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搬家的
筱敏
①搬家的年纪不小了,那件红汗衫套在身上就有些别扭。汗衫前胸印了几个白字“大发搬家”,后背印的是公司的电话号码,那是给顾客看的,给预约的顾客看,投诉的顾客也看。他做活是很出力的,又还有力气,也不怕看,但就是不习惯。加上他面相见老,背上的物件太重时,脚骨就有些打晃,也不好看,顾客时常就会嫌,还会冲着楼梯一路地嚷:“行不行啊你?看着点啊你!看磕坏我的柜子角了你!”有一次手没把住,背上叠起的三个纸箱子还真的摔了,他赶忙拿身子去垫,就怕东西摔坏,赔不起,半边背脊和一条胳膊擦脱一层皮,这不算事儿,皮不像东西娇贵,会自己再长。
②搬家的从车卡子里跳下来,五六个红汗衫忙着往下捣腾他们的工具:箩筐(这是尽可能多装杂物的,单说栽了花的花盆,城里人两手抬一个的,这一筐子就能背下去五六个),棉毡子(这是包电视机那类娇贵东西的,也做绳子和把手用,像那样三个箱子摞在背上,就得用它兜住把住,光靠硌孵搂不牢的),手推车(这不是老用得上,他们脚下的平地可不多)。五六个红汗衫往巷子口一站,加上几条大红的毡子,倒像是耍狮子的,不是地场上叫大家伙拍掌热闹的那种,是大年里在一家家店铺门前挨过去讨红封包的那种。
③城里的楼梯和他挑山时走的那种不同,倒不在它们黑,挑山时也是两头摸黑;也不在窄,挑山时窄处也就刚容一只脚,人把脸贴紧了岩壁横着走,脊梁骨和货物可都悬在道外面。让人悬心的是,城里的楼梯都靠不住,上面下面都是空的,它靠上去的楼板也是空的,走在哪里,像两脚点不着地,又没个尽头,心里面没着没落,可是玄。挑山的道有个走熟的时候,走得多了,它就像认得你,告诉你在哪儿喝水,哪儿歇气,落下个毛巾水瓶盖儿,它也会好好的待在原地,等你下一趟回来捡拾。但城里的楼梯可走不熟,走得越多越是生,谁都吆喝你,盯牢你,却谁都不认识你,每日里不停地上来下去,下去上来,都荒荒落落的,是个生人。可挑山那挣得是死钱,两头摸黑往紧里赶,也就是两趟来回,再赶不出三趟,紧巴巴只管得上两张嘴。
④说起来还是城里的活儿来钱,就说这一家,东西也不算太多,先扛下六层楼,装车,到地方再卸车,扛上八层楼,每人两头都来回七八趟吧,中间走的路,两三个钟点的事情,主顾得付两百五十块钱。大头当然是老板的,他们几个出死力气的,合着拿总数的百分之二十点几,这个“点几”是几,那得看老板的心情。如果碰上日子好,生意火旺,他们能从早六点搬到夜十点,十一点,一天搬上五家!但日子不能每天都好,来钱的事谁都想争,有力气能卖的人也多得是,有时一整天摊不上一件活儿,窝得人脊背上都是毛毛刺。
⑤闲的时候他就暗自盘算,不能都按好日子算,也不能都是糟日子,合匀了说,算一天挣三十吧,一月下来就能是九百,这可是种地和挑山都不敢想的数。第一个他得存起来五百,他有个儿子,最给他长脸的,在省城里念大学呢,每年的学费和着住宿费得交六千,那么他一年就必得攒够这六千。这书怎么着也得让儿子念下去,儿子不能跟他似的,再给人搬家,就是再想回到地里刨食,这会儿也刨不出来了,地自己还饿哩,都刨尽了,没食。
⑥搬家的很想回家看看,家真远呵一一,想得紧了,一伙干活的年轻人就笑,说,这么着用红毡子裹起,扛在背上,把家搬来。但他是搬不动了,再说,能拔起来搬来搬去的家,那还叫家么?
(节选自《捕蝶者•角落三章》)
【小题1】简要概括作品中“搬家的”的生存状态。
【小题2】文章第二段详细描述搬家的工具,有什么用意?
【小题3】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12 11:55: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徐半尺”———华夏辨画第一人
程仲霖
徐邦达先生雅号“徐半尺”,意思是他经验丰富,慧眼独具,在鉴定书画时,往往刚刚打开,便知真伪,因此又被奉为“华夏辨画第一人”。据说,有一次来访者将画轴徐徐打开,刚露出一片竹叶的梢头,徐邦达便脱口而出:“李方膺!”画轴完全展开,果然不错。对传世的历代书画进行鉴别,有利于艺术品收集、整理、保护和研究,可以古为今用。但是中国历史悠久,历代书画家数量很多,而每一位书画家的创作大概有几十年,作品复杂。
这些书画作品大多经过公、私收藏家相互转递,才流传至今,但真伪杂糅,不容易搞清楚。对于古书画鉴藏,至今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即凭鉴定家的眼睛来判断。因此,这是一项专门的学问。那么,徐先生的慧眼是怎么练就的呢?
