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梁小青

贾大山

最近,文化馆要举办一次声乐训练班,为工厂、企业培训一批业余歌手。开班的前一天,来了一个农村姑娘,非要参加这次训练班不可。她说,她爱好文艺,唱歌、跳舞、演戏,她什么都爱;要是不收,她就不走,行李都带来了。馆长请示我,怎么办?

“她多大?”我问。

“二十一二岁。”馆长说。

“哪村的?”

“梦庄的。”

一听是梦庄的,我的耳边立刻响起一个遥远的歌声。我说:“明天让她参加试唱吧。”这一天,我的耳边总是响着那个遥远的歌声……

那一年的冬天,大雪封了路。一天下午,我们几个插队青年没事做,在小土屋里打扑克牌。一个同伴忽然说:“听,有人唱歌!”仔细一听,果然有人唱歌。那歌声很轻,很嫩,一会儿飘到窗前,一会儿绕到屋后,仿佛是故意让我们听的。我们所有的眼睛一齐望着窗口,认真地听。

真的,自从到了梦庄,我们从未听到这样的歌声。在我们的印象里,梦庄最大的特点就是静悄悄、静悄悄。静悄悄的田野、树木,静悄悄的街道、房屋,静悄悄的太阳、月亮。早晨,一两声长长的牛叫;晚上,几个卖豆腐的梆子声,是这里唯一的音乐。在这样的雪天,我们听着那轻柔的、飘忽不定的歌声,就像是在无边的沙漠里,忽然发现了一片绿阴,一股清泉……

我开门一看,只见门前的槐树那里,站着一个小姑娘,不过七八岁,穿一件大红袄。她看见我,朝树后一躲,歪着头冲我笑。我向她招了招手,把她叫到屋里问:

“小姑娘,你叫什么名字呀?”

“我叫梁小青。”她认生地望着我们说。

“这样冷天,跑出来干什么?”

“你们城里人,一定会唱歌吧?”

“想跟我们学唱歌?”

“行吗?”

“行呀,你得先唱一个。”

她歪着头想了一下,说,“唱个《绣手绢》吧?”

她唱起来了。唱的是民歌曲调:

一条手绢绣得新,上绣着日月并三春。哎咳哎咳哟,上绣着日月并三春……

她唱完了,我们一齐拍着手说:“小青,你的嗓子真甜呀!”

“我们村的姑娘嗓子都甜--我们村的水甜!”

说完,她又唱了几支古老而又新鲜的民歌。

此后,她经常来找我玩儿,我教了她许多革命歌曲。于是,上学下学的路上,每天飘起了她的歌声;冬天拾柴火,夏天采木耳,沙滩上的树林里也飘起了她的歌声……

她高兴地唱着,后来又爱上了戏曲--那是因为大队买了电视机。几出京剧,不知看过多少遍了,还是看。一天晚上,正播《红灯记》,突然停了电,急得她跳着脚喊:

“点着蜡演!点着蜡演!”

那天晚上一直没有来电。回家的路上,她走得很慢,一句话也不说。走着走着,她忽然站住脚,抬头望着我说:“叔叔,总有一天,我也能演铁梅!”

朦胧的月色里,她的眼睛很明亮,她的表情很奇特。我牢牢地记住了她的眼睛,记住了她的表情……

第二天上午,我在文化馆的小礼堂里见到了她,真的就是梁小青!她长高了,胖了,穿一件华美的淡粉色的连衣裙。那裙子很薄,很轻,一着风吹,浑身就起了波纹,像是能把她吹走似的。我不懂衣料,一个姑娘告诉我,那叫什么“柔姿纱”。

她不叫我“局长”,仍然叫我“叔叔”。我问她今天演唱什么歌曲,她很自信地说:“《绣手娟》,行吗?”

我怔了一下,不由得又想起那遥远的民歌,那遥远的雪地。我又问:“别的呢?”

“《社员都是向阳花》。”

“别的呢,别的呢?”

她还没有回答,馆长宣布试唱开始了。一个叮咚叮咚的声音,拖着长长的尾巴,在小礼堂里响起来,那声音颤悠悠的,仿佛来自深山幽谷,湖面井底,很是动听。小青坐在我的身后,悄悄地问:

“叔叔,这是什么东西呀?”

