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进城送梨

父亲来了几次电话催我回家,说院子里的梨熟了,让我摘些带回城里吃,说要不是他的腿跌伤了,早送梨进城了。每次接到父亲这样的电话,我总是支吾着应付他,说等休息时会抽空回家。可心里却想,特意回家摘些梨带回城里,好像城里没有梨似的。回家一趟,时间浪费了不算,那车票钱足够买几十斤梨。再说今年的雨水多,梨不甜。因而,我未把回家摘梨的事放在心上。   

谁知,中秋节前的一天,父亲瘸着腿突然出现在家门口,身后背着一只蛇皮袋,像一个行乞的老人。我连忙接过父亲的蛇皮袋,挺沉!父亲紧跟在我身后提醒着,袋里放的是梨,轻点放下,别把梨碰伤了。一听父亲是送梨来的,我有点没好气地埋怨起来:“爸,你腿还伤着呢,大老远送梨来干嘛?要来也不打个电话,我好去车站接你呀!”父亲愣住了,好一会儿才说:“你……你们忙,没时间回家摘梨,我总不能看着梨长在树上烂掉呀!就过节了,中秋节也可以用它敬月啊!”父亲涨红了脸表白着自己进城送梨的理由。   

妻回来了,一听说父亲特意送梨进城,也埋怨起来:“爸,你以后别这样,知道吗,城里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卖梨的,才几毛钱一斤!”父亲被妻的话呛得没一声言语,一副局促不安的样子,仿佛自己走错了家门。   

我和妻的话对父亲有着一种无意的伤害。中饭时他很少说话,吃得也很少。饭后,他把那蛇皮袋里的梨一只只取出来,小心翼翼地平放在餐桌上。收拾好蛇皮袋,父亲执意要回乡下。我再三挽留,父亲却执拗得像个孩子。在去车站的路上,父亲耷拉着脑袋,一瘸一拐地走在我的前面。我劝他别把我和妻的话放在心上,父亲只是默默地走路。望着父亲花白的头发,一种不可名状的愧疚感像一块石头重重地压在我心上。    

回到家中,看到餐桌上一只只青翠的梨,我的眼睛湿润了,眼前出现了十几年前父亲带我们忙着栽梨树苗的情景…… 

妻走过来,对我说:“把梨送给邻居吧!”我木然地拒绝,默默地拿起一只梨,皮也未削,一口咬下去,一股甘泉直入心田。妻见我如此神情,抢下我的梨,去厨房清洗、削皮。等她把去了皮的雪白的梨递给我时,我轻声说:“你也该尝一口,家里的梨真甜!”妻或许听出我的话外之音,也削了一只吃起来。她刚吃一口,便惊讶地叫道:“这梨,怎么这么甜!”   

父亲送来的梨,美美地喂足了我们今年因多雨而厌吃水果的胃。我奇怪,父亲是用什么方法种出如此甜津津的梨的。   

过了几日,我和妻回乡下看望父母。回到家,父亲没在,去了屋后的田里。我和母亲说起父亲送梨的事。母亲说:“对梨树呀,你爸可费神了。他早就从天气预报中听到今年雨水多,一开春,就请人在梨树周围竖起了四根竹篙。梨树挂果后,每逢雨天,他总是扯上塑料布替树遮雨,说这样长熟的梨可以原汁原味。他呀,早把这棵梨树当作自己的命根子了,有虫也不喷农药,宁愿自己站在凳子上,踮着脚捉虫,施的肥也是农家肥,说这样的梨才算是绿色食品。”母亲还说:“你爸看着梨一天天长大成熟,常在嘴边念叨着一句话‘人老了,不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了,只有这树上的梨,能让他们甜甜心’。” 

听着母亲的话,我的眼里含满了泪水,透过窗户,望着院子里依然静立在梨树旁的竹篙,感觉那是一束束爱的光柱。  

   (选自《时文选粹》,有改动)

