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美的老师

刘立勤

我问汤老师,为什么叫他“船夫”?汤老师说,都怪那条河。

汤老师所在的村子有一条河,河很大,水流丰沛,河上又没有桥梁连接,河东河西两岸之间人员来往依靠船。

他是河西村的老师,本来与河东是没有关系的。可是,有一天,河东村的几个学生家长找到他,想把自己的孩子转到河西村请汤老师教,他们说,河东学校的条件太差了,留不住老师,他们害怕把孩子的前途耽误了,他们还说,汤老师书教得运近闻名,他们希望汤老师能把他们的孩子培养成人。

汤老师虽然书教得好,可他是河西的老师,这件事他做不了主。因为河西河东是两个村,还隶属两个乡镇、他知道收了这几个学生,河东村剩下的几个学生都会来了。到那时,村里镇里都会有意见了。他让那几个学生家长去找村长,他说,只要村长答应了就行。私下里,他希望村长不要答应,如果河东的学生来了,他的工作量要増加一倍,谁知道村长也耍滑头,村长说,让汤老师做主。老师还能不要学生?河东的十来个学生一齐就到了河西。

河东的学生来了,工作量增加了,困难也来了、主要是教室小了,桌凳也不够。汤老师去找村长,村长不管。村长说,你答应接收的你负责解决。找到镇教办,教办说,不是我们镇的学生,也让他们自己解决。怎么解决?教室小学生挤一挤也能将就,桌子凳子咋办呢?总不能让学生自己带吧?汤老师只好把房后的几棵大树砍倒,做了几套桌凳,总算是把学生安排进了教室。

桌凳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河东的学生经常迟到。河东河西都没有专门摆渡的船夫,河东几个家长轮流接送,如果哪一个有什么急事,学生就迟到了。再说了,有的学生家长不习水性,渡船万一有个什么问题,那真是了不得的事情。汤老师想着就害怕。

汤老师决定自己先当几天船夫。他是船家出身,水性好得不得了,他跑船绝对安全。他还想,待他跑上一段时间,河东村还不推选一个船夫替换他?谁知道,他接过船桨一摇就是二十五年。二十五年里,学生不停地变化着,家长也在变化,就是他这个老师变不了。二十五年里,有多少机会可以把河东的学生支走,他一直不忍心。

风霜雨雪二十五年,真的是不客易呀。可二十五年里,他硬是没耽误学生一节课。每天早上六点准时过河,四十分钟以后赶回来,七点准时上课。也有过迟到的,迟到是因为天气,要么是河里涨水,要么是船出了问题。虽然迟到了,课绝对耽误不了。他说,幸亏学生争气,学生的成绩年年都名列全镇前茅,他也年年都是先进。

二十五年里,他也经历了太多的风险。最危险的就是那一年船底漏水,差一点出了大事。那只老木船太老了,应该换了。他找到村长,村长让他自己解决。他找到镇教办,教办爱莫能助。他找到河东村的学生家长,想让他们想想办法,学生家长只答应不行动。就在他等待的时候,出事了。放学送那十多个孩子回家时,上游突发洪水,破船舱里进了水。他说,他把持船头怕翻船,幸亏有几个孩子机灵,及时想办法,才没有出事。

船实在太破了,又指望不上别人,他和老伴儿商量,把准备给儿子结婚的钱拿出来,又贷了款,买了一条机动船。机动船真是好呀,又快又稳又安全,心里安宁。可是,他们没有太多的钱,船有一点儿小,河里搞养殖的太多,船的电机经常会被渔网缠住。缠住了,无论是酷署严寒,他都得下水去处理。这时,又苦了他的老伴儿,老伴儿会摇着木船把孩子接走。每次看见老伴儿摇那木船,他心里真是害怕。

二十五年里,他摆渡了三百多个学生,他把一百五十多个学生摆渡上了大学,有二十多个上了研究生,还有五个博士生。他的学生干啥子的都有。

看着他满脸的幸福和自豪,我问他有什么希望。

他说,想要一条大的机动船,那样的话,学生过河就安全了。他又说,自己老了,担心船在河里遇上什么意外,孩子如何是好?

