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布 袋
老韩和老丁是好朋友。两人有一个共同的爱好,爱唱上党梆子。为了一个唱戏,两人走到了一起。两人唱《吴家坡》,唱《闯幽州》……唱到趣处,老丁一声长喊:“儿呀,此语差矣,转来!”老韩马上背着枪转来:“爹爹,此事你有所不知。”……
老韩的小女儿叫嫣红,老丁的小女儿叫胭脂。两人常在一起割草。这年八月十五头一天,两人又到河边割草。天快黑了,嫣红将一只布袋拾回了家。嫣红的娘,啪地扇了嫣红一巴掌:“拾啥不成,拾布袋,拾布袋是气。”
打开布袋,却吃了一惊,原来里面躺着一堆大洋。倒出来数了数,整整六十七块。晚饭时候,老韩从地里收工回来,老韩老婆将布袋和大洋让老韩看。老韩看着白花花一堆大洋,也傻了眼。张张嘴,说不出话;再张张嘴,还是说不出话。老韩平日挺能说,面对意外之财,不知从何说起。两口子一夜没睡,盘算大洋的用途,或置两亩地,或盖三间房,或添几头牲口……说着说着,老韩激动起来,话匣子打开了,说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老韩老婆将嫣红叫过来:“昨天拾布袋的事,你就忘了吧。”
吃早饭的时候,老丁来了,开门见山:“听说嫣红昨天捡了个布袋?”
老韩知道昨天嫣红和胭脂在一起,便说:“回来让她妈打了一顿,布袋里是半袋干粪。”
又叹息:“老话说,拾布袋是气,不知应到哪一宗。”
老丁笑了:“俺胭腊当时摸了摸那布袋,里边好像是钱。”
老韩知道瞒不住了,说:“还不知是哪个买卖铺子的生意人,不小心丢在了路边;没敢动,等着人家来认呢。”
老丁:“要是没人认呢?”
老韩有些不高兴:“没人认,再说没人认的事。”
老丁:“要是没人认,咱就得有个说法。”
老韩:“啥说法?”
老丁:“这布袋是胭脂和嫣红一块捡的。”
老韩急了:“布袋现在我家,咋是你闺女捡的?”
老丁:“我听胭脂说,她俩一块跑到布袋跟前;嫣红比胭脂大一岁,欺负了胭脂。”
老韩拍了一下大腿:“老丁,你想咋样吧?”
老丁:“一人一半。别说是两人一块捡的,就当是嫣红捡的,胭脂在旁边看见了,俗话说得好,见了面,分一半。”
老韩:“老丁,你这不是耍浑吗?”
老丁:“我不是在乎这个钱,是说这个理。”
老韩:“你要这么说,咱俩没商量。”
老丁:“要是没商量,又得有个说法。”
老韩:“啥说法?”
老丁:“就得经官。”
老韩心想了,事情一经官,捡到的东西,明显就得没收。两人一块唱戏,好了二十来年,没发现老丁遇到大事,为人这么毒。平时不爱说话,怎么一到骨节上,话一句比一句跟得上呢?嘴比唱戏还利索呢?可见他说的这些话,来之前早想好了;可见两人平日的好,都在小处;一遇大事,他就露出了本相。不是我老韩贪财,舍不得分给他钱,而是这理讲不通。老韩也赌上了气:“你想往哪儿告,你就往哪儿告吧。”
老丁也不示弱,转身走了:“正好,我今天要去县里进盐。”
但事情没等经官,布袋的主人找上门来。布袋的主人,是襄垣县温家庄给东家老温家赶大车的老曹。八月十五头前,老曹拉了一车黄豆,到霍州去粜。粜完黄豆,结了账,空着车往回走,身上乏了,在车上半睡半醒。路过沁源县牛家庄村头,一过沟坎,车一颠,装钱的布袋滑落到地上。等车进了襄垣界,才发现布袋丢了。急忙顺着原路回头找,问了百十个村落,没有问出布袋。本想没了指望,到了牛家庄,照例一问,纯粹为了心安,没想到牛家庄大人小孩,都知道老韩家拾了布袋。老韩见瞒哄不住,一边恨老丁无端寻衅,破坏人家好事,一边只好将布袋拿了出来。老曹一见布袋,一屁股瘫坐到地上,将布袋里的银元倒出来数了数,分文不少。老曹站起身,向老韩作了个揖:“大哥,没想到能找着布袋。”
又说:“大哥,除了是你,换成我,捡了布袋,也不会拿出来。”
又说:“路上我找了一条绳,找不着布袋,我也就上吊了;六十多块大洋,我赔不起东家。”
又端详老韩:“大哥,看你是个种地的,却不贪财;一星半点不贪常见,六十多块大洋,没往心里去,大哥,你不是一般人。”
说得老韩倒有些惶恐。老韩平时嘴挺能说,现在一句话说不出来。老曹又说“今天不是小事。如不嫌弃,我跟大哥结个拜把子兄弟。”
因为一只布袋,老曹和老韩,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事后老韩说:“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因为一只布袋,我丢了一个朋友,得到一个朋友。”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老韩老婆埋怨嫣红乱拾东西时说“拾布袋是气”,这是真的担心捡来的布袋沾了晦气,而后文老韩对老丁说这句话时则是言不由衷,包藏私心。
B.老韩与老丁在如何处理捡来的布袋这一点上,都强调要说理,两人说的虽是同一个理,却因为情绪激动而生出误会,最终伤了和气。
C.文中的老曹从老韩那找回布袋时,先是查验银元的数目对不对,这一举动将老曹自私多疑的性格特点充分地暴露了出来。
D.作者在文中为我们叙写了百姓生活的典型事件,将百姓的日常生活写得有声有色,韵味无穷。语言不事雕琢,文笔细腻从容。
【小题2】文章结尾划线内容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一句含意的理解。
【小题3】本文在情节设置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29 03:03: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意境”这个词。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是意境,许多人并不清楚,常常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认为意境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另一个概念,就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刨造意象。因此任何艺术作品都应该情景交融。但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半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的规定性。

