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有它的根。欧洲近现代哲学的根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国哲学的根则在于中国先秦的诸子学。现在人们在研究哲学思想的时候,有两种意识,一种是全球意识,一种是寻根意识。所谓全球意识就是放眼看世界,博采众家之长。还有一个思想就是寻根意识,找到自己的根,不忘记自己的根,那样才能对自己民族的哲学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②在西方文化意识里,神话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且神话里大多崇拜自然神。西方人崇拜神,而且认为自然是由神创造的。他们认为宇宙是奇中之奇,为什么宇宙是这样的美好和不可思议?希腊人怀着对探究宇宙奥妙极大的热情提出了这个问题,当时也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条件。恩格斯说过:“只有奴隶制才使古代世界繁荣,使希腊文化成为可能。没有奴隶制,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因为只有在奴隶制存在的条件下,才可能有一小部分人脱离劳动.专门做奴隶主,专门思考和研究问题,有可能专门研究哲学问题,特别是研究自然。希腊很多有名的哲学家都把世界归结为一种自然物,比如,泰勒斯认为世界起源于水;赫拉克里特认为世界起源于火;著名的哲学家毕达格拉斯,则认为世界起源于数。总之,希腊过去的哲学,研究的目标是神和自然,这是他们关注的中心。

③但在中国古代人文意识中,信奉的中心不是神和自然,而是人和社会。从商代开始,有文字记载就是奴隶制,一直到周的前期,还是奴隶制。到周的后期,奴隶制开始解体,出现了动乱,奴隶制解体了,封建制开始产生。这是个交替的过程,中国出现了动乱的状态——战争。从春秋战国开始,战争连续不断。处在动乱状态下,人们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当然是天下太平,动乱停止,政治走上轨道。

④中国人有没有神的意识?当然有,像图腾崇拜,崇拜狼,崇拜蛇等也都有,但是最主要的是崇拜帝。崇拜帝又和另外一个观念连在一起,就是认为地上的统治者和天上的统治者是有关系的。地上的统治者君主都是天帝的儿子,他本来就受帝的保护。不过,不好的统治者常常被人推翻,如夏朝的统治者夏桀被商汤推翻了,商代最后的统治者商纣王被周武王推翻了。于是人们时天的神圣性产生了怀疑,所以,到周代的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观念,就是从单纯重视天转向重视人,所以就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观念。这是排除有目的、有意识的天的作用,承认人的作用和价值,这是中国人文运动的特点。显然,这与西方不一样。中国人文惠识重视人有两种主要的趋向,第一种是重视人力,第二种是重视人心、人的精神生活。总的来说,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金律,被现代人所接受。而且在世界上广泛被人们所接受,这是很了不起的。

⑤梁启超讲过:东方的学问以精神为出发点,西方的学问以物质为出发点。如果要寻求知识的饥荒在西方找材料,寻求精神的饥荒在东方找材料。中国的现代哲学家所秉承的很多思想,根在中国古代,特别是由于中国人文意识特点,造成中国现代哲学的侧重点和西方是不一样的。

(摘编自张文儒《中国现代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先秦百家争鸣时期出现很多哲学流派,他们的思想就是中国现代哲学的根。
B.现在人们用“寻根意识”来追溯哲学的根源,能够更深入了解本民族的哲学。
C.梁启超认为,东西方学问的出发点是迥异的,前者重在物质,后者重在精神。
D.古希腊哲学关注的中心是神和自然,而中国古代人文意识信奉的中心是人和社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体部分从两方面着手,对比论证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起点不同。
B.文章开门见山,首先提出“寻根意识”比“全球意识”更重要的鲜明论点。
C.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展开,最终论证了中国现代哲学偏重于精神的人文特点。
D.中国现代哲学与占代哲学关系紧密,这是作者比较中西哲学根源的目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在西方文化里人们崇拜自然神,所以西方哲学家都把世界归结为一种自然物。
B.希腊人由于对探究宇宙的奥妙和神奇有着极大热情,所以他们专门创造了奴隶制。
C.同样是奴隶制发源,导致东西方哲学思想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所存在时间的长短。
D.不同于古希腊文化,中国古代人文意识从崇拜帝转向重视人,重视人的作用和价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6 05:44: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史蒂芬•威廉•霍金,他的成就毋庸置疑:创建弯曲时空中的量子场论,发展了黑洞理论,写下《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大设计》等一系列著作,被誉为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宇宙是一口幽深的矿井,那些黑暗中闪耀的宝石,从来只留给最勇敢最执著的人。霍金的右眼珠勉强能转动,每分钟只能表达一个字母。他的身体里仿佛藏着一个黑洞,唯有零星的字母像逃逸的光子,向人们揭开一角黑洞的信息。

