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黄河之滨,白塔山下,伫立着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阮熙越就在这里坚守着。阮熙越是兰州阮氏刻葫芦第四代传人,其作品被英国等国家博物馆收藏,她的家族传承刻葫芦技艺已有百年历史。

谈及刻葫芦民间艺术现状,阮熙越表示,这些年来当地政府在民间艺术上投入很大,很多民间传统工艺的生存环境有了改观。据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社会文化处介绍,近两年,政府加大对当地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现在已建成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建立了44个“非遗”传习所,给予市级以上“非遗”传习所每年5000元到8000元的资金扶持,提供免费的传习场地,还给予资金支持或提供交流机会去国外展示展演。

(选自《甘肃兰州:政府多措施保护民间工艺实现文化传承》)

材料二:

对待传统手工技艺程式化和已成为法度套路的东西,如法式、规矩、惯例、艺诀等,我们应该加以尊重,不要以“创新”的名义或为经济效益而轻率地改变。创新不是告别传统的使用功能,而是以适应当代生活需要为突破点,在不违背手工业生产规律,不扭曲其自然衍变趋势的前提下,生产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产品。

成功的设计能够创立新的“典范”,引领新的手工艺潮流与时尚。而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培育民族工艺品牌,重塑民族的工艺意象。但是,这么多年,中国一直都缺乏叫得响的国际一流“手工品牌”,原因在于掌握技艺的民间手工艺人,大都年龄偏大,文化水平有限,视野思维也不够开阔,而年轻一代则在技艺上不够成熟,这些阻碍了现代设计与传统民间手工艺的融合。

科技代替不了双手,后工业时代更需要“工匠精神”,这样产品才有温度。手艺人是民间手工艺的传承者,也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因此振兴传统民间手工艺,传承“工匠精神”,首先要给予职业手艺人以职业尊重。为此,有学者指出,完善制度建设势在必行,还有学者建议学习日本的手工艺人才培养方式——先培养其基本心性、品德,再进行技艺传承,同时将“工匠精种”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中,培养现代学徒。

(摘编自《光明日报》《传统民间手工艺如何走出“深闺”》)

材料三:

凤翔城关镇六营村是凤翔泥塑发源地,经过经过不断地完善加工,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彩绘泥塑。当我们打开“中国泥塑网”时,便可以看到绚丽多姿的泥塑产品正在进行当今最迅捷最远程的网上交易。据统计资料显示,近些年来仅泥塑产业一项就带动了宝鸡地区旅游等相关产业收入近千万元,当地村民把这项传统的民间工艺发展成为了六营村的主要致富手段。

可喜消息的背后伴随着新的忧虑。市场经济挽救了民间艺术,同时也激励它发生新旧交替的巨变,这巨变会不会正是原始艺术特征的可悲的消弭过程的开始呢?我们如何才能尽可能长久地保持民间艺术的原汁原味呢?

(摘编自《产业化经营让凤翔彩绘泥塑走向世界》)

材料四:

由于手工工艺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既费时又耗力,所以手工工艺品大多都是以个人生产经营为主,生产规模相对较小。虽然有一部分的手工工艺品进入国际市场,但是我国手工艺品的整体发展水平还不是很成熟,其生产规模和经营手段的规模化、市场化以及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所以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也较低下。

目前,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和形式严重的脱离了人们的生活实际,使得传统手工艺品逐渐萎缩。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的审美越来越国际化、个性化、生活化,对那些造型老套、形象土气、材质普通、品相不佳的非遗手工产品提不起兴趣,这就倒逼手工艺术家们要从传统思维定式中走出来,要融入现代审美情趣、融合当代流行工艺、融汇当下时尚元素,打造出令消费者眼前一亮,而又爱不释手的好作品、好产品。

