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秩序的改变

(1)一种新的、重要的传媒,往往会给旧的文化秩序带来强烈的冲击,迫使其转变观念或改变运行轨道。如印刷术发明后宗教书籍的大量发行打破了贵族和传教士对宗教及其他知识的垄断,教会的“知识权威”逐渐崩溃,旧有的文化等级秩序就此被扭转。

(2)而今天,互联网上的一些迹象,可能导致一些本已根深蒂固的观念或事物的变迁。首先,印刷时代深入人心的“作者”概念将会发生异变,甚至完全消失。远古时代许多口语作品,如《荷马史诗》、《吉尔伽美什》、《罗摩衍那》等,都没有明确的作者,他们于民间多人创作,在一代代远古人群的口口相传中经过多次增删润色而形成经典。现代“作者”概念是在书面文化出现之后,作为个体的作者可能被确凿查考并且其著作权受到尊重的情况下才形成的。但这一现象有可能在将来受到挑战,因为互联网、数字化传播、影像制作程序等的媒介技术,将导致新一轮的“集体创作”现象出现。如:网民使用软件修改、增删某张有趣的图片,经多次转发和反复改绘后成为广为人知的网络作品。数字时代的艺术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复现了远古时代初民们歌咏史诗的情景:每个讲故事的民间艺人都在一次次重述中为史诗增添自己的精彩构思,而他们的名字则散落在漫长反复的流转迁徙中……

(3)对“作者”观念形成更极端挑战的将是“电脑游戏”或“程序创作”。随着大型计算机和高级程序软件的开发,电脑将能够处理越来越复杂精密的任务,甚至具有相当的创造性。

如果一部电影是某个程序依据过去的成千上万个文学故事、电影故事的元素重新组合编织而成,它的作者是谁呢?电脑、程序员,还是所有艺术先辈?

(4)还有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随着游戏画面像素的提升和故事情节的复杂精致,使得高端游戏越来越接近电影故事片。于是“电影游戏”、“互动式电影”的跨门类产品便诞生并迅速增值起来。

(5)游戏在美学上可以给电影提供的主要表现在:互动情节和开放性结局。玩家可以参与各个环节的发展,改变情节走向,获得不同结果。从电影的发展史来看,其实也存在着一个从“独断”式结局走向“开放性”结局的过程。不少故事片事实上早已具备了与游戏相似的思路,只是到目前为止,电影的情节走向仍然是由导演设置的。在未来,观众则可能会加入情节的互动过程,通过观影时的操作去影响故事结局。

(6)但是,游戏式电影从根本上说不应成为电影主流,它们只应是电影产业中“娱乐片”这一分支的组成部分。因为传统电影和游戏的本质在于:电影以观赏为主,好电影除了情节引人之外,还应该有丰富的审美意蕴和超越性的哲理意味;游戏则以互动为主,给人以饱满强烈的感官刺激,提供消遣时间的愉快方式,但游戏结束后一般不会产生意蕴回味和思想提升。因此,二者的融合不应该成为影像艺术的主潮

(7)总之,未来影像媒介与技术的发展可能出现更多混融、越界的文化现象。互联网这个包罗万象的媒介将催生出更多融会多种文化形式的影像产品,冲击和重组传统的文化和艺术的秩序。

【小题1】文章第(5)段的“独断”指
【小题2】本文从两方面阐述“新媒介对传统文化秩序的改变”。它们是:

