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发匠

黄荣才

①理发匠是个哑巴。大家就都叫他哑巴,叫了六十年了。

②哑巴每天天一亮,就烧开水,把两把开水壶灌满。把一个铝盆洗干净,竹椅也擦了几遍,刮胡子刀磨得锋利,掏耳勺、毛巾、香皂等用具摆得整整齐齐,然后就搬一张凳子坐在门口,等理发的人上门。有人来了,哑巴就咿咿呀呀地打招呼,哑巴说什么没有人听得懂,不过看他的表情和动作,来人知道是打招呼。哑巴理发的式样简单却很认真,理发时,不时后退两步仔细看看,然后靠前继续动手。

③头发理完,有长胡子的,那就刮胡子。哑巴拿毛巾蘸上热水,打上香皂,用手擦起泡,捂在脸上,热热的,舒服,哑巴的手不动,等这份舒服劲过了,才慢慢擦,逐渐用力,把胡子捂热擦软了,拿出刮胡刀在一块皮上来回正反刷几遍,就是再次磨刀了。哑巴的手轻轻拉动,锋利的刮胡刀贴在脸上,刷刷地把胡子齐根刮掉,脸稍微有点麻酥酥,很舒服。掏耳朵是哑巴的另一绝,用把细长锋利的小刀在耳廓上走两遍,把外面的细毛刮了,刀尖探进去,轻轻一旋,在你感觉麻痒痒的时候,手已经缩回来,耳洞里的毛刮好了,然后换一头,用小勺子慢慢掏。

④理完发,给钱的时候,你给一块哑巴也收,给两块哑巴也收,但不超过三块。有谁想多给点,哑巴脸涨得红红的,咿咿呀呀比划,坚决不收。有人丢给他就走,哑巴却急急地追上去。理发的人只好讪讪地说:“这哑巴啊。”也有人理完发,比划着说手头紧,先记着。哑巴点了点头,有谁难为情地多说两句,哑巴就笑眯眯地把你推出门,比划着该干活去了。到了年底,你随便给哑巴带米或者菜,柴火也行,这账就销了。哑巴最高兴的时候,就是理完发,有人朝他竖着大拇指夸他,他会咿咿呀呀地也朝夸他的人竖起大拇指。

⑤哑巴老了,到哑巴这儿理发的人越来越少了,毕竟哑巴理发的式样太简单,基本就是个桶圈或者平头。开始的时候还有些老年人,照顾哑巴的生意,后来连老年人也基本不来了。有时候一个月理不了三个头,最后只剩下老张头还找哑巴理发。哑巴还是天天烧开水,洗铝盆,磨剃刀、刮胡子刀,把各种工具整整齐齐摆好,然后搬一张小凳子坐到门前。等不到人,哑巴的神情很落寞,见到人也不咿咿呀呀地打招呼了,经常自己一个人坐在门口一动也不动,雕塑一般。等到天黑,哑巴再一一把工具收起来。村里把哑巴列为五保户,享受低保,村干部告诉哑巴,“政府把你养起来了,穿衣吃饭有政府供着,不会让你冻着饿了。”哑巴点了点头。

⑥哑巴还是天天准备好开水,摆好理发的各种工具,就等老张头来理发。尽管老张头一个多月才理一次发,不过就是老张头刚理完发的第二天,哑巴也是郑重其事地做好准备,好像随时有人来理发一样。老张头一到,哑巴从理发到刮胡子、掏耳朵,严肃认真,要摆弄上近两个小时。老张头不催不急,老人反正有时间,让哑巴尽兴摆弄。完了,掏出三块钱给哑巴,朝他竖起大拇指。哑巴咿咿呀呀,也朝老张头竖大拇指。老张头走后,哑巴就静静地坐在门口,把自己坐成一尊雕塑。

