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不明扣费方式及原因


 

摘编自《3·15中国网民互联网消费投诉研究报告》2019年3月13日)

材料二

所谓“不明扣费”,主要是指消费者在不知情、未确认,或消费者完全不明何种原因的情况下遭遇了账户被扣费的情况。《价格法》明确规定、经管者提供商品或服务,要明码标价,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者与其进行交易。此外,我国《广告法》也明确规定,广告应当真实、合法,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

但我们看,时下在一些互联网经营者“不明扣费”的过程中,主要的就是他们提供的服务和交易,存在不实宣传、模糊标示、不标或不按规定明码标价等行为,误导、诱导消费者与其交易,然后实施不明示的强制扣费、暗地扣费等。这损害了消费者的拟益,也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理应接受法律的及时制裁。

公正监管才能消除网络扣费乱象。国家应制定统一的监管规则和标准,地方要把主要力量放在公正监管上,对违法者依法严惩。期待市场监管部门等能够协调发力,以国家制定规则和标准的要求为指导,再次切实认识到互联网经营违法违规监管的短板和不足,明确监管思路、监管方式和手段,用强力监管扭转互联网“不明扣费”乱象。

(摘编自余明辉《互联网“不明扣费”呼唤强力监管》)

材料三:

日前发布的《3·15中国网民互联网消费投诉研究报告》显示,消费者账户“被不明扣费”的投诉量最多,在总投诉中占比高达34.2%。三成多互联网消费投诉为“不明扣费”,这个比例还是排除了手机或电脑感染病毒木马,或遭遇钓鱼网站等与网络诈骗犯罪相关的投诉之后的数据。可见,“不明扣费”的现象确实普遍。上述报告称,消费者通常是在未知晓软件收费的情况下,或者受了“免费下载”“试用七天”的诱惑,下载了软件,之后被提示扣费。

对于“未知晓软件收费”这种“不明扣费”,如果软件方在相关页面提示了收费约定或者协议,那么,不知不觉落入“扣费坑”,就与消费者的互联网安全消费意识淡薄、警惕性低有一定关系。上述报告显示,从不同年龄段来看,在各年龄段分布中,“不明扣费”在00后中情况最严重,占比近七成,其次为90后,占比约三成,这就很能说明问题。因此,避免“不明扣费”首先需要消费者谨慎小心。

至于以“免费下载”“免费试用”诱惑用户下载软件,免费期结束后,不给消费者任何提示就悄然扣费,同样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免费及试用可以成为软件吸引客户的手段,但免费不能免义务——软件方有义务提醒消费者留意免费过期。正如专家所说,消费者免费使用软件时,自主选择的是免费期,而非付费使用期,免费期与付费使用期应是两个合同,二者不能等同或混用。

一句话,在消费者忘却免费期将过,软件方也不曾及时提醒之下,免费期一结束软件就启动默认的自动扣费,把消费者强制变为其充值会员,这同样是一种恶意扣费。

要治理“不明扣费”,除要求消费者提高警惕、抵制免费诱惑外,更需加强监管。一方面要对恶意扣费软件加强打击;另一方面,要赋予通信运营商监管手机软件的义务,因为“不明扣费”最主要的扣费方式为手机话费,运营商对软件有监管的技术条件,运营商也应每月给用户发送详细的话费清单,让用户及时发现异常,有效避免更多损失。通过第三方支付、网上银行的扣费,也是同样道理。

(摘编自《“不明扣费”还要“不明”到何时》,新华网,2019年3月19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互联网“不明扣费”的原因中,除了软件引起的,还有完全未知的扣费、增值业务订购等。而扣费的渠道包括手机话费第三方支付网上银行等。
B.“不明扣费”中最主要的扣费方式为手机话费,占比81.3%,这说明有必要赋予通信运营商监管手机软件的义务。
C.目前我国多项法律中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用虚假的手段欺骗消费者,误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可见,“不明扣费”属于违法行为。
D.“不明扣费”在00后中情况最严重,其次为90后,这与他们粗心大意有较大关系,这说明只要消费者小心谨慎,“不明扣费”就不可能得逞。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明扣费”占互联网消费投诉三成多,仅次于手机或电脑感染病毒木马,或遭遇钓鱼网站等与网络诈骗犯罪造成的“不明扣费”。
B.对于“未知晓软件收费”这种“不明扣费”,如果软件方在相关页面提示了收费约定或者协议,消费者只能承担扣费。
C.软件方用免费及试用来吸引客户这一行为无可厚非,但软件方有义务提醒消费者留意免费过期,否则就是侵权行为。
D.“免费下载”“免费试用”的免费期结束后,软件启动默认的自动扣费,强制把消费者变为其充值会员,这属于恶意扣费。
【小题3】为什么互联网消费“不明扣费”情况会如此严重?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9 11:04: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那条河流