我们生活的世界,不仅是一个物理的世界,而且是一个有生命的世界,一个有意味的世界。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对待这个世界上有区别。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开头就指出:兰亭给人的美感,主要不在于亭子本身的美,而是在于它可以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就引发了一种人生感:宇宙无限,人生有限。王勃的《滕王阁序》开头也描写了滕王阁建筑的美,但是接下去就说,滕王阁给人的美感,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而在于它可以使人看到一个无限广大的空间和无限壮丽的景色。在这种空间的美感中,包含了一种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感叹。从有限的时空进入无限的时空,从而引发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

王夫之比较过杜甫和王维的诗。他认为别人写诗都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诗“工”,王维诗“妙”。,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姜夔,说他格调很高,但没有意境。姜夔不仅是文学家,而且是音乐家。他的曲谱一直保存到今天,曲调雍容华贵,听起来很有韵味。但是它只局限于抒发生活中一个具体情景的韵味,而不能使人感到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

当然,中国有很多古代音乐作品很有意境。苏东坡《前赤壁赋》描写朋友中有人吹起了洞箫,“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在这个洞箫的乐声中,寄托了他这位朋友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因此,有“意境”是一种很高的艺术追求,值得我们去玩味。

(节选自叶朗《胸中之竹》,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有意境的艺术作品力求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意味,一般的艺术作品则不然。
B.《兰亭集序》赞美兰亭主要是在于它可以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C.王夫之认为杜甫的诗“工”在写得逼真,而王维的诗“妙”在能“取之象外”。
D.姜夔词能表现生活中一个具体情景的韵味,但因为曲调雍容华贵而没有了意境。
【小题2】比较说出本文中的“意境”与“意象”有怎样的异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B.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C.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中最后一段的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E. 三则材料虽然不尽相同,有报纸,也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小题3】“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魔幻片慎用西方元素
殷昭玖
从文化系统论上来讲,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一个自足的意义系统,有其独特的文化逻辑。国产魔幻片亦是如此,中国的神魔鬼怪应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如果将古希腊神话中的雅典娜置于佛祖、西王母、观音菩萨、太上老君中,就会给人带来荒诞突兀的观感。道理虽简单,付诸创作实践,落实到空间、时间、角色、故事、道具和人物造型等方面时,各种破坏文化逻辑的问题却屡见不鲜。比如,在陈凯歌导演的《无极》中,来自西方的“长老会审判”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异常陌生;由中国古典神话小说改编的电影《封神传奇》出现了灵族、翼族,以及现代文明中的飞艇,申公豹变身为“魔兽”、妲己变成“异形”,让人产生穿越错乱之感;《勇士之门》中诸如黑骑士的称呼、巫师戴的飞行员帽乃至结婚仪式双方交换誓词的形式……这些西方文化元素被生硬地植入中国题材的魔幻创作中,打破了影片文化系统的整体性,激发了观众的排斥心理。
