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椰 子 糖

虔 谦

周六我在公司加班时,突然一阵晕眩,摔倒在地。和我一同加班的琼扶起了我,问:“琳,你怎么了?没事吧?”

我头很晕,浑身乏力并颤抖。我用手指着我办公桌的抽屉说:“请你打开那个抽屉,拿两颗糖给我好吗?”琼打开了那个抽屉——“椰子糖!”他说了一句。两颗椰子糖下肚,我感觉好了一些。聪明的琼见状,立刻冲了一杯糖水给我喝。我的精神恢复了过来。

离开公司时,琼不放心我自己坐公车,亲自送我回家。“到我家玩玩吧?”半路上他问。他家就在公司和我家的中间。四个月来,他一直邀请我去他家玩,我一直都没去。“好。”这次我满口答应。

到了琼的家,琼的父亲汤姆森先生站起来和我打招呼。他正在桌上整理着什么。琼告诉他父亲我今天发生的“状况”。汤姆森先生听了若有所思,说:“嗯,身边常带着糖,这很好。”又补充道:“有时可以救命哦!”

琼向我解释说:“我爸爸和你一样,出门都要带糖。你看——”他指了指桌上的一个小玻璃器皿,那里满装着糖。“椰子糖!”我忍不住叫了一声。“是的,是椰子糖。”汤姆森先生说,“这习惯是我爸爸传给我的。我正在整理他那些老照片。”我一看,果然,桌上的书书本本堆里,放着不少照片。

琼一听就来了劲,“对了,琳,我还没来得及告诉你呢,我爷爷是空军,二战时到了中国。有一次他的飞机被敌军击落。他受了伤,被一个中国少年救起。那少年给了我爷爷几颗椰子糖……怎么了?”琼见我眼睛睁得大大的,就打住话头问道。

世上有这么巧的事吗?!我的心跳加速了起来。“你没事吧?”琼担心了起来。我先是摇摇头,然后说:“琼,我也还没来得及告诉你我爷爷的故事。”“你爷爷的故事?”汤姆森父子俩一起向我靠近了过来。

“嗯。我爷爷十五岁那年,在山地里遇见一个受伤的美国飞行员。敌人还在搜捕,于是我爷爷把他背到树林里一个安全的地方,脱下衣服帮他包扎伤口。飞行员流了很多血,很虚弱。我爷爷跑回村子叫了人来帮忙,还用他一直舍不得花的保命钱,买来了几颗椰子糖,当场给那个飞行员吃了……”莫名的情绪让我语咽。

