果,我们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其掌握,从而腾出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新的创造。书籍是我们视接千栽、心通四海的桥梁,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拿到的通行证。历史愈久,文明积累愈多,人和书的关系就愈紧密相连。。
养生家说:“健康是幸福,无病最自由。”这是讲作为物质的人。作为精神的人正好与此相反。他刚一降生,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于是就识字读书,读一本书就获得一份 自由,读的书越多,获得的自由度就越大。所以一个学者到了晚年,哪怕他是疾病缠身, 身体的自由度已极小,精神的自由度却可达到最大,甚至在去世之后他所创造的精神世 界仍然存在。
古代有人之初性恶性善之争。我却说,人之初性本愚,只是后来靠读书才解疑释惑, 慢慢开启智慧。不读书的人无法理解读书人的幸福,就像足不出户者无法理解环球旅行 者或登月人的心情。既然书总结了人类的一切财富,那么读书就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知识、才能、气质。当然读书之后还要实践,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 你脚下不踏一梯,那就只像一只不停刨洞的土拨鼠,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吃穿二字。你可 以自得其乐,但实际上已比别人少享受了半个世界。
古语言:读书知理。谁掌握了真理谁就掌握了世界。所以读书人最勇敢,常一介书 生敢当天下。像***当年就是以一青年知识分子而独上井冈,面对腥风血雨坚信能再 造一个新中国,他懂得阶级分析、阶级斗争这个理。像马寅初,敢以一朽老翁面对汹汹 批判,而坚持到胜利。他懂得人口科学这个理。他知道即使身不在而理亦存,其身早已 置之度外。他们掌握了事物之理,看世界就如庖丁观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是常 人之所难及。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读书造人。一个民族的甚至世界的伟人,必定是一个 知识分子,一个读书人,一个读书最多的人。
我们作为一个历史长河中的旅人,上船时既得到过前人的书的赠礼,就该想到也要 为下班乘客留一点东西。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求知心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 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是创造,是超越。当一个人读懂了 世界,吸足了知识,并经过了实践的发展之后才可能写出属于他自己而又对世界有用的 东西,这就叫贡献。这样他才真正完成了继承与超越的交替,才算尽到历史的责任。
写作是检验一个人的学识才智的最简单方法,写书不是抄书,你得把前人之书揉进 自己的实践,得出新的思想,如鲁迅之谓吃进草,挤出牛奶。这是一种创造。唐太宗称 以铜为锐、以史为镜、以人为镜,其实文章也是一面大镜子,验之于作者可知驽駿。古 往今来,凡其人庸庸,其言云云,其政平平者,必无文章。古人云立德立言,人必得有 新言汇入历史长河而后才能得到历史的承认。我们不妨把每个人留给这个世界的文章或 著作算作他搭乘历史之舟的船票,既然顶了读书人的名,最好就不要做逃票人。
不读书愚而可哀;只读书迂而可惜;读而后有作,作而出新,是大大智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籍是前人欢迎我们的礼物,让人在短时间内掌握人类历史和学科成果,使我们 视接千载、心通四海。
B.人的自由存在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健康使人在物质层面获得自由,阅读与创 造使人在精神层面获得自由。
C.读书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知识、才能和气质,是一个人有求知心的标志,是其能尽到历史责任的条件。
D.文章是一面镜子,只有读到了才能看出文章的好坏,就是作者所说的“验之于作 者可知驽骏”的意思。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处运用比喻,如以“长河” “土拨鼠” “登月人”为喻体来论证读书与写作 对人生的意义。
B.文章中引用***、马寅初的事例,是要证明读书能使人知理,更要证明伟人都 是读书最多的人。
C.文章虽为随想,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由读书到写作,由传承到创新,层层深 入,最后点题。
D.文章论述的目的是要批判那些在吃穿中自得其乐以及其人庸庸,其言云云,其政 平平者,必无文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能够使人知理,所以只要多读书,我们就能够达到看世界如庖丁观牛“以神 遇而不以目视”的程度。
B.在读书人中,一些在搭乘历史之舟时,做了逃票人;一些虽然有了船票,但这船 票的分量也有轻重之别。
C.读书会使人不愚蠢,但读书再多不能写作也是迂腐,经过实践,能写出新言论表 达新思想,是大智慧。
D.我们活在世上,应该多读书,读懂世界,吸足知识,坚持实践,也要有敢为天下 先的勇气去为世界做贡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杀 羊

雁戈

村主任家的院子里围了一圈人。

他们当中,有腰里系着围裙、手上拿着锅铲的;有一手戴着手套,一手提着烘笼的;有头上顶着帽子,鞋里光着脚的……看上去,他们来得都很匆忙。

都腊八节了,又有谁不忙呢?