(摘编自《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的困境与出路》)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待传统手工技艺程式化和已成法度套路的东西,如法式、规矩、惯例、艺诀等,我们应该加以尊重,不要以“创新”的名义或为经济效益而做出任何改变。
B.手工艺术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手艺人在振兴传统民间手工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民间手工艺,首先要重视手艺人。
C.材料三表明,市场经济不但可以挽救民间艺术,使其获得新的发展,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致富的新途径。
D.手工工艺品要想获得新的生命力,需要手工艺术家们从传统思维定式中走出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顶是
A.由于手工艺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既费时又耗力,生产规模相对较小,所以必须走机械化生产道路,以提高生产效率。
B.在不违背手工业生产规律的前提下,融入现代审美情趣后,创新的改变手工艺产品的使用功能,就能打造出令消费者眼前一亮的好产品。
C.在市场经济的帮助下,民间艺术不但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还带动了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以市场经济对民间艺术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D.中国的民间手工艺人,无论年龄大小,其自身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导致了中国缺乏国际一流的民族工艺品牌。
【小题3】怎样才能让民间手工艺走出困境,传承并发扬光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6 08:17: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练习。
历史是否有逻辑
陈乐民
①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走经世致用的路线,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多么博大精深,最终离不开当时的为世所用。中国人写史,离不了记言记事,到今天还是这样,脱不出以史为鉴。稍微有些哲学意味的史论几乎没有。
② 历史哲学是欧洲的特产,主要是因为欧洲的哲学比较发达。先也是从叙事开始,到近代便有了对历史的理性批判,把人文因素融进历史。伏尔泰、赫尔德、康德、费希特、黑格尔、马克思,这是几大家。他们的历史观,无论是唯心唯物,都是理性历史。
③ 然而,大历史是理性的,人们经验的历史却不是理性的。理性批判的历史,是“宿命的”,似乎历史是按照人的理想意图安排的,所以是理想主义的。现实的历史却相反,它经常是不合逻辑的。例如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这是理性的;要以新代旧便难免发生革命,则革命是理性的。但历史是人表演的,革命是人干的;人是理性的动物,是说他有按理性行事的能力,但并不能由此说人天然就是理性的。否则古今中外就没有坏人、败类,没有疯子了。
④ 历史是任人“装扮”的;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视角。道德学家从中看出道德律;崇尚格致之学者从中看出器物奇技的代代翻新;尚武者从中看到的是连绵不断的兵燹征战;博学深思者从中看出精神的升华和沉沦;唯理主义者说历史是理性的、有序的;经验论者说历史充斥了非理性,是无序的;乐观派说历史总是随着文明的脚步向好处发展的;悲观派说否!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负面的、无法克服的后果。19世纪的欧洲历史学家大多认为历史是沿着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路前进的;20世纪的史学家们则认为历史根本没有定向——施宾格勒在世纪初就曾问道:历史是否有逻辑?
⑤ 20世纪的欧洲史学家们自有他们自己的特殊的时代经验——人们还是相信经验胜过理智——他们向19世纪的理性批判史学发难:你们太过相信人类的理智,你们的头脑清醒得把一切不符合理想的浑浊的秽物都滤掉了,历史绝没有那么透体通明。理智、理性,这些崇高无比的概念,可以作为一种人世间的理念,或者叫作目标;也可以适用于某人某时某事,如说某人在某时某事上是很理智的,但不可能说某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事上都是理智的。更何况,理智会异化,异化到它的反面,变成非理智、反理智;当把理智神圣化的时候,“理智”尤其会转为非理智,直到变为疯癫。
⑥ 或许仍是东坡居士有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不清20世纪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其中;等到下个世纪或再下个世纪可能就比较客观了。然而也不尽然;因为人既是理性的动物,又是有愿望、有情感、有利害关系缠身的动物,所以纯客观是没有的。于是在看历史问题时不免戴上今天利害关系的眼镜,历史终于还是客观不了。