从《哈利·波特》系列到《纳尼亚传奇》系列,再到《魔戒》三部曲及其衍生系列《霍比特人》,好莱坞魔幻电影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强大的电脑特技支撑,影响着世界魔幻电影创作的发展走向。对于他们的创作经验、类型模式和表现手法,中国电影人当然可以借鉴。但“借鉴”不等于“照抄”,我们要学的是好莱坞将西方文化元素运用于创作的纯熟技法,而不是把西方文化元素生硬植入国产魔幻电影中。如果只一味生搬硬套,没有“拿来就化”、吸收整合,形成自己的创作思路,就会使作品变得食洋不化、不中不西。
国产魔幻片之所以产生西方元素滥用的现象,除了创作者想象力匮乏、创作态度不够端正等因素之外,更关键的一点还在于缺乏文化自信。在商业逻辑的影响下,一些创作者误以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魔故事和形象不够时尚,不太符合当代电影的审美潮流,缺乏吸引年轻人的看点,所以强力“注水”,生生将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改造成中西结合的怪胎,结果陷入了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局面。“幻想”不是“胡思乱想”,必须有一定的文化逻辑和思想根基支撑。中国魔幻片与其拾人牙慧,在好莱坞魔幻大片已经用烂了的西方文化元素中胡乱寻找某些看似时尚的边角料,不如深扎中华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汲取思想养分。远有《山海经》《楚辞》等文学典籍,近有《搜神记》《聊斋志异》等志怪小说,还有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愚公移山等远古神话、民间传说,以及戏曲、绘画等艺术作品,不仅形象丰富、情节曲折,还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舍己为人等优秀的民族精神,为中国魔幻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如果对这些在民间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内容合理开发,不仅可以为魔幻题材的类型探索进行有益尝试,还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实现巨大的社会价值。
中国魔幻片须用扎实的剧本、深刻的思想去支撑炫目的视觉效果。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应外化于场面、服装、道具等视觉元素上,更应该内化于主题意蕴、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中。创作者应自觉探讨将中华民族文化资源融入影像肌理、将艺术审美化为绚丽视效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有温度、有智慧地传播国家形象和主流价值。只有如此,才能打造真正具有中国气派、洋溢中国精神、体现中国风范的魔幻电影。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国产魔幻片应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而不是将西方神魔鬼怪等元素至于中国的鬼神之中。
B.对于西方魔幻电影,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强大的电脑特技支持的手法或创作经验,国产魔幻片创作可借鉴,但不能“照抄”。
C.中国魔幻电影应当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汲取思想养分,使之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中国风范。
D.中国魔幻电影应当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舍己为人等优秀的民族精神,实现巨大的社会价值。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产魔幻片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样式,从文化系统上讲,应是一个自足的意义系统,有其独特的文化逻辑。
B.我们可以学习好莱坞将西方文化元运用于创造的纯熟技法,但不能把西方文化元素生硬的植入国产魔幻电影中。
C.我们可以从中国民族文化的志怪小说、远古神话、民间传说、等作品中找到中国魔幻电影创作的丰富素材。
D.国产魔幻片滥用西方元素的现象,源于创作者想象力匮乏,创作态度不够端正,缺乏文化自信这些内外因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产魔幻片《无极》《封神传奇》等作品因植入了西方神魔鬼怪等元素而令观众产生穿越错乱之感。
B.把西方文化元素生硬的植入国产魔幻电影中,使作品变得食洋不化,不中不西,激起了观众的排斥心理。
C.国产电影中出现中西结合的怪胎,是创作者在商业逻辑影响下误解中国传统文化而强力“注水”造成的。
D.只有用扎实的剧本,深刻的思想支撑视觉效果,将传统文化元素外化,内化,才能创作出有“中国特色”的魔幻电影。

