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黄 金
鲁彦
陈四桥四面围着山,不通轮船,不通火车,村里的人不大往城里去,城里的人也不大到村里来。但每一家人家却是设着无线电话的,关于村中和附近地方的消息,无论大小,他们立刻就会知道,而且仿佛是他们自己做的一般。
一天清晨,如史伯伯手里拿着他儿子伊明的信,一封不很如意的信。信中说,最近不能寄钱来。而年关将至,如史伯伯钱快要用完了。他知道,家中这十几元钱用完时是没有地方去借的。虽然陈四桥尽多有钱的人家,但你还没有开口,他们就先说他们怎样的穷了。三天后,又是他们远租的死总,必须做两桌羹饭。
三天过去,便是做羹饭的日子。如史伯伯一清早便提着篮子到三里外的林家塘去买莱,
簿子上写着,这一天羹饭的鱼,必须是支鱼。但寻遍鱼摊,如史伯伯看不见一条支鱼,不得已,他买了一条米鱼代替。米鱼的价钱比支鱼大,味道也比支鱼好,吃的人一定满意的,他想。
晚间,羹饭供在祖堂中的时候,亲房的人都来拜了。大房这一天没有人在家,便派叔伯兄弟阿黑来代大房,二房轮着吃的是阿安。阿黑平常对如史伯伯是很恭敬的。这一天不知怎样,他有点异样:拜过后,他睁着眼睛,绕着桌子看了一遍,像在那里寻找什么似的。如史伯母很注意他。随后,他拖着阿安走到屋角里,低低的说了一些什么。
酒才一巡,阿黑便先动筷箝鱼吃。尝了一尝,便大声的说:“这是什么鱼?米鱼!簿子上明明写的是支鱼!做不起羹饭,不做还要好些!”
如史伯伯气得跳了起来,说:“阿黑,支鱼买不到,用永鱼代还不好吗?哪种贵?哪种便宜?哪种好吃?哪种不好吃?”
“支鱼贵!支鱼好吃!”
“米鱼便宜!米鱼不好吃!”阿安突然也站了起来说。
如史伯伯气得呆了。“人家儿子也有,却没有看见过连羹饭钱也不寄给爹娘的儿子! 米鱼代支鱼!这样不好吃!”阿黑左手拍着桌子,右手却只是箝鱼吃。
“你说什么话!畜生!”如史伯母从房里跳了出来,气得脸色青白了。“没有良心的东西!你靠了谁,才有今天?绑在屋柱上,是谁把你保释的?你今天有没有资格说话?今天轮得到你吃饭吗?”
“从前管从前,今天管今天!我是代表大房!明年轮到我当办,我用鲤鱼来代替!鸭蛋代鸡蛋!小碗代大碗!”阿黑似乎不曾生气,这话仿佛并不是由他口里出来,由另一个传声机里出来一般。他只是喝一口酒,箝一筷鱼,慢吞吞地吃着。如史伯母还在骂他,如史伯伯在和别人谈论他不是,他仿佛都不曾听见。
几天之后,陈四桥的人都知道如史伯伯的确穷了。时日在如史伯伯夫妻是这样的艰苦,这样的沉重,他们俩都消瘦了,尤其是如史伯伯。他觉得自己仿佛是一匹拖重载的驴子,挨着饿,耐着苦,忍着叱咤的鞭子,颠蹶着在雨后泥途中行走。但前途又是这样的渺茫,没有一线光明,没有一点希望。
夜上来了。他们睡得很迟。他近来常常咳嗽,仿佛有什么梗在他的喉咙里一般。时钟警告地敲了十二下。四周非常的沉寂。如史伯伯也已入在睡眠里。
钟敲二下,如史伯伯又醒了。他记得柜子里只有小洋八角,他预算二十四那一天就要用完了。伊明为什么这几天连信也没有呢?现在已是二十三,最末的一天,一切店铺里的收账人都将来坐索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耻辱!六十年来没有遇到过!不幸!不幸!忽然,他倾着耳朵细听了,仿佛有谁在房子里轻着脚步走动似的。
忽然,他倾着耳朵细听了,仿佛有谁在房子里轻着脚步走动似的。
“啊!伊明的娘!伊明的娘!起來!起来!”他一面叫着,一面翻起身点灯。如史伯母吓了一惊,发着抖起来了。衣橱门开着,柜子门也开着,地上放着两只箱子,外面还丢着几件衣服。“有贼!有贼!”如史伯伯敲着板壁,叫着说。住在隔壁的是南货店老板松生,他好像没有听见。
如史伯母哭着说:“明天,我们到林家塘警察所去报告。”
“没有钱,休提起警察!”如史伯伯狠狠的说,“而且,你知道,明天如果儿子没有钱寄来,不要对人家说我们来了贼,不然,就会有更不好的名声加到我们的头上,一班人一定会说这是我们的计策,假装来了賊,可以赖钱。你想,你想,在这样的世界上,最好是不要活着!”
如史伯伯叹了一口气,躺倒在藤椅上。
过了一会,他的青白的脸色渐渐绯红起来,微笑显露在上面了。他梦见阳光已经上升,
充满着希望和欢乐的景象。阿黑拿着一个极大的信封,驼背一耸一耸地颠了进来,满面露着笑容。红字上盖着墨笔字,是清清楚楚的“陈伊明”。如史伯伯喜欢得跳了起来,拆开信,以下这些字眼就飞进他的眼里:
儿已在任秘书主任,兹先汇上大洋二千元,新正再当亲解价值三十万元之黄金来家。
而门外早已走进来许多人,齐声大叫:“老太爷!老太太!恭喜恭喜!”
阿黑,阿安都跪在他们的前面,磕着头。
(有删改)
【小题1】简要分析小说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陈四桥人们的生活状态。
【小题3】文中画线句子体现了如史伯伯怎样的心理?
【小题4】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4 03:02: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不明扣费方式及原因