“电子琴。”我说。

紧接着,架子鼓、电贝司、电吉他,一齐响起来了,轰隆隆、叮当当、呜喇喇,音势浩大,震耳欲聋。在电声乐的伴奏里,歌手们演唱着自己最得意的歌曲。唱法十分新奇,像呐喊,像惊叫,像私语,像叹气,各自不同,各尽其妙。至于他们唱了什么,我一句也听不清,心里只想着那遥远的民歌,那遥远的雪地……

他们唱完了,馆长叫:“梁小青”但是没有答应。

她走了。她悄悄地走了。这是我所料到了的,也是我所没有料到的。其实,她不该走。她的歌子虽然陈旧,但是比较起来,歌手们的音色、音准、乐感,哪一个也不如她。

农历七月十五,梦庄庙会,我想借检查文化市场的机会,顺便去看看她。

梦庄的大街热闹极了。街道两旁,排满了做生意的车、摊、棚、帐;卖小吃的吆喝声,变戏法的聒噪声,耍猴儿的锣鼓声,响成一片。村东口上更是热闹,十几个老太大和中年妇女,哗哗地打着扇鼓,正在“跳神儿”。我挤上前一看,这队伍里竟有梁小青!她仍然穿着那件华美的淡粉色的连衣裙,哼哼地唱着,翩翩地舞着,像一只飞来飞去的大蝴蝶。我生气地叫一声:“小青!”

“叔叔!”她看见我,立刻向我跑过来,满面笑容地说:“叔叔,你看我跳得怎么样啊?欢迎指导!”

“你,年纪轻轻,怎么也搞迷信活动?”

“这不是迷信活动,这是舞蹈。”

“胡说,这叫什么舞蹈?”

“这叫乡下迪斯科呀!”

说完,她又跑回去,尽情地唱起来、跳起来了。

我呆呆地站着,眼睛有些模糊,满耳一片哗哗的扇鼓声。我听不清她唱什么,看不清她的表情,眼前只有一个华美的淡粉色的连衣裙飞舞飘动着--那确实是叫“柔姿纱’’。

(选自《梦庄记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我”的回忆插叙了与小姑娘的相识过程,突出梁小青对艺术的热爱,也交代了开头一幕发生的缘由,拓展了小说的叙事空间。
B.梁小青在上学放学路上、在四季的劳动中都在唱歌,有着乐观的性情;她热爱戏曲,信自己也能演“铁梅”,对艺术梦想有着执着的追求。
C.梁小青虽有甜美的嗓音,但她的演唱曲目陈旧,与城里的新式乐器和新式表演格格不入,她知难而退悄悄离去,倒也在“我”的意料之中。
D.小说并没有制造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以朴实淳厚的语言和清新的格调来展现人物美好的性情,通过“我”的情感体验,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
【小题2】记忆中的梦庄是“静悄悄的”,而再次看到的梦庄却是“热闹的”,请分析作者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小题3】梦想演“铁梅”的梁小青,却最终成为乡村庙会“跳大神”队伍中的一员,有人认为这是梁小青的悲剧,你怎么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1 12:45: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夜行列车

胡炎

漆黑漆黑的夜,列车像一条泅渡的鱼,游向看不见的远方。

疲倦像一只无形的手,合上了一双双沉重的眼睛。几个精力过剩的民工,脱下臭烘烘的鞋子,两腿交叉盘坐在座位上,饶有兴致地打着扑克。间或有列车员走过车厢,逡巡着那些睡意蒙咙的旅客,提醒他们看好行李。

她也困了,不时迷迷糊糊地打一个盹。身旁,老伴儿歪着头已经睡熟了,嘴角垂下一条黏亮亮的口水,偶尔咂巴咂巴嘴,似乎在梦里尝到了什么美味。

她撩起襁褓的一角,婴儿,酣酣地睡在怀中。

手机震动起来:“路上没堵车吧?”这已经是老黑第三次询问了。

“堵车”,这是只有他们才能够听懂的暗语。

“没堵,准点到。”她答得心不在焉。

仿佛怕婴儿飞了,她下意识地把婴儿抱得更紧了些。此刻,她与婴儿似乎融在了一起,婴儿那娇嫩的肌肤似乎与她密不可分了。

“况且——况且——”车轮与铁轨,反反复复地重复着这个词,“况且”什么呢?

