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探亲

安石榴

东北姑娘海蓝嫁给山东小伙柴万金四十八年,俏丫头变成了银发老人,却只跟老柴回过一次山东老家。为啥呢?海蓝说,不敢回了呗,再回,怕是心肝肚肺也得割一半留给婆家人。活不成啰!

柴万金出生在鲁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1960年到黑龙江大兴安岭找活路,被招为林业伐木工人,又依着他高小文化和圣贤之地的仁义,当了两年的伐木工人后就做了调度。1970年,柴万金二十五岁娶了同龄的东北漂亮姑娘海蓝。

小两口新婚燕尔,甜蜜得很。柴万金提出回山东老家看父母,海蓝没有个不答应的。两个人就开始准备礼物。他们工资高,福利好,一年四季的工作服都穿不完,再加上海蓝在商店做售货员。怎么说也有些便利条件,两个人准备了大包小裹一火堆。要出发了,海蓝突然想起一件事,就是海蓝手腕上戴的是结婚时父母给她置办的一块瑞士英纳格表,而柴万金手腕上却是一块旧上海表,还是老丈人送他的。柴万金也不是挣得少,实在是月月都把钱寄回山东老家了。到结婚时基本上就是一个内外都干干净净的小伙儿。老丈人是个爽快人,不仅不责怪,而且还夸他是孝子。不过也说了。海蓝是家中最小的,嫁妆偏多些兄姐们不会说什么,即使这样也不能给女婿买新表了。老丈人说你就戴我这块旧表吧,看个钟点还是很准的。可要回山东老家了,小两口要面子啊,尤其海蓝,疼丈夫,要他在家人面前赚足面子,就跟自己的朋友小红借了她丈夫的英纳格男士手表。

千里迢迢奔山东,一个月之后小两口原路返回,到家时冷不丁地娘家人都不敢认他们了。走时小两口都穿着毛料套装大皮鞋,此时站在父母面前的一对小人儿却成了逃荒的乞丐,他们穿着农家织布的裤褂、黑布鞋,小脸儿憔悴不堪.海蓝哇的一声就哭了,只说了一句话:妈,我这辈子再也不回山东了!

原来小两口带的礼物悉数送出,最后自己穿的衣服也让婆家人要去了,海蓝奋力保住了自己的手表,却眼睁睁地看着小叔子把丈夫手腕子上的表戴在自己的手腕上。

回东北之后好久,海蓝才跟父母兄姐说:那个穷啊,别提了。没法说,简直都成胡子土匪了,看着你时眼睛都是红的,那块手表还是海蓝私下里接了母亲的钱,赔了人家。可是从此,海蓝发誓不回老家,也不许柴万金再回去,当然每个月海蓝都会准时给老家寄钱。

其实,海蓝不许柴万金回老家是气话,柴万金也的确是因为工作忙很少回老家,整整二十年他只回了三次,两次奔丧,一次是公差绕道探亲。每次回来大同小异,都是被搜刮得囊中空空。海蓝就是因为这,明白一个千真万确的道理:穷,便是个无底洞。

也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老家渐渐地不要钱了,相反,来信来电话总是热情邀他们回家看看,说现在日子好过了,家乡可美了。海蓝听了,笑笑,当个故事听呗,对老家的恐惧已成为她的一个心病,一直到两个小孙子不用看护了,老两口突然没事可做,柴万金的思乡梦就浓了起来,晚上都无法入睡了。海蓝心软了,说:老柴,我们回山东老家看看吧,就当是旅游。

两个人说走就走,到了山东德州一下火车,就看到一群人来接他们少说也有二十几口子蜂拥而来,还大声嚷嚷着,叫大哥大嫂的,大爷大娘的、大舅大舅母的,还有叫爷爷奶奶的。海蓝本来有些发蒙,忽然发现这群人奔到离他们十几米时,突然一起向他们跑了过来,手臂也都伸出来了。海蓝脑子嗡的一下。拉着老柴的手大叫:可不好了,快跑吧,胡子又来了……

事后坐在小叔子家的小洋楼里,海蓝都不好意思了。小叔子说,嫂子我不怪你误会,那些年咱家太穷,的确拖累了哥哥嫂子,我们心里都记得你们的好。现在不同了,咱家日子是什么样子呢?这么跟你们说吧,你就往好里想。怎么想都不过分,就是这么好!接着就跟哥嫂仔细讲解了这四十年家乡的变化。

吃团圆饭的时候,小叔子捧出一瓶五粮液,庄重地给兄嫂斟上,并提议为兄嫂的健康干一杯!这时候柴万金站起来,笑呵呵地说:我已经听明白了,我们家经过了千辛万苦奔上的好日子,是有个转折点的,那就是让中国老百姓永远铭记的1978年。那么我们就为这四十个美丽的春天干杯吧!