村主任也很忙。一大早起来,他便去麦老汉的羊圈里挑了两头在肥羊。一头纯白,另一头也是纯白。趁还没立春,得把羊送出去,一头给书记,一头给乡长。毛色一样,轻重也得一样。都是做得了主的人,让谁吃亏都不好。村主任把整个羊圈几乎翻了个遍才挑出这两头羊来。

麦老汉打包票说两头羊的重量相差不会超过半斤。结果他却看走了眼,一头羊比另一头羊重了一斤八两。麦老汉半天都没把秤放下,冲村主任直眨眼。意思非常明了,就是问村主任该如何是好。村主任不眨眼,只皱了一下眉,笑呵呵地说:“把一斤八两抹了,两头羊给一样多的钱,不就平了?”

确实平了!麦老汉左手摊着书记那头羊的钱,右手摊着乡长那头羊的钱,像被点了穴道,嘴巴半天都没合拢。麦老汉的老伴儿也不说话,只顾拿拌食的木棒有一下没一下地敲给羊喂食的木桶。羊被套上了草绳,却不肯跟村主任走,蹬直了腿往木桶那边挪,直把草绳拉成了一根笔直的棍子。麦老汉蹲下身子,把老伴儿的手和木棒一起摁住,两头羊才跌跌撞撞地跟在村主任身后上了路。

村主任一走,麦老汉的老伴儿甩开麦老汉的手,“价钱这样便宜,还要短斤少两,本都够不了!”抱怨过后,老伴儿的眼里便有些潮湿。

麦老汉叹口气,安慰老伴儿说:“你也别恼。村主任刚才在羊圈里说了,上回开的证明乡里已经盖了章,等他把羊杀了,就让我去拿。”

 “你不会是哄我吧?”老伴儿半信半疑地斜了麦老汉一眼,提着木桶怏怏地进了羊圈。麦老汉没有哄老伴儿,村主任也没有哄麦老汉,村主任院子里的那一圈人围住的正是麦老汉的两头羊,杀羊的胡屠夫和指挥杀羊的村主任也被围在中间。

两头羊都是公羊,脾气暴,性子烈,见不得胡屠夫眼里的那股子气焰,挣断草绳把胡屠夫撞了个四仰八叉。那些拿着锅铲的、提着烘笼的、戴着帽子的……从四面八方围了过来。羊站住了,腿直愣愣地撑在地上,耳朵直愣愣地竖在空中。村主任朝其中一头羊努努嘴说,“这头是书记的!”又冲另一头羊努努嘴说,“这头是乡长的!千万别让它们跑了。”于是,拿锅铲的扬起了锅铲,提烘笼的举起了烘笼,戴帽子的摘下了帽子……可是谁都不敢近前。人和羊就这样对峙着,连时间都像凝固了一般。

是麦老汉的到来打破了院子里的僵局。两头羊先是机警地竖起耳朵,紧接着就撒起欢来,用羊角在麦老汉的腿上蹭来蹭去。麦老汉顾不上跟羊亲热,给村主任敬了根烟,接着又给胡屠夫散了一根,本想依次散下去,却发觉烟盒里的烟不够。他只好把烟盒攥进手心,冲大伙儿抱歉地笑笑,回头对村主任说:“我想把我的证明拿回去。”

村主任愣了愣神,从裤兜里扯出一张纸,展开打量了一眼。麦老汉忙伸手去拿,村主任却捏在手里,往后扬了扬,说:“等把羊杀了,就给你。”

麦老汉瞅瞅胡屠夫,又看看村主任,叹息一声,从地上捡起挣断的草绳,一手搂着一头羊的脖子,在它们耳边说了几句什么,两头羊便乖乖地躺下,任由麦老汉绑了它们的腿,再也动弹不得。

 “谁叫你们要变羊呢?”麦老汉摸摸一头羊的角,又摸摸另一头羊的角,缓缓站起身背过脸去。那场面,他不敢看!

全场先是一片肃然,接着很快便沸腾起来,掌声、跺脚声、锅铲击打衣服的节拍声……此起彼伏。麦老汉背心一凉,忽然感到一阵钻心的痛。

谁叫你们要变羊呢?” 麦老汉揉揉发涩的眼睛,跌跌撞撞地挤出了人群。

刚要走,一阵北风刮过,村主任手里的那张纸忽然传来奇异的颤声,麦老汉把团在嘴里的一口痰硬咽了回去,转过身重新挤进了那个圈子。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在抹去斤两时,麦老汉嘴巴半天没合拢,老伴儿用木棒敲打木桶,表现出他们难以置信、无奈难言等复杂心理。
B.小说写村主任为在年底给领导送礼,以一纸证明胁迫麦老汉卖羊,并不顾主人意愿擅自抹去零头,刻画出了村主任欺上瞒下的丑恶嘴脸。
C.小说先写村主任买羊、杀羊,后写麦老汉为拿证明而妥协,两者联系紧密,一明一暗,互为补充,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使作品内涵更厚重丰实。
D.小说多处描写形形色色的“一圈人”,他们对村主任的所作所为和麦老汉的遭遇显得漠然,是一群在忙也不错过凑热闹的旁观者。
【小题2】“谁叫你们要变羊呢?”这句话在文中两次出现,此话话中有话,蕴含着此时老汉多种心情和态度。请结合全文,对此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写麦老汉“转过身重新挤进了那个圈子”,有人说删除表达效果更好,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