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谁是天使

郭萍

爸在矿井下遇难后,后爸带着一个大我两个月的女儿来到我家。她跟着后爸来的那天,妈让我叫她姐姐。她高高的个子,身材特别好看。可穿着却土得掉渣。她很不幸,她妈死得早,为了能让她到城里条件好的学校读书,她爸当了井下工人。见面的瞬间,我对他们有一种莫名的反感与厌恶,于是我低着头,不肯开口。

妈叹息着看着我,眼睛里流露出哀求。后爸搓搓手,憨厚地对妈笑笑:“别为难孩子了。”看我没开口,她局促不安地看着我,目光里流露出理解与宽容。

家里地方小,后爸买了一张有上下铺的床放在我的屋里。她个子高,爬上铺困难。我想睡上铺,可妈冲我使眼色,不让我说话。家里添了人,我特别不习惯。看着陌生的后爸,我想起了亲爸。一次梦中哭醒,我看到她坐在我的床边。

“我妈刚死那会儿,我也像你一样。”她温柔地用毛巾帮擦我脸上的泪水。这一次,我没拒绝她,可还是不肯跟她说话。

她被分到了我班,这也是妈的主意。我性格内向,平时不喜欢说话,很少与同学来往。我爸死后,妈唯恐我有什么闪失,总想找个人照顾我。妈给她买了几件城里女孩的衣服,她笑着接过来,一个劲儿地谢谢。妈的脸上很不自然,和我相比,她的衣服太土了。

虽然同在一个屋椽下,可我几乎不跟她说话。她不在意我的态度,每天都跟在我的身后一同上学。回到家,她抢着帮妈妈做家务,从来不让我伸手。其实他们父女都是老实疙瘩,后爸每天的活儿很重,工资全交给妈,却从不抱怨。妈把我爸的赔偿金牢牢地攥在手里,对后爸只字不提。我知道妈的心思,妈是想用那钱供我上学。

她聪明好学。回回考试都是全班第一名,而我只能屈居第二名。我不服气,暗暗跟她较劲儿。几次较量后,我不得不承认,她的智商确实比我高出很多。

高三那年,我喜欢上了班里那个很酷的男生。得知那个男生喜欢另一个女生时,我冲动地给那个男生写了一封情意绵绵的情书,悄悄地放到了那个男生的书桌里。那个男生看完了信,惊讶地看着我这个丑小鸭,哈哈大笑起来,随即把信摔在了地上。

我羞愧得无地自容,捡起了信,痛哭失声。她从外面回到教室,问清了缘由,冲到了那个男生面前,声音不高却寒气逼人:“道歉!给我妹妹道歉!”

那个男生态度很傲慢:“不!”

她猛然扬起手,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那个男生的脸上。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她怒不可遏的样子!那一刻,我想开口叫她姐,可还没说出嘴,眼泪就流成了河。

那个男生终于在同学们和老师的干涉下向我道了歉,可我却淡然了。经历了这场恋爱风波,我成熟了许多。以后的日子,虽然我还是不叫她姐姐,可我有的她也不能少,这是我对妈下的通牒。

我们同时考上了一所异地大学。高考结束,我计划着跟姑妈去北京玩,可她跑到饭店当临时工,说是给自己挣学费。看着她每天疲倦的样子,我很难过,就跟妈商量,想让妈拿出我爸的赔偿金供她上学。妈坚决不同意:“不行!那是你的学费和嫁妆。”妈的坚决让我的眼睛发酸。为了我,妈宁愿背上自私的坏名声。

临行前,她送我上车。火车开动时,她对我喊:“妹,放心玩,家里有我呢!”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突然有种想叫她姐的念头,然而,我还没开口她就远远地成了一个黑点。

为了她的学费,后爸回老家农村去凑钱。夏天屋子热,我妈开窗睡觉,着了凉,昏昏沉沉中摔倒,脑袋碰到了桌子角。电话打到她工作的饭店,她匆匆地把妈送到了医院。妈脑出血,急需抢救。她跑到饭店,在她的苦苦哀求下,饭店老板伸出了援手。

旅行归来,跟着姑妈回家时,只有妈一个人在家。妈告诉我,后爸用她的学费钱救了自己。妈能这么快康复,全凭她的精心照料。

姑姑哭了:“嫂子,两个都是亲女儿啊!”