 

摘编自《3·15中国网民互联网消费投诉研究报告》2019年3月13日)

材料二

所谓“不明扣费”,主要是指消费者在不知情、未确认,或消费者完全不明何种原因的情况下遭遇了账户被扣费的情况。《价格法》明确规定、经管者提供商品或服务,要明码标价,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者与其进行交易。此外,我国《广告法》也明确规定,广告应当真实、合法,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

但我们看,时下在一些互联网经营者“不明扣费”的过程中,主要的就是他们提供的服务和交易,存在不实宣传、模糊标示、不标或不按规定明码标价等行为,误导、诱导消费者与其交易,然后实施不明示的强制扣费、暗地扣费等。这损害了消费者的拟益,也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理应接受法律的及时制裁。

公正监管才能消除网络扣费乱象。国家应制定统一的监管规则和标准,地方要把主要力量放在公正监管上,对违法者依法严惩。期待市场监管部门等能够协调发力,以国家制定规则和标准的要求为指导,再次切实认识到互联网经营违法违规监管的短板和不足,明确监管思路、监管方式和手段,用强力监管扭转互联网“不明扣费”乱象。

(摘编自余明辉《互联网“不明扣费”呼唤强力监管》)

材料三:

日前发布的《3·15中国网民互联网消费投诉研究报告》显示,消费者账户“被不明扣费”的投诉量最多,在总投诉中占比高达34.2%。三成多互联网消费投诉为“不明扣费”,这个比例还是排除了手机或电脑感染病毒木马,或遭遇钓鱼网站等与网络诈骗犯罪相关的投诉之后的数据。可见,“不明扣费”的现象确实普遍。上述报告称,消费者通常是在未知晓软件收费的情况下,或者受了“免费下载”“试用七天”的诱惑,下载了软件,之后被提示扣费。

对于“未知晓软件收费”这种“不明扣费”,如果软件方在相关页面提示了收费约定或者协议,那么,不知不觉落入“扣费坑”,就与消费者的互联网安全消费意识淡薄、警惕性低有一定关系。上述报告显示,从不同年龄段来看,在各年龄段分布中,“不明扣费”在00后中情况最严重,占比近七成,其次为90后,占比约三成,这就很能说明问题。因此,避免“不明扣费”首先需要消费者谨慎小心。