⑦ 有一种说法,说历史从来不是如黑格尔说的“精神的历史”,而是不折不扣的“行动的历史”“实践的历史”。诚然,实践是离不开精神的,但对历史进行判断的根据又总是人的行为。
(选自《敬畏思想家》,三联书店出版社)
【小题1】阅读第⑤段,简要说说20世纪的史学家为什么要向19世纪理性批判史学发难。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⑥段的论述思路。
【小题3】作者认为,历史常常是没有逻辑的,试结合全文概括其理由。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关于鲁迅
邵燕祥
雪后兼之以凛冽的寒风一扫,今天北京的天空又像几十年前一样蓝了。只是缺少一二风筝在晴朗的天空浮动。
我十岁内外读了鲁迅的《风筝》,我就觉得我像是他的那个小兄弟了。
从那时起,我总把他当做謦欬相闻的同时代人。
有时候我以为我理解了他,有时候发现我完全没有理解他
我仿佛看到他脚着黑胶鞋,从西城到东城,蹚着北京的黄土路,又从东城到西城,走过大半个北京:这在毒日头下有无辜者“示众”的首善之区,这经历过“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的首善之区!
一个踽踽独行者,一个荷戟独彷徨的猛士,也许不期求世俗的所谓理解吧。他说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而他视为知己的,是瞿秋白。
他是思想者,却奉还“思想界的先驱”的桂冠,更掷还“青年导师”的帽子。他冷笑着接过“堕落文人”的谥号,自署曰“隋洛文”。
他也的确不愧为“从敌人的营垒中来”的“世故老人”,他早看透有人惯于拉大旗作虎皮,或拿麒麟皮掩盖马脚,也看透名人死后必有人抢孝帽,谬托知己。对那些树他为旗帜的人,他至少会投去怀疑的眼光吧。
没有经过浮沉起落带来的世态炎凉,如鲁迅少年时小康之家家道中落后人情的冷暖,不可能理解鲁迅为什么“白眼看鸡虫”,对某些他所蔑视的人,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没有经过同行者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颓唐有的落伍,没有目睹同是青年人“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就不可能理解鲁迅为什么说“名列于该杀之林则可,悬梁服毒,是不来的”,那样“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
没有“横站”着迎接过来自几面的明暗的攻击,没有在草间独自舔过伤口,就不会懂得为什么鲁迅至死也“一个都不宽恕”。
没有在“无声的中国”感受到如被囚禁于铁屋、于古墓的痛苦,就不懂鲁迅为什么呼唤敢哭敢笑敢爱敢恨敢骂敢打的人,为什么主张“能憎才能爱,能杀才能生”;没有体会过“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幻灭,就不懂鲁迅为什么首肯于“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为什么预见到几乎每一次改革后的反复和掺杂,并指出中国的文化是个染缸,能够征服和俘虏原先的战士。
惟思想者为痛苦,惟清醒者为痛苦。
鲁迅却绝不虚伪;不以自欺来逃避痛苦,也不以假话去安抚别人。
鲁迅向烦他撰文代寡母请求旌表的乡人说:“你母亲贞节不贞节我怎么知道?”
不能这样说真话的聪明人,能够轻言学到了什么“鲁迅笔法”么?
也不必担心一下子冒出好些个鲁迅,没有那回事。鲁迅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更是不会大量涌现的。
然而鲁迅又不是不可学习的。但不是学模范学标兵的学法。
以鲁迅阅世之深,阅人之深,他可以说是我们每个人(一切反动派及其帮凶、帮忙、帮闲者除外)的知己。但我们是不是鲁迅的知己?他的书我们读懂了多少?他这个人,我们是否从某一个侧面接近了他的精神世界?
读《孔乙己》,我们是否想过我们跟孔乙己有几分相似?读《阿Q正传》,我们是否在阿Q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并想到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忧患的胸怀?何况除了这位传主,还有王胡、小D甚至假洋鬼子、赵秀才……鲁迅留给我们多少面亮可鉴人的镜子啊。
小时候把鲁迅当做不同于一般长者的长者,尊敬地呼为先生。
今天,我的年齿已多于鲁迅的年龄,我对先生的人格和识见更加高山仰止,因为我以为经过世事沧桑,我对先生有了较深一步的理解,理性的而非情绪的。掩卷之余,或还可以与先生对话,斟酌,直至争论。
我自然不可能如瞿秋白那样成为鲁迅的知己,或亦不能为雪峰,为胡风,但能不能像萧红那样得到在先生面前放言的权利,或是像木刻研究会的青年,掏出带着体温的钞票买书的工人那样,可以不拘形迹地相互视为同道呢?
说鲁迅是伟大的,诚然,但他是不同于一般所谓伟大的伟大。
说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诚然,但他是不同于一般所谓革命家的革命家。
说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诚然,但他是不同于一般所谓思想家的思想家。
说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诚然,但他是不同于一般所谓文学家的文学家。
一般发发议论,是远不可望鲁迅之项背的。
以上云云,是不会为时下一些从抵制“鲁货”到“告别鲁迅”的主张者所满意的,我也不想让他们感到满意。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鲁迅。我的鲁迅,是我这多年不断发现和不断加深理解的鲁迅,我引为师友,忘年之交,别人对他怎么看,其实是无足轻重的。
