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搬家的
筱敏
①搬家的年纪不小了,那件红汗衫套在身上就有些别扭。汗衫前胸印了几个白字“大发搬家”,后背印的是公司的电话号码,那是给顾客看的,给预约的顾客看,投诉的顾客也看。他做活是很出力的,又还有力气,也不怕看,但就是不习惯。加上他面相见老,背上的物件太重时,脚骨就有些打晃,也不好看,顾客时常就会嫌,还会冲着楼梯一路地嚷:“行不行啊你?看着点啊你!看磕坏我的柜子角了你!”有一次手没把住,背上叠起的三个纸箱子还真的摔了,他赶忙拿身子去垫,就怕东西摔坏,赔不起,半边背脊和一条胳膊擦脱一层皮,这不算事儿,皮不像东西娇贵,会自己再长。
②搬家的从车卡子里跳下来,五六个红汗衫忙着往下捣腾他们的工具:箩筐(这是尽可能多装杂物的,单说栽了花的花盆,城里人两手抬一个的,这一筐子就能背下去五六个),棉毡子(这是包电视机那类娇贵东西的,也做绳子和把手用,像那样三个箱子摞在背上,就得用它兜住把住,光靠硌孵搂不牢的),手推车(这不是老用得上,他们脚下的平地可不多)。五六个红汗衫往巷子口一站,加上几条大红的毡子,倒像是耍狮子的,不是地场上叫大家伙拍掌热闹的那种,是大年里在一家家店铺门前挨过去讨红封包的那种。
③城里的楼梯和他挑山时走的那种不同,倒不在它们黑,挑山时也是两头摸黑;也不在窄,挑山时窄处也就刚容一只脚,人把脸贴紧了岩壁横着走,脊梁骨和货物可都悬在道外面。让人悬心的是,城里的楼梯都靠不住,上面下面都是空的,它靠上去的楼板也是空的,走在哪里,像两脚点不着地,又没个尽头,心里面没着没落,可是玄。挑山的道有个走熟的时候,走得多了,它就像认得你,告诉你在哪儿喝水,哪儿歇气,落下个毛巾水瓶盖儿,它也会好好的待在原地,等你下一趟回来捡拾。但城里的楼梯可走不熟,走得越多越是生,谁都吆喝你,盯牢你,却谁都不认识你,每日里不停地上来下去,下去上来,都荒荒落落的,是个生人。可挑山那挣得是死钱,两头摸黑往紧里赶,也就是两趟来回,再赶不出三趟,紧巴巴只管得上两张嘴。
④说起来还是城里的活儿来钱,就说这一家,东西也不算太多,先扛下六层楼,装车,到地方再卸车,扛上八层楼,每人两头都来回七八趟吧,中间走的路,两三个钟点的事情,主顾得付两百五十块钱。大头当然是老板的,他们几个出死力气的,合着拿总数的百分之二十点几,这个“点几”是几,那得看老板的心情。如果碰上日子好,生意火旺,他们能从早六点搬到夜十点,十一点,一天搬上五家!但日子不能每天都好,来钱的事谁都想争,有力气能卖的人也多得是,有时一整天摊不上一件活儿,窝得人脊背上都是毛毛刺。
⑤闲的时候他就暗自盘算,不能都按好日子算,也不能都是糟日子,合匀了说,算一天挣三十吧,一月下来就能是九百,这可是种地和挑山都不敢想的数。第一个他得存起来五百,他有个儿子,最给他长脸的,在省城里念大学呢,每年的学费和着住宿费得交六千,那么他一年就必得攒够这六千。这书怎么着也得让儿子念下去,儿子不能跟他似的,再给人搬家,就是再想回到地里刨食,这会儿也刨不出来了,地自己还饿哩,都刨尽了,没食。
⑥搬家的很想回家看看,家真远呵一一,想得紧了,一伙干活的年轻人就笑,说,这么着用红毡子裹起,扛在背上,把家搬来。但他是搬不动了,再说,能拔起来搬来搬去的家,那还叫家么?
(节选自《捕蝶者•角落三章》)
【小题1】简要概括作品中“搬家的”的生存状态。
【小题2】文章第二段详细描述搬家的工具,有什么用意?
【小题3】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12 11:55: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出版业、教育业广义知识付费的概念,本文中的“知识付费”主要指将知识信息加工为产品、服务并将其通过互联网售卖的行为(即狭义的知识付费)。互联网时代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被采集、被发布、被传播,消费者面对的信息数量呈几何级增长。但是,面对海量信息,人类的思维模式还远未达到能够自如接收的程度,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紧张心理,被称为“知识焦虑症”。同时,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都会加强这种焦虑感,而这种焦虑往往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学习意愿。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大量碎片化的时间需要被有效利用以获取知识信息。目前知识付费领域主要分为内容平台与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前者提供专业生产或用户生产的内容供消费者购买。用户生产内容的平台,普通用户也能够以自身掌握的知识实现变现。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则是为内容平台或有变现需求的自媒体人提供技术支持。相比传统的出版业与教育业,移动互联网时代兴起的知识付费领域因其参与方减少,制作周期大幅缩短,因此内容生产者的获利周期也随之缩短。此外,知识付费能够为内容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率,助其扩大收入规模。

