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桥 墩
杨祥生
江心乡大桥通车庆典活动准备就绪。晶莹闪亮的44根灯杆上的彩旗哗啦啦地飞舞,四只大彩球凌空飘扬,穿着节日盛装的人群潮水般涌来,历尽“隔江千里远”之苦的人们沉浸在无限欢乐的氛围中。
庆典活动下午两时整举行,倒计时还剩下三个小时,然而为大桥通车剪彩的乔厅长尚未驾到,真急煞人呀!半月前发出的请柬没回音,打宅电嘀嘀忙音,加急电报也如石沉大海。万般无奈,乡政府只得请乔厅长的救命恩人田大爷出山赴省城面请,按理田大爷昨日可归,可眼下却杳无音信,急得赵乡长团团转。
大桥通车剪彩非乔厅长莫属,这是江心人的强烈呼声。乔厅长不仅是江心人相识中职务最高的官儿,更重要的是他是建桥的“第一功臣”。战争年代,乔厅长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是田大爷冒着枪林弹雨将他用木盆送过江。从此乔厅长与江心乡结下不解之缘,多次大声疾呼要造桥,甩掉贫困帽,并捐款三万元。江心乡人都清楚,乔厅长是清官,这笔巨款是他从牙缝里省出来的,大家都哭了。乔厅长不剪彩,有谁能担当此殊荣呢?
赵乡长脑海里闪现着斗大的问号:难道乔厅长有意退避,以此不显山不露水永葆美名?否!乔厅长在大庭广众中曾亮底:“大桥通车,我只要有口气,爬也爬来参加祝贺!”难道是政务繁忙难以脱身?否!乔厅长已离休三载,“为江心乡造大桥是我晚年最大的事!”难道子女尽孝心,带着他游山玩水享清福?否!乔厅长无儿无女,“为江心乡造大桥尽微薄之力是我晚年最大的清福!”
为……为什么?赵乡长百思不解。
正当焦急万分之时,田大爷气喘吁吁赶到,赵乡长迫不及待地问:“乔厅长怎没来?”
“没……没见到。”田大爷捋着雪白的胡须,嗫嗫嚅嚅。
“什么人都没有见到?”赵乡长呼吸急促起来。
“见……见到乔厅长老伴,说乔厅长身体不适,不参加庆典,晚上来看看。”田大爷声音冷冰冰的。
“唉……”赵乡长十分失望,大会筹委会开了紧急会议,临时请来宾中的副市长剪彩。
夜幕降临,桥灯齐明,人头攒动。来啦!一辆黑轿车缓缓驶上桥来,人们呼地一下呼喊着。
车上下来一位老太太,穿着一身黑衣服,一副憔悴的面容。砰,车门关紧。
“乔厅长呢?”赵乡长问道。
“老头子在里面,他很累。”老太太平静如水。
赵乡长缓缓走向车门:“乔厅长,请您老人家下来看看吧,乡亲们已恭候您半天啦!”