①我怀念那条河。
②远远地看,它就像一根孤独的琴弦绷在原野上,任风雨和岁月弹拨。
③我是生长在它旁边的一双耳朵。当时我不觉得幸运,以为这是音乐、这波涛的诉说、这不尽激情的灌注,都是理所当然的。以为这柳荫是理所当然的,洋槐洁白芬香的花絮是理所当然的,竹林里布谷鸟黄鹂鸟的啼鸣是理所当然的,两岸湿润的炊烟和歌谣是理所当然的。当时幼稚的心里,却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念头:这河流以及与它有关的一切,理所当然属于我们。
④我在河里学会了游泳。我把蝴蝶的姿势、青蛙的姿势展示给水中的鱼;我仰躺在水床上,看天,在天蓝和水蓝之间,我是漂浮的梦。我捉螃蟹,石缝里小小的反抗弄疼了我的手,而它并没有多余的恶,小小的身体上全是武器,一生都在战争的恐惧里度过,最大的成功仅仅是防止过分的伤害。在横渡河湾的时候,我遭遇过一条水蛇,小小的头昂着,更小的眼睛圆睁着打量陌生的天空,它也在不测的水里横渡它的命运。
⑤我在竹林里制作了第一管竹笛,摹仿北斗的指法(它也是七个音孔),我在静夜里向身后村庄和远方的岁月吹奏。
⑥当时,我不觉得这一切都是奇迹,真不觉得我内心的水域,有一多半来自这河流的灌溉。我那浮浅、单纯、蒙昧的心里,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我没有想过,这河流会有断流的时候。我没有想过,它似乎源远流长的水,是来自哪里?它的温柔碧波和浩然激流,是怎样一点一滴汇成?
⑦带着它的涛声和波光,我湿淋淋地走了。我走到哪里,就把它带到哪里,我是它站起来行走的一部分,我的记忆里流淌着它的乳汁。
⑧我仍然觉得它理所当然存在于那里,理所当然属于我,属于我们,而且永远。
⑨年前回家,我愕然了。我再也看不到那条河流。横卧在面前的,是它干涸的遗体,横七竖八的石头,无言诉说着沧桑;岸上的柳林、竹林、槐林、芦苇荡都已消失,荒滩上,有人在埋头挖坑淘金;三五个小孩,在放一只风筝,几双眼睛一齐向上,望着空荡荡的天空和那只摇摇晃晃的风筝。
⑩我已找不到当年游泳地方,那让我感到河水深度、照过我少年倒影、用蓝色的旋涡激起我最初诗意想像的地方,已被高大的垃圾堆覆盖。
(11)我多想,我多想找到死去的源头,去大哭一场,让泪水复活这条梦中的河流。
(12)这时候,才痛彻心肺地明白:天地间没有理所当然永远属于我们的事物。
(13)理所当然,理所当然地去珍惜——这才是唯一属于我们的理所当然。
(14)我们不过也是游荡于河流中的另一种鱼。我们不愿成为干鱼,但我们很可能要把自己折腾成干鱼。许多河流枯竭了,污染了。爱,枯竭了;我们内心的河床,不再是碧波倒影,而是注满了污水,堆满了垃圾。
(15)我,该怎样打开内心的纯洁水源,复活那死去的河流?
【小题1】给加点字注音。
 
