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根河之恋
⑴根河是鄂温克人的母亲河。
⑵春天,根河从吼吼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木,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那个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⑶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合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⑷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披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⑸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⑹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⑺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恋与报答。
⑻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⑼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⑽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⑾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通,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⑿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⒀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二项是 (  )
A.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手
B.乌热尔图为玛利亚·索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
C.第六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风光
D.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活
E. 根河具有清澈透明,水势浩大的特点,象征鄂温克人宁静的环境、淳朴的人性。
【小题2】文章叙写了玛利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6 01:21: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长城
鲍昌
因为深秋的季节已至,下山的时候已晚,我看见落日熔金,照得你如火嫣红。在猎猎西风扑刺下,砖缝间的野草开始黄枯,基石下的酸枣变了颜色。这时,听不见秋虫之低吟,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云间的归鸿。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在伫立的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曾几何,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觱篥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于是,在人们的一种执拗的幻想里,你被建造出来。那是自我保护、自我心理平衡的幻想。墙高六七米,墙厚四五米,随山就坡,险峻万状,自渤海之滨,绝荒漠,蜿蜒竟达六千七百公里。戍楼高耸,斥堠连绵。你用一座座雄关,卡住咽喉古道,构成北门锁钥。这使得互市的商旅,为之蹙眉;却又使历代的皇帝心中安泰,他们自以为统治下的“中央之国”固若金汤,无求于人,万寿无疆。
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指长城)不再是传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毫不羞怯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他们之中有总统,有商人,有教师,有学生,有开心的演员与体育明星。照相机咔嚓咔 嚓响着,但响声又被哗哗地笑声淹没。我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目的,但是他们来了,来了。他们的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我看到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踏上烽火台的顶端,向什么人频频飞吻,接着高举双臂,做成一V字,仿佛向着美好的未来,发出爽朗的笑声。
哦,长城!我不知你对此作何感想。你那虽然古老但仍坚固的躯体,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
你不语。你扎根的纠墨。群山不语,并晴洁气爽的长天也不语。
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注释:斥堠:瞭望敌情的土堡。
纠墨:绳索,这里形容俯瞰群山像粗大的绳索
【小题1】为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仰天一瞥(_______)伫立(________)执拗(________)咽喉(_______)锁钥(________)
【小题2】第一段中提到的“飞鸿”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小题3】这篇散文中,(1)作者对历史上长城的评价是什么?
(2)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
【小题4】最后一段写道:“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1)这段文字与倒数第3自然段的关系是什么?
(2)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小题5】在文中,作者多次用“你”来称呼“长城”,这样写有何好处?但在后来的文段中,竟出现了“它变得可笑,它过早地衰老了”这样的话,为什么此处变成了“它”,请说明人称转变的理由。
【小题6】“长城”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显著的地位,抛开文中作者的观点,谈谈你对“长城”的看法,(可结合重要的历史资料来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本报讯)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再到万户试图利用火箭飞上天空,飞天梦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久远。然而,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最早仰望星空的民族才真正迈出探索太空的步伐。
60多年艰辛求索,几代航天人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实现了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天地往返到航天员出舱行走,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从交会对接到在轨驻留……立足自主创新,刻苦攻关,我国逐步掌握了航天领域的核心技术,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航天队伍,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航天强国的战略目标,让航天人探索宇宙、逐梦太空的步履更加坚定有力。
(摘编自《经济日报》)
材料二 
2017年12月14日下午,“同济大学荣泰健康航天”奖励金颁奖仪式举行。上海荣泰健康科技董事长林光荣表示,此奖励金设立的初衷是期望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中国航天基金会秘书长于国斌表示,基金会致力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表彰和奖励对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而存在。
据悉,“荣泰健康航天奖励金”于2016年12月设立,用于奖励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学习成绩优异、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突出的学生和在教学、科研、管理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2017年是该奖励金的首次评选,共评选出奖教金获奖者10名、奖学金获奖者22名。
(摘编自同济大学新闻网)
材料三 
(中国航天报讯) 近日,第三届中国卫星全球服务国际合作商洽会在京召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十二院负责人指出,“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卫星全球服务提供了难得机遇和广阔市场,也是实现航天技术产业转移的重要契机。作为航天科技集团军民融合促进中心,十二院将逐步在“一带一路”支点城市及周边区域建立军民融合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带动当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会议强调,中国卫星全球服务联盟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国内外合作伙伴和用户开展务实合作,共建天基信息服务平台。
(摘编自《中国航天报》)
材料四 
“梦东方·未来世界”为全年365天运营的室内主题乐园,是京津冀地区独一无二的航天主题乐园,也是中国首家、全球第二家航天主题乐园,区别于国内其他以机械游乐设施为主的传统主题乐园概念,“梦东方·未来世界”则是把更多的互动元素引入进来,集航天科技展示、课外科普教育、科技娱乐于一体,带给游客更为生动的实景太空体验。
在这里,可以感受茫茫宇宙的浩瀚与神奇,学习在空间站里生活和工作的技巧,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感受探秘黑洞的惊险刺激,还可以参与航天训练项目,学习和了解基因、能源、太空医疗等航天与未来科技知识并亲自参与实践。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弘扬了航天精神,传承了航天文化,让普通老百姓可以走近航天科技、体验航天科技。
(摘编自百度新闻)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飞天梦一样历史久远的中华民族是最早仰望星空的民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不曾迈出过探索太空的步伐。
B.上海荣泰健康科技公司设立“同济大学荣泰健康航天”奖励金的目的是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C.中国卫星全球服务联盟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国内外合作伙伴和用户开展务实合作,共建平台,服务全球。
D.“梦东方·未来世界”航天主题乐园寓教于乐,弘扬了航天精神,传承了航天文化,让参观者可以走近和亲身体验航天科技。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只要能够立足于自主创新和刻苦攻关,就可以逐步掌握航天领域的核心技术,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
B.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航天强国的战略目标,使我国众多航天人增强了信心,坚定了探索宇宙、逐梦太空的信念。
C.在2017年举行的颁奖仪式上,该校32名师生成为设立于2016年12月的“同济大学荣泰健康航天奖励金”的第二届获奖者。
D.材料四提到的集航天科技展示、课外科普教育、科技娱乐于一体的航天主题乐园,比以机械游乐设施为主的传统航天主题乐园更好。
【小题3】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为什么能在航天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方言俗称地方话,是语言的地方变体,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所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用上海话写成的小说《繁花》让许多读者被上海方言蕴含的吴文化韵味折服。不止是《繁花》,从韩庆邦《海上花列传》中的吴侬软语,到老舍《正红旗下》的京腔京韵,再到沙汀《淘金记》里的川腔辣语……这些文学作品运用方言所表达的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都让它们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从这方面讲,保护方言,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努力。

