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武  生

张国平

剧团虽属三流,演员们待遇也不高,但有它在毕竟是个寄托,现在突然散了,便仿佛一座靠山蓦然坍塌了。出门时拿走了一把刀,侯三演的是武生,那把道具刀已陪伴他多年。

侯三的老婆是一家超市的财务主管,自从她从收银员升为财务主管后,她的脸顿然肿得不行,对侯三指桑骂槐,剧团解散的事让她知道了,准又一阵狗血喷头。得尽快找份工作,这样才能堵住她的嘴。理清了思路,侯三提刀回家。

“哟,长出息了?想杀人呀?”老婆看到侯三手里那把明闪闪的刀,语气里满是不屑。

“我的祖奶奶,借八个胆我也不敢动你一指头啊。”侯三说,“刚接了一个新角色,拿回家练练。”

“练个屁!你看看你,有蹬三轮的挣钱多不?”侯三被老婆一下噎住了。每提到钱,侯三便像撒气的皮球,再没舞台上那份豪情了。

去招聘市场,侯三看到一块牌子,顿时兴奋了,牌子上写:招聘保安。可人家不要侯三,说是专解决下岗职工的。侯三的剧团虽不算草班儿,但也未正式纳编,侯三没有下岗证。侯三灵机一动说:“我是唱武生的,会翻跟头。”侯三便一阵前空翻又一阵后空翻,将跟头翻得如旋风。人家还是摇头,上面有政策,我们说了不算呀。侯三没辙了,一脸惆怅。

这时被人拍了一掌,侯三回头看到一个很阔的人正对他微笑。那人问:“找工作?”侯三点头。那人说:“除了跟头你还会什么?”侯三说:“会武功。”那人说:“耍一套看看。”侯三便打了一套拳,虎虎生风。

那人便说:“就跟我干吧。不过是试用,试用期内这个数。”那人伸两个指头。

“二百元?太少了。”侯三说。那人说:“不是二百,是两千。”那人见侯三吃惊得张大了嘴巴,就说:“过了试用期,就是这个数。”那人伸出一个巴掌。侯三做梦也想不到会有这么优厚的待遇,笑得嘴角咧到了耳朵上。于是那人便成了侯三的老板。

有天老板让侯三坐他的车办事,还没到地方便被人截住,侯三迷迷糊糊被几个彪形大汉绑架了。侯三虽有些功夫,但恶虎难抵群狼,侯三被推进黑乎乎的地窖。

绑匪说:“你们老板住哪里?怎么联系?”侯三被打得遍体鳞伤,遭人盘问。侯三的嘴上像粘了封条,一个字也不说。反复多次,侯三死去活来,愣是没吐一个字。那帮人恼羞成怒,将侯三关在地窖里,一连三天不给饭吃也不给水喝。地窖里阴冷潮湿,侯三昏死过去。

侯三看到地窖口闪进一道亮光,朦胧中下来一个人。侯三吃惊,下来的是老板。侯三胆怯地说:“你也被抓了?不是我说出去的。”老板笑了,说:“你小子够意思,安心养伤吧。”侯三问:“你怎么知道我被藏在这儿?”老板说:“以后你就明白了。”那天侯三突然看到一个绑架他的人,才明白,原来是老板考验他。侯三咽了口吐沫。

一天老板问:“你表现很好,有什么困难需要我解决?”侯三便说:“家有老母一人独居。”老板说:“请来嘛。”侯三苦笑:“老婆不孝顺,不让老人来。”老板脸一沉说:“休了她。”侯三说:“我哪敢啊。”

“看你那点出息。”老板说:“这好办,等你试用期满,安排套房子,把老人接来住。”侯三没想到老板这么仁慈,感激得差点跪下。

这天侯三陪老板出门,老板一脚踏坏了一卖艺盲人的二胡。盲人死抱着老板的腿不放,非让老板赔。老板很没面子,对侯三吼:“踢翻他!”侯三见盲人可怜,便掏钱,却被老板打在地上。老板说:“我是随便赔钱的人?踢翻他!一分钱也不给。”侯三犹豫着不肯动手。