【小题2】文中“我”的感情随河流的变化而变化,经历了认为理所当然→    →明白→   的过程。
【小题3】第③段画线的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小题4】第⑭段中,为什么说“我们很可能要把自己折腾成干鱼”?
【小题5】联系全文,说说“那条河流”的含义和作用。
【小题6】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记忆中的那条河流写起,通过今昔对比,表现了人类要懂得珍惜的主旨。
B.描写捉螃蟹和遭遇水蛇的细节,意在表现自然界充满竞争,一切事物都面临危机。
C.作者认为那条河流是个“奇迹”,是因为那条河流曾给他童年带来乐趣。
D.本文描写河流的变化,从开始的“温柔碧波’到后来“干涸的遗体”,省略了变化的过程,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咱们镇上没有小偷

何君华

(1)我在科罗拉多小镇开诊所已经有四十多年了,但是现在,我不打算干下去了,我太老了,我决定从明天起退休,也就是说,今天是我上班的最后一天。在最后一天里,我决定做一件好事,一件特别一点的事,为我的职业生涯画上一个句号。

(2)我已经有了主意。因为我看见瞎子乞丐马里奥·罗德里格斯走进来了。

(3)“马里奥,遇上我你今天可真是行大运了!”我抬起脖子对瞎子马里奥说道。

(4)“令人尊敬的费尔南多医生,说实话,我并不明白您的意思.难道您是说今天真的要大发慈悲给我几个比索吗?感谢上帝!”罗德里格斯看着我说,眼神充满期待。

(5)“难道获得几个比索就称得上是行大运吗?马里奥,你也太小瞧我了!”

(6)“那么,令人等敬的费尔南多医生,您能告诉我今天我究竟要行什么大运吗?”马里奥·罗德里格斯殷切地看着我。

(7)“你还真得好好感谢上帝。马里奥,我该怎么跟你宣布这个好消息呢?我决定——免费给你做白内障复明手术。”我斩钉截铁地说。

(8)“哦,天哪,令人尊敬的费尔南多医生,这实在太不可思议了!您此前可从没这么做过啊!”马里奥·罗德里格斯惊讶地叫道。

(9)的确如马里奥·罗德里格斯所说,此前我从未为一个病人免费实施过手术。我想在科罗拉多小镇树立这样一种观念,给人看病也是一种劳动,医生也是需要吃饭的,绝不是什么圣人君子,看病必须给钱,给钱才能看病,一个比索也不能少,我当然知道有人在议论我太过绝情,尤其是在艾伦娜事件上。三年前,可怜的艾伦娜小姐由于支付不起医疗费用眼睁睁死在我的诊所前。人们对我展开了空前的抨击,甚至扬言要将我赶出科罗拉多小镇,但他们当然不会这么做,因为整个科罗拉多小镇只有我这唯一一家诊所,也只有我一名执业医生。赶走了我,谁来给他们看病呢?

(10)“所以我说你撞大运了啊,马里奥。从明天起,我就打算退休了。我决定为人免费治一次病来结束我的职业生涯。当然,我也用不着为我自己亲手打破规矩而担心,因为明天我就要关门——我再也不会给任何人看病啦,马里奥,你真是三生有幸,我决定把这唯一的免费机会给你。”我说。

(11)“哦,天哪。令人尊敬的费尔南多医生,您真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人!哦,感谢上帝!”马里奥·罗德里格斯激动得语无伦次。

(12)说实话,马里奥的病情并不复杂——先天性白内障,而这样的复明手术我不知道做过多少次了。马里奥家实在太穷了,即使是做这样简单的手术,马里奥家也拿不出一个比索。要不是我今天大发慈悲,马里奥可能一辈子都是瞎子。

(13)我顺利为马里奥实施了手术,马里奥千恩万谢地走了。我准备收拾好物品,就此关门大吉。就在这时,一伙人闯了进来,我仔细看了一下,领头的一个应该是马里奥·罗德里格斯的哥哥——费利佩·罗德里格斯。

(14)费利佩·罗德里格斯气势汹汹地走到我跟前,怒气冲冲地指着我的鼻子逼问道:“费尔南多,你为什么要在我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为马里奥做手术?你获得授权了吗?咱们镇上没有小偷,没有抢劫犯,没有人干非法的勾当,我们只能靠马里奥四处乞讨,合法地博得人们的同情来养家度日,现在,你无缘无故弄好了马里奥的眼睛,我们一大家子人今后吃什么?”