至于以“免费下载”“免费试用”诱惑用户下载软件,免费期结束后,不给消费者任何提示就悄然扣费,同样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免费及试用可以成为软件吸引客户的手段,但免费不能免义务——软件方有义务提醒消费者留意免费过期。正如专家所说,消费者免费使用软件时,自主选择的是免费期,而非付费使用期,免费期与付费使用期应是两个合同,二者不能等同或混用。

一句话,在消费者忘却免费期将过,软件方也不曾及时提醒之下,免费期一结束软件就启动默认的自动扣费,把消费者强制变为其充值会员,这同样是一种恶意扣费。

要治理“不明扣费”,除要求消费者提高警惕、抵制免费诱惑外,更需加强监管。一方面要对恶意扣费软件加强打击;另一方面,要赋予通信运营商监管手机软件的义务,因为“不明扣费”最主要的扣费方式为手机话费,运营商对软件有监管的技术条件,运营商也应每月给用户发送详细的话费清单,让用户及时发现异常,有效避免更多损失。通过第三方支付、网上银行的扣费,也是同样道理。

(摘编自《“不明扣费”还要“不明”到何时》,新华网,2019年3月19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互联网“不明扣费”的原因中,除了软件引起的,还有完全未知的扣费、增值业务订购等。而扣费的渠道包括手机话费第三方支付网上银行等。
B.“不明扣费”中最主要的扣费方式为手机话费,占比81.3%,这说明有必要赋予通信运营商监管手机软件的义务。
C.目前我国多项法律中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用虚假的手段欺骗消费者,误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可见,“不明扣费”属于违法行为。
D.“不明扣费”在00后中情况最严重,其次为90后,这与他们粗心大意有较大关系,这说明只要消费者小心谨慎,“不明扣费”就不可能得逞。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明扣费”占互联网消费投诉三成多,仅次于手机或电脑感染病毒木马,或遭遇钓鱼网站等与网络诈骗犯罪造成的“不明扣费”。
B.对于“未知晓软件收费”这种“不明扣费”,如果软件方在相关页面提示了收费约定或者协议,消费者只能承担扣费。
C.软件方用免费及试用来吸引客户这一行为无可厚非,但软件方有义务提醒消费者留意免费过期,否则就是侵权行为。
D.“免费下载”“免费试用”的免费期结束后,软件启动默认的自动扣费,强制把消费者变为其充值会员,这属于恶意扣费。
【小题3】为什么互联网消费“不明扣费”情况会如此严重?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半个世纪前的一天,法国巴黎市民从当天报纸上看到一个十分醒目的消息:昨天,法国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作为新当选的法国科学院院士,出席了科学院院士例会。按照老规矩,院士第一次参加例会,要宣读一篇高水平的论文。不过,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夏里·法布里教授没有宣读自己的论文,而是宣读了在他指导下的一位中国年轻的物理学家的论文。教授自豪地告诉与会者,这位年轻的中国物理学家由于出色的研究成果,将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位荣获这一荣誉的中国人。
巴黎的报纸还刊登了夏里教授和这位中国年轻科学家的大幅照片。这一消息使巴黎人惊奇异常,因为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又愚昧的国家,而今天,竟然有一位年轻的中国人登上了法国神圣的科学殿堂。要知道,即使是法国科学家,要获得法国国家级科学博士学位,也是不容易的。
这位令巴黎人大吃一惊的中国人,就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
严济慈出生在浙江东阳县的一个小村庄,他是农民的儿子。7岁时,进入严家祠堂的蒙馆读书,读四书五经,但他对那些艰涩的圣贤之言没有兴趣。有一次,他父亲到杭州去办事,无意中在一个书摊上发现一本《笔算数学》,便买回来给了严济慈,严济慈高兴极了。当时,村子里谁都没有学过高深的数学,也找不到可以请教的老师。严济慈硬着头皮自己“啃”,硬是“啃”下了这本书。
14岁时,严济兹考上了浙江东阳县立中学,成绩是所有考生中最优秀的。家里省吃俭用,把这个“严家几辈子才出的读书人”送进了中学的大门。严济慈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刻苦用功,每学期的成绩都在班上名列前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
这年夏天,他来到省城杭州报考大学。考虑到家里经济困难,他决定报考离家最近的南京高等师范,因为师范不仅免交学费,还免费提供食宿。在等候发榜的日子里,有一天,他看见南京河海工程学校张贴的招生告示,心想:反正没事,不如再去考考看,于是,又报考了河海工程学校。