大家齐声赞好,屋里笑声一片,浓郁的酒香四处飘散,多么像幸福四溢的生活啊。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说海蓝嫁给山东小伙柴万金四十八年,却只跟老柴回过一次山东老家,而且是不敢回,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B.柴万金每次探亲回来大同小异,都是被搜刮得囊中空空。这几次的经历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因贫穷而导致社会公序良俗被破坏殆尽的现实。
C.海蓝因为第一次探亲时的遭遇给她留下了心理阴影,不敢再和丈夫回家探亲,但她坚持给老家寄钱,可见其性格中的善良与贤淑的一面。
D.海蓝和丈夫第二次回山东老家探亲时,小叔子家住的小洋楼、喝的五粮液酒与以往的一穷二白、见了东西就抢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题2】小说以“探亲”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对小说中柴万金的五次探亲,作者用墨并不均匀,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30 12:10: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8月11日至13日,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在北京举办。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90亿元人民币,用户规模超3亿。大会预测,未来十年,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还将继续处于黄金发展期。
时下,网络文学已不仅仅是以一种文学样式,更是以一种全新的文化生态的方式影响着大众。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底,我国40家主要网络文站已出版实体图书6443部,改编电影939部,改编电视剧千余部,改编游戏超500部,改编动漫440部。这意味着,除了3亿多的网文读者,还有更多的人在看由热门网文IP改编的影视剧,以及玩由网文IP改编的游戏。面对如此态势,政府在释放网络文学发展新的可能性的同时,需要立起评价体系的“尺子”,砌起知识产权保护的“墙壁”,搭起涤荡空气的净网“空调”。
(选自“中国文化传媒网”)
材料二
2003年,起点中文网率先创建了以读者按章付费为核心的网络文学商业模式。这种付费阅读机制的建立,使得网络文学的读者不仅是单方面地阅读作品,他们更是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参与者。
“要不你休息两天理一理情节,感觉得出来,后面怎么写跟完全没有大纲一样……一点订阅的想法都没有,感觉不划算。”“不得不说,三少每次写书都爱在句子后面加一个‘啊’字,刚刚开始可能会给人一种强调的感觉,可看多了,就有点烦了,同意的顶。”在这些评论中,从情节设计到遣词造句,读者都对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选自《网络文学:孤独写作与阅读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材料三
“网络文学在快速成长的同时,也伴随粗制滥造、脱离现实、娱乐至上、过度商业化、唯市场化等问题。”北京市宣传部部长杜飞进在大会致辞中说。种种抄袭事件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8月9日下午,网络作家匪我思存连发7条微博,称流潋紫的《后宫甄環传》涉嫌抄袭她的 《冷月如霜》。除了粗制滥造和涉嫌抄袭,网络文学还存在着娱乐大众违背道德的问题。8月16日,《人民日报》撰文直指热门的穿越剧、仙侠剧躲在架空情节背后违反人伦道德的问题。
被称为“网络历史小说第一人”的月关认为,网络文学门槛低是一把双刃剑,要通过内外力共同作用促进网络文学健康发展,而内力就需要每一个网络作家发挥主观能动性,从网络文学内部发挥积极作用。网络文学在其快速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更需要以“匠心”打造精品。毕竟,网络文学未来的高度是由其精品化的创作道路所决定,而不是靠点击率和商业利益。
(选自“人民网”《网络文学二十年:井喷增长后还需“匠心”精品》)
材料四
在文化行业里,文学为下游的影视、有声书、动漫提供内容支撑,具体到网络文学也不例外。然而网络文学量大质低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也为后续的产业开发带来了难度。在本次中国“网络文学+”大会上,不少企业开始思索这个问题,如何让高水平的网络文学成为源头之水,从而形成全产业链良性互动的势态?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耿聃皓认为:“网文正逐渐渗入影视、出版、游戏、动漫等领域。网络文学产业与开放性的IP生态产业链之间的融合是大势所趋。”“我们发现网络文学和漫画有一种互助关系,之前推漫画的时候,小说的人气也同步在走高。同时,因为这本小说的人气非常高,所以改为漫画形式后,它在漫画方面的人气积累速度也非常快。”阿里文学总编辑周运通过很多案例发现,网络文学与漫画有互相带动作用,并且效果非常不错。
(选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下,我国网络文学发展处于黄金发展期,出现了网络文学内容和用户层面的双爆发。
B.目前,我国网络文学发展已告别文学这种单一的形式,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生态形式。
C.读者按章付费的网络文学商业模式促进了网络文学的发展,读者也可参与到创作过程中。
D.一些网络文学粗制滥造和涉嫌抄袭、脱离现实、娱乐至上等是当前网络文学存在的问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侧重报道了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步入黄金期的具体体现,用列数字的方法详尽地说明中国网络文学生态形式的转化。
B.材料二具体引用一些读者的话,真实地再现了读者对网络作者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左右着作者的创作方向与写作思路。
C.材料三指出,网络文学出现诸多问题的唯一原因是网络文学门槛低,网络作者为了提高点击率与迎合市场,不得不改变创作道路。
D.材料四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良性、生态、高端发展开出了一剂良方,这也是目前中国网络文学得以迅猛发展的根本动力。
【小题3】如何改变当前网络文学“量大质低”的现象?请从不同角度提出你的建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白鹿原上寻找陈忠实