似梦非梦,恍惚中她好像已经回到了家乡,那皑皑雪山下古朴而贫穷的山村,山上的寺庙里,梵音袅袅,木鱼声声。缭绕的白云间,回荡着天籁般的歌声。可是,那歌中所唱,她此刻居然记不清了。

漆黑漆黑的夜,列车像一只不安的鲸,狂躁地扑向无边的黑暗。

“哇”的一声,婴儿突然哭闹起来。、地-个激灵坐直了,掀开襁褓,婴儿的小睑通红通红。是饿了吗?可是,她的胸脯是干瘪的?她慌忙把备好的奶嘴塞进婴儿口中,但婴儿摆脱了,哭声越来越大,仿佛要把人心撕碎了。

“怎么了?”老伴儿也给惊醒了,有些紧张地问。

她茫然地摇摇头,突然若有所悟,拿手试下婴儿的额头,火辣辣地烫?

“天哪,孩子发烧了!”

老伴儿给这突然的变故搞得手足无措。旅客们纷纷醒来,那几个打扑克的民工扔下手里的纸牌,拿着仅有的一袋饼干簇拥过来。其他人也纷纷围拢上来,七嘴八舌地询问着婴儿的情况。

“没事,喂喂奶就好了。”老伴儿故作轻松地回答,一面向她使着眼色,示意她赶快离开。

她抱起婴儿,向大家讪笑着,贼一样躲进了卫生间。老黑的电话又来了,显然,他听到了孩子的哭闹声:“怎么回事?”

“孩子病了,烧得很厉害。”她的声音有些发抖。

“笨蛋,连个娃子都看不好!”老黑骂起来,“快捂住他的嘴!”

她哆哆嗦嗦地伸出手,捂在婴儿的嘴上。婴儿拼命地转动着脑袋,两脚狂乱地蹬着襁褓。她的心一阵战栗,手不自觉地松开了。

“怎么还没捂住,没用的东西!”

“孩子……孩子会憋死的。”不知为何,她的泪潸然而下,沿着深深的皱纹,冰凉地滑下面颊。

“他不死,大伙儿都得死!”老黑气急败坏了,“动静这么大,早晚得出事。给老子听好了,这单生意废了,把这鬼娃子给我隔窗扔出去!”

她愣着,像一截枯木。

“听好了,敢连累了老子,今晚就让你老娘上西天!”

她的头一阵荤眩,趔趄了一下,差点跌倒。她想到了卧病在床急等救治的老娘,想到了一脸苦相还在打光棍的儿子,想到这是人贩子老黑交给她做的第一单活儿,想到婴儿那痛不欲生的年轻的妈妈……

在婴儿已经沙哑的哭声里,她咬咬牙,狠狠地关掉了手机。

敲门声,一声紧似一声。她仰起头,长舒一口气,然后,打开了卫生间的门。她看到了旅客们关切的眼神,看到了面色煞白的老伴儿,也看到了神情冷峻的列车员和乘警。

她跪下了,嘴里只有四个字:“救救孩子!”

列车,停靠在灯火通明的小站,一辆120急救车,一辆闪着警灯的警车,静静地停在站外。

“老伴儿,回家了。”她说。

漆黑漆黑的夜里,她觉得自己像一只乌,穿过黑色的迷雾,飞向遥远的黎明。她真真切切地听到了萦回在雪山上的歌声:

圣洁的雪山啊

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我追逐着飘扬的经幡

回到梦中的家乡…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目中,“夜”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列车”是故事展开的动态场所,特殊的环境有利于营造特殊的故事氛围。
B.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面对生病的孩子,车上旅客十分关心,“老黑”却是冷酷无情。
C.“救救孩子”一语是小说的关键,它不仅表现出女主人公人性的复苏,也是使孩子转危为安、使主人公自己重返故园的关键。
D.小说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在环境烘托、彼此衬托中,完成了一组人物群像的塑造。
【小题2】请简要概括女主人公的形象特征。
【小题3】小说以歌词收束全篇,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从哲学看人生

傅佩荣

①“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初次读到这句话时,心中领悟了两点:一、人生就是买面包,烘面包,吃面包的过程;二、若要面包好吃,需要调味的蜂蜜,而那蜂蜜应该就是“哲学”。

②这样的比喻一定是西谚翻译过来的,因为我们传统的食物中,面包从来就不是正餐,至于蜂蜜,也不像大家平常使用的佐料。即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明白一点:活着,是一回事;但要活得有有意义,则是另一回事;哲学就是环绕着“意义”问题而展现的万花筒,所谓“意义”,是指“理解之可能性”,譬如,我到一家希腊餐厅,看到菜单上写着希腊文,完全看不懂,那么这份菜单对我就没有意义,于是乎,我如果不愿闭着眼睛乱点菜,就只好观察邻座客人桌上现成的菜肴,再以手示意侍者也端上同样一份,如果不谈哲学,则人生不陷于盲目瞎闯或随俗浮沉者,大概不多啊!