⑦老张头死了,村里人说哑巴这回该收摊了,最后一个理发的人都没了。“反正他不用愁吃不用愁穿。再说年纪也大了。”村里人觉得哑巴没头发可理也没什么。不过,忙完老张头的丧事后,有村人发觉好几天没看到哑巴了,就去看了看。哑巴已经死了,哑巴把自己的头发理了,然后用刮胡子刀切开手腕的动脉,自杀死了,所有的理发工具摆得整整齐齐。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围绕哑巴理发匠的理发生涯,选取典型事例,从不同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干净利落,手法简练。
B.第四段中“理发的人只好讪讪地说:‘这哑巴啊。’”既侧面表现了哑巴的执拗,也包含了对哑巴的感谢和赞美。
C.尽管哑巴理发匠手艺精湛、服务周到,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也必然面临着被淘汰的结局。
D.小说综合运用了细节描写、情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多种手法来表现人物,使人物显得生动丰满。
E.这篇小说,叙述张弛有度,情节波澜起伏,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性特征鲜明的哑巴理发匠的形象。
【小题2】请赏析文中划线的语句。
①掏耳朵是哑巴的另一绝,用把细长锋利的小刀在耳廓上走两遍,把外面的细毛刮了,刀尖探进去,轻轻一旋,在你感觉麻痒痒的时候,手已经缩回来,耳洞里的毛刮好了,然后换一头,用小勺子慢慢掏。
②老张头走后,哑巴就静静地坐在门口,把自己坐成一尊雕塑。
【小题3】请简要概括哑巴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小题4】你认为小说的结尾好不好?为什么?请陈述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7 05:01: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外婆的世界

李娟

之前外婆大部分时候跟着我生活,有时也送到乡下由我妈照顾一段时间。

在阿勒泰时,我白天上班,她一个人在家。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外婆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她一看到我,赶紧高高挥手。

后来我买了一只小奶狗陪她。于是每天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一人一狗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张望。

每到周六周日,只要不加班我都带她出去闲逛。逛公园的绿化带,逛超市,逛商场。每到那时,她被我收拾得浑身干干净净,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一手牵着我,一手拄杖,在人群中慢吞吞地走啊走啊,四面张望。

看到人行道边的花,喜笑颜开:“长得极好! 老子今天晚上要来偷……”

看到有人蹲路边算命,就用以为只有我听得到的大嗓门说: “这是骗钱的! 你莫要开腔,我们悄悄眯眯在一边看他怎么骗钱……”

在水族馆橱窗前,举起拐棍指指点点:“这里有个红的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黑的鱼……”

水族馆老板非常担心: “老奶奶,可别给我砸了。她居然听懂了:“晓得晓得,我又不是小娃儿。

进入超市,更是高兴,走在商品的海洋里,一样一样细细地看,还悄声叮嘱我:“好生点,打烂了要赔。”

每次逛完回到家,她累得一屁股坐到床上,一边解外套扣子,一边嚷嚷:“累死老子了,老子二回再也不出去了。”

可到了第二天,就望着窗外蓝天幽幽道:“老子好久没出去了……”

除此之外,大部分时间她总是糊里糊涂的,总是不知身处何地。常常每天早上一起床就收拾行李,说要回家。还老是向邻居打听火车站怎么走。

但她不知道阿勒泰还没通火车。她只知道火车是唯一的希望,火车意味着最坚定的离开。在过去漫长的一生里,只有火车带她走过的路最长,去的地方最远。只有火车能令她摆脱一切困境,仿佛火车是她最后的依靠。每天她趴在阳台上目送我上班而去,回到空空的房间开始想象火车之旅,那是她生命之末的最大激情。

她总是趁我上班时,自己拖着行李悄悄跑下楼。她走丢过两次,一次被邻居送回来,还有一次我在莱市场找到她。

那时,她站在那里,白发纷乱,惊慌失措。当她看到我后,瞬间怒意勃发。似乎正是我置她于此处境地。

但却没有冲我发脾气,只是愤怒地絮絮讲诉刚才的遭遇。

有一次我回家,发现门把手上拴了根破布,以为是邻居小孩子恶作剧,就解开扔了。第二天回家,发现又给系了一根。后来又发现单元门上也系得有。

原来,每次她偷偷出门回家,都认不出我们的单元门,不记得我家的楼层。对她来说,小区的房子统统一模一样,这个城市犹如迷宫。于是她便做上记号。

这几块破布,是她为适应异乡生活所付出的最大努力。

我很恼火。我对她说:“外婆你别再乱跑了,走丢了怎么办? 摔跤了怎么办?”

