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B.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C.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中最后一段的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E. 三则材料虽然不尽相同,有报纸,也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小题3】“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6 10:53: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也叫言语环境。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语境在戏剧话语意义建构和生成中的重要功用。“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戏剧创作和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戏剧话语意义的建构与生成依赖特殊的言语环境。
从宏观上讲,艺术于生活,戏剧与现实社会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剧作家所处时代的客观社会环境因素,总会被直接或间接带到戏剧人物语言中来,成为戏剧话语宏观言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语境因素在戏剧话语建构和生成过程中,和其他语言材料一起发挥作用,深刻地表达剧中人物丰富的思想情感,展现多彩的社会生活。剧作家一旦选用所处时代一些特定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建构剧中人物的话语,该戏剧作品就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窦娥冤》女主人翁喊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妄做天!”这种极具时代特征的人物语言,甚至可以穿越时空,让当代的人们体验到剧作家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黑暗无道。语言与社会环境的高度配合使《窦娥冤》这篇戏剧作品获得了极高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从微观上讲,剧中人物的对话或独白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场合等客观时空环境下进行的。剧中角色各自身份、心理、情感等要素的组合是构成戏剧话语微观言语环境的主观因素。正是这些微观因素可以使剧中人物的话语带上各自的特点,戏剧话语才具有表现人物思想内涵、塑造人物形象的功能。例如,剧作家老舍的《茶馆》将各个阶层的人物尽纳其中,通过极具个性的人物语言展现清末民初时北京的社会风貌。剧作家老舍谙熟人物所处的言语环境,充分考虑了剧中各种人物的语言特色,才使塑造的人物思想性格、风貌神态和内心情感极具个性化特征。该剧中每个人物开口说话,都十分切合他们各自的年龄、身份、出身,并表现出他们各自特有的思想、性格和品质。
语境是戏剧话语建构和生成的基石。语境之所以能够对戏剧话语意义的建构和生成起到制约的作用,关键在于观众可以将戏剧中虚拟模糊的时空背景与真实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并找到它们的相关链接点,从而理解并接受剧中每一个人物话语的表达方式和意义。例如,马洛戏剧《浮士德的悲剧》最后一场一开始,时钟敲了十一下,浮士德绝望长叹道:“现在你的生命只剩一小时了”;三十行台词说完后,时钟敲十一点半,浮士德无奈地说:“啊,半小时已经过去了,一切很快都会结束”;接着午夜的钟声响起。舞台上虚拟的时间是一小时,实际表演时间大约三分钟。观众之所以能够意识、理解并接受这种虚拟时间和真实时间的差异是因为戏剧时间的压缩充分反映了浮士德来日无多,内心恐惧的心理。可见,时空环境是戏剧艺术特性的重要表现。
戏剧话语中的语境因素再现得越充分,人物语言越有个性,人物形象就会越典型。
(摘编自陈丽霞《戏剧文学话语意义的建构与生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也叫言语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层次来阐述。
B.戏剧语言反映出时代特征,使《窦娥冤》获得极高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C.《茶馆》中大部分人物语言可以表现出他们各自特有的思想、性格和品质。
D.《浮士德的悲剧》中虚拟和真空时间的差异难以为观众意识、理解并接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解释“语境”概念后,指出语境对于戏剧文学话语意义的建构与生成的作用。
B.第二自然段,从宏观角度阐释观点,指出客观社会环境因素是宏观语境的组成部分。
C.第三自然段,从微观角度指出构建话语微观言语环境的主观因素及其具有的作用。
D.从内容上看,第四自然段与前两个自然段是并列关系,阐释语境的另一方面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观众脱离特殊的言语环境,戏剧话语意义的建构与生成是无法实现的。
B.极具时代特征的人物语言是对客观社会环境因素,即宏观语境因素的体现。
C.戏剧中对话或独白表现出人物特有的思想、性格和品质,即微观上的语境。
D.如果人物语言越有个性,又能充分再现语境因素,那么人物形象就会越典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杀 棋

王建华

天气晴好的日子,邮局的南墙根总是聚满了闲散老人,聊天甩扑克,下象棋,随心而为,各得其所。

靠墙根的一头,一个老头双手拢在袖管里,半眯着眼睛似睡非睡,静静地坐在小马扎上,像一尊蜡像。他面前有一张能折叠的四方桌子,桌子对面也放着个马扎。桌子上画着棋盘,棋盘里填满了棋子。旁边的香樟树上挂着块一尺见方的硬纸板,歪歪斜斜地写着:五块钱一局。偶尔有人坐到他对面,说杀一局,他微微睁开眼睛,说五块钱一局,你先请。每每不到十分钟,来人就会摸出五块钱丢在桌子上,悻悻地离去。这些人当然都是从外地或是乡下来的象棋爱好者。城内清楚底细的人都不跟他下,因为全不是他的对手。

