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戒 猎
王 族
加拿别克骑马向山谷深处走去。正是黄羊下山喝水的日子,狼在这时会跟踪黄羊而来,他要利用机会开始开春的第一次猎狼。
很快黄羊便成群出现,加拿别克趴在石头后一动不动,等待它们过去。加拿别克的目标是黄羊后面的狼。很快,五只狼出现了。加拿别克在一个射击点位瞄准了一只狼,他有信心一枪把它打死。只要打死一只狼,另外四只狼就会迅速逃走,他只需把打死的狼扛回村里。但他很快发现了一头比其他狼都高的大狼,它犹如王者,气宇轩昂。
加拿别克弃其他的狼于不顾,调转枪口向那狼中王者射击。子弹准确击中了它,但它却挣扎着逃跑了。加拿别克骑上马就追。他知道狼已经中弹,会因为奔跑而大量流血,而急促的追赶无疑会加速它的死亡。这些人能想到,但狼不懂。这就是猎人经常谈论的话题,猎人打猎不仅靠枪和子弹,还要靠智慧。有了智慧,才能确保猎物逃不出猎人的手掌。
山谷中,一只狼中王者和一人一马展开了“马拉松”。加拿别克在逼近,狼在逃跑,二者之间的距离在缩短。最后,当狼想爬上山坡时,终因体力不支滚了下来。加拿别克跳下马准备向它开枪,但它发出的一声哀鸣让他心头一颤,勾扳机的手犹豫了。他看见它口吐鲜血,一定是因为刚才奔跑让伤痛加剧,它的命不长了。这是他预谋的猎杀方案。一切似乎都在意料之中。
狼又嚎叫一声,他的心又一颤。大狼悲惨的叫声,如果换作人,一定是血泪飞溅的那一刻才能发出的。生的希望如火苗熄灭,死的深渊已张开大口。它已没有挣扎逃跑的力气,只是望着他。加拿别克看见它眼里布满痛苦,那是一种经过较量、挣扎之后屈服的痛苦。死亡之神正在移动看不见的手指,紧紧扼住它的喉咙,狼无法挣扎,无法逃脱。加拿别克下不了手,蹲在它身旁看着它抽搐。
加拿别克看见它的眼中滚出了泪水,他的心一颤,勾扳机的手松开了。它是狼中王者,但恐惧让它身上的光彩骤减,并且把悲哀迅速放大。所有生命在死亡面前都是脆弱的,谁又能从深不见底的死亡黑洞中爬出?加拿别克有些悲哀,他不想看见这样的死亡尤其是在死亡边缘的挣扎和绝望。看见了这样的场景,便犹如自己正在经历死之一样,让他感到不祥。
他不打算要它的命了。天很热,他抱来一些野草将它盖住,以起到降温的作用,也让它缓解伤痛。如果它命好,或许可躲过这一劫。
一个多小时后,他掀开野草,发现血已在狼的唇角结成黑色痂块,它的呼吸也十分微弱,但那双眼睛却睁得更大了,里面是放大的绝望和恐惧。他在它跟前走动,它的眼神随之移动,似乎希望他帮助自己从死亡中挣脱出来。但死亡的绳索已死死将它捆绑,它无望再活下去。
加拿别克估计,它还得受两天左右的折磨才能死去。一个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晚上会有熊出现,一旦发现它便会扑上来用大掌拍打一番。那样的话,它在死亡的最后一刻又会遭受屈辱。即使没有熊的出现,它在两天里的慢慢等死又是多么痛苦!
加拿别克产生了一个念头。他不再犹豫,将枪口对准狼的头部,转过脸勾动了扳机。枪响过后,狼一动不动躺在那里。它的痛苦终结,生命终结。
加拿别克从此戒猎。
(摘选自《百花园》2017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开头单刀直入,寥寥数语,就直接交代了故事的主要对象以及事件缘由,有助于读者快速进入文本,语言比较简捷、平实。
B.小说中的加拿别克,对狼的生活习性了如指掌,善于选取猎杀的时机,他追逐猎物讲求策略,是一个塑造得非常成功的猎人形象。
C.在与加拿别克的较量中,大狼虽然处于下风,命运被加拿别克牢牢控制在手中,但是即使面对死亡,它也保持着王者应有的威严。
D.在猎杀的过程中,猎手与大狼的关系逐渐产生了变化,加拿别克的选择“转过脸勾动了扳机”,把情节推向高潮,也深化了主题。
【小题2】联系文本,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对下面句子进行赏析。
加拿别克有些悲哀,他不想看见这样的死亡,尤其是在死亡边缘的挣扎和绝望。看见了这样的场景,便犹如自己正在经历死亡一样,让他感到不祥。
【小题3】小说以“加拿别克从此戒猎”为结尾,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处理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1 06:02: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多余一句话