她之前身体强健,自从前两年摔了一跤后,便一天不如一天。

我当着她的面,把门上的碎布拆掉,没收了她的钥匙。

第二天我上班时就把她反锁在家里。地开不了门,在门内绝望地号响大哭。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介入她的世界太深 。

她已经没有同路人了。她早已迷路。她在迷途中慢慢向死亡靠拢,慢慢与死亡和解。我却只知一味拉扯她,不负责地同死亡争夺地。

每天我下班回家,走上三楼,她拄着拐棍准时出现在楼梯口。那是我今生今世所能拥有的最隆重的迎接。每天一到那个时刻,她艰难地从她的世界中抽身而出。我便依仗她对我的爱意,抓牢她仅剩的清明,拼命摇晃她,挽留她。向她百般承诺,只要她不死,我就带她回四川,坐火车回,坐汽车回,坐飞机回。想尽一切办法回。回去吃甘蔗,吃凉粉,吃一切她思念的食物,见一切她思念的旧人……但是我做不到。

我妈把外婆接走那一天,我送她们去客运站,再回到空旷安静的出租屋,看到门把手上又被系了一块破布。终于痛哭出声。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三自然段写外婆在阳台上张望的情形,表现出外婆对我的依赖。
B.外婆虽然年迈,但是内心仍保有对生活的热爱,这一点从作者带她外出时对她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
C.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我对外婆的深深的依恋,哪怕我把外婆“狠心”地反锁在家里,也是出于对外婆安全的考虑。
D.作者是四川籍人,在进行语言描写的时候,多用四川方言,这样不仅贴近生活,也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跃然于纸上。
【小题2】文章说“她早已迷路”,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迷路”的理解。
【小题3】文中说“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介入她的世界太深”,请结合文本探究“她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普救寺

马温

1一段桃色故事就发生在山西永济的那座黄土山上,小山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峨眉塬”,塬上有座普救寺,寺里有座莺莺塔。这个莺莺就是《西厢记》里的莺莺小姐,她和一个多情书生在佛堂偶遇,四目相向,就擦出了火花。

2那天去普救寺,第一眼看到莺莺塔,我就想,如此轻盈秀气,多像莺莺啊。想像中的莺莺就是这样的骨感美人。

3秋阳那时正柔和地照耀着峨眉塬。上山要走很陡很长的台阶,这就是连心阶,台阶两边作为护栏的铁索上挂满了连心锁。《西厢记》虽说是个桃色故事,可是颜色很正,绯红绯红,是春天桃树枝上蹦出来的第一排花骨朵儿。大家都欣赏这份桃色,喜欢这个故事。好的爱情故事,一定要有磨难曲折,有聚合离散,并且要终成眷属。《西厢记》正好具备了这些时尚元素。恋爱中的男女,因此愿意到这儿来祈福。爱情召唤着他们,他们向上的步伐踊跃而轻快。

4寺庙在过去是兼有旅馆功能的。事情就是这么巧,莺莺和张生在同一时间成了同一处寺庙的房客。一座大雄宝殿,西侧住了个才子,东侧住了个佳人,这就注定要发生什么故事了。结果是这件事发生了,而且发生得曲折缠绵,赚人眼泪。

