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冬天里的秘密
弗兰茨是个孤苦伶仃的老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了亲人。他在医院住了两年多了,是洛里安大夫的病人中年纪最大的一位。
冬天来临的时候,他已经连路都走不动了,还要靠人喂饭,洗脸。夜里他总是做噩梦,大声地说胡话,医生把他安排在了顶楼的小房间里,房间的窗户朝着一条寂静的横街,这意味着,他开始默默地等待死神的降临。
但是圣诞节到了,新年到了,死神却一直没到顶楼房间里来找他,洛里安大夫也不明白这老人为什么看上去好像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却还有强烈的活下去的愿望。凭大夫多年的经验,使弗兰茨活下来的不是药物,而是一种神秘的力量,他相信,这老人的心中一定有个秘密。
这天傍晚,洛里安大夫推开弗兰茨的门,却发现他正朝窗外张望。看到大夫进来,他立即把脑袋缩了回去。大夫说:“您应该静静地躺着休息,为什么总往窗外张望?”弗兰茨先生想了一会儿,对洛里安大夫说:“请您走到柜子后面去,不要露面,要不就不灵了。”
于是大夫就走到柜子后面去。弗兰茨先生坐起来,关掉床头柜上的灯,这时小房间里一片昏暗。接着他又开了灯,又关掉,又开灯。突然,在他们对面横街的一间亮着灯的顶楼窗户里出现一个姑娘。这是个可爱的小姑娘,大眼睛,黑头发,她笑着并朝这儿招手示意,弗兰茨先生也向她招手示意。小姑娘在对面鼓掌,然后把各式各样的东西摆在窗台上,她自己站在窗台后面。窗台上摆的尽是玩具,有乔木,灌木,有一个教堂,还有许多洋娃娃,只要用手插进洋娃娃的衣服里面,它的形态就能不断变化,像活的一样。
小姑娘在她的窗口表演了一场真正的木偶戏!表演完毕,小姑娘鞠了一个躬。
弗兰茨先生笑了,这可是大夫几个月以来第一次看到他笑,于是情不自禁地往前走了两步。这时,在小姑娘半明半暗的房间里出现了一个妇人,当她意外地发现弗兰茨先生和医生时,她惊呆了,赶紧拉上窗帘,接着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对不起,是我妨碍了演出!”洛里安大夫沮丧地说。弗兰茨先生躺在床上喘了会儿气,终于开口了:“我认识这个小姑娘五个星期了,纯粹是偶然,一天,我想转身到另一侧,当我抬起头时,看到了她,她就把那些洋娃娃指给我看,并开始表演起来。为我表演!
“从那时开始,她每天给我表演节目,而且总是新的,感谢上帝,让我的眼睛还看得到东西。我每天都在焦急地等待傍晚来临,这个时间我们用信号约好了,灯一闪,她的演出就开始。”
接下来的整个冬天,洛里安大夫每天给弗兰茨先生检查身体,每天都关切地问同一个问题:“您一定又往窗外看了吧?”
老人总是轻松地回答:“是的!”雪融化了,弗兰茨先生竟然已经能够坐在桌旁吃饭,能够自己洗澡了。3月份的时候,他可以自己走路了,所有的人都不敢相信这个奇迹。
4月初的一天,弗兰茨先生惊慌失措地对洛里安大夫说:“大夫先生,大夫先生,昨天小姑娘不见了!要是她出了什么事……”
接下来的整整一个星期都不见小姑娘的踪影,可怜的弗兰茨先生完全失去了常态,他甚至有点旧病复发。但是洛里安大夫对此似乎完全不当一回事,直到第八天,他对弗兰茨先生说:
“请您穿好衣服,有人邀请我们。”
“有人邀请?在什么地方?”
“那个为你表演的小姑娘的父母亲邀请我们去吃午饭。您动作快一点,要不我们就迟到了。”
弗兰茨先生穿衣服还从来没有那么快过!洛里安大夫想搀扶他过马路,但他走得比大夫还快,老人踉踉跄跄地径直上了对面那幢房子的顶层。
大夫似乎熟悉这里的房门,他在一道门牌上写着“维德曼”的门上按了电铃。一位女士开了门,这位女士就是老人曾经在小姑娘的房间里常常看到的那个,在她后面站着一位先生,当他们看到弗兰茨先生时,脸上马上泛起了笑容,一起说:“非常欢迎,亲爱的弗兰茨先生。”
看到弗兰茨先生困惑不解的样子,小姑娘的父亲解释道:“不久前,洛里安大夫拜访过我们,谈起了您的情况。”
弗兰茨突然明白了大夫的良苦用心,他感激地看着洛里安大夫,急切地问小姑娘现在在哪里?
小姑娘的父亲领着弗兰茨走过了客厅,在一道门前站住:“我的女儿玛利亚就在这里面,这门应该由您来推开。”弗兰茨双手颤抖着推开门,这是一间装饰得很漂亮的儿童房间,玛利亚,他的小朋友,大眼睛,黑头发,她正躺在靠窗的小床上,被子滑落下来,弗兰茨先生看到玛利亚的右腿从脚趾到膝盖绑着石膏绷带。
“太好了,您终于来了!”玛利亚兴奋地喊道。
维德曼太太说:“我的女儿6个月前患了严重的骨髓炎。她必须卧床,老是卧床。我们请了最好的医生,用了最好的药物,但是毫无用处。我们非常担心玛利亚会终身残疾。可前段时间,玛利亚的病情突然好多了,起先我们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我们才知道,她每天为您演出……上一周的检查出现了奇迹。检查表明现在她只有局部发炎,医生说很快就能康复了。”
玛利亚向弗兰茨伸出一只手,他也伸手握住了她的小手。
“您和玛利亚有一个秘密,正是您和这个秘密使她得到了健康,我们将永远感谢您!”小姑娘的父亲嗓音沙哑地说。
洛里安大夫意味深长地说:“不,有两个秘密:一个是你们之间的小秘密,还有一个是能够影响健康,能够驱赶孤单,能够创造奇迹的秘密。”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品从冬天写起,既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也暗示小说结局的悲剧色彩;“雪融化了”不仅推进情节发展,也暗示弗兰茨的病情出现转机。
B.小说叙事时表面上看似不符合生活逻辑,其实恰恰表现了生活的规律;表面上看似波澜不惊,其实冲突极为剧烈。
C.小说设置维德曼太太这个人物增加了作品的戏剧性,由于她始终不明白事情的底细,所以她的出场就使故事发展有了悬念,情节一波三折。
D.小说多处运用伏笔,如开灯关灯的约定;对小姑娘的消失,洛里安大夫“对此似乎完全不当一回事”等,这些伏笔和后文的照应浑然一体,结构严谨。
【小题2】作品中的小姑娘玛利亚有什么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洛里安大夫说弗兰茨和玛利亚之间有两个秘密,这“两个秘密”在作品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18 04:25: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将军的部队