老板失望地过来拍侯三的肩膀,又掏出一沓钱说:“你可以走了。”“为什么?”侯三吃惊。老板说:“你考试不合格。”“这就让我走?”侯三不肯。老板把钱一塞说:“拿钱走人。”

侯三接过钱朝盲艺人走去。侯三把钱塞在盲艺人衣兜里,拍他肩膀说:“伙计,拿着。”

侯三转身离去,头仰得老高。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三所在的剧团只是三流,他在剧团收入也不高,剧团突然散了,他失去了生活的寄托,如果不尽快找到新的职业,肯定会被老婆骂个狗血喷头。
B.侯三因为惧怕老婆,剧团解散自己下岗的事瞒着老婆;去招聘市场找工作也只能背着老婆;即使是被老板高薪试用的好消息也不敢告诉老婆。
C.老婆不孝顺老母亲,他也不敢说什么;盲艺人找老板赔钱,老板让他踢翻盲艺人,他也犹豫着不动手。这都体现了侯三的宽厚。
D.老板是个黑社会的头目,他心狠手辣,为了考验侯三对他的忠诚,把侯三打得遍体鳞伤;还让侯三殴打一个向自己索赔二胡的无辜的卖艺盲人。
【小题2】侯三从剧团出来时拿走了一把刀,这把刀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侯三在老板对他的两次考验中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并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不同表现”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29 11:44: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名言的泛化

张颐武

在微博与微信等自媒体(指为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播方式)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各种不同风格的段子的流行。这其实有规律性,历久弥新的名言正好适合自媒体的短小精悍的要求。此外人们生活压力大,事情繁多,而这些段子有的是对人生的感悟,有的是反思,有的针砭时弊或发出追问,也有对纠结的宽解,对困扰的解惑。这些其实都很对当下年轻人的心思,大家不仅喜欢阅读,还往往用转发的方式加以传播。这是“微文化”的一个典型表征。

社会有需求,公众也喜闻乐见,这种现象还会持续下去。

但现在也出现名言泛化现象,出现“鸡汤”和“鸡血”泛滥的现象。其中有两种情况值得关注。

一是对名人名言的过度消费和利用。有些段子其实并没有多少深刻的感悟,但由于是名人所说,也平添一些魅力。但另外一种现象更值得注意,即打着名人的旗号给人打“鸡血”。有些偏激的言论或消极的表达,一旦有了名人背书,这些价值观本来错位、思想方法简单的言论往往成了不易的“真理”。这些话语在特定的语境中启人思考,但若随意放大,片面性就凸显出来。如“青春是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一说法本来有相当的合理性,但把它极端化,变成年轻人可以莽撞,不顾具体情况不管客观环境做夸张离谱事情的辩护,就出现了负面含义。还有如“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当然在具体语境中有深刻哲理,但有些年轻人片面理解这个说法,把它变成自己走极端的借口。这些话语在网络流行,某种程度上也刺激了一些“名人”,为博取更大名声,获得更多追捧而把话说得越来越极端,以致自己也把持不住理性态度和客观立场,编出更多非理性文字。

二是干脆编造名言,附会给一些名人。有些段子手和营销账号为引人注目,投一些尚不成熟的年轻人之所好,把自己凭空编造的一些言论附会给名人。这些言论里“鸡汤”和“鸡血”都有,但“鸡血”更多。一些激烈的,甚至有些反社会的言论,被硬安在一些在主流社会中的活跃媒体和社会名人身上。这些言论有时一旦被附会给某个名人,就会一直发酵,即使本人辟谣否认,但互联网传播的弥散性使得这些话还会一再地冒出来,又被转发和传播。这些言论往往就是情绪宣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用短小文字渲染负面情绪。