③任何文化传统,一定都有理念的成分,在表达理念时,有的使用象征手法,如艺术、文学与宗教;有的诉诸纯粹思维,以概念来清楚表现,那就是哲学了。没有人不渴望清楚了解人生的真相,因为如果错过此一真相,则人的各种抉择无异于冒险。这种冒险未必带来立即而明显的困境,但是想到“时间一去不回头”,已经足以让人怅然不已了。尼采说得好:“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够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换言之,只要了解人生的整体构图,知道自己为何有此一生,以及最终将要完成的目标,那么眼前的苦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④孔子与颜回在德行及学识上可谓过人远矣,但是一生有志难申,十分委屈。令人讶异的是,孔子“乐在其中”,颜回“不改其乐”。儒家人物如此,道家则另有一番境界。老子处身人群中“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长生久视而自得其乐。庄子虚拟了几位智慧通透的朋友,大家见面时,“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逍遥于自然大化之中,倒下做梦即是蝴蝶,气散而死了无牵挂。因为道家所谓的“道”,正是展现整体和谐圆满的象征,它代表万物之始源与归宿,能够觉悟这一点,无异于大放光明,人生也不再受制于痛苦、罪恶、死亡的威胁了。

⑤不过,中西哲学史上列了许多哲学派别,难道都有各执一词的理由吗?我们又如何定其优劣?关于这一类问题,不妨让专家去烦恼,我们所需要的是有效的示范。譬如,一位哲学家的理论,是否可以让我理解,理解之后是否可以付诸行动,从而改变我的生活方式与生命形态,使其转向安定与快乐?回到前述的面包比喻,就是好的哲学必须证明它是甜美的蜂蜜,足以使人生显示丰富的趣味,并且是不论任何一种人生,都会因而变得回味无穷。

【小题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第④段引述儒道两家的事例有何作用?
【小题3】文章首尾两段都写到“面包和蜂蜜”,有何效果?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油 菜 花

①我从来不会留意哪儿开什么花。

②虽然,遇上好看的花,也会眼前一亮,心中一动涌起一股爱怜;但那会很快过去,随时光淘刷遗忘干净,而绝不会总惦记着它。花简直也是一种流水,喧闹地斑斓一时,又突兀地枯败殆尽,让我这样的人,不仅没养成对花的癖好,甚至缺乏花的常识

③然而莫名地,我这花盲,却与一种花暗中有了什么关系。不分冬夏无论南北,我与它到处相遇。后来不由我不想:怎么到处总碰上它呢?

④它就是油菜花。

⑤那年在河州,算来该是六月的日子。只记得积石山一面拖拽的坡麓上,鲜黄的油菜花一片接一片。这里是河州城的西南乡,保安人的聚居地,保安人是另一支比较小的古代蒙古遗民。

⑥油菜花,正在远近的凹地坡麓上怒放,那一派浓烈的黄色,给我说不清的振奋。那是我留意这花的头一次。

⑦在贫瘠、不公、阴暗的季节,油菜花突然跳出来,给大地涂满泼辣辣的亮色。宛似热烈的希望,忽然间被抛撒了满山遍野。山脉横亘在青藏前沿,造物主的巨笔饱蘸鲜黄,涂抹在遮断眺望的大山上。无论谁都禁不住油然浮起的快意:一块块的黄色,闪烁引诱,扫荡了心底的阴愁。

⑧再吃清油的锅盔、炒成的洋芋菜——滋味不一样了。味重色浓的清油,在盘底积了薄薄一层油菜黄。它确实香,嘴里知道,但说不出来。我猜,哪怕你洋包装色拉油流行超市,某一天,若是锅里换了别的油,西北五省的汉子会齐齐地放下碗,“嗯?”一声,大惑不解。

⑨我一直没造访过油坊和水磨。虽然我模糊知道,满山的油菜地都是为了食用油。我对油菜花的好感,只为它带来的明亮视野。

⑩早忘了广东湖南是否也种油菜花,估计答案大概是肯定的,只是没人留意,没有把它们与西北联系。

(11)既不留心,也就说不出湖广的花期、更不知它们与百姓的纠葛,与生计风景的关系了。

(12)知道的只是:四川的油菜花在二月就满开了。

(13)那年从川北的剑阁栈道东行,在苍溪,我遇上了被油菜田斑驳点缀的红军渡。

(14)在川东北眺望油菜花,感觉有一点诧异。也许因为突兀地走到了苍溪渡口,我总把这倔强的花,与悲剧的红军联想一起。他们突然就抛弃了依托,离开了根据地。他们几步就走进了松潘草地,走进了一部悲剧。确切地说,在四川,我为二月的油菜花开感到不可思议。因为远在青海的祁连,花的满开,要待到七月上旬。