【小题1】父亲来了几次电话催“我”回家摘梨,“我” 为什么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小题2】第②③段写“我”和妻子对父亲的“埋怨”,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小题3】结合上下文,品味文中划线语句的含义。
(1)饭后,他把那蛇皮袋里的梨一只只取出来,小心翼翼地平放在餐桌上。 
(2)我木然地拒绝,默默地拿起一只梨,皮也未削,一口咬下去,一股甘泉直入心田。
【小题4】作者写“父亲进城送梨”这件事,引发了读者对什么问题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07 03:10: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墨梅

侯发山

杨梅是在那次画展上认识隋军的。

举办个人画展,杨梅有着多重的考虑。自己出道多年,并没举办过个展,想拉出来溜溜,是骡子是马,想听听各方面的意见,以便找到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还有一个原因,她想趁此机会找到另一半。她三十好几了,出来进去跟影子相伴,不是说她挑剔,而是没有对眼的。

画展举办得相当成功,业界好评如潮,被誉为当年画坛杀出来的一匹黑马。画展上展出的近百幅作品,几乎被抢购一空。

对于这个结果,有人士分析后给出两个原因,一个是杨梅的题材好。杨梅不画别的,专画梅花。梅花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之首,也是“岁寒三友”之一,因其所处环境恶劣,却仍在凌冽寒风中傲然绽放于枝头,是中华民族最有骨气的花,是民族魂代表。梅花除了其傲骨坚韧的品性,还有迎春报春的希望之意。作品雅致,可以当做礼品赠与友人、长辈、领导,也可悬挂于家中客厅调节风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画家本人,即杨梅长得俊,有冷艳的别称,还是朵含苞待放的花。

杨梅冷静下来之后,也觉得这位分析人士说得有一定的道理。

在画展上,一位企业界的成功人士花30万购买了杨梅的《喜上眉梢》。该作品以梅花为题材,画中以“没骨法”画枝干,淡墨挥洒,浓墨点苔,苍古老拙。老干新枝,尽显梅花的劲峭冷香、丰韵傲骨,把昂扬向上、豪放不羁的品质都展现出来。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枝干上有两只相对而立的小喜鹊,似在喁喁私语,谈情说爱。作品落款《喜上眉梢》,寓意深远,十分贴题。

有记者问他原因。他说他喜欢梅花。记者再三追问,他红着脸,翻来覆去就这一句话,再也说不出别的什么来。

还有一个富二代,一下子购买了二十幅。

杨梅心里清楚,这类人除了有钱,别的还真没有。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炫富的机会,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喜欢她。

果不其然,画展过后没多久,就有不少人通过各种渠道向杨梅表达了爱慕之意,其中就有斥资30万购画的企业家和买了二十幅作品的富二代。

杨梅说,要画好梅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画梅人还必须有画梅人的品格。

这句话答非所问,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就是拒之门外了。

在那次画展上,杨梅的作品里有一幅《墨梅》,唯一的一幅。因为要迎合市场,这种单一的色调少有人喜欢。这幅《墨梅》是用淡墨画的。搞绘画的人都知道,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即清墨、淡墨、浓墨、焦墨。在这幅作品中,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而成。

在这幅作品前,一个年轻人驻足良久,最后依照1 000元的标价买下了。几乎是下意识地,杨梅撇开围观的同行和记者走了过去,与之攀谈起来。从交流中得知,年轻人叫隋军,在本市审计局上班。

杨梅问:“隋先生,您为什么购买这幅作品?”

“不是便宜吗?!”话一出口,隋军感觉自己说的不合适,忙变换了语气,“这幅作品的梅干虬劲苍老,时而带点飞白,极富质感。梅枝虬曲苍劲,有一种饱经沧桑、威武不屈的阳刚之美。梅花枝条多变而有规律,呈现出一种很强的力度和线条的韵律感……欣赏这幅作品,让人感到画家笔下的墨梅像是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满身都散发出与风霜雨雪抗争的痕迹或者说印记,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宠辱不惊的境界。”

“还有吗?”杨梅一脸笑意,如绽开的梅花。老实讲,这幅作品也是她的得意之作。

她曾暗想,谁能读懂她这幅作品,便可引为知己。

“还有就是色调单纯,黑是黑,白是白,黑白分明。”

看到隋军一脸的痞子劲,杨梅隐隐有些失望,不甘心地又问道:“您打算收藏还是送人?”