1997年1月1日
(选自《我的心在乌云上面》,有删改)
【小题1】简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结合文章,分析文中“鲁迅笔法”具体指什么。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概述鲁迅的形象特征。
【小题4】为什么说“有时候我以为我理解了他,有时候发现我完全没有理解他”?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甘森的西红柿
从柴达木西部的尕斯库勒湖畔,沿着输油管线迤逦而来,路上连草都很难看到一棵,天上飞鸟也不见踪影。笔直平坦的公路上,伴随的只有连绵不绝的昆仑山。高原缺氧,旅途劳顿,我们一直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
走着走着,蓦然抬望眼,前方出现了十分醒目的几栋红顶房,一眼望去仿若一座漂浮在茫茫瀚海之中的孤岛。莫非日光水汽折射下的海市蜃楼?司机轻咳一声,嗓中吐出四个清脆的字:甘森到了。
房屋精致稳固、庭院干净美观超乎我们的想象,生产区的整洁、生活区的布局超乎我们的想象,就连院落正中的那几棵白杨树,翠绿挺拔的雄姿也超乎我们的想象。更别说见到蔬菜大棚中盛开的大丽花,嫩绿的小白菜,绿中泛红的青椒,美艳欲滴的西红柿,真的让我们一声连着一声地惊叹。
教导员宋代勇,从绿色蔬菜大棚里,摘下来三个西红柿,笑嘻嘻地给我们一人递上一个。仔细端详着长相似心形、皮质似婴儿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鲜嫩水灵。那样的沙甜,那样的微酸,那样的美味,那样的滋润。以前我们吃过多少西红柿啊,怎么就从来没有体会过这样味道醇正的口福呢?
口福之外,另有一种眼福等待着我们,这就是甘森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一块制作精美的铝合金板,上方写着:家庭因你的平安而幸福,输油事业因你的奉献而繁荣。
这个西部荒漠深处的亲情文化墙,大多是一家三口的全家福,照片下面的留言,既有妻子对丈夫的关心,也有儿女对父母的惦念,还有孩子对远方父母的祝愿。宋代勇说:“亲情文化是咱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每当看到这个广告牌,我们的心中都会泛起一股温馨与暖意,只有好好工作,才能对得起家人的深情厚谊。”
宋代勇的女儿是这样留言的:您是家里的一片天,没有了天空,鸽子就无法自由飞翔,多爱护身体。郭光元的儿子:您的坚忍不拔和铮铮铁骨是我永远的榜样,我从您那儿汲取到奋发的力量,走过挫折,迈向成功。青海土族职工甘述文的两个小女儿甘卉、甘婷:上班多保重,没有你的爱,无论多豪华的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
我无法把几十则亲情话语一一抄录下来。记得当时我的鼻孔是酸酸的,眼睛有些模糊,手有些颤抖,字也有些歪斜,但我的感动却是的的确确的。
甘森的蒙古语意思就是苦水。花格输油管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原油输送管道,甘森热泵站位于这条管道的中段,是社会依托条件最差、自然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它距花土沟镇230多公里,距格尔木市270多公里,海拔2 910米。甘森还是一个风口,据说西北风从此进入格尔木地区,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刮风扬沙,最多时站里一天能拉出去十吨的沙子,一年用过的扫把不计其数。
站在甘森站的院落里,任凭强烈的紫外线照在脸上,我的思绪飞越到了1954年初夏,我的父辈们高喊到柴达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千里迢迢地来到异乡。尽管黄沙漫漫,寒风呼啸,气候异常干燥,鼻孔里结着血痂,然而他们不悔,都把这儿当成了自己的家园。1958年地中四井日喷原油800吨,为当时步履艰难的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使冷湖成为继玉门、新疆、四川之后的第四大油田,迅速崛起。
原石油工业部的一位副部长当年在青海油田考察时,曾经潸然泪下地说道:“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别说工作,只要能待住,生活,也是英雄啊!”柴达木油田的英雄们以三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美德,积60年两万多个日日夜夜之功,造就了一个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
一步一回头,一生一世情。无论时光怎样流转,无论相隔多么遥远,我都不会忘记柴达木沙海中的那座绿岛,绿岛上那群默默工作的石油兄弟姊妹,以及他们亲切的笑容和特别珍贵的亲情文化。
当然,还有那个味道格外甜美的西红柿。我得说,那是我迄今吃过的味道最美的西红柿。
【小题1】简析文章首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文中为什么要写甘森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
【小题3】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段。
【小题4】谈谈对文章末段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青春不只是孤独的狂欢