(摘编自《中国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
材料二:
据有关数据,某知名知识付费产品在2016 年10 月单月收入超过1800 万元,达到峰值。有观点认为,知识付费实则是在满足人“好像是在获取知识”的虚荣。有用户认为,买了一门课之后,才发现这门课的内容没什么深度。报道显示,上述知名知识付费产品除在2017 年3月和下半年开学季成绩有回升外,其他时段的单月参与人数和单月收入都在下滑。
(摘编自胡宁、张均斌《知识付费,2018 年将是怎样的姿势》)
材料三:
2016 年以来,知识付费呈火爆趋势。2017 年8 月,知识付费用户超过5000 万,但据了解,当下,消费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持续学习和付费的用户少之又少。在知识需求方面,终生学习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持续为知识付费的习惯有待形成;在知识供给方面,提供的内容或方法不对路,学一次就不想再学了。
在互联网刚刚普及之时,多数内容是免费的,付费内容似乎天方夜谭。而现在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按服务使用来收费。其实,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高级的业态。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中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给用户提供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如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姜奇平《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付费内容平台不仅可以让提供专业知识的特殊用户获得收益,也可让普通用户通过自身掌握的知识获得收益。
B.2016 年,某知名知识付费产品在知识付费方面的收益有突出表现,但2017 年,单月参与人数和单月收入总体上呈现下滑趋势。
C.消费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能持续下去的人不多,关键在于消费者自身建设不足,如终生学习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
D.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的业态,知识服务收费是高级的业态,在我国,前者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知识产品业态发展不够充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狭义知识付费项目的完成,既需要知识内容的制造者,也需要知识付费的消费用户,还需要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提供服务。
B.与传统意义上出版业、教育业的知识付费的概念不同,狭义的知识付费,主要指通过线上或线下售卖加工过的知识信息产品、服务。
C.网民在课外、工作外的学习,对音频类、视频类知识付费产品的兴趣呈增长趋势,而对文字类知识付费产品和线下论坛讲座的兴趣不高。
D.知识付费的发展方向是向知识服务业发展,帮助用户解决问题,通过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等,使客户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
E. 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的发展,让人们因生活节奏的加快,大量碎片化的时间需要得到有效利用以获取知识信息成为可能。
【小题3】知识付费火热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本质特征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是团结、维系和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伟大精神力量。这种凝聚力是我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生存斗争,繁衍生息,在创造灿烂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过程中积累凝聚而成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刚健奋发的民族气派,“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抱负,“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的高贵品德,兼容宽厚、世界大同的恢宏气度……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是哺育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经久不衰、发扬光大的根底所在。
中华民族凝聚力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合力”是多向的、合一的,大体说来可分为纵向力和横向力两种。纵向力是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凝聚力,有大一统的社会结构,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精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中华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六个方面。横向力是纵向力这一纵向系统的积淀,表现为某种剖面的横向结构;这种剖面横向结构由中华民族领导核心内部的内聚力、核心对核外群体个体的吸引力、核外群体个体对核心的向心力、核外群体个体之间的亲和力、中华民族的总体协合力五项力构成。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历史的产物,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或历史存在,它具有历史性。与此同时,任何一个时代的民族凝聚力又都离不开该时代的特定现实,离不开该时代的时代背景。它在历史中形成,却要在特定的时代中得以丰富和发展,并且体现该时代的时代精神,因此,它又具有时代性。历史性与时代性在中华民族凝聚力中得到了紧密的统一。
中华民族凝聚力作为连通过去、现实和未来的力量,是一种传统。既然是一种传统,它就具有稳定性和变化性。这种稳定性和变化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结构不改变的同时,内容中会有新的成分增加,如当代就增加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内容;其二,中华民族凝聚力不可能消逝,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度会发生变化,可能增强,也可能减弱,这与传统文化是否被重视有关。极力宣扬民族虚无主义,削弱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久而久之会导致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减弱,相反,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就会致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巨大群体,就是这个巨大群体形成了凝聚力。中华民族这个范畴下面又有许多或大或小的群体,它们都有自己的群体性凝聚力,当然还有个体性凝聚力。中华民族凝聚力包含或大或小的群体性,也包含个体性,不能狭隘地取其一,而群体性和个体性凝聚力之间是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这种关系就如同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这中间的中华民族的群体凝聚力,必须通过个体来体现;它既是一种外在性实体,又是一种内在性灵魂;既是一种普遍性存在,又是一种共体性存在。
(节选自《当代中国凝聚力大典》,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团结、维系和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是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
B.它作为一种“合力”,存在多向、合一的特征;作为一种力量,它连通过去、现实和未来,具有稳定性和变化性。
C.它不可能消逝,但强度既可能增强,也可能减弱,通过重视、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 传统就可以使之增强。
D.它必须通过个体来体现,既是一种外在性实体、一种普遍性的存在,又是一种内在性   灵魂、一种具体性存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各族人民经过漫长的生存斗争,在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过程中积累沉淀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
B.中华民族凝聚力内容丰富,包含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民族自信心、自尊心,爱国主义等在内的横向力,是其构成内容之一。
C.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当代增加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内容,而其结构没有改   变,体现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稳定性和变化性。
D.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巨大群体形成了凝聚力,在这之下,又有许多或大或小的群体, 它们再形成较小一些的群体性凝聚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等是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B.中华民族凝聚力中的横向力是纵向力这一纵向系统的积淀,表现为某种剖面的横向结构,因此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纵向力更为重要。
C.任何一个时代的民族凝聚力都离不开那个时代的特定现实、时代背景,中华民族凝聚力也是这样,必然具有它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D.中华民族凝聚力中群体性和个体性相互联系、对立统一,关系就如同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此两者具有辩证的联系特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家谱