不久,考试揭晓,严济慈两所大学都考上了,而且名列全省第一。这一来,轰动了杭州城,也速速传到他的家乡东阳县。为此,浙江省教育厅把东阳中学列为全省的重点中学。
从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严济慈远涉重洋,到法国留学,把目标选定在著名的巴黎大学理学科。按校规,20多门主课,考试通过一门即可得到一张文凭,考取8张文凭就可毕业。但由于课程艰深,考试繁难,考取一张文凭并非易事,不少学生在校多年,一张文凭也没拿到。
巴黎大学一年举行两次考试。这次勇敢尝试的结果,成绩优等,使他一进校就获得了第一张巴黎大学的文凭。巴黎有令人流连忘返的名胜古迹,也有令人难以抗拒的物质诱惑。严济慈对于一切不为所动,每天从下榻的旅馆,到教室,到图书馆,到实验室,四点一线,从不偏离。一年之后,夏天的考试又来临了,严济慈以惊人的记忆力和扎实的知识功底,通过了3门主课的考试,夺得了3张主凭,这是巴黎大学的校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
获得硕士学位以后,严济慈在巴黎大学著名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的著名实验室做工程师,研究当时物理学的一个难度极大的课题——石英在电场下的形变(压电效应)。面对难题,除掉不能再减少的睡眠,分分秒秒都用来研究,最后终于成功了。他的论文《石英在电场下的特变和光学特性变化的实验研究》,被夏里教授在第一次出席科学院院士的例会时拿到会上宣读,轰动了巴黎。
(摘编自《中外著名科学家小传》)
这篇人物小传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块石头,进入人玩味的世界,就成了审美对象,不是纯然之物了。中国人还将石作为艺术品,即利用石进行艺术创造,从而表达心灵。这时的石就不是简单的把玩对象,而是一件艺术品了。
赏玩石需要人工加工的因素,古人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其中透露出的思想值得玩味。可以说,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强调自然天成,不露雕琢痕迹。
如选石,清梁九图《谈石》说:“藏石先贵选石,其石无天然画意者我不中选,曰皱曰瘦曰透,昔人已有成言,乃有化工之妙。”一块没有经过人工雕琢的石,是自然的,但不代表这样的自然之石就能入选,人们选择那些能突出自然天工之妙的石,即依照人的眼光所体现出的造化特征,或者说富有人的精神性因素,如对瘦漏透皱的偏好,显然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
中国古代的玩石者,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造石”方法,不是人创造出石头,而是通过人的努力,再加以自然的伟力,创造出一种合乎人们审美习惯和生命追求的石来。南宋赵希鹄有“怪石辨”之说:“太湖石出平江,太湖工人取大材,或高一二丈,先雕刻,置急水中舂撞之,久久如天成,或用烟熏,或染之色,亦能黑。”这种方法一直流传至今。很多奇石就得自于这样的手段,“鬼斧神工”中也包括了人工,不过人工的痕迹不露,做得如天然创化,这是不可置疑的原则。但这一原则在今天则有所背离,以致破坏了中国赏玩石的基本审美规律。以奇为尚,人工雕琢痕迹尽显,有的甚至是粗糙、拙劣的;石的深加工,使其更向工艺化方向发展,石原有的古拙苍莽的意味荡然无存。
中国传统的玩石,还注意辅助设施的配置,将其置于最能体现石的特点的地方。梁九图说:“选石得宜,次讲位置,位置无法,无以美观。鬼斧神工俱成滞相,此事只堪为知者言耳。”所谓“位置”,就是石的布局。他认为,石的位置得当,还需要小景的配置:“石上种莳之法,竹与木俱宜,极小然后重峦叠嶂,始露大观,唯必择其小而枝柯苍劲者裁之,令见者有穷谷深山之想,一苔一草俱费匠心。”
在这方面,古人还有“石无位置”的观点。《小窗幽记》说:“山居有四法:树无行次,石无位置,屋无宏肆,心无机事。”石无位置,不是不讲究位置,而是要有自然天成之趣,不能流于机心,不能有人工的痕迹,人精心设定的位置,就像没有经过加工一样。即如东坡题其壶中九华石所云:“试问安排华屋处,何如零落乱云中。”零落散漫中,可见自然之妙;刻意安排处,反伤真趣。
从选石、造石到位置的斟酌,都是对石的再创造,一块精心雕琢的玩赏石已经不是纯然的外物,而成了一种艺术品。这些艺术的再创造,都必须遵循“虽叨人力,全由天工”的准则,必须合自然之秩序。这是中国赏石文化最根本的思想。
(选自朱良志《顽石的风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为艺术品的石头”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艺术品的石头渗入了人的因素,既非纯然之物,亦非简单的把玩对象。
B.作为艺术品的石头摆脱了石头的原始状态,成为人们表达心灵的艺术载体。
C.作为艺术品的石头本质上应是自然之石,也就是没有经过人工雕琢的石头。
D.作为艺术品的石头可以说是经过了人力的加工,但又不露人工痕迹的石头。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选石中对“瘦漏透皱”的偏好,表明石的美学特征是人们审美观照的结果。