佚名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

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拿着一个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不时露出茫然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了。

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

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她抬头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子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

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了,大不了小伙子下一站下车到马路对面坐回去吧。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说了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个什么劲儿啊!”售票员姑娘眼皮都不抬。

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子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904也能到。”

要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北京人的形象。可大爷一定要把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说完:“现在的年轻人哪,没一个有教养的!”

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小姐就忍不住了:“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您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

这位小姐穿得挺时髦,两细带子吊个小背心,脸上化着鲜艳的浓妆,头发染成火红色。可您瞧人这话,不像没教养的人吧,跟大爷还“您”啊“您”的。谁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一肚子坏水儿的可多了呢!”

没有人出来批评一下时髦的小姐是不正常的。可不,一个中年的大姐说了:“你这个女孩子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吗?”您瞧大姐批评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就不吭气了。要说这会儿就这么结了也就算了,可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打扮得跟妖精似的!”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简单地说,出人命的可能都有。

这么吵着闹着,车可就到站了。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儿给耽误了。”

当然,她没忘了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话给说出来:“要吵统统都给我下车吵去,不下去我车可不走了啊!烦不烦啊!”

烦不烦?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整个车厢这可叫炸了窝了,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子的,骂时髦小姐的,骂中年大姐的,骂天气的,骂自个儿孩子的。真是人声鼎沸,甭提多热闹了!

那个外地小伙子一直没有说话,估计受不了了,大叫一声:“大家都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自个儿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都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

声音很快平息下来,但你们不要忘了,外地小伙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还没说呢。“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

想知道事情最后的结果吗?

我那天的事情没有办成,大伙儿先被带到公安局录了口供,然后到医院外科把伤给处理了一下,我头上的伤是在混战中被售票员小姑娘用票匣子给砸的。你们可别认为我参与了他们打架,我是去劝架来着。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

我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你们就当她是个傻瓜,和她计较什么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设计了售票员、大爷、时髦小姐、中年大姐等人物,很充分地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在短小的篇幅里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B.小说段落短小,这种写法不仅可使叙事节奏加快,而且有利于人物刻画上的灵活切换,适应不同人物的描写需要。
C.“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可是“我”自己也说出了不冷静不得体的最后一句话,并因此而受了伤,说明“我”也是个道德素质水平不高的人。
D.小说以沉重的语调叙述,文字间饱含着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担忧。使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不自觉地思考原因和反思自我。
【小题2】小说中“我”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多余一句话”是指什么样的话?请简要说说出现“多余一句话”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枝红玫瑰

玛丽亚·帕弗洛娃

(1)她为千百个幼小的心灵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口,她用自己的爱,在他们的心灵中播下了善和美的种子

(2)她是一个身材矮小、体质衰弱的老人,穿着一身旧衣服。她的头发在脑后盘成两个小发髻,加上苍白的面孔,使那双蓝眼睛更显得纯朴了。每逢天气暖和的时候,这位老妇人总是到街心公园去,在那里一直呆到天黑。只要天气一冷,她便开始到花店去。在花店,有两个按岁数可以做她孙女的卖花姑娘,她俩总是高高兴兴地接待她,因为有她在店里,她们也可以离开一下,去喝一杯咖啡。每当这个时候,她都会感到莫大的欣慰,她的两只手异乎寻常地敏捷起来,两眼闪着亮光,苍白的脸颊上还泛出了一丝血色。凡进花店的人都觉得,不买一束花就离开那个花店是太过意不去了。

(3)一天晚上,天下着雨,老妇人坐在花店的小椅子上。突然,门开了,进来一位身材高大、气宇轩昂的男子。他头发花白,专心致志地观看着鲜花。老妇人怔了一下,脸上浮现出一丝拘谨的微笑,眼睛也湿润了。这是著名的小提琴家杨科夫!她怎么也想不到,她曾亲自教会他认字的那个支棱着耳朵的瘦孩子,竟出落成一个这么魁梧的人。瞧,他就要回过头来……天哪,真巧!老妇人下意识地用手整了整衣服,理了一下她那稀疏的头发,呼吸也紧张、急促起来,她的目光紧紧跟随着那男子的每一个动作,可是他没回过头来。他挑了一束花,漫不经心地把钱放下就出去了。那男子早已消失在往来的行人之中了,老妇人却仍然在追寻他的背影。