李浩

我越来越多地想到他了。想到他,我感觉脚下的土地,悄悄晃动一下,然后空气穿过了我,我不见了,我回到了将军的身边,我重新成为了干休所里那个二十一岁的勤务员。

将军的部队装在两只巨大的木箱里。向昔日进行眺望的时候,我再次看见了那两个木箱上面已经斑驳的绿漆,生锈的锁,生锈的气味和木质的淡淡的霉味。

对住在干休所里,已经离休的将军来说,每日把箱子从房间里搬出来,打开,然后把刻着名字的一块块木牌从箱子里拿出来,.傍晚时再把这些木牌一块块放进去,就是生活的核心,全部的核心。直到他去世,这项工作从未有过间断。

那些原本白色的,现在已成为暗灰色的木牌就是将军的部队。直到现在,我仍然无法说清这些木牌的来历。我跟身边的伴儿说的时候,他只给了我粗重的喘息,并未做任何的回答。我跟他说,我猜测这些木牌上的名字也许是当年跟随将军南征北战的那些阵亡将士们的名字吧,我的猜測是有道理的,可后来,我在整理这些木牌的时候,却发现,上面有的写着“白马”“黑花马”“手枪”,而有一些木牌是无字的,很不规则的画了一些“0”。也许,将军稂本不知道那些阵亡战士的名字?

他非常缓慢地把其中的一块木牌拿出来,看上一会儿,摸了摸,然后放在自己的脚下。—块块木牌排了出去。它们排出了槐树的树阴,排到了阳光的下面,几乎排满了整个院子。那些木牌大约有上千个吧,很多的,把它们全部摆开可得花些时间。将军把两个木箱的木牌全部摆完之后,就站起身来,晃晃自己的脖子,胳膊,腰和腿,然后走到这支部队的前面。

将军说,我记得你,当然。我记得你的手被冻成了紫色。是左手吧?