“我跟你杀一局。”老头儿微微睁开眼睛,说五块钱一局,你先请。老头儿伸出细长干瘦的手指做一个请的手势,却发现对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毛头小子。小子“啪”的一声架起一门当头炮。老头儿迟疑着上了一匹马,推上这匹马时,他斜睨了那小子一眼:长长的头发几乎遮住他黝黑脸庞上的黑边近视镜,眼镜片后面小眼珠滴溜溜转,闪烁地着凶狠的光;薄薄嘴唇边几根浅黄胡须像极了春天破土而出的草芽。小子飞快地上马、出车,攻势迅疾凶猛,顷刻工夫,车马杀气腾腾地压到河界上。老头儿也不慢,每当对方“啪”的一声棋子落桌,他的棋子就轻轻巧巧地跟上,要么巧妙地避其锋芒,要么死死地封住去路。

春阳把最后一抹余晖投在香樟树上,香樟树上刚刚长出的新叶嫩绿中吐出紫红。“你是学生伢?”老头儿问了一句,小子“嗯”了一声。“咋不去念书?”老头儿又问。“杀棋就杀棋。”小子没好气地回一句。老头儿又迟疑了一下,杀棋就杀棋,这分明是他自己平时跟别人说的话,走棋时他从不让别人问长问短。

小子的鼻子上已经沁出细密的汗珠。老头儿偶尔瞟一眼小子,真的再也没说一句话。老头儿用连环炮配合一匹马在对方阵营内形成掎角之势,只等家里的士角炮打掉对方一个士,即可置对方于死地。然而,他像一个武林高手任凭对方刀光剑影在面前上下飞舞,却只是左避右让,就是不出手。

小城人都不知这个老头儿的来路,只知道他偶尔也做些收破烂的营生,那是一连几天无人跟他对弈的时候。他刚刚在这里摆棋摊时,生意还不错,跟他对弈的人也不少,观战的人也多,后来因为棋艺悬殊,棋摊就逐渐冷落了。他也试图输过棋,因为他演技不高明,让赢棋子的人觉得憋屈,备受侮辱似的,久了就很少有人上他的棋摊。

小子的额角上已经冒出粗大的汗珠,他把另一门炮调到自家河界中位,打算用双炮连环射击,从对方中位撕开一道口子。这时,老头儿只要撤回一车保住护驾马,小子即使硬拼也将无济于事,然而,老头儿回撤的车偏偏别住了马腿,让小子将了军。老头儿抓耳挠腮无比遗憾地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小子用衣袖揩一把脸上的汗,说你可以出帅。老头儿说你赢了,我的帅动不了,如果要动帅,就算我输,我从不动帅。小子这才看见老头儿的“帅”被一根螺纹钉固定在桌子上。

小子拿着五块钱朝学校方向走去,邮局斜对面是一所重点高中。老头儿一边把桌子折叠起来一边大声反复嘟哝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小子志得意满地把五块钱在空中扬了扬,头也不回,一溜儿小跑地去了学校。

“我陪你杀一局。”五年后一个寒假,小伙子从大学回家又来到老头儿棋摊前。老头儿微微睁开眼睛,一眼就认出小伙子,尽管他头发理短了,皮肤白净了。

“五块钱一局,你先请。”

“那年差点儿我就逃学了。”小伙子一边说一边又“啪”的一声架起当头炮。

“杀棋就杀棋。”老头儿说。

(选自《安徽文学》2018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子的鼻子上已经沁出细密的汗珠”,细节描写表现了因棋局上明显处于下风和怕别人追问逃学,学生内心的紧张不安和焦虑心理。
B.“小子用衣袖揩一把脸上的汗”,动作描写表现了学生棋局扭转后并打算回到学校时的如释重负、轻松得意的心理。
C.老头儿大声反复嘟哝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主要突出了老人因不慎输棋而无比痛悔、心犹不甘的形象。
D.五年后一个寒假,小子从大学回家又来到老头儿棋摊前下棋,表明小子在老人的帮助和生活的磨炼中更加成熟,并懂得感恩了。
【小题2】结合上下文,赏析下面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春阳把最后一抹余晖投在香樟树上,香樟树上刚刚长出的新叶嫩绿中吐出紫红。
【小题3】试结合全文探究这篇小说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3