(4)“你怎么啦,明卡奶奶?”卖花姑娘走了进来,发现她那激动的神情,惊讶地问。

(5)“噢……没什么。”老妇人惊醒过来,她那温柔的蓝眼睛里流露着毫不掩饰的喜悦和自豪,流露出慈母般的深情。

(6)“他是小提琴家杨科夫,彼得·杨科夫。你难道没听说过他吗?”老妇人高兴地向姑娘问道。

(7)姑娘摇了摇头。

(8)“他是最著名的小提琴家。他周游世界,从前是我的学生,在班里……”老人忙着解释说,然后又垂下了头,“这么多年过去了……”她继续说着,好像在自言自语。姑娘已经扭过头去,解开一束石竹花。

(9)她明白,姑娘没听她讲话。

(10)老人不说话了,轻声道别后就走了。

(11)姑娘是不能理解她的。漫长的岁月,不同的风尚和感情把她们分割开了,而老妇人是属于过去那种有点可笑的人,她习惯于发现人的善良,并且天真地相信,善良迟早会胜利的。她感到幸福的是,她为千百个幼小的心灵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口,她用自己的爱,在他们的心灵中播下了善和美的种子。如果说她心里感到遗憾的话,那就是,她觉得自己已经很老了,不能再去帮助年轻人。

(12)秋天不知不觉地过去,开始下雪了。寒风追逐着街上的行人。花店里暖和而舒适。老妇人几乎每天都要到这里来。她伛着腰,裹着单薄的旧大衣走着,两个卖花姑娘常常这样想:“谁知她能不能活过这个冬天?”在她们眼里,她一天天衰老下去,就像个要燃尽的蜡烛。这使姑娘们感到不安。她们请她常来,她乐于常来。因为她喜欢这个地方。她需要跟别人聊聊天,她除了喜欢孩子们外,还喜欢花……。

(13)每当店门打开时,她已经不感到激动,因为她那个闻名的学生再也没有来过。

(14)有时命运也会捉弄人。一个冬夜,卖花姑娘到药店去,老妇人坐在花店的椅子上,透过蒙着水汽的玻璃窗注视着川流不息的人群。门开了,……您想必已经猜到了吧?一个男子用手抖落帽子上的雪花,摘下手套,两眼寻找着卖花姑娘。

(15)“您要点什么?”因为激动,老人的声音拖得很长,断断续续。

(16)男子看了看她。老妇人的呼吸几乎都停止了。他就要认出她来了,一定会认出她来的!刹那间,他那敏锐的目光和老人那兴奋的蓝眼睛相遇了,他现出了紧张的神情,好像极力回忆着什么。后来他又把目光移到了鲜花上。

(17)“有没有玫瑰花?”“有没有玫瑰花?当然有。可在哪儿呢?”老妇人不知所措地四下搜寻。她看不见,也忘了放在哪里了。她看着他那双极力回忆着往事的眼睛……

(18)她心慌意乱,竟没有注意到卖花姑娘什么时候已经回来了。那男子看她摆弄着花束,觉得应该说点什么,于是走上前去,微笑着向她轻声地说道:“我想对您说……您……”男子到底从她脸上看出了什么,她是不会知道的,连给他递花的姑娘也不会知道。

(19)男子抽出一枝最漂亮的花,递给老妇人。

(20)“给我?”她惊讶地喊道,“真的给我的?”喜悦和幸福感使她的眼睛模糊了。

(21)她还想说点什么,可是喉咙哽咽,说不上话来。

(22)“他认出我来了!小彼得……他没有忘记我!”这些话在她的心里翻腾着。

(23)老妇人像一片落叶,慢慢坐回椅子上,脸上显出宽慰的微笑,手里握着那枝美丽的红玫瑰……

(选自《外国名家微型小说选》)