“送人,送给我的领导。”

又是一个溜须拍马之入!杨梅心里“咯噔”一下。彻底失望了。

两年后,市里举办廉洁公仆评选,市审计局的局长榜上有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我要感谢我的好朋友隋军,是他送我一幅《墨梅》。梅花画得固然好,难得的是他在画上题了两句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不知道为什么,看着电视里熟悉的《墨梅》,杨梅眼泪哗哗的,似有天大的委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开头以“杨梅是在那次画展上认识隋军的”开篇,引起读者兴趣,随后简要交代了杨梅的个人情况与办展契机。
B.本文语言平实,朴实晓畅。通过描写杨梅与隋军的对话,表现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富有生活气息,情感流露真实生动。
C.文中描写的隋军买画的原因让杨梅“彻底失望”、产生误解,实则是欲扬先抑,隋军与众不同的举止与墨梅淡雅朴素的特征有暗合之处。
D.本文通过杨梅办展、卖画、识人等一系列过程,一波三折,揭露了廉政建设中的阿谀拍马的不正之风,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E.面对杨梅的连续提问,隋军的回答略显敷衍,这是因为此时他已经发现了杨梅对自己有意思,而他并没有与杨梅交谈的兴趣。
【小题2】小说以“墨梅”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说杨梅有识人之明,她既能拒绝金钱诱惑,坚持高洁品格追求,又能欣赏隋军,引为知己。也有人说杨梅有眼无珠,仅仅依据“送给我的领导”这句话就把隋军判定为溜须拍马之人。你赞成哪一种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魂

袁良才

民国二十六年冬,芜湖沦陷。

太平郑氏在长街经营和茂顺茶庄已十余年了,因茶叶品质优良,色相完美,价格公道,且主人郑爽诚实守信,生意在同行业中一路领先。

日军进占芜城,到处血雨腥风,满目疮痍。和茂顺的买卖自然一落千丈,但郑爽还是苦苦撑持着,只是没了闲时画上几笔的雅趣,他企望嗜茶如命的老主顾们在艰难岁月里还能喝上一口好茶,给生活留点想头。

这天,乌云密布,满楼狂风。顷刻间,大雨如注,不知是风吹雨还是雨夹着风,一浪一浪地卷进门可罗雀的茶庄。郑爽头戴瓜皮帽,身着青布长衫,枯寂如古僧,独自坐在店堂里八仙桌旁的太师椅上,边翻阅茶圣陆羽的《茶经》,边不时地品上一口浓酽的香茶——太平猴魁。

不知过了多久,郑爽听到店外的麻石街道上响起皮靴敲地的刺耳的锐响,接着他又感到眼前的光线更加晦暗了,抬眼处,店门口傲然站立着几个戎装整齐的日本军人。郑爽不惊不慌,冷眼视之,然后依旧观书品茶,如无所见。

为首的日酋走上前来,战靴踩痛了郑爽的耳膜,他手里的《茶经》被蛮横地夺了下来,啪地摔在桌上。

郑桑,我的,田中少佐!听说贵店太平猴魁,大大的好!我今日特来买茶。请多关照!

汉奸翻译官附和道,田中少佐酷爱茶道,圣战前也是一个茶叶商人,故此前来以茶会友!

郑爽面无表情地朗声回答,以茶会友?何须兵戎相见?恕敝号茶叶不能卖与你们!

田中少佐气得仁丹胡抖个不停,为什么?

郑爽轻蔑地笑了笑,将军别忘了,我经营的乃是太平猴魁!你们占我河山,杀我同胞,中华不复太平,处处战火焦土,你还配喝茶之极品太平猴魁吗?

一名日军刷地抽出东洋刀,你的,死啦死啦的有!

郑爽仰脸大笑起来,反唇相稽,难道这就是你们所谓的以茶会友,日中亲善吗?!

田中少佐用手势制止了手下,换了一副笑脸说,约西!郑桑,恕在下无礼。我的,改日再来叨扰!