论述类文本阅读

汉代以察举和辟除为主体的选官制度,比较成功地完成了由夺天下到治天下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 这种选官制度从武帝以后以儒家思想作为基本准则,统一了官吏的价值标准,并由此产生了一批以文人为 主的职业官吏,适应了当时的大一统王朝治理国家的需要。但是,这种制度也有它的缺陷。察举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举荐方式,会造成用人权的下移,辟除是直接下放用人权。推行时间一长,使中央集权受到了 严重冲击。另外,察举和辟除都侧重于名声,越到后来沽名钓誉现象越严重。

同门阀政治的兴起相适应,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时期特有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由曹魏的吏部尚书 陈群创立,经过两晋南北朝,一直实行到隋文帝时才彻底废除。根据这一制度,朝廷在各州和各郡设立了 中正一职,但不属于正式官府编制,不得干预政务,只是专门负责品评人才。中正评价人才的标准,分为 家世和行状两个方面,家世包括祖辈资历和门户名望;行状包括道德行为和才干能力。中正综合家世与行 状,把士人分为九等,以备选用。但中正只有品评权,没有任命权,只是把自己的品评意见提交給政府, 作为政府用人的依据。而政府虽有任用权,却必须根据中正的评定来任免官员,不得揸自做主。中正同掌 握用人权的政府长官亙相牵制,谁也不能揎权,有效防止了私人势力集团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汉 末选官制度造成的尾大不掉弊端。现任官员也要受中正制约,每三年按照籍贯由中正“清定” 一次,官员 的考核升迁往往要受这种“清定”的左右。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在政治上有利于克服汉末以来的分裂割据局势,但是,却造成了官吏任免中的权责分割。中正管品评而没有用人权,对用人不当不承担责任;政府有用人权却受到中正品评的牵制,不能 按照自己的意图用人。正如马端临所批评的那样:“至中正之法行,则评论者自是一人,摧用者自是一人。 评论所不许,则司摧用者不敢违其言;權用或非其人’则司评论者不任其咎。体统脉络各不相关,故徇私 之弊无由惩革。”在九品中正制的实施中,本来要求家世和行状两条标准并重,很快就演变为仅仅依据家 世定品。中正一职,也多被大族世家所把持。“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任用官吏,全凭门资。选官制 度上的门第观念,同门阀政治相得益彰,助长了士族对政权的控制。

九品中正制固于门第的限制,在选拔官吏的实际效果上无足称道。西晋的刘毅,认为这一制度为“权时之制”,曾上疏抨击这一制度“未见得人,而有八损”。此后有见识的官员一直对其批评不断。为了保证政权的运转,魏晋南北朝各代,依旧沿用了两汉以来的察举制和辟除制。察举的科目,主要杲中在孝廉 和秀才两途。不过,从曹魏开始,就对察举和辟除做了一些实施上的调整和改进,以消除汉末的弊端。最 主要的改进,是把察举和考试结合起来,后来逐渐固定了考试的标准和要求’大体上孝廉侧重于经义,秀才側重于文采。这种考试方式在南北朝时期越来越被重视,开了晴唐科举制的先声。