【小题1】作者在第(2)段划浪线处两次描写老妇人脸色的用意是 ______________。
【小题2】阅读第(3)、第(16)段的划线句,辨析老妇人心理上的差异。
【小题3】有人认为,第(5)段中加点词语“惊醒过来”表述不确切,应改为“平静下来”,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
【小题4】对(12)段中第一、二句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以室外的寒冷反衬花店里的暖和、舒适,以及人情的温暖,为人物的活动作铺垫。
B.老人衣着的单薄与天气的寒冷形成强烈的发差,由此暗示老妇人生活境遇的窘迫。
C.以自然的冬天象征老妇人人生的冬天,暗示身体虚弱、落魄孤寂的她将不久人世。
D.承上启下,由秋夜师生巧遇时的遗憾过渡到冬夜邂逅、相认时的宽慰,衔接自然。
【小题5】“她为千百个幼小的心灵……播下了善和美的种子。”这一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6】赏析这篇小说的题目“一枝红玫瑰”。(140字以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母性的对峙
诸军
那是26年前的事了,那年我10岁,与母亲住在茅山脚下。母亲长着一副高大结实的身板和一双像男人一样打着厚茧的手。这双手让我很难认同母亲是个纯粹的女人,特别是她挥刀砍柴时,砍刀闪着灼人的寒光在她手中呼呼作响,粗如手臂的树枝如败兵一般在刀光剑影之下哗哗倒地。那时的我实在没法欣赏母亲这种毫无女人味的挥刀动作。
有天放学后,我因玩耍入迷而忘了回家。直到母亲找来时,我才发现天色已晚。当我俩走到赤岭的时候,月亮已经升在半空中。银色的月光倾泻在丛林和乱石间,树木投射着昏暗的影子静静地伫立在山岭上,夜莺藏在林子深处一会儿便发出一声幽怨的叫声,久久地回荡在空旷的山野里,给本应十分静谧的月夜平添了几分恐怖气氛。我紧紧地拉着母亲的手,生怕在这荒山野岭遇到狼。
可狼真的出现了,在岭上的那片开阔地,在如水的月光下,两对狼眼闪着莹莹的绿光,一下子出现在我们面前。那是两只饥饿的狼,一只母狼和它的幼崽。在月光的映照下,它们的肚子如两片风干的猪皮紧紧贴在一起。
母亲一把将我揽在怀里,我们都屏住呼吸眼看着狼大摇大摆地向我们逼近。渐渐地,母狼竖起了身上的毛做出腾跃的姿势,狼崽也慢慢地上前和它母亲站成一排,做出相同的姿势。
惨淡的月光,夜莺停止了啼叫,没有风,一切都在这个时候屏声静气,空气仿佛已凝固,让人窒息得难受。
我的身体颤抖起来。这时,母亲用左手揽住我的肩,隔着厚厚的棉袄,我甚至能感觉到母亲手心的潮湿。我的右耳紧贴着母亲的胸,都能清晰地听见她急速的心跳。然而,母亲的脸上却 是出奇的沉稳、镇静。少顷,她轻轻地将我的头朝外挪了挪,悄悄地伸出右手,从腋窝下抽出那把尺余长的砍刀,砍刀因常年磨砺而闪烁着慑人的寒光。两只狼迅速地朝后退了好几步,然后前腿趴下,身体弯成一个弧形。母亲将刀高举在空中,不停地摇晃,刺目的寒光一道道飞出,这种正常的姿态居然成了一种对狼的挑衅 ,一种战斗的呼唤 。
母狼终于长嗥一声,腾空跃起,身子在空中划了一道长长的弧线,向我们直扑过来。母亲本能地将我朝后一拨,一刀斜砍下去,同时发出一声怒喝。没想到狡猾的母狼虚晃一招,落在离母亲两米远的地方。
就在母亲全神贯注盯着母狼的时候,狼崽突然飞扑过来,母亲猝不及防,一个趔趄跌坐在地上,狼崽正好压在母亲的胸上。在狼崽张嘴咬向母亲的一刹那,母亲伸出左臂,一把扼住狼崽的头部。狼崽被扼住的头怎么也动弹不得,四只脚不停地狂抓乱舞,母亲棉袄内的棉花一会儿便一团团地被抓了出来。
母亲按住狼崽,并举起了刀。可她还来不及砍向狼崽时,母狼竟朝我扑了过来。我惊恐地大叫一声倒在地上,母狼有力的前爪已按在了我的胸上和肩上,狼口喷出的热热的腥味已经钻进了我的颈窝。
在这千钓一发之际,母亲忽然大吼一声,将砍刀砍进了狼崽的后颈,刀割进皮内的疼痛让狼崽也发出一声求救的哀号。奇迹此时发生了:我突然感到母狼喷着腥味的口猛地离开我的颈窝。我慢慢地睁开眼,看到母狼正侧着头用喷着绿光的眼睛紧盯着母亲和狼崽,母亲和狼崽也用一种绝望的眼神盯着我和母狼。动物与人的母性的较量在无边的旷野中久久地持续着。无论谁先动口或动手,得到的都是失子的惨烈代价。