突然老太太揉了揉眼,亮开了沙哑的老声:“好吧,我来请老头子下车。”少顷,老太太下了车,人们目光顿时定了格:老太太捧着只黑色的骨灰盒:“老头子五天前已去世,这是他的遗信。”
赵乡长虔诚地双手接过信,悲哀的语音在桥四周弥漫:“我以一个离休老干部的身份衷心祝贺大桥通车!……我恳求将我的骨灰埋在大桥底,请允许我当个桥墩吧……”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对江心乡大桥通车活动的热闹气氛进行描写,是为了说明这次活动在当地人心中的重要性,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蓄势。
B.赵乡长千方百计地邀请乔厅长出席庆典活动,一方面是满足老百姓的呼声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展示政绩求得进一步的提拔。
C.田大爷赴省城面请乔厅长未果,面对赵乡长的问话他回答的“声音冷冰冰”是为自己未完成任务而内疚自责。
D.小说的结尾处既表达了江心乡的干部群众对乔厅长的敬重和缅怀,也是对官场不正之风的无声反抗。
【小题2】小说中的乔厅长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桥墩”作为小说的标题,包含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6 11:07: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人与海(节选)
美欧内斯特·海明威
①鲨鱼的来袭并不偶然。它是从深水里游上来的,因为黑云状的鱼血沉积下来,散布在一英里深的海里。鲨鱼上来得那么快,毫无预兆地划破蓝色的海水,出现在太阳底下。随后,它又回到水里,捕捉到血腥味,开始顺着小船和鱼的航道游来。
②有时候,鲨鱼会找不到气味,但又会重新捕捉到它,也许不过是蛛丝马迹,鲨鱼却会游得很快,紧追上去。这是一条很大的灰鲭鲨,生来游得跟海里最快的鱼一样快。除了鱼嘴,浑身都很漂亮。它的背像箭鱼的背那么蓝,肚皮为银色,鱼皮光滑漂亮。它的体态像箭鱼,就是那张大嘴不一样。这时它嘴巴紧闭,贴着水面游得很快,高高的背鳍刀子一般在水里穿行,毫不抖动。在紧闭的双唇里,八排牙齿向内倾斜。这不是大多数鲨鱼常见的金字塔形牙齿,样子倒像卷成爪子模样的人的手指。它的牙齿跟老人的手指差不多长,两侧有着像剃刀般锋利的刀口。这种鱼生来就是捕食海里所有鱼的,速度那么快,体格那么强壮,又是全副武装,所以没有其他敌人。现在,它闻到了新鲜的血腥味,便开始加速,蓝色的背鳍划破了海水。
③老人看着鲨鱼过来,知道它天不怕地不怕,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一边看着鲨鱼靠近,一面准备好鱼叉,把绳子系紧了。可是绳子太短,缺了一截,就是割下来捆鱼的那一截。
老人脑子清醒好使,决心很大,却不抱什么希望。好景不长,他想。瞧着鲨鱼逼近,他看了看那条大鱼。也许这只是一场梦,他想。我不可能阻止它攻击我,但也许我能逮住它。登土鲨(原文为西班牙语,此处为音译,用于称呼灰鲭鲨),他想。叫你妈倒霉。
⑤鲨鱼快速靠近船尾,在袭击大鱼的时候,老人见它张开大嘴,眼睛怪怪的,牙齿咔嚓一声插进鱼尾上方的鱼肉。鲨鱼的头钻出水面,背也露了出来,老人听见鲨鱼撕开大鱼皮肉的声音,他把鱼叉猛地往下刺向鲨鱼头部,插进两眼之间那条线与从鼻子笔直往后的那条线的交点上。其实那些线是不存在的。只有厚重尖利的蓝色脑袋,巨大的眼睛,咔嚓作响、吞噬一切的攻击性的嘴巴。不过那是鱼脑所在,老人刺中了这个地方。他用血汁模糊的双手使出全身力气,把鱼叉结结实实地刺了进去。他刺的时候不抱希望,却带着决心和十足的恶意
⑥鲨鱼翻过身来,老人看见它的眼睛已没有了生气。随后鲨鱼又翻了个身,身上裹了两圈绳索。老人知道鲨鱼已经死了,但它不愿接受死亡。接着,鲨鱼肚皮朝天,甩动着尾巴,咯咯地咬着嘴巴,像一艘快艇似的破浪前进。尾巴击水的地方泛起了白色的水花,绳索绷紧了,颤抖着,最后断掉了。这时,鲨鱼四分之三的身体完全露出水面,在那儿静静地躺了一会儿,老人瞧着它。随后,鲨鱼慢慢地下沉了。
⑦“它叼走了近四十磅肉。”老人大声说。还带走了我的鱼叉和全部的绳索,他想。现在我的大鱼又在淌血了,而且还会有其他鲨鱼来袭的。
⑧大鱼被咬得不成样子,他不想再去看它了。鱼受到袭击时,仿佛他自己受到了袭击。
⑨不过,攻击我那条鱼的鲨鱼被我给宰了,他想。我见到过的登土鲨就数它最大。天主知道,我是见过大鲨鱼的。
⑩好景不长,他想。我现在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希望我根本没有钓到过这条鱼,希望独个儿在床上躺在报纸上。
(11)“但是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不过我还是很难过,我竟宰了这条鱼,他想。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与海》(节选)叙述了这样的故事:在老人捕到大鱼后,大鱼的血腥味引来了鲨鱼的袭击,老人与鲨鱼进行搏斗,并杀死了它。
B.《老人与海》是自传体小说,节选部分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以期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
C.海明威主张创作既要忠实于他所了解的生活的知识,又要有合理的想象。《老人与海》(节选)体现了这一创作主张。
D.在第⑧段里,写出了老人对大鱼“被咬食”的痛惜和无奈,对“被咬得不成样子”的大鱼的同情,对捕获大鱼的后悔,以及劳动成果被掠夺后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挫败感。
【小题2】下面是《老人与海》(节选)第①段前两句的不同译文,哪种译文更符合海明威作品的语言风格?请结合上述材料说说理由。
译文1:鲨鱼的来袭并不偶然。它是从深水里游上来的,因为黑云状的鱼血沉积下来,散布在一英里深的海里。
