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半个世纪前的一天,法国巴黎市民从当天报纸上看到一个十分醒目的消息:昨天,法国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作为新当选的法国科学院院士,出席了科学院院士例会。按照老规矩,院士第一次参加例会,要宣读一篇高水平的论文。不过,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夏里·法布里教授没有宣读自己的论文,而是宣读了在他指导下的一位中国年轻的物理学家的论文。教授自豪地告诉与会者,这位年轻的中国物理学家由于出色的研究成果,将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位荣获这一荣誉的中国人。
巴黎的报纸还刊登了夏里教授和这位中国年轻科学家的大幅照片。这一消息使巴黎人惊奇异常,因为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又愚昧的国家,而今天,竟然有一位年轻的中国人登上了法国神圣的科学殿堂。要知道,即使是法国科学家,要获得法国国家级科学博士学位,也是不容易的。
这位令巴黎人大吃一惊的中国人,就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
严济慈出生在浙江东阳县的一个小村庄,他是农民的儿子。7岁时,进入严家祠堂的蒙馆读书,读四书五经,但他对那些艰涩的圣贤之言没有兴趣。有一次,他父亲到杭州去办事,无意中在一个书摊上发现一本《笔算数学》,便买回来给了严济慈,严济慈高兴极了。当时,村子里谁都没有学过高深的数学,也找不到可以请教的老师。严济慈硬着头皮自己“啃”,硬是“啃”下了这本书。
14岁时,严济兹考上了浙江东阳县立中学,成绩是所有考生中最优秀的。家里省吃俭用,把这个“严家几辈子才出的读书人”送进了中学的大门。严济慈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刻苦用功,每学期的成绩都在班上名列前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
这年夏天,他来到省城杭州报考大学。考虑到家里经济困难,他决定报考离家最近的南京高等师范,因为师范不仅免交学费,还免费提供食宿。在等候发榜的日子里,有一天,他看见南京河海工程学校张贴的招生告示,心想:反正没事,不如再去考考看,于是,又报考了河海工程学校。
不久,考试揭晓,严济慈两所大学都考上了,而且名列全省第一。这一来,轰动了杭州城,也速速传到他的家乡东阳县。为此,浙江省教育厅把东阳中学列为全省的重点中学。
从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严济慈远涉重洋,到法国留学,把目标选定在著名的巴黎大学理学科。按校规,20多门主课,考试通过一门即可得到一张文凭,考取8张文凭就可毕业。但由于课程艰深,考试繁难,考取一张文凭并非易事,不少学生在校多年,一张文凭也没拿到。
巴黎大学一年举行两次考试。这次勇敢尝试的结果,成绩优等,使他一进校就获得了第一张巴黎大学的文凭。巴黎有令人流连忘返的名胜古迹,也有令人难以抗拒的物质诱惑。严济慈对于一切不为所动,每天从下榻的旅馆,到教室,到图书馆,到实验室,四点一线,从不偏离。一年之后,夏天的考试又来临了,严济慈以惊人的记忆力和扎实的知识功底,通过了3门主课的考试,夺得了3张主凭,这是巴黎大学的校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
获得硕士学位以后,严济慈在巴黎大学著名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的著名实验室做工程师,研究当时物理学的一个难度极大的课题——石英在电场下的形变(压电效应)。面对难题,除掉不能再减少的睡眠,分分秒秒都用来研究,最后终于成功了。他的论文《石英在电场下的特变和光学特性变化的实验研究》,被夏里教授在第一次出席科学院院士的例会时拿到会上宣读,轰动了巴黎。
(摘编自《中外著名科学家小传》)
这篇人物小传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0 10:46: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 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画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B.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它常常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C.以眉而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都是因为“愁绪”这个意象。
D.宋词中往往用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贴花黄”。
C.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小山重叠金明灭”是在写女子的妆容,“小山”即“小山眉”,“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D.“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其委婉细腻的情感。
B.“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因而被宋代词人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C.“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愁绪。
D.“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孤寂。

同类题2

材料三
博物馆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馆藏资源总量和展览设计上,文创产品开发能力也是影响其地位的一大因素。一些博物馆领域的佼佼者,如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自然博物馆等,它们的文创产品开发能力也是首屈一指的。