妈也哭了,连连点头。感动的潮水一浪接一浪涌过我的心头,我向妈伸出了手,妈明白我的意思,从柜子里取出存折递给我。

那天晚上,后爸和她回了家。我打开了旅行袋,拿出姑姑事先帮我买好的刮胡刀,小声地叫道:“爸!”后爸眼睛红了,接过刮胡刀却不说话,只是笑。两年来,我第一次叫他“爸”。

我又把一件漂亮的裙子递给她,脱口叫道:“姐,给你!”她笑了,没接裙子,突然抱住了我,放声哭了起来。

那一年,我和她都是十八岁。那一年,天格外地蓝,蓝天白云上面住着天使。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姐姐个子高,身材也特别好看,但土得掉渣。“我”第一次见她时,对她的土气,十分的反感与厌恶,心里很排斥她。
B.后爸憨厚老实宽容,从不抱怨。小说通过描写“我”与后爸的初次见面时的情景与后爸对妈妈的倾力相救刻画了后爸的善良。
C.当“我”向喜欢的男生表白时,却遭到了无情的嘲笑。姐姐怒不可遏,一上来就教训了那男生,驱散了“我”心中的阴影。
D.“我”对姐姐的接受过程是渐进的,从排斥到不再拒绝,然后是想叫却开不了口,要叫她时火车已远走,最后脱口叫姐。
E.小说以两个不幸家庭的组合及相处过程中磕磕碰碰到最后互相接受,揭示了只要放下身段,再坚的冰也会消融的主题。
【小题2】小说中的姐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最后说“蓝天白云上面住着天使”,小说中的天使是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6: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国之歌者—聂耳
1932年4月,聂耳认识了左翼剧作家兼诗人田汉,通过田汉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参加了“左翼戏剧家联盟”组织的各种活动。1933年初,在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日子里,聂耳正式加入了***,介绍人田汉和监誓人夏衍在联华影业公司的一个摄影棚里,为他秘密举行了入党宣誓。1933年6月他在日记中写道:“音乐与其他艺术(诗、小说、戏剧)一样,它是代替大众在呐喊,大众必然会要求音乐新的内容和演奏,并要求作曲家的新态度。”随后,聂耳为电影《母性之光》创作了插曲《开矿歌》,以民间劳动号子的节奏来表现劳苦大众的斗争生活,向靡靡之音开了第一炮。
1934年4月,聂耳加盟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他和先期进公司的任光、安娥等人以灌制畅销电影歌曲为名,出版了一大批进步歌曲唱片。这一年成了聂耳创作最丰的一年。
创作《新女性》时,他天不亮就去纱厂体验女工上班的辛苦。他还在街上与小报童交上了朋友,天天问寒问暖,著名的《卖报歌》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1933年冬,某天聂耳路过上海霞飞路口,看见一个外号叫“小毛头”的小女孩正在卖报,叫卖声如歌唱一般动听。了解小毛头的身世后,聂耳决定为这个可怜的报童创作一首歌曲,于是他匆匆地去找词作家安娥。当聂耳拿着安娥作词、他谱曲的《卖报歌》唱给小毛头听时,小毛头非常高兴,但又提出,能不能把铜板买几份报写进歌词,那样就能边唱边卖了。聂耳马上回去找安娥,添上了“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1934年夏,聂耳为影片《大路》作曲时,先到上海郊区的筑路工地与工人们一起拉压路的大铁磙,体验他们的劳动生活,并就自己创作的《大路歌》《开路先锋》征求意见,反复修改。今天,辞典里有关“聂耳”这一词条,在“《国歌》的作曲者”后面通常都会加上一句“中国新音乐的创始人”。所谓作曲家的新态度,聂耳是个很好的开拓者。
1935年春,聂耳写下了《梅娘曲》《慰劳歌》《塞外村女》《自卫歌》四首抗日救亡歌曲,又上了国民党当局的黑名单。党组织决定让聂耳到日本暂避,再去欧洲和苏联学习,聂耳也希望借此机会出国深造。就在聂耳前往日本的前夕,他看到了挚友田汉编剧的影片《风云儿女》。这个故事1934年秋末就写好了,几个月后田汉被捕。被捕前,他把剧本以及写好的一段歌词都交给了夏衍。聂耳得知后主动找到夏衍,当他看过田汉写好的歌词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主动请缨道:“我来写吧,田汉也会同意的。” 这首歌就是后来唱遍大江南北、闻名于全世界的《义勇军进行曲》,这也是聂耳人生最后的作品。
聂耳在创作时“完全被义勇军救亡感情激励着,创作的冲动就像潮水一样从思想里涌出来,简直来不及写。”他后来对影片导演许幸之说:“为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我几乎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一会儿在桌子上打拍子,一会儿坐在钢琴面前弹琴,一会儿在楼板上不停走动,一会儿又高声地唱起来。房东老太太可不答应了,以为我发了疯,并向我下逐客令,我只好再三向她表示对不起,最后她才息了怒。”经过两个多月的酝酿,聂耳完成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初稿。
在谱曲时,为了使词曲配合得更加顺畅有力,聂耳大胆地对歌词作了许多处理。他把原词末尾“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大炮飞机前进。前进!前进!前进!”改为“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增加了叠句,以铿锵有力的休止符来煞尾,把中国人民向前挺进时的坚决、勇敢表现得更加强烈。
(选自《文史参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第一的段交代了聂耳认识田汉后的一些举动,特别点明了聂耳参加“左翼戏曲家联盟”的各项活动以及加入***的事情,暗示下文聂耳要写《义勇军进行曲》。
B.文章引用聂耳的日记内容以及聂耳的话,更加真实、准确地再现聂耳的思想、做法等,比如文章引用1933年聂耳的日记内容就表现了聂耳对音乐的全新认识。
C.“这一年成了聂耳创作最丰的一年”说明聂耳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创作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此时的聂耳更加注重音乐本身具有的战斗思想,其音乐作品的战斗性达到顶峰。
D.聂耳创作的《卖报歌》主要体现了他对卖报女孩的同情和爱护,文中的“叫卖声如歌唱一般动听”以及后面的“匆匆地”等都表现了聂耳对音乐的执着追求精神。
E、聂耳在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时很激动,并因为词曲配合问题修改了歌词,他增加了叠句,使歌词更加铿锵有力,以此来表现中国人民的坚决、勇敢。
【小题2】本文主要表现了聂耳的哪些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聂耳在创作音乐时的“新内容”和“新态度”?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罗丹教导青年艺术家时强调: “但愿‘自然生活’成为你们唯一的女神”。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然后回答后面问题。