徐先生出身于书画收藏之家,自幼喜爱诗词书画。他主张下苦功认真临摹,曾说:“要临得像,非一点一画地看、细琢磨不可。临摹一遍,真比欣赏一百遍还要记得清楚,搞得明白。”他先后师从苏州老画师李醉石、著名画家兼鉴定家赵叔孺。后又入当时著名书画家、鉴赏家、晚清著名金石考古家吴大澂之孙吴湖帆先生之门,书画与鉴赏能力日益精深。他18岁创作的摹本奚冈«松溪高逸图»现保存于加拿大,24岁创作的摹本张中«芙蓉鸳鸯图»现存于新加坡,皆是两家博物馆的珍宝。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抗战时,故宫文物南迁,徐邦达在上海的库房里看到了两幅«富春山居图»。经过仔细考证,他发现乾隆皇帝曾经御笔亲题为真品的实为赝品。
新中国成立初,徐先生到国家文物局工作。当时,各地送来的古书画非常多,徐先生夜以继日,逐一考订,为国家发掘和抢救了3700余件书画并重建了故宫博物院绘画馆。“文化大革命”中,徐先生被下放到干校,体力劳动之余,他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参考的情况下,完成了«古书画鉴定概论»初稿,把实践经验总结成为系统的理论,这部书至今是古书画鉴定专业的必读书目。
1978年起,徐先生与启功、谢稚柳、刘九庵等先生组成全国书画巡回鉴定专家组,甄别国内各省、市、自治区文博单位所藏历代书画作品,历时八年,行程数万里,过目书画十余万件,全国各大博物馆所藏字画的一级品几乎全部经过他的鉴定。徐邦达先生还著有«古书画提要目录»«古书画伪讹考辨»«历代书画家传记考辨»«中国绘画史图录»«重编清宫旧藏书画目»«改编历代流传绘画年表»«古书画伪讹考辨续编»等,这些书资料翔实而完善,将传统鉴定方法与现代考古学手段相结合,为书画鉴定建立了可传授的研究方法和学术理论。
很多人只知道徐邦达会鉴定古书画,事实上,他不只会鉴定,在绘画、书法、诗词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著名学者周汝昌和徐邦达是多年诗友,曾赋诗“鉴书观画总燃犀,倚马诗才世未知”,对徐先生的诗词造诣大加赞赏。徐邦达的人品和文品一致,还是一位爱国主义知识分子。当年汪精卫在南京过六十大寿,吴湖帆让弟子每人作一幅画,结果其他人都画了,只有徐邦达没画。吴先生问为什么不画,徐邦达说汪精卫是汉奸,不能画。
徐邦达在鉴定领域眼力之高,自不待言,然而他却谨言慎行,从不妄下断言。很多人都希望花重金请他指假成真,牟取暴利,但一生淡泊的徐邦达从来没有接受过这种请求。
或许这些故事是大家所耳熟能详的,但在今天这个浮躁充溢的时代,重温徐邦达的人与艺,仔细感受他的精神气质与文化涵养,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对他艺术成就的赞叹,更多的可能是对人生的重新思考。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徐邦达凭他丰富的经验,独具慧眼,能在来访者将画轴打开一半时,就能说出其作者,因此得了“徐半尺”的雅号,又被奉为“华夏辨画第一人”。
B.文章写到中国历代书画家数量很多,作品流传至今,真伪杂糅,是为了说明书画鉴定之难,更体现了徐邦达专业功底深厚,练就了一双慧眼。
C.由徐邦达等四人组成的全国书画巡回鉴定专家组,为我国古书画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全国各大博物馆所藏字画的一级品全部由他鉴定过。
D.很多人只知道徐邦达会鉴定古书画,著名学者周汝昌曾赋诗“鉴书观画总燃犀,倚马诗才世未知”,赞赏他在绘画、书法、诗词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小题2】徐邦达对中国古书画鉴定有哪些艺术成就?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我们可以从徐邦达身上得到哪些人生启迪? 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是中国文化长期延续发展的保障。在中国历史上,对于龙文化的崇拜始终是主流的文化,无论是伏羲女娲时期还是夏商周时期,甚至是明清时期,这种信仰始终没有改变过。到了晚清时期,黄龙旗还成为国旗在国际上交流,代表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传播。历史上无论是哪一个民族主导国家政权,总是将龙作为帝王的化身,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化身,同时也是整个民族最为吉祥的符号,这是共识。在传统国家体制下,民众也有自己的信仰空间,各民族也有自己的信仰,多元化保障了文化的多样性。一体与多元形成一种稳定的结构,也形成和谐的文化生态,这样就避免了尖锐的文化冲突。中国历史上曾经有着民族间的征战,但是并不存在尖锐的内部的文化冲突,文化是多元共生的,又是统一的。