黄梅雨绵绵不绝,一如郑爽的心绪。店里的生意几近断绝了,他已差人将妻儿老小送回太平猴坑老家了,那里是新四军的防区。他知道,该来的就要来了。

店堂里又晦暗了一下,郑爽放下《茶经》,作起身相迎状。

来人完全是一副商人打扮,但一撮仁丹胡煞是刺目。

郑桑客气了!田中少佐径自在八仙桌旁另一边太师椅上坐下,并摘下礼帽。

郑爽微微一笑道,将军此来真是轻车简从,诚心可鉴啊!

田中少佐哈哈大笑道,我们本是同道中人,以茶会友,自当儒雅有礼。

郑爽点了点头,既然将军是以同道身份诚心而来,在下必当奉若知己。我们还是先听茶,再品茶吧!

大大的好!田中少佐似乎对郑爽前后态度的转变颇感满意。

《茶经》云,南方有嘉木,即茶树也。太平猴魁产于终年云遮雾绕之高山,鲜叶集天地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品质极佳,加之邑人王公魁成独创猴魁茶制作工艺,从而金相玉质,秀外慧中,舒两刀一枪之形,泛鹅黄翠绿之色,吐兰麝馥郁之香,蕴醇厚绵长之味,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举夺得金奖恰是实至名归啊!

郑爽如数家珍,滔滔不绝,田中少佐听得一惊一乍,如醉如痴。

终于,听得郑爽发话,将军,下面我们可以品茶了。田中大喜。

只见郑爽从卧房里捧出两个早放好茶叶的玻璃茶杯,置于八仙桌上,然后以沸水冲泡之,但见杯中茶叶根根直立,舒展成朵,色泽悦目,暗香浮动,整个店堂仿佛霎时浸泡到山野的春光里。

将军请用茶!太平猴魁将把您带到妙不可言的极乐世界里。

田中少佐金鱼眼骨碌碌转着,一欠身,说,你的,先用。

郑爽哈哈大笑起来,将军的武士道精神哪去了?何以这般杯弓蛇影?

田中少佐脸上红一阵、紫一阵、白一阵,见郑爽连喝几口茶水,浑然无碍,这才同郑爽交换了茶杯,慢条斯理地啜饮起来。

田中少佐一副极受用的模样,伸出大拇指,迭声称赞,朋友,大大的!贵国茶仙卢仝《七碗茶歌》,尽得其妙啊!日本茶道亦由此而来。

郑爽陪田中把盏品茗。田中突然问,郑爽,猴魁茶现在可以卖给皇军了吧?金票大大的有!

郑爽摇手道,将军,好事不在忙中起,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我说过,先听茶后品茶,同理,先懂茶后卖茶。这是我郑氏祖上定下的规矩!

田中少佐强压心头不快,到底没有发作,金鱼眼满是狐疑地问,郑桑,你的认为我还不懂茶道?

郑爽猛地一掼八仙桌角的那本线装书,正色道,早着呢!不能倒背如流、融会贯通《茶经》,焉能侈谈懂茶?!

田中少佐大冬天竟额头冒出汗来,双手接过《茶经》,郑桑,这本奇书我的寻觅多年,今日才有幸睹其真容。三日后,请郑爽考我!

几天后,一队荷枪实弹的日军团团围住了和茂顺茶庄。

汉奸翻译官叫嚣道,姓郑的良心大大地坏了!在书页翻口暗暗涂了氰化钾,田中太君已魂归东瀛了!

待日本人冲进店堂,只见郑爽气定神闲地俯身八仙桌旁,头戴瓜皮帽,身着青布长衫,正在画一幅墨梅图,题诗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一把东洋刀刺进了郑爽的胸膛,霎时间万千红梅怒放……

八仙桌角放着一铁盒猴魁,下面压着一纸信笺,漂亮的蝇头小楷:送田中的母亲品尝。她也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受害者!

