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节选的课内文段,完成各题。

(二)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女人说:“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懂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小题1】说说节选部分第一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题2】联系上下文,说说“你总是积极的”一句反映了水生嫂对丈夫报名参军的复杂感情,请试做具体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02 03:50: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66%的人认为保健品业滥用孝心绑架消费者
本报记者:肖舒楠 实习生:刘雅琴
近年来,保健品市场鱼目混珠、夸大宣传等乱象丛生。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189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47.0%的人表示对保健品的信任度降低,其中20.3%的人对保健品“完全不信任了”。另外,47.0%的人表示“一直对保健品有怀疑”。受访者中,71.5%的人购买过保健品。
保健品到底有没有用
武汉市市民吴先生坦言,自己一直对保健品的功效不大了解,“据说燕窝的营养价值不如鸡蛋,只是被贴上了营养圣品、保胎圣品、美容圣品等各式‘圣品标签’而已,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调查发现,受访者对当前保健品的功效普遍持怀疑态度——51.0%的人感觉保健品“没什么作用”;21.5%的人担心保健品“反而有害”。另有36.0%的人确信保健品“有一些作用”,2.5%的人认为“作用很大”。
北京某高校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周爱琴认为,大多数人买保健品就是买个“安慰”和“放心”。周爱琴参加高考前,母亲曾为她买过保健品,据说“每天一瓶可以舒缓神经,增加记忆力”。她“吃了之后觉得轻松了许多”,但现在想来那只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当时身体其实没有明显变化。”
调查中,30.5%的人觉得很多人购买保健品就是一种“安全感消费”。另有44.9%的人认为,保健品市场火热是因为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39.0%的人觉得很多人“生活习惯不健康,希望用保健品来弥补”。
中国保健协会保健食品委员会相关负责人提出,有针对性地服用保健品对身体健康有好处。保健品的一个明显优势是本身有营养,有的还具有医疗辅助作用。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社会,保健品市场的繁荣还将继续。当前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规范保健品市场。
76.6%的人呼吁加大对虚假宣传的惩罚力度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凤指出,如今保健品市场火热,很重要的原因是当前消费者对健康高度关注。很多商家正是抓住了这个契机,通过广告宣传等形式向消费者传递信号,比如“小孩子一定要补钙、补锌才能成长”,“成年人要补充各种维生素”等,以此来操纵消费者的购买观念。此外,保健品广告还会通过视觉上的冲击、明星的代言来诱导消费者。
保健品市场存在什么问题?调查中,87.5%的人首选“ 虚假和夸大宣传的情况较多”;66.0%的人认为,滥用“孝心”宣传的情况较多,有绑架消费者之嫌。
周爱琴认为,当前保健品宣传主打“孝心牌”的现象非常普遍。比如商家在广告和促销过程中将顾客买不买直接与孝不孝顺挂钩。一些保健品的广告上,还经常描述一个孝子拿着保健品送给父母,一家其乐融融的场面,这是一种变相的“滥用孝心”现象。
调查中,76.6%的人呼吁加大对虚假和夸大宣传的惩罚力度。
《保健品监督管理条例》一直未能出台
对于当前保健品市场存在的问题,73.3%的人直指“市场鱼龙混杂”。
业内人士张先生告诉记者,要解决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的情况,关键在于完善制度。国家在2009年出台的新《食品安全法》虽然规定,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产品的功能和成分必须与标签、说明书一致,但具体的《保健品监督管理条例》一直未能出台。保健品市场没有具体的行业规范,因此相关的监测和监管工作也无法展开。
张先生说,在一些发达国家,保健品类属于食品,与药品界限明晰。但我国很多东西都是药食同源的,比如枸杞子,既可以作为食材,也具有保健作用。所以在我国,保健品介于食物与药品之间,如果相关的界定和审批标准不够完善,会导致界限不明晰。这样一来,很多厂商会将保健品当做药品来宣传,且虚假宣传比较多,从而误导消费者;有的厂商则为节省成本,不走保健品的审批程序,但在售卖时极力宣传其保健功能。
中国保健协会相关负责人认为,政府应尽快出台《保健品监督管理条例》,同时保健品行业应建立安全诚信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成为企业自觉自愿的行为;另外,国家还应加强营养保健知识的科普宣传和教育,让消费者树立“只吃对的,不吃贵的”的消费 观念。
(选自2011年8月31日《中国青年报》)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报告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社会,保健品市场的繁荣还将继续。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规范保健品市场。
B.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凤认为,当前消费者对健康高度关注是当今保健品市场火热的唯一原因。很多商家正是抓住了这个契机,操纵了消费者的购买观念。
C.我国很多东西都是药食同源的,既可以作为食材,也具有保健作用。在我国,一些相关的界定和审批标准不够完善,从而导致了那些介于食物与药品之间的保健品归属不好界定。
D.规范保健品市场,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应尽快出台《保健品监督管理条例》,保健品行业应建立安全诚信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消费者则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小题2】(小题2)目前中国的保健品业存在哪些问题?请分条回答。
【小题3】(小题3)这次调查反映了购买保健品的中国消费者存在着哪些心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 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 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 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 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
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
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 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 的保障所在。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小题1】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字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史,它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B.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C.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 也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D.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
【小题2】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二十世纪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艺术标准的泛化甚至是丧失。