5作为公共场所,寺庙是一块很奇怪的地盘:世俗统治者退守到山门之外,将这里的管辖权交给神;可是佛是多么智慧与圆润,他们知道如何行使职权。佛笑眯眯地看着张生和莺莺这对青春男女在莲花座下订终身,甚至可以说,一出“西厢”,正是在佛的默许与容忍下发生的。寺庙的神灵谱系中,最重要的佛,哪个不是慈眉善目,爱意盈盈?佛以这种人道主义的亲切姿态,赢取了人心。佛的这种放任,让这场权力的移交变成权力的流失

6在秩序缺失的地方,自由意识一定会像野草蓬勃生长。

7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对一簇野草自由恋爱史的记录。

8《清明上河图》上有条濒临汴河的街道,在街上进进出出的人物,他们的社会身份,不一定比在寺庙中出入的人群更复杂。佛寺是古代重要的社交场所,特殊的身份,特殊的心情,会在寺庙现身,却不会到街市茶楼里去诉说。因为世俗秩序的缺席,被红墙围住的庙宇呈现出某种迷人而可贵的自由氛围。在标榜看破红尘的处所,人的凡心反而更其勃大。我不准备讲述发生在深山古寺里的政治阴谋和暗杀事件,还是说说莺莺,说说张生,说说和爱情相关的事吧。在佛的鼓舞下,人的头抬高了,脖子灵活地转动,目光流出少有的火辣。借助肢体的自由转动,张生惊鸿一瞥莺莺的美丽。绝色佳人一道眼波横,男人的爱恋为什么不可以泛滥呢?

9“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是莺莺送给张生的情诗。张生在青春痘(他不会没有吧?)的指引下读懂了情诗。哈哈,这个书生要准备爬墙了。和情人幽会是很幸福的事,可是必须翻爬墙头就有点那个了。翻墙,是很没文化的动作,不单如此,还很不雅观,很费力气,很不光彩。一趟墙头翻过去,可以预知,这位文弱书生的长衫会弄脏,手臂会划破,鼻尖将沾上泥巴,总之是一副狼狈相。在情人的眼里,他当然是“玉人”,可是联想到他刚刚完成的这套动作,不带偏见地说,这应当是块染了尘土的“玉”啊。只是因为张生最终获得了爱情,他的翻墙行为才显得有趣和划算。

10张生爬墙的故事也提醒我们,寺庙里的空气,氧含量并不高。是有限的放任,是短程的自由。禁锢着你,限制着你,打击着你,挫伤挫败着你的墙冷硬地矗立在你的面前,尽管这墙被刷得雪白。墙就是制度,秩序,就是束缚你的力量。在墙的那一面,是你追慕的生活,你要获得,好啊,就请爬墙吧——你只能以一个越轨者的角色,用放弃体面和自尊的代价,换来爱人的温柔一抱。

11张生有句唱词:“呀,门掩着梨花深院,粉墙儿高似青天。恨天,天不与人行方便……”可以推断他要逾越的墙头很高。这似乎和我的实际观察有误。普救寺确有一个景点叫“张生跳墙”。站在那堵墙前,怎么看也觉得墙头不高,谁都可以来这儿试试自己的幸福指数。怎么会这样呢?是《西厢记》夸大了张生作案的难度夸大正统制度的强大,还是寺庙利用这截矮墙美化他们在这段爱情佳话中的撮合作用呢?

12在我将要离开这座寺庙前,我拿起一块石头,在一块更大的石头上敲了几下,立刻就有几下回音从莺莺塔那儿传来。大家都说像青蛙叫。我敲石头的地方也是一景,叫“普救蟾声”。