(15)全国油菜花种植最多的地方,也许是青海门源。那里有一望十万亩的大面积油菜田,沿着一字并肩的祁连山,浩荡金波一望无际。门源创建了“油菜花节”,把日子定在了七月十号。这日子与四川的二月实在相隔太远了!我认识到,油菜花是中国地理的标志花;我更从花期的剧烈跌宕,感到了世间的峻险无常。

(16)从剑阁,到松潘,在岩石缝隙,在高高山顶,那一块块鲜黄简直不合时宜。它开在更贫瘠的土壤,宣布着更异端的思想。我忽然想,若是没有油菜花,那些牺牲的红军就太寂寞了!我意识到一股瞬间的冲动。也许就是在那一瞬,我与这种花结成了某种关系……

(17)这一次到汉中,当又一次看见山上块块涂黄的时候,我心里主要是地理的兴趣:这儿可是南方北方的分界;油菜花,你这地理的标志花,我倒要看看你开在几月!

(18)来汉中的目的,是想到城固县去,打听上世纪六十年代从阿尔巴尼亚引进的橄榄树的下落。但是没料到,在陕西城固,无论市民农民,问起橄榄树人人一问三不知。

(19)我说不清,对油菜花究竟是不满还是理解——正是油菜花,挤走了橄榄树的种植。急功近利的中国人,等不及橄榄油普及锅台的未来。但是从四川到汉中,在陡峭破碎的坡地上染黄的油菜花,意味着菜籽油依然是中国农民的经典食品。

(20)与其说和一种植物莫名地结了缘分,不如说不自觉地了解一些关于油菜的知识。

(21)我喜欢油菜花,不单因为它是最适中国农民的油料;也因为它点缀了我的长旅,装饰了一路旱渴的风景。即便如此,当我发现它真的沿着纬度,次第接续,一分分攀升一般地开花,成了中国大陆上花期拖延最长、南北种植跨度最宽的一种花,心里真是充盈着震撼。

(22)油菜花——它随风散洒,遇土生根,落雨花开,安慰天下。它从南向北,逐省逐县,点缀贫瘠的大地,添补百姓的生活。它虽不缤纷,也不名贵,但唯有它,与我形影跟随,相伴了一场。

【小题1】第②段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⑦段中对油菜花的描写有何作用?
【小题3】第⑥段画线句语序的特点及这样安排的意图是________ 。
【小题4】第(16)段“若是没有油菜花,那些牺牲的红军就太寂寞了!”的含义是_________。
【小题5】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被油菜花吸引首先是在于它鲜黄明亮的色彩。
B.第一次见到坡麓上怒放的油菜花给作者异端的感觉。
C.对油菜花的感受是由好感、诧异再到喜欢、震撼的。
D.点缀长旅和装饰风景,也是作者喜欢油菜花的原因。
E.油菜花中国地理的标志花,使作者感到世间峻险无常。
F.安慰天下和添补生活的油菜花虽不名贵却与我相随。
【小题6】整合文中信息,简述以“油菜花”为标题的理由。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粉丝不是万能的

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是“急功近利”的,它使财富创造的节奏越来越快,又让耐心在这个时代显得尤为稀缺。

比尔•盖茨用了12年才获得他的第一笔十亿美元,而雅虎的创始人杨致远则将这个时间缩减到了3年,而同样是3年时间,雷军甚至将小米做到了百亿美元的估值,它所引领的“粉丝营销”,也成为企业营销的圣经,被大量崇拜小米神话的企业家信徒奉为圭臬。

粉丝当然是好东西,它看上去声势浩大且整齐划一,获取廉价又不求回报。但是另一方面,粉丝文化是将传统意义上的品牌管理施以“快餐化”处理之后的产物,它抛掉了那些难啃的工作,比如对品牌资产进行可持续的扩张、建立品牌信誉的高效评估机制等内容,仅仅保留并极致浓缩了“与客户建立亲密关系”这一章节,本质上有着取巧成分。