博物馆馆藏文化艺术品是其文创产品开发的重要宝库。欧美发达国家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大多遵循从藏品中获得灵感的原则。国内也有从藏品资源获得创意灵感的例子。吉林省博物院设计的双陆棋调料盒以馆藏双陆棋棋盒为蓝本,盒身为瓷质,盒底为实木材料,于2015年9月向观众正式推出,由于其有较好的实用性,并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才入市便得到了观众的大量好评。
现在,许多博物馆尚未建立完备的文创园队,文创人员严重不足,甚至没有专业的文创人员。但是博物馆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作为文创灵感的搜集者,尤其是展览设计部和藏品部的人员。文创带头人可以整合馆内人力资源,定期开展文创金点子活动,每期提供几件或者几类藏品,供参与者创意,或者由参与者自行选择院藏产品,设计文创产品,限定上交时间,并请同行专业人士进行评比。被选中的创意作品,给予一定物质奖励。作品如果参与展览或销售,都要标注作者名字,甚至用作者的名字给作品命名,用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组建创意“智囊团”。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2014年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中说:“以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以时代前沿科技为依托,以学术研究成果为支撑,是故宫博物院创意产品开发的原则。”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故宫博物院一改过去产品研发的“沉闷”局面,突破了文创产品研发的瓶颈。例如,当今,手机己成为每个人的生活必需品,无论何时何地都有人在用手机,故宫博物院就以此为契机,研发了一百多款符合各类品牌手机的外壳,深受观众喜爱。此外研发产品还有朝珠耳机、朱门金钉旅行箱等群众平时生活中用到的产品。截止2014年8月,共计研发文创产品675项,据相关工作人员透露,产品基本上生产一组卖出一组。所以博物馆文创产品应该倾向于老百姓喜闻乐见,又融合历史文化元素的产品,这样才能让文创产品真正融入群众生活。
(取材于连冠、杨贵峰的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三”,与提升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竞争力关的一项是
A.从馆藏资源中寻求创意灵感B.不断丰富壮大文化创意队伍
C.整合资源,奖励观众的参与D.与时代接轨,更新设计理念
【小题2】“材料三”谈及从藏品中获得“灵感”。下列诗句中,对“灵感”的描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B.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C.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
D.句句夜深得,心从天外归。
【小题3】某红学博物馆拟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开发文创产品,如果请你参与,你将设计哪些必要的开发、营销流程?请结合上述材料做简要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麦客
王少东
每年阳历六月前后,麦子如灯的时候,候鸟一般的麦客,从甘肃、宁夏甚至渭北一带山窝里飞越到《史记》 中称为“天府之国”的八百里秦川。早期,麦客们打着防蛇蝎的绑腿,徒步数百里甚至上千里,后来.扒火车、坐汽车。他们少则两三人,多则数十人,有的兄弟同行,有的父子上阵,还有的夫妻相伴。他们常常头戴草帽,一只肩上挂着装满被褥、干粮及刀具的肥料袋,另一只则挂着镰架,加之衣衫槛楼,如同难民。没活的时候,他们随意躺在街边,抑或靠着墙壁,东倒西歪,仿若醉汉。夜幕降临,他们在冰冷的石阶或水泥地上,和衣而卧,酣然大睡。走进麦田,他们腰如弓背,一手攥着麦束,一手甩起镰刀,娴熟地把吸收九个月天地精华的麦子响亮地砍到,结轧成捆。他们从渭西、西安,再到咸阳、宝鸡,一路嗅着麦香前行,直到自家麦子熟了
这就是麦客,一群职业养蜂人样的人,逐追着花期一样的麦田,付出辛劳,采撷收获。
实际上,麦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客人,客只是关中人时外乡人的尊称。关于麦客的称谓,西府宝鸡有些地方叫“麦胡钐”, “钐”有抡开镰刀割之意,更显生动形象。而对于外出割麦,自称为赶场或撵场,易地待雇叫转场。
关于麦客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清时的一些地方志。有确切记载当属乾嘉时期诗人李兆甲的《麦客子歌》 :“君不见俗称麦客子,田如太虚宽腰镰。先刈秦云卷,肩担远挑陇月残。一身亲收几万顷,饭饱与己尽无干。吁嗟乎,躬收几万项,一饱尽无干!”官至云贵总督的吴振棫在《麦客行》 中谈道:“客十九籍甘肃,麦将熟,结队而至,肩一袱、手一镰,佣为人刈麦。自同州而西安,而凤翔、汉中,遂取道阶成而归。岁既久,至者益众,官吏惧有意外之扰,颇逻察之,不能禁也。秦人呼为‘麦客’! ”数百年前,已有人将麦客置入心灵视野,予以咏叹,彰显了人文主义情怀。
对于麦客的出现,殷谦在《心灵真经》 里谈道,大约关中人也走了西口,庄稼地里缺劳动力,麦子熟了就要及时收割,那时就有人成群结队赶去收麦子,是为了赚些贴补家用的钱,久而久之,就有了专门以此为职业的,这就叫麦客。
其实,雇人割麦除了与暴雨频繁、劳力短缺有关外,亦与关中人长期生活在皇城下温饱不愁所衍生的“懒文化”不无关系。
割麦是个体力活,日光逼人的天气里,反复地弯腰、甩镰、结扎、立捆,极易倦怠。正在于此,善待麦客成为约定俗成的传统:一旦麦客被雇主相中,好饭好茶甚至好烟好酒竞相款待。
食粮紧张时,割麦不是为了挣钱,用麦客的话来讲:“挣钱不挣钱,混个肚子圆—— 逛世界哩!”其实,“逛”是自我安慰的说法,就是下苦人——麦客常说的这句话饱含了无奈与辛酸。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割麦便成了赚钱的重要手段,以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例,如果二三十天挣个五六百元,足以支付孩子的学费。