揣着汤老师的希望,我把他的事迹写出来刊发在省报“寻找最美的乡村教师”栏目中,稿子见报后,汤老师的事迹引起了各方关注,有人真的要捐赠一条大机动船。汤老师给我打电话说时,我让他等待一段时间接受捐赠。因为,当选“最美乡村教师”会有一笔丰厚的奖金。汤老师说,多等一天会多一天的不安全,他担心那些孩子的安全。

汤老师没等。再次给他拍摄影像资料时,新机动船已经到位,教育局还安排了一个专职船工。新学期,汤老师的事迹就显得很平常了。他也不愿意作秀补拍过去的镜头,到底没有评上“最美乡村教师”。

汤老师虽然没有评上,可我依然觉得他是一个最美的老师。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河很大,水流丰沛,河上又没有桥梁连接”,既是环境的烘托,也是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B.本文刻画了学生家长、村干部、镇教办领导等一众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基础教育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C.汤老师的老伴是一个次要人物,而在关键时刻一直毫无怨言地支持丈夫的工作,虽然出场不多,但光彩夺目。
D.“我”本来建议汤老师不要急着接受捐赠,等当选“最美乡村教师”后用丰厚的奖金买船,但他没有采纳。
【小题2】“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以“船夫’老师”为题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1 08:52: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气晴朗,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起来。①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也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一个闪,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那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做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是需要拥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她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进入一条小巷,眼前出现了一个四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挂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熟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左揽右抱,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马骁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他喝茶。马骁驭咨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头。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柱,发出宝石的光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在,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藩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②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一只胳膊搂住了他。

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改)

【小题1】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
【小题2】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
(1)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
(2)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小题3】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
【小题4】文中为什么要写到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般而言,科学文化的主体是认知文化和理性文化,它与作为信仰文化的宗教,与作为感性文化的艺术有较大的差异。科学主要是对世界的认知探索和对真理的理性揭示,而非价值判断和感性欣赏。因此,科学文化自然拥有一些其他文化不具备的独特性质。
科学文化的对象和内容是实在的而非虚幻的。科学文化面对的主要对象是自然界,它们都是现实存在的即实在的,不管这样的实在是实体还是关系。科学文化的内容尽管有某种约定的、甚至假设的成分,但是由于其外部实在的强制,以及客观而严格的方法的约束,加之公开的批评和多元竞争的格局,科学知识不可能天马行空,基于它的思想、精神、心态当然也不会成为虚无缥缈的东西。因此,与宗教和文学艺术不同,在科学文化中,没有子乌虚有的人格化的上帝,没有虚幻的美妙天堂和阴森地狱,也没有天方夜谭式的神话。
科学文化是尤为强烈的理性的和实证的文化。史前时期和前科学时期的各种文化也具有某些理性的和经验的特征,但却显得特别薄弱或不甚突出。在科学文化出现之后,同时代的其他文化虽然有长足的发展,但是与科学文化相比,其理性和实证的成分显然要逊色得多。科学强烈地受到理性和经验的制约;科学文化的最大特色之一是以经验实证为根基,以纯粹理性为先导,理性和实证成为科学文化的鲜明标识。
独创性是科学文化的独特要求和鲜明标识。齐曼说:“科学是对未知的发现。这就是说,科学研究成果总应该是新颖的。一项研究没有给充分了解和理解东西增添新内容,则无所贡献于科学。”独创性使科学文化区别于重复的物质生产文化,也区别于有价值的和可复制的精神生产文化,它是科学文化的重要标志。在科学文化中,只有世界第一,没有世界第二。因此,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都十分重视优先权。
怀疑和批判是科学文化的生命,也是科学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宗教叫人信仰,法律使人服从,科学则公开让人怀疑和批判。科学文化内部的怀疑和批判对于科学发展和进步来说是生死攸关的。怀疑和批判是摧毁旧科学观念的破坏性力量,也是建设性的力量。比如马赫对经典力学的怀疑和批判,沉重打击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和机械自然观,成为物理学革命行将到来的先声。怀疑是迷信的清洗剂,批判是教条的解毒药。
(摘编自李醒民《科学文化的特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教属于信仰文化,艺术属于感性文化,科学文化主要由认知文化和理性文化构成。
B.经验实证是科学文化的根基,与同时代的其他文化一样,科学文化的实证性颇为强烈。
C.若某项研究没有新的发现,就对科学没有贡献。因此,科学创造的优先权深受重视。
D.科学可公开让人怀疑和批判。怀疑和批判往往能够破旧立新,从而推动科学文化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列举大量例证,逐层深入地阐述了科学文化的特点。
B.文章多次使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科学文化的实在性、实证性、独创性和批判性。
C.文章引用齐曼的话,充分说明了科学文化与物质生产文化、精神生产文化的区别。
D.文章论及马赫怀疑和批判牛顿,表明怀疑和批判是摧毁旧科学观念的破坏性力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前和前科学时期的文化也具有某些理性的和经验的特征,但它们并不是科学文化。
B.在科学文化中,只有世界第一,没有世界第二。因为科学研究崇尚创新,拒绝重复。
C.科学需要假设,文学需要虚构,这说明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都需要同样的想象力。
D.怀疑和批判是科学文化的生命,科学家既要怀疑、批判他人,也要勇于自我批判。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8年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主要数据
 