为了描述黑洞理论,霍金讲过一个故事:Bob和Alice是一对情侣宇航员,在一次太空行走中,两人接近了一个黑洞。突然间,Alice的助推器失控了,她被黑洞的引力吸引,飞向黑洞的边缘(视界)。由于越接近视界,时间流逝得越慢,Bob看到,Alice缓缓地转过头来,朝着他微笑。那笑容又慢慢凝固,定格成一张照片。

而Alice面临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在引力的作用下,她飞向黑洞的速度越来越快,最终被巨大的潮汐力(引力差)撕裂成基本粒子,消失在最深的黑暗中。

与其说人们热爱霍金,不如说,他们热衷于谈论霍金。大多数人其实并不关心他的黑洞理论,只津津乐道于他的花边新闻。霍金成为大众媒体的宠儿,《时间简史》卖了超过1000万册,被称为“读不懂的畅销书”,这不由地让人感慨,知名度大半来自于误解。

(摘编自《与其说人们热爱霍金,不如说他们热衷于谈论霍金》,2018年3月15日《文汇报》)

材料二:

霍金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关于他自由的灵魂、浪漫的“舞姿”,以及他言论的探讨甚至争论,或许现在才刚刚开始。

在一些人眼中,霍金是二十世纪后期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在更多人眼中,虽然他的身体不适,可他的灵魂无比自由,宛若浪漫的舞者。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他,在轮椅上坐了四十年,1985年还因肺炎而逐渐丧失说话的能力,近乎全身瘫痪,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言合成器来完成。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却写出浪漫的诗篇:学术上,他被誉为当代的爱因斯坦;生活上,他结婚两次,子女三人。这也成为学界公认的霍金的浪漫。

尽管如此,霍金并没有走我们熟悉的“身残志坚”、“可歌可泣”路线。相反,他总能以另一种方式吸引公众的眼球。他逛夜总会,和脱衣舞娘愉快地合影。他在卡通片《辛普森一家》中拯救剧中的女孩;在《星际迷航》中扮演自己,和牛顿、爱因斯坦一起打桥牌。《生活大爆炸》第五季,高冷的谢耳朵为了见他一面,不惜大庭广众下穿上小短裙。英国老牌乐队PinkFloyd的专辑中,他献唱一曲《Talkin'Hawkin》(通过声音合成器)。1974年,霍金和另一位著名物理学家基普•索恩打赌,赌注是色情杂志《阁楼》。16年后,霍金承认他输了,为索恩订了一年的《阁楼》,一点也不考虑索恩夫人的感受。在一次采访中,有记者不怀好意地提问,如何生育了三个孩子?霍金露出了狡黠的笑容,“比你想象的更美妙”。

(摘编自哲远《霍金:没有身体的舞》)

材料三:

英国已故科学家斯蒂芬•霍金的遗作《对大问题的简明回答》定于16日发售。《星期日泰晤士报》14日透露著作内容。

按照报纸说法,霍金在书中暗示,富人不久可以选择编辑他们自己和孩子的DNA,让自己和孩子变成拥有更强记忆力、抗病力、智力和更长寿命的“超人”。

“法律可能会禁止对人类做基因改造,但是一些人可能抵挡不住改善记忆、抗病力、寿命等人类特征的诱惑。”霍金写道。他预计人类21世纪就能发现通过改造基因提高智力的技术。

霍金担心,一旦出现基因改造而成的“超人”,“没得到改造的人类”可能无法竞争,逐渐绝迹,或者变得“不重要”,人类会展开“自我设计”的竞争。

霍金3月14日去世,享年76岁,留下一批围绕他所说的“大问题”写的文章和论文,成就了《对大问题的简明回答》这本著作。

这些“大问题”包括人工智能会比人类聪明吗?宇宙里有其他智慧生命吗?上帝存在吗?“大爆炸”之前发生了什么?地球未来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什么?