如何保护?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探索的步伐都已迈出。2008年,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在各方言区采取活态标本,建立方言档案,即在有能力做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性工作之前,先做好学术性抢救。而在民间,类似于“中国微乡音”汉语方言大赛这样的方言保护和传承活动正在兴起:在电视、广播中推出方言节目;方言进校园,让孩子们不忘乡音,记住乡情;移动互联网上更是出现了以乡音乡韵为纽带的社群,延续着方言的魅力。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总有乡愁需要守望,而方言无疑是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珍视方言,其实是对文化根脉的呵护,是对历史的铭记。

(选自2015年12月《人民日报》“保护方言,守望乡愁”,有改动)

材料二

现代汉语方言分布图

吴方言分布图
材料三

编写大词典,必然要涉及方言词语的解释问题和收词的范围问题。比如《现代汉语词典》里就收进了很多方言词语。

“名堂”这个词本来流行于四川一带,但是现在别处也都使用,这个词,词典要不要收;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尴尬” (gāngà);流行于西北地区的“娃子”(wa·zi男孩儿), “帮肩儿”(pang jianr,差不多)等等要不要收。收凭什么,不收又凭什么。这就得调查方言,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全国各地方言调查的基础上就可以确知某词的使用范围,人数多少,确切的词义和用法,这就可以为编纂词典提供可靠的依据,也有助于我们读懂书、读透书。

学习普通话必须联系方言实际。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在自己方言的基础上来学习普通话。或者说,学习普通话不可能不受到自己方言的干扰和影响。因此,学习普通话就必须做到“知己知彼”。比如西宁人学习普通话,即可告诉西宁人,凡北京是sh和u结合的音节,如书抒舒枢菽淑疏蔬输孰熬赎暑薯曙屈蜀述树竖恕庶墅等等西宁人都是读fu,现在学习北京音就得改为shu。

