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泥泞留痕
①鉴真和尚刚刚剃度空门时,寺里的住持见他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心里对他十分赞许,但却让他做了寺里谁都不愿做的行脚僧,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吃苦受累不说,化缘时还常常吃白眼,遭人讥讽挖苦,鉴真对此忿忿不平。
②有一天,日已三竿了,鉴真依旧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推开鉴真的房门,见鉴真依旧不醒,床前堆了一大堆破破烂烂的芒鞋。住持叫醒鉴真问:“你今天不外出化缘,堆这么一堆破芒鞋做什么?”
③鉴真打了一个哈欠说:“别人一年一双芒鞋都穿不破,可我刚刚剃度一年多,就穿烂了这么多的鞋子,我是不是该为寺里节省些鞋子?”
④住持一听就明白了,微微一笑说:“昨天夜里下了一场雨,你随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看看吧。”
⑤鉴真和住持信步走到了寺前的大路上,寺前是一座黄土坡,由于刚下过雨,路面泥泞不堪。
⑥住持拍着鉴真的肩膀说:“你是愿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是想做一个能光大佛法的名增?”
⑦鉴真说:“我当然希望能光大佛法,做一代名僧,但我这样一个别人瞧不起的苦行僧,怎么去光大佛法?”
⑧住持捻须一笑:“你昨天是否在这条路上行走过?”鉴真说:“当然。”
⑨住持问:“你能找到自己的脚印吗?”
⑩鉴真十分不解地说:“昨天这路又平又硬,小僧哪能找到自己的脚印呢?”
⑪住持又笑笑说:“今天我俩在这条路上走一遭,你能找到自己的脚印吗?”
⑫鉴真说:“当然能了。”
⑬住持听了,微笑着拍拍鉴真的肩膀说:“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世上芸芸众生莫不如此啊!那些一生碌碌无为人,不经风雨,没有起也没有伏,就像一双脚踩在又坦又硬的大路上,脚步抬起,什么也没留下。而那些经风沐雨的人,他们在苦难中跋涉不停,就像一双脚行走在泥泞里。他们走远了,但脚印却印着他们行走的价值。”
⑭鉴真惭愧地低下了头。从那以后,他年轻有力的脚印留在寺前的泥泞里,留在了弥漫着樱花醇香的扶桑泥土里。
⑮在泥泞里行走,生命才会留下深刻的印痕。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持一听就明白了”,这里的鉴真的弦外之音是他不愿意再做行脚僧了。
B.主持在谈话中不知不觉地使鉴真受到了教育,我们常用杜甫《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句诗来比喻这种教育方法。
C.根据“留在了弥漫着樱花醇香的扶桑泥土里”这句话中“扶桑”一词,我们可以推测出鉴真和尚在日本光大了佛法。
D.这是一篇语言质朴的叙事散文。作者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出鉴真对艰辛的僧侣生活的“忿忿不平”,然后通过他与寺庙主持的一问一答,层层铺垫,步步蓄势。最后,巧借雨后寺前路上散步寻找足迹这一简单的生活细节,水到渠成地道出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小题2】联系全文,谈谈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含义,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题3】从语言角度看,在第13段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精彩语句,选出你最欣赏的一句,并陈述你欣赏的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7 12:02: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当今世界,文明冲突、宗教冲突的危险正在加剧,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都在寻求人类文明免于毁灭之道。1993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通过了《世界伦理宣言》;1997年,联合国科教组织成立了“普遍伦理计划”,孔汉思继而起草了《人的责任之世界宣言》。在这些跨文化的对话中,我们认为儒家思想对化解宗教间的冲突、促进世界和谐会有一定帮助。
②首先,儒家的“恕道”是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金律”。恕道就是仁道或者是仁的实现之道,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世界伦理宣言》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通用于生活的所有领域一一家庭与社区、种族、国家与宗教的不可取消的、无条件的规范”又被称“金律”。“金律”就是孔子的恕道。文明冲突、宗教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强势文明或宗教借助国家强权不顾他国人民的意愿,强行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等所致,即“己所欲,施于人”所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对治此种症结的良药。
③其次,“和而不同”是实现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良方。和同之辨是中国哲学的古老辨题,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并赋予和同之辨以价值意义和人文精神。“和而不同”告诉我们,世界上不同事物的并存是必然的,合理的,世界因不同事物的存在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事物了,这种事物也不能存在了,世界也就枯寂了。对世界和平的最大挑战不是因为文明与宗教的多样性,而是文明或宗教背后强烈的“求同”而不“存异”的独断主义或排他主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己所愿,可施于人”这种根深蒂固的理念的支配下必然导致政治的单边主义乃至强权政治,走向文化帝国主义或曰文化殖民主义。
