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镜 头

调进县新闻中心的第二天,县委宣传部邓部长就安排小米报道县委、县政府的访贫问苦活动。小米兴高采烈地去了。回来,小米摄制的新闻镜头很快出现在当晚的电视报道中。小米自我感觉良好。正沾沾自喜,家里的电话响了。

“小米呀,苏书记给贫困居民送红包的镜头拍得不错,可是,为什么没拍王县长呢?”邓部长心平气和地问。

“王县长没给贫困居民送红包呀。”小米小心翼翼地回答。

“这是讲不过去的,”邓部长陡地提高了嗓门儿,“王县长乃一县之长,他既然去了,能拍不到他的镜头?”

“这——”

“不要申述了,你这是‘漏镜’,小米同志!”邓部长当的一声放下了话筒。

第二次报道义务植树活动,是在大河洲上种植欧美杨。坑早挖好了,树苗也早已植入坑中,余下的事情就是挥锹填土。县里苏书记、王县长等主要领导都参加了活动。小米吸取上次报道的教训,把所有县级领导都一溜儿摄入了镜头。心想不会出岔子了吧,晚上也就安心地睡了一觉。

哪知第二天,新闻中心的胡主任就通知他进邓部长办公室了。

“小米呀,这次苏书记上了五次镜头,王县长四次。还有,龙副书记二次,张副书记三次,马副县长三次,朱副县长二次……你说怎么回事?”没等小米坐下,邓部长劈头就问。

小米努力镇定了一下,然后认真解释说:“苏书记是一把手,王县长是二把手,所以……”

“就当你这个理成立,可是小米呀,龙副书记、张副书记、马副县长、朱副县长他们呢?他们上镜头的次数是按职位高低敲定的吗?‘歪镜’,典型的‘歪镜’啊!”邓部长气得要拍桌子了。

小米察言观色,赶紧缩头乌龟似的出了邓部长的办公室。

不久,县里又组织县领导深入偏僻乡村,帮助农民抢插早稻,积极开展支农活动。

春暖花开。那天参加支农活动的各位领导也兴致盎然。他们的裤腿和衣袖都挽得老高,一下稻田就你追我赶地开展抢插竞赛。稻田里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依然是小米负责新闻报道。这次,他深刻反思了前两次失误的沉痛教训。每位县级领导一律只上一次镜头,而且确保万无一失。报道之后,立即有人打来电话,盛赞此次支农活动高潮迭起,壮观感人。小米的心里好不快哉,他激动得要跳起来了。

万万想不到的是,邓部长竟会把他叫去,十分严厉地批评他:“怎么搞的?”邓部长脸色铁青,“苏书记竟然排在王县长之后,这是导向错误,‘倒镜’!”邓部长把桌子拍得山响。

宛如五雷轰顶,但小米还是畏畏缩缩地解释说:“那天的确是王县长插得最快,苏书记怎么也赶不上啊!”

“你个小米,还要不要讲政治,啊?”邓部长牙齿咬得格格响,“怎么就不对镜头作些处理?”

“邓部长,是苏书记提到了这事吗?”小米深知罪不可恕,只想弄清事情的原委。

“小米同志!”邓部长如坐针毡了,“新闻报道无小事,新闻镜头关系到领导们的荣誉,荣誉啊!因为你的三次闪失,我被批评了三次,三次了你知道吗?”

如同哽噎着一枚酸枣,泪水很快从小米的眼角滚滚而出,一滴滴,晶莹透亮。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将三次新闻摄制事件后小米的自我感受和邓部长的反应做对比,表现了小米在新闻专业水平上的不足。
B.小说以漏镜、歪镜、倒镜等三个镜头,凸现了当前社会的一种不正之风,以小见大, 构思巧妙。
C.小说对小米采用了心理描写,简洁而恰到好处,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单纯而无辜的小人物的同情。
D.“还要不要讲政治”的语言描写,具有讽刺意味,成功刻画了一个将“政治”庸俗化的官员形象。
E.小说结尾,小米的眼泪滚滚而出,是想到因为自己工作不到位,连累领导被批评,伤心自责而哭。
【小题2】小说中的“邓部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末邓部长说“因为你的三次闪失,我被批评了三次,三次了你知道吗?”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小米”值得同情;有人认为,“小米”这个形象值得反思, 应该被批评。你同意哪个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1-27 09:22: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主刀