(15)不等我开口申辩,费利佩·罗德里格斯就一拳击在我的额头上。我瘫倒在地,打翻了还没来得及收拾的手术盘,我感觉有什么东西插进了我的后背,可能是一把手术刀或者手术剪什么的,我感觉后背有血流了出来。我想爬起来,但根本爬不起来。

(16)恍惚中,费利佩·罗德里格斯还在嘟哝着:“咱们镇上没有小偷,连一个也没有,咱们可不能去偷去抢啊,犯法的事我们可不能干,可眼下该怎么办呢?”

(17)“不如,我们重新把马里奥的眼睛弄瞎吧?要不我们只能饿死……”有人建议道。

(18)“我看也只能这样了……”

(19)我已经无力阻止残忍的命运再次降临到马里奥·罗德里格斯身上,我感觉我的血越流越多,我就要死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对话片段刻画人物,人物关系简单,但人物形象丰满,作品意蕴丰富,会引起读者深刻的思考。
B.“我”在科罗拉多小镇开诊所四十多年,这期间瞎子马里奥多次来诊所让“我”免费帮他医治眼睛,上班的最后一天“我”大发慈悲给他做了手术。
C.小说中说“即使是做这样简单的手术,马里奥家也拿不出一个比索”,这句话道出了马里奥贫穷的家庭背景,也为马里奥哥哥的出场埋下了伏笔。
D.小说结尾出人意料,“我”出于善意给瞎子乞丐做了复明手术,却被他的哥哥暴打一顿,波折的故事情节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
【小题2】小说第九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请探究小说标题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就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若在过去,扎糊这种风筝,再简单不过,用不了一天工夫。如今不行了,整整花了半个月。不是技不如前,而是自己老了,两眼发花,双手也发抖。

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犬吠鸡鸣声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了?

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显得失魂落魄,没精打采。

一路上,那些残垣断壁、破砖瓦砾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那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鹞爷瞧着心痛,就像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迫不及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鹤爷浑身上下顿觉轻飘飘的,如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

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学扎风筝。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中的人老远瞥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会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的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儿呀,而且,大都跑到了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箏。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躁,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自己的雄心壮志,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

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是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那只风筝随着风飘忽不定,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地乱窜。

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终于有人陪了,鹞爷的心豁然开朗,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