这些“鸡汤”和“鸡血”往往在网络中流传极广。鸡汤如果货真价实,喝了起码没有什么坏处。但如果这鸡汤是用鸡精调制的有时也会有害,而打“鸡血”追求强刺激,就极有可能对个人乃至社会危害严重。而一旦造成这些结果,恐怕不应只是遭受道德谴责吧。

名人名言给我们正面启悟,但盲信名人名言,被“鸡汤”和“鸡血”牵着走,决非好事。如何理解名人名言,还需从生活实际出发,有更多理性判断和明智选择。

(选自2014年08月15日《环球时报》,有改动)

【小题1】下面各项对“名言的泛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名言的泛化”指名人的名言依托合适的媒体以段子这样短小精悍的形式在社会上流行的现象。
B.“名言的泛化”指那些本没有深刻内涵的“名言”却因经名人之口说出而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的现象。
C.“名言的泛化”指那些出自名人之口或被附会给名人等的某些言论在网络中广泛流传以致泛滥的现象。
D.“名言的泛化”指那些价值观错位、思想方法简单的言论被附会给某个名人,使得这些言论一再被转发和传播的现象。
【小题2】下列对原文意思的表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众特别是年轻人对那种对人生有感悟、反思,以及针砭时弊、对纠结宽解、对困扰解惑的段子喜闻乐见,还愿意和别人分享。
B.当今社会,名言泛化现象严重,以至于“青春是说走就走的旅行”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等诸如此类的“伪名言”大行其道。
C.货真价实的“鸡汤”可以喝,但若为了追求强刺激而打“鸡血”则大可不必,因为那可能会对个人乃至给社会造成危害。
D.有些“名人”为了哗众取宠,把话说得越来越极端,以致把持不住理性态度和客观立场,编出更多偏激的文字,从而给社会造成潜在的威胁。
【小题3】根据原文意思,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当一项是 ( )
A.在自媒体时代,由于信息传播较传统方式而言更多样,每一个人都可以独立发表言论或获得资讯,“主流媒体”的声音相对变弱,客观上使“名言泛化”有了可能。
B.面对名人名言,受众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有更多理性判断和明智选择,做到不盲从,不传播,而要正确理解,使自己获得正面的启悟。
C.名人要自律,多传递“正能量”,不要一味迎合自媒体部分受众的不良需求;而受众也要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和辨识能力。
D.法律要加强监管,对那些借名人之名发布一些思想内容过于激进甚至有些反社会的言论等类似往名人身上“泼脏水”的行为,应追究相关责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头牛其实怎样
马明博
(1)画框就是窗户。 
(2)透过它,你看到,午后乡间,阳光灿烂,绿树浓荫,安静恬然。那些站立在田野深处的玉米,籽粒成熟,被人放倒在地。宽大的玉米叶、叫不出名字的青草,零零散散,铺陈在地。一头歇晌的牛,正低下头,用嘴拉扯着属于它的这些绿色食物。显然,它并不急于大口大口地吞咽,它只是有意无意地通过咀嚼来打发这段时光,借此缓解上午劳作的疲惫。透过它清纯的眼睛,我重温了曾经熟悉的乡村生活。
(3)在这个季节,牛和车,是分不开的兄弟。可是,那辆牛拉过的车,在画面上缺席了。同时缺席的还有牛咀嚼那些青草发出的细碎声响,以及牛均匀、低沉地呼吸;飞来飞去的牛蝇发出的嗡嗡声,以及牛驱赶牛蝇,不时抡成圆圈的尾巴;还有,那股隐隐传来、若有若无的青草味。小时候,下地打草,我经常拽一根青草放在嘴里。细细咀嚼,草的清香与淡淡的甜,开始在牙齿间弥漫……
(4)这是读油画《处暑》时,我心底泛起的一些感受。
(5)没有乡村经验、不曾与牛一起生活过的人,对于牛的认识,往往来自于书本与道听途说。一头牛真正与他们的生活发生联系,往往已改变了牛本来的样子,变成了肉。那时,牛已经彻底失去了被理解的机会。在人的世界中,牛虽健壮,却属于弱势群体,它代表着温驯,善良,吃苦,耐劳,逆来顺受又无话可说。牛就是那个样子吗?
