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1)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2)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3)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4)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5)张婶便跑来把猫提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6)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7)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8)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9)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10)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11)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12)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13)我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
(14)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 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15)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16)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17)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18)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19)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小题1】划线句子中“我”为什么认为咬死芙蓉鸟的“一定是猫”?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猫“畏罪潜逃”了
②“我”不喜欢这只猫
③猫常对着鸟笼凝望
④“我”看见了猫嘴里好像在吃着鸟腿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小题2】为什么“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对猫的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B.确保以后不再出现这种过失。
C.永远愧对这类弱小的生命。D.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
【小题3】对选文表达的主题思想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我”莽撞急躁的性格特征。
B.表现了弱者悲惨的生活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
C.表达了希望社会都能保护、关爱小动物的美好愿望。
D.表达了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和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小题4】(14)段中,对画线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心理描写  肖像描写B.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C.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D.语言描写  肖像描写
【小题5】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蜷伏(_______)衔着(_______) 屋脊(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22 11:02: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画竹

杨海燕

林馨突然有种冲动,她要学画。

林馨喜欢水墨画的韵味,她嫌牡丹太复杂,荷叶不够清爽,兰花又太单薄,当她看到郑板桥的竹子时,目光顿时定住了,清秀俊逸、风姿绰约,正是她喜欢的风格。竿直叶清,看着不复杂,林馨决定先从画竹入手。

看着容易,下笔却难。林馨挥笔一画,画的不是竹竿,而是粗陋的树枝了,再画叶子,不是糊成了一团墨,就是轻飘飘的,没有竹叶的生气。

林馨不气馁,每天晚上坚持画两小时。慢慢地,树枝里有竹竿的影子了,叶子也有风动的感觉了。

再后来,什竿挺而韧了,竹叶也婀娜多姿了。

林馨每天挑选一张最好的墨竹作品发到朋友圈里,让亲友们见证她的绘画历程。

朋友圈里点赞的人越来越多,留言也由最初的鼓励变成夸奖。

一日,朋友圈有人留言:馨,我要一幅挂在我新家的书房里,肯定清雅得很。

林馨顿时热泪盈眶,在自己平淡的人生中,没有比画作得到别人的认可还让人高兴的事了。

林馨一天天画下去,要画的朋友也一天天多起来。

一天,闺密云霞带着一个陌生人来林馨家。陌生人有些拘束地把一提篮大闸蟹放到茶几上,有些不好意思地搓搓手:“林老师好!我在云霞姐家看见您的画,我很喜欢,就央她来求您的画了。”云霞快言快语接道:“他是我表弟,非要买你的画,我说你是我的老闺密了,不要钱的,这不,他就买了大闸蟹来。”

“你是我们心中的画家了。”云霞浅笑盈盈。

画家?这是林馨从没想过的一个身份。

能成为画家吗?为什么不能成为画家呢?

再提笔时,林馨对自己的要求就高了。

她努力想画得更好一些,最好能画出郑板桥的神韵。

可是,提笔的手却有些抖,画出的墨竹暗涩、俗不可耐,不要说是进步了,就连原来的水平也达不到了。

林馨连揉了几张宣纸,最终没能画出一幅画来。

这是怎么了?林馨烦躁不安,她掷笔自问,画没进步,反倒连绘画的乐趣也丢得一干二净了。

一连数日,林馨不再绘画,恹恹地,对什么也提不起兴趣来。

这天,云霞打来电话:“馨,是不是病了?咋几天不发朋友圈了,朋友们都想欣赏你的竹子呢。”

“我不画了 ,我的画没有价值,我也找不到我的价值。”林馨沮丧地回答。

“馨,你想太多啦!能画出名堂来固然好,画不出名堂来,只要每天画得开心就好,再说,你的画给朋友们带来快乐,不也是挺好的嘛!”电话那头,闺密的声音像黄鹂一样清脆,顿时驱散了林馨心头的雾霾,人立时也跟着鲜活起来了。