“我爸是李刚”与衙内政治学

羽戈

有些时候,你不得不佩服汉语的音韵之美。譬如“我爸是李刚”一语,从字面上看,平淡无奇,呼喊起来,却大气磅礴,如倒峡泻河,飞流直下三千尺。

李启铭之流,现在叫“官二代”,按传统的称呼则为“衙内”。据考,衙内一称,起源于“牙内都指挥使”一类官职,因这种亲卫官多由高官故旧子弟担任,后来索性将“牙内”改成了“衙内”,用以通称官府人家的孩子。

古典话本中,不乏衙内小霸王的身影。最著名的自然是《水浒传》里那位高衙内。他爸爸是太尉高俅,掌管一国军政,比李刚显赫多了。高衙内相中了林冲娘子,威逼利诱,弄喧捣鬼,直至将林冲逼上梁山。我听人一说“衙内”,必先想起这位花花太岁。

长此以往,历朝历代便形成了一种藏污纳垢的衙内政治学。其要点如下:其一,一般而言,衙内本身并无权力,他们手中高举的巍巍权杖,不是来自国家的赋予,而是出于父辈的租借,直言之,就是狐假虎威。可别说,这虎威的威慑力,并不次于官府这头老虎。由此,权力出现了私有化的传承迹象,由父子私相授受。当然,也许一国之权力原本就是一个社团,乃至一家一姓所私有,但大宋朝的私,与高太尉的私,明显不是一回事,前者名目上依然得拉“公”之虎皮。于是,大权力藏小权力,公权力藏私权力,以私乱公,因私废公,权力内部恶性循环如斯,能繁衍出什么好果子呢?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何况高太尉们并非君子者也。