中国文化的包容开放与创新支持文化长期延续。中国的龙文化不是保守的,而是不断调适的、包容的,形成了博大丰富的内涵。曾经有帝王想独占龙文化的资源,但是这份全民族的宝藏必须民族成员共享。所以我们看到,民间也在享用龙文化这一符号,比如龙舟竞渡。两宋以来,民间社会龙舟竞渡蔚为大观,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认同,形成了官民一体的共同习俗。外来的佛教的龙文化进入中国,很快就加入了中国龙文化体系,而随着海洋文化的拓展,龙王的文化发展起来了,于是有了四海龙王。现在我们分不清哪些是原始的龙文化,哪些是后期加入的龙文化,也分不清哪些是外来的龙文化,哪些是本土的龙文化。龙文化的发展容纳中外古今文化精华为一体,所以与时俱进,日新其业,生生不息。中国文化连续不断是一种发展的创新性的延续,绝不是固步自封。

龙文化符号化为智慧的化身,也保障了中国文化的联系不断。《周易》之《乾》卦,以龙为喻,深刻表现了中庸平和的生活态度。强调潜龙在渊、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不同状态下的不同的生活态度。终日乾乾之谨慎始终是正面的态度,而亢龙有悔则是对于冒进的警告。这样一种以龙为喻的生活智慧,保障了文明的稳健发展、持续发展,防范轻率的态度造成文明的中断。在今天看来,这种态度依然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基本姿态。

所以,作为“龙的传人”,中华文明起源于八千年前,经过了三千年的演进,在五千年前形成了成熟的文明与多元一体的形态,形成了具有认同感的符号,开始“龙的传人”的整体迸程。经过五千年的包容创新性发展,具有不可战胜的韧性与活力,在当今世界呈现出无限的活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就是建立在这样坚实的文化基础之上。