奚同发

①因为刘晓波的孩子明天要手术,黄大夫主刀,这次约见,刘妻颇费周折。黄大夫虽身居省会,却名闻全国,外省患者来就医,仅挂他的号,便成为一种增值品。

②在晓波夫妇对面一落座,黄大夫便声明,自己只喝茶,其他什么他们看着点,反正他不会动一下。稍顷,黄大夫毫无寒暄进入主题,简明扼要讲解了这种病的来龙去脉及手术方略,还一再表示,手术风险有,但与城市交通事故相比还算低的。晓波夫妇静静地倾听,时不时点头,“嗯”声连连。今年4岁的儿子,前些天突发疾病,若不手术,一旦神经系统受到影响将终生不治。不到半小时,黄大夫便要结束谈话:“就这样吧,我还要接孙子。你们也准备一下,明夭早起孩子不能吃饭,不能喝水……”晓波顺口道:“瞧您老,工作这么忙,还要带孙子,真辛苦!儿子没在本地工作,还是也忙啊?”

③黄大夫没吱声,对视刘晓波的目光躲闪了一下。起身的黄大夫随意地问:“刘先生在哪儿工作?”“省检察院!”晓波道。

④黄大夫一愣,似有所思索,接着问:“刘先生刚才说是怎么称呼来着?”

⑤见面时,晓波已自报姓名,大概像见许多患者家长一样,黄大夫根本没在意。黄大夫“哦”了一声,突然问:“黄一勋案是你主审?”

⑥点头的同时,晓波吃惊地盯着对方,这种机密他怎能知晓?黄大夫的目光在刘晓波脸上足足停了半分钟,说句失陪了扭身便走。晓波纹丝没动,妻子追至门口终未留住对方,回来对他一通埋怨。晓波想起来了,双规的副市长黄一勋案审结前,黄医生夫妇曾托人希望能与他见一面,他根本没给对方机会。最终黄被判死刑。那是黄大夫的独生子,老两口现在带的应该是黄一勋的孩子。

⑦这次跟黄大夫见面,是他对妻子多年来的唯一一次妥协。之前,儿子在他办案期间曾两度遭到绑架,对孩子的事他也有些习惯,不可能与对方做交换。他甚至习惯性认为,只有自己办着案,孩子才是安全的,从而为公安的成功解救赢得时间。此次因为手术是否给医生送礼,当妻予第一次冲他发脾气时,他惊呆了,也把妻子自己惊呆了。婚后多年,她从没因为什么跟他红过脸,不管是办案十天半月甚至半年不归,即使不封闭,他也常常早出晚归,把家当成旅店……眼瞅妻子涕泪长流满脸憔悴,他最终的让步是与她一起请黄大夫吃顿便饭。

⑧没想到,黄大夫只答应在茶馆一见……

⑨结账时,夫妇俩才知道,黄大夫果真常来此,都是病人家属约请,但他给茶馆定了个规矩,AA制,绝不让别人替他付账。他每月底来结一次,每次清茶一杯。至于别人的花销,他不管。

⑩黄一勋案肯定不能告诉妻子,既是纪律,也不想给她增加心理负担。心怀忐忑的妻子回到家,坚持当晚要再去黄大夫家表示一下,之前,便有护士给她暗示,她也打听了,主治大夫两千,其他人几百不等。并说,黄大夫喝杯茶自己付钱,或许是给别人看的。望着妻子,他甚觉陌生,决然道:“就是做给别人看,这样能做几十年也不容易,也值得我们尊重!”

⑪约见黄大夫那天是刘晓波与双规的杨斐然对峙的第五天。回到山庄,同事说:“刘检,你这一刀真厉害,果如你所言,你上午没来,他早猴急了要找你。”接下来几天夜以继日,终至结案,刘晓波向专案组做了汇报,然后领回自己的手机——儿子手术非常成功……

⑫半月过后,在邓家茶馆如约而至的黄大夫,像上次来时那样平静,轻品温茶,仍是毫无寒暄直奔主题:“你不用谢我,谢习惯吧!说实话,手术前,我做了准备,不能让你的儿子活着被推出手术室。我要让你也体会一下失子之痛.可是当我站在手术台前,接过手术刀、钳子、剪刀,是习惯让我忘记了躺在面前的人是谁。我习惯地寻找病灶,习惯地把它除掉……直到习惯地摘下手套洗手时,才想起来那是你刘晓波的孩子……”

⑬凝视着黄大夫有些湿润的双眼,刘晓波起立深鞠一躬,道:“跟您老一样,我们彼此的职业都因习惯而心无旁骛。谢谢您,黄大夫!”