(摘编自《霍金遗作将发售,书中表达对“超人”担忧》,2018年10月18日搜狐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金是一位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创建了一些理论,发展了一些理论,完成了一些著作,留下了一些较难回答的问题。
B.霍金的知名度大多源于他独特而卓越的物理贡献,源于关于他的一些花边新闻,源于人们对他的书籍及相关方面的误解。
C.虽然霍金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但关于他自由的灵魂、浪漫的“舞姿”以及他相关言论的探讨甚至争论也许才刚刚开始。
D.《星期日泰晤士报》透露霍金在遗作《对大问题的简明回答》中暗示,富人不久可选择编辑DNA,让自己和孩子变成“超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勇敢最执著的霍金靠勉强能转动的右眼珠来表达字母,为人们揭开幽深宇宙的信息。
B.霍金因为爱情婚姻浪漫、演技浪漫、回答问题浪漫,所以被世人称为最浪漫的“舞者”。
C.人类可通过改造基因变得越来越聪明,但霍金也担心会由此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D.霍金的人生启迪人们:科学家要有卓越的科学贡献、要有丰富的生活以及必要的担当。
【小题3】三则材料都写人们“热衷于谈论霍金”,但角度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全球化不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没有一种现世文化是不经过交流而独自发展的。当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时,必然会产生文化的冲突-—-反应一融合的过程,两种文化之间总是进行着既对立又统一的斗争,这就是“文化的双向选”。全球化与本土化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全球化不可全然取代本土化,而本土化也不可能带来多元的发展,因为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若想掩盖这种特征,就只能导致世界文化的衰退。文化全球化倡导文化多样性、多元化,即承认和尊重差别,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保证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互动交流。

(摘编自丁志刚《论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发展的两难困境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材料二:

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给中国的发展带来过辉煌,但也造成了中外文化交流上的障碍,“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

中国文化以群体依存为主,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重血缘亲情,重伦理规范。这种特点的优势是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民族的团结。相比较西方社会的“文化沙漠”更利于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化重内向自省,重个人的自我超越,强调“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等,突出了人对精神世界以外的物质世界的包容。重视内在精神的完善;同时对科学思维的忽视,对理性精神的淡漠使得科学、逻辑实证思维的落伍,阻碍了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相对于西方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强调文化是人为和为人的性质,人成了主体,自然成了主体支配的客体,夸大了人的作用”,中国文化重历史、重传统的特征,更能使人在历史的回顾中认识优点和不足。这也是中国文化得以稳定发展、流传的重要原因。强调历史和传统,也会造成一个负面结果,就是厚古薄今的倾向,这不利于现代化进程。

坚持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本质的前提下,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摘编自田彩萍《浅析文化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应对策略》)

材料三: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悄然进行文化殖民。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认同进而接受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新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与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摘编自刘焕明《“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文化全球化”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是对立统一的,它不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倡导全球文化多样性、多元化。
B.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虽然有不小缺陷,但整体上优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应该也有足够的能力做出巨大的贡献。
C.文化全球化承认和尊重文化的民族性,倡导文化多样性、多元化,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互动交流。
D.刘焕明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极具欺骗性,其实质是西方人向全球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最终实现西方利益最大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材料一中,作者主要围绕“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重点论述了保持文化本土化、民族性的重要性。
B.田彩萍认为中国文化以群体依存为主,这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民族的团结,但也有局限性,倾向于厚古薄今,不利于现代化进程。
C.中国文化重内向自省,强调“天人合一”,人与万物和谐共生。西方文化却把人与自然对立,强调人的作用,人是主体,自然是受人支配的客体。
D.材料三把“文化全球化”作为论述对象,作者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个伪命题,在论述中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辩证思想。
【小题3】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中国文化应对文化全球化的主要策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历代诗人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古典诗歌中很少有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相反,人们对那些一字千金的精简短章更为推崇。正如刘勰所云:“规范本体谓之镕,剪截浮词谓之裁。裁则芜秽不生,镕则纲领昭畅……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疣赘也。” 又云:“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这个原则虽然对各种文体都适用,但显然对于篇幅有限的诗体更为重要。而古典诗歌的篇幅相当有限,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更多的意蕴,所以不能容忍芜辞赘句的存在。从意象的角度来思考这种原则,显然会导出对于意象密度的追求。