(6)有人写过一篇题为《一只羊其实怎样》的散文: “在我的印象里它是一只很大的羊。它健壮,肥硕,高傲,沉稳,一副成年人的模样”。我想,真正有过乡村生活经验的人,看到这样的描述,肯定会暗暗一笑。 因为在乡土间, 只有牛, 才当得起 “健壮,肥硕,高傲,沉稳,一副成年人的模样”这些字眼。
(7)和我的父亲一样,我家的牛,属于家里的重劳力,仿佛力大无穷,天天不知疲倦,无论牵犁还是驾车,都全力以赴,脚踏实地,稳步向前。在日常劳作中,如果确实是它错了,它会沉默着听你教训;可如果错的是你,你无缘无故地欺负它,它绝不逆来顺受。强犟的它,虽不和人逞强,但它有自己的处理方式。
(8)有一次,父亲让我牵着它到水边饮牛。我沉浸在古诗句中,想像着有一位牧童坐在牛背上,横吹竹笛,在柳荫下慢悠悠地走,低垂的柳条不时拂一下他的脸。饮水之后,牵牛往家走,我想骑到牛背上去。但是,我忽略了它对这个动作可能做出的反应。它当时愣了一下,很快,它判断出这个动作对它不尊重。它把头一低、一甩,将缰绳从我手中夺走。它大踏步地往家走,远远地把我甩在屁股后面。我一路小跑,跟着它回到牛栏,想去拴缰绳,它将头摆来摆去,不让我靠近。无奈,我只好向它举手投降,帮它理毛,帮它加料,向它示好。后来,它原谅了我,与我和好如初。
(9)那时,每天,天要亮时,母亲起床烧火做饭,父亲则去牛栏打理牛。父亲拿起扁担,挂上水桶,牵牛到井边去。饮牛后,父亲还要担回两桶水。牛与人吃水,共用一个桶。有时,我分不清一个人和一头牛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我甚至把它当作家里的一口人。
(10)诸行无常,世间没有不散的筵席。生老病死的结局,牛与人也一样,没有谁能够被赦免。这不仅仅是牛的宿命。这头牛,是我家与邻家合喂的,由于邻家不慎,它多吃了些黄豆,它的生命提前划下了句号。那些黄豆不但吸干了它腹中的水分,肠胃消化不动也无法排出,又无法给它饮水,因为黄豆会继续膨胀。牛在生死线上煎熬。周末,我放学回家,见到了临终的它。它伏在地上,喘着粗气,见到我时,它抬起了低垂数日的头。我走过去,抱住它,痛哭起来。它任我抚摸,终又将头沉重地垂下,瞪大的眼睛流出成行的泪滴。
(11)“对于我来说,与它相处的经历,则是一种缘分。我想,如果有一天,我碰到一只羊,它非常体面地走过来,用流利的汉语或者英语同我打招呼,我会很自然地同它交谈,而且一点都不会觉得奇怪。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已经知道了,一只羊其实是怎样的。”《一只羊其实怎样》中的这些文字,让我深深地感动了。
(12)看着砚君画布上的牛,我想,如果这头牛从画布上走下来,非常温驯地迎面走来,——当然它不会“用流利的汉语或者英语同我打招呼”,它只是抬着头注视我、低沉地“哞”一声同我打招呼,我肯定会很自然地走过去抚摸它。
(13)因为我知道一头牛的内心其实是怎样的。
【小题1】【小题2】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在人的世界中,牛虽健壮,却属于弱势群体,它代表温驯,善良,吃苦,耐劳,逆来顺受又无话可说。
B.第六段引用《一只羊其实怎样》中的语句,借对羊的特点的描写引出下文对牛的特点的描写,表达对牛的理解和赞美之情。
C.第十段划线部分,通过细节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牛临死前的痛苦和悲伤及我对牛即将离世的悲痛与不舍,可见我和牛的深厚感情。
D.小说讲述的牛和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了我们应该尊重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道理。
【小题3】【小题4】文章第二段,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5】【小题6】小说以“因为我知道一头牛的内心其实是怎样的” 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
术效果?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鸟的犹疑