“你爷爷现在在哪里?”汤姆森先生急切地问。

“他……他过去也常常提起那位年轻的美国飞行员……”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我突然一阵晕眩”,为故事设置了悬念,起到了吸引读者注意的作用。
B.“琼不放心我自己坐公车,亲自送我回家”,这一句巧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C.语言描写是这篇小说刻画人物、介绍情节的主要手段。
D.小说通过令人惊讶的巧合来表现要与人为善这一朴素而重要的生活哲理。
【小题2】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题3】当琼跟他爸爸介绍“我”发生的状况时,“汤姆森先生听了若有所思”,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2 03:32: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蔡元培:向人生“辞职”
蔡元培爱辞职,是出了名的。
他一生公开的辞职高达24次之多,其中为了北大辞职7次。原因多种多样,有反对政府不给经费的,有反对政府干涉北大行政的,有因为五四运动抓学生的,甚至还有一次是因为学生闹事的。有人查过蔡元培日记与年谱,1928、1929那两年,蔡元培几乎月月都在写辞职信:请辞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请辞代理司法部长,坚辞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坚辞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坚辞国民政府委员……
然而,与这些具体的辞职相比,蔡元培几次向人生的“辞职”,才更耐人寻味。
1889年,21岁的蔡元培双喜临门:一是通过科举考试中了举人,二是在父母包办下迎娶妻子王昭。3年后,蔡元培又考中进士,一举进入翰林院。虔诚的儒学士子蔡元培,已经可以眺望传统读书人可以达到的顶峰。
不过,一帆风顺的背后,也有烦心的琐事。儒生蔡元培对三从四德、三纲五常深信不疑,坚信妻子必须无条件服从丈夫,绝对不能和丈夫顶嘴。偏偏王昭和他性格差异极大,双方矛盾渐增,令蔡元培烦不胜烦。
家庭“战争”频繁爆发,中日两国也终于开战。惨败之后,清廷搞起变法,不过百日,蔡元培最崇拜的谭嗣同便喋血菜市口。此前,和其他儒生一样,蔡元培绝对忠于清廷,只希望清廷主动改革。经此事变,蔡元培彻底看清清廷本质,第二年,他便放弃仕途回到老家。此时,已接触过新式教育的蔡元培渐有女权意识,他认为之前凡事都要求妻子服从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他亲自向妻子道歉,并写出著名的《夫妻公约》,从此两人真正拥有了幸福的婚姻,蔡元培形容为“伉俪之爱,视新婚有加焉”。
向旧人生“辞职”,向旧道德“辞职”,那一年,蔡元培34岁。
随后几年,对新式教育兴趣日渐浓厚的蔡元培认为“救中国必以学”,而“世界学术德(国)最尊”,所以“游学非西洋不可,且非德国不可”。1907年夏,这位已近不惑之年的清朝翰林终于到达德国首都柏林,他准备至少用五年时间,在德国“专修文科之学,并研究教育原理,及彼国现行教育之状况”。
蔡元培负笈西来,系自费留学,尚有柴米之忧。他一边学德语,一边做家庭中文教师,还要为上海商务印书馆编书、译书。进入莱比锡大学后,蔡元培埋头读书,内容主要涉及哲学、心理学、德国文化史、文学、艺术等。他曾翻译了一篇题为《德意志大学之特色》的文章,这篇文章是哲学家包尔森的名著《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的绪论。包尔森指出,德国的大学“为研究科学之实验场,而一方且为教授普及专门知识高等学科之黉舍,此为德国大学之特质……故德国大学之特色,能使研究、教授融合而为一”。留德四年,蔡元培脑中逐渐形成一个中国未来的教育体系。
在“半工半读”“半佣半丐”的艰苦中,蔡元培完全重塑了自已的知识结构,完全重塑了自己的知识人格,他完成了向塞满自己头脑的四书五经的“辞职”。1911年,他应邀回国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那一年,他43岁。
历经反复,以1917年1月9日发表就任校长演说为标志,49岁的蔡元培正式执掌北京大学。他清积习,除昏聩,寄望于诸君者三:曰抱定求学之宗旨,曰砥砺严谨之德行,曰敬爱师友之情谊。三言既出,全校一震。他延揽诸方英才,为此不拘一格,一时群贤毕至;他独尊教授治校,为此开罪官僚,却得传道有道。凡此种种,俱化为他为北大注入的灵魂: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治下的北大,从此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部不朽史诗。
我们今天回望蔡元培的24次辞职,有的颇具深意,有的则更像轶事,然而蔡元培两次对人生的“辞职”,却成就了中国现代史不可或缺的一环。倘若没有参透时代的智慧,没有勇于决裂的魄力,今生注定只能在暗自喟叹中甘于平庸。世上最难改变的,是自己。我们今天常问,教育家去哪了?“教育家”正沉沦于顾影自怜的“中年危机”中,正委身于集体沉默的心安理得中。不如学学蔡元培,49岁,还能换种活法。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蔡元培是出了名的爱辞职,通过他多种多样的辞职理由可以看出他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及深沉的爱国情怀。
B.蔡元培任翰林院编修,戊戌变法后,他最崇拜的谭嗣同便喋血菜市口,这时他对清政府彻底失望,马上辞职。
C.蔡元培具有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度责任感。他对清廷彻底失望后,辞去职务,并在新式教育的启发下悟出“救中国必以学”,而“世界学术德(国)最尊”,所以到德国留学。
D.蔡元培不断学习新思想,并留学德国,完全重塑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人格。后为北大注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灵魂。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蔡元培花四年时间,在德国“专修文科之学,并研究教育原理,及彼国现行教育之状况”,这样对他日后执掌北京大学,并为北大注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灵魂有一定的影响。
B.在“半工半读”“半佣半丐”的艰苦中,蔡元培完全重塑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完全重塑了自己的知识人格,以便于他回国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的职务。
C.在清廷任职时,已接触过新式教育的蔡元培渐有女权意识,他认为之前凡事都要求妻子服从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他写出著名的《夫妻公约》特地向妻子道歉。
D.作者在本文中借蔡元培多次对人生的“辞职”,表现了蔡元培的智慧和魄力,并表达了作者对如今教育家的深刻批判,以及对如今教育界的深思和绝望。
E.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截取了蔡元培向人生“辞职”的几件代表性事件,有详有略,表现出蔡元培的智慧人生。
【小题3】文中提到了几次蔡元培耐人寻味的向人生“辞职”?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农具的眼睛