王晶晶

1992年,《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逝世。追悼会上,时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的著名作家陈忠实致悼词:“一颗璀璨的星从中国文学的天宇陨落了!”二十四年后,陈忠实也告别了人世。

“世间已无陈忠实,天地白鹿魂永存。”白鹿原不仅是陈忠实代表作《白鹿原》的名字,也是确有其实的地名。1942年,陈忠实就出生在这里。在陈忠实去世后的一周,《环球人物》记者辗转于陕西各个追悼陈忠实的地点,最终来到西安东郊的白鹿原上,听白鹿书院副院长邢小利追忆这位文坛之星。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文化寻根”的热潮。内陆中心的陕西,尤其关中又处于中心的中心,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近代的兴衰起落,触发了陈忠实的思索与探究。他在西安周边的几个县查阅县志、文史资料,与乡人聊天,查访民间奇闻野史。

1987年8月,与《长安报》编辑、记者李东济闲聊时,他第一次向外人透露了创作《白鹿原》的消息:“东济,你知道啥叫老哥一直丢心不下?就是那垫头的东西!”关中民俗,亡者入殓,头下要有垫头物。陈忠实最担心的就是他写不出一部作品来当“枕头”。李东济后来用“豪狠”来概括陈忠实的气性,“因为他写《白鹿原》,使的就是一股‘豪狠’劲”。

那些年,陈忠实一直待在白鹿原上的老家。妻子在西安照顾一家老小,他一人在村里,吃饭只能靠从城里背馍。西安陈忠实文学馆的工作人员权伦告诉《环球人物》记者:“陈忠实这一生,年少时是为读书,把馍馍从乡下往城里背;中年时,为写作,又把馍馍从城里往乡下背。”

1988年4月1日,陈忠实在草稿本上写下《白鹿原》的第一行字。他的整个心理感觉已进入“我的父辈爷爷辈老爷爷辈生活过的这座古原的沉重的历史烟云之中了”。写作的那四年,陈忠实身在老家的白鹿原,心在笔下的白鹿原,穿行于清末、革命、抗日、内战。1992年1月29日,写到1949年,书中的白鹿原解放了,陈忠实自己也解放了。

《白鹿原》快写完时,妻子来给他送蒸馍和擀好的面条,送妻子出小院时,他告诉妻子这些面和馍吃完,就写完了。妻子突然停住脚问:“要是发不了咋办?”他毫不迟疑地说:“我就去养鸡。”

手稿交给出版社的同时,陈忠实也复印了一份送给陕西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星。10多天都没消息,陈忠实内心忐忑地进城。李星正买菜回来,见了陈忠实啥也不说,就说到屋里谈,陈忠实被吓着了,从一楼到五楼,一进书房,李星猛然回身,像吼秦腔般说道:“咋叫咱把事弄成了!”当时李星还有三个预言:你不用找评论家,评论家会来找你;十年之内,没有人能超过你;《白鹿原》能得茅盾文学奖。一一应验。