在漫长岁月中形成的现代汉语,至今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现象。普通话的词汇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但是其中某些方言中过于“土”“俗”的词语,如四川的“抄手”(馄饨),陕西的“锅盔”(厚大的烙饼),东北的“老鼻子啦”(多极了),陕北的婆姨(老婆),北京土话中的“取灯儿”(火柴)等等都不能作为普通话的词汇。相反地,方言中极有表现力的方言词应该吸收到普通话中来,如西南方言中的“搞”,吴方言中的“尴尬”等等。这些词已经成为现代汉语的常用词了。

(张成材《论调查和研究方言的作用》)

材料四

方言是一个人身上表现出的地域特征的明显标记。一个人来到外地,最先感到的是无处不在的当地方言,而相应的,他自己的方言也把他划出了当地人的圈子,因此说方言是一个人身上地域的烙印。就“女孩”一词来说,各地有各地的说法:闺女(北京),姑娘(沈阳),女娃子(西安),小姑娘(昆明),丫头(合肥)女霞子(扬州),小娘五(苏州),囡儿(温州),细妹子(长沙),女崽子(南昌),女仔(广州),桓仔(阳仁),诸娘仔(福州)等等。

方言土语能体现一个地区人民的精神风貌,因为它是人们天天使用的活的语言,是劳动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虽然,现在各地都在大力推广普通话,但是如果因为普通话的推广而使方言消失,将是人类文化的一大损失。

方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与父母、家人和朋友交谈时使用的主要语言。方言的使用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当一个人来到外地,感到自己处在异地口音之中,一句家乡的方言会使他倍感亲切。至今为止,方言仍是大部分人的交际工具,而且它作为劳动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有较强的生命力。

方言是地域的标志,是一个人身上有声的烙印。

(崔宁宁《浅谈方言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根据性质可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不同地区地域的人们之间可以通过方言进行交流,表达思想。
B.面对复杂的方言保护问题,官方和民间都已经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国家语委启动数据库建设试点、民间举办“中国微乡音”活动等。
C.要确定词典是否收录方言词,必须进行这类方言使用范围和人数的调查,由此进一步作出取舍。
D.同样是表达“女孩”的意思,北京、西安、昆明等地的说法都不相同,可见方言能体现明显的地域特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语言学家把全国划分成了七大方言区。以吴方言为例,其内部存在分歧、方言差异较大,可以划分出更细的方言分支。
B.大多数人都是在自己方言的基础上来学习普通话,或多或少会受到自己方言的干扰,所以学习普通话时不仅要熟悉普通话知识,还要联系方言实际。
C.如今现代汉语依然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现象,因此在普通话规范的工作中,应将方言全盘舍弃掉。
D.方言的意义不仅存在于日常生活的交流中,在文学创作中它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方言的运用,文学作品能更好地反应一个地区的独特面貌、地方性的风土人情。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方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船歌

蒙福森

张德贵是抚河镇的把船老大,水性甚好,人称“浪里白条张顺”。他胆色一流,技术更是一流。在整个抚河镇的船工中,无人能及。他从13岁开始,就跟着他的老爹在抚河上行船,不到30岁就开始掌舵。几十年虽风雨坎坷,却一直都顺顺当当,从来没有失过手。 抚河镇因河而得名,站在抚河镇最高处的望江楼上远眺抚河,它就像一条银色的巨龙,流过抚河镇。

抚河从西向东,一泻千里,波涛滚滚,直至苍梧。抚河发源于猫儿山山脉,水流一路平缓,江面宽阔。然而至抚河镇时,水道突然变得弯曲,怪石嶙峋,两岸悬崖峭壁,杂树丛生,飞鸟鸣叫,猿猴嬉戏。 过了抚河镇不远,就是一个险滩,叫乱石滩。乱石滩水情复杂,滩险浪急,江水轰鸣,漩流咆哮声似鬼哭狼号,斯时要攻上险滩谈何容易!非要请抚河镇的船工不可,否则,外地人不知水情,十有八九翻船,葬身此地。

张德贵和他的伙伴们,接了工,在望江楼要了一坛白酒、几盘猪头肉,吃饱喝足,一抹嘴,一甩上衣,奔江边去了。张德贵把舵,指挥他的兄弟们,下船的、拉缆的,把船缆挂上肩头、把竹篙顶在肩上,扎紧脚步,开始过滩了。张德贵一声令下,大伙齐心协力把船向着滩面攻上去,这时,船工们的号子如轰雷般吼出来——

“哎哟咦咦哎哟,哎哎哟,无呀无底深呀个潭,怎呀得呀上啰嗬!”