李 菌

寝室里只响起键盘敲打的声音,四个女孩静悄悄地面对着各自的电脑上网,蓝莹莹的屏幕投射在她们专注的脸庞上。突然,一个女生探身对室友说:“你看到了吗?我在微博上@你了。”另一个这才咯咯笑出声来:“看到了呀,我回复你啦,快去看。”而她俩之间的距离,不到两米。

毫不夸张地说,十年前开始风靡中国的社交媒体,已经完全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穿梭在校园里,你经常会看到低头紧盯手机屏幕的人匆匆走过;课堂上,一张张埋在电脑背后的脸多半是在翻看好友更新的照片和日志;甚至连社团会议、小组研讨都开始被微信群所取代。当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养成“起床刷微博,躺下发微信”的习惯,社交媒体的魅力似乎显而易见与日增强。然而,在我看来,大学生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带来了孤独问题。

去年微信的大规模瘫痪造成的慌乱让我们意识到,现代人最恐惧的,是被切断与社会群体的联系,哪怕只是一小会儿。那么,到底是孤独催生了社交媒体,还是社交媒体放大了孤独?那些在社交平台上公开发送的“晚安”,表明我们对孤独的恐惧并没有减少,反而更强烈了。

科技带给我们一种“永远不需要独处”的错觉,让我们在排队时、等待公交车时,甚至在卫生间时都可以有事可做。过度频繁的联系让我们产生习惯性的心理饥饿感,让我们每当离开通讯设备、每当没及时收到回复时就不免心慌意乱。更加频繁的交流带来沟通质量不可避免地下降,我们之间的交流方式渐渐流于表面化和片面化。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表示“比起说话我更愿意发短信”,我们渐渐习惯逃离真实的交流,自欺欺人地选择更浅层面的沟通。当我们懒于打理好自己再坐一小时地铁去和闺蜜小聚,而是选择躺在床上使用微信对讲时,是否考虑过对社交网络的过度依赖已经挤占了现实社交的活动空间?这种高效率、低成本的社交,是否也意味着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廉价浅薄?是否可能导致自我封闭,使现实社会关系如苏打饼干般易碎?

虽然社交媒体让我们孤立自己,但这种孤独已经丧失了独处应有的本质,当科技让我们成为彼此的情感拐杖,过度的交流让我们没有时间安静地独处,以至于在不得不独处时完全无法习惯。而聆噪的网络世界逐渐让我们养成横向查阅而不是纵向思考的习惯,我们的注意力愈来愈难以集中,也进一步丧失了独立钻研的能力和意识。

有句歌词:“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人生不能离群,而自修不能无独。只有给自己和自己对话的机会,才有可能安静地观察、冷静地判断、沉静地反思。独思的修行,意志的磨砺,最应在大学时代开启,才能在将来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时,都能在群体的喧嚣中保持相对的清醒。

看到最近很流行的一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软件,只要放下手机10分钟,就会有捐助者给非洲儿童提供一天所需的饮用水。那么,不妨以“不动手之劳”,为需要的人赠一桶清水,也给自己的内心开掘一眼清泉。

(选自《中国青年报》)