将军说,你这小鬼,可得听话呀。

将军说,我不是叫你下来吗。

将军说,马也该喂了。

他用手使劲地按着眼角边的两道皱纹。

有时将军也和我聊一些和他这支部队相关的陈年旧事。譬如一个战士特别能睡,打完一场战斗,将军一发出休息的命令,即使他站着也会马上鼾声如雷。他脚还特别臭。将军说我原本想让他当我的警卫员来着,可我受不了他的臭脚。说到这里时将军的声音很细,并且有种笑意。他笑起来的样子让他年轻了很多。

将军还跟我说过逗蛐蛐、抓毒蛇、吃草根一类的小事,说过某某和某某的一点琐事,他很少跟我谈什么战争。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谈。要知道将军一生戎马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要知道将军在这无数次的战争中很少失败,要知道他现在指挥的这支木牌上的部队,很可能是在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啊。

我悄悄地留下了两块木牌,那是两块没有写字的木牌,上面画的是“0”。原来我留下的木牌是三块,那一块木牌上写的是“白马”。对我这样一个从农村里出来的孩子来说,白马让我感到亲切。不过后来我把白马给将军送了过去,我看见那匹白.马从浓烟中站起来,回头望了一眼,似乎还有一声嘶鸣,然后甩下一路嗒嗒的马蹄声笼尘而去。白马是属于将军的。

对于将军那些木牌名字的来历,我曾经做过调查,当然这种调查是随意性的,我只是偶然地向有关的人提及,他们对我的问题都只能是摇头。似乎没人曾向将军提供过什么阵亡将士的名单,至少将军离休后没有。

那么木牌上的名字是如何得来的呢?它们是在什么时间成为了木牌,装满了整整的两个木箱?……

倒是干休所的王参谋向我提供了一个细节。他说他见过一次将军发火,那时我还没有来到干休所。他看见将军紧紧抓住一块木牌,对着它大声说,你就是再活一次,我还得毙了你!当时王参谋吓得大气都不敢出。将军把那块木牌扔出了很远,木牌划过地板时发出了一阵很脆的声响。过了很久,将军突然对王参谋说,你把木牌给我捡回来。将军接过了木牌,用手擦了擦上面的尘土,然后小心地把它放回了那些木牌之间。王参谋说他记不太清了,他记得好像他把木牌递到将军手上时,将军的眼红红的。