⑭十多分钟后,刘晓波起身,把十元钱压在杯子下离去。

(选自《芒种》,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黄大夫经常接受病人家属约请,但刘晓波与黄大夫在茶馆的初次见面却令刘妻费尽周折,其中最大的阻力是刘晓波始终不同意给黄大夫送红包。
B.刘晓波不愿意给黄大夫送礼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己主审黄一勋案时曾拒绝与黄大夫见面,二是他认为在手术前给医生送礼有辱医生践行天职。
C.在妻子说出黄大夫自己付茶钱可能是做给别人看的时候,刘晓波觉得妻子很陌生,因为他没有想到妻子这样聪明,能把黄大夫的情况摸得这样清楚。
D.最后一次见面,刘晓波向黄大夫鞠躬,表达了自己令黄大夫失去儿子的愧疚.也表达了对黄大夫挽救自己儿子生命的感激,还表达了对黄大夫职业操守的敬意。
E.小说的结尾写刘晓波把十元钱压在杯子下离去,内涵丰富,回味悠长,既体现了他对黄大夫的“习惯”的尊重,也显示了自己的个性。
(2)小说第⑩段写到了刘晓波与双规的杨斐然对峙及后续工作等情况,有何作用?
(3)试概括并分析刘晓波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4)黄大夫到底是不是一个收红包的医生?请表明白己的观点,并结合小说内容说出你的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演说家
契诃夫
一天早上,基里尔·伊凡诺维奇下葬。
他死于俄国广为流行的两种疾病:老婆太凶和酒精中毒。在送殡行列离开教堂前往墓地的时候,波普拉夫斯基坐上出租马车,去找他的朋友扎波伊金。这个扎波伊金,诚如许多读者知道的那样,具有一种罕见的才能,他擅长在婚礼上、葬礼上、各种各样的周年纪念会上发表即兴演说。他任何时候都能开讲:半睡不醒也行,烂醉如泥也行,发着高烧也行。他的演说,好似排水管里的水,流畅、平稳、源源不断。他总是讲得娓娓动听,长而又长,所以有的时候,特别是在商人家的喜庆宴席上,为了让他闭嘴,不得不求助于警察。
“我呀,朋友,找你来了!”波普拉夫斯基正碰到他在家,开始说,“你快穿上衣服,跟我走。要是死个把小人物,我们也不会来麻烦你,可要知道这人是秘书……”
“啊,秘书!”扎波伊金打了个哈欠,“是那个酒鬼吧?”
“没错,就是那个酒鬼。这回有煎饼招待,还有各色冷盘……你还会领到一笔车马费。走吧,亲爱的!到了那边的墓地,你就天花乱坠地吹他一通,讲得比西塞罗还西塞罗,到时我们就千恩万谢啦。”
扎波伊金欣然同意。他把头发弄乱,装出一脸的悲伤,跟波普拉夫斯基一起走到了街上。
“我知道你们那个秘书,”他说着坐上出租马车,“诡计多端,老奸巨滑……”
“得了,格利沙,骂死人可不妥啊。”
“那当然。对死者要么三缄其口,要么大唱赞歌。不过他毕竟是个骗子。”
两位朋友赶上了送殡的行列,就跟在后面。灵柩抬得很慢,所以在到达墓地之前,他们居然来得及三次拐进小酒馆,为超度亡灵喝上一小杯。
在墓地上做了安魂祈祷。死者的丈母娘、妻子和小姨子遵照古老的习俗痛哭一阵。当棺木放进墓穴时,他的妻子甚至叫道:“把我也放在他身边吧!”不过她没有随丈夫跳下去,多半是想起了抚恤金。等大家安静下来,扎波伊金朝前跨出一步,向众人扫了一眼,滔滔不绝起来。
扎波伊金继续说下去,听众却开始交头接耳。他的演说差强人意,也博得几滴眼泪,但是其中许多话令人生疑。首先,大家弄不明白,为什么演说家称死者为普罗科菲·奥西佩奇,死者明明叫基里尔·伊凡诺维奇呀。其次,大家都知道,死者生前一辈子都同他的合法妻子吵架,因此他算不得单身汉。最后,他留着红褐色的大胡子,打生下来就没有刮过脸,故而不明白,为什么演说家说他的脸向来刮得干干净净的。听众都莫名其妙,面面相觑,耸着肩膀。
不久,听众开始发现,就连演说家本人也发生了某种奇怪的变化,他定睛瞧着一个地方,不安地扭动身子,自己也耸起肩膀来了。突然他打住了,吃惊得张大了嘴巴,转身对着波普拉夫斯基。
“你听我说,他活着呢!”他惊恐万分地瞧着那边说。
“谁活着?”
“普罗科菲·奥西佩奇呀!瞧他站在墓碑旁边呢!”
“他本来就没有死!死的叫基里尔·伊凡诺维奇!”
“可是你刚才亲口说的,你们的秘书死了!”
“基里尔·伊凡诺维奇是秘书呀。普罗科菲·奥西佩奇,这没错,是我们的前任秘书,但他两年前就调到第二科当科长了。”
“咳,鬼才搞得清你们的事!”
“你怎么停住了?接着讲,不讲可不妙!”
扎波伊金又转身对着墓穴,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继续致中断了的悼词。墓碑旁果真站着普罗科菲·奥西佩奇。一个脸刮得干干净净的年老文官。他瞪着演说家,气呼呼地皱着眉头。
“不好呀,年轻人!”回去的路上,普罗科菲·奥西佩奇埋怨道,“您的那些话说死人也许合适,可是用来说活人,这简直是讽刺挖苦,先生!天哪,您都说了些什么话?什么无私呀,不被收买呀,不受贿赂呀!这些话用来说活人简直是侮辱人格,先生!”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扎波伊金是远近闻名的演说家,尤其擅长即兴演说,且演说流畅悠长,又娓娓动听,每次皆能博得邀请方的赞誉。