B.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C.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
D.现代人对于书法不能从小培养、不能坚持,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书法艺术。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体公民都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特别是中青年书法家。
B.古代入私塾读书,往往将识字、吟诵、书写合而为一,而现代教育却将其分割开来,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
C.书法艺术不仅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而且也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D.书法作为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重拾中华之“礼”的当代价值
彭 林
东西方文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文明,两者的关键区别究竟何在?梁启超说“中国重礼治,西方重法治”,将东西文化归结为“礼”“法”二字。钱穆赞扬此语“深得文化分别之大旨所在”。数十年后,钱穆又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梁启超、钱穆将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治,绝非向壁虚构,而是渊源有自。
在中国人看来,人是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其他的动物则不能。人有文化自觉,不可与鸟兽同群;通过礼自别于禽兽,对于中国人而言,礼是人生第一要义。礼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区别。孔子作《春秋》,欲为万世龟鉴。春秋乱世,本质上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即“礼”与“非礼”的斗争。而历史的进步,是在文明战胜野蛮之后。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修身的主要门径。中国文化要求人们努力修为,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贤,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内外双修。因此,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不学礼,无以立。从束发开始,每逢人生的转折点,也都会寓教于礼,通过冠礼、婚礼、相见礼、饮酒礼、射礼、丧礼、祭礼等一系列“人生礼仪”进行指导,在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四方发展不平衡,各地风俗更是歧异,对政府而言,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不堪想象。经过两千多年的经营,礼超越于方言、风俗之上,彼此说话可以听不懂,年节习俗可以互异,但在礼的层面上却能彼此认同,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统一趋势的深层原因。
如今,举国上下都在谈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汇通,愿望很好,但如果对两大文化没有深入的认识,盲目从事,就是不清醒的,甚至是有害的。
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以神为中心的,一切都按照上帝的意志行事。按照《圣经》的说法,人有原罪,人性本恶,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人的灵魂。而中国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从周公制礼作乐起,民本主义迅速崛起,天意与民意几乎等同,人的自主意识抬头,人性本善,人的灵魂不仅要由自己来管理,而且能管好。礼是把抽象的道德转换到操作层面的不二法门,唯有经由礼,道德才能落实到人的身上,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当代中国,传统礼学依然有其生命力。近几十年的社会变革证明,物质与精神,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会提上议事日程。近年,各地纷纷举办道德大讲堂,反映了社会对道德的呼唤。道德只有体现在人的身上,对人与社会的进步发生作用,道德才是鲜活的、有价值的,礼恰恰是把道德转换为可以操作的规范的完整体系。今天在社会秩序方面出现的种种乱象,包括某些国民出境旅游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归根到底是行为“失范”。
礼仪是文明民族的重要标志。中华五千年文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东方礼仪,甚至远播东亚,推动了朝鲜、日本文明的进程。中国文化中的礼,与修身、齐家密切相关,内涵极其丰富。社会在飞速发展,中华礼仪也定能完成现代转型,再度辉煌。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2日第5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中华之‘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文化中,礼是理的同义词。在中国人看来,人是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与其他动物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B.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修身的主要门径。人们努力修为成为君子,甚至成贤成圣,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内外双修。
C.礼是把抽象的道德转换到操作层面的唯一途径,只有通过一系列的人生礼仪,道德才能落实到人的身上,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D.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不学礼,无以立。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是:人有原罪,人性本恶,只有礼才能拯救人的灵魂。
【小题2】下列不属于“中华之‘礼’的当代价值”的一项是
A.近几十年的社会变革证明,物质与精神,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会提上议事日程。
B.今天在社会秩序方面出现的种种乱象,包括某些国民出境旅游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归根到底是行为“失范”。所在各地纷纷举办道德大讲堂。
C.道德只有体现在人的身上,对人与社会的进步发生作用,道德才是鲜活的、有价值的,礼恰恰是把道德转换为可以操作的规范的完整体系。
D.礼仪是文明民族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东方礼仪,甚至远播东亚,推动了朝鲜、日本文明的进程。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梁启超认为东西文化的关键区别是“中国重礼治、西方重法治”。钱穆赞同梁启超的观点,认为礼治是东西文化的核心。
B.礼可以区别文明与野蛮。孔子作《春秋》,欲为万世龟鉴。春秋乱世,本质上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即“礼”与 “非礼”的斗争。
C.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礼超越于方言、风俗之上,彼此说话可以听不懂,年节习俗可以互异,但在礼的层面上却能彼此认同。
D.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的宗教文化,它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天意即民意,人性本善,人的灵魂不仅要由自己来管理,而且能管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以往,变革精神这个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一直未被人们重视,即人们总是给这种文明冠以保守性的特征,这种认识误区,应该得到扭转。