迟子建

①农具似乎与树木有着亲缘关系,农具的把儿几乎都是木柄制成的。你能从光滑的农具把儿上,看到树的花纹和节子。那些大大小小的木节个个圆圆的,有黑色的,也有褐色的,好像农具长了眼睛似的。

②农具当中,我最憎恨的就是犁杖了。由于家中没有养牲口,用犁杖耕田时,爸爸就把我们姐弟三人当成牛,套在犁杖上,让我们拉犁。我一拉犁就有屈辱的感觉,常常是直着腰,只把绳子轻飘飘地搭在肩头。这时父亲就会在后面叫着我的乳名打趣我,说我真不简单,能把绳子拉弯了。我父亲是山村小学的校长,曾在哈尔滨读中学,会拉小提琴。他那双手在那个年代既得写粉笔字,又得摸农具,因为我们上小学时,学工学农热潮风起云涌,我们每周都要到生产队的田地里劳作一两次。而且家家户户又都拥有园田,种植着各色菜蔬,自给自足,所以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没有没摸过农具的。

③农具当中,我不厌烦的是锄头和镰刀。锄头的开头是很像道士帽,所以你若把它倒立着,俨然是一个清瘦的道士站在那里。锄头既可用于铲除在庄稼中的杂草,又可给板结的田地松土。我扛着锄头去田间劳作,一般是到土豆地里去了。土豆地一般要铲三次,人们称之为“头趟、二趟、三趟。”铲头趟,苗才出齐不久,土豆秧矮矮的,杂草极好清除。铲二趟呢,是在土豆打垄之后,粉的白的蓝的土豆花也开了,杂草与土豆秧缠绕在一起,颇有“绑票”的意味,这时候为了土豆清除“异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铲二趟的时候最累,有时候你得撇下锄头,亲手一下一下地把纠缠在土豆秧身上的杂草摘除。我喜欢铲二趟,我爱那些细碎的土豆花,它们会招来黄的或白的蝴蝶,感觉是在花园中劳作。干活乏了小憩的时候,躺在被阳光照耀得发烫的泥土中,感受着如丝绸一样柔曼滑过的清风,惬意极了。清风拍打着土豆花,土豆花又借着风势拍打着我的脸颊,让我脸颊发痒,那是一种多么醉人的痒啊。渴了的时候,我会到田边草丛中采上几枝酸浆来吃。它长得跟竹子一样,光滑的身子,细长的叶片,它的茎能食用,酸甜可口,十分解渴。我铲地时就不背水壶,因为酸浆早已存了满腹的清凉之汁等着我享用。

④我喜欢镰刀,是因为割草的活儿在我眼中是非常浪漫的。草甸子上盛开着野花,割草的时候,也等于采花了。那些花有可供观赏的,如火红的百合和紫色的马莲花;还有供食用的,如金灿灿的黄花菜。用新鲜的黄花菜炸上一碗酱,再下上一锅面条,那就是最美妙的晚饭了。我打草归来,肩上背的是草,腰间别的是镰刀,左手可能拿的是一束马莲,右手握的就是黄花菜了。