(节选自田兆元《“龙的传人”文化符号形成的历史依据》,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在夏商周到明清这段时间,中国历史的主流文化才保持对龙文化的崇拜。
B.无论哪一个民族主导国家政权,总是将龙作为帝王与国家最高权力的化身。
C.正因为中国龙文化具有博大丰富的内涵,所以它具有不断调适包容的特点
D.龙文化容纳中国古今文化精华为一体,故其发展表现为创新性的文化延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了一体性龙文化崇拜与多元化民族信仰,分析了一体多元文化的意义。
B.文章以龙舟竞渡、佛教龙文化与龙王文化为例,证明中国古代龙文化起源不清。
C.文章以《乾》卦中龙的比喻为例,证明龙文化智慧保障了中国文化的联系不断。
D.文章论证结构是分总式,在分析中国文化各种特点基础上得出文化自信的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并不存在尖锐的内部文化冲突,文化多元共生且统一是重要的原因。
B.虽然曾有帝王想独占龙文化资源,但是中国民间仍然可以分享龙文化这一符号。
C.因为龙文化智慧保障了文明的稳健持续的发展,所以中华民族今天屹立于世界。
D.中华文明成熟并且多元一体,这是它在当今世界上呈现出无限活力的唯一保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监察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依据自己的国情,发展出不同的监察制度体系。在我国古代,虽然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监察体系,但也形成了较高水平的对官员进行监督纠察的制度。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与官僚制度的形成有密切联系。在秦代,丞相掌政务,太尉掌军务,御史大夫掌监察。这种体制开创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格局。汉承秦制,监察机构称御史台,长官为御史中丞。唐代的监察机构形成了更严密的三院制,这种体制一直沿用到明清。对地方的监察制度,秦代也已形成,郡一级派有常驻的监御史。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监察区,设刺史负责监察之责。唐代对地方的监察由察院负责。明清时期,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派出巡按地方的官员称巡按御史,其权力相对较大,有“便宜从事”之权。对政府部门公务进行经常性的稽查和监察,开始于唐。到明清时设六科给事中,其主要取责为对六部公务进行稽查、监察。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当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从总体上看,它对调节统治者内部关系、保障统治机器正常运转、澄清吏治、保障国家职能的实现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分析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职责、特点,可以总结出其中蕴涵的智慧。

监察网络覆盖面广。在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的整个官僚体系都被纳入监察网络之中。监察制度不仅覆盖整个官僚系统,而且也涉及国家政务的方方面面,如行政监察、立法监察、人事监察、司法监察、经济监察、军事监察、仪制监察、文教监察、科考监察等。有时还派出御史进行专门监察,如巡仓御史就是为监察仓库而被特别派出的。这些监察制度囊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在实践中对于纠弹违法官吏、监督国家政务实施、贯彻政策与法令的实施等都体现出比较突出的制度功效。

对监察官吏要求较高。严格监察官选任、规范监察官行为是贯彻实施监察制度的重要条件之一。历代选拔监察官首先要考察其道德品质,监察官必须清正廉洁、忠于职守、不徇私情、刚正不阿。其次,需科举出身,以保证其文化素养。再者,监察官要有地方工作经验。此外,监察官必须严格依法监察,如有失监、漏监或贪赃枉法,则加重处刑。如《大清律例》规定:科道官受人馈送、收人财物,以及买卖多取价利,较其他官员罪加二等处罚。御史纠弹要有实据,不得闻风言事,对于捕风捉影者予以制裁。古代监察官很受最高统治者的重视,比如,汉代中央最高监察官御史中丞和京畿地区的监察官在朝会中都有座位。元世祖也曾说:“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