④站在和而不同的角度审视,文化普遍主义不仅是危险的,而且是不道德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果世界完全附和了某一种文明,就是陷全人类于不义。任何一种经人类伟大的心灵创造的、并经过长期历史演进证明能与时俱进的文明或文化,都具有内在、不可代替的价值。这些文化或文明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现着人类某一特定区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体现着人类的尊严、良知和价值。对伟大文化的持守,既是人类文化发展之必然,也是人类道德所应然。当然,和而不同决不意味着文化部落主义,更不等同于固步自封,相反,和而不同是一开放、生生不息的文化观念。这一观念是人类不同文明、不同宗教实现和平共存之良方。
⑤最后,“共育并行”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最高理境。推己及人的“恕道”,“和而不同”处世之法是人类文明多样存在之保障,而人类多样文明的共育并存,充量发展,才应是人类不同文明实体的共同追求。这就是儒家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摘编自《文明冲突与化解之道》,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恕道是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金律”,它适用于人类的所有领域。
B.“和而不同”是实现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良方,在于它强调“存异”而不是“求同”。
C.“己所欲,施予人”是导致文明冲突,宗教冲突的根本原因。
D.“共育并行”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最高理境,是人类多样文明存在的保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世界跨文化对话为背景,论述了儒家思想对化解人类文明冲突的影响与作用。
B.文章以事实为依据,注重理性分析,条分缕析,有理有据,论证严密。
C.文章认为儒家思想对化解文明冲突、促进和谐有一定帮助,并从三个方面阐述理由。
D.文章由现实背景引出观点,再逐层深入分析,各层环环相扣,层次清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推己及人的“恕道”、“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是应对文明冲突、避免宗教战争频繁发生的良方。
B.今天任何一种文明独步天下、称霸世界都将成为不可能,人类文明的多样并行不悖、和谐共存是未来世界的应有之局。
C.任何一种文明或文化都有其内在、不可代替的价值,体现着人类的尊严、良知和价值,都应予以持守。
D.“一带一路”战略提倡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正是对“和而不同”思想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庄子看来,主宰人心、主宰万物的本源是自然,自然的力量是无穷与玄妙的。只有认识并保全自然,才能豁达心胸,随顺自然,才能不拘泥于私我、不执着于物论。否则便会迷妄,妄生是非和沉溺于追逐外物,便是很可哀伤的人生了。
庄子分析百家争鸣的根源,即“物论”产生原因:源于诸子依据自己的主观成见来判别是非。庄子认为是非判断难有定准,因为一切“物论”首先产生于“彼”、“此”对立,而“彼”“此”是相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相互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和标准。
根据庄子的理论,“有”与“无”、“有用”与“无用”、“入世”与“出世”都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对立的,只在于自身的取舍。而在这取舍之间,最重要的便是随顺自然,尊崇自己内心的想法。在生活中,也应学会在适当的时候退一步,舍弃一些东西,这样才能继续“轻装上阵”,若只是一味地向前冲,只会让自己的压力越来越大,最后也许会因为不堪重负而倒下。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便是这个道理。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有用、无用是相对的,“因物为用”。有用、无用是会转化的,有用即无用,无用乃大用。
因此,在我看来,既然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何不顺随自然,顺随自己的内心,舍去那些使我们疲惫、痛苦不堪的枷锁呢!在《达生》篇中,梓庆之所以能够雕刻出令人惊叹的、鬼斧神工的作品,正因为他专心构思制作的精巧而摒除外界影响,并且能够遵循林中树木自身的规律与天性。只有舍弃杂念,摒除外界的影响,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
在生活中,在许多的领域中,还有着许许多多这样的人,最终获得了成功。我们在看到其外表成功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内心的舍弃。同时也应该不断勉励自己,顺从自己的内心,不要为名利等物所累。被“外物”所驱使,也就不能避免俗事俗物的“牵累”。
庄子看似出世,实为入世。高尚而理想的生存之道,庄子认为应该是积极而自然的,驾驭万物而不是被万物所驱使,凡事都随着时运的变化而变化,时而进取,时而退却,以顺应自然为法则,从而“浮游乎万物之祖”,随心所欲地畅游于无为的道德境界。
(摘编自《庄子与生活哲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认为是非判断没有定准,诸子依据自己的主观成见来判断是非,是百家争鸣的根源。