‚  
【小题3】把下列句子组织起来填入第(3)段方框处,语言连贯的一项是(    )
而电脑技术的发展必定将对传统“作者”观念造成冲击
‚如果一台电脑收录了上万或上亿个“故事原型”,然后根据某些预设条件(如“悲剧”或“喜剧”之类)进行故事元素的组合排列,完全有可能“制造”出合情合理的影片的
ƒ或许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电脑还无法编制出精彩纷呈、异想天开的作品
④而在未来,是否电脑的艺术创作终将强大到人脑也难以企及的地步,我们尚不能预知
⑤但制作普通类型的电影应该是完全可能的
A.④‚ƒ⑤B.④‚⑤ƒ
C.‚ƒ⑤④D.‚ƒ⑤④
【小题4】下列有关文中“传统文化秩序”的解说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一词经过长期的历史沿革,具有稳定的特征。
B.具有一定稳定性和规律性的传统文化思想和精神。
C.既有历史传承,又有现实意义的文化概念和形式。
D.具有一定历史传承,较为稳定的文化概念和形式。
【小题5】第6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小题6】你是否同意“二者的融合不应该成为影像艺术的主潮”之说?请具体说明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1:39: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20世纪中期开始,伴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城市问题日益加剧,包括环境污染、资源匱乏、人口膨胀、交通堵塞等;全球化更加剧了城市间的资本、资源和创造力的竞争,如何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命题。。
2008年,IBM公司在《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人议程》的主题报告中,首先提出“智慧地球”的理念,希冀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人们所面对的各行各业中,2010年IBM又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愿景,希望为世界和中国的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IBM经过研究认为,城市由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不同类型的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六个核心系统组成。这些系统不是零散的,而是以一种协作的方式相互衔接;而城市本身,则是由这些系统所组成的宏观系统,在过去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科技力量的不足,这些系统之间的关系无法为城市发展提供整合的信息支持。而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标志的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将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推向一个崭新的智能互联时代;利用遍布全市的各类硬件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随时随地实现对城市全面感知和监测,通过传感设备智能识别及立体感知城市的位置、人口、环境、状态等信息的变化,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数据提取、融合、分析和处理,并能与交通、医疗、安全等具体的业务流程程进行智能化集成,从而能及时主动作出响应,保诬城市各个关键系统高效地运行。所以,21世纪的“智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此后这一理念被世界各国接纳,并作为应对金融海啸刺激经济增长的策略。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中,属于智慧城市建设条件的一项是
A.越来越严重的城市问题
B.城市间竞争日益加剧
C.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
D.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智慧城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慧城市是由六个核心系统构成,并智能互联、相互协作的宏观系统。
B.通过智能手段随时随地对城市进行感测,并识别感知关键信息的变化。
C.将智能互联感测的数据整合、处理,并能智能化集成为具体业务流程。
D.借助智能分析,及时响应,保证城市关键系统运行,以满足各类需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微博的中国式生存

①微博现象是当下中国的媒介奇观,编织“围脖”已成为当下人们媒介生活的一种时尚。“围脖”这一温馨的称谓,反映了中国微博用户对这一新兴媒介产品的钟爱。

②微博在中国媒介生态中的意义不同寻常,它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媒介革命。微博一小步,媒体一大步。微博释放的“微动力”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公共与私人交往方式。微博刷新了中国的媒介视域,也改写了国人的媒介生活方式。微博所释放的“微动力”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公共与私人交往方式。“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这正是对当下中国语境下微博效应的经典描述。在江西宜黄强拆事件中,钟如九在微博空间中的泣血呼救,奇迹般地改写了整个事件的走向。正因为此,社会公众对微博给予了很高的褒奖与期待,并认为,微博制造的“围观”力量助推了公民社会的大步前行。

③其实,小小的微博承受了不少不能承受之重,承载了过多的光荣与梦想。在微博的八面风光的背后,我们需要追问和思考这一新兴媒介功能的宽度与限度。

④可能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小小的微博会在当下中国媒介环境下释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有媒体甚至夸张地说,“微博搅动中国”。微博为什么能搅动中国?一个只有140个字符的媒介空间,为什么会引爆一个个舆论事件?微博与当下中国舆论生态究竟构成怎样的联动关系?

⑤微博是博客的微型版。博客曾被中国的网络用户热宠过一阵子,相对于网络论坛,博客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表达空间。“我的博客我作主”。有研究者认为,博客使全民表达成为可能。每个人都要有属于自己的一个或者无数个麦克风,而且这是跨国麦克风。在博客空间,表达者可以相对独立、从容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可以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完整地说清楚,就像自己的日记本,但与局限于个人抽屉的日记写作不同,博客日志可以在互联网上被人“看见”。博客写作不是为自己的抽屉写作,也不为自己的孤独抒怀,而是期待他人的分享。博客作者往往存在双重诉求:一是为自己写作,即通过文字编织自己的空间。不管是直接书写自身的所见所感,还是转贴他人的文字,或直接链接他人的博客空间,都意在编织一个刻有自己风格的个人空间。二是为他人写作,为“围观”写作。博客作者多有一种被他人“看见”的期待。无人喝彩的博客,就失去了外部性的动力。他人的喝彩与加油,会给写作者以动力。

⑥就目前而言,博客这一网络表达形态,已过了蜜月期,进入效能衰退期。相对于博客,微博则正处在蜜月期。前文说到,微博是博客的微型版,但微博的功能更为显化,具有鲜明的功利主义色彩。从技术逻辑上看,微博在技术上被设置在有限的表达区间内,很难尽情、尽兴地进行表达。毕竟140个字符的表现空间是很难有大的表达作为的,要表达一个重大的问题或事件,一百多字显然是非常局限的。