我的手指,抚摸着我一直收藏的那两块木牌。在我混乱的生活里它的位置却是一直都没变过。而现在,我抚摸着它们,感觉上它们变小了,但比以前更重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中通过“斑驳”“生锈”“霉味”等几个词语,从视觉、嗔觉的角度表现了箱子的陈旧,为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将军和我聊部队的事,提到战士睡觉鼾声如雷和臭脚,不仅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感和生动性,也从侧面表现将军的性情。
C.王参谋讲将军扔木牌又让他捡回来的细节,表明将军对士兵严厉,也对自己过往行为的后悔,表现其内心柔软的一面。
D.小说以“我”的回忆来行文,通过写“我”与将军的交谈、“我”对木牌的了解,串联起故事情节,更好地塑造了将军形象。
【小题2】小说中说将军“他用手使劲地按着眼角边的两道皱纹”,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小题3】小说主要写将军的木牌,却以“将军的部队”为题,这样处理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纵火
路明
一个周末的中午,我和小德打光了身上所有的游戏币,走到街上。小德叼着一根不知哪来的烟,我说,小德,你咬住烟,我用放大镜给你点。
我和小德、阿福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了。小德的娘是供销社的售货员,小德的爹是电影院的放映员,那是一份体面的工作。那时,很多人为了省两毛五一张的电影票,来给小德爹发香烟。那是个清秀斯文的男人,脸和鞋子干干净净,说话声音不响,可总能惹得小德咯咯发笑。小德跟在他爹后面,像只神气的跟屁虫。
放暑假的时候,小德爹带小德去夏驾河游泳。小德游了两个来回,抽筋了,连呛几口水,双手胡乱拍打着水面。每一次浮出水面,他都拚命喊,爹,爹,救我。他确信爹听见了,爹就蹲在岸上,一动不动地看着他。
小德醒来时躺在岸边,爹坐着抽烟,短袖衬衫和西装短裤摊在一边。回去的路上,小德爹试图把手放在小德的肩上,小德甩开了。后来爹跟他解释,在水里挣扎的人是不能去救的,会把救援者一道拖到水底。小德听了,一声不响。
小德跟我们说,从那天起,他跟他爹再也没亲过。
后来,供销社关门,电影院的生意渐渐萧条,小德爹不用上班去了。没人给小德爹递香烟了,烟瘾上来,他自己去买一包“红梅”。小德爹一点点邋遢起来,时常酒气冲天。
小德说,他爹喝多了会动手,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是小德一个愤恨的眼神。
那天小德没来上课,放学后,我往小德家那边绕。远远看见小德低头走路,我叫,小德,小德。
小德回过头,满脸泪痕:我爹死了。
小德说,早上他和爹一起出门,爹推着自行车跟在后面。小德突然打算斜穿马路,去对面买一块新橡皮。这时他听见刺耳的刹车声,小德被身后的一股大力横推出去,重重跌在石板路上。落地的同时,他听见自行车铃清脆地响了一下,像被什么捂住。小德回头看,爹躺在地上。小德扑上去,大声喊,爹,爹。爹只抬了两下眼皮。
小德感觉到,爹走了后,娘对自己冷淡了很多。好几次,小德接住了娘的目光,细细品咂,像挨了一拳,许久还能感觉到拳头里的骨头。
小德渐渐长成一个阴郁的少年。
我用放大镜给小德点烟。实验很成功,小德满意地吸上一口,吐出一个晃悠悠的烟圈。我知道,小德的轻松是装出来的。咸菜瓶刚好骑车经过,小德一定是看见了。
咸菜瓶是个相貌普通的姑娘,不知为什么,小德很喜欢她。那一阵,他俩一块打饭,一块散步,笑容又回到小德的脸上。咸菜瓶没有娘,而小德没有爹,这段恋情从一开始就是个笑话。男生们嘻嘻哈哈地跑到小德面前说,小德谈个恋爱,顺便把娘嫁出去,一箭双雕。
小德低吼一声,猛扑过去。
等我和阿福拉开那几个身强力壮的男生,小德已被打翻在地。他的小女朋友呆呆地看着他,眼里噙满了泪水。
一天,放学后,小德和咸菜瓶走在街上,一群吊儿郎当的男生大声说着下流话。又一次,小德发起了自杀式冲锋。男生们打累了,骂骂咧咧地离开。小德满脸血污,动弹不得。
咸菜瓶跪坐在小德身旁,轻轻擦去他脸上的血渍,坚决地说,小德,我们分开吧。
小德愣愣地看着她。
咸菜瓶流着泪说,包小德,我不喜欢你了。
咸菜瓶的背影在小德眼睛里一点点地熄灭。天暗下来。
现在,回到这个烈日当头无所事事的中午。小德叼一根点着了的烟,我的手里攥着一只放大镜。一棵枯死的芭蕉树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凑过去,焦点对准枯叶尖,“哧”的一声,着了。
一阵风刮来,火苗腾一下往上蹿,火势越过围墙,蔓延到派出所的车棚顶。小德推了我一把,你快进前面的巷子,别让人看见了。
那天下午,小德娘赔了一笔钱,从派出所领回了小德。学校橱窗贴出告示:
关于给予包小德同学开除处分的决定
我找到小德的时候,他正在家里收拾行李。我说,小德,谢谢你,没把我招出来。
小德嘿嘿一笑,招出你来有个屁用。
我掏出几十块钱,放在桌上,说,剩下的,我以后还。
小德说,还个屁。
小德走的那天,我和阿福去夏驾桥站送他。阿福说,小德,要是在外面被人欺负了,我们帮你报仇。小德黯然道.会救我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了。
小德上了车,车门闭上了,列车发出一声叹息,挣扎着缓缓驶去。
我参加县里的中学生作文竞赛.题目是《我身边的英雄》。我虚构了一段小英雄救火的故事.小英雄勇敢地冲向大火.扑灭了火焰。群众的生命和财产保住了。大家簇拥着小英雄.热烈地欢呼鼓掌。我的眼泪掉了下来。
(选自《上海文学》2018 年第10期,有删改)
【小题1】这篇小说叙事极具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
【小题2】小德爹前后变化很大,请结合文本,概括其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文中画线句蕴含着人物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请结合小说结尾段的内容,探究本段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日  食