陈鸣

⑴陈星伍今年54岁了,他是福建省永春县蓬壶镇的一名医生。每天早上7点多,他从狭促的职工宿舍楼醒过来,第一件事是找打火机和接开水。对他来说,早餐除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不能没有烟和铁观音。

⑵他的老婆名叫陈桂花,她总说他是土医生,比镇上的××和×××都不懂得养生。这话大概说了有30年,如果邻居细心一点,差不多能以这对夫妻的对话每天校准时钟。

⑶陈星伍大概也是30年前进了这家医院,从一头秀发干到现在头皮发亮。在这个小镇上,医生受人尊敬,走在马路上不论老少大家都喊他“五叔”。刚掉头发那几年,每天都会有人赞他:“五叔越来越聪明了”。“五叔”大部分时候是一边伸手摸摸头发,一边闪亮地笑起来。

⑷陈星伍还有一个令他自豪的身份,他是一名致公党员。这个政党的党员大部分是归侨、侨眷和有海外关系的“代表性”人士。不过海外关系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给陈星伍带来的其实是诸多的烦恼。

⑸这得从陈星伍的童年说起。

⑹陈星伍的爸爸叫陈启煜,解放前曾是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的军官,后来这支部队被蒋介石解散,他因为“包庇共匪”流落到福建漳平。这个罪名并不冤枉,当时的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林一心开秘密会议都是在陈启煜老家的宅子里。可是到了解放后,这段前朝历史和陈家绵乱复杂的海外关系就再也扯不清楚了。

⑺“文革”的时候,陈星伍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他每回考试都考第一名,不过也是想了很多办法才能勉强地挤进高中听课,每天顶着无数骂“地主龟儿子”的唾沫星子。我猜想,少年陈星伍说起“我爸是陈启煜”的时候,应该多少怀着某种复杂的羞愧。

⑻后来有一天,他终于下定决心退学,不再忍受耻辱,因为学校操场上开起了批斗会,他看到台上站着他的父亲和虔诚的基督徒母亲。

⑼退学之后的陈星伍每天都在山上挖草药,他总背一口锅,一路咣咣当当地找吃的。许多年以后,他经常站在自家阳台上指给他儿子看,“那个山爹以前爬过”。现在那些山上早没人影了,拿着望远镜瞅也只能瞄见几棵树,大概只有雨点会到达那里了。