⑤我的父亲是个知识分子,他伺候庄稼的本事与他的教学本领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我们家的地不是因为施肥过少而使庄稼呈现一派萎靡之气,就是垄打得歪歪斜斜,宽的宽,窄的窄。进了我家园田的庄稼,很像是被送入孤儿院的弃婴,命运总是不大好。我们家的农具,也比别人家的要邋遢许多,锄头上的锈迹斑斑,镐头和犁杖上携带的尘土足够蓄一只花盆的,镰刀钝得割草时草会发出被剧烈撕扯的痛苦的叫声,如乌鸦一样“呀呀呀”地叫。而那些地道的农家,农具总是被磨得雪亮,拾掇得利利索索的,不似我们家的农具,一律被堆置在墙角,任凭风雨侵蚀,如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即便如此,我还是热爱我们家的农具,热爱它们的愚钝和那满身岁月的尘垢。

⑥我们家使用过的那些农具早已失传了。但我忘不了农具木把儿上的那些圆圆的节子,那一双双眼睛曾见证了一个小女孩如何在锄草的间隙捉土豆花上的蝴蝶,又如何在打草的时候将黄花菜捋到一起,在夕阳下憧憬着一顿风味独具的晚饭。我可能会忘记尘世中我所见过的许多人的眼睛,那些或空洞或贪婪或含着嫉妒之光的眼睛,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农具身上的眼睛,它们会永远明亮地闪烁在我的回忆中,为我历经岁月沧桑而渐露疲惫、忧郁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缕缕温和、平静的光芒。

【小题1】第③段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仿佛长了眼睛的农具把儿、像道士帽的锄头等劳动工具,在作者的笔下,流露出极为浓厚的生活气息。
B.全文综合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虽然艰辛但不乏浪漫的农村生活。
C.作者在第五段极力表现自己家庄稼的糟糕和农具的“邋遢”,轻松调侃的笔调表现出对童年生活的温暖感受和深切怀念。
D.作者对童年劳动生活的描写还流露出对亲人的深切眷恋之情。
E.本文的语言风格,既热烈奔放又幽默诙谐,令人对纯朴美好的乡村生活充满向往之情。
【小题3】结合全文,解释题目“农具的眼睛”的含义,每点不超过10个字。
(1)实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有人认为文中关于父亲的描写与主旨无关,应当删去,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小题5】作者在文中结尾一段说,“我永远不会忘记农具身上的眼睛”。请结合全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只有一束鲜花

张炜

“民兵”,这是我小时候最害怕的两个字。我们全家人都在他们的盯视之下,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做事,连走路都轻轻的。父亲平时要被喊到离我们家五六华里的一个小村去做活,因为他没有资格在园艺场做工。父亲如果早一年回来,我上学的事肯定会化为泡影。

上学前,妈妈和外祖母一遍遍叮嘱我:千万要听话啊——听各种人的话,无论是谁都不要招惹啊。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是我必须记住的,即在外面千万不能提到父亲。就这样,我心里装着一大堆禁忌,战战兢兢背上了书包。

可能因为我太沉默了吧,从第一天开始,学校里的人都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我。我每时每刻都是拘谨的,尽管我总是想法遮掩它。

从学校出来,一个人踏上那条灌木丛中的小路时,我才重新变成了自己。值得庆幸的是,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没有一个同学和老师知道我们家的详细情况,但我想校长可能知道,因为他的镜片后面有一双好奇的、诡秘的眼睛,我于是像躲避灾难一样躲避着他。

就在那些日子里,我发现了一个奥秘:校园里有一个人像我一样孤单。我敢肯定,这个人大概也像我一样,暗暗压着一个可怕的心事。这不仅是当时,以至于后来一生,我都会从人群中发现那些真正的孤单者。

她就是我们的音乐老师。她来这所学校已经一年多了,她与所有老师都不一样,我觉得她在用那温柔的眼睛抚慰着每一个同学,特别是她的目光投向我的时候,目光中竟然没有歧视,也没有怜悯,而仅仅是一份温煦、一种滚烫烫的东西。