B.扎波伊金演说的实质就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人和事,他都不讲原则地“天花乱坠地吹他一通”,一味为死者唱赞歌。
C.为了做悼词,扎波伊金把头发弄乱,装出一脸悲伤,可见此人善于逢场作戏,说别人是骗子,其实他自己也是一个骗子。
D.当基里尔·伊凡诺维奇的棺木被放进墓穴时,他的妻子悲伤欲绝,呼叫要随丈夫而去,表现出她对情感的忠贞,悲剧气氛也更浓郁文学类文本阅读 演说家契诃夫一天早上,基里尔·伊凡诺维奇下葬。文学类文本阅读 演说家契诃夫一天早上,基里尔·伊凡诺维奇下葬。。
E. 扎波伊金一直以为死者是普罗科菲,滔滔不绝地给他大唱赞歌,但当发现他就站在现场时,惊恐万分,惭愧至极,以致中断演讲。
【小题2】小说中的“扎波伊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结尾部分画线句说“他瞪着演说家,气呼呼地皱着眉头”。普罗科菲·奥西佩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赏析。
【小题4】小说要讲虚构,而对于本篇小说,有人认为它构思奇特,立意深刻,也有人认为它故事荒诞,主旨多面,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要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林中遇险记
法国保尔·考里尔
意大利南部有个声名远播的地区名叫卡拉勃利亚,人们都知道那是个凶险之地。在那里,陌生人是不受欢迎的,而最不受欢迎的恐怕要推法国人,许多法国人因而惨死在当地人手里。那次我出门旅行,卡拉勃利亚是必经之地,而我正是法国人。
同行的是个小伙子,自称对当地的地理环境了如指掌。山路崎岖,马行艰难,小伙子走在前面。在一个岔路口上,他领着我转向一条小路,说那是一条捷径,路也好走些,然而,事实证明我们很快就迷了路,我真后悔让一个嘴上没毛的愣头青带路。
我们在森林里左奔右突了一整天,走得越远,就越不知道身在何方,就越搞不清楚何去何从。天色已晚,我们竟意外地在密林深处发现了一户人家,我们已别无选择,只能胆战心惊地向那幢房子走去。进了屋,只见一大家子人正围着桌子吃饭,他们热情地邀请我们共进晚餐。
同行的小伙子欣然入座,坐下以后就没心没肺地大吃大喝起来。我坐立不安,神经紧张地观察着屋里的一张张面孔,心里猜度着主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与寻常的乡下人并没有什么两样,但屋里的陈设却露了馅:各种形状、各种类型的刀枪就挂在墙上,少说也有十二件,有些男人的皮带上还别着手枪和匕首!我极力掩饰着内心的恐惧,却还是露出了恐慌的神色。他们索性不理睬我,看来,这些人对我的反感不亚于我对他们的反感。
而我的那位年轻朋友却毫无知觉,他轻松自在地跟他们有说有笑。接着,让我大吃一惊的是,他竟然开始自报家门,还暴露了我们的来历和去向。他解释说,我们在林子里迷了路,没人知道我们的下落。他还说,要是这家人明天把我们带出森林的话,他会很高兴用钱来酬谢他们的。
亲爱的读者,请你想象一下!我们迷了路,又只有两个人,却坐在最可怕的敌人中间,而且世上还不会有人搭救我们!更可怕的是,我的朋友又说起他的手提箱里有非常珍贵的东西,所以睡觉的时候要枕着才行!唉,年轻人哪!经他这么煞有介事地一渲染,这家人不认为里面有黄金才怪呢,其实里面装的无非是他女朋友的信而已。
吃完了饭,主人把我们领到储藏室休息。储藏室在楼上,中央有张二层床,床离地有四米高,所以上床必须爬梯子。床的四周立着长长的架子,架子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食品,足够他们吃一个冬天的。我的朋友立刻上了床,把手提箱往头下一枕,倒头便睡。我可不敢睡,我要熬上一夜,小心提防。
谁料竟一夜无事。天将破晓时,我以为平安无事了,却突然听到楼下传来的男主人跟妻子的说话声,我迅速把耳朵贴在贯通楼上楼下的烟囱上,听清了他们的对话内容。
丈夫说,“行,行,可是,两个都杀吗?”
妻子答,“对,都杀了。”
接下来他们说的话,我就听不清楚了。我怎么跟你描绘我当时的样子呢?我只记得四肢冰冷,吓得连气都透不过来。我们只有两个人,还手无寸铁,怎么能斗得过六个持刀带枪的呢?此外,我的朋友还在酣睡,叫醒他吗?又怕弄出声响。越窗逃跑吗?我心中暗想,跳是可以跳出去的,可窗下有两条大狗在虎视眈眈哩。
正当我不知所措的时候,楼梯上已经有了动静。从门缝望去,只见男主人一手提灯,一手手执长刀,他的妻子跟在后面。在门被推开之前,我闪到了门后。
两人上了楼,男主人走到床前,把刀在两齿之间咬着,就开始爬梯子,爬上去以后,他低头看了看我那位正在酣睡的朋友,右手举起了刀,啊……左手从架子上取下一条猪腿,割了一大块,然后然后跟着妻子下了楼。门又关上了,灯光也没有了,我一个人呆呆地站着,还没有完全醒过味来。