【小题1】文章最后说“也给自己的内心开掘一眼清泉”,下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远离喧嚣,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
B.摆脱功利,给自己一个宁静的内心世界。
C.为人着想,给他人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D.利人利己,应净化自己躁动不安的心灵。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交媒体的红火并没有减少人们对孤独的恐惧,反而更强烈了,说明人们的孤独感因社交媒体而减轻。
B.对社交媒体的过度依赖挤占了现实社交的活动空间,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廉价、浅薄、封闭。
C.人们的注意力难以集中,独立钻研的能力和意识丧失,缘于网络世界使人们重横向查阅轻纵向思考。
D.人不能离群,也不能无独,独处才能自己与自己对话,才能安静地观察、冷静地判断、沉静地反思。
【小题3】作者认为,“大学生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带来了孤独问题”的依据有哪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远眺华不注
①济南北,历城界,黄河南,一山奇崛,名曰华不注。
②尽管我在济南度过几年大学时光,很惭愧,对华不注知之甚晚。甚至在毕业那年听孔孚老师讲座之前,竟未闻之。
③记得当年孔孚先生仙风道骨,洒脱且从容,那次讲座中,他以曲阜乡音吟诵了他的几首诗,深远渺然。其中最为得意的一首是《飞雪中远眺华不注》:
④它是孤独的/在铅色的穹庐之下/几十亿年/仍是一个骨朵/雪落着/看/它在使劲开!
⑤华不注,山名取自《诗经·小雅·棠棣》,诗曰:“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华”同“花”,“鄂不”即花蒂。山名“华不注”,俗名花骨朵。
⑥多年来,每每忆起那首短诗,就为先生的诗意奇思讶然,宏旷的时间,苍远的空间,尽在寥寥数笔之间。铅色穹庐大雪纷落的背景中,华不注山就像一个含苞的花骨朵,它在使劲开。巨大的动感与画面感扑面而来,逶迤跌宕。华不注,一个天地间经年的花骨朵,第一次开放在心神之内。而先生赋予此山“孤独”的蕴意,“使劲开”的意象,或正于隐秘间道出华不注的精神指向。
是的,那山是孤独的。它曾经开放过,灿烂过。
⑧郦道元的《水经注》对它曾不吝赞美:“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岸翠发,望同点黛。”可以想见,在华北平原广阔旷野中,视野所及,一马平川,蓦地,视线被己崭绝孤峙的存在所挡,一座孤峰拔地而起,似一颗虎牙凌霄,若一弯翠黛蹙聚,这才引得年轻的地理学家惊叹赞美,诉诸笔端。
⑨那年,李白器宇轩昂,飘然至齐鲁,留下名篇《昔我游齐都》:“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秀俊,绿翠如芙蓉。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诗仙酣游山东一回,华不注怎样的场景,激起了诗人的浪漫诗思?骑白鹿,挟青龙,够奇幻,够威风。
⑩李白的神思自是苍龙入穹无从追证,留下的华不注诗却因而有了仙意奇思。被赋予灵魂的华不注不仅化入诗词经典,而且进入了名画宝藏。
⑪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幅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打开卷幅,但见画面一片辽阔的绚烂:树木繁盛,房舍掩映,河流蜿蜒,渔舟往复,在远处,有两山遥相对应,左山方圆,右峰高耸,分外醒目。细品此画,洋溢着高逸名士之风,散逸文人之气,好山好水、半渔半樵的隐逸之心,呼之欲出。
⑫画中右手那座平地而起、奇绝峻拔者,即是华不注。
⑬原来赵孟頫仕元后,曾在济南为官三年有余。他罢官回到故乡浙江湖州后,曾向祖籍济南的老友、词人周密叙说济南山水之奇。周密一生虽未到过济南,却对祖籍充满深情,他自号为华不注山人,足见其情志。赵孟頫的介绍更激起周密对故里的向往,便请赵孟頫作画一抒心怀,于是便有了这幅名画的诞生。
⑭去年夏天,我因一机缘回到济南。
⑮车过历城,得以于多年后远眺华不注。浩浩平原之上,华不注峰孤峻秀,一派昂然大气。据考证,汉代中期因黄河改道造成支流灌注,济水泛滥,华不注周围形成湖泊。至唐称莲水湖,其时稻溪迴还,芦荡轻摇,水村渔舍,仿若江南,远望华不注,恰如水中含苞欲放的一枝荷花。到了金代,元好问曾到济南一咏华不注“华山正是碧芙蕖,湖水湖光玉不如”,可见山湖相映之美。至明朝,亢思谦写《续游华不注峰记》时,欲抵山下已须舍舟而行。到清代,全祖望游华不注,周围已是莽然田舍。后康有为来登华不注,大赞“南京钟山紫金峰,北京翠微山、煤山,扬州的七星山,苏州的横山……然山水之美皆不如华不注也”,但华不注周围早已不复昔日山光水色,“含笑凌倒景”的情景只能在古诗中寻找矣!