【小题1】根据本文意思,下列关于汉代选官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选官制度由两种方式组成,一种是察举制,还有一种是辟除制。统治者依靠它们比较成功地完
成了由夺天下到治天下的转变。
B.汉代选官制度统一了官吏的价值标准,由此产生了一批以文人为主的职业官吏,适应了当时的大一统王朝治理国家的需要。
C.察举制推行时间长了以后,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冲击,在地方上的豪门望族和州牧郡守,就有可能形成自己的私人势力集团。
D.汉代民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髙第良将怯如鸡”是察举制后期沽名钓誉弊端的写照。
【小题2】下列关于“九品中正制”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九品中正制是魏II时期特有的选官制度,并一直实行到陏朝。它的出现导致了门阀政治的兴起。
B.因为“中正”这个职务并不属于正式官府编制,不能干预政务,所以到了后期它大多被大族世家所 把持。
C.九品中正制是苗魏吏部尚书陈群所创立的选官制度,受到它影响的除了备选士人之外,还有现任官员。
D.九品中正制虽然在选拔官吏的效果上无足称道,却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开了隋唐科举制的先声。
【小题3】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实施“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的一项是
A.“九品中正制”受到门第观念赚制,出现了 “上品无寒门,下无世族”的现象,门资成为了官吏被任用的唯—标准,助长了士族对政治的控制。
B.西晋的纖曾经上疏批评“九品中正制”,从那以后,许多有见识的官员都不断地对这一制度提出批评的意见。
C.品评权和任命权相分离。政府在用人时不敢违背“中正”的品评意见,而如果用错了人,“中正”并不承担责任。
D.“中正”评价人才,本来既要考虑祖辈资历和门户名望,又要重视道德行为和才干能力;但后者在实施过程中很快就被忽略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儒学的诞生
儒学名称的独特表现在,各家各派要么以该学派的核心范畴为名,如道、名、法、阴阳诸家,要么以该学派的创始人的姓氏为名,如墨家,唯有儒学既不以其核心范畴仁为名,又不以其创始人孔子的姓氏为名,而以儒为名。于是旨在探讨儒名之由来的说儒、原儒的争论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绵延不断的话题。
儒学根源的深厚表现在,儒学植根于西周文化,这一文化在精神气质上体现为崇德贵民的政治品格、孝悌和亲的伦理自律、文质彬彬的礼乐风貌、天人合一的终极信仰、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而西周文化又是三代文化漫长演进的产物,可以说儒学是中国文明时代初期以来文化自身发展的逻辑结果,更是这种文化发展的集大成者,这是其它各家各派所无法比拟的。
儒学影响的巨大,不仅表现在其流播时空最为久远、最为广阔,更表现在其流播在质上规范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特质和发展走向,正如当代著名学者杨向奎先生所指出的:“没有儒家,中国传统的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诚然,历史是无法假设的,中国传统文化事实上就是以源远流长的儒学为主干,博采融汇东方诸种文化成果而成为汤汤大河的。
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和发展是同步的。早在春秋时代,即西周贵族政治崩溃之后,有一批熟谙并热心于承继西周文化精神的卜、史一类人物散落民间,以私人身份从事相礼和教学的职业,这批人就是最早的“儒”者。儒而成为学,始于孔子。《礼记·儒行》记孔子答哀公问儒之行,大体介绍了孔子对当时的“儒”者所作的描述和区分。在此篇中,孔子描述了时称“儒”者的人格形态,包括自立、容貌、备豫、近人、特立、刚毅、忧思、宽裕、举贤、援能、任举、规为、交友、尊让等等。并在全篇的结尾对“儒”者的总体精神作了一个概括:“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溷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今众人之命儒也忘,常以儒相诟病。”
如果再对照《论语·雍也》中孔子的一句话:“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可以得出这样的初步结论:孔子已开始不满于春秋末期世俗中对“儒”名的滥用及由此造成的对“儒”的轻视倾向,并着意于从大丈夫气概和君子品性的方向去规范“儒”者的精神。
孔子通过这种努力促成了早期“儒”者的分化,奠定了创立儒学的人才基础,并进而通过整理和继承古代重要的文化典藉和文化精神而初步建立了儒学的理论框架。这个理论具有以下几个特色:第一,强调文化传统,提倡人文精神。第二,重视道德修养,致力于在人伦关系中实现人生价值和人格完善。第三,遵循“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和“克己复礼”的政治理念。第四,追求“中庸之道”“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的王道理想和精神境界。第五,突出对人生的理性调节,即信天命“敬鬼神而远之”,更重人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虽说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而不遇,从政而不达,在世时儒学并未产生显著的影响,但他的这些理论创见在其身后成为了儒学发展的基本理论因子。
(选自徐珍华的《儒学的起源、发展与演变特点》,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关探讨儒名由来的说儒和原儒的争论,是儒学发展史上一个绵延不断的话题。
B.植根于西周文化的儒学,具有崇德贵民的政治品格、孝悌的伦理自律及礼乐风貌等人本取向。
C.儒学的孕育和发展同步于中国传统文化。儒而为学,始于孔子。
D.孔子答哀公问儒之行,基本上体现了孔子对当时的“儒”者所作的描述和区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儒学的准确定义谈起,深入到它的深厚表现,指出儒学是植根于西周文化的一种价值取向。
B.本文第三自然段,采取引用论证与假设论证的方法,说明了儒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所起的巨大影响。
C.本文从最早的“儒”者的来历到“儒”者的行为、思想表现,采用层层递进的结构,论述了儒者精神的要义。
D.本文重点对孔子在儒学诞生过程中各方面表现和所起的作用做了阐述,说明了儒学创立的大致过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有关史料看,“儒”者的人格形态和具体内容,在当初是比较丰富而复杂的。
B.如果没有孔子及当时卜、史一类人物对有关“儒”者的校正,“儒”者可能会走向另一条文化道路。
C.孔子对儒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儒学的理论思想体系。
D.因为儒者追求“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所以对人生有一种理性的调节。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可知的偶然