过分强调大河流域文化、平原文化或农业文明的保守属性,主要是源自于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认为不同区域生活的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精神:高地居民的性格是好客和掠夺,原上居民的特性是守旧、呆板和孤僻,海岸居民的性格是勇敢、沉着和机智。这便是将平原流域的农业文化或农业文明打上保守性特征的论证。

人类早期文明受到地理环境影响,这是没有异议的。平原流域文明有保守性,也可找到不少例证。但对一种文明历史属性的判断,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到实证的历史中。而一旦进行实证研究,我们会发现在黄河文明的古老基因中,持续活跃着一个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

黄河文明的经典之作《周易》“革卦”曰:“革:巳日乃孚,元亨。”意思是说,革卦象征变革,在“巳日”(祭祀的日期)推行变革并取信于民众,前景就至为亨通。革卦的《彖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不仅求变,而且倡导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命性变革。

不仅对社会有变革的要求,对人的基本素质的培育也有如此要求,要求个体的修养、成长也要求新。同是孕育于黄河文明的典籍《大学》就反复教诲人们要去创造。《大学》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样一种强调求新求变的思想,既是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也反过来催生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中国早期三代文明的发展就具有明显的文明变迁意义。夏商周(西周)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这对于早期文明的历史过程来说并不算长,但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夏代的核心观念是尊崇君主,殷代的观念是尊崇鬼神,周代的观念是尊崇礼法,三代各有不同的治国原则,文化观念的变迁也清晰可见。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革,就是这种文明内生性的历史巨变。变革在思想层面上受到“天地革而四时成”的变革精神的支撑。各诸侯国内的变法运动,大都继承这清晰的变革思想。正是这样强烈的变革思想,支撑了长达数百年的变法运动,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完成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中国的政治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不管是官僚制度,还是经济制度、文化思想等等各个方面,从秦到清发展变化的脉络也清晰可循。以往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说法,说中国古代社会长期迟滞或停滞不前,较之欧洲的封建时代要显得特别漫长。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认识误区,而且也是一种并不恰当的历史比较。这种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超级稳定、迟滞发展的说法,完全无法解释中国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毫无争议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事实。

事实上,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土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而是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早于西方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创造了体现社会公平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创造了取代贵族世袭的官僚制度,更是创造了直接影响西方政治进程的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