其二,乍听上去,“衙内”就不是什么好词,我们熟知的衙内们,都是坏事做绝之辈。然而,衙内为恶亦有其道,他们不是打游击战,而是打阵地战,因此就有抱团之必要。衙内们团结起来,结党营私——这是衙内政治学的最高境界。修行到此境界,衙内便不会满足于调戏林冲娘子之初级阶段,他们必须考虑更正经、更长远的营生,变衙内为太尉,以图成就更大的气候,谋取更大的利益。所以有水平的衙内,根本瞧不起高衙内之流。

其三,施耐庵写《水浒传》,将助高衙内作恶多端的富安和虞候陆谦都写死了,唯独留下了高衙内,任其继续茶毒众生。这是为何呢?我以为,正是施先生窥见了衙内政治学的真义。衙内往往皆有安乐的收场,因为在专制国家,天意就是权力,权力就是天意,他们不受天意的眷顾,谁有资格领受呢?

犹记得今人拍《水浒传》连续剧,最终打破小说命意,由一帮泼皮将高衙内阉了,这毋宁是导演的一厢情愿。我却愿视之为一个宪政主义的亲切隐喻:那一刀,阉的不是高衙内,而是私有化的公权力。

我们无法定论,李刚是不是好官、清官;却可推断,李刚的家教实在不怎样,严格自律的家庭教育怎能教出这么骄横、猖狂的儿子。

高衙内害了相思病,高俅便找来富安与陆谦,问道:“我这小衙内的事、你两个有甚计较?救得我孩儿好了时,我自抬举你二人。”想来李刚读到这一段,必定心有戚戚焉。衙内犹如罗马城,不是一日落成。即便有了制度的缺口,高太尉们的溺爱与纵容,当是最有力的助推器。猜测太尉大人的意思,不仅弄权卫护其子作恶,乃至有意授权于子,传以衣钵,千秋万代,一统江湖。

有了高太尉,未必会生出高衙内;没有高太尉,则肯定没有高衙内。所以,衙内的病根,很大程度结在了太尉的身上。阉了高衙内还不够,必须阉了高太尉。

(节选自《杂文选刊·职场版》)