格非

那年夏天,我参加了第一次高考,毫无意外地,我落榜了。

母亲决意让我去当木匠。 当时,木匠还是个很让人羡慕的职业。我却对母亲说,我要考大学,而且要考重点大学。母亲睁大了眼睛说,孩子,你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你连门都没有摸到呢。你要是考上大学,我们都要笑死了。

就在我快灰了心的时候,镇上一位姓翟的小学老师,敲开了我家的门。他与我非亲非故,素不相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夜已经很深,大家都睡了,他戴着草帽,站在门外,把我母亲吓了一跳。他见了我劈头就说,你想不想读谏壁中学?——那是我们当地最好的中学。我当然是很愿意的。他说他可以把我引荐给那里他的一位朋友。

当我拿着翟老师的亲笔信到了谏壁中学,他的那位朋友却告诉我,语文、数学必须拿到60分,不然无法进入补习班。他说:“让我看看你的高考成绩单。”

在决定命运的时候,我的脑子还算比较清醒。我知道我的成绩根本不能进入这个补习班,所以无论如何不能够把口袋里的成绩单给他看。于是我说,我把成绩单弄丢了。

“你可以去丹徒县文教局查一查,把分数抄回来。”他说完,给了我一个地址。

县文教局在镇江,青云门6号。在马路边上,我只要随便跳上一辆公共汽车,就可以回家,永远做一个木匠的学徒。如果我去镇江的文教局呢?事情结果是一样的,我还是会得到一张一模一样的成绩单,还是无法进入谏壁中学,还是要返回家乡做一个学徒。

我徘徊了两个小时。镇江对我而言,是一座陌生的大城市,它实在太远了,我从来没有去过那里。我其实是一个很保守的人,不会轻易冒险。我觉得我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是要回家的。我根本没有去过镇江,而且去了也不知道县文教局在哪里。这些都是我无法逾越的困难。但那―次,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鬼使神差地登上了前去镇江的过路车子。

到了县文教局,正好是下班时间,传达室老头儿冷冷地说,现在下班了,你不能进去。

我想也罢,我进去又有什么用呢?在我打算掉头离开的时候,有人叫住了我:小鬼,你有什么事?

我看见两个人,一男一女,往外面走。我说我的高考成绩单丢了,能不能帮我补一下?

男的说,下班了,明天吧。

女的则说,我们还是帮他补办一下吧,反正也不耽误时间。

他们把我带回办公室,帮我查找档案,又问我办这样的成绩单,有什么用处。

我沉默了一下,突然说:“我的成绩单没有丢。”

“那你来这里干什么?”他们显然有些生气了。

我于是讲了高考的落榜,讲了自己很想去谏壁中学补习,但是没有达到他们要求的分数线。我说我一定要读这个礼习班,去考大学。

那个女的说,这怎么行?男的不吭气儿,他抽着烟,盘算了好一会儿。他让我出去等回话。十分钟后,他说,唉,帮你办了。

我那时很小,15岁,穿的衣服很破旧。大概他是因此萌生了帮助之心。

他们问我需要多少分,我说语文70分,数学80分。说完了很后悔,因为这个分数已经可以考上大学了。我又把分数改过来了,语文68分,数学70分。写完了之后要盖章,但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公章突然找不到了。

他们翻遍了抽屉,打开又合上。这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可能是最紧张的时候。没有章不就完了吗?事实上公章就在手边,大概是当时大家都太紧张了吧。

女的盖完了章,轻轻说了一句:“苟富贵,勿相忘。”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那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最美丽的女性。我的感激出于如下理由:她竟然还会假设我将来会有出息。

我似乎没有说什么感激的话,拿着成绩单,飞跑着离开了。我一天都没有吃饭,等回到家的时候,整个人都要虚脱了。

第二年我再次参加高考,开始了在大学的求学之路。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增强了真实性,使小说中“我”的形象更加饱满,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引人思考。
B.“我”对谏壁中学的老师说“把成绩单弄丢了”,在县文教周又对工作人员说“我的成绩单没有丢”,前后矛盾的说法说明“我”是个善于动脑筋,懂得应变的人。
C.小说对人物的描写着墨不多但细节传神。“男的不吭气儿,他抽者烟,盘算了好一会儿”,写出了他不能违规办亊又不忍心把绝“我”的左右为难。
D.女工作人员盖完章,轻轻说了 “苟富贵,勿相忘”,“我”留下了感激的泪水,不仅感激她对自己的帮助,更感激她对自己的鼓励。
【小题2】小说篇幅短小但情节充满起伏,在主人公陷入困境时总会出现新的转机。文中情节有哪些起伏?试进行概括。
【小题3】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了一连串的偶然,最后走上了大学的求学之路。主人公的人生是“偶然”成就的吗?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