起风了,凛冽的寒风将四周的树和草吹得沙沙作响,像是在窃窃私语这场除了打个平手外胜败皆悲的战争。此时的月亮也钻进云里躲了起来。
对峙了很久,母狼终于放开那只抓住我手臂的右爪,继而又将按在我胸上的那只左脚也抽了回去。它站在我的面前,一边大口大口地喘气,一边用一种奇特的眼神望着母亲。
母亲的刀慢慢地从狼崽的脖子上滑了下来,就着臂力将狼崽使劲抛到几米外的草丛里。母狼撒腿朝狼崽奔了过去,带着狼崽很快消失在幽暗的丛林中。母亲也急忙将已吓得不能站立的我背起,狂奔到家就腿一软,径直摔倒在地上,人也昏了过去。
她手中的砍刀“哐当”一声飞出好几米远,而她那像男人般长满老茧的大手仍死死地搂着我……
【小题1】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与结尾都写到母亲那双长满厚茧的大手,首尾呼应,结尾处“仍死死地搂着我” 蕴含了“我”对母亲情感的心理转变。
B.“两对狼眼闪着莹莹的绿光”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它们的肚子如两片风干的猪皮紧紧贴在一起”形象地写出狼的饥饿与枯瘦。
C.小说将人狼之间的搏斗和对峙写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由于母亲夺得先机制服了狼崽,母狼不得已只好放弃,母亲赢得搏斗。
D.小说多次写到母亲的砍刀闪烁着慑人的寒光,是为了从侧面说明母亲挥刀动作的娴熟, 也为母亲最终赢得这场战争埋下了伏笔。
E.在狼与母亲的对峙中,无论谁先动口或动手,得到的都是失子的惨烈代价。慑于母亲的强悍,母狼思忖着不能获胜,向人求和。
【小题2】小说中三处画线处的环境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中那场动人心魄的人狼对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小山村
沈祖连
小山村,树绿水清,开门见山,山路弯弯,早有鸟儿啁啾,晚有山雾缭绕。虽然远离城市,缺乏城里的物质文明,可他们也一代代地繁衍了下来。
小山村是和谐的。小山村有一个杂货店,这就是城里的百货商场、超市;小山村有个肉摊,这就是城里的菜市场;小山村有一个小酒馆,这就是城里的饭店酒家;小山村有间小屋,小孩在这里认字,这就是城里的学校;小山村还有一个卫生室,这就是城里的医院。而我所讲的故事,就是在这个卫生室里发生的。
医生的拿手技术是治疗各种疼痛,凡腰痛腿痛手脚痛及各种无名肿痛,经他治疗,没有不好的,这是他祖上传下来的绝技。与其说医生的医术高明,不如说是医生的药物独特。凡此种种疼痛,医生总要使用一种很独特的草药,这种草药叫“一粒珍珠”,也叫“一粒金丹”。刚从土里挖出时,呈银白色,就像一颗颗珍珠,而经太阳一晒,便慢慢变成金黄色,活脱脱一颗颗金丹。看不出这小物竟有神奇功能。病人痛得咧着嘴来,经过一番拨弄,多是笑着走出去的。
据说医生的先祖当年游历海南,在五指山遇到奇人,才得此偏方。到了医生手上,已传了四代。几代人都有着极好的口碑,为人解痛,不图不取,一家人始终住着那低矮小瓦房。不过小瓦房也没什么不好,小山村里的人全都住这种小瓦房。
当然,作为小山村独家医院,只凭一个单方是不行的,见天有几个这样的病人?多数是感冒发热伤风咳嗽,于是,医生也就附设了内科外科儿科妇科。每天不管看病抓药的人怎样,医生总是有条不紊地工作。他在门口设个排队处,那排队方式竟也独特,每人一块瓦片,或正方形或长方形或不规则形,上面也用瓦片写着一个号。瓦片做笔,瓦片做纸,写出的号码倒也清晰可辨。每次进来一个人,只要你拿出瓦片,那号码是不会错的,依顺序来,不挤不乱。来的都是本村本乡的人,再急也得排队,除非别人主动让你,否则还真不好意思插队。