【小题1】“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何况高太尉们并非君子者也。”这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2】根据文意,请概括“衙内政治学”的要点。
【小题3】请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构思具有哪些特点。
【小题4】文章最后写道:“阉了高衙内还不够,必须阉了高太尉。”请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听蟋蟀歌唱
钱续坤
①听惯了夏夜此起彼伏的蛙鸣,一不留意,蟋蟀的瞿瞿声带着特有的金属质感,在耳边悠然地响起。古来有“以虫鸣秋”之说,这鸣秋之虫远远不止一种,但是屈指数数,恐怕要算蟋蟀最为积极。
②大雁南飞,黄叶遍地,在刈割后的田野里,小伙伴们三五成群地比赛捉蟋蟀,小心地装在用竹篾做成的笼子里,听它们唱歌,看它们打斗,那份愉悦,至今都享用不尽。到了晚上,草丛下,瓦砾间,墙缝中,厨房里,这些夜游的民间歌手,不知疲倦地奉献着清纯朴素的鸣唱,给肃杀的秋天增添了些许生机,使得我们的童年始终充满了欢乐、幸福和憧憬。我那时非常欣赏蟋蟀的“歌喉”,固执地认为那种歌唱比油蛉子要悦耳得多,比纺织婆要动听得多。事实上,那是彻底的谬误,蟋蟀优美动听的歌声,并不是出自它的嗓子,而是在于它的翅膀。在蟋蟀右边的翅膀上,有个像锉一样的短刺,左边的翅膀上长有像刀一样的硬棘,左右两翅一张一合,相互摩擦,就能够咿咿呀呀地唱个不停了。
③大自然的造化真是神奇。秋夜的蟋蟀,在线装的中国里独具魅力。《诗经·豳风》里记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对蟋蟀的描写完全遵循着它的活动时序。宋朝词人周邦彦云:“暮雨生寒,鸣蛩劝织,深阁时闻裁剪。”蛩即蟋蟀,古人听蟋蟀鸣叫,好像是劝人机织一般,因此蟋蟀又称促织。乡下的孩子解释蟋蟀鸣唱的歌词为“浆浆洗洗,预备寒衣”,这样的儿歌与“促织”的意思相距不远,只不过不是织布做新衣,而是浆洗旧衣裳,做好过冬御寒的准备罢了。加之秋天总会使人伤怀悲悯,愁肠百结,蟋蟀还往往作为悲秋的载体,宋朝姜夔《齐天乐·咏蟋蟀》词云:“瘐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此词从“愁赋”起,到“更苦”终,满纸尽是凄凉之音,哀婉之语,读来令人怅然万千,慨然万千。
④尽管蟋蟀的鸣叫会引来悲怨愁苦,但还是有人愿意去听它的“哀音似诉”。《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这些深宫佳丽夜夜与蟋蟀为伴,是同病相怜,互诉悲怨,还是排遣寂寞,聊胜于无,可能是二者兼而有之吧。这些宫女与被她们关在小金笼中的蟋蟀,其实根本没有什么两样。
⑤蟋蟀不仅仅是悲秋的载体,同时也是乡愁的化身,它在游子的窗前和床下歌唱,在月亏月盈的夜晚歌唱,唱得多少人牵肠挂肚,唱得多少人潸然泪下。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四川乡下听到的那只。”浓浓的思乡之情,也深深触动了作家流沙河的灵感:“就是那一只蟋蟀/在海峡那边唱歌/在台北的一条巷子里唱歌/在四川的一个乡村里唱歌/在每个中国人脚迹所到之处/处处唱歌。”
⑥我是不会徒生故园之叹的,这也许是因为我没有长时间离开家乡,缺乏那种离愁别恨的故土情结吧。但我生活的地方是个新兴的县城,与生我养我的乡村只有百里距离,我常常有机会回到母亲身边撒娇,或者蹲在村头,东家长西家短地闲聊。今夜,我与无数只蟋蟀相聚在乡村的一隅,先是轻轻地敲打墙根,尔后屋顶,尔后窗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那声音就像木兰家的织机,细细密密的节奏里,有一种亲切与柔婉,唧唧复唧唧;那声音又像摇着摇篮的母亲在那哼吟,清雅自然,充满磁性,唱得人心里服服帖帖的,似用熨斗熨过,瞿瞿又瞿瞿……
⑦枕着蟋蟀的和鸣入眠,今夜,我一定会做一个甜美的梦。梦中,我也变成了一只鼓噪着翅膀的蟋蟀,在那荡气回肠地歌,在那自我陶醉地唱!
(选自《钱续坤散文选》,有删改)
【小题1】简要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
【小题2】作者在第⑤节引用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理解第③节中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4分)