《太平县志》载:邑人郑爽巧与日寇周旋,赢得宝贵时间,将库存数千斤太平猴魁茶秘密运往岩寺新四军军部,杀己身以成大义,毁家业而纾国难。先人郑爽的遗训被制成牌匾,悬挂在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和茂顺分店里。云:太平猴魁有茶魂,善恶忠奸辨分明。精忠报国何惧死,诚实守信莫乱真。天生尤物净似禅,种茶即种菩提心。勿以怨怼玷美誉,冰清玉洁冠群伦。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两次关于“雨”的场景描写,都是为了展示了人物活动的“舞台”,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并为故事发展做铺垫而着笔。
B.“光线更加脚暗了”“店堂里又的暗了一下”,“暗”一词出现两次,既指来人挡住了视线,也暗示郑爽心情微妙的变化。
C.篇末郑爽气定神闲地画墨梅图,题《梅花》诗,通过神态、动作的刻画,展示郑爽面对死亡毫不畏惧、从容淡定的内心世界。
D.最后田中太君因翻看涂了氰化钾的《茶经》后死去,情节发生了突转,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也展现郑爽的智慧与谋略。
【小题2】请结合文本探究文中反复出现《茶经》的用意。
【小题3】小说为何在结局之后加上一段《太平县志》的相关记载?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所谓六艺乃春秋时固有之学问,先孔子而存在,孔子实未制作之。但孔子虽未曾制作六艺,而却曾以六艺教弟子。故后人以六艺为特别与孔子有密切关系,亦非毫无根据。以六艺教人,并不必始于孔子,据《国语》,士亹教楚太子之功课表中,已有“诗”“礼”“乐”“春秋”“故志”等。但此等教育,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受。不但当时之平民未必有机会受此等完全教育,即当时之贵族亦未必尽人皆有受此等完全教育之机会。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到鲁方能见各国之诗与乐,可见“乐”“诗”各书,在当时乃是极名贵的典籍学问。
孔子则抱定“有教无类”之宗旨,“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此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凡缴学费者即收,一律教以各种功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故以六艺教人,或不始于孔子;但以六艺教一般人,使六艺民众化,实始于孔子。以后各家蜂起,竞聚生徒,然此风气实孔子开之。
孔子之讲学,又与其后别家不同。别家皆注重其自家之一家言,如《庄子·天下篇》所说,墨家弟子诵《墨经》。但孔子则是教育家。他讲学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之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所以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所以颜渊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庄子·天下篇》讲及儒家,即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此六者正是儒家教人之六种功课。
惟其如此,所以孔子弟子之成就,亦不一律。《论语》谓:“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可见孔子教弟子,完全欲使之成“人”,不是教他做一家的学者。
孔子又继续不断游说于君,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此等举动,前亦未闻,而以后则成为风气;此风气亦孔子开之。
再说孔子以前,未闻有不农不工不商不仕,而只以讲学为职业,因以谋生活之人。古时除贵族世代以做官为生者外,吾人亦尝闻有起于微贱之人物。此等人物,在未仕时,皆或为农或为工或为商,以维持其生活。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南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孔子以前,不仕而又别不事生产者,实未闻有人。《左传》中说冀缺未仕时,亦是以农为业。孔子早年,据孟子说,亦尝为贫而仕,“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孟子·万章下》)。但自大收学生以来,即纯以讲学为职业,为谋生之道。不但他自己不治生产,他还不愿教弟子治生产。樊迟“请学稼”,“请学为圃”;孔子说:“小人哉!樊须也。”他这种不治生产的办法,颇为其时人所诟病。据《论语》所说,荷蓧丈人谓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此外《庄子》亦载盗跖谓孔子:“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庄子》中所说,不可认为实事。但此等批评,则是当时可能有者。
观此可知儒家之一种风气。惟其风气如此,于是后来即有一种非农、非工、非商、非官僚之“士”,不治生产而专待人之养己。此士之阶级,孔子以前,似亦无有。以前所谓士,多系大夫士之士,或系男子军士之称,非后世所谓士农工商之士也。此种士之阶级只能做两种事情:即做官与讲学。此所谓: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即是此阶级之创立者,至少亦是其发扬光大者。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是春秋时期固有的学问。孔子虽未创作六艺,却将其当作教学的教材,所以后世认为六艺与孔子关系密切,也有一定道理。
B.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理念,不过问学生的出身,只要缴纳学费者,一律教给他们各种功课和名贵典籍,这在当时是一大解放。
C.孔子之所以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是因为他讲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培养儒家学派的学者,而在于培养能为国家服务的人才。
D.孔子一直以来不治生产,不农不工不商不仕,颇受时人诟病。荷蓧老人说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即是批评其此种生活态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孔子以前为官的人有两种:世代为官的贵族,出身微贱但后来出仕的人物。第二种人在为官以前,都为维持生计而干过其他行业。
B.孔子的学生樊迟希望学习农耕和种植的技能,孔子斥其为“小人”,说明孔子认为读书人从事农业生产是品德卑劣的体现。
C.《庄子》记载的盗跖对孔子不耕不织,以如簧巧舌迷惑君王等批评虽然未必是实事,但可能确是当时的人对儒家的看法。
D.孔子创立或者至少是发扬光大了士人这一新兴阶层,这个阶层的人只能做为官与讲学这两件事,并且这两件事还能相互促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到鲁方能见各国之诗与乐,这可印证六艺学问在当时的珍贵性。
B.孔子欲使弟子成人,而非成一家之学者,所以颜渊子路虽皆为孔子门生,但颜渊注重仁德修养,子路擅长政治事务,他们的成就并不一律。
C.因孔子首以六艺教人,从而开创了教育的风气,其后各家蜂起,皆效仿孔子招收学生,故而后世推崇其为“万世师表”。
D.孔子对先秦时期教育的普及、游说之风的兴起、士人阶层的出现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可见其在我国历史上享有的极高地位。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神秘的文艺(有删节)