指标
5月
1—5月
绝对量(亿元)
同比增长(%)
绝对量(亿元)
同比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0359
8.5
149176
9.5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
11477
5.5
57518
7.8
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24819
30.0
按经营地分
 
 
 
 
  城镇
26092
8.3
127716
9.3
  乡村
4267
9.6
21460
10.5
按消费类型分
 
 
 
 
  餐饮收入
3321
8.8
16057
9.8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
741
4.5
3630
7.1
商品零售
27038
8.4
133120
9.4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
10736
5.6
53888
7.8
 
(摘编自《统计局: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359亿元同比增长8.5%》中国网财经版2018年6月14日)
材料二:
“未来十年是线上、线下和物流结合在一起的新零售时代。”2016年马云提出了“新零售”概念。
“盒马鲜生是阿里巴巴为探索新零售而创造的一种新型超市业态。”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张勇说,“我们创造盒马,是希望探索中国的新零售之路。”按照设计构想,盒马鲜生的目的是通过数据驱动,线上、线下与现代物流技术完全融合,从而为消费者创造出30分钟极速送达的智能购物体验。
“传统的零售行业是以‘贷’和‘场’为中心的,新零售的核心是真正回到以‘人’为中心的时代。未来会通过天猫,让电商和线下商业机构紧密合作,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以实体门店、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为核心,通过融合线上线下,实现商品、会员、交易、营销等数据的共融互通,向顾客提供跨渠道、无缝化的购物体验。”张勇说。
  (摘编自于洋《“新零售”推动商业模式变革》,《人民日报》2017年08月31日20版)
材料三:从百货,到连锁,到超市的前三次零售革命要么在成本,要么在效率,要么是在体验方面有根本性的变化,而第四次零售革命在这三个方面都会产生提升。消费的变更指引了第四次零售革命的方向,技术的升级为这种变革做了支撑。我们认为人工智能成功的必要条件:一是大数据;二是要有跨界数据科学家;三是要有计算资源;四是应用场景和边界清晰,例如:京东的无人机场景应用。
未来的零售本质?我们认为还是成本、效率和客户体验。人工智能引领的新零售,在不断的优化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方面,供给端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需求端会是所见即所得,谁想谁得。人工智能会渗入到零售的方方面面,但是我认为人工智能仅仅是一种变革,而不是一种能力,它只能辅助人类,不能代替人类。
(摘编自京东集团副总裁杨平《人工智能和未来的零售》2017年9月深圳演讲实录)
材料四:据赢商网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3月底,已有8个新零售品牌在渝开业。4月初,盒马鲜生也已入驻重庆市场。预计今年,新零售模式将全面布局落地重庆市场,进入正面角力时期,推动整个零售行业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提档升级。面对新零售的发展,企业应如何把握新零售商业新机会?业内人士认为:新旧零售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是否通过用户数据驱动发展,线下数据最能够代表用户的需求,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核心动力。通过数据化运营,就可以了解到消费者和客群的画像,通过画像了解背后深层次的需求,就能打造出特定化的场景,引起共鸣,以联动形式形成闭环。
(摘自赢商网重庆站2018年4月24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间,虽然部分月份有小幅增加,但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月同比增长速度整体呈下降趋势。
B.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8年1-5月绝对量为149176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24819亿元,同比增长30%,说明新零售发展迅猛。
C.2018年1-5月份,乡村与城镇相比,消费品零售额绝对量低,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高,这说明乡村消费品零售市场潜力大,是今后的主要消费地。
D.2018年5月份,商品零售虽然同比增长率略低于餐饮收入,但是绝对量达到27038亿元,在消费类型中占据绝对优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张勇认为,电商会和线下商业机构紧密合作,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开展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新零售,向顾客提供全新的购物体验。
B.从百货,到连锁,到超市的前三次零售革命在成本、效率、体验方面有根本性的变化,而未来零售的本质还是成本、效率和客户体验。
C.京东集团副总裁杨平认为新零售成功的必要条件,除了大数据、跨界数据科学家、计算资源之外,还有应用场景和边界清晰。
D.截至现在,至少有八个新零售品牌已在重庆开业,这说明新零售模式已经在重庆市场全面布局,重庆零售市场进入新时代。
【小题3】关于新零售,材料二、三、四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