这天来了辆小轿车,贼黑贼黑的,一直开到了卫生室门口。车里下来一个年轻人,再打开右边的门,扶出另外一个人。被扶的是个上了年纪的男人,头发都变白了。看他一手支着腰胯,一定是痛得不轻。医生正在给村人看病。门外集着一堆手拿瓦片的村人。来人自然没有瓦片。坐在最外边的黎三问,是来看病吗?
是啊,不看病跑来干什么?
是的,不看病来这儿干什么。说得平常,可村人都不大喜欢这种大大咧咧的样子。黎三随手递给他一块瓦片,他却不要,挤到前面,先是掏出烟,顺手抽出一支,塞到医生嘴中,随手打着火机递过去,不由你不抽。一口喷出来的白烟,使得整个屋都香了起来。医生说,啥烟,这么香?
香吗?那就留给你慢慢抽。那人将那包烟放到了桌上,告诉你,大中华,三块五一支。
啊?那可不敢要啊。
那算什么?我们路远,先帮个忙,让我们看吧。
医生稍显为难地看了看外边手持瓦片的村人。村人见来人也不多,就一个,也就默许了。
大概一刻钟,看好了,那人将一张大票留在桌上,问,够了吗?
要不了这么多,我找钱给你。
不用找了。说着便扶着男人往外走。那人走了,秩序又恢复了正常。
过了几天,那人又来了。照样不用瓦片,照样留下一包好烟,照样先看,照样给了一张大钱。只是在走时,向医生要了这里的电话。
好几天没见那人来了。这天有人跑来叫医生到大队部去接电话。医生丢下了正在看的病人,出去了。好一会儿才回来,跟村人说,真对不起,我有点事得到城里一趟,明天回来。说着收拾东西,匆匆出门。村人便只好将手里的瓦片放下。反正也没啥大病,明天就明天吧。
到了第二天,医生真的回来了,是那辆贼黑贼黑的小车送回来的,于是瓦片又派上了用场。又过了十来天,那辆贼黑贼黑的车又来了,是那个开车的单独来的。医生看看手拿瓦片的村人,虽然眼里掠过了一丝内疚,还是上了那车一溜烟地走了。从此,医生十天半月也不回来一次,回来也是匆匆地小住一夜,第二天又走了。村人也再不用瓦片了。
半年之后,小山村里出现了一幢小洋楼,那是医生家的。
小洋楼面对小瓦房,鹤立鸡群,自成风景。只是村人每每路过,那眼睛总是斜视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两段交代了小山村的环境,突出小山村质朴、和谐的特征,同时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引起下文。
B.文中“与其说医生的医术高明,不如说是医生的药物独特”,含有对医生的讽刺,为下文医生背弃医德做铺垫。
C.每天来治疗疼痛的没几个人,“于是,医生也就附设了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从中可以看出医生追求利益的心理。
D.开贼黑贼黑的小车的年轻人,办事不按规矩,对于其搞特权的行为,村民虽然十分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E.小说在看似平淡、没有冲突和对抗的情节中,揭示了现代人的价值观、物质欲望对桃花源式的古老文明的侵蚀,发人深省。
【小题2】小说中的“医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很有深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中“瓦片”多次出现,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乔青芳
每天上班,她都要经过一座人行过街天桥。
这座桥,位于城市的主干道,桥上人流涌动,有不少小贩和乞讨者占据在那里。
每次走上那座桥,看到乞讨者露出殷红的残肢,大热天里盖着棉被躺在桥上,还有把身体扭曲成异样的,她就觉得像是吃了苍蝇般恶心。因为她有过被骗的经历,那一次次被骗的过程,让她对这些乞讨者彻底失去了同情心,甚至会有仇恨。她认为那不再是一群乞讨者,而是一群病人,身体和心灵都生了病的人。所以,面对眼前的这些骗局,她总是选择高昂着头,板着仇恨的面孔,屏住气息,目不斜视地迅速穿过。
日子久了,那座桥上乞讨的大军,换了一拨又一拨,那些千变万化的乞讨者,她从来不施舍,更不会留下一丝笑容,甚至不愿多停留一秒。