注重监察立法。随着监察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监察立法也相应地有所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法典化,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使得监察活动有法律根据。不仅如此,监察立法也限定了监察权的行使,使监察官不得随意超出法律范围行事。清朝的监察法《钦定台规》,集历代监察立法之大成,包括训典、宪纲、六科、五城、各道、稽察、巡察和通例八类,内容十分完备。这也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重视法律作用的表现。这种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监察法体系,不仅具体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鲜明特色,而且在世界监察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植根于中华文化这一土壤,其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智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从总体上看,是具有较高水平的对官员进行监督纠察的制度。
B.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基本上实现了对中央和地方官员及国家政务的全方位覆盖。
C.中国古代对监察官的选拔标准高于其他所有官员,对监察官犯罪处罚也更严厉。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的体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论述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与官僚制度的形成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B.文章具体论证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的局限性及其积极作用,对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表示了肯定。
C.文章通过对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让现代人了解其中蕴含的智慧。
D.文章以清朝的监察法《钦定台规》为例,论证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建设过程中注重监察立法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负责地方监察的官员虽然历代名称不尽相同,但因负监察使命,更能快速晋升。
B.只要不断地扩大监察网络的覆盖面,就能更好地保障国家职能的实现及维护统治者的统治。
C.古代监察官的选任标准严格,监察官受皇帝重视。为鼓励他们尽职尽责,规定可闻风弹人。
D.监察立法不仅使监察活动有法律根据,也使得监察官对监察权的行使得到了约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宋元时期,中国插花艺术进入了普及时期。宋时,国力已不如唐时强盛,但毕竟结束了五代的割据局面,经济文化更加进步。花卉如牡丹、菊等品种进一步丰富,而其观赏更具多样性,插花艺术因而得以继续发展。元代继承宋代插花之余绪,也显得绚丽多彩。
②宋代提倡理性,三教合一发展到了宋代被统称为理学。理学是以宋儒论学多言天地万物之理而命名的,其中以朱程理学为代表。强调理高于一切,认为应存天理,灭人欲,极为重视道德思想;更进一步提倡阴阳互变、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要求人们静观万物,从中体会到时光变迁,宇宙奥秘。理学又是北宋以后政治经济发展的表现,宋代的社会动荡不定,许多文人士流为避现实多退隐于山水之间,寄情于山水花草之间,以表心意。正如周敦颐的学生程颢诗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对花开花落等景象更为敏感。因而,宋代花卉艺术更深入地倾注入作者的思想,表达着作者的高尚品德。宋代插花比之唐代插花更显得意味深长。理性内涵加清丽外形,具有清纯美丽的形态。
③宋代的社会比不上唐代的博大气概,文人不再狂放,而是内敛;不再激情汹涌,而是冷静地思考。宋朝的时代精神就是清雅、隽秀之气质。这种气质反映到花卉文化中,形成了精细描绘、以花抒写理性的主流。所以,在插花构图中,讲究线条美,常以梅花、腊梅等枝条来插制。这与唐代喜用牡丹的富丽不同。宋代的文人义士常以花材影射人格,在花材的选取上喜用松、竹、梅、柏、兰、桂、山茶、水仙等寓意深刻的花材,表达人生抱负、理想等。表现在插花花型上,就是理性内涵加上清丽的外形,自有纯美的意境,因而,宋代的插花花型以理念花为主。理念花以瓶花为多,以理为表,以意为理,或解说教义,或阐述教理等。花材多用松、柏、竹、梅、兰、桂、山茶、水仙等素雅者。结构以清为精神之所在,以疏为意念之依归,注重枝叶的线条美。
④元朝实行的种族歧视制度,使汉族文人受到元统治者的歧视,落魄不得意,多追求闲适自在,不屑为官。所以,元代的艺术中有这种闲散、淡雅的味道。另外,还受到文人画和花鸟画的影响,插花多为借花消愁或表达个人心中的追求,花材多以梅、竹、菊、兰等名花表现文人清雅、闲韵、伤逝等情感,从而出现了心象花。心象花,为文人借花消愁以舒心中积郁所做,作品偏于狂怪孤傲,或荒寒冷僻,表现出浪漫、无拘无束、轻巧秀丽和潇洒,表达个人内在之冥想。花型不定,多种多样,花器也古里精怪,瓶花吊花不一,纯属作者心理的表达,他人不易领会其中之含义。这种花型与院体花恰恰相反,常人多不采用。
(摘编自王娜、郭风平《传统哲学与古代插花艺术的影响和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插花艺术在宋元时进入普及阶段,受到理学的影响,插花以理念花、心象花为主。
B.宋代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可观赏的花卉种类更加多样,促进了插花艺术继续发展。
C.中国古代传统的儒、释、道三教学说,进入宋代后则为崇尚理性的程朱理学所取代。
D.在元朝统治者的种族歧视政策之下,汉族文人多以梅、竹、菊等来表现傲岸不屈的人格精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述的主要对象,并简要分析了插花艺术在宋元两代得以发展的原因。
B.第二段以宋代提倡理性、理学的大发展为立论前提,阐述了理学对当时插花艺术的影响。
C.文章综合运用道理、举例、引用、对比等论证手法,有利于多角度阐述要表达的观点。
D.文章由总到分展开行文,在论述宋元两代插花特点时,暗喻褒贬,宋代含褒、元代寓贬。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理学在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之上,提倡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要求人们从静观万物中体会宇宙奥秘。
B.宋代许多文人对花开花落等自然景象的感受更为敏感,借山水花草寄托情志,流露对时局的不满。
C.宋代插花构图中常用到梅花、腊梅等枝条,这主要是受了当时清雅、隽秀时代精神的影响。
D.理念花以瓶花为主,以理为表,以意为理;心象花则花型丰富,花器精怪,纯属个人心理的表达。