包光潜

一只鸟从你的头顶飞过,也许你并不在意,像一切没有发生那样,平静如常地往前赶路,或迟缓,或匆匆,顶多习惯性地用手碰碰帽檐。如果一群鸟从你的头顶掠过,甚至砉响,鸣唳不止,逢这种场景你无论如何不能忽视,更无法漠视。当你举头仰望,它们也许在你的视野渐渐地遁失,你难免长吁短叹,惊鸿一瞥,心波荡漾。天空已经破碎,要经过很长时间才会修复。空气呼呼啦啦,与之相关的一切发生了微妙而不易觉察的变化。干脆扬弃原有的静思默想,索性想一些与鸟有关的问题,诸如鸟为什么会光临这座城市?它们都是些什么鸟?这座城市的周遭有鸟的乐园――绿色的森林吗?

城市化的进程飞快,城市的触角刺痛了乡村的宁静,有点急不可待。很难想象雁阵、鸟群莅临我们城市的上空,即使有之,我们也无暇顾及,更没有深层次的冥想思索。乡土的气息在舞厅、吧座里迷离恍惚。我们无须矫情地痛斥城市的空气越发糟糕,城市的节奏越发快捷。你完全有可能因此焦虑失眠,心神不宁,心乱如麻。我们有一万个理由享受城市的高度文明,多情浪漫的爱情,也有一万个理由诅咒城市的沦丧、龌龊、迷茫、失足……但没有一个理由能让你绝然地抛弃城市,尽管老是怀念乡野,思念亲人,甚至品咂如桑葚一样酸甜的初恋。你要么被城市抛弃,要么被城市同化,包容。城市不会拒绝任何人的憧憬,包括拾荒者、小偷、无赖……

随着城市人口的鼓胀,鸟们也大批地来到城市,接着是兽了。旧时王谢堂前燕也来凑热闹。我看见一幢刚竣工不久的现代楼房的犄角就有燕的家。它们非常恬静安然,没有半点水土不服的感觉。我想乡村的老房子恐怕越来越少了,即使有适宜燕子啄泥筑巢的地方。燕子只好背井离乡,在城市找个落脚的地方,兴许还会碰到旧时的主人。至于其他的鸟类大概闻了浓重的农药味,便有了忧患意识。既然不能改造环境,何不另栖高枝,图个捷足先登呢!

所以我现在居住的地方也常有鸟类的啁啾呢喃。虽然只有几棵树,但毕竟没有弹弓、农药构成威胁,况且市政府已经作出决议,扩建大公山森林公园。这些鸟或许就是早期的拓荒者,趁早找个好地段,谋个好位置。当然也不排除是倦飞的鸟找个落脚的地方,休憩调整一下心态,养精蓄锐以图更高更远地飞翔。

有好几次,我在阳台隔成的厨房里烧饭做菜,透过钴玻璃,发现鸟们蹲在水杉的枝丫上嘻嘻哈哈,打情骂俏,便停下手中的活,专心致志地观察。首先我想知道它们的名字。翻了有关鸟类的书籍,还是不清楚。鸟名和人名一样只是个代号,知道不知道都无关紧要,关键是有鸟――好几只鸟出现在我的庸常的生活中。有时五只,有时九只,多为奇数,从未超过十只的。灰灰的羽翅,红红的眼珠,黑黑的眼眶,黄黄的喙吻。它们并不漂亮,就像城市的市民不一定个个都有气质,个个都美丽。我揣测,鸟们总在我做饭时飞来,莫非闻到了人食的馨香,还是我这人“慈眉善眼”心地好――它们老是朝我啁啾,像是诉说什么,可惜我不懂鸟语。它们当着我的面毫不隐讳地缠绵交吻,情深意长,难免让我想起法国人多情浪漫的街头之吻,绵长,温婉,热烈。