当时离学校十几里外有一处小煤矿,每到了秋末全班就要去山上捡煤,以供冬天取暖用。因为雨水可以把泥中的煤块冲洗出来,所以越是下雨就越要爬到山上。大家都穿了雨衣,可是“黑子”几个故意不穿,故意溅上满身满脸的黑泥,像恶鬼一样吆吆喝喝。我好不容易才捡到的煤块,一转眼就被他们偷走了。有一次“黑子”走过来,狞笑着看我一会儿,然后猛地喊了一句父亲的名字。雨水像鞭子一样抽打我的脸。我吐出了流进口中的雨水,攥紧了拳头。“黑子”跳到一边,接着往前一拱,把我撞倒在斜坡上。坡很陡,我全力攀住一块石头。这时几个人一齐踢旁边盛煤的篮子、踢我的手。我和辛辛苦苦捡到的煤块一起,顺着陡坡一直滚落下去。

我的头上、手上、全身上下都被尖尖的石棱割破撞伤,雨衣撕得稀烂。我满脸满身除了黑泥就是渗出的血,雨水又把血水涂开来……有几个同学吓坏了,他们一嚷,班主任老师也跑过来,他只听“黑子”几个说话,然后转脸向我怒吼。我什么也听不清,只任雨水抽打我的脸。

正在我发木的时候,有一只手扶住了我:音乐老师!她无声无响地把我揽到一边,蹲下,用手绢擦去我身上脸上的血迹,牵着我走开……

她领我直接去了场部医务室。我的伤口被药水洗过,又包扎起来。场医与她说了什么,我都没有听清。离收工还有一段时间,她领我去了宿舍。

我今生第一次来老师的住处:天啊,原来是如此整洁的一间小屋,我大概再也看不到比这更干净的地方了。一张小床、一个书架,还有一张不大的办公桌——我特别注意到桌旁有一架风琴;床上的被子叠得整齐极了,上面用白色的布罩罩住。屋里有阵阵香味儿:水瓶中插了一大束金黄色的花……

她要把我衣服上的泥浆洗掉、烘干,我只得在这儿耐心地等下去。天黑了,她打来饭让我一起吃。这是我一生中所能记起的最好的一餐饭。我的目光长时间落在了那一大束花上……我想起我们家东篱下也有一丛金黄色的菊花。

第二天上学,我折下最大最好的几枝,小心地藏在书包里。我比平时更早地来到了学校……她看到那一大束菊花,眼睛里立刻欢快地跳动了一下。

后来的日子我就像有了一个新的任务:把带着露珠的鲜花折下来,我用硬纸壳护住它们,这样装到书包里就不会弄坏。如果上课前没有找到老师,我就得小心地藏好。我看到她急匆匆往办公室走去了——她如果在课间休息时回宿舍就好了,那时我就可以把花儿交给她。我倚在门框上,咬着嘴唇等待。第一节课下课了,她没有返回,我只好等第二节课。我知道,我的老师最喜欢的就是这一大蓬颤颤的、香气四溢的鲜花,鲜花美得和她一样,比起我无尽的感激,这只是一份微薄的礼物。我一无所有,我只有一大束鲜花。