在邢小利看来,《白鹿原》自问世以来能历经二十四年不衰,缘于故事里的“仁”“义”二字。千古文人侠客梦,“他所描写的这个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就有‘仁义村’之称。那些仁义古风,是陈忠实这类耕读之家走出来的人的理想,也是这方水土里千百年来最深厚积淀的美德。这才是《白鹿原》的灵魂。”邢小利说。

1996年,陈忠实在清明时写了一首故乡诗:“忆昔悄然归故园,无意出世图清闲。骊山北眺熄烽火,古原南倚灼血幡。魂系绿野跃白鹿,身浸滋水濯汗斑。从来浮尘难化铁,十年无言还无言。”当时的他,已经功成名就,住在省城,但很快厌倦了城市里的喧嚣和龌龊,复归田园,乐于为乡党写对联、当执事先生。他来自乡野,魂也在乡野。

白鹿书院是陈忠实晚年的一个心愿。2002年,他和几位学者讨论问题时,有人提议可以在白鹿原上创建一个书院。2005年,白鹿书院成立,用创办当天陈忠实的话说:“白鹿最终回到了白鹿原上。”如今的白鹿原上,空有房门紧锁的陈忠实故居和清幽空荡的白鹿书院。

对陈忠实,邢小利曾有这样一句极为妥帖的评价:“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儒家士大夫,也不是现代的知识分子。”是啊,八百里秦川上,有一种代代相传的老腔,既不是传统秦腔戏,也不同于现代摇滚,古朴悲壮,粗犷豪放,白鹿原上的陈忠实,就是那一笔老腔。

(摘自《环球人物》2016年第13期,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描写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作品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具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被誉为一部“民族秘史”。

②陈忠实语录:“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开始一个重要的转折开始一个新的辉煌历程。”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个世纪80年代“文化寻根”热潮的大背景、关中历史文化积淀和近代兴衰起落,触发了陈忠实思索探究并催生《白鹿原》的创作。
B.陈忠实创作《白鹿原》,从下笔前的素材准备、小说构思到圆满落笔,历时四年,过程艰辛,作品几经退稿才得以问世。
C.《白鹿原》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书中的仁义古风彰显了一方水土最深厚积淀的美德,也是作者这类人的理想追求。
D.《白鹿原》中的白鹿原是确有其实的地名,它既是陈忠实出生之地,也是他笔下的神奇世界,更是他晚年的牵挂。
【小题2】下列对陈忠实创作和性格特点的分析和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陈忠实与人闲聊时担心自己写不出一部当“枕头”的作品,但凭“豪狠”劲完成了垫棺作枕的《白鹿原》,有着文人的独特气性。
B.从陈忠实在草稿本上写下《白鹿原》第一行字开始,李东济就断定这部长篇小说会成为当代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
C.文艺评论家李星有关《白鹿原》的一系列言行和三个预言的应验,从侧面衬托出该书的非凡价值和陈忠实的拔萃才华。
D.在白鹿原上成功地创建白鹿书院,了却了陈忠实晚年的心愿,他当天的讲话反映出一个文人对白鹿原的特殊挚爱。
【小题3】《白鹿原》能够成功问世且获得大奖,除了作者的深厚功底、文学才华,还有哪些重要因素?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饥饿的歌声

陈力娇

米粒初中毕业,暂时没有工作,待在家里和母亲做土豆包包。

土豆包包很烦琐,且费时费力,孤寂难耐,有时不留神,还会被磨板刮破手指,血洇出来时,米粒再也不想干了,却苦于母亲严厉的眼神。

这天米粒来了解救的人,是街道的曾阿姨。曾阿姨一来,母亲绽开笑脸迎了上去。曾阿姨对母亲说,听说你家米粒歌唱得好,我是特地来请她,水城之夏音乐会,想让米粒拿头彩。母亲一听乐了,说,我家米粒唱得是好,但是你们那里供饭吗?米粒一走,土豆包包没人做了,我家还有等着吃饭的呢。米粒的母亲说着,眼光投向一直生病在床的米粒的哥哥。曾阿姨忙道,就是因为供饭我才找米粒的,我知道你们家困难,粮食不够吃,米粒去练唱,半个月就可给你省下六斤粮食,那要顶多少土豆包包呀!