⑦但从另一方面看,微博的空间约束恰恰成就了它的功能革新。微博功能不以凸显单数表达主体力量见长,而以彰显复数表达主体力量擅长。微博功能主要体现在舆论表达功能方面,最能体现微博舆论功能的,就是它发现话题、传递意见、产生舆论共振的能力。每一个微博,可能就是一个社会瞭望所和意见观测点,成千上万的微博分散于社会各个角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隐形的社会舆情监测网络。一旦发现话题烽火,就可能被这张巨型网络捕获,产生聚众效应,引发舆论共振,乃至掀起强大的舆论冲击波。什么样的话题容易成为微博“围观”的目标?笔者认为,主要是那些能够牵动社会公共神经的话题。某一话题越具有公共性、争议性、戏剧性,越容易在微博世界中风行。如“李刚门”事件、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上海高层住宅大火事件、方舟子遇袭、唐骏“学历门”、周立波与网民对骂等事件,不仅可以看到微博在当下中国的超级影响力,也可以感受到微博表达的话语逻辑。“某项技术在某些方面具有天生的政治性”“特定的技术可能导致特定的社会影响”,此言体现在微博身上是比较确切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能够刷新媒介视域、改写事件的走向,因此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
B.微博虽然表现空间有限,却可以独立、从容、完整地表达内容与抒发感受。
C.博客作者渴望被他人关注,博客作者写作的动力全都于他人的喝彩。
D.发现话题、传递意见、产生舆论共振、掀起舆论冲击波是微博的主要功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首先肯定了微博在中国媒介生态中的非同寻常的意义,从而引出对这一新兴媒介功能的宽广度的思考。
B.人们用“围脖”一词来称呼“微博”,是因为微博短小精悍、贴近生活、有巨大的能量。
C.文章通过微博与博客功能异同点的比较,鲜明地指出了微博在表现空间上的不足与缺陷,进而表达惋惜之情。
D.作者引用“特定的技术可能导致特定的社会影响”一语,巧妙细微地表达了功能革新后的微博的强大的社会舆论功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观改变中国”是指中国社会的公共与私人交往方式在微博的“微动力”下得以改变。
B.小小的微博不能承受社会公众之重任,因为它承载了过多的光荣与梦想。
C.随着博客的功能衰退,微博日趋受到人们的追捧,在中国媒介生态中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媒介革命。
D.微博在当下中国的超级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话题能够牵动社会公共神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栀子花开

刘美兰

又是栀子花开时,她喜欢这个季节,走到哪个角落,都能从空气中嗅到栀子花的芬芳,清冽而怡人。

王小柔今年28岁了,她外表秀气文弱,内心却十分逞强,已完成从学霸到建筑设计师的华丽转身。表姐说:“小柔,别瞧你是个建筑设计师,要抓紧时间啊。”

表姐在市公安局工会工作,她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每年5月与市妇联共同策划警地青年联谊活动,男女青年各带亲友团3人,在某公园一角用彩带圈出一块地来,开展异性搭档才能完成的野战项目。活动简单却带来很高的牵手成功率,但王小柔从来不曾应表姐邀请参加过一次。

这天一大早,王小柔的手机就响了。“小柔,你来救个急吧,在琴台公园东南角,上午九点钟必须赶到,今天24个女嘉宾有一个来不了。快点呵,救场如救命呵。”说完电话就挂断了。

王小柔一看闹钟已经七点钟了,表姐的工作是必须要抬桩的。王小柔找了件黑色运动服,就那么朴素无华地跳上了地铁,心想,今天就我不是为相亲而来,嘿嘿。

到了表姐指定位置,湛蓝的天空下,彩旗招展。活动开始了,表姐在远处向王小柔招手。

分组了,王小柔觉得自己运气不错,遇上了特警戴钢,至少在进行“结对跑终点”的游戏中会有不错的表现。

“我叫戴钢,咱俩搭档。”特警T恤使他高而结实的身材看起来像钢铁侠。

“王小柔,合作愉快!”王小柔又补充:“我的体力不行,有可能需要你拖着我跑。”

戴钢笑了笑:“没上场就打退堂鼓。没关系,拖着你跑应该是很轻松的。”

“爸爸,爸爸。”一个小女孩跌跌撞撞地从草地那边向戴钢王小柔跑过来。王小柔惊讶地看着戴钢抱起小女孩说:“我女儿,也是我的亲友团成员。”她冲着小女孩笑笑,心想这人竟然带着孩子来参加相亲活动,真是够坦诚的!还好自己就是来充数,又不是真正来相亲。