余雷庆

①文艺的神秘源自人的神秘。毛姆说:托尔斯泰出生于乡村贵族家庭,这样的家很少产生杰出作家,“在当时,俄国有许多这样的乡村贵族,他们年轻时赌博、酗酒、玩女人,然后结婚、在庄园里定居、生一大群孩子、骑马、打猎、照管自己土地和农奴。他们中间也有不少人和托尔斯泰一样具有自由主义倾向;和他一样为农奴的无知、可怕的贫困和恶劣的生活状况感到忧虑,也和他一样想改变农奴的命运。然而,有一点托尔斯泰却和他们不一样,那就是他在过着和他们一样的生活的同时,却写出了两部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至于他是怎么写出来的,却是一个无法解释的谜,就像苏塞克斯郡一个老派绅士的儿子(指雪莱)居然会写出《西风颂》来一样。”(《毛姆读书随笔》)

②文艺的神秘便是一切创作的神秘,而文艺家有时会将它们弄得更加神秘。托尔斯泰说,他并没有想让安娜死,是人物后来自己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可是,我却爱听同样是杰出小说家的毛姆的话:“安娜爱上了渥伦斯基,托尔斯泰对此大不以为然,为了让读者懂得罪恶的报应就是死亡,他便把一个悲惨的结局强加到安娜身上。安娜的死,除了托尔斯泰有意要把她引向死路,没有其他理由可以解释。”因为,“既然安娜从未爱过她丈夫,她丈夫也从不把她放在心上,她为什么就不可以跟丈夫离婚,改嫁渥伦斯基,从此快快活活过日子呢?”这正是我当年看书时的疑问:既然那个上流社会,人们都以有情夫为荣,为什么保持暧昧关系可以,正大光明离婚结婚就不可以呢?