寒冷的冬季来临了,桥上瞬间变得沉寂许多。她依然按自己的方式,每天紧绷着脸,走过那座桥。这天的桥面上,有些湿滑,头天夜里下过一场雪,她放慢脚步,小心地一步步迈上台阶。耳边传来一阵小孩子的笑声,她循声望去,几个五六岁、十多岁的小孩子,正端着空鞋盒子追着一个中年男人乞讨。不知道什么原因,那男人走得极其缓慢。其中一个孩子抱住了中年男人的腿,另外几个孩子挡住男人的去路,男人不好意思地咧着嘴直喊,别闹,刺闹,立即伸手从口袋里掏出钱,小孩子才松开手。孩子们一起欢喜地跑回来,凑在一起美滋滋地数着钱。紧接着,又一拨小乞丐凑上来缠着他,他还是不恼,用一些零钱打发了他们。
她刚踏上桥面,眼尖的小孩子们就发现了她,一下了围了上来,她的厌恶感“嗖”地蹿上来,抬眼轻轻一扫几个孩子,孩子们立刻怯怯地闪开,她继续向前走去,还没有甩掉最后一个有些固执的“跟屁虫”,她停下来,回过头,用巴不得能射出子弹来的眼睛愤怒地瞪着小孩子,鼻子里“哼”了一声,小孩子掉头就跑,好像生怕被那子弹击中一样。
她的嘴角终于露出久违的笑意,不过却是轻蔑的得意的笑,她觉得小乞丐们这点小伎俩实在算不得什么,她只需一眼,就能打败他们。
同时她有些嘲讽地看了那中年男人一眼,觉得他一个大男人,竟然连几个小乞丐都无法摆平。“那都是些小骗子,难道你不知道?”她说。
“知道,可是给了他们几个零钱,我们也没损失什么,不是吗?”那男人说。
“那你是被骗的次数少了,如果像我这般,接二连三地上当受骗,你也会冷硬了心肠的吧。”
“或许吧,但是现在,我只是把他们当成在冬天里挨饿的孩子。”
她觉得他真是个愚蠢得不可救药的男人,嘴里嘟囔着“有病”,转身欲走。
“您眼力真好,我这病的啊,还不轻呢!”那男人有些自嘲地笑着说,“不瞒您说,我是刚刚听到医生给判的‘死缓’啊!”
她才知道,他是个癌症患者,而且是晚期。她一下子愣在那里,不禁为自己刚才的话深深愧疚起来。一个生命已进入倒计时的人,尚有一颗悲悯的心,而自己呢,一张僵硬的脸,眼里总是射出冷漠的寒光,每天冷漠地走过那座桥,仇恨地面对那些乞讨者,却让自己成了真正充满仇恨又冷漠的人。这样的自己,又何尝没有病呢?被骗的次数多了,就可以让一颗心被冷漠捆缚了吗?
“有时候,施舍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和被施舍的人无关。”男人说。
桥的那边,是慈悲的天堂。那个男人步履缓慢,却先她一步,走过了桥。而她,每天走,却一直都没有走过来。
“要加快些脚步了呢!”她暗暗对自己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5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品通过叙述她在过街天桥上与中年男人遭遇的经历,反映了她内心世界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乞讨者的同情和对关怀帮助他人的“高尚者”的赞美。
B.她经过那座天桥时,对那些乞讨者像是吃了苍蝇般的恶心,不仅没有同情心,甚至充满仇恨,因为这些人不仅形象惨不忍睹,而且一次次欺骗过她。
C.她“抬眼轻轻一扫”,几个乞讨的孩子就“立刻怯怯地闪开”,有些“跟屁虫”看到她的眼神,也“掉头就跑”,这些描写目的是突出小乞丐们的可怜。
D.中年男子勇于对桥上的乞讨者施舍,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得了绝症后动了侧隐之心,从而更加同情孩子们的处境,另一方面表达了他对冷漠女子的不满。
E.作者综合运用语言描写、神情描写、心理描写、动作行为描写等多种手法,在正面描写的同时采用侧面烘托等多种手段,成功塑造了女主人公的形象。
【小题2】作品中的她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中中年男子的故事对她的形象塑造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作品以“桥”为题目有何好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