小女孩骑在戴钢的肩头不肯下来。带孩子的两位老人在草地那头急得不行,这可是个相亲活动呢。只见戴钢轻轻地对小女孩说着什么,小女孩接到指令,小鳗鱼一样紧紧地箍住了戴钢的头,两只胖小腿交叉紧紧贴在戴钢的胸前。

“记住,要听我的口令。一二一,一二一。”只露着眼睛鼻子嘴的戴钢示意着王小柔。这时,工作人员正用背包带将戴钢左腿和王小柔右腿捆绑在一起。

发令枪准时打响。

奔跑中的王小柔觉得自己变成了一只梅花鹿,轻灵、欢快、充盈。跑着,跑着,突然脚下踩空,一个前冲差点跌倒。“抱紧我的腰。”戴钢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她立刻响应他的指令。瞬间,王小柔觉得自己被带着飞了起来,丝毫没有感觉到三个人的奔跑带来的牵绊。他俩步调惊人的一致,获得全场叫好声和掌声。

“冠军组合。好样的。”表姐站在终点处,张开手臂一把将小女孩从戴钢肩上接了下来,王小柔看到两个老人也向着他们开心地走来。

王小柔假装抬手擦汗,刚一抬头,发现戴钢正仔细端详自己,眼神里有一点不一样的光彩,王小柔的脸腾地就红了。表姐压低着嗓子咬着她的耳朵说,“小柔,你觉得戴钢怎么样?”原来一切都是表姐的策划。

一个午后,戴钢打来了电话。放下电话,王小柔坐立不安,犹豫着是不是要如约前往。她想见见戴钢,但又觉得在与戴钢是否交往这个问题上,自己还有很多疑问,比如你是什么时候离婚的,孩子为什么没有跟着妈妈,两位老人是孩子的爷爷奶奶还是外公外婆……

赴约,两人漫步在江滩。戴钢穿着很休闲,一条黑色西装裤搭配着浅蓝色的衬衣,而王小柔一袭亚白皱面长丝裙随着江风飘曳着,似乎在表达着她复杂又多变的心情。

给你讲个特警故事吧。在江边的一片栀子花林间,戴钢把小女孩的身世一五一十告诉了王小柔。

“我们大队长叫程功,是特警队的第一任队长,他爱人是我们女子特警中队的神枪手,两人是我们队里立功最多的人……不幸的是,夫妻俩在执行一次特别任务途中,遭遇车祸牺牲了。那天见到的小女孩就是他们的孩子,她叫程程。大队长夫妻牺牲时,程程还太小,还没记住他们的模样,只记得爸爸妈妈身上的特警制服,所以见到穿特警衣服的就叫爸爸叫妈妈……大队长生前待我如亲弟弟,他的父母早逝,眼看带着程程的外公外婆年纪也大了,我就经常上门带程程出去玩儿,在程程眼里,我就是她爸爸。我希望这种美好能在她心里延续。我也希望我将来的另一半能接受我的这个选择。”

王小柔没想到可爱的小女孩身上竟有着这么残酷又感人的故事。没有当过警察,但她却被戴钢的铁血柔情打动了。她曾经在西藏的山南地区当过2年支教老师,直到现在她仍在资助两名藏族女孩的学费。热爱公益的她,理解戴钢的这份超出血缘的父爱。听着耳边戴钢温和的声音,她突然觉得四处涌动而来的花香浓烈而醉人。

月光下,和煦江风吹动起一片片的栀子花,如银白色的波光,王小柔似乎看到,小女孩正拉着外公外婆的手,欢快地从远处慢慢地向他们走来……

《人民公安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尾呼应,都写到了栀子花开,照应了标题,营造出了温馨、和谐、美好的氛围。
B.表姐给王小柔急匆匆的来电,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暗示了后文相亲是表姐的策划。
C.相亲会上小女孩的出现,给王小柔心理上留下了很深地阴影,使情节出现了波澜。
D.文章以第三人称来叙事,不受时空限制,可以自由灵活地交代人物的活动和心理。
【小题2】请分析小说倒数第三段内容在全文的作用。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王小柔的形象特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美丽乡村

芦芙荭

(1)那天早上,他刚一进办公室,电视台的总导演就找到他。这些年,电视台和他有很多合作,他和总导演都合作成朋友了。他一看到总导演,就开玩笑说,是不是又要我找赞助?我都成了你们电视台的钱袋子了。总导演接过他递过来的烟,一屁股坐在沙发上,说,你说说,你除了钱,还能有什么?开过玩笑,总导演才言归正传,说,电视台准备拍一部关于乡村记忆的纪录片。地点选在你老家的那个村子,这一次,不要你出钱,但你得给我们帮帮别的忙。