我咋迷失了画画的初衷呢?放下电话的林馨暗暗责怪自己。她又习惯性地来到离家不远的竹林里,一缕清辉洒在身上,温和得似母亲的手轻抚着她,一股暖流悄然荡漾在她心间。

(选自《昆山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馨喜欢水墨画的韵味,她学画选择从画竹入手,是因为她喜欢竹具有的清秀俊逸的品格。
B.林馨学画的初衷就是喜欢,她将自己的作品发到朋友圈是想让亲友们见证她的绘画历程。
C.文中的次要人物“云霞”对于主要人物林馨的刻画以及小说所反映的主题都有着积极作用。
D.本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采用了多种技法,既有正面的细节描写,也有环境等的侧面衬托。
【小题2】请简要分析“云霞买画”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小题3】探究小说最后一段划线句子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西游记》中的金箍棒,某种意义上就是孙悟空的化身和符号。金箍棒什么样?书上说:“二丈(一丈约3.33米)多长,斗来粗细,两头两个金箍,中间一段乌铁。”让人费解的是这“两个金箍”。箍的作用,是防止开裂或分散的,比如木桶的桶箍、女孩子头上戴的发箍。金箍棒中间是实心的“乌铁”,装两个箍岂不多余?
金箍棒有能大能小的神通,可以放进耳朵里,所以叫“如意金箍棒”。它还有一个神奇的来历,即它本来是大禹治水的时候“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也叫“定海神针”。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中两个“定”字的意思不一样。第一个
“定”是“测定”的意思。古人用什么来测定水位深浅呢?浅水用棍子一戳就知道,水深千百尺的大江大海如何测?用一根绳子拴上重物,扔到水里,然后拉上来量绳子的长度。古代的船上有这种东西,是船锚的前身,叫做“碇子”或“椗子”。“定”“碇”“椗”,应该是同一个东西。写法不同是因为做“定”的材料不同,用石头做的叫“碇”,用木头做的叫“椗”。
我们从考古实物上,似乎看到了惊人的巧合”。1983年出土于福建晋江县深沪湾的宋代椗子,椗材是褐黑色的铁力木,长7.57米,两头宽分别为37厘米和32厘米,和古代的斗大小相当。椗上有铁箍的锈迹,宽7厘米。考古人员说,铁力木虽然质地坚密似铁,但毕竟是木,又要长期泡在水里,铁箍是为了增加整体强度、防止木材断裂安装的。这样看来,金箍棒简直就是这条椗子的翻版啊!
有一个民间传说,更加强了金箍棒和椗子的联系。传说当年郑和下西洋,船队经过泉州湾时,适遇台风,一时浪涛激涌。郑和立即下令将一根“镇海针”投入海中,风浪顿时平息。这个传说的缘起,是因为当地浅海处有一根巨大的锚杆插在泥里,涨潮的时候不见,落潮的时候才可见。传说讲的其实就是郑和随机应变,下令抛锚,化险为夷。海船遇到台风,靠谱的做法是找个安全地方抛锚。民间把郑和神化了,抛的锚也就化身为“镇海针”了。
不得不佩服写出“定海神针”的这位作者的想象力:因为是棍子,所以能测水深;因为和水有关,所以先归大禹管,后归龙宫管,而龙宫又是号称藏宝的地方。作为全书最重要的道具,金箍棒就这样被安排出不凡的来历。这真是作家匠心独具的功夫。不妨大胆推测一下,这位作者,恐怕和海洋、水运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不要说古代,即便是现代,海船上的各种工具,恐怕一般人也多不认识。只有见过这种东西的人,才编得出这样的细节。
(取材于李天飞《李天飞讲西游·第三回》)
材料二:《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本领非凡,出神入化。可他一旦丢失了金箍棒,任凭有天大本领,也难免赤手空拳之忧,只落得垂头丧气。有一句俗话叫“猢狲没棒弄”,立时威风大减,活画出他那嗒然若丧的神态。可见这根棒非同小可。
自古英雄都有自己爱使的一件兵器,得心应手,所向披靡。关云长的刀,李逵的斧……哪里数得尽!但是却单单让孙大圣选取了一根“金箍棒”,端的是何缘故?它到底是什么样子?是像今日戏台上镀镍的金光闪闪两头有箍的圆棍儿一条吗?这个棒究竟是什么呢?它果真是东海龙宫中的“定海神针”吗?
所谓“金箍棒”,“金”就是黄金、金属,“箍”就是两头有箍。这就出现疑问了:那么厉害的一个棒还得靠箍,这个棒还结实吗?我曾考证过,“金箍棒”原本是“荆觚棒”。“荆”是一种荆条,这个东西最坚最硬;“觚”是觚楞,意思是棱角。中华最古的兵器叫做“殳”,就是用这种荆条做成的八角棒。这就是最早的荆觚棒,跟“定海”其实没什么关系。
为什么孙悟空的金箍棒又能降妖除怪呢?这跟桃木有关。古人认为桃木是辟邪的,现在我们过年贴的春联,最初的原型就是挂在大门左右的两根桃木棒,做成荆觚棒的样子,用以驱邪避怪。荆觚棒在民间传说中讹了音,才变成了“金箍棒”。
这还跟《红楼梦》有点联系。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刻着“除邪祟”,说到这儿,大家可能就明白了,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和孙悟空的金箍棒是一个老祖宗分下来的,大小不同,作用一致:辟邪。有趣极了,这属于我们的民俗学问。中华民族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中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小说里面离不开民俗,我们重视、欣赏“四大名著”,原因复杂得很,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一定要加强对我们中华民族基本的理念、知识、道德、观念的了解,然后再读这四大名著,就会左右逢源,更加明白其中的文化内容。