王建军

因血缘关系而萌发的亲情是家庭成员交往的自然基础和人伦准则,从亲亲敬长的血缘亲情中提升出孝悌仁爱等道德,这是古代家庭教育乃至道德教育具有生命力的根源所在。孔子说,孝悌之德的培养并非停留于孝顺之举的行动层面,而应追求尊老敬长情感的升华。因此从儿童本身的生活体验出发来培养其尊老敬长的情感,最为自然最为贴切。家庭教育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既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切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的体验。

   古人对孝悌内涵的界定并未停留在情感的层面,而是力图将这一情感导入尊卑贵贱的家族制度的轨道,将对家长的孝顺之情转化成对宗法等级制度的服从。在宗法制度的影响及古代思想家们的包装下,这种血缘关系的不同却成为家庭成员内部主从、尊卑的客观基础,成为家庭成员之间贵贱亲疏的理论依据。这种血缘宗法制度给古代家庭教育贴上了等级制度的标签,遵守和服从这一文化秩序成为古代家庭教育的根本要求,古代家庭中的儿童备受其害。可这压抑儿童天性有损家庭和睦的家庭教育主张却能在古代社会大行其道,历久不衰,其根本原因是古代家庭教育所倡行的孝悌之德适应了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孔子曾说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萌发于血缘之情的孝悌之德不仅具有“事亲”的效用,而且具有“事君”的效用,这是由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所决定。这样,培养孝悌之德不仅成为“齐家”的需要,而且成为“国治”的基本素质要求。

   正由于古代家庭结构与社会政治结构的这一同构性,将孝悌之德政治化和制度化便成为封建政治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身居这一文化环境中,任何家庭都难以摆脱这一教育模式的张力。魏晋时期的嵇康素以“言论放荡,非毁典谟”著称于世,但他并不希望子女效法自己,为子女和家庭的前途考虑,不得不又回到了家庭礼教的轨道。这说明,在宗法血缘制度之下,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认同和服从血缘宗法制度成为古代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要求,但要求子孙服从家长权威认同家庭制度并不是古代家庭教育目的的全部。遵从血缘宗法制度的积极意义是继承家庭传统的自强自立,以扬名显亲,光宗耀祖。在中国古代,无论何等家庭,上自帝王,下至庶民百姓,对这一目标有着高度的认同。为了强化子弟的门第意识,各等家庭的尊长们都十分注意向后代灌输立身扬名光宗耀祖的思想。很多人以历史的反面教材为例,告诫子弟从中吸取教训,免蹈覆辙。翻开古代多如牛毛的家训、家诫、诫子书,字里行间无不充斥着封建士大夫对家门兴衰的忧患意识。