张老师站在讲台上,用流利的英语说:“太阳升起不久,天渐渐地黑了。”这是张老师最喜爱的一种英语游戏,一个人一句用英语接故事。第一句通常是由她说的,她常用这种看上去错误或是荒诞的句子开头,这样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

当然,她知道,她现在面对的是刚从小学踏入初中的学生,这种练习有一定难度。

“太阳与月亮在天上遇到了麻烦。”前排一个形如小豆子的男孩说。在他后排的女生想都没想立即站起来说:“他们因彼此见面难而深感不安。”

那女生后面的人会意地一笑,果断地说:“也许他们相爱了。”

班上一阵骚动。后面的人说:“可他们很难见面。”

接下去一句又一句连起来是:太阳在地球前面,月亮就躲在地球后面。月亮去见太阳时,太阳又藏在地球的后面。地球很为难,它挡住了关于爱的光,于是地球叫来星星。太阳把光送到星星上,星星把光送到月亮上。月亮知道太阳想见她,月亮从地球身后跑出来,太阳也升起来了……

最后一个高大的男生站起来涨红着脸说:“太阳与月亮站在一起,地球上天就黑了。”

这时全班同学热烈鼓掌,张老师感叹道:“多美的故事啊!”

“太阳升起不久,天渐渐地黑了。”张老师面对她新教的高中生微笑着说。这些学生有足够的单词量和语法知识,他们有能力编出更美的故事

前排第一个学生站起来,紧锁双眉,半天冒出一句:“太阳的光被挡住了,这是日食。”接下来的人都很迟疑,结结巴巴连出这样的故事:

日食是光线直进产生的物理现象。事实上光线从太阳到地球不是直的,因为地球外围的大气分布不均匀,会使光偏折。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并不是实物,而是光的成像……仿佛一篇科普说明文。

尽管这些学生英语单词量不小,但由于过多地涉及物理知识,张老师不得不应他们的要求,告诉他们“偏折”怎么说,“全食”“环食”怎么说。最后仍是一个高大男生站起来说:

“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在地球上同时看到日全食和日环食。”

这时,早已不耐烦的张老师略感欣慰,她很快结束了游戏——这毕竟不是物理课。

“知道吗?你们班上只有那个高个子男生有些创造性思维。”张老师对该班班主任、教物理的陈老师说。

“他发言说什么?”陈老师问。

“日环食和日全食不能在地球上同时看到。”张老师回答。

“太好了!”陈老师说,“我前几天在课堂上强调的结论他终于记住了!”

张老师一愣:“这么说……确实是这么回事?”

陈老师笑了笑说:“当然。不可能有人在地球上同时看到全食和环食,知道为什么吗?”

陈老师得意地问。见张老师不说话,他便熟练地说:“日食是光线直进产生的物理现象。事实上光从太阳到地球并不是直的,因为……”

第二天上课张老师心里反复想着:太阳升起来,天渐渐地黑了……但始终说不出口。

(取材于李乐夫同名作品)