沧海桑田,岁月悠悠,华不注兀兀独立
⑰华不注是“忠文化”的见证者。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二年,齐晋两国交战,齐顷公亲率大军在“鞍”与晋军决战。齐顷公自信满满,声称“灭此而朝食”,甚至未给战马披挂铠甲就参战,结果齐师大败,齐顷公被晋军追逼,“三周华不注”。危急关头,大臣逄丑父果断与之更衣换位,并佯命其到山脚的华泉取水,齐顷公方免罹难。以此,丑父冒着生命危险忠心救主的事迹载入典籍。以致宋代大文学家曾巩来游时,挥就一首《华不注山》:“高标特丬起青云近,壮士三周战气酣。丑父遗忠无处问,空余一掬野泉甘。”为丑
父事迹不被彰显而愤愤不平。而清代赵执信来到华不注,也深深缅怀丑父之人格:“欲寻丑父易位处,华泉之水今独清。”
⑱华不注山下,也曾掩埋着另一个高贵的灵魂。
⑲元邵显祖《重修费公闵子祠记》中记载,闵子骞最早葬于华不注山下。如果说逢丑父树立了忠的典范,闵子骞则书写了孝的传说。
⑳小时候,就常听妈妈讲起鞭打芦花的故事。相传闵子骞的继母为孩子做冬衣,给亲生儿子的棉衣里絮棉花,给闵子骞棉衣里装的却是芦花。某日,子骞和弟弟随父乘车出门,途中风雪大作,弟弟眉开眼笑赏景为乐,子骞则蜷坐一团瑟瑟发抖。其父疑其作状,恨其不争,怒用鞭打,袄烂花飞,其父这才知真相,立即赶车返家,愤然休妻。子骞跪求父亲:“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小时听完故事,很是恨骞父糊涂粗暴,也对闵子骞的行为很不理解。如今思之,与其说子骞因孝道而闻名,毋宁说是他的宽厚与善良感动了世人。
这一忠一孝,让这座山有了人的温度。
岁月如风,斯年远去,华不注不语,默默矗立在齐鲁大地的烈阳里。
其实,山水最终是活在文化里,活在人的情感里的。
我的心中,正扬起一场大雪,雪中的华不注,苍然盛放。
(取材于《人民日报》李一鸣同名散文,有删改)
【小题1】关于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下列表述有误的两项
A.《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始称《诗经》,是儒家“五经”之一。《诗经》在内容上分为《赋》《比》《兴》三部分。
B.闵子名闵损,字子赛,尊称闵子,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孔子称赞他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C.《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D.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写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千古名句。
E. 曾巩是北宋文学家,他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范仲淹、欧阳修合称“唐宋八大家”。
【小题2】第⑦段中作者说“那山是孤独的。它曾经开放过,灿烂过”,结合文本分析,其中“孤独的”与“开放过、灿烂过”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请分析第⑯段“沧海桑田,岁月悠悠,华不注兀兀独立”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请结合全文分析本文为何以“远眺华不注”为题?
【小题5】闵子骞是儒家孝文化的典型代表,《论语》中孔子也曾多次谈及“孝”。对以下四句话中关于“孝”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①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②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③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④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A.第①句中,孔子认为要做到孝,应当不违背礼节。父母活着,要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要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B.第②句中,孔子认为子女不能不知道父母的年纪,一方面为父母的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又因其高寿而有所恐惧。
C.第③句中,孔子认为子女对父母的孝不应只停留在赡养层面,还应当事之以敬,用心孝敬父母,严肃恭敬。
D.第④句中,孔子认为子女对待父母要有好脸色很难,能做到有事时帮父母完成,有酒食的时候让年长的人吃,这样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