【小题4】赏析文章第⑥小节中画线句子表达上的特点及效果。(5分)
【小题5】文章的标题是“听蟋蟀歌唱”,请结合全文探究其蕴含的丰富情感。(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静静的经典
袁跃兴
①梭罗的《瓦尔登湖》,被论者认为是一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这实在是一个准确而诗意的赞誉。众所周知,《瓦尔登湖》是不朽的经典,而我以为,这“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从本质意义上看,应该说是一切经典著作的性格和精神。
②在我的书案上,静静放着三卷我所喜爱阅读的书———蒙田的《蒙田随笔》,尼采的《快乐的科学》,雅斯贝尔斯文集《存在与超越》。阅读这几册书,实际代表了我目前的三种阅读方向。
③蒙田的热爱生命、享受人生、睿智写意的生活,是我所欣赏的一种人生态度。这不仅是我的未来人生所准备抱有的一种取向,也是我所追求的思想一极。尼采的孤独的思想性格和超拔气质,充满生命的悲情和激情以及他的理性精神,也为我所心仪,是我的思想所渴求的另一极。还有我思想倾向的一极,这就是雅斯贝尔斯在书中所表达的那种对现代物质世界里,现代人精神的堕落,信仰的缺失的批判精神。这个哲学家的批判意识,我想它会提醒着任何一个阅读过其著作的人,对现实世界尤其是人们的精神世界应该保持一种清醒的、理性的批判意识。
④出于喜爱,我想静下心好好阅读一下这几位思想家、哲学家的书,但是,我发现在今天阅读这些经典著作,却如此困难……大环境的商业文化背景中实在是缺少了适合这种精神生活的氛围,或者说阅读的氛围。环境的浮躁、喧嚣搅扰得人们难以静静地阅读、沉思,人们的时间、精力和注意力大都被一阵阵流行的、时尚的、娱乐快感的所谓阅读潮流所吸引、牵扯。我的灵魂也是常常处于这样一种漂移、无所皈依的状态,苦恼和焦灼不时地吞噬着我的灵魂。在这种阅读的苦闷中,我想起了曾国藩论读书时所说:“且苟能发奋自立……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地亦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看来,无法静静阅读,原来是我的心境出了问题,灵魂变得不再宁静,而漂浮于诱惑的表象的物质世界,这样,怎能把自己平凡的心灵、浅陋的情感,带入经典的“静静的书”的浩瀚、深邃、宁静的世界中去?
⑤经典,是静静的,这是经典的内在本质和灵魂;经典,是永恒的,它静静地存在于漫漫时间之河。经典给人的心灵的影响,也是静静的,每一个阅读者都会幸福地得到它的营养。对于一个阅读者来说,功利的、浮躁的心态,根本无法认识和了解经典。要阅读经典,必须要有思想和心灵的准备。心灵是宁静的,思想是沉思的,这样也许才能感受到经典伟大而神圣的气息……
⑥我喜欢卡莱尔的这句话:“特别是在这个喧闹嘈杂的时代,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一点。一个在开始说话和行动时机到来之前不能保持自己平静的人,不是一个真正的人。”我想,阅读经典也是这样。在静静阅读经典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要做一个“保持自己平静的人”……
【小题1】阅读划线句所在的段落,解说划线句的含义(4分)
①“经典给人的心灵的影响,也是静静的,每一个阅读者都会幸福地得到它的营养。”作者说“幸福”,应怎样理解。
答:   
②卡莱尔的“一个在开始说话和行动时机到来之前不能保持自己平静的人,不是一个真正的人”这句话意思是什么。
答:   
【小题2】读第一段的句子“众所周知,《瓦尔登湖》是不朽的经典,而我以为,这‘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从本质意义上看,应该说是一切经典著作的性格和精神。”回答:作者为什么说一切经典的性格和精神是“静静”的?(不超过40 字,3分)
答:   
【小题3】在第四段,作者说:“我发现在今天阅读这些经典著作,却如此困难……”造成这种阅读困难的原因是什么?他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4分)
答:   
【小题4】作者在文中谈了自己目前的三种阅读方向,分别指出来。(每条不超过20字)(6分)
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看山 苏学文