【小题1】张老师先后教的两个班编出的故事分别有什么特点?
【小题2】解释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他们有能力编出更美的故事。
(2)紧锁双眉,半天冒出一句。
【小题3】文中插入陈老师与张老师之间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小题4】结合文意谈一谈,作品的标题“日食”有哪些含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哼”匠老梁   
尚书华
认识老梁是四十多年前的事。
那时他在林业局文工团当美工,其貌不扬,个矮、罗圈腿,走起路来左摇右晃。当年他不过四十多岁,但说六十岁有人信。
我到文工团报到的第一天,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见面时一怔,心想:文工团不都是俊男靓女待的地方吗?怎么长这模样的也能进来?随之又一想,莫非这人有大本事?
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证实,此人的确不可小觑。有人告诉我,老梁是“特招”进文工团的。起初,他只是山里林场一个普通木匠,干些杂活。加之形象不佳,很被人瞧不起。一次, 同寝的一个年轻人,趁他不在,把他的工具箱扔到了外面。老梁回来了,呆愣愣瞅半天,默 默地把东西拾回了屋。谁也不知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大家能看见的,就是他不愿说话,不愿 接触人,没事总一个人憋在木匠房里鼓捣。但是,活倒是越干越好。渐渐的,戏耍他的人少 了,有人还当面夸他两句。他听了都不以为然,顶多用鼻子“哼”一声,宠辱不惊。
那年,文工团排了一台大型话剧,布景难度很大,当时的美工完成不了。有人推荐老梁 去试试,老梁去了。工会主席打量他半天,问:你行吗?老梁听了,二话没说,扭头就走。 工会主席连忙一把拽住说:试试,试试。老梁“哼”一声,勉强留了下来。
老梁到了文工团,原来那个美工成了他的助手,给他打下手,一百个不服气。于是,工作上极不配合,时不时还故意制造点麻烦。老梁对这些麻烦根本不在意。助手干的活儿他若看不上,什么也不说就咣咣几斧子砸了,自己动手重来,那意思谁都明白,是打个样给你看 看。几次下来,助手服了,夹着尾巴乖乖地当起了徒弟。就这样,老梁有条不紊地利用十几天时间把全场布景赶了出来。全团员工都感到神速,直夸老梁。工会主席乐得眉飞色舞,彩排那天把局党委书记请到了俱乐部,看完演出后,把老梁拽了过来,对书记说:这可是个大能人,宝贝呐!调文工团吧!书记说:就按你意见办。就这样,老梁调进了文工团。
最让我佩服的是老梁给文工团做了把贝司大提琴。这实在让我感到神奇!乐队低音部力 量薄弱,团长做梦都想有把贝司大提琴。这事不知啥时装进了老梁心里。他把自己反锁进布 景制作室,一天天不出来,连下班吃饭时间也很少看见他。直到两个多月后的一天,老梁将 一把崭新的贝司大提琴交到团长面前时,团长顿时蒙了,问:多少钱?老梁“哼”了一声, 扔出俩字:做的。谁做的?团长更懵了。老梁没再回答,转身走了。团长瞅着他晃晃走远的 背影,猛然醒过来。好你个老梁啊,可真有你的!
老梁渐渐有了名气,在意他的人越来越多。而老梁还是老梁,处人待物跟先前没有任何两样。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全国上下各行各业大搞技术比武。省林业厅要在全省林业企业中举办一次“新兴林场沙盘模型设计”比赛,地点在省城。老梁自然被选中。临行前,局工会主席就这次比赛的意义、影响等,好一番叮嘱。老梁听到最后,习惯地用鼻子“哼”一声,连句话也没有。
没曾想,刚一报到就惹得老梁不高兴。别人签上名就领了钥匙进房间休息了,他却被报到处的人问来查去好长时间,跟审特务一样。老梁气得差点想打道回府。
比赛共十天时间,前七天筹备,后三天安装。参赛的人都想得个好名次,所以前七天大家都各自憋着劲闷在房间里鼓捣。待到后三天,才按组委会分好的选手区段,在展厅里忙活起来。只有老梁这边,剩下最后一天了,还是一片空白。于是,闲话出来了:这几天除了在食堂能见到他,再也不着面,没准是来混饭吃的……
然而,就在比赛的前一天晚上,老梁开始从房间往展厅一趟趟折腾东西,随之忙活起来。
他干活有个习惯,不愿让别人看,似乎是怕别人偷着学去。老梁一直忙到天亮,整个晚上眼 都没眨。
比赛正式开始了。在老梁的展区,一夜之间魔幻般地呈现出一座漂亮的林场模型。厅长参观时更是乐得合不拢嘴,说想不到咱林区还真有能人,瞧瞧,除了小点,跟真的一样,以后的林场就按这个样子建。
面对荣誉和赞美之声,老梁依旧习惯性地用鼻子“哼”一声。
如今,老梁已故去十几年了,但有关他的故事仍在林区流传,且愈传愈神奇、版本愈多。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梁是“特招”进文工团的,“特招”加引号有特殊含义,暗示着老梁是因残疾获得特殊照顾进团的,但这丝毫无损于老梁的形象。
B.小说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老梁外表的缺陷,然后极力表现他令人刮目相看的高超技艺,呈现出既有悬念又有波澜的艺术效果。
C.老梁手艺超群,但干活时不愿让别人看,怕被人偷学去,可见他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有那个时代少有的技术专利保护的意识。