B.在生活中,要学会退一步,舍弃一些东西,懂得取舍,才会理解彼此之间不是绝对对立的。
C.有用、无用是相对的,但不是绝对对立的。有用可转化为无用,无用则能转化为大用。
D.生活中,我们应不断勉励自己,顺随自己的内心,应该抛弃所获得的名利、荣誉、地位等。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认为认识并保全自然,才能豁达心胸,随顺自然。据此,拘泥于私我、执着于物论是因为没有认识并保全自然。
B.文章认为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人应该顺随自然,顺随自己的内心,舍去那些使我们疲惫和痛苦不堪的枷锁。
C.文章以“彼”与“此”的相对性作为议论的中心,并结合生活实际,由繁化简地阐述了在生活中的哲学。
D.文章先从“万物的本源是自然”切入,接着分析人应该学会积极应对自然,最后得出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弃杂念,摒除外界的影响,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有所收获。
B.人应该顺从内心,不要被名利所累。如果被“外物”所驱使,就会被俗物所“牵累”。
C.庄子认为,高尚而理想的生存之道应该是积极自然的心态。驾驭万物而不被万物所累。
D.人应该舍弃所有的对立和争论,力求无知无觉,无见无识,是非两忘而归于自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边城的守望者——沈从文
在湖南、四川、贵州三省接壤处的湘西境内,有一座小城叫凤凰,四周皆山,草木繁盛,百鸟和鸣,相传是因早年曾有凤凰栖于此而得名。
沈从文就出生于这个偏僻、美丽、民风淳朴的地方。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从小聪明过人,记忆力特强,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引不起他半点儿兴趣,他常常逃学,去看染坊师傅踩着碾石,把布匹压得平整如镜;看豆腐作坊里衣着艳丽的苗族妇人一面用铜勺舀豆浆,一面轻轻地唱着歌引逗背包里的孩子;看面馆里头包青帕的大师傅骑在一条木杠上压面皮,再用又大又宽的刀子飞快地切剥……
幼时的沈从文不愿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然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中对社会、人生、世界的认识,所以他在自传里说他读着私塾里小书的同时读着一本大书。
1917年,沈从文15岁,刚刚小学毕业,被送到当地预备兵技术班,离开家乡,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在这常人难以设想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中国一小角的人事与风土民情,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丰富的生活基础。
1922年,“五四”运动余波未息,他受到报刊的影响,毅然放下枪,离开湘西,只身来到陌生的北京。在北京,他想进大学读书。到北大,接待人说他是“小学文化”,连报名费也退了回来。报考燕京大学,又被认为学历太浅,不够资格。最后,他决心用手中的一支笔打出自己的天下,从而开始了艰苦的创作历程。
后来,他得到郁达夫、徐志摩的支持和鼓励,到北大图书馆当馆员,拼命读书,拼命写作。他的作品最早载于1922年的北京《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独特的生活,后来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1934年,他发表了著名的中篇小说《边城》和散文《湘行散记》,并先后编辑北平和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了“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抗战爆发后,他离开北京逃难去云南,途经沅陵时,写作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
漂泊的生活,坎坷的经历,执着的追求,深刻的思想,边城的风情,使沈从文与他的创作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也成了边城的守望者的热点研究。人们嗟叹他的命运,推崇他的人格,研究他的作品,借他的精神荡涤自己的灵魂,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重塑民族文化人格。他最著名的小说《边城》,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沈从文细细致致地过滤生活,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给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保存一份永久的希望。
1988年,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凤凰。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做了他的墓碑。让我们记住碑上的话吧: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他的塑像坐落山巅,多像一幅简洁的画啊,他静静地站着,刻满沧桑的额下,一双明澈的眼睛始终望着远方——那是人类的远景,嘴角一抹恬淡的微笑提醒着你:会好的,一定会好起来的。他就这样守望着,守望着边城,守望着人类的未来……
(摘编自阿湄《边城的守望者》)
相关链接:
①谁又能想得到,这个只读过小学、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的乡下人,后来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深厚的学问,被他曾经想进去读书而不得的北京大学聘为教授,这真堪称中国20世纪文化史的一个奇迹!