黄河文明作为一种农业文明,相对于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来说,没有保守性的文化因素是不可能的。但一种显示了巨大创造力的文化,只注意到它的保守性的一面,显然也是不容观不公允的。

(作者:李振宏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12月04日15版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分强调大河流城文化、平原文化或农业文明的保守属性,完全源自于黑格尔的影响。
B.平原流域文明的保守性,确实有不少历史例证,但对一种文明历史属性的公允判断,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到实证的研究领域。
C.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继承了清晰的变革思想,最终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D.求新求变的思想,是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也催生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完全否定了黑格尔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全面认识黄河文明中的变革精神。
B.文章引用《周易》和《大学》的文字,证明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既有社会性,又有对个体修养的要求。
C.文章举出了四大发明等例子,可以证明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士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
D.文章承认了黄河文明相对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保守性,但是更强调其变革精神,论述客观公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河流域文明的典籍《大学》教诲人们要去创造,甚至要求人们每天求新。
B.夏商周(西周)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但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三代不同的治国原则,决定了其不同的文化观念。
C.过去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说法,完全无法解释中国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始终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事实。
D.古代中国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早于西方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这说明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比西方更优秀。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古道上的蚕豆花

①即使曾被切割,那块底色鲜绿的粗土布上也缀满了蝴蝶。每只蝴蝶雪白的翅翼上,染着一个紫黑的圆点,仿佛被什么人盖上了邮戳。

②这幅被特快专递到滇西乡野的扎染布,一夜之间就呼啦一声铺开了。从沿着茶马古道马驮子般一溜儿排开的西山的坡脚,到漂浮着海菜花的、出水流进澜沧江的东湖之滨;从核桃树成林的南埔到玉龙雪山目光所及的北甸,这件白族手工制作,跳过林立着商周干栏式建筑遗存的海门口考古探坑,绕过一座五代时期大理国所建造的十级石塔,漫过山塬河谷,围住城镇村寨。

③蚕豆花就这样声势浩大地占领了整个坝子。在亮晃晃的阳光下,在翻飞的椭圆形绿叶上,飞动的全是白蝴蝶,紫黑的圆点,在翅翼上一闪一闪。

④天地为之焕然一片亮白。

⑤还在深秋,身穿白布衫蓝领褂的白族女人就开始种蚕豆了。点豆桩——一截顶端呈丫字形末端尖锐的短棍——是她们得心应手的工具。她们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扣进短棍的丫叉口,握紧,用力一戳,泡软后翻犁平整的土垄就出现了一个小圆洞。左手从挎着的小背箩里抓一把蚕豆籽,丢一粒在洞里。再戳,再丢,倒着身子前进。一亩亩田地就这样被种满了蚕豆。抹一把额头的汗,伸一伸酸疼的腰。看着一群大雁变换着队形从高远的蓝天飞过,整齐清亮的歌声带着寒意,渐行渐杳,消失在山的那一边……

⑥入夜,浓重的露水会打湿刚种下蚕豆的田垄,如同一张张写满沧桑的脸挂满泪珠。

⑦玉龙雪山的呼吸逐渐凛冽起来,田边的沟渠开始结起厚厚的冰凌。大清早,地里像下了一场雪,白茫茫一片,那是霜。这里难得下雪,霜期却很长。在漫长的冬季,田地裸露着灰黑的枯涩,纵横交错的田埂上,干枯杂草像花白的胡子茬,乱糟糟的丫叉着。四下里没有一丁点绿色,大地一派苍凉。蚕豆粒儿只是静静地在它深邃的洞窝里积蓄向上生长的力量。

⑧在迎来一个新的节令的夜晚,男人们会围坐火塘,边吃喷香的炒豆,边谈论海门口遗址的新发现:干栏式建筑、炭化麦、驯马骨、浇铸青铜器的石范……话题一下子就掉进贮存着三四千年时光的坑塘。偶尔,他们也会侧耳听听,希望孕育了古老文化的母土里,亲切地传来蚕豆萌芽的滋滋声。