(取材于周汝昌《金箍棒的本义》)
材料三:金箍棒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使用的武器,同猪八戒的钉耙、沙和尚的宝杖、唐僧的袈裟一样,是身份与性格的重要标记,更是一个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化符码。
金箍棒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大禹作为治理洪魔的英雄,其行为体现着为天下太平而牺牲的精神,这说明金箍棒本质上蕴藏着定乾坤、安天下的天性,体现着人们消灾、安居的愿望,这决定了它向善的价值取向。
其次,金箍棒全名“如意金箍棒”,体现着中华文化中万事如意的心理诉求,也暗示了对自由的渴望。孙悟空是一个石破而生的自然之子,他天生的自由个性与金箍棒相结合,使他获得了话语权,要与玉帝争天庭,表达了当时的人们要求自由、反抗专制的愿望,显示了自由精神的宝贵。
此外,被唐僧收为徒弟后,孙悟空运用金箍棒,一路除妖伏魔,这时的金箍棒转变为除暴安良的手段,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理想的法宝。
金箍棒是孙悟空的法宝,而套在他头上的紧箍却是他不得不接受的一件令他苦恼的法器。两件器物集于一身,一个张扬自由精神和世俗欲望,一个束缚自由,压抑欲望,两股相反的力量同在一体。作者为什么要构思出这么一个限制自由个性的法器呢?从作者的态度看,他对反叛与自由精神的颂扬是有所保留的,他意识到无限制的权力与欲望膨胀会扰乱社会秩序,会动摇社会基础,金箍棒的威力不应无限放纵,而当受规约。于是他巧妙地设置了“紧箍咒”,借唐僧之口管束住了孙悟空。
“既有棒,何有咒?”这恰是《西游记》的深意所在,作者通过金箍棒和紧箍咒这对相辅相成的象征符号,表达了一种辩证的思考:个人自由和权力欲望不可任意泛滥,应当受到限制。
归根到底,棒咒同体的设置,主要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主导意识——“和合”文化意识。中国文化讲求中和、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强调多元的和谐、异质的协调、对立的消解。“金箍棒”和“紧箍咒”二者的运用都要有一个适宜的度,才能有和谐社会,太平盛世,这符合中华文化的总体价值取向。
(取材于杨中举《金箍棒与紧箍咒:一对多重文化象征符码》)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一句中的“定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定子”的“定”是名词,定子是古时候的人用来测量水位深浅的一种工具。
B.定子用密度大的材料制成,先沉入水中,再通过测量其长度得知水位深浅。
C.古代船上使用定子,后来演变为船锚,增加了使船只在水面上停稳的功能。
D.“定子”也可写作“碇子”“椗子”,“碇”“椗”都是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小题2】(小题2)第三段中“惊人的‘巧合’”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小题3】下列为“材料一”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金箍棒的“箍”
B.定海神针的“定”
C.金箍棒的演变
D.金箍棒的原型
【小题4】(小题4)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金箍棒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英雄都有自己爱使的兵器,孙悟空本领非凡,全都靠金箍棒。
B.现在戏台上的金箍棒,材质、色泽和形状,都与其原型不符。
C.金箍棒其实并没有“箍”,如果真有了箍,金箍棒就不结实了。
D.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是从金箍棒演变而来的,都有辟邪的作用。
【小题5】(小题5)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的词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旦:与《阿房宫赋》中“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中的“一旦”,意思相同。
B.嗒然若丧:“丧”读“sānɡ”,意思是死丧。
C.辟邪:“辟”与“辟谣”的“辟”读音和意思都相同。
D.左右逢源:贬义词,形容办事圆滑,在文中属误用。
【小题6】(小题6)“材料二”中的“猢狲没棒弄”是歇后语的前半句,下列是其后半句的一项是
A.坐不住B.空欢喜
C.没得耍了D.坐立不安
【小题7】(小题7)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中的武器,既是人物身份性格的重要标记,也是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化符码。