岁月不待麦客。上世纪下叶,素有“铁麦客”之称的收割机较少,麦客尽可与之分庭杭礼。但进入本世纪,由于收割机的普及,退耕还林的推进,加之谋生手段多样化,麦客像日益绝种的珍禽,现在极少见到,只有麦子伏倒、套种、回不开车头、车轮上不去的地方依然隐约地晃动着麦客的身影,这也正如《 舌尖上的中国》 所说的― 如今手工割麦毫无优势,狭窄的山坡地块是最后的阵地。
因拍摄《 麦客》 而闻名的摄影家侯登科曾指出:“麦客是带有历史性的,且带有所谓的后现代性。他们本身很快消亡,是壮烈的,不仅仅是惨淡。”随着社会的变革,麦客终将走出历史,但不该忘的是,他们曾用双手刈割了一个时代的饥饿与贫穷,昭示了对命运的杭争。
(选自2016 年《 散文选刊》 ,有删改)
【小题1】结合全文,概括“麦客”的特征。
【小题2】赏析画线语句的艺术特色。
【小题3】麦客的话“挣钱不挣钱,混个肚子圆—— 逛世界哩!”有何含义?
【小题4】请探究本文中作者的情感取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山东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本报高密10月11日讯 晚上7点刚过,高密的大街上便响起了鞭炮,一条消息在鞭炮声中口口相传:高密走出去的山东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籍作家首次问鼎这一奖项。
几天前,莫言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大热门的消息不胫而走。来自国内外20余家媒体的记者奔向高密,在莫言文学馆的手稿里,在莫言出生的大栏乡平安村,在高密的剪纸、扑灰年画和山山水水中找寻密码,期待一条爆炸性新闻。
这是收获的季节,高密的棒子黄澄澄地摆满了场院和房顶,侍弄着活计的老乡们略带疑惑地观望着纷至沓来的记者。莫言的二哥管谟欣已经说不清接待了几拨客人,但他还是面带笑容。
随着时间推移,记者群里散发出焦急和期盼的气氛。他们不停地看表,翻着网页,并一遍一遍追问着莫言的下落。莫言事后对记者说,那时,他正躲在一个地方逗着小外孙玩耍,还舒舒服服吃了顿晚饭。
“成了!”晚上7点刚过,记者当中一个手疾眼快性子急的率先确认了这一消息,人群中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在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11日13时,远在北欧的瑞典文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先后用瑞典语和英语宣布了获奖者姓名。他说,中国作家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瑞典汉学家马悦然说,莫言的作品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感,他很善于讲故事。莫言获奖会进一步把中国文学介绍给世界。
晚9点,让各路记者找得好苦的莫言终于现身。对于获奖,莫言表示“可能是我的作品的文学素质打动了评委,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表现中国独特的文化和民族风情,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写人,超越了地区、种族的界限”。他强调,“诺贝尔文学奖是重要的奖项,而并不是最高的奖项”,自己要“尽快从热闹喧嚣中解脱出来,该干什么干什么”。
莫言出生于1955年2月,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小学即辍学,曾务农多年,也做过临时工。1976年2月离开故土,尝试写作。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蛙》等。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摘编自山东《大众日报》2012年10月12日一版)
材料二
莫言获诺奖让中国当代文学进入世界视野
中新社北京10月l 1日电(应妮 蒋涛)    “莫言的高度就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高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曾如是说。今天,中国当代文学的高度得到了世界的承认——诺贝尔奖委员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花落中国作家莫言。
委员会表示,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得知这一消息时,现年57岁的莫言正在山东老家高密。他坦言很高兴,但认为“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认可。接下来我还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创作上”。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材料一多次出现莫言获奖被确认的时间,在体现消息及时、真实的同时,也流露出记者的喜悦与自豪。
B.材料一展示了富有地域特点的生活场景和莫言的生平资料,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莫言作品与这块土地的关系。
C.材料二引用的委员会对莫言作品的评价表明继承中国文学传统、融合外国小说元素是莫言获奖的原因乏一。
D.两则材料引用的莫言“获奖感言”体现了莫言冷静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作品还存在不足,要继续努力改进。
【小题2】两则材料对“莫言获诺奖”这一新闻事件的报道角度不同,请简要概括。
【小题3】材料一这则消息见报后,受到莫言本人的认可,认为“稿件写出了文学味”,请结合材料从写作方法方面分析这则消息的“文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