何谓“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假如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中包含的意象或多或少,也就是意象的密度或密或疏,那么前者所承载的意蕴更加丰富,或者说所传达的信息量更大,如此更可能达到言约意丰的效果。例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这两句诗各用五个字营造了三个意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人只把六个意象连缀成句,除此之外不着一字。这样的写法真是干净利索,从意象营造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意象的密度很高。它们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极其生动、丰满的早行图景:鸡鸣声声,乡村旅店的茅檐上方斜挂着一钩残月;一条板桥上积满浓霜,上面印着行人的足迹。句中虽无一字直接抒情,然而早行的苦辛、心境的寂寞皆渗透在那些物象之中,读来令人恻然心动。如果不是意象如此密集,恐怕难以在寥寥十个字中安置如此丰富的内涵。

但是,是不是意象密集的诗一定是好诗呢?或者说,是不是意象密度越大的诗就越好呢?下面以五律为例做些分析。“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它也招致了一些非议,有人就说:“‘水声’、‘飞泉’、‘树’、‘松’、‘桃’、‘竹’语皆犯重。”其实正是指此诗意象过于密集。那么,为什么意象过于密集也会是一种缺点呢?简单地说,原因在于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

从上述论述可以得出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结论:对于诗句来说,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是利弊参半的,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名句和名篇的要求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也就是说,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

由此可见,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名句都是意象密集的,但是意象密集肯定是构成名句的重要条件。因为名句的篇幅仅有寥寥数字,如果意象的密度太低,那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也就难上加难了。诗篇的情形则与诗句大不相同。一首好诗,不但应该“状难写之景,如见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且应有完整的意境和流畅的意脉。

那么,对于诗篇来说,什么样的意象密度才恰到好处呢?宋人范温的一段话颇有启迪意义,他说:“诗贵工拙相半,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而无古气,如李贺之流是也。”范温所说的“工”与“拙”指诗歌艺术的精丽与朴拙,意即一首诗既应有精丽细密的部分,也要有相对朴拙粗放的部分,才能张弛有节,并突出重点。一首诗中的意象密度也是如此,整首诗的意象最好是“疏密相半”,也即有疏有密,疏密相济,才能恰到好处。事实上唐代的优秀诗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他们对意象的密度是相当留意的。唐诗名句的意象密度大多较高,唐诗名篇的意象则以疏密相济为普遍规律。唐代的优秀诗人有意无意地把一篇作品内的意象密度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疏密有致的佳作。

(摘编自莫砺锋《论唐诗意象的密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刘勰强调语言要简洁,指出写作需字斟句酌,才能达到精炼。
B.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利弊参半,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需要作者把握一个合理的度。
C.诗句或诗篇包含的意象越密集,所承载的意蕴越丰富,更能达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D.唐代的优秀诗人对意象的密度相当留意,把作品的意象密度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优秀的诗篇。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意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B.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所以意象密集的诗都不是好诗,密度过大是诗的一种缺点。
C.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虽然是一首千古传颂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这首诗也因为写景意象过于密集而招致了一些非议。
D.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基本上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诗人共同追求的目标, 因此古典诗歌中很少有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
B.如果古典诗词的篇幅不是有限的,作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的需要来选择意象,表达意蕴,对遣词造句也就可以放松要求。
C.名句篇幅有限,意象密度太低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加大意象密度无疑是必要的创作手段之一。
D.整首诗的意象要“疏密相济”,恰到好处,唐代的优秀诗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8月10日,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的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历时一年研发,将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无缝接入中央气象台决策服务APP(应用程序)移动终端,标志着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正式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