译文2:这条鲨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那一大片暗红的血朝一英里深的海里下沉并扩散的时候,它从水底深处上来了。
【小题3】《老人与海》(节选)第④⑤段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其表达效果也不同。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①老人脑子清醒好使,决心很大,却不抱什么希望。
②他刺的时候不抱希望,却带着决心和十足的恶意。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 晓
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靜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呦,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要休息的时候,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⑦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靜。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   
⑧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⑨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续〈资治通答〉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志》到《南充史志》《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的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⑩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⑪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⑫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宜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靜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观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⒀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   相关的评论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授。
⑭从此,陈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有刪改)
(1)怎样理解文中“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哟,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这句话的含意?
(2)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
(3)陈皮匠的藏书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本予以说明。
(4)陈皮匠为什么要把自己费了不少心血得来的藏书送给牟汉达教授?
(5)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探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儿子烙的饼
林华玉
林峰的儿子小帅一生下来就有智力障碍,为了给儿子治病,林峰两口子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还欠了一屁股债。可儿子到了十岁,走起路来还是东摇西晃,站不稳,口齿也不清,只能断断续续说一些词语,而且一说话,嘴角就会流下一串口水。妻子最终承受不了这种压力,留下一封信后,逃离了这个家,再无音讯。
看着空荡荡的家,看着走路歪歪斜斜的儿子,林峰觉得生活再无颜色。他开始酗酒,每天都把自己灌得烂醉,回到家倒头就睡,沉醉不醒。
这天,他再一次大醉而归,衣服也不脱就一头扎在床上。
不知过了多久,他好像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说:“爸……爸,起……床,吃……饼!”接着他闻到了一股久违的饼香。他睁开惺忪的眼睛,床前立着一个瘦小的身影:十岁的儿子手里正端着一个盘子,里边有一张冒着热气的饼。
他怀疑是在梦中,所以用手指触了一下那张饼,很烫,他下意识地把手缩了回来。同时,他也清醒了过来,眼前的一切并非做梦,确实是儿子端着一张饼站在他面前,用含混不清的语气说着:“爸……爸,起……床,吃……饼!”
儿子会烙饼了?他不敢相信,揉了揉眼睛,低头看去,与其说那是一张饼,不如说是一个丑丑的面疙瘩,一个烧糊的面疙瘩,上面有几片颜色深一些的东西,好像是葱花。
儿子很兴奋地说:“爸……爸,你……最喜欢……吃饼,我……是跟着……奶奶学的,以后,你就……可以……天天……吃饼了!”
烙葱油饼是林峰母亲的拿手好戏,林峰一直认为母亲烙的葱油饼是天底下最好吃的食物。母亲烙的葱油饼又薄又香又酥,味道好极了。
母亲在世的时候,因为身体,只从乡下来过林峰家一次,那时林峰对她说:“娘,很长时间没吃到您烙的葱油饼了,您今天给我烙一张吧!”