母亲不吭声了。

第二天米粒去练唱了。米粒的嗓音,天生丽质,高音亮而圆,一般歌曲都是原调唱,唱郭兰英的《我的祖国》,根本不用降调,又柔又软,余音悠长,懂行的人闭眼一听,俨然在品尝郭兰英甜美的歌声,不由得对米粒刮目相看。

乐手们很久没听到这样的声音了,曲音一落,他们放下手中的乐器都不吭声了,他们完全陶醉了,他们被这小姑娘的歌声征服了。

曾阿姨站在一旁,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她虽不懂音乐,但米粒唱得好她还是知道的,乐手们发了愣她还是看得出来的。曾阿姨就当即许愿,米粒好好唱,音乐会若一举夺魁,阿姨推荐你去文工团。

曾阿姨的话,搅动起米粒的心思,她做梦都想上文工团,那样她就不用天天做土豆包包了。米粒高兴得唱了一首又一首,她的嗓音适应能力强,能唱反串,把胡传魁和阿庆嫂,还有刁德一的唱腔唱得惟妙惟肖。

食堂里吃得好,每顿一个菜,两个馒头,米粒就想到了哥哥。哥哥瘫痪在床,从没吃过白面馒头。米粒一想到他,就吃不下去了。就和曾阿姨提出,能不能把自己的另一个馒头,带给自己的哥哥。

若是别人,曾阿姨不会同意,但是她是米粒,音乐会最有希望得大奖的歌手。曾阿姨就点头了。从这天起,米粒每顿都吃一个馒头,把另一个馒头留给了哥哥。

一个馒头很快就消化完了,米粒会很快感到饥饿,但她会转移方向,她一饿就唱歌,一唱歌就什么都忘了。这办法很帮米粒的忙,既赶跑了饥饿,还把歌越练越好,米粒成了大家的宠儿。

一转眼,水城之夏音乐会临近了,排练也在紧锣密鼓中。这天彩排,彩排实际就是领导检查节目。曾阿姨对彩排十分重视,她说,主管文化的县长前来观看,文化局长前来观看,这次演出,不亚于正式演出。米粒第一次上台,曾阿姨鼓励她,好好唱,县长看你唱得好,会特批你去文工团。米粒是个孩子,只要能去文工团,她什么都不害怕,别说在台上唱一两首歌。

米粒的放松果然让她声名鹊起,歌声像一只漂亮的鸟,飞向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让人久久挥之不去。县长上台和演员合影时,特意拉过米粒,问寒问暖,还让摄影师给他们单独摄了一张。

曾阿姨对米粒的表现,别提多高兴了。

三天以后音乐会开始了。演出顺序排在下午。曾阿姨为鼓舞演员的士气,中餐特地由馒头改成面条。又特地把米粒和一个小演员单独安排在一张桌上。可是那小演员突然肚子痛,面条都没吃,青着脸回去了。米粒很惋惜那碗面条,若是馒头,她会给哥哥留着。

小演员突然掉队让曾阿姨很是不悦,但一想到有米粒顶着,能一俊遮百丑,曾阿姨一心的乌云也就散了。可是事情往往不随人愿,往往都是指儿不养娘,指地不打粮。谁都没想到这么有优势的米粒,会意外地把这次演出搞砸了,米粒在演唱时高音区根本就没上去,而且声音喑哑,还出现了破音儿。

曾阿姨失望了,当时就撂了脸子。米粒自己也失望,下了台妆都没卸,一个人哭着回家了。不用说去文工团的事也泡汤了。

米粒又开始做土豆包包了,任谁也问不出她败场的原因,成为一个谜。

一直到十年后,米粒考上了音乐学院,偶然的一次机会,米粒遇到当年的一位乐手,乐手请米粒吃饭,席间问起了这事,米粒听了乐手的话,神情怅然了许久,最后才幽幽地说:那碗面条,扔了真的太可惜了。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米粒在音乐会上败场,令曾阿姨很失望,没有去成文工团,后来考上了音乐学院,揭开了谜底,“饥饿”是她败场的主因。
B.文中“歌声像一只漂亮的鸟,飞向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米粒歌声的优美动人。
C.母亲不让米粒去唱歌,因为唱歌就不能做土豆包包挣钱,无法补贴家用,但是,听到可以供饭就不吭声了,这说明母亲很小气。
D.米粒每顿饭可以有两个馒头,但是,她想到瘫痪在床的哥哥从没有吃过馒头,就留下一个给哥哥,这事破例得到曾阿姨的同意。
E.米粒不想跟母亲在家里做土豆包包,做土豆包包烦琐又费时费力,而且不小心会刮破手指,表明米粒不爱劳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记》中的《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写的都是侠肝义胆、急人所难、为知己者死的侠义之士。他们最为可贵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为权贵而放弃操守,在他们的心目中,“义”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本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为人准则,坚守自己的独立意志,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无怨无悔。