③毛姆说得合乎情理,安娜哪里是自己要死,是托尔斯泰要她死。一个虚构人物,只活在创造他的那个作家那里,别的作家半点奈何他不得。《红楼梦》里的人物够活生生了吧,一到高鹗笔下,全部走了样;即便有些事已经知道了个八九不离十,比如林黛玉会早死,就是不知道她怎么死法。人物如牵线木偶,线在作家手里,演出他说了算。人物的行动不过是作家对这个世界看法的演绎,他心里的感情感觉感受,自觉不自觉地,通过指挥人物的行动,宣泄出来。换一个人,换一种感觉,那便是另一个人物了。

④安娜自己走向死亡,这种感觉是没有验证的,但托尔斯泰认为她犯了罪失去道德,这是他实在的、拽着他的笔走的感觉。托尔斯泰过着和其他乡村贵族一样的生活,但他的内心生活分明是不一样的。小说世界是现实之上的另一个世界,这种说法我不相信,小说世界分明就是创作者的内心世界,他若没有跟别人不太一样的、丰富的内心生活,断写不出让人刮目相看的文字。

⑤若是我们同意今天好的文艺作品实在太少,也许就在于我们今天的人没有这样子要追求内心生活吧。今天中国从外部世界看富人和穷人的差距是很大的,可是我恐怕他们的内心生活极其相似。从前批评农民,说他们只知道“老婆孩子热炕头”,胸无大志;如今《让子弹飞》流行了,立刻每天的新闻插播广告中我都听到这样的新生活宣言:“带着老婆开着车,吃着火锅唱着歌。”——除了外部形态有些不同,实质内容我一点也看不出有什么不一样。今天不管穷人富人、商人艺术家,不管看上去怎样南辕北辙,追求的目标往往会惊人的一致:有钱再有钱,有钱加有名(或者反过来也行),有钱有名就是成功。这样子的没有悬念,如何会产生文艺所需要的神秘内心世界。

⑥文艺之神秘,全在创作者的内心。        。这是目前文艺作品之不好看、之重复雷同的根本所在。

⑦所谓内心世界,是是非爱憎善恶分明的世界,是情感炽烈、体验深刻的世界,是自然的、未被扭曲的人类天性能够自由成长的世界,她的神秘是一切生命生长的神秘,她也是创作最深的隐秘所在,有之,则虚构便是真实,无之,则真人真事也是假。想要虚化她?更是徒劳。她是各色人物背后的那根线、那只操纵的手,没有她,便没有演出。