傍晚,火球般的日头还在山峰上滚动的时候,兵们就吃过了晚饭,三三两两地在房前的石桌上下棋、聊天。正是初夏,风从山谷里吹过来,丝丝凉意掠过兵们的身子,兵们就忘记了白天的酷暑。
列兵一个人坐在石凳上,愣愣地望着日头沉没的地方出神。列兵看到日头在山峰上滚动的时候,像是一个熔化的铁球,向下滴着火焰,越滴越多,慢慢地,就融进了山峰,只留下一抹红光。
此时的山峰笼罩在一片云霞里,变得缥缈起来。列兵一边看一边想,却怎么也看不出那座高耸的山峰有什么特殊的“味道”来。只是感到石凳被日光晒了一天,滚烫,烙得屁股痒痒的。
列兵被分配到这儿才十多天。列兵是从平原入伍的,入伍后的营房也在平原。因此,列兵长到十八岁都没有见过真正的山。一日,连里要挑选一个新兵到几十里外的团弹药库值勤,列兵就报了名。列兵想,到山里守弹药库多有意思。最高领导是中士班长,比在连队里轻松多了。
于是,列兵就怀着好奇的心思来到了山里。开始,列兵看着周围连绵的群山,就觉得自己走进了画里。可看着看着,心里就毛躁起来,整日看山,就有了整日看平原的感觉。
班长发觉了列兵的惶惑,就问:“看出啥味道没有?”
列兵茫然地说:“没看出啥味道。”
班长指着起伏的山峦中一座高峰说:“那座山峰你仔细瞧瞧!”
列兵顺着班长指的方向,又认真地看了看:“那是最高峰,也是落日的地方。”
班长朝列兵瞅了瞅:“就没看出那山峰味道来?”
列兵摇了摇头,不安地说:“还没看出。”
“那就继续看,啥时看出味道来,啥时你就是山里的兵了。”
班长说完话后,诡秘一笑,哼着小曲就去下棋了。
一连几日,列兵吃完晚饭后,只要不值班,就坐在门前的石凳上看。
这日,班里的老兵看见列兵望着山峰出神,便问:“想家了?”
列兵说:“不想。”
“是想对象了吧?”
列兵说:“我还没对象呢!”
老兵就一笑:“看那山峰挺过瘾吧?”
列兵不解:“看一座山峰有啥过瘾的?”
“不过瘾,你老盯着干啥?”
“班长说能看出味道,才是山里的兵。”
老兵说:“别看啦,咱俩下棋去。”老兵朝列兵灿然一笑,又说,“慢慢地你就能看出味道了。”
列兵依旧茫然,茫然的列兵就不再去看山,每日和其他兵一样忙碌着。日子一晃就过去了,列兵成了下士。下士闲时就想起了班长说过的话。再去看山,就觉得那山峰渐渐清晰起来,像是一个石匠还没凿成的人像。
转眼又过了一年,下士成了中士,中士年底就要退伍了,就要退伍的中士,在一个雨后的傍晚,看见西边山峦上的天空,铺满了锦缎般的云霞,那座高高的山峰在云霞中像一个欲飞的仙女悬在空中。
中士立时激动起来,眼前的山峰渐渐幻化成似曾相识的美丽少女,红润的脸颊,飘逸的彩裙,似有两只明亮的眸子深情地俯视着他……恍惚中,中士张开双臂,诗人般地“啊”了一声。和中士一起看山的列兵、下士们讶异地看着中士沉醉的样子,就问:“班长,怎么啦?”
中士满脸绯红,从沉醉中醒转过来:“你们看那山峰像什么?”
兵们茫然地说:“就像山峰呀。”
中士灿然一笑:“再看看。”
兵们又看,却看不出什么来,就说:“高高的山峰,满天的云霞。”
中士摇了摇头。中士望着山峦上渐渐褪色的彩云和看了三年的山峰,脸上慢慢平静下来。中士说:“你们能把那山峰看出‘味道’来,就算这兵没白当!”
(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为一篇以军旅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小说突出山峰的高耸壮美,既表现军队营地壮阔的环境特点,又烘托出当代军人坚毅稳重的独特风采。
B.“列兵”报名到山里看守弹药库,是因为他觉得这种生活比在连队轻松,比较有意思,小说对“列兵”拈轻怕重、贪图享乐的思想进行了含蓄的批评。
C.“中士”退伍前与战友们看山,突然“张开双臂”“‘啊’了一声”“满脸绯红”……,这一连串描写表现出了“中士”看出山峰味道后的激动与忘情。
D.面对“列兵”对山峰特殊“味道”的茫然和不解,“班长”和“老兵”的态度和做法截然不同,这与“班长”和“老兵”的不同身份和不同性格有关。
E.小说刻画人物时,善于描写人物的心理,围绕“列兵”军营三年的看山经历,写出他从好奇到急躁,从茫然到顿悟,从激动到平静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2】小说对“班长”和“老兵”的刻画,表现出二人什么样的精神品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对军旅生活的叙写颇具特点,请简要赏析。
【小题4】小说以“中士”的话收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