《散文》2011年第六期

【小题1】本文中写了哪几个景点?各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结合文章,分析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
(1)让这场权力的移交变成权力的流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寺庙里的空气,氧含量并不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概括第⑧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第⑨段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翻过墙去看河
包利民
①夜已深浓,眼睛依然睁着,想从黑暗的拥抱里,努力看出一些虚幻的场景。友在对面的床上翻了个身,声音穿透室内狭窄的夜:“你也睡不着吗?”
②闲聊了几句,他忽然说:“我一直感觉不远处有一条河,闭上眼睛就像能听到水声。”有时候,我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所以一时也似乎听到了流水的声音。于是我们开始各自描述那条河的样子,可能都脱胎于记忆中某条亲切的河流。说得兴起,便决定出去看看。
③这是一个不大的宾馆,已然后半夜,院门紧锁。我们两个的灵魂已在外面,指引着我们的肉体翻过了围墙,向着一个方向走去。一直走出很远很远,预感中的那条河并没有出现。只有无边无际的秋夜,挟着凉凉的风,将我们的足音吹得四散飞扬。
④重新爬上墙,友忽然说:“我看到那条河了!”转头看他,他正仰头看天,便也向上望去,心下恍然。晴朗的夜空,星河耿耿,像一带朦胧的纱雾横贯中天。我们俩就骑坐在墙头上,仰望那一片遥远的璀璨。有多久不曾这样看过星空了,心上许多的东西都在纷纷脱落,掉到墙下。我知道,自己翻过了多少的劳碌与麻木之墙,才在机缘巧合中,在这客乡的夜空下,重逢那一河美丽的星光。
⑤在沈阳上学的时候,校园北面的大操场外,便是浑河。每天的黄昏,我们几个便穿过大操场,登上北面的看台,再翻过那道矮墙,河流就在眼前了。我们坐在岸边的土地上,河面并不宽广,河上有一座小小的拱桥,对岸是寥寥落落的民居。斜阳掠过满河的笑纹,把我们的影子拉抻得很长,一直延伸到旁边的树带里去。有时候我们会默默地站在桥上,凝神于一河流水,任各自思绪飞扬。
⑥冬天的雪后,我有时也会翻过那道矮墙,去看那条凝固的河。仿佛本来在大地上流动的一笔,墨迹已然干硬,写下一个冬天。依然在小桥上站上一会儿,思绪也在凝然中轻轻涌动,就像冰河下面的流水悄然,无声而深远。
⑦更遥远的从前,在一个镇子上读中学。依然是校园的北墙外,不远处,有一条闪闪发亮的小河。河的那一岸,是缓缓的山坡,上面长满了杨树。住校,午间吃过饭,便纷纷涌到北墙根下,男生帮助女生,大家翻过墙去,奔向小河。玩闹一会儿,在水的清浅处,踩着石头来到对岸。路过的风被那片林子梳理得细细密密,然后攒攒簇簇地拥挤着我们。
⑧我们跑进山坡上的林子里,脚下柔软,一地支离破碎的光影,头顶是被枝丫切划的天空。树们的沉默拥抱着我们的笑声,鸟儿也遥远。我们在那些树干上仔细寻找,偶尔两个并列的名字,便让我们心底生长出许多的猜想。奔跑,绿树,流水,笑声,都是青春。遥遥回想,曾经的绿树,如今可能已经参天,那些笑声也早已消散,只有那条河流依然吧。
⑨明明知道,有些河流一旦离开,便再也回不去,因为我翻不过时光之墙,回去的,也不再是过去的河流。可是,我依然渴望,在某天夜里,在某个地方,在某堵墙下,水声盈耳,然后,我丢下一些东西,轻盈地翻过墙,像少年时一般,奔向那片美好。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想从黑暗的拥抱里,努力看出一些虚幻的场景”,表明作者跟“友”都是心怀浪漫之人
B.住在宾馆中的两人夜不能寐,都感觉不远处有一条河流。外出寻找没有结果,非常令他们失望
C.第④段写仰望星空时,感觉“心上许多的东西都在纷纷脱落”。是指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D.第⑤段中“斜阳掠过满河的笑纹,把我们的影子拉神得很长”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河水流动的情景
【小题2】文中的“墙”“河”分别有什么含义?
【小题3】文章回忆了作者大学和中学时代翻墙看河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一次立法”阶段,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个人所得税法,初步建立综合分类税制,并于2019年1月1日起实施新税法。同时,授权国务院在新税法实施前,比照新税法相关要素,实施过渡期政策。