⑽困顿的生活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某一个时刻开始改变。有一天,陈星伍在他爸爸的书桌底下看到用毛笔恭恭敬敬写的四个字“恩公小平”,这张小纸条一直到陈启煜去世都贴在书房里。也是从那几年开始,陈星伍的运气稍微好了一点。因为他爸爸年岁已高,他获得了“补缺”的机会,最终陈星伍选择了当一名医生。

⑾1985年,因为我的到来,陈启煜有了孙子,陈星伍有了儿子。陈星伍希望自己的儿子不要像他埋头过苦日子,而是像他背着走过无数山峰的那口帅锅那样,咣咣当当地发出些自己的声响来,于是就在名字里安了个“鸣”字。虽然这个名字后来面临着很多重名的问题,但我还是比较庆幸自己没有被取名为“陈咣咣”或者“陈当当”。

⑿陈星伍的生活依旧辛苦。为了赚钱给儿子买三鹿奶粉,他兼职做起了生意,一开始是弄了台机器榨花生油,后来改行卖液化气炉具。在选择行业的精明程度上,小镇上确实无人能及,他很快赚了不少钱。

⒀不过麻烦事情很快又来了,那时候我在读小学,有一天回家看见好几个镇上的年轻人坐在我家里泡茶,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来讨要保护费的。

⒁壮年时候的陈星伍性格极为硬朗,《让子弹飞》里头姜文问,我能不能站着把这钱赚了,陈星伍那时候的想法大略相同,可惜他毕竟没法像姜文那样,印子和枪轮流掏出来在桌上拍得叭叭响。派出所的叔叔们也纷纷表示:这种事情我们不便插手。想站着赚钱难度当然不小,至于为啥不便插手那就更费琢磨了。

⒂后来几个流氓又吓唬陈星伍和他老婆陈桂花,不给点儿钱,我们骑摩托车把你儿子撞了。那是我小时候第一次觉得,爸爸是谁真的很重要。

⒃陈星伍像1990年代每一个在下海浪潮里游过一番泳的人一样,有所收获,但很快被各种开着游艇和军舰的人甩在了后头。“保护费”事件以后,陈星伍经常骑着摩托车带着儿子到小镇最高的峰上去看远山和落日,他说:“要聪明,也要坚忍。”那么多事情发生之后,陈星伍很少抱怨,前几天,当他知道儿子要写一篇关于他的文章的时候,他发了条短信过来:“要感谢时代,要感谢国家。”我仿佛能看到他在屏幕的那边微笑和头皮一同闪亮。在五星红旗下成长的陈星伍,和他父亲生命的起落,每一刻都和这个国度连在了一起。

⒄陈启煜在88岁的年龄上安然去世。葬礼上,我第一次看到硬汉陈星伍号啕大哭,他在我面前为了他的父亲、我的爷爷痛哭,在葬礼上代表所有儿女发言,他说:“我爸是陈启煜。”我想,那一刻陈星伍心里一定充满了感恩和自豪。

⒅关于陈星伍,我们可以讲他的很多故事——他是医生,一个致公党员,是陈启煜的儿子,但最重要的是,他是我爸。作为一个没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他难得能被书写并刊登在一份“严肃”的报纸上。但他完全配得上这样的荣誉,恰如这个国度里所有平凡而辛劳的父亲一样。如果要给自己的父亲颁一个奖,我希望自己就是属于他的那枚勋章。

(节选自《南方周末》2011年2月3日第1407期。)