(常青《读阿湄〈边城的守望者〉》)
②建国后他离开文坛,进入古代文物研究领域,中国文学史的编纂者也曾把他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他在世界上所享有的盛誉却经久不衰。
(刘敏《阿湄〈边城的守望者〉之思考》)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从文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但常常逃学,因为他厌倦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被当地的染坊、豆腐作坊、面馆吸引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B.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神奇的湘西养育了一代大师沈从文,他的创作也包蕴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征,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
C.沈从文“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表明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应该回避社会矛盾,目的在于把希望留在人间。
D.沈从文是一个“奇迹”,一是因为他只上过小学,竟成为大作家、大学教授;二是因为他离开文坛后且被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仍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沈从文幼时从不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己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的认知,所以他读书的同时还读着自然生活以外本人生活的大书。
B.沈从文年轻时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在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湘西的人事与民风,为自己的创作打下了生活基础,储备了写作素材。
C.沈从文最早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作品,接着又有作品见报,这些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军旅生涯,结集为《湘行散记》,使他成了“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
D.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告诉人们,哪怕一个人的学历不高,但只要他执着追求理想,永不言弃,就一定能让自己的人生开出绚烂之花。
E. 本传记先总述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后分阶段具体介绍沈从文的坎坷成长之路,语言清新,结构严谨,为我们描叙了一个有责任感、执着追求、思想深刻的文学家形象。
【小题3】作者认为“沈从文是边城的守望者”,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详细回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街剃家
刘建超
老街把一些手艺活儿做得精湛的人称为家。你字写得好,写家;你戏唱得好,唱家;你头剃得好,剃家。被称为家就是最高赞誉了,你手艺好,还德行高。在老街东关开理发店的老陆就是个剃家。