天亮以后,他们全家人都来叫我们起床,他们在我们面前摆上了一桌丰盛的早餐,一顿美味佳肴!我们快吃完时,女主人又端进来一个盘子,盘子上盛着两只熟鸡,“刚刚煮好的,给你们,一只现在吃,一只带着路上吃。”
【小题1】简要概括主人公所遇到的“险”?
【小题2】第六段刻画了“我”什么样的心理?有何作用?
【小题3】小说的结尾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年轻人这一角色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奶汤蒲菜
宋以柱
常大爷病了。
常大爷家住平泉胡同,小独院。左邻右里,一墙相隔,鸡犬相闻。
常大爷独居。儿子儿媳在美国,要常大爷和老伴去哄孙子,并欢度晚年。常大爷一口拒绝了。常大爷的理由是,在大明湖边长大,不会再离开了。常大娘叫李玉贤,随儿子儿媳去了美国。
常大爷疼爱孙子。不是不愿意去美国,他生的是儿子的气:“他们是在那打工,又不是能自己做主。”常大爷寡居至今,一晃已经五年多了。
常大爷从织布厂退休后,还是住湖边的老房子。一早到晚转大明湖,没人的时候就唱,唱河北梆子:“从今后上金殿你莫下跪,你与寡人我并肩齐。”腔调有点让人热耳暖心,是《打金枝》。左邻右舍知道他闷,不好说什么。倒是常大爷的二妹常二姑说:“我大哥心里苦。”常二姑离得也不近,在大明湖的南边。隔一两周,常二姑就来看看这位个子高脾气倔的大哥,给常大哥做做饭,洗洗衣物。常大爷喜爱的饭菜不复杂,蒸花卷,小咸鱼,奶汤蒲菜。见不到蒲菜的季节,常大爷就常叹息。好在常二姑会做蒲菜,花样并不多,常见的是:干辣椒炝蒲菜,蒲菜鸡肉羹,奶汤蒲菜。不管啥手法做的蒲菜,常大爷不声不响地吃。唯独那个奶汤蒲菜,常大爷一喝,就长叹一声,那声音的意思是:还不如清水白煮呢。
常二姑自然明白,话里不让常大爷,不紧不慢地说:“不如你家李玉贤做得好吧?”常大爷赶紧地拿扇子出门,去湖边唱那两句《打金枝》。
常二姑接到电话,才知大哥住医院了。常大爷只留了常二姑的电话。李玉贤倒是常常来电话,偷偷摸摸的,毕竟是长途,说不了几句,就得撂电话。常大爷生气,那边电话也不留。常二姑还没见到常大爷,就先给引到医生办公室。
“出院吧,胰腺上的病,在这和在家一样。”医生问明白常二姑和常大爷的关系,直接和常二姑说。
常二姑不同意,她说:“家里就他一个人,倒在地上连个应声的都没有。”二姑含了眼泪说大哥替父母把我们几个养大,最后落个老来无人管。
二姑央求医生说:“让我大哥在这儿住半个月,用点好药,别让他身子塌下来。半个月后我一准接走。”
这半月时间,二姑天天来,一日三餐,洗洗刷刷。常大爷脾气大,还常数落她:“你瞧你做的蒲菜,汤不是汤,菜不是菜!”常二姑打小嘴不让人,常大爷病了也一样,那嘴像二月二爆豆子:“你两个弟弟不在这边,你老婆孩子在美国,没闲人伺候你,你还跟我这使劲,嫌三嫌四的,没饿死你。”常二姑嘴上使劲,心善,饭菜有花样有软硬,衣物干净利索。日光好的时候,常大爷走去院子西南角唱那两句《打金枝》,常二姑就怎么也止不住泪珠子。
雨水已过,未到惊蛰。湖里还有冰碴。湖边的绿色已经可见了。湖里的蒲草冒新芽了。湖边的人多起来了。常二姑从家里经湖边去医院,走得一天比一天累。大哥从年轻时又当爸又当妈,对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严厉到苛刻,打小,两个弟弟就和大哥做对头,到现在,在感情上还是和大哥有隔阂。两个弟弟,还有常二姑,却都没当工人,都大学毕业有了好工作。倒是常大爷自己到结婚时,还光溜溜只有几间老房,大明湖周遭没见到那么寒酸的婚礼。
“真不如牲畜呢。”常二姑私下也骂二哥三哥。
常大爷出院了。他一再坚持,回大明湖边的老房。“回去舒坦几天。”常大爷舒一口气。对妹妹常二姑说:“妮子,我可吃够了你的蒲菜了。”哈哈哈大笑。声音不洪亮了,有点儿勉强。
常大爷瘦得让人不敢认了。四邻一看都明白。到了院门口,常大爷步子猛地快起来。常二姑在后面一笑。院子里站着儿子儿媳和一个小小子,一大堆箱子皮包。
“爸,那边收拾利索,耽误了几天。”儿子搓着手。常大爷没理,三两步跨进门去。桌子前站着的是李玉贤,满脸的泪。矮脚桌上,是一碗奶汤蒲菜,宛若白玉汤,飘着几块火腿。
“是这个味。”常大爷看着李玉贤。“就是这个味。”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1期)
【小题1】请简要概括文中常二姑的形象特点。
【小题2】文中常大爷三次唱《打金枝》的心理状态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小题3】请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
【小题4】请探究小说结尾“味”的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竹林的故事