B.赵希鹄的“怪石辨”说明在“造石”过程中,人力的作用略胜于自然之力。
C.梁九图认为,石的布局倘不得当,会灭没了天地之美,有愧于造物之精华。
D.作者认为中国赏石文化最根本的思想是人力与天工的协调作用、完美融合。
【小题3】请简述石头的艺术再创造中“人力”与“天工”的辩证关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的契丹族、建立金的女真族、建立元的蒙古族及建立清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显然,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中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等级,包含一些糟粕。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礼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记·经解》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 ,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礼制历史悠久,有着很强的凝聚功能,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B.中华礼制能起到缓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冲突的作用,是因为诸民族都能认同中华礼制,都愿意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
C.中华礼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进而在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中华礼制具备教化功能,注重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身,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二段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列举了我国历史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的例子,证明了中华礼制的高度凝聚力。
B.本文第三段以名家的言论为载体,论述中华礼制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进退周旋,威仪抑抑”是形式,“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是实质。
C.本文第四段主要采用道理论证,论述了中华礼制的教化功能并提出“建设礼仪之邦”的愿景,是对其精神实质的延伸与拓展。
D.本文不仅论述了中华礼制对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指出其包含的糟粕和自身的不足,正反对比论证,使人们对礼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郊特牲》中“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强调“尊其义”,在孔子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中有所体现。
B.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自然会包含一些糟粕,但这并不影响其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的趋势。
C.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礼记》进一步提出的“时为大”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华礼制演进需要适时变革。
D.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因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评,秦汉之后礼与法才真正结合起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数据的一个根本缺陷就是它只关注“客观数据”的呈现,而缺少对“主观数据”的反映。从社会学角度看,所有数据说到底都是有关“人”的符号,因此,符号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是我们真正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内容。如果脱离了人及其所在社会的价值本性,无限放大大数据的效应及其影响力,就可能本末倒置,最终产生许多难以预期的后果。数据于社会又作用于社会。无论是可以数字化的数据还是不可数字化的数据,其比较、分析和归纳其实反映的都是人在符号层面上的一种互动。大数据是汇集了行为主体、时间、地点三个维度的“数据宇宙”。在大数据时代,个人的信息更多的是以数据为载体来进行互动的。如果人及其各类社会行为都仅仅被看作一个个数据符号,我们就很难从数据中解读出充满朝气、富有激情的人,也就很难从数据塑造出来的没有个性特征的人去推导群体样态和社会构成。