⑨妇女们却泡了一瓦盆干蚕豆,剥去皮,准备做一坛豆瓣酱。系着海蓝色的绣花围腰,窄窄的袖管高高捋了上去,修长的手臂黑红黑红。她们嘱咐男人明早上山种树归来,别忘了带几块从泉潭边找到的冰块。做好了的豆瓣酱装坛后,再套上个大坛子,灌上水,周遭塞满冰块,放在背阴的角落,够时间了,启封时那份香辣鲜甜,从坛口直往外冒,馋得人口水滴答。冬季里,蚕豆叶汤是农家餐桌上不离不弃的绿色食品。那是把晒干的经霜豆叶煮一把,在清水里漂干净,拧干,切细,加上火腿丁、豆米(泡发后剥去皮的老蚕豆)烧成的。一海碗奶白色的汤水,墨绿色的菜叶,间有红色火腿粒、入口即化的象牙白的豆瓣儿,再来一碟褐红褐红的豆瓣酱。这一个冬天就滋味无穷了。

⑩北方的玉龙雪山仍然寒光闪亮,但从那里吹来的风已经和暖了许多。蚕豆开始发芽、长茎叶,探出洞口偷窥渐薄的晨霜。田野里冒出了一线似有若无的浅绿,仿佛低调的希望,却是内敛的活泼。随着雪山晶莹部分的缩小,原来老是贴着地面的豆苗往上窜了,显现出青春的蓬勃。

⑪为了今后结更多的豆荚,女人走出家门,下田采摘过于茂密的豆叶,以免它们抢走养分。这些新鲜的豆叶,一部分出现在餐桌上,一部分晒干了成为冬季的美馔,或者远赠都市的亲友,以聊解他们的乡愁。

⑫蚕豆开花了。那一朵朵透明的白,迅猛泛滥开去,仿佛天底下所有的柔媚和玲珑,都飞来栖歇在了这里。蚕豆花是飞扬的,她具有超乎寻常的激情;蚕豆花是坚韧的,她具有超乎寻常的力量。这道白蝴蝶的洪流,冲决了所有的萧索和荒凉。春天,被她兴高采烈地迎进了坝子和人们内心。

⑬所有脉管都发烫了,血流湍急。游春去!野炊、对歌、睡田。妹子的蓝头帕一样舒展的炊烟,茶马古道上的背包客都能看见。伴着三弦,阿哥粗嗓门的山花调,三长一短,在东湖的一叶绣花鞋般的小船边,溅起了爱情的水花。一个露宿在泥土腥气和蚕豆花香里的梦,飞旋在高高的石塔尖顶,甜蜜和浪漫搅拌成一种心思,诚祈丰收。

⑭从繁华喧闹和尾气浓重的都市走来,站在延伸到远山脚下的扎染布上,情不自禁并且身不由己会去抚摸一只白蝴蝶透明的翅膀,以及支撑着它的土地。把手插进土里,那份温暖的湿润,让人像触到了生命的源头。还能清晰感觉到的是豆苗珠串一样的根系,那里有一圪塔一圪塔的根瘤菌。它们产生氮肥却不污染环境,给力这块土地让青黄可持续相接,让澄明春意生生不息。

⑮是的,即使还有人想对它进行切割,那一幅底色鲜绿的、缀满了白翅黑点蝴蝶的粗土布,那一件白族的手工制作,一夜之间就会铺满整个坝子,在滇西,在春天。山川一片明澈!

(原载《人民日报》2011年9月7日)

【小题1】解释第②段中“特快专递”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2】仔细阅读第⑤段中的划线句,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小题3】下列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④段中的“一片亮白”,使得本段具有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B.第⑦段作者用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蚕豆生长的恶劣环境。
C.第⑨段中的描写,作者就是为了表现出当地人们的风俗习惯。
D.从首尾两段中的“切割”一词,可见作者对破坏自然的不满。
E.第⑫段中“栖歇”一词,表明白蝴蝶般的蚕豆花将永远开放。
F.第⑬段承接第⑫段,表现出蚕豆花给人们带来的春天的热情。
【小题4】本文中,作者把蚕豆花比喻为“白蝴蝶”,简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5】请对第⑩段中“偷窥”一词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
【小题6】阅读全文,结合具体语句简析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