在“两步实施”阶段,第一步是2018年10月1日至年底实施过渡期政策,包括:各所得项目仍然维持现行分类征收办法,按月或按次计税;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费用减除

标准提高至5000元/月,并适用新税率表;劳务报酬、特许权使用费、稿酬计税方式暂不调整,次年不汇算清缴;对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适用5000元/月的投资者减除费用和新的税率表。第二步是2019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包括:对四项综合所得实行按年综合计税,次年申报期实行自行申报、汇算清缴、多退少补等等。

(摘自《此次个人所得税改革实施步骤如何展开?》)

材料二:

“个税从上月的251元降到这个月的63元!”“这个月比上个月少缴了1200多元个税!”近日,不少网友在网上晒出自己的减税红包。新个人所得税法将从2019年1月1日起实施,为了尽早释放改革红利,基本减除费用(“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部分减税政策从2018年10月1日起先行实施。

此次起征点提高将使月收入2万元以下的纳税人降低税负50%以上。除了一部分人大幅减税外,还有相当多一部分人不用再缴个税。据了解,仅以起征点提高到每月5000元这一项因素来测算,修法后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占城镇就业人员比例从以前的44%降至15%。

“此次个税改革増加了员工个人福利,预计将降低员工流失率。企业员工留住了,有助于稳定生产,有利于企业长足发展。”佛山优达佳汽配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

“个税新政落地后等于给员工间接涨薪,无形中进一步带动了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客观上说这也是国家在帮助企业创造更大的劳动价值。”华侨大学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院教授杨默如说。

到手减税红包也激发了消费热情。业内专家认为,个税改革有利于个人财富的增长,同时带动消费。短期会让大众形成一个消费预期,长期作用将更加明显。记者与多位人士沟通时发现,他们大多都有把减税红包用来消费以提高生活品质的打算。

(摘自《新个税的减税红包到底有多大?》,《经济日报》2018年10月16日)

材料三:

中国个税起征点变化

中国个税起征点(元)

材料四:

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于2018年6月19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从财政部部长刘昆所做的解释说明来看,主要包括: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劳动性所得首次实行综合征税;基本费用扣除标准由每月3500元提高至每月5000元;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优化调整税率结构,扩大较低档税率级距。

从改革目标来看,个人所得税除组织财政收入之外,还应能担当起三大重任:一、发挥调节收入分配作用,缩小收入差距。个人所得税是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二、发挥自动稳定器作用,熨平经济波动。三、培育公民税收权利意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基石。

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制度,要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并建立相应的制度:一、建立个人所得税纳税人识别号码;二、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三、提升税收征管能力和水平。