男孩噘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始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鹤爷心里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箏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春景的描写提供了放风筝的条件,同时反衬下文鹞爷放风筝时无人陪伴的惆怅、伤感。
B.小说画线处的描写暗示农村人口流失,村庄即将消失的现状,表达了作者对工业文明发展的深刻批判。
C.小说通过写鹞爷回忆过去风筝带给自己的光荣历史,交代了鹞爷“民间艺人”的身份,使情节更完整。
D.小说安排男孩随大人回乡祭祖,通过鹞爷和男孩关于“根”的谈话,深化了小说主题。
【小题2】小说插叙了大龙要父亲鹞爷到城里去一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飘逝的风筝”为题有什么用意?请从结构、主题两方面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宋代的审美风尚,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述:经由庄、禅哲学与理学的过滤与沉淀,宋人的审美情感已经提炼到极为纯净的程度,它所追求的不再是外在物象的气势磅礴、苍莽混灏,不再是炽热情感的发扬蹈厉、慷慨呼号,不再是艺术境界的波涛起伏、汹涌澎湃。
②艺术表现上,宋代不再有磅礴的气势和炽热的激情,也不再有肥满的造型和绚丽的色彩,而是开始转向对某种心灵情境精深透妙的表现。唐韵的壮美逐渐淡化,代之以宋调的含蓄、和谐、宁静甚至平淡,然而这种平淡不是贫乏枯淡,而是绚烂归之于平淡,是平静而隽永、淡泊而悠远。于是,在艺术和生活美学层面,宋代凸显了对“悟”“趣”“韵”“味”“逸”“闲”“适”等某种情感意绪体贴入微的辨察。在审美品位上,唐代朱景玄提出神、妙、能、逸四画品,逸品居后;但宋代的黄休复把逸品置于首位。“逸”就是超越、超逸,超越有形、有限而达于无形、无限,平淡天然中从容于法,转为谨慎细腻地品味某种人生况味。
③宋代的诗文,情感强度不如唐代,但思想的深度有所超越;不追求高华绚丽,而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宋代诗文的审美追求从推崇李、杜转向崇尚陶渊明,平淡成了宋代文人审美的理想风范。作为宋代文人艺术家美学的代表,苏轼和欧阳修一样,发展了晚唐以来强调个体性情、趣味表现的艺术精神,并赋予它更加自由无羁的色彩。另一方面,他们提倡平淡天然的美,高度赞赏“寄至味于淡泊”。
④在绘画领域,唐代传达的是热烈奔放的气质和精神,宋代文人画传达的则是淡远幽深的气质和精神,其美学风格进一步由纤秾转向平淡,笔法平远、以淡为尚是其主要特征。宋代人物画在题材上将表现范围拓展到平民市井乡村民俗及各种社会生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即为代表之作。在书法领域,唐代书法轻盈华美、笔墨酣畅,如张旭、怀素的狂草狂放不羁,颜真卿正楷笔画端庄肥厚,充满浩然之气。宋代的瘦金体书法则枯筋瘦骨、老气横秋。宋人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宋代“尚意”书法除了具有天然“工夫”外,还需具有学识即“书卷气”,同时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主张“书画同源”“书中有画,画中有书”。
⑤由于宋代士人的审美、艺术与个体日常世俗生活比过去有更为密切的联系,从而使个人的审美情趣和要求获得了更为自由、更切人本的发展,休闲美学的意识与趣味由此产生。宋代士人普遍追寻日常生活的体验与享受,以及在享受日常生活体验的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那种雅致与诗意,反映了一种新的休闲审美心态的形成,即“玩物适情”。其中“玩”的心态正是弥合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鸿沟的重要因素;也正是在“玩”的过程中,宋人将传统的艺术形式精致化、高雅化、韵味化、意趣化了,同时也催生了一些能够适应时代审美心理需求的新的文艺形式。这一方面使宋代美学的风貌与汉唐相比,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对后世中国的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选自潘立勇《从唐韵到宋调:审美风尚的转换》,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朱景玄曾提出神、妙、能、逸四画品,逸品居后;而黄休复却反对朱景玄的观点,为了使画品的评定标准“逸”达到无形、无限的境界,把逸品置于首位。
B.苏轼和欧阳修赋予美学自由无羁的色彩,提倡平淡天然的美,赞赏并创立强调个体性情、趣味表现的艺术精神,成为了宋代文人艺术家美学的两大代表。
C.由于宋代士人的审美、艺术与个体日常世俗生活开始有了密切联系,使个人的审美情趣和要求获得了更为自由、更切人本的发展,催生了休闲美学的意识与趣味。
D.宋人“玩物适情”中“玩”的心态正是弥合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鸿沟的重要因素;这一过程中,传统的艺术形式走向了精致化、高雅化、韵味化、意趣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段提出本文的话题中心“宋代的审美风尚”,引用袁行霈的话语,运用排比句概括了宋人的审美情感“已经提炼到极为纯净的程度”的特点,自然引出下文。