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研发及其应用工作,是国家气象中心重点工作之一,工作组下一步会更加明确定位,达成共识,打造以格点化实况预报产品为核心、面向预报服务的多终端应用体系,持续创新、不断完善,加强网格产品在影响预报和决策服务中的业务应用。

(摘编自《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跨入移动互联云时代》)

材料二:

网格化预报针对每一个网格开展。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有针对性。以北京的预报为例,原来的预报仅以南郊观象台这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整个城市的天气情况;而通过开展网格化预报,北京的气象服务和天气预报可以精细地反映在整座城市每个不同的网格之中。目前,部分省份甚至可以做到分钟级的天气预报;在空间上,已有十几个省份可以实现3千米分辨率、2.5千米分辨率乃至更精细化的预报。

网格化预报的精细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能以每天更高频次的更新和发布上。原来,一天的天气预报中只会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现在网格化预报可以做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10天预报。随时随地,公众都能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的网格是何种天气,能够清楚地了解气温、降水、风等多个基本气象要素。

在原先的预报产品中,公众接触较多的就是气温、风和天气现象这3个要素,网格预报实现后,可以为公众提供更细致丰富的预报内容。当前的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4大类、18个气象要素。

(摘编自《网格天气预报“按需供给”》)

材料三:

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特点

协 调

主客观预报融合,格点站点一致,落区格点一致

协 同

对接国省智能网格业务流程,实现预报结果一致

精 细

10天内基本要素逐3小时预报,3天内逐小时预报

滚 动

24小时内逐小时滚动更新

全 覆 盖

陆面(5千米)与近海责任区(10千米)

全 要 素

基本要素十环境+海洋要素+强天气(短时)

全 球 化

年底前发布气温、温度、风的全球网格预报

 

(摘编自《人工智能时代,天气如何预报》)

材料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也变得越来越智能,那么天气预报员是不是将毫无“用武之地”了呢?国家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副处长赵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气象是个复杂的系统,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降雨这种天气,即使水汽、湿度条件都满足了,但如果空气中没有“凝结核”,雨也下不下来。预报员的优势就在于其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所以在智能预报的初级阶段,预报员多年的经验可以用来“培养”机器;当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人工订正的空间越来越小时,一部分预报员将会投入到技术研发的工作中,另一部分预报员将主要转向对关键转折性天气过程的气象服务工作。因此,在短期内天气预报员并不会被完全替代。

(摘编自《网格化预报,服务百姓个性需求》)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后,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将重点转向打造更智能、更高端的多终端应用体系。
B.网格预报实现后,天气预报的内容更丰富,预报也更准确,十分有利于公众对其所处网格的天气的了解,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C.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这一系统已经能够全面适应各种。
D.虽然天气预报愈发智能,但天气预报员并非再无用武之地,至少他们可以在智能预报初级阶段凭借多年经验“培养”机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则材料都是围绕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进行的报道,其中材料二突出介绍了网格化天气预报的优越性,对其发展表示了认可。
B.材料二和材料四都聚焦网格化预报的优势,不同的是前者侧重介绍网格化预报的精细化,后者侧重介绍天气预报员承担的工作。
C.材料三主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在协调、协同、精细、滚动、全覆盖、全要素、全球化这七个方面的特点。
D.材料四主要介绍了天气预报智能化的时代,天气预报员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对天气预报员的发展前景做出了预言。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目前我国智能网格天气预报服务的优越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9月18日,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开幕,知名专家、企业家,共同探讨如何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更好地支持下一代教育。