(摘自《青年文摘》,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父亲是“民兵”,我们全家人都在他们的盯视之下,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做事,父亲也没有资格在园艺场做工。
B.因为从校长镜片后面好奇的、诡秘的眼睛可以看出校长知道我们家的详细情况,我于是像躲避灾难一样躲避着他。
C.有一次“黑子”走过来,狞笑着看我一会儿,然后猛地喊了一句父亲的名字,从这里可以看出,黑子可能知道我们家的详细情况。
D.文章详细地叙写了捡煤事件,这个事件对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小题2】学校中的“我”具有怎样的特征?为什么会这样?
【小题3】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似乎有些“平淡”,一个表征就是能够引起公众广泛热议的作品并不多见。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情形。国为无论是传播手段还是营销方式,当下都要远胜历史上任何时期,并且伴随着高等教有渐趋普及,读者受众群体也大幅度增加。接照常理,如果品质过硬的作品出现,不敢说产生轰动效应,至少在某个阶段会成为引发公众热议的话题。然而,这样的情况并不多。是我们时代的文学作品数量衰减、质量衰退了吗?显然也不是。情况可能恰恰相反,当代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汲取现代以来各种文学流派、思潮、方法与观念的滋养,较之20世纪文学,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从手法更新上都已取得长足进步乃至超越。在纸质期刊、出版和网络介质上,作品的发表数量更是呈指数级攀升。
那么,为什么文学热门作品反倒少了呢?这意味着一定有某种文化格局和结构发生变化。
我们可以从文学的内部、外部以及文学与生活之间的交互作用探讨此种现象的原因。
从文学内部发展而言,新时期文学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向内转”之后,渐形成一套“文学”话语,倡言文学的自律性和主体性。这本来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但至其极致和新世纪以来的末流,则出现三种较为突出的特征:专事注重技巧的形式主义,与公共性脱离的个人主义以及娱乐取向的消费主义,它们共同指向思想性和主体性价值的缺失。这无疑会导致对重大社会议题的忽视乃至无视,使一部分创作者日益走向半封闭的圈子,自然不可能产生广泛影响。
具体到小说门类上,社会、现实、生活的急速变革极大冲击了虚构写作。人们的认知常常赶不上社会变革的速度,这种不同步让小说滞后于热点话题,其传播空间被迅速崛起的各类新兴媒体上时效性更强的“非虚构”所挤占。当然,小说不同于新闻写作,本可以借助总体性把握、深度思考和价值观念的创设赢得更为长效的结果,但遗憾的是,在快节奏变革和聚焦短期注意力的语境中,当下不少小说失去定力,没能发挥所长。
从小说创作、流通与接受的外部环境来看,无疑也在发生持续性裂变。以媒体而言,从口头文学形态的人际互动,到超越地域和时间限制的书面印刷文学,再到全媒体时代全球范围内“全民写作”式的即时文互,传统认知中的“小说”在这种语境中只是人类抒情、达意、叙述、反思的诸多方式之一,不再处于审美艺术形式的中心地带,更多新型表述方式已经出现。
从文学与生活的互动而言,现实社会生活无疑决定文学的形态。其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无疑是人,随着生产、传播和阅读样式的改变,创作者和接受者在交互语境中发生移形换位或者说互为主体,作者的权威在消失;读者的参与和介入,让文化消费的自由度和多样性得到彰显;读屏时代的到来,让沉潜涵泳具有反刍意味的阅读方式转向快捷、直观、感受体验主导的阅读方式。当然,作为精神性产品,文学具有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人们的文化观念、美学趣味、伦理道德和价值立场。但它持续受到来自轻阅读、消费娱乐性文化产品多方挤压,除非真正意义上叙述新的经验,发明新的形式或者说树立新的价值,否则不可能从中胜出。
这一切并不味着小说会消失。随着时代变化,具体“文学”形式也许式微,但“文学性”并不会消逝,它作为“文学”的精粹会变形、化身、落脚于其他艺术形式之上——即便是传统的小说形式也依然会寄身于新兴媒体之上,就像历史上屡见不鲜的事实:老的媒体形式会成为新的媒体形式的内容。换个角度而言,文学尤其是小说反倒可能因此而获得它无法替代的优势,几乎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像文学一样更多是个人化的劳动,这使得它能够更大程度上避免来自外部的侵扰,而集中于情感、精神和思想的表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能否成为短时间内的热点话题己经不重要。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今天的文学在传播手段和营销方式上都要远胜于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较之以往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B.如今很难有品质过硬的作品出现,也很难产生轰动效应,这与现代人包括作家在内的浮躁功利有关,也与某种文化格局和结构发生变化有关。
C.“纯文学”至其极致和新世纪以来的末流,则出现三种较为突出的特征:形式主义、个人主义以及消费主义。
D.小说总体上来说属于虚构写作,其传播空间被迅速崛起的各类新兴媒体上时效性更强的“非虚构”的交流方式所挤占。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创作不可能脱离社会实践,对重大社会议题的忽视乃至无视,使一部分创作者日益走向半封闭的圏子,自然不可能产生广泛影响。
B.文学持续受到来自轻阅读、消费娱乐性文化产品多方挤压,如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注定在多方博弈中处于劣势地位。
C.随着生产、传播和阅读样式的改变,创作者和接受者在交互语境中发生移形换位或者说互为主体,但读者更决定了阅读的样式与方式。
D.在节奏变革和聚焦短期注意力的语境中,当下不少小说失去定力,没能发挥所长,已完全失去了其中心地位而被其他交流方式取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形式正在衰微,新兴媒体正在兴起,但作者相信文学尤其是小说因为新的媒体形式的出现反倒可能因此而获得它无法替代的优势。
B.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像文学一样属于个人化的劳动,这使得它能够更大程度上避免来自外部的侵扰,而集中于对个人情感、精神和思想的表达,体现个性化的特点。
C.根据作者的观点,诸如《红楼梦》、《战争与和平》这些文学作品将永远是人类精神力量与思想价值的瑰宝。
D.文学自古以来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其发挥影响往往是静水流深,潜移默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外出农民工中,跨省流动农民工7666万人,比上年减少79万人,下降1%。分区域看,东部地区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占17.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占62%,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占52.2%,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