当时,林峰的儿子就跟在奶奶的身后当小尾巴,看着奶奶从面粉袋里舀了几勺面粉出来和好放一旁,然后切好葱花放在碗里,浇上几小勺花生油,拌匀。之后把饧好的面团擀开,擀得薄薄的,浇上油和葱花,再团起来,慢慢擀平,再在平底锅上浇上一层花生油,待油温上来后,把那张擀好的饼放进锅里,时不时地用铲子翻一翻。约莫十几分钟后,一张香喷喷的葱油饼就出锅了。
回想起来就是那一次,儿子竟然记住了奶奶烙葱油饼的程序。也记住了爸爸最喜欢吃的是葱油饼,所以给爸爸烙了一张。
林峰忽然看到,儿子的小手通红,他一把抓过来,看见儿子的两只小手上有好几个水泡。显然,刚才烙饼时,滚烫的铁锅烫伤了儿子的手,林峰哽咽着说不出话,一把将儿子搂在怀中,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流下来。儿子一边用小手给他擦眼泪,一边说:“爸……爸,我不……疼,你……尝尝,我做……的饼,跟奶奶……做的……是不是……一样的?”
林峰撕了一块饼放在嘴里,饼有点夹生,里边还有没和开的面疙瘩,但林峰觉得这块饼又香又甜,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饼。他说:“儿子真能干,烙的饼和奶奶烙的一样好吃!”
儿子听了,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说:“只要……爸爸……不喝酒,小帅……就……天天……给爸爸烙饼,妈妈……说过,喝酒不好……”
林峰刚止住的眼泪又流了下来。他搂住儿子,摸着他的头说:“爸爸答应小帅,以后再也不喝酒了。”
从那以后,林峰再也没有酗酒。他在附近的工厂找了一份工作,虽然工作很累,但可以照顾儿子。一年后,他把小帅送进了特殊教育学校。
小帅在特殊教育学校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因为他对电脑有浓厚的兴趣,后来还专门学习了修理电脑。长大后的小帅不仅生活能自理,还有了一技之长,他找到了工作,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林峰至今仍记得小帅给他烙的饼,正是那张饼让他明白了责任和担当,更给了他重新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一段概括叙述林峰儿子的病情、家境的窘迫、妻子的逃离等内容,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同时也为儿子学会生活、长大成材埋下伏笔。
B.林峰因家境的破败和儿子的病情自暴自弃,整日酗酒,对生活完全丧失了信心,但儿子在他一次大醉后为他烙葱油饼的举动,彻底打开了他的心结,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
C.小说详细描述林峰母亲烙葱油饼时的细节,既表现出林峰对母亲烙葱油饼的关注,更是为交代儿子会烙葱油饼的缘由,看似一段平淡的描述,在文中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作品两次描写林峰流泪,这充分说明即便像林峰这样的坚强的人,面对儿子因为给他烙葱油饼而烫伤了手以及儿子劝他不要再喝酒时所说的真诚而贴心的话也会被感动。
【小题2】小说以“儿子烙的饼”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价值不但能给人带来愉悦,同时教人明理,这篇作品让你明白了哪些道理?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文学类),回答下列小题。
剃头匠李莲英
海飞
李莲英在王家井开了一家剃头铺。李莲英的剃头手艺是一流的,但是令李莲英不明白的是为什么父母给自己取了一个大太监的名字。李莲英的手艺好,出手快,收费低,所以剃头铺里总会排起长队。铺子不大,坐不下那么多人,于是铺子外也会排起长队。 
李莲英喜欢讲笑话。他讲笑话的时候总是不动声色,有许多笑话要待客人剃完头正在洗头时才回过神来,于是哈哈笑出声来。李莲英说别笑别笑会喝水的,客人照笑,水照样流进嘴里。客人喜欢来他的剃头铺,客人们说李莲英剃头好,又能听免费的笑话。