B.②段承接①段,重点从“艺术表现”“艺术和生活美学”“审美品位的崇尚”上简要概括了从唐到宋审美风尚的转换的体现,使读者初步了解“宋代的审美风尚”。
C.③段写宋代的诗文中体现出的审美风尚,④段写绘画领域与书法艺术领域所体现出的审美风尚,说明了宋代艺术的明显突破,③④段形成并列,属于纵向介绍。
D.⑤段陈说了宋代士人审美风尚在当时的意义以及对以后的具体影响,与开头呼应,深化了主题;①②段先总括,③④段是分说,⑤段是再总结,形成统一的整体。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之前的朝代都崇尚壮美,审美风尚表现为有磅碑的气势、炽热的激情、肥满的造型、绚丽的色彩等。
B.由于宋代的审美风尚转向为对某种人生况味谨慎细腻的品味上,宋人的审美情感已达到极为纯净。
C.从唐到宋,艺术审美风尚的转换体现在艺术表现上、艺术和生活美学层面以及审美品位的崇尚上。
D.宋代的审美风尚已转向了对某种心灵情境精深透妙的表现与对某种情感意绪体贴入微的辨察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社会共识指社会成员共同认可的观念和认识,是大多数人同意或愿意接受的价值选择和遵循的社会规范。共识是社会凝聚和合作的社会心理基础。所谓社会共识,首先是关于社会合作意义的共识。有了全社会渴望形成社会共识的需求,接下来是达成关于合作规则的共识。形成合作规则的共识后,还需建立合作行为的方向或目的的共识,即社会成员应当明确任务是什么、步骤如何进行,以便相互配合,形成合理预期。例如,在当下,我们至少要逐渐形成这些方面的共识:社会发展的任务为何?发展的方式应该怎样?具体的措施有哪些?
②社会心态是社会共识表达的一个重要方式。它是鲜活的、流动的、弥散的,不断与个人的内心需求和感受相互建构。当我们观察一个社会、观察社会中行动着的人们,从个人的价值偏好到与人交往的规则,从市场的交易到群体性事件,都能感受到他们背后存在着一种牵动着、引导着、左右着人们的精神力量,若隐若现。这就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抑或社会类别中的社会认知、社会情绪和感受,以及社会价值取向共同构成的一种社会的心境状态。在社会稳定演进时,这种心境状态表现为一种整个社会的精神气质或“时代精神”;而在社会急剧变迁时,它则可能快速变化,呈现出更加复杂的成分和形态,如同一种基调,衬托着无数个体和群体的内心状态,又被这些个体和群体的内心感受和意愿、行为预期和选择不断涂抹添减,从而汇聚成为一曲整个社会的精神“合声”。由此可见,社会心态是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的社会心理环境和社会心理资源。
③然而,社会心态是社会成员共同构建的共享的现实,又可能与个人或群体的利益诉求、价值选择、态度感受、行为意向有一定的距离。在社会转型时期,这样的特性,使社会共识的建构更为困难。
④从社会心态的培育角度来看,积极的社会心态是推动社会共识建立的基础。当社会共识难以形成时,抱怨和观望的情绪就会流行。而抱怨与批评、观望与参与的不同特点,对积极的社会心态和社会共识的构建有着深刻影响。“抱怨”的主体往往会假设有全能的力量应当对现状负责,是消极的情绪;而“批评”则往往带有积极的色彩,它力图找出问题、甄别情况、警告风险,是形成社会共识的必要方式。“观望”是对全能的力量的失望;而“参与”则是通过介入,改变现状,摸索出路,是社会共识在“尝试——错误——再尝试”中的必要过程。积极的社会心态离不开社会成员意识的养成。作为社会的一员,其不应是社会上下结构中的从属,也不应是权力结构中的支配者或者被支配者,而应当是以平等关系赋予的成员资格。
⑤社会心态是社会之心,社会共识是社会之心的良知良识。凝聚社会共识,要有良好的、积极的社会心态做基础,成熟的社会共识,也将是社会心态的准星和基调。
(选自杨宜音《作为社会共识表达方式的社会心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社会心态”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社会心态是牵动、引导、左右社会或社会中行动着的人们的精神力量。
B.社会心态由社会认知、社会情绪和感受,以及社会价值取向共同构成。
C.社会心态作为社会心理环境和社会心理资源能加速时代与社会的变迁。
D.社会心态不能等同于个人或群体的利益诉求、价值选择、态度感受等。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先介绍社会共识的概念、形成过程,并列举当下所需要的社会共识的内容来具体说明社会共识的形成过程。
B.第②③段先依次阐述社会心态的概念、呈现方式、变化特点、作用,最后指出社会心态对社会共识的构建的影响。
C.第④段介绍如何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分析抱怨与批评、观望与参与的不同特点与影响,提倡养成社会成员意识。
D.文章运用总—分—总的结构。第⑤段总结全文,先明确社会心态与社会共识的关系,再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社会共识是社会凝聚和合作的社会心理基础,包括社会合作意义、合作规则以及合作行为的方向或目的的共识等。
B.社会心态是社会共识的重要表达方式。它可能表现为整个社会的精神气质、“时代精神”,或社会的精神“合声”。
C.“抱怨”“观望”是社会共识难以形成时流行的消极情绪,“批评”“参与”是形成社会共识的必要方式与过程。
D.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能推动社会共识的建立,而社会共识是社会心态的良知良识,是社会心态发展的终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