   正是基于这种忧虑,有眼光的士大夫无不把自立自强的要求置于家庭教育的核心。当然,在封建士大夫家庭中,读书乃是谋生的第一要务,鼓励子弟读书入仕成为古代家庭教育的主流。隋唐科举盛行以后,科举入仕成为立身扬名光宗耀祖最实在最便捷的途径,家庭教育的重心由此向鼓励子弟应试科举的方向倾斜。这是一股强大的社会心理趋向。封建统治者“劝以官禄”的政策与家族家庭“望子成龙”的普遍心态相济,使古代家庭教育的追求与封建统治的追求又一次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家庭教育以孝悌之德为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有其合理性的原因主要是它既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切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的体验。
B.孩子对家长的孝顺本源于血缘亲情,但宗法制度的介入,使得古代家庭教育中要求孩子遵守和服从长辈,体现了等级制度的特点。
C.孔子和大多数古人对孝悌之德的培养的认识并不相同,前者止步于追求尊老敬长的情感层面,后者还将其导入家庭制度的轨道。
D.培养孝悌之德不仅是“齐家”的需要,也是“国治”对人们的基本素质要求,所以孝悌之德才具有“事亲”和“事君”的效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家庭教育所倡行的孝悌之德后来转化成对宗法等级制度的服从,而这符合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但它压抑了儿童天性,也有损家庭和睦。
B.魏晋时期的嵇康虽然自己“言论放荡,非毁典谟”,但他并不希望子女效法自己,这一事实论据充分说明了古代家庭难以摆脱家庭礼教的束缚。
C.家庭尊长们都很注意向后代灌输光宗耀祖的思想和用历史反面教材来告诫子弟,这些材料证明了“古代家庭教育十分强化子弟的门第意识”。
D.相比其他途径,隋唐科举入仕是古代弟子立身扬名光宗耀祖最实在最便捷的途径,这导致了在当时的家庭教育中鼓励子弟读书入仕成为主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是以亲情作为自然基础和人伦准则的,而这种亲情既属于自然天性,也源于本身在家庭生活中的体验。
B.古代家庭教育中的血缘宗法制度并不只是要求子孙服从家长的权威,它也有其积极意义,且这积极意义得到了所有家庭的赞同。
C.中国古代家庭都十分看重孩子的自强自立教育,有些士大夫还因为具有家门兴衰的忧患意识,就把这种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
D.古代家庭教育与封建统治的追求多次高度统一,根源都是封建统治者“劝以官禄”的政策和“望子成龙”的普通社会心态相契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由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
浙江省外语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
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满分70分),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为“必考题+加试题”(满分100分),“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场开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年级参加,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开组织考试。合格性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高考招生。 
(摘自互联网,有删改)
材料二:
2017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1400所高校里,有500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3门的占33%,2门的占8%,1门的占5%。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95%的专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66%的专生,比现行高考34%的选择面,高出近一倍。
各高校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比例

各科目考生选考比例

(摘编自“浙江省教育考试网”刊文《2017年浙江省高考选科组合报告统计》)
材料三: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将成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
以河南为例,有专家指出,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但也有其特色,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记录。
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专家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刊文《27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综合素质成为录取重要参考》)
材料四:
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均明确要逐步减少、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浙江从新高考首届学生毕业的2017年起,除特殊类型(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定向招生等)提前录取外,统一高考招生取消所有录取学校批次,纳入统一高考招生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同时填报志愿、投档录取。
按专业(类)还是按院校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志愿设置成为关注焦点。各省级行政区域,基本上都明确高校按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基本上确定了“1门对应即可”的机制。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浙江在2014年即明确“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实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录取时直接投档到专业录取,充分尊重学生既要选学校又要选专业的选择权。
(摘编自“南昌教育信息网”刊文《解读全国各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已出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上看,各省级行政区域在突破文理界限、设置“3+3”的考试科目、外语科目一年两考上达成了共识。
B.改革后,试题命制将实行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科目试题,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制选考科目试题。
C.从2017届浙江考生选考数据看,考生选考受高校各专业指定的选考科目、科目组合可选考专业比例的影响较大。
D.各省级行政区域施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后,只有少数省份改革方案中提及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
【小题3】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你认为刚步入高一的学生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请结合材料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