小说故事里写剃头匠的传奇多了,老陆却是个没有传奇故事的人。论长相,普通得没有任何特点,扔在人堆里就找不着了。论身世,从小在老街流浪,十几岁跟着一位剃头师傅打杂,师傅过世,他就接了理发店,平平淡淡。非要说出点儿绝活儿,那就是老陆左右手都会用剃刀,使推子,能给自己理发,那得有多好的手感啊。
有一年夏天,老街许多人得了角膜炎,老陆也染上了。生意不能停,不能传染了客户,客户找上门来也不能怠慢。老陆就用毛巾捂着双眼,凭着经验和感觉给客户做活儿,发茬齐整,与平时手艺没有什么两样,惊得客户啧啧称奇。剃家的名声由此传开。
老陆几十年在老街开着理发铺,童叟无欺,随叫随到。有的客户半夜要外出进货,需要打理,会去敲老陆的门。老陆屋里的灯就会亮起,他一丝不苟给客户理发刮脸梳洗干净,不多收一分钱。有时客户过意不去,多放下几块钱,老陆也会记在心里,下次来理发就不会收钱。
老街的买卖更新换代快,就是理发剃头的行当,没出几年也都换了门面,大大的霓虹灯映衬着美发厅、发型设计中心、美发会所,门口站立着的都是年轻的孩子,发型古里古怪的还染着各种颜色。
老陆的招牌没换。老街人,尤其是上了些年纪的人还是喜欢来老陆店里理发剃头刮脸。老街人还是愿意听理发推子咔嚓咔嚓的质感声音,还是享受剃刀在脸颊上游龙走蛇的舒坦感觉。
老街人理发爱扎堆,越是人多越来凑热闹,在等候当中抽烟喝茶,便把老街近几天发生的奇人怪事数落一遍,评论一番。
有人说,老陆啊,你也招个小姑娘来给撑撑门面啊,洗个头什么的,你没有见几个老主顾都被有妹子的发廊给拉走了。那双嫩白的小手在头上抓搓着,比你这老爪子可舒坦多了。
老陆只会憨憨地笑,说,我可雇不起。要享受,你们也去。
临近过年,老街热闹起来,大商场小店铺生意也多了。
西大街一家大商场忽然失火了,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几十号人逃生不及,在火烟中丧生。老街一下子就冷清了,被巨大的伤痛笼罩住了。
街道处理事故的人找了几家理发店,请去给过世的几十个人修面整容,打理干净了好让死者家里人来认领。给死人理发梳头,没有一家发廊愿意干,这种晦气的事情会影响生意的。
街道人找到了老陆。
老陆闷头吧嗒吧嗒地抽烟,烟雾弥漫着老陆没有表情的脸。
街道的人很着急,说价钱好商量,价钱好商量啊。
几个老客户说,老陆啊,你这招牌立起来几十年,能做成剃家可是不容易啊。想好了,接了这趟活儿,你的店就开到头喽。老街人都讲究个运气,谁还来你这店里找晦气啊。
老陆看看门店的招牌,说,死者为大啊。咱不能让这些不幸的人,走了也憋憋屈屈的吧。
老陆把烟抽足,收拾好工具,说,走吧,做活儿。
老街人后来说,当时夕阳西下,老陆离去的背影很是悲壮呢。
老陆跟随街道的人,走进了一个大仓库,火灾遇难的人并排躺了一地。
老陆就从眼前的第一个人做起,烧热水,洗脸,洗头,修面,理发,一丝也不马虎。老陆把一个一个的逝者抱在怀中,禁不住泪流满面,实在不忍观之,他索性闭着眼睛,用盲剃的技艺给逝去的生命细细打理。一个女孩,头发烧焦了,纠结在一起,如果梳理头发就会掉光了。老陆第一次给女孩做起了发型,那发型做的和女孩的仪态非常熨帖,街道的人都禁不住打出敬佩的手势。所有的活计做停当了,老街已经迎来了第一缕曙光。老陆收拾好工具,推辞了街道人递给的报酬,踉跄着走出仓库。
老陆的事在老街流传着,人们敬佩老陆,可是没有人愿意来老陆的店里理发刮脸了。
老陆索性关掉了店铺,摘掉了招牌,去丽景门下看看别人下棋,到茶馆里泡壶茶,听听戏。
老陆每次路过发廊,总是禁不住停下脚步,抻长脖子往店里瞅瞅,看着年轻孩子们在店里忙活,他的手就不由自主地活动着,仿佛手中还拿着理发推子。
春节过后,老陆不见了,老街的巷头街尾再也没人见到过老陆。
后来有人说,在新疆某个牧场见到过老陆,老陆正兴高采烈地剪羊毛呢。
老街再无剃家。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场失火后,几十号人丧生,街道请老陆为死人理发梳头时,老陆闷头抽烟,面无表情,表现了他当时内心的纠结和矛盾。
B.先前人们喜欢聚在老陆的店里边理发边数落奇人怪事,但在老陆为火灾遇难者理发梳头之后,老街人却不再光顾,足见他们喜欢说三道四、趋炎附势的特点。
C.这篇文章的语言简短平实、质朴自然,字里行间既流露出对剃匠老陆高尚品德的褒扬,也有对老街再无剃家的惋惜之情。