《刺客列传》中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但他们视道义高于生命、“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优秀品质令司马迁大加赞扬。豫让宁可让自己承受涂厕之辱、漆身吞炭之苦,也要采取他认为最正当的方式,不惜牺牲生命为智伯报仇;聂政为完成严仲子所托,最后竟“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而使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这样表现朱家的侠义:“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他“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精神已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为了体现郭解的侠义,司马迁则不厌其烦地列举了数例。郭解姐姐的儿子被杀害的事例,说明了郭解明善恶、辨是非的正直;邻里从傲视他到“肉袒谢罪”的改变,说明了郭解以德服人的豁达……

《史记》中的侠义之士是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的。

《刺客列传》中的义士,所作所为均是为报答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最高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专诸与公子光、豫让与智伯、聂政与严仲子、荆轲与燕太子丹……他们不是仆与主、臣与君的隶属或等级关系,也不是雇佣或利益交换关系,他们是平等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的壮举不是为了获利,也不是为了谋权,完全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一份信任、一份赏识、一份重托,就因为这份厚重的情谊,他们愿意赴汤蹈火,他们明知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视死如归。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就是在社会底层的平民中敢于坚持自我、敢于对抗强权、敢于对抗卑鄙与丑恶的侠士与义士,他们因为不代表统治者,所以没有名分,故而被称作“游侠”。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意志不受名分与职责所限,当然也就没有了统治者意志的羁绊;他们的行为不因权势而改变,因为他们既不弄权也不接受权势的约束;他们的操守不因利益的诱惑而改变,因为他们“急人之难,甚己之私”。

侠义之士的人格是独立的、高尚的,但在那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因此而注定成为悲剧。《刺客列传》中的刺客,为报知遇之恩,便心甘情愿地去冒险。专诸受公子光所托去刺杀吴王僚。专诸的行刺行动是他高尚人格的悲壮表现。豫让、聂政、荆轲的刺杀行动无一不是如此,他们的人生选择又是惊人的相同,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悲剧人格。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他们没有显赫的权势,甚至所为有悖统治者的规矩,但却比为官者更坦荡磊落、重情重义。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是与传统的礼法、虚伪的道德相对抗的表现;“义不苟合当世”,是绝不为了官爵俸禄而改变个人的品格、操行的坚守。而这样的游侠,其所作所为却偏偏是违犯当时的法律法规的。可见,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也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郭解为御史大夫公孙弘所害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选自《<史记>侠义之士的独立意志与悲剧人格》,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史记》中对“侠义之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侠义之士具有侠肝义胆、急人所难、能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他们不自我夸耀,不轻易改志节,不放弃操守。
B.侠义之士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不惜死的为人准则。他们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
C.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
D.“士为知己者死”是侠义之士的最高的道德标准。在他们眼里,道义和生命总是都一样珍贵,他们为报答知遇之恩视死如归。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侠士、义士的人格是独立的,也是高尚的,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
B.从朱家的急人所难而不伐其能的处世方式,足可以看出朱家是一位“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的侠士典型。
C.《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如专诸、豫让等,虽没有权势,但他们坦荡磊落、重情重义,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受权势约束。
D.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他明知走上的是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在死亡面前大义凛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侠义之士的思想境界都非常高,专诸、豫让、聂政、荆轲、朱家等人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尚以及现代人的思想觉悟都有很大的影响。
B.游侠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没有名分,但他们却坚持自我、敢于对抗现实中的卑鄙与丑恶,他们不代表统治者,代表的是社会底层的平民。
C.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义不苟合当世”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法律法规是相违背的,这是他们不受统治阶级欢迎的原因。
D.“济穷救急”是游侠之“义”,“报答知遇之恩”是刺客之“义”。他们对道义的尊崇得到了司马迁的极力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