【小题1】下面各项中,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记述的虽然是一个平凡百姓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经历和国家的发展变化紧紧联系在一起,读者可以从一个人的身上看到历史的缩影。
B.文章以旁观者的角度讲述父亲的经历,直到文章结尾才说明陈星伍是“我”的父亲,巧妙的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C.作者两次强调父亲陈星伍的话“我爸是陈启煜”,父亲小时候假装为自己的家庭感到羞愧和后来葬礼上真诚的自豪,形成鲜明的对比。
D.本文以叙述为主,语言平易自然,风趣幽默,既使文章充满趣味,更体现出作者对父亲的深深的情意。
E.主人公陈星伍的经历虽然坎坷,但他常常能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儿子的教导“要聪明,也要坚忍。”【小题2】根据全文内容,概括父亲陈星伍的人生经历。
【小题3】本文题为“父亲的家谱”,“家谱”一般指记载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而“家谱”在本文中有哪些特殊的含义?
答:
【小题4】文中最后说父亲“作为一个没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他难得能被书写并刊登在一份‘严肃’的报纸上。”但又说“他完全配得上这样的荣誉”。请你从“新闻价值”“严肃”“荣誉”三个方面,任选两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其含义的理解。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李泽厚访谈录
①新京报:李老师,国内现在关于《论语》的争论很大,但是现在我想暂时抛开这场争论,和您单纯地探讨一下《论语》。
李泽厚:争论是抛不开的,今天要谈《论语》,自然就会牵扯到这争论。我们如何来读《论语》,今天为什么要读《论语》,《论语》是不是凭考证就能读通,都跟现在的争论有关。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读《论语》背后的复杂因素。一些人正在大搞复古主义。结合各种民间迷信,花大量钱财建庙宇,立巨像,搞祭拜。大倡立孔教,办国学;主三纲,穿汉服;贬五四,骂鲁迅。要用七夕代替情人节,用孟母节代替母亲节,用孔子纪年代替公元纪年。形形色色,热闹得很。我说干脆星期六星期天也不要过了,那也是基督教的嘛。所以,我以为这场争论要放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大环境中来看,它不只是如何读《论语》的问题。
②新京报:但是我觉得还是可以做一些深层次的探讨。现在的《论语》热,我觉得,不是因为于丹出现了,《论语》热了;也不是因为李零出现了,《论语》才热了。而是有一种内在的规律让《论语》热了起来。这也让我想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学热。这两种热潮虽然不相干,但是热度很相近。《论语》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热了?不是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
李泽厚:“《论语》热”当然不是因为于丹或者李零,恰恰相反,大家想回归传统,他们才被推了出来。“《论语》热”说起来原因也简单,在革命时代过去之后,人们想追求一种信仰以安身立命,处世为人。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善了,去年我在《罄问录》中说到“现在是‘四星高照’,声色犬马”。声就是music;色就是sex;犬就是dog,宠物;马是什么呢?汽车,car。这就是现代生活,无可厚非,但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大家又都很迷茫,怎么样安身立命?怎么样为人处事?中国没有《圣经》,大家就都到《论语》中去找了。但我以为今天中国最需要的,还是“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
③新京报:长期以来,我读论语,有一个疑惑,是关于《论语》的界限讨论的。我觉得《论语》作为一个修身的文本,是一套非常完美的体系,一旦它跨越了这个界限,进入了“治国平天下”这个层面,是非常要不得的东西。但这似乎是个悖论,后世人谈《论语》,津津乐道的恰恰是它“治国平天下”的功能。您怎么看?
李泽厚:《论语》本来就是两派,曾子一派主张修身,子张一派主张治国。现在流传下来的《论语》主要讲修身,它怎么能用来治国呢?但宗教性道德会对社会性道德有范导作用。值得好好研究。
④新京报:这也是我正想说的,恰恰在过去,《论语》所表现出来的,是对于过去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李泽厚:过去两德是一个东西,不可分开。从孔子到荀子,再到董仲舒,《论语》对社会制度有建构(不只是范导)作用。儒家吸取包容了很多法家、道家、阴阳家的东西,这正是真正的儒家的特色所在,有转换性的创造,不盲目排外。
⑤新京报:您在《论语今读》中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我觉得非常重要,那就是解读《论语》,第一步的工作是解构,但是只有解构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工作是重建。
李泽厚:这是很大的问题。与其现在言之凿凿地说如何重建,不如大家一起努力,尝试去做。重建的难度,在于孔子不是神,假如孔子是神,就不难了。但《论语今读》说《论语》有“半宗教性”,就是想为重建做些工作。     (文章有删改)
(1)在第①节访谈中,李泽厚列举了许多人“大搞复古主义”的现象,其用意是什么? (6分)
(2)请你结合第②节访谈内容,简要分析“《论语》热”出现的原因。(6分)
(3)文中画横线的空白处,应是记者向李泽厚提出的两个问题。请你联系上下文,将它们补上。(5分)
(4)文章说《论语》是一个修身文本,但对“治国平天下”有“范导”作用。请你结合你所知道的《论语》内容,分别举一例简要分析说明《论语》对“修身”的作用和对“治国平天下”的“范导”作用。(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超越功利的生命境界