犹如网络一样,大数据也是一把双刃剑。巨量化的大数据在给我们研究和分析社会现象带来便利的同时,实际上也掩盖了许多具有个性特征的数据的意义。在连续的巨量数据海洋中,许多本身具有个性特征的数据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了,它们在大数据霸权面前会成为微不足道的牺牲品,大数据简化了人们对数据差异性的认知。大数据的复杂性不仅在于其数据样本巨量,更在于其多源异构、多实体和多空间之间的交互动态性。当前,只有少数人掌握处理这种复杂的巨量化大数据的技术,这很容易导致“数据暴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防止大数据滋生出“数据暴力”是大数据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数据的价值只有在其能够被规范成为可供分析的形式之后才能最大程度地被挖掘出来。然而,在巨量的大数据面前,实际上可供规范分析的数据只是极少数,许多数据都停留在“碎片化”阶段而难以被真正挖掘和分析。对这些碎片化的数据进行清理,形成规整的结构,是大数据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的根本所在。在大数据中,其研究范式重在发现而不是推论,运用大数据进行各种分析不应像传统的社会调查方法那样通过假设检验来进行推论,而应通过数据的总体归纳来达成对社会现象的总体分析。这不仅要求我们在数据清理技术、存储结构上进行优化,而且要在数据采集环节尽可能地做到规范,否则就很难获得对复杂事物的系统认知。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仅仅是大数据本身,而是大数据背后所隐藏的我们想要获取的各种信息资源,而这些信息资源可能只占数据总体的万分之一甚至更少。从这个角度说,大量的信息其实都是垃圾。不仅如此,许多大数据本身就是模糊的,其中含有大量虚假和有害的内容。
如果我们纯粹凭借数据来判断和分析人类行为,甚至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和传播某种数据,就会导致许多误判。因此,未经前期调研论证和规范分析所获取的信息,其数据量越大可能越模糊,其得到的垃圾信息也就可能越多,这也为各种数据造假和不当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对此,我们必须学会 辨识和判断数据的真实性,避免因盲目的数据崇拜造成误判,甚至迷失在大数据的洪流之中。
(摘自《大数据中的冷思考》,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所有数据说到底都是有关“人”的符号,所以大数据时代,个人的信息更多的是以数据为载体来进行互动的。
B.大数据能反映人及其所在社会的价值本性,因此人及其各类社会行为都不能仅仅被看作一个个数据符号。
C.把人及其各类社会行为变为更多的数据符号,我们就可以从数据中解读出充满朝气、富有激情的人。
D.大数据时代不应该脱离了人及其所在社会的价值本性,无限放大大数据的效应及其影响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数据时代,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是大数据本身,而是大数据背后所隐藏的我们想要获取的各种
信息资源。
B.从某种意义上说,大数据的价值只要在其能够被规范成为可供分析的形式之后就能最大程度地被挖掘出来。
C.许多数据都停留在“碎片化”阶段而难以被真正挖掘和分析,大数据的“碎片化”导致人们难以系统认知复杂事物。
D.未经前期调研论证和规范分析所获取的信息,其数据量越大越模糊,其得到的垃圾信息也就可能越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的碎片化不仅要求我们在数据清理技术、存储结构上进行优化,而且要在数据采集环节尽可能地做到规范,才能获得对复杂事物的系统认知。
B.因为只有少数人掌握处理这种复杂的巨量化大数据的技术,所以许多本身具有个性特征的数据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了。
C.不可数字化的数据,其比较、分析和归纳其实反映的基本都是人在符号层面上的一种互动,也很难从数据塑造出来有个性特征的人。
D.大数据给我们研究和分析社会现象带来便利,但我们也不能盲目的崇拜数据,在大数据热中应该有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