在教育领域,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玩具提供了前景可观的下一代教育工具。在众多智能化教育产品中,包括教育机器人、功能游戏等在内的智能化玩具正在日渐流行。由于将最新的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人机互动等技术应用到了智能化玩具中,智能玩具能够提供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创新智能等。可以说,智能玩具集高科技性、教育性和娱乐性于一体,不仅仅用于玩耍,更是寓教于乐。比如在幼儿教育方面,洪恩教育曾开发《开天辟地》、《万事无忧》、《洪恩Teddy学英语》等软件,如今全国20000多所幼儿园、300多家培训学校正在使用洪恩点读教材,500多万小朋友正在使用洪恩产品。另外,还有当前众多厂商纷纷布局的功能游戏,其在教育领域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已日渐凸显。其中,最成功的一款产品当属《我的世界》,这款游戏不仅风靡全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力,甚至在瑞典一所学校成为了必修课。

《2018世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蓝皮书》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不断壮大,在全球市场排名第二。同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许多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在中国得以快速落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理由相信,积极运用人工智能不仅能够让下一代教育更美好,还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摘编自中国经济报《达沃斯聚焦人工智能 让下一代教育更美好》)

材料二:

2013年以来,美、德、英、法、日、中等国都纷纷出台了人工智能战略和政策。各国人工智能战略各有侧重,美国重视人工智能对经济发展、科技领先、和国家安全的影响;欧洲关注人工智能带来的安全、隐私、尊严等方面的伦理风险; 日本希望人工智能推进其超智能社会的建设;而中国人工智能政策聚焦于实现人工智能领域的产业化,助力中国的制造强国战略。各国政策在研发重点和重点应用领域也存在着重大差异。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这方面,应该说中国创新的基础还不是十分的牢靠。不管是人工智能论文的发表,还是人工智能技术专利的产出,中国企业在这方面跟国外同行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对比学术研究,在全球AI论文产出最多的20家企业中,中国只占了一席之位,而且还是大家想都想不到的国家电网。而我们耳熟能详的其他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企业,都看不到身影。

其次是人才短板的问题。从国际人工智能人才投入数量来看,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投入在全球是领先的,位列第二,仅次于美国。 但是,中国人工智能杰出人才占比很低,我们的差距非常大,还需要有一个长期的积累。也就是说,我们不光要培养出人工智能浩浩荡荡的人才大军,同时还要有大量顶尖的领军人才,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摘编自清华大学《2018中国人工智能AI发展报告》)

材料三:

去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不少人的认识还停留在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上,并没有意识到教育必须进行一场深层次的革命。当下,不少学生就像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统一步调和型号,简直成了生产出来的“机器”。当机器成了“人”,人却成了“机器”,这是一种怎样的尴尬?教育赋予人类最大的财富就是创造性思维,在人工智能都会深度学习的当下,如果我们仍在不遗余力培养机械僵化的人才,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尴尬?在人工智能的大潮中,未来所有行业都将随着人工智能而带来升级与变革,会有更多的产业和新兴商业模式诞生。教育改革如果不能紧跟时代潮流,促进人的创造性发展,若干年后,孩子们又靠什么来适应社会?我们的国家又如何自立于世界?

站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入口,或许我们有必要好好品味一下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的一句话:“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塑造真、善、美的心灵,让每个人的灵魂丰满起来,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和永恒追求。

(摘编自胡欣红《发展人工智能要来一场深层次教育革命》)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美国在人工智能杰出人才数量上依旧遥遥领先,高达5158人,是英国的4倍多。
B.中国人工智能杰出人才占比在表中最低。低于发达国家,不足美国的三分之一。
C.我国人工智能杰出人才总数仅次于美国,远远高于其他国家,是德国的两倍多。
D.相比美国,我国人工智能创新基础缺乏和杰出人才占比不高,需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人工智能市场前景广阔,企业数量众多,企业创新能力相对美国不足。需要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B.中国人工智能的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取得一定的成绩,不仅仅有新型教育设备、APP、还有各项教育服务都对社会有巨大的影响。
C.要发展人工智能,要重视教育改革,就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工智能人才,开展人工智能教育。
D.发展人工智能教育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这主要需要更多的企业投资基础研究。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概括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教育要哪些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