同类题4

阅读下列节选的课内文段,完成各题。

(二)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女人说:“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懂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小题1】说说节选部分第一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题2】联系上下文,说说“你总是积极的”一句反映了水生嫂对丈夫报名参军的复杂感情,请试做具体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代是茶叶生产的重大转型期,明太祖朱元璋推行芽叶茶的政策,对中国古代茶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使茶叶的生产、销售、消费诸经济层面较前朝有相当大的增长。明代前期茶叶贸易实施官统制,官卖官销,垄断经营茶,以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明朝中后期因朝廷经济能力衰退而大量吸收民间资本参与营运。明代茶叶分官茶、商茶、私茶。官茶西北易马。商茶由民间商人经营,领引纳税,准许公开售卖,私茶是未经请引纳税,走私交易。明英宗正统以后,随着边境茶马交易的衰微,民间茶的贸易活动得以迅猛发展。茶业官统制结构向民间商人经营的结构性转化。

从明代正统至清代前期又形成一个茶叶经济兴起的高峰期。明代茶叶贸易大体可划分为边境地区、内陆地区和海外三类市场。由于明朝军队对马匹的需求,茶马交易是明朝茶业经济贸易的主体。凡是朝廷设置茶马司的地方,是官方进行茶马贸易的中心。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商人资本的大量进入,以致民间茶商取得了支配地位。所以明朝边境地区的茶叶市场,是官、商共同以茶叶与少数民族进行的贸易活动。明朝除边境茶外销严加控制外,内陆地区的茶叶流通只要不违朝廷“茶引”制度,民间茶商是可以进行贩运行销的,采取较开放的自由贸易政策。明朝同海外诸国的经贸往来,是以“朝贡”的形式来维系的,在此基础上生发并扩展了民间的贸易。同时,随着明朝海外移民的增加,茶叶的对外贸易也随之发展起来。同明朝保持良好关系的国家“皆尝来往广东”,因而广东地区在明代兴起了海外贸易。

在明清茶叶贸易发展中,特别是明中期以后,由于茶叶流通范围扩大,商人地位的提高,茶商队伍的扩大和商业竞争的激烈,出现了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乡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公所为联络计议之所的茶叶商帮。他们在长期商贸活动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经营区域,进行大规模长途贩运,拓展了市场空间。

清代是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空前繁荣的时期,又是中国传统茶业经济中心地位逐步丧失的阶段。从18 世纪到鸦片战争前夕,是华茶出口贸易的发展期,茶叶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大量茶叶输入欧美国家,使中国外贸有较大顺差。鸦片战争后至19 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华茶出口贸易的繁荣时期,国门洞开,列强入侵,刺激了茶业经济的畸形发展,华茶一度独步国际茶市。19世纪80年代后期起,出口之数逐步减少,陷入不可收拾之险境,这是华茶出口贸易的衰落时期。华茶从繁荣到衰落,帝国主义的扼杀是罪魁祸首,小农经济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是内在的原因。曾经辉煌一时的中国近代茶业终于走到了尽头。

(摘编自陈宗懋、杨亚军着主编《中国茶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太祖朱元璋推行芽叶茶的政策,使茶业经济较前朝有了很大的增长,促进了中国古代茶业的繁荣发展。
B.随着民间茶贸易和边境茶马交易的兴替,明代茶业经济也进入了又一个高峰期。
C.明朝对边境地区的茶叶外销严加控制,但随着明朝海外移民的增加,茶叶的对外贸易也随之发展起来。
D.以地域为中心的茶叶商帮不断长途贩运,拓展市场,进而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两个时期审视明代的茶业经济,并着重分析了高峰期茶叶贸易的发展情况。
B.文章以明代至近代的茶叶贸易种类和市场类型为立论依据,具体阐述了这一时间段茶叶经济的发展轨迹。
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摆事实的论证方法,揭示了清代至近代华茶由繁荣到衰落的真相。
D.关于中国的茶业发展,文章先交代其在明代空前繁荣的状况,最后论证其在近代的必然归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中期后茶叶商帮的出现,是清代成为中国茶业对外贸易空前繁荣时期的主要原因。
B.只有采取开放的自由贸易政策,鼓励商人贩运行销,才能盘活国外和国内两个市场。
C.鸦片战争后的40年里,华茶出口贸易逐步减少,这是华茶出口贸易的衰落时期。
D.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掠夺性开发,加上小农经济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使中国茶业独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