就像是考试前的划重点行为,如果考题恰好不在勾划范围之内,自作聪明的考生就会死得很难看。

9月初,中国手机厂商魅族推出新一代产品魅族MX4,并改变了其一贯较为“高冷”的价格策略,将1799元作为产品销售的起步价,直接击中了它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在“性价比”上有着极大自信的小米。随之而来的,是“1799”成为了一个约定俗成的暗号,汹涌的淹没了小米官方微博的评论区,导致小米历史上第一次关闭了微博评论,并暗示自己遭遇了水军攻击。

但是另一方面,有媒体梳理出了那些通过“1799”刷屏的用户构成,却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小米自家的用户在以起哄、调侃的方式表达他们对于小米定价的不满——凭什么魅族的最新款手机可以卖到1799,但是小米却还是要1999?

换而言之,是小米精心培养出来的粉丝,参与并掀起了这场令小米极其难堪的舆论风暴,这或许就是“粉丝营销”的致命短板:粉丝基于感性诱因而产生,是一种情绪化的价值认同,在那些处于顺风口的场景里,粉丝能够表现出高度驯化的言行,然而,一旦脱离这种舒适区,粉丝在价值观上的蜕变也毫无阻力,甚至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不过,由于小米是“粉丝营销”的集大成者,所以它在很多时候也的确是被公众用放大镜观察,容易出现示范效应。除了小米之外,数量更多的企业连粉丝的运营都想偷懒,使劲把用户往微信公众帐号里导入,然后觉得这就给他们贴上了“粉丝”的标签,可以无所顾忌的灌注商业推广信息,还得意于“这比发手机短信要省钱多了”,这种心态,更是虚妄。

今年夏天,在营销领域建树颇多、被誉为快消品行业“西点军校”的宝洁集团干脆宣布将其“市场部”改为“品牌管理部”,这被认为是数字营销的新趋势,即“一切皆品牌”的未来概念。

一个更加直白的变化是,在天猫和淘宝这样的电商平台上,卖家对于流量的依赖开始降低,用户会以“三只松鼠”、“小狗电器”这样的品牌关键词实现消费路径中的搜索抵达,而不是以前的“开心果”、“吸尘器”等商品关键词,同时,限时秒杀、团购等活动对卖家的吸引力也不及往昔。这一方面意味着企业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在品牌识别上,另一方面也说明,粉丝若是缺乏忠诚度,一切投入可能都会沦为过眼云烟,无法形成持续性的竞争力。

苹果公司从来不做“粉丝营销”,但它却莫名成为各路奉行“粉丝营销”战略的企业的参照对象。苹果公司要求其零售店的店员将顾客视为尊敬的对象或是朋友,当顾客前来寻求服务时,要“给予一个当天就能解决的方案”,这与很多致力于让顾客滞留以接触更多的商业销售机会、以及将解决方案推卸到其他责任方(比如售后)的企业经营观念相比,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小题1】下列对“粉丝营销”的解说,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粉丝营销”由雷军引领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被大量企业家奉为圭臬,成为企业营销的圣经。
B.“粉丝营销”是企业借助粉丝,“与客户建立亲密关系”,声势浩大,不求回报,本质上有取巧成分。
C.“粉丝营销”就像是考试前的划重点行为,如果考题恰好不在勾划范畴之内,自作聪明的考生就会死得很难看。这是因为粉丝高度驯化,是一种情绪化的价值认同。
D.由于小米是“粉丝营销”的集大成者,所以它在很多时候也的确是被公众用放大镜观察,容易出现示范效应。数量更多的企业使劲把用户往微信公众帐号里导入,并灌注商业信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粉丝营销”是将传统意义上的品牌施以“快餐化”处理之后的产物,它抛掉了那些难啃的工作,比如对品牌资产进行可持续的扩张、建立品牌信誉的高效评估机制等内容。
B.“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小米精心培养出来的粉丝,参与并掀起了一场令小米极其难堪的舆论风暴,这就是“粉丝营销”的致命短板。
C.卖家对于流量的依赖开始降低,限时秒杀、团购等活动对卖家的吸引力也不及往昔,这意味着企业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在培养粉丝上,因为粉丝若是缺乏忠诚度,一切投入可能都会沦为过眼云烟,无法形成持续性的竞争力。
D.苹果公司对服务有极高的要求,当顾客前来寻求服务时,要“给予一个当天就能解决的方案”,这与很多试图搞“粉丝营销”的企业的经营观念相比,是完全不同的。
【小题3】根据文意,概括“粉丝营销”的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