“哎哟咦咦哎哟,哎哎哟,无呀无底深呀个潭,怎呀得呀上啰嗬!”

那声音,悠扬动听,铿锵有力,在山崖间回荡着;那声音,充满了男人的阳刚之气,富有韵味……喊着一个号子,可过险滩几丈。 过了乱石滩,前面江面宽阔,一马平川,水流骤然变得平缓,老板递过钱给张德贵,道一声“辛苦啦!”,张德贵回一声“一路平安”,回去兄弟们分了钱,这档攻滩就算完美结束了。

张德贵的老婆在镇上开了个裁缝店,两口子还有一个五岁的儿子和一个三岁的女儿。空闲时,张德贵在望江楼和兄弟们喝喝茶,聊聊天,或者在家逗逗孩子,教孩子念几个字。过几年,他们就可以入学念书了。

日子就像抚河里的水,昼夜不停地奔流着。转眼,就到了1943年。 这年春天,日本人的枪炮声打破了抚河镇几百年来的宁静。一队队日本兵杀气腾腾地开进了抚河镇。

抚河镇的望江楼成了鬼子的司令部。鬼子以抚河镇为据点,四处烧杀淫掠,抢劫了大量的粮食,然后装到船上,准备运往前线。

鬼子占用了老百姓的帆船来运粮,可他们不敢过乱石滩。

一天,在汉奸的带领下,鬼子来到张德贵家——他们要张德贵和他的兄弟们帮他们运粮过乱石滩。

张德贵断然拒绝。

鬼子军官嗖的一声拔出军刀,架在张德贵的脖子上。张德贵冷冷地坐着,面不改色。鬼子军官恼羞成怒,嘴里叽里咕噜地骂着,眼珠一转,放下刀,带人走了。他们抓走了张德贵的老婆孩子,撂下话来:“哪天答应为皇军效力,哪天就放人!”

张德贵像困兽般焦躁不已,想了很久,终于,他到望江楼,跟鬼子说:“愿意替皇军效力。”

鬼子放了人。当天晚上,张德贵把老婆孩子交给他的徒弟赵小雷,让他连夜送他们去乡下避风头。 第二天,晨曦初露,江水苍茫,张德贵和他的十几个兄弟,像每次过乱石滩一样,有序分工,把运粮船带过乱石滩。 张德贵的几个徒弟像往常一样,要一起上船,张德贵不让,他一个人跟着鬼子上了船。 这一次,张德贵没有能够把运粮船带过险滩,在最危险的地方,运粮船撞到了一块大石头,船沉没了。满满一大船大米和押运的十几名鬼子,连同张德贵一起,瞬间,就沉没在波涛汹涌的抚河中,再也不见踪影…… 船沉下去的那一刻,张德贵的兄弟们的号子声猛然如雷声般吼出来——“哎哟咦咦哎哟,哎哎哟,无呀无底深呀个潭,怎呀得呀上啰嗬!”

两岸围观的老百姓不禁流下眼泪,那抚河上的船歌,铿锵有力,在山崖间久久地回荡着……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第6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三段对抚河及两岸险象环生的环境的描写,渲染出此处河道之险以至令人惊心动魄,望而却步,故经此险滩非请当地船工不可。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和老板互致问候、和弟兄们分钱等就体现出张德贵为人和善,做事公平,不徇私。
C.小说开头介绍主人公张德贵水性好,行船技术一流,没有在抚河上失过手,意在为后文鬼子找他帮忙运粮埋下伏笔。
D.答应为鬼子运送粮食,上船时,张德贵一个人跟着鬼子上了船,他知道这将是一趟有去无回的“旅程”,他已经决定与鬼子同归于尽。
【小题2】小说描写张德贵的老婆、儿子、女儿有什么作用?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故事紧紧围绕“船”,请结合文本说说这一物象在小说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