(摘自张学诞《个税改革应肩负起三大重任》,《中国财政》)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顺利度过过渡期后,将于2019年1月1日起实施前所未有的由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B.材料二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镇就业人员的月收入大部分不足5000元这一最低个税标准。
C.1980-2018年,中国个税起征点从最早的800元升至5000元,说明了近40年来我国纳税人口逐年增多。
D.此次起征点提高将使月收入2万元以下的纳税人降低一半以上的税负,其中一些人甚至不用再缴个税。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次立法,两次实施”的个税改革中,过渡期政策与全面实施政策相结合,从2018年10月到2019年元旦并行实施。
B.个税法修改后城镇就业人员占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的比例下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左右,这是因为起征点提高到每月5000元。
C.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从提请审议到政策落地,不到半年的时间,给纳税人带来了极大的减税红包。
D.本次个税改革,不仅能激发消费者的消费热情,而且对企业而言,既增加了员工个人福利,又降低了员工的失业率。
【小题3】材料一、二和四的内容与个税改革相关,但其侧重点有所区别,试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蔡元培的北大时代   黄艾禾
北大因蔡元培,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
1916年时的北大,虽然已经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其作为“皇家大学”的官僚气与衙门气依然浓厚。在教员中,有不少是北洋政府的官僚,这些教师即使不学无术,也受到学生巴结,以便日后自己当官仕途方便。陶希圣先生对那时的北大曾有这样的回忆:“民国初年,贵族子弟仍然不少。……两院一堂是八大胡同(当时的妓院集中地)受欢迎的重要的顾客。一堂就是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北大的这种腐败名声,蔡元培早有所闻,朋友们也劝他不要去,担心他“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名声有碍”,然而蔡元培内心里已经下定决心。实际上,“教育救国”的理念,是蔡元培自戊戌变法失败后一直坚信不移的信念。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接受了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的北大校长委任状。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赴北大上任。据当时正在北大上学的顾颉刚的回忆,到任那天,校工们在门口恭恭敬敬排队向他行礼,蔡元培“脱下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实际上,蔡元培从来也没有把北大校长一职看作是一官职,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
蔡元培1月4日到北大上任,1月11日就呈请教育部聘任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当时的北大,被重新分为文、理、法三科,下面再分系;文科学长,相当于文学院院长。蔡元培与陈独秀,个性完全不同。陈独秀锋芒逼人,而蔡元培却外圆内方,连疾言厉色都很少见。但是蔡元培看中陈独秀的,是他的新锐和毅力。蔡是在翻阅了十余本《新青年》后决意聘他的,一旦下定决心,就一趟趟“亲顾茅庐”。他去陈的住处拜访陈时,因陈习惯晚睡晚起。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
在蔡元培引进了陈独秀后,陈又引进了胡适进北大当教师。而胡适当时不过是个连博士学位还没拿到的毛头小伙——后来,胡适在他的纪念文章里曾提到,如果没有蔡元培,他的一生很可能会在一家二三流的报刊编辑生涯中度过。
引进陈独秀与胡适,是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著名八字方针下的两段佳话。蔡决心以这八个字来塑造北大,是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就已埋下的心愿。在这种精神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
实行教授治校,也是蔡元培在国外留学期间感悟到的。在蔡任北大校长期间建立起教授会、评议会,各科学长由教授会公举等举措,都是对德国大学管理方法的仿效。据时任北大教授的沈尹默的回忆,当时的评议会,由全体教授推举,约五人中选一人。凡校中章程规律,都要经评议会同意。
讲到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就必然讲到“五四运动”。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孕育了丰厚的文化背景,而“五四运动”本身,也直接与蔡元培相关。1919年5月4日,在游行队伍从红楼出发之前,蔡元培曾在出口处挡了一下。他表示大家有什么要求,他可以代表同学们向政府提要求。但在激愤之下,学生们不肯。
5月4日当晚,北大学生群集在三院大礼堂商讨对策。蔡元培对学生们说:“你们今天所做的事情我全知道了,我寄以相当的同情。”话一出,全场欢声雷动。蔡又说:“我是全校之主,我自当尽营救学生之责……我保证在三天之内,把被捕同学营救回来。”
在社会的强大舆论压力下,被捕学生于5月7 日被保释出狱。而蔡元培却在5月8 日向政府提出辞呈。第二天,就悄然去了天津,后来回了浙江老家。
1923年之后的蔡元培,人或在海外,或在国内办大学院和中央研究院等,已不再管理北大校务,但是,北大却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伟大的教育家。(选自《新闻周刊》,有删改)
【小题1】蔡元培任校长前北大是什么样的现实?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改造北大,从而“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5分)
【小题2】同是写蔡元培引进不同风格的杰出人才,写陈独秀与写胡适的表达方法有何不同?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3】***曾赞誉蔡元培先生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重庆《新华日报》1940年3月8日)。依据本文内容,探究本文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蔡元培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特征,请简要论述。(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