B.“如意金箍棒”中“如意”二字,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了追求自由、反抗专制的理想。
C.金箍棒象征自由,紧箍象征束缚,两件器物集于孙悟空一身,反映了他对自由的矛盾态度。
D.“既有棒,何有咒?”一句与《三国演义》中的“既生瑜,何生亮?”一样,表达了相同的情感。
【小题8】(小题8)关于金箍棒的起源,“材料一”与“材料二”作者观点不同。你赞同哪种观点?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简要说明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部中国文学史究竟应该从何时说起?这看起来是个简单的问题,但是要说清楚并不容易。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把艺术的起源追溯到与人类的起源一样久远。从后世的文献记载出发,我们也可以做出适当的想象性描述。如《礼记》所载的《蜡辞》,《吴越春秋》中提到的《弹歌》,还有先秦两汉文献中留下的关于炎黄大战、大禹治水等等的神话传说。我们自然不能轻率地将这些历史的记载否定,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属于后世的记忆,暂时又难以得到实物的证实。然而幸运的是,我们发现了大量的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发现了铜器铭文,在传世文献中保存下来了《盘庚》和《商颂》,还有在先秦两汉传世文献中有关殷商时代的遗文遗诗与神话传说。它们之间互相发明互相印证,共同构建了殷商文学的历史。从此,中国文学脱离了传说的时代,步入了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新的时代。
甲骨文带给殷商文学的意义,从文学的角度来讲,我们首先要考虑它的文字载体意义。这有两点,一是这些文字数量庞大,结构完整,说明它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二是这些甲骨卜辞的文字书写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叙事条理,甚至有了基本的文例程式,一篇典型的甲骨卜辞会同时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等四大部分,有着完整的叙事结构,辞汇丰富,语言简洁,体现了叙事文的初步技巧,因而我们可以将其纳入早期文学的范畴,它本身就构成了殷商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与甲骨文相提并论的是铜器铭文。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造,到殷商时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出土器物中有些相当精美,其中有些器物上也刻有文字。将殷商铜器铭文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字进行比较,会发现二者在字形结构的组合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作为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为其书写工具不同,方式不同,记述功能不同,二者之间又有不同的文字特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殷商铜器铭文中,几十字以上的铭文很少见到,大多数只有几字,而且好多字是合体字,具有鲜明的图案特征。因而,铜器铭文代表了殷商文字书写的另一种情况。
商代社会是否还曾经存在过其他的文字书写形式?是否还有其他文体的文学?当然有。何以知此?这是由甲骨文与铜器铭文的特殊用途考知的。我们知道,占卜在殷商王朝的生活中虽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它毕竟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青铜器上铸字的活动更是如此。那么我们自然就会想到,当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无数重要的事情,又记载在哪里呢?《尚书•多士》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多士》为周初时文献,是周公训诫殷商旧臣的记录。可见,“册”与“典”乃是殷商时代更为重要的文字文献。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礼记》所载《蜡辞》,《吴越春秋》中提到的《弹歌》,还有先秦两汉的历史文献等记载出发,我们可以推想,艺术的起源很久远。
B.诸如先秦两汉文献中的关于炎黄大战等的神话传说等,是后世的记忆,我们不能轻率否定,要作为历史则需要实物加以证实。
C.中国文学脱离了传说时代,步入有文字记载的新时代的实证,包括殷商的甲骨文,先秦两汉的铜器铭文和传世文献。
D.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铜器铭文,以及传世文献中保存下来的《盘庚》《商颂》等互相发明互相印证,共同构建了殷商文学的历史。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甲骨文从文学角度看,其文字载体意义有两个,一是从文字数量来考虑的,一是从文字书写角度看的。