同类题5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怜子如何不丈夫

——超级“奶爸”鲁迅的另一面

李晌

海婴,即上海出生的婴儿。

1929年9月27日,计划外的小生命一来到世间,鲁迅就投入了一生最温存细腻的爱,他认为孩子既然生了,就要尽心养育,自嘲为这孩子“加倍服劳,为孺子牛耳”。鲁迅对海婴的爱并不是嘴上说说笔下写写,他是身体力行的超级“奶爸”,他自己给海婴洗澡,不让护士代劳,自信有学医的经验,绝不用没有烧开杀菌的水。海婴生来体弱,鲁迅又格外上心,稍有风吹草动便要就医,日记中有上百次带海婴就医的记录。

婴儿前半夜睡足了,到午夜往往要醒来,为了让许广平能充分休息,每天夜里12点,鲁迅准时放下笔,上楼接替女佣,陪孩子玩,玩困了他也有办法哄睡,弯着双臂成摇篮,抱着海婴在房中来回走着,唱着他自编的歌谣。

从1932年9月鲁迅开始四处看房,最后看中了虹口公园东南部山阴路上的大陆新村。

从搬进大陆新村到鲁迅逝世,海婴从三岁半长到七岁。孩子幼时,鲁迅悉心担负养育看护的责任;孩子大些,鲁迅又是贴心的朋友。童年时父亲的威权式教育给鲁迅留下心理阴影,其实同时代所有人大抵如此,只不过自己做了父亲之后还要重复威权,但鲁迅早就决心改变这一套逻辑。他在1919年就写了《我们怎样做父亲》,声明对孩子的爱“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另外两个关键词是“指导”和“解放”。海婴当面说:“我做起爸爸,还要好!这种爸爸,什么爸爸!”鲁迅哈哈大笑把这造反的话写信讲给朋友。

一楼的会客厅中有一台留声机,鲁迅原本不喜欢留声机这类嘈杂的洋玩意儿,因海婴看到日本邻居家有,闹着要,鲁迅专门买给他,先买来的没有邻居家的大,又和商店换了两次,直到海婴点头为止。留声机对面的玻璃柜里摆满了海婴的玩具。从前鲁迅除了书店不逛任何商店,有了海婴之后,去稍远的地方,他一定要到大公司的玩具摊上认真挑选。所以每次他出门久了再回来,海婴都要夺过包裹检查一下。有他的礼物便欢跃而去,要是鲁迅只买了自己的书,海婴就要失望了,鲁迅会诚恳道歉,答应下次一定买。