我观察鸟们的一举一动,鸟们也在注视我的面部表情,我们平等、心有灵犀地揣摩对方的心理。鸟们清纯的眼神我已好久没有体察过了。这种清如水、淡如水、纯如水的眼眸在我生活的人类中确实罕见。

终于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想做一个像鸟的眼神一样清纯的人,惠施善心,从米袋里舀了半碗米盛在一个塑料盒子里,搁在窗外的钢筋筐内。我退避到门后,透过门缝看鸟是否飞过来吃食。等了很久很久没有动静,我实在耐不住了,便从门后踅到阳台……鸟的眼神阴鸷,不再清纯,盈溢着慌恐和犹疑。看来鸟们没有把我当成它们的知己,误解了我的用心。我异常懊恼,情致丧失殆尽。也许它们或它们的父辈有过这样的遭遇,因为贪食,思想麻痹被捕捉,对人类不得不再三戒备,以防再陷入彀中。尽管如此,我仍然祈望得到鸟的信任和理解。希望它们明天再来,后天再来……即使一天半碗米,我也在所不惜,乐此不疲。但是现实令我沮丧失望,十多天过去了,那半碗米纹丝未动,那几只不甚美丽的鸟再也没有光顾那几棵水杉了。

水杉依旧挺拔,秋风来了,枝柯婆娑,叶子柘了,落了,就是不见鸟的踪影。树因少了鸟的栖居似乎缺了一些意境。

我和树一样无可奈何地步入忧郁伤感的冬天。

(《文化月刊》2008年第1期)