①“东西贯中——吴冠中艺术回顾大展”正在新落成的浙江美术馆展出,馆前人声dǐng。浙江美术馆的所在地,是曾经的皇城根儿。那座皇城早已消失在元兵的战火中,消逝在记忆的深处。宫殿可以消亡,王朝亦经更迭,而人类关于浩渺宇宙的终极追求却不会泯灭。

②在1000多米的画展长廊中,我们可以看到冠中先生的轨迹。由“艺专”到负笈法国的东西间“苦觅”,归国根植热土“辛耕”,冠中先生用自己近乎于透明的画笔,实证了自己的发展之路。那种纯净的内心,没有功名的负累,没有世俗视角的包袱。所以,没有一幅画是相似的,没有一种表达是相似的。没有一刻创造,是受到拘束的。所谓“东西贯中”,那种境地早已超越了东方西方、传统现代、流派院系的概念。

③他用自己的画笔证明了这个世界的无隙。那其实是一种无分别心,远非“东西结合”所能概说。那其实是用西方笔法致力于中国精神的再造与改良。或者说,用东方精神包容了西学的渐入。我们可以在历史当中剪辑这样一些类似的人与事。比如李鸿章、曾国藩,比如康有为、梁启超,再比如严复等等,不同类别的人却怀有相似的心愿与致力方向。只不过,比之于实体的改造,艺术的境界,往往给了人类更多悲悯的情怀,使得人类能站在更高的巅峰上观照世界与自己的内心。

④我欣赏这样的生命境界。在11月20日的开幕式上,冠中先生的长子吴克雨老人深情回忆父亲的生前往事。冠中先生逝前一直住在北京一套100平方米的公寓里。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冠中先生买的唯一一处房子。总价三十万元,却耗尽了冠中先生的全部积蓄,可就在那时,冠中先生流入市场上的画作早已动辄以百万元计。这些名利与冠中先生全然无涉,自然也就于先生全然无累。他只是淡淡地回应:“那些都是不真实的!”他把最大的卧室作为自己的画室,他和妻子则挤住在另外的小间里。甚至于,曾有一位房产商对冠中先生说,送一套空中楼墅给他,条件很简单,只要冠中先生一幅画即可。“随便画点什么都行!”可是,冠中先生没有答应。冠中先生却把这些画作捐给了各地美术馆。甚至连放在儿子吴克雨新加坡家中的藏品也一件不留。在画展前,吴克雨老人再次将冠中先生“遗漏”在家中的48件“云南行”速写全部捐献给了浙江。

⑤这种超越功利的生命境界,一直横贯了冠中先生的毕生创作。并在他的晚年跨越到了新的高度。比如《彩珠闲抛》,比如《醉线》,比如《形变》,比如《楼兰何处》。我喜欢看那种不需要具象的物来承载的画面,只是大胆的或粗或细的线条,或者是一些大面积的着黑,或者是赤橙黄绿的斑点。这些元素曾经构成了冠中先生过去的画面,而现在,具象的物不存在了,迷乱中却饱含着清晰的内蕴。只是这些曾经的元素的自由组合,却直指人的内心。所以,冠中先生说:“笔墨等于零!”那里有冠中先生的诗性追求。

⑥那是一种从“有”跨越到“无”的境界。冯友兰先生说,“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入潜默。”而即便以禅意的视角来看,这种“无”亦是不可言说的。它只需要双方的注视,在摒弃与省略了具象的物后,在更哲学、更高的审美情趣里被表达与被感动。那种hàn£是持久的。那其中,或许表达着一个老人,在参悟天地人之后的哲思,表达着人类内心世界的追求。

【小题1】在第①段和第⑥段划线词语的方框内填入正确的汉字,
(1)人声dǐng□沸  (2)震hàn□
【小题2】第②段中加点词“东西贯中”是指吴冠中的画作对空间、□□和派系的超越。
【小题3】第⑤段加点词语“笔墨等于零”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
【小题4】根据本文,下列对吴冠中的“生命境界”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吴冠中的生命境界通过其艺术和生活来表现。
B.吴冠中使世界无隙,再造与改良了中国精神。
C.吴冠中达到了对宇宙和种群无分别心的境界。
D.吴冠中的生命境界超越功利也不为功利所累。
【小题5】联系全文,分析第⑥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