李莲英已经四十岁了,还没有老婆。许多人问李莲英你为什么还不讨老婆,李莲英说,皇上说了小李子不许讨老婆,小李子讨老婆就要开除出宫。于是大家都笑,但是谁都知道李莲英看上了镇西的寡妇王翠莲。有小道消息说,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王翠莲偷偷溜进了李莲英的剃头铺,情意绵绵地送给李莲英一双布鞋。
那天黄昏下着雨,有一个小个子撑着油纸伞,他站在剃头铺门口,对李莲英说,我想请你去给一个病人理发。李莲英收拾了东西说,好的。李莲英跟着那个人正要走,阿三来剃头。阿三说李莲英你去干什么,李莲英说我去给一个病人剃头,很快就回来。李莲英给那个病人剃了头,那人已经病了一年,一直没见好。李莲英剃完了头,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问就回来了。李莲英回来给阿三剃头,阿三说李莲英你怎么去了那么久。李莲英说,路很远。阿三说那个病人在哪儿?李莲英说,袁家,在袁家。
日子还是不紧不慢地走着,镇上总会在平静的日子里发生一些事情,可以让小老百姓们评头论足一番。比如说,几天前一个越狱一年的地下党员被抓走了,而且不久就被枪杀;比如说,地下党是被人出卖的,那个人领走了很大一笔赏银;再比如说,李莲英突然变得不爱说笑话了。有人问李莲英为什么不说笑话,李莲英叹了口气说我的笑话讲完了。
有一天,阿三又来李莲英这儿剃头,还刮了胡子。剃完头,李莲英搀扶他在墙边的椅子上坐下来。那天李莲英的兴致特别好,讲了许多笑话,客人们又开始开怀大笑,又开始在洗头的时候一不小心喝了水。阿三也一直在微笑着,但是阿三什么也没说。那天黄昏李莲英关店铺的时候,阿三还是那么微笑着坐着。李莲英说,阿三,我要关门了。阿三没理他。李莲英笑着说,既然你赖着不走,那么我也就不关门了,反正这店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
小老百姓们突然又有了一个让他们评头论足的故事。他们在说剃头匠李莲英突然失踪,同时失踪的还有他简单的剃头工具和镇西一个叫王翠莲的寡妇。这多少有了那么一种让人浮想联翩的味道。让他们津津乐道的另一件事是李莲英居然连店铺的门也没关,店铺里坐着一个叫阿三的人,他对每一个前来看热闹的人报以热烈的微笑,但是一言不发。后来人们终于发现,他早已死了,他的喉咙上被剃刀割了很深的口子,但是很难发现刀痕,就连一滴血珠也没有发现。再后来,在王家井流传了这样一则传闻,阿三家里,有许多钱,据说那些钱是出卖一个地下党员的藏身地点而得来的赏银。
李莲英从此再也没有在王家井出现。几十年后一张报纸上说,西塘小镇上有一个剃了几十年头的老剃头匠,喜欢讲笑话。他和老婆养着一个瘫痪在床的老太太。他们很孝顺这位老太太,而这位老太太不是他们的亲娘,这位老太太是一位烈士的母亲。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这篇小说篇幅虽短却富有张力,明线暗线错综复杂,扑朔迷离,使人读起来如云里雾里,留下很多悬念。
B.客人喜欢来李莲英的店铺,因为他剃头手艺好收费低,还能免费听笑话,所以铺里铺外总会排起长队。
C.小说运用白描手法,十分精炼地勾勒了剃头匠李莲英的形象,同时也运用了不少伏笔,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D.李莲英非常热心,当他得知越狱逃跑在家里病了一年的地下党员要理发时,连忙放下手头的活计,不顾路程遥远立刻前去,并在后来与老婆一起赡养烈士的瘫痪母亲。
E. 剃头匠李莲英与镇西的寡妇翠莲早就有私情,恰巧在阿三死的那天,他们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连店铺的门也没关就突然失踪,留给人们一个品头论足的故事。
【小题2】李莲英喜欢讲笑话,可他为什么“突然变得不爱说笑话了”?后来为什么“兴致特别好,讲了许多笑话”?
【小题3】有人说,阿三死后李莲英突然失踪故事就已结束,最后一段补叙纯属多余,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