【小题1】通读全文,简要概述鸟们大批移居到城市的原因。
【小题2】结合语境,鉴赏文中画线的句子。
(1)城市的触角刺痛了乡村的宁静,有点急不可待。
(2)灰灰的羽翅,红红的眼珠,黑黑的眼眶,黄黄的喙吻。
【小题3】结尾说“我和树一样无可奈何地步入忧郁伤感的冬天”,应如何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长城秋雨夕
贾宝泉
①雨中登长城,秋风萧瑟无限意。
②雨是今天的雨,长城是昨日的长城。
③北国深秋的雨,点点滴滴,点点滴滴,温柔缠绵亦如南国梅子黄时雨。雨催开伞的花,红的、绿的、黄的,叫不上颜色的,八达岭的长城之上、长城之下,便蔚成伞的花圃。伞下面是人,黄皮肤的、白皮肤的、黑皮肤的、棕色皮肤的,全世界各色皮肤的,都来了,都来到这长城之上、长城之下,一起笑着、嚷着、用手指点着,谁也不肯让心神稍歇。十月的潇潇雨不曾邀来雷声,人们的笑语便是轻奏的雷鸣。
④长城又称紫塞,长城外又称塞外。幼时夜读古典诗词,“塞外”的字眼时常让我惊心怵目,拖两行细长的清泪,点点滴滴,点点滴滴,落在线装书上,湮湿一片宣纸的黄土地,为筑长城的流民,为哭倒长城的孟姜,更为去国怀乡的戍边将士。微风轻摇豆油灯焰,把亡故的帝王后妃、才子词人、离人思妇一起投影到我的心幕,这几千年的电视连续剧得播映多少个时辰?像我这样读长城哭长城的少年一定不少,从古到今到未来,泪水积少成多,就连绵成代代秋雨,打湿秦时天空,汉时天空,元明天空,直到中山服牛仔裤的天空,直到千万年后红男绿女们美丽的天空,远古的气息就这样给代代秋雨闪回,闪回到长城还在人世的时候。
⑤不再是“风萧萧兮易水寒”,不再是“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不再是“将军白发征夫泪”,不再是“胡儿眼泪双双落”。远近的烽火台还在,东一座西一座结成抗风林。长城上依然有汉家兵将,头戴金盔身着铠甲,不过并不出征,而是笑容可掬地为中外游客导游。
⑥秋雨越来越浓,转眼间就密似珠帘了,而游人反倒越来越多了。
⑦一朵又一朵的浓云依恋在长城垛口上,随着长城飘游到目力不及的远处。雨中看不远,但我推断得出,浓云下面一定是伞,伞下一定是人;而云朵外,依旧是长城。
⑧长城外,高挑的白桦挺起胸脯做着雨中浴,绰约的美人松虽然给秋雨淋湿了头发,依旧练着舞功,柿树和枫分别着一身淡黄、轻红。特别是枫,岁月年年云鬓样,秋雨不改旧时妆,云雾重了它是轻红,雨消雾散它是深红,自甘寂寞地守在立着长城的山上,年年的云雾没有漂白了它,倒是它把云雾染成桃红的了。
⑨树间安谧地饮食着牛羊,有牧童吹着竹笛来往。他不用鞭,笛声依约是他挥动的鞭。牛蹄下的草,绿得深,绿得重,发射翡翠的冷光,俯俯仰仰迎送旅人;草间的野花,虞美人们,波斯菊们,蓝鸽子花们,静静地编织一片云,翌晨挂在天上就是朝霞了;花下的蘑菇一柄柄都是白绸伞,伞下一定有许多小甲虫躲雨,那些年长的甲虫们,定然会展开薄翼遮在小儿女们头上的。
⑩树外的古道两旁,小桥流水隐约,竹篱人家宛然画图。古道上有汽车竞赛长跑,在山腰写着一个又一个“之”字。古道用它久历风雨的肩膀扛起现代文明。
当年筑造长城的流民和兵卒,未必想得到他们给后世留下了珍宝,更不会想到几千年以后有个尼克松,有个撒切尔夫人,有个伊丽莎白女王,还有无以计数的海内外游客,千里万里赶来看他们的杰作;他们当初想的无非是尽快造好长城省去一些战事,然后回家与亲人团聚,一起饮陶罐里的大麦酒。
往往,举世瞩目的古迹,就是在深重的苦难中建造的。它要求建造者准备几百吨的血,几千吨的泪,几万吨的汗,不计其数的生命。它的挺立,意味着一些人要倒下;往往,古迹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只是出于一个并不繁复的设想,却在无意间为后世留下珍宝,进而为一个民族制作了图腾。
秋雨渐渐停了,云隙间透出蔚蓝的天光,湿重的云团躲进山谷里养神,轻纱似的云缕还留在长城上擦试游人的履痕。夕阳已走到山后,但它的光芒并不离开,依旧穿过云层照着八达岭的群山,以及我足下、头上的长城。长城两侧的山峦上,一株枫树就是一个红火把,一株柿树就是一个黄火把,这千千万万的火把,把八达岭内外的长城烧得黄中透紫,有如一簇簇温度不等的火焰。长城是伸向云天的旗,枫是它的红缨;长城是万里关山上的万里路,云是它的驿站。
游人前方是云朵,云朵下面是人,黄皮肤的、白皮肤的、黑皮肤的、棕色皮肤的,全世界各色皮肤的;而云朵外,依旧是长城;长城的前方,还是云;云下,又是人……
长城望不断,长城的前方是长城。长城赖以存身的,是我的——我们的黄土地。
(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
【小题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高挑的白桦挺起胸脯做着雨中浴,绰约的美人松虽然给秋雨淋湿了头发,依旧练着舞功。
【小题2】文中第④自然段写到与古长城相关的历史,有何作用?
【小题3】纵观全文,作者登临长城时,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
【小题4】请简要概括本文的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