二楼是客房和鲁迅的卧室兼书房。书桌照例摆在窗前以获取最佳的采光,旁边是鲁迅晚年最常用的藤躺椅。书桌书架整齐如药房。他常对许广平说,东西的位置是不能变的,连许广平都不能随便借他的书看,唯独海婴有特赦权可乱翻乱看。海婴专门喜欢在爸爸工作时出其不意捣乱,抢笔抢书,即使最忙的时候,鲁迅也会停下笔敷衍几句,不会断然赶走。如今流行“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尊重孩子”这样的格言,鲁迅在当时就有此觉悟。他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陪海婴玩,父子俩并排挤在躺椅上,或是海婴骑在爸爸身上,边吃零食边聊天。

书桌旁一张简单的铁架大床,上面挂着许广平绣制的白色床幔。鲁迅的床本来是更加高档宽阔的,有着西式的雕花木床头,据许广平说,那张床是上一户租客留下的。保姆许妈带着海婴睡觉,为了让他们睡得更舒适,鲁迅把大床搬进了三楼海婴的卧室。三楼卧室是整栋房子最好的房间,墙上挂着日本画家为刚出生的海婴画的睡姿肖像,还有鲁迅为他挑选的充满童趣的油画作品。那张雕花大床上还摆着当年的小枕头,上面绣着海婴的名字。

(摘自《报刊荟萃》2016010期)

(相关链接)

海婴把瞿秋白夫妇送的一套“积铁成象”玩具给拆了 ;把鲁迅给他买的留声机也给拆了……但鲁迅从来没有阻止过他,也没有因此而打骂过他,显然,鲁迅明白满足孩子好奇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海婴的叔叔周建人购了《儿童文库》和《少年文库》各一套给海婴。《儿童文库》内容较浅,许广平当即就让海婴看了;但《少年文库》内容较深,许广平担心海婴看不懂,就收藏起来,想等海婴长大一些再让他看。但海婴看完了《儿童文库》后,就向许广平吵着要看《少年文库》,许广平不肯给,海婴坚持要,争论的声音被鲁迅听到了,他便让许广平把《少年文库》拿出来给海婴看。鲁迅从来不过问海婴的阅读,不问他看了些什么,或是指定哪几篇,或是要求背诵哪几篇。……许广平也曾在回忆中提到过,她总结说 :“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海婴)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

鲁迅在遗嘱中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海婴后来果然没有如父亲所担心的成为空头家,而成了一名优秀的无线电专家,这或许与鲁迅成功的家教方式不无关系吧。

(节选自《鲁迅教子,顺其自然》 作者:唐宝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鲁迅先生早年曾在日本学医,所以照顾起海婴来比一般人更加的小心细腻,譬如,如果水没有经过烧开杀菌,是不能直接给海婴使用的。
B.鲁迅买来一台留声机只为讨好海婴,并且为了比邻居家的留声机还大,又和商店换了两次,直到海婴满意为止。这体现了鲁迅先生对海婴无原则的溺爱。
C.为了不给孩子的童年留下心理阴影,鲁迅一直致力于做一个民主的父亲,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儿子。因为他深刻地知道专制的封建家长会给一颗幼小的心灵带来怎样的伤害。
D.鲁迅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陪海婴玩,有时父子俩并排挤在躺椅上,有时海婴甚至骑在爸爸身上,边吃零食边聊天。这一举动生动的诠释了当时流行的格言“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E.为了让海婴睡得更舒适,鲁迅不仅把整栋房子里最好的三楼卧室给海婴住,还把自己原本的西式雕花大床搬进了海婴的卧室。这有悖于“穷养儿子富养女”的古训。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的划线句的作用。
【小题3】自海婴降生,鲁迅先生就投入了一生最温存细腻的爱,请列举具体事件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