D.老梁赴省城参赛,受到报到处的人严格查问,虽是正常的审查制度,老梁却很生气,可见他性格中也有略显偏执的“倔”的一面。
【小题2】小说以“‘哼’匠老梁”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老梁的故事“愈传愈神奇、版本愈多”的原因有哪些?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青衣
胡玲
原本宁静的村庄突然热闹了,乡亲们雀跃着欢呼着,争相奔走相告:今晚李大户家请柳月如来唱戏。刚近黄昏,乡亲们潮水般拥向李大户家,青莲好奇地跟在人群后。李大户家院子里,灯火辉煌,高高的戏台前挤满了乌泱泱的人群,他们昂着头,瞪着眼,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柳月如出场。青莲猫起身子,使劲朝前钻,像一尾滑溜的小鱼儿,钻到了人群最前面。
锣鼓铿锵,乐声四起,柳月如一袭飘逸的青衫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身姿婀娜,莲步轻移,宛如踩在云端的仙女。喧闹的人群瞬间寂静。柳月如眼波流转,一跷兰花指,一抖水袖,行云流水,灵动自如。柳月如轻启朱唇,黄鹂一样清脆婉转的声音脱口而出。人们看呆了,听痴了,像木头人立在当地。青莲尚小,看不懂剧情,听不懂戏文,可柳月如仿佛带着一股子魔力,深深诱惑着青莲,让青莲的目光无法从她身上移走,她哭,青莲跟着哭,她笑,青莲也笑。
戏散,柳月如对镜卸妆,从镜子里看到了身后的青莲。青莲面容清秀,身形纤细,眼神里有股子坚毅倔强劲儿。
柳月如说:“真是个唱青衣的好坯子。愿意跟我学戏吗?”
青莲开口:“愿意,我要唱戏,像你一样。”
柳月如对青莲很严,唱念做打,手把手教青莲,青莲学得稍有不佳,必然受罚。名师出高徒,十年勤学苦练,青莲成了剧团最出色的青衣,表演细腻庄重,秦香莲、白素贞、王宝钏,所有青衣角色被她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也不知从何时起,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了。台上,青莲卖力表演,台下,观众寥寥无几。青莲从最初的失落、失望演变为绝望。
一天,一个打扮时尚的男人来剧团找青莲。青莲小姐,我们公司正在挖掘歌星,以你的形象和唱功,绝对能够火,你可有兴趣?说完,男人把一张名片放在桌上。
那天,青莲去找柳月如:“ 师傅,有人说我可以做歌星。没人看戏了,我想另找出路。”
柳月如说:“即使台下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要唱下去。”
青莲脱下戏服:“不,我再也不唱独角戏了。”
青莲果然火了,唱歌、走穴、商演,她春风得意。热闹精彩的生活,使她早就淡忘了剧团和柳月如。
五年后的一天,青莲和老板相约咖啡厅商谈演出事宜。不远处,几个年轻人正对着窃窃自语。
“看,那不是歌星青莲吗?听说她以前是唱青衣的,她的唱功、动作、神态都有传统戏的影子。”“怪不得她唱歌有种与众不同的味道。”他们的话飘进青莲耳朵里。
老板来了。
青莲说:“有个问题我一直想问你,你当初为什么觉得我能唱出来?”
老板一笑:“因为你有戏剧底子,唱出来有特色,要不然,你怎么会红?要知道,现在会唱歌的人一抓一大把。”
青莲内心像被人投了一块大石头。
第二天,青莲取消所有活动,赶到县剧团,却发现大门紧闭,向周围人打听,才知道,剧团生意冷清,半年前已经倒闭了。
青蓬找到柳月如家里,看到的是柳月如的灵位。守灵的老太太说:“你是青莲吧? 月如临终前,她叮嘱我把一样东西交给你。月如是个戏痴啊,爱戏的人越来越少,懂戏的人越来越少,她整日郁郁寡欢……”
老太太拿出一个盒子递给青莲。青莲打开,里面是一套青衣的戏服,正是她初次看师傅唱戏时穿的那套。“师傅!”青莲怆然泪下,跪倒在柳月如灵前。
没多久,县剧团重新开张。锣鼓铿锵,乐声四起,青莲一袭飘逸的青衫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安静的村庄因柳如月来唱戏而热闹,与后文“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形成对比,为后来青莲去唱歌作铺垫。
B.小说一波三折,从听戏、学戏到放弃戏曲,最后又重新走上戏曲的舞台,以青莲的人生选择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C.小说运用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月如形象,突出了月如深厚的功底、生动的气韵与对戏曲的坚守。
D.小说采用留白式结尾,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青莲重开剧团说明青莲对月如充满愧疚,也表现了她对戏曲的喜爱。
【小题2】文中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试做分析。
【小题3】关于本篇小说的主题,有人说是写戏曲的没落,有人说写写戏曲的传承,你觉得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并谈谈如何才能让戏曲文化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