(2)他的老家距县城有七十多里,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傍水的小山村。村子里的房子、门楼、院墙以及鸡舍、猪圈、牛栏清一色都是用青石板砌成。虽然没有街道,但户连户、舍连舍勾连成一片,错落有致,看起来特别美。他虽然离开村子多年,每年总会回去转上几次。这些年,他在城里盖起了一栋栋大楼,心里却总是割舍不了那些石板房。那里每个角落都有他美好的记忆。

(3)一听说在他老家拍电视片,他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你要我做什么?总导演说,是这样的,我们已到你的老家那个村子踩过几次景了,一切都满意,唯一缺的就是人了。缺人?他有些不明白。

(4)是的。你的老家你知道。这几年村子里的人外出的外出,搬走的搬走。那天我们去村子里踩景时才发现,偌大的一个村子几乎成了空村。只有四五户人家,而且都是老人,他说这我知道。总导演说,问题是,我们拍纪录片,不能拍个空村子吧,那么好的景致,没有人,拍出来又有什么意思呢?你想想,一个有人声有狗叫又有炊烟的村子出现在电视里该是多么美的画面呀。

(5)他明白了总导演的意思,可这比出钱的难度还大。别给我说难,我知道你的能耐,凭你在村里的威信,这事对你来说就不算个事。这事还真是个事。

(6)送走总导演,他就开始给村子里在外的人打电话,一开始,大家听说要在老家的村子里拍电视,都兴奋得不得了。可一说到具体的事情上,问题就来了,有的说生意忙走不开,有的说小孩要上学得照看,推三挡四找各种理由。尽管难度大,最终他还是做通了全村人的工作。他答应所有人、回村拍电视那几天生意上的所有损失都由他来承担。事情总算定了下来。今天还有一个意外之喜。村子里一户准备给孩子结婚的人家,也被他说动,决定将婚礼搬回村子里办。在摄制组开拍的前两天,他和村里的人相约着,拖家带口地回到了村子里,那时孩子们刚好放寒假,为了还原生活,他还买来了红辣椒、玉米棒子,将它们穿起来,挂在各家各户的山墙上。石板墙、红辣椒,一下子将所有人的记忆拉回到过去的岁月。

(7)生活其实是不用导演的。大人们平时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聚在一起,火塘里生起火,围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小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像自由的小鸟一样,在村子里追来跑去。偶尔响起一声两声狗叫,村子就一下子活起来了。

(8)电视开拍的第二天,那户给孩子结婚的人家,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场院里摆起了酒席,全村的人都来喝喜酒。主家还请来响器班子,吹吹打打地热闹了起来。大家几乎都忘了拍电视的事。

(9)电视片拍得是异常顺利。杀青那天,总导演握着他的手说,多么好的乡村生活呀,真有点儿舍不得离开呢。唯一遗憾的是,没有下雪,①要是下一场雪,孩子们再在村子里打雪仗,堆上雪人就更有意思了。

(10)送走摄制组的那天晚上,他让老婆将炕烧热,美美地睡了一觉,这些年他真的没有好好睡过一次安稳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真是好。

(11)②早上起床,他一打开门,外面竟然下起了雪。昨天晚上他已想好,和大伙儿商量一下,这个春节就在村子里过吧。

(12)转过墙角,他却发现,村子里好多人正将他们带回来的行李往公路上搬。那里停着他们开回来的车。有些手脚麻利的,已经将车发动了起来。

(13)他们是在准备回城了。怎么就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呢?

(14)他回过头往村子看去,此时,整个村庄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③雪越下越大,那纷纷扬扬的大雪似乎要将整个村子掩埋掉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二自然段文字属于倒叙,既交代“他”老家的地理位置和村子的概貌,又呼应标题与开头,自然引出下文的故事。
B.“他”和村民听说电视台要到自己家乡拍摄一部关于乡村记忆的纪录片,都很兴奋,相约着拖家带口地回到村子。
C.“他”家乡村民的艺术素质都较高,不要导演的任何指导就使得电视片拍得异常顺利,赢得总导演的啧啧称赞。
D.作品有意模糊美丽乡村的具体特点,淡化讲故事的技巧,模糊人物身份、肖像和姓名,旨在突出故事的典型性。
【小题2】小说三处写到“雪”(见文中画线句),各自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虽简短但耐人寻味,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