D.小说最后老陆以剪羊毛来弥补自己的缺憾,并从中找到了快乐,这样的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小题2】老陆被称为“剃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结尾为什么说“老街再无剃家”?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丛林”中寻找温度
2017年12月,一款来自日本的游戏《旅行青蛙》火爆了起来。玩家养了一只小青蛙,为它准备食物和行囊,它会不定期出去旅游,寄给你明信片和伴手礼。因为玩法简单,它跨越了语言的障碍,可以做到“无师自通”。
与传统游戏不同,在这个游戏里,玩家只能喂养却不能控制小青蛙,这种不确定性却产生了牵挂。收到小青蛙明信片的玩家们,会忍不住把它分享在朋友圈,“好像一位老母亲,把儿子的照片给朋友看,别人觉得很无聊,我心里却很甜蜜。”微信朋友圈,是捧红《旅行青蛙》的一大推手。它的分享冲动和社交属性,是其他游戏很少具有的,甚至社交成了游戏本身的意义。
《旅行青蛙》的不同,在于给人一种内心安稳的感觉,“朴实而细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常江这样形容。他说,当下,很多东西都在失去原有的温情,被冷酷的数字逻辑所摧毁。流行的媒介,比如微博和知乎,或是通过大众情绪来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或是用一种自命不凡的“科学主义”去解构人性和情感,在这种情况下,简单、质朴、纯粹、“小而美好”的产品反而有了自己的市场,“说的过分一点,它们身上折射着人文精神的光辉”。
网名“柱子”的男生是一位“养蛙”男孩。他在郑州读医学专业,实验中他曾接触过十几次青蛙,“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可爱的动物,外表丑陋,内心温顺,就像《巴黎圣母院》里的卡西莫多。”刚开始玩这款游戏时,他在备考,累的时候打开游戏,发现小青蛙也在家读书,甚至边看边打瞌睡,他会觉得被温暖了一下,有陪伴的感觉。他也喜欢小青蛙“说走就走”的自由旅行。在游戏里,他最期待小青蛙寄回来的明信片,通过它们,他了解了日本名古屋、九州、东京等景点和文化。
玩家们普遍反映,这是一款不需要花钱的游戏,充100元就能通关。“我们的定价是小孩子的零用钱范围内。”《旅行青蛙》策划人上村真裕子说,游戏的收入分为玩家充值和广告两部分,基本是对半分的。因为中国玩家的热情,他们已经在考虑从中国开始,设计海外明信片了。
有意思的是这款游戏在日本一点都不流行,一位在英国留学的日本人说:“我问了亲戚朋友,都没有人知道。实际上,日本媒体最近才开始报道这款游戏,因为大家都很好奇它为什么在中国那么火。”她说听到这款游戏时,她想起1990年代末日本的电游游戏“PostPet”,你的宠物会不断往家里带回“宝物”。
其实也有人对这款游戏产生了厌倦,他们认为除了浪费时间,人们不可能在上面获得真正的关怀,甚至它连一种廉价替代品都算不上。
选自《南方周末》,有删减)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旅行青蛙》具有其他游戏所没有的社交属性,社交是这款游戏本身的意义。
B.《旅行青蛙》因其“朴实而细腻”给人一种内心安稳的感觉,这种体验正是其他游戏所缺乏的。
C.这款游戏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投射——玩家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青蛙的身上,一人分饰多种角色,从中体验着各种情愫。
D.这款游戏在日本不火是因为日本人的生存和生活的环境不需要情感的抚慰和为自己制造温暖。
【小题2】下面各项关于《旅行青蛙》游戏爆红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玩法简单,没有语言的障碍,人人可以做到“无师自通”。
B.它的分享冲动和社交属性使得它在微信朋友圈能够广泛流行。
C.这是一款不需要花钱的游戏,它的收入于广告和后期的产品推广。
D.《旅行青蛙》让玩家喜欢的不是游戏方法,而是一种牵挂和共鸣,击中了人们渴望抚慰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