【小题1】第①段中,毛姆认为,托尔斯泰出生乡村贵族家庭却写出两部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是无法解释的谜,而本文作者的解释是。
【小题2】文章第②段引用毛姆对安娜·卡列琳娜之死的解释的作用是。
【小题3】根据文意,题目中的“神秘”二字的含义是。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段的“创作的神秘”是托尔斯泰没想让安娜死,而是人物自己走向死亡的。
B.作者认为高鹗续写《红楼梦》不成功的原因是,作品中的人物只属于创造出他的那个作家。
C.当今缺乏优秀文艺作品的根本原因是今天的人们内心生活的苍白。
D.一个作家如果有了丰富的内心世界,那么他创作的作品即使是虚构的也会给人真实之感。
【小题5】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⑥段横线上,语意最连贯的一项是(   )
①我们看一部作品,实在是看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看一个人生命力的演出
②轰轰烈烈地营造外部手段,内心苍白到可笑,这样的反差愈强烈,带给欣赏者的失望愈巨大
③且外部的一切都好学,确切地说是好模仿
④因此文艺之要紧处,也全在一个人如何锻造他的内心世界
⑤但一部作品的灵魂,却是一件不好办的事,借是借不到的,只好凑合着把自己旧有的拍打拍打再上阵
A.⑤①③②④B.①③②④⑤C.①④②③⑤D.①②③⑤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民网】“公考热”曾经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5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却显示,2015年春节公务员跳槽数量更比去年增加超三成。这一出人意料的结果令人惊诧,公务员“跳槽热”是否真的来临?
这又是喜欢是忧?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大力整顿四风,并出台各项规定与禁令。我国公务员便逐渐地褪去了“光环”、逐步走下了“神坛”。随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这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当有力的。公务员愿意跳槽、敢于跳槽,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当然,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需要稳定的建设与发展;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面影响,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
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少一些过度的解读,相信最终势必会达到“多赢”的状态。
材料二:
【新华网】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向来被认为抱着“铁饭碗”的公务员,竟成为当前跨界跳槽最活跃的人群。
其实,公务员只是普通职业中的一种,公务员行业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样光鲜。首先,公务员并非是个高收入行业,同样大学同年毕业的大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和当公务员,5年以后,收入就会拉开明显差距。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这种差距就越明显。其次,“上升空间狭窄”、“人事关系复杂”“自我价值体现困难”等问题,也时常困扰着他们。这样的情况下,公务员频繁跳槽,其实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所以,社会应当以平常的心态来看待他们的选择,对公务员跳槽多些理解与包容。
从某种角度来讲,公务员辞职人数剧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一方面,不少抱着升官发财的想法才进入公务员队伍的离开,有利于干部队伍吐故纳新;另一方面,优秀人才不再只向公务员这种单一职业蜂拥,这是市场主体和管理人才的回归,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与构建。
跳槽既是市场条件下自由选择的结果,也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纠偏”。对于单位来说,老员工的离开一方面有利于更新换代,但大规模员工离职尤其骨干员工离职,则容易导致人才短缺,应当引起警惕并适当采取措施的。所以针对公务员频频辞职“下海”现象,政府应当建立合格人才进得来、不合格的人出得去、优秀人才留得住的公务员选拔任用机制。对于用人单位,也要用待遇留住人才,解决他们基本的生存发展问题。只要实现一个行业内人才的自由流动与良性竞争,并且赋予这一行业从业者合理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尊严,那么它就会自动实现人才的匹配,而不会出现短缺的问题。
材料三:
【曲靖文明网】曾经让许多年轻人慕名并为之倾心竭力的热门行业在出现了倒寒逆流之潮——公务员跳槽,这让很多人深感震惊和意外,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年轻人放弃“前功”、尽弃“公务员”而另谋生路呢?
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和严格管理,让许多年轻人越来越感受不到国家公务员带来的种种实惠,这是公务员跳槽的客观原因。中国公务员制度有一个成长、发展的历程,它引纳外国的公务员制度并采用了古代的“科举制”的积极因子。但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地纳入法制化轨道,行政工作人员的行为有了规范和约束,自然感到受限制。
相比其他行业的收入,原先的愿望打算与现实需求的巨大反差,使公务员萌生了跳槽另谋生路的打算,我想这是跨行业公务员跳槽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因。
中国在职公务员的跳槽和近几年“国考热”的降温,是人们对各种职业工作认识的理性回归。以前很多人认为在国家的行政部门从职既有政治上的功名,又有经济上的实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国家公务员只是为人民办实事的工作人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随着认识上的变换,一些公务员选择跳槽,流动到其他的行业,也属正常。
针对以上的问题,政府要大力推进,行动起来。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是中国公务员的“跳槽”助推器。国内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公务员的“跳槽”也是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让公务员的“跳槽”融入到正常的流动中来,政府需要思考。
【小题1】【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对“公务员跳槽热是喜是忧”这一问题持谨慎观望的态度,既指出了公务员跳槽在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上的好处,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突出强调遵循市场规律的重要性。
B.材料二认为,社会对待“公务员跳槽热”这一现象应给予理解和包容。材料在分析了公务员跳槽的原因和社会意义的基础上,也向用人单位和政府提出了的相应的应对措施。
C.材料三对公务员跳槽现象原因的分析侧重于为政府提供相应的应对思路,认为政府若能建立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就能让公务员融入社会各行业的正常流动中去。
D.三则材料都围绕“公务员跳槽”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真实客观的报道,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或意义,读者综合参考可以比较全面地把握新闻事件的价值。
【小题3】【小题4】下列各项中,对材料三“公务员跳槽热”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越来越多的年轻公务员希望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以达到与自身能力和需求相匹配的收入水准。
B.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动作和严格管理,一方面强化了对公务员行为的规范和限制,另一方面也取消了公务员的各种实惠。
C.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纳入法制化轨道,公务员受到了更多的限制、约束,表现自我能力和价值的空间变得狭窄。
D.人们对公务员职业工作的认识回归理性,认识到公务员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
E. 社会各行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作为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公务员的正常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小题5】【小题6】对“公务员跳槽热”现象,材料一和材料二认为会带来哪些问题?它们的分析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原文信息,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