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小学文化程度占13.2%,初中文化程度占59.4%,高中文化程度占17%,大专及以上占9.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工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农民工年从业时间平均为10个月,月从业时间平均为24.9天,日从业时间平均为8.5个小时,均与上年持平。其中,农民工日工作超过8小时和周工作超过44小时的比重比上年分别下降1.8和0.6个百分点。

2016年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人数为236.9万人,比上年减少38.9万人,下降14.1%。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重为0.84%,比上年下降0.15个百分点。2013年以来,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重均在1%以下,但是年度之间有波动。

农民工户住房配备电冰箱和洗衣机的比重分别为57.2%和55.4%,分别比上年提高2.9和3.8个百分点;77.96%的农民工户住房有洗澡设施,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69.6%的农民工户住房有独用厕所,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85.5%的农民工户能上网,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

在城市生活中,除家人外,进城农民工业余时间人际交往时,老乡占35.2%,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当地朋友占24.3%,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同事占22.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他外来务工人员占3.1%,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基本不和他人来往占12.7%,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

进城农民工业余时间主要是看电视、上网和休息,分别占45.8%、33.7%和29.1%。其中,

选择上网和休息的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了2.7和0.9个百分点,选择参加文娱体育活动、读书看报的比重分别为6.396和3.7%,分别比上年下降0.8和0.9个百分点;选择参加学习培训的比重仅为1.3%,与上年持平。

进城农民工权益受损时的解决途径

材料二:

2018年2月6日,湖南长沙市人社局召开全市建筑业工伤保险暨建设领域农民工劳动保证金工会会议宣布,在全国率先建立农民工劳动报酬保证金、工伤保险、开工手续三联动长效机制。建设项目先参保,再办理开工手续,参保需提供劳动报酬保证金相关资料,未按规定交存劳动报酬保证金将上浮工伤保险费率。

(摘编自《潇湘晨报》)

材料三: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变化的节点,长期的发展积累了庞大的经济总量,基数抬高,连续多年的两位数增长已经不可重复了。中国经济正进入呈L型走势的中高速增长时期。这一阶段必须坚持把改革发力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

(摘编自《供给侧改革解读》)

材料四: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中西部正在成为我国加速推进城镇化的主要区域。东部沿海地区由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产业对高科技创新型人才需求增加,但是对于一般的产业工人需求将逐渐降低。而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以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为主,就业需求量大。

(摘编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中,初中文化程度占了将近六成,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有所提高,这说明农民工受教育水平在提高。
B.2016年农民工年、月、日从业时间均与上年持平,日工作和周工作超时的比重比上一年有所下降,超时劳动情况有所改善。
C.2016年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的人数比上一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从2013年以来,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的比重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
D.进城农民工居住条件总体有所改善,超过一半的农民工户住房配备了电冰箱和洗衣机,近八成的农民工住房有洗澡设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圈子较窄:进城农民工业余时间交友除家人外,选择老乡的最多,其他较多的是当地朋友和同事。
B.进城农民工业余时间绝大部分在看电视、上网和休息,参加文娱体育活动、读书看报的很少,农民工的业余生活有待丰富。
C.湖南长沙人社局要求建筑项目工地开工前先给农民工买保险,未交劳动报酬保证金则费率上浮,探索从制度上保障农民工权益。
D.2016年农民工权益受损时的解决途径中,选择法律途径的有所提高,选择向政府相关部门反映的减少,这反映出农民工对政府不信任。
【小题3】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出现回流现象,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