废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

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问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见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

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搓衣的石头沉在河 底,呈现绿团团的坡。老程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跟着 她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跳蹦跳的鱼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 根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

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罢了。独有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 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然而,那也并非是长久的情形。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 可爱。老程的死却正相反,一天比一天淡漠起来,到后来,青草铺平了一切,连曾经有个爸这件事实几乎也没有了。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 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 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 嫂子们顺便也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地推辞。妈妈则极力鼓励着一路去,三姑 娘送客到坝上,也跟着出来,看到底攀缠着走了不,然而别人的渐渐走得远了,自己的不还是影子一般的依在身边吗? 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

“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到底!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现在站在坝上,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待到点燃了案上的灯才知道已经走进了茅屋,这其间的时刻竟是在梦中过去了。 灯光下也立刻照见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再是上东门,再是 在衙门口领赏……”寻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的这样猜。妈妈做嫂子的时候,也是一样 的欢喜赶热闹,那情境也许比三姑娘更记得清白,然而对于三姑娘的仿佛亲临一般的高兴, 只是无意的吐出来几声“是”。

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吐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 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有改动)

【小题1】概括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的三姑娘的形象特点?
【小题2】五、六两段都涉及老程的死,在描写方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竹林”为环境背景有哪些作用?
【小题4】废名借鉴唐人绝句的手法写小说,惜墨如金,擅长留白,本文结尾处说“端午中秋
接不来”,请结合小说探究“接不来”的原因可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