B.甲骨卜辞的文字书写叙事条理清楚,甚至有了基本的文例程式。叙辞、命辞、占辞、验辞,是一篇典型甲骨卜辞的构成部分。
C.甲骨卜辞是早期文学的一种,它辞汇丰富,语言简洁,有着完整的叙事结构,体现了叙事文的初步技巧。
D.铜器铭文与甲骨卜辞相较,书写文字较少,大多是合体字,具有鲜明的图案特征,这就造成了它书写工具不同,方式不同,记述功能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理论上讲,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追溯至人类生活的最原始阶段,但目前只能追溯到殷商时期,之前的伏羲、炎黄、尧舜等,只是传说。
B.文字的书写、文学的产生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从甲骨文与铜器铭文的特殊用途可以考知,商代社会还曾经存在其他文字书写形式,还有其他文体的文学。
C.铜器铭文是铸在青铜上的文字,它与青铜器制造业密切相关。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造,到殷商时代达到了一个高峰,铜器铭文也随之步入了全盛时代。
D.全文用举例论证、因果例证、引用例证等方法,论述了殷商文学的书写形式及其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庄重/庄严)的南湖书院,书香弥漫,静谧安然。书院正门有一副笔力道劲的楹联:“____________。”历经(幽远/悠远)的岁月,隽永的联句仍似甘霖点点,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徽州莘莘学子在这里开启人生的智慧,__________,如一颗颗莲子,绽放成一朵朵璀璨的莲花。饱读诗书、搏古通今的学子们走出徽州,展翅高飞,擎天地日月,度人世沧桑。
粉墙黛瓦,曲径通幽,儒风雅韵,美不胜收。(徜徉/徘徊)于徽州,如痴如醉,真想在这片书香氤氲之地诗意栖居。
【小题1】文中加点的词语读音和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静谧 莘(xīn)莘学子
B.隽(juàn)永 搏古通今
C.璀(cuǐ)璨  人世沧桑
D.氤氲 曲(qǔ)径通幽
【小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庄严   幽远  徘徊B.庄严  悠远  徜徉
C.庄重   幽远  徜徉D.庄重  悠远  徘徊
【小题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A.细嚼梅花读汉赋,漫研竹露裁唐诗 书墨之香慢慢滋养了幼小的生命
B.漫研竹露裁唐诗,细嚼梅花读汉赋 幼小的生命被书墨之香慢慢滋养
C.漫研竹露裁唐诗,细嚼梅花读汉赋 书墨之香慢慢滋养了幼小的生命
D.细嚼梅花读汉赋,漫研竹露裁唐诗 幼小的生命被书墨之香慢慢滋养

同类题5

(三)
1973 牛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 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 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 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 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二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入《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 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之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 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时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 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 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 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有删改)
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子》成书时间早于《黄帝书》,且《老子》成书时间不会晚于战国时期。
B.《黄帝书》成书早于《申子》、《慎子》、《韩非子》,也就是早于战国中期。
C.《老子》一书的成书时间早于《论语》的成书时间,老子其人也长于孔子其人。
D.从《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可知《黄帝书》的成书时间也早于《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