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斗漆
高巧林
四乡八村的人都知道,锦溪镇上的老王漆匠手艺好,人品佳,所以,油漆活一茬接一茬,从来没个空闲日。
那一回,老王应邀去镇上一户正筹备嫁妆的大户人家干活。可是才走进后宅工坊,就听到有人嚷嚷:“不行,不行,他的手艺都老掉牙了。”
老王回头一看,嚷嚷的人是一位年轻男子。
老王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客客气气地说:“老朽愚钝手拙,请多多赐教。”
年轻人趾高气扬地说:“免谈赐教,只是我沈某人也想在此混口饭吃。”
老王明白了,当即收拾起工具和漆料,准备谦让着离开。
东家不许。理由是,哪能轻信一位素昧平生、狂妄自大的年轻人?
年轻人睨着狡黠的眼神说:“请东家允许,让我和老王各漆一件家具,比试一下手艺,如何?”
东家不知怎样回答是好。
老王再也沉不住气了,大声道:“老夫奉陪!”
工坊里的气氛骤然凝重起来。
公平起见,两人各漆一只同样木质、同样尺寸、同样款式的马桶。
两天后,年轻人和老王先后亮出各自的作品。 只是没料,年轻人漆下的马桶特别光彩鲜亮,包括暗红色的荸荠色面漆和黄灿灿的金粉勾描。
东家及其家人哑巴似的,缄着嘴,愣着眼。
年轻人喜形于色,趁机炫耀,说自己的漆艺如何鲜艳亮丽而无刺目之嫌;如何平整溜滑而无腻子之痕;如何光洁如镜而无挂漆之丑;如何牢固硬朗而无磨损之憾。
沉默已久的老王阔步上前,淡淡一笑,厉声说:“年轻人过于张扬了。”接着,信手提起那个特别光彩鲜亮的马桶,一边细细察看,一边当众评点——面漆底下所批腻子掺水太多,这样,固然便于批刮与打磨,但年月久了,未免因面漆老化而疏松脱落;所用油漆添加桐油过量,这样固然易于脱水干爽,但也势必增加漆层皲裂的可能性;更要不得的是,这位年轻人性急情躁而缺乏耐心,所以,整个工序有违“七分打底三分面”、“涂漆宜薄不宜厚,打磨百遍不嫌多”等至理行话......
东家走到老王跟前,指着年轻人的作品,轻轻地问:“居然如此,那为何那个马桶特别光彩鲜亮?”
老王坦言,长期以来,自己使用的是“土漆”,也就是,从漆树上割下漆液,然而,通过风吹日晒加以脱水,再添加少许桐油,使之涂到家具木器上后容易干爽。而如今,改用化学混合物新漆了,老夫也就说不上个子丑寅卯,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此番自己使用的是色调沉稳的暗光漆,而年轻人使用的则是观感强烈的亮光漆。
周遭一片肃静。
不过,年轻人非但没有半点服输,还针锋相对地想了又一个点子—用同样的油漆再比试一下。
老王从容应答,奉陪到底!
又过两天后,两只同样木质、同样尺寸、同样款式、同样刷上暗光漆的脚盆如期新鲜“出炉”。
东家及其家人围上前来一看,禁不住夸奖,不愧是老漆匠的作品,淡雅,幽亮,精致,耐看。不知什么时候,年轻人不见了。老王心一软,立马对东家说:“叫他别走,这活让他干。”年轻人幽灵似的,带着怒气旋即返回。尤为可怕的是,年轻人正胡乱地挥动一个啦啦啦燃烧着的火把。
“有人放火啦—”
东家恳求说:“年轻人,别胡来,有话好好说!”年轻人置若罔闻,只顾将火把触向两只紧挨着的脚盆。结果呢,左边那只火焰升腾而化为灰烬,右边那只只是留下一丝丝淡墨似的烟痕。年轻人带着得意的狂笑,捧起右边那只完好无损的脚盆,摆出反败为胜的姿态,嚷嚷道:“这下你们看明白了吧,到底谁的漆艺高明?”
这是为何?莫非遇到魔术师了?东家及其家人大为惶惑。
老王默默地掏出腰包,赔偿那一只脚盆的钱,然后,重新收拾起工具和漆料,悄悄地离开工坊。
有人告诉老王,眼下市场上有一种油漆,可以防火的。
但最后,老王还是欣慰的——一天,那位年轻人特意找到老王,频频磕头连声谢罪后,郑重提出,要拜老王为师。
(选自《金故事》2017年第9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中两次斗漆都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使得整个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让人物形象在其中得以较好地展现。
B.小说在整体语言上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C.小说的描写手法运用娴熟自如,其中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给人的印象尤为突出。
D.作者对东家及家人虽着墨不多,但他们的表现却不可缺少,作者旨在通过这种侧面描写,间接地交代斗漆的结果。
【小题2】漆匠老王的手艺好、人品佳,这些特点在小说中具体是如何表现的?
【小题3】小说的结尾非常有特点,试结合文本作简要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9 01:02: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兴起、发展、繁盛,不过短短二十年,却已然成为当下最具时代特色、最富有活力的大众文学样式。
中国现代文学主张“人的文学”“活的文学”“真的文学”,文学要为现实、为人生,表现自我。受外来文学的影响,中国现代小说常见浓墨重彩的心理描写,运用多线并进的结构形式,刻画“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式的主人公,艺术含量和思想密度大,小说风格滞重、沉郁、苍凉。与中国现代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是“轻”的文学,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讲述奇人奇事,叙述人物的困境和愿望的实现,故事性强,结构显得简单,人物形象类型化,人生含量与艺术含量相对要稀薄,更注重娱乐性,风格上轻松、明朗,充满谐趣。
网络文学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精神内质上与当下读者的心意相通。网络小说对接的是中国古代“小说是劝人的”传统,承载基本的道德价值观,是非判断分明,包含仁、义、礼、智、信、善恶有报等正能量价值观。但网络小说并没有停留在古典的道德价值观上,而是和现代小说相通,融入现代的价值理念,表现个人勤奋努力的意义。网络故事的场景设定是虚拟的,但人物的精、气、神是当下的。
网络小说要吸引读者,常采用一些基本的故事套路。受商业化的驱动,网络小说需要快速更新,借用套路,是难度最小的写法,导致许多部小说好像是一部小说,跟风、同质化倾向严重。这是网络小说面临的困境。但是即便是借用同样套路的作品也有高下之分,决定作品质量的不仅是故事模式,还有语言表达能力、对故事结构的把控力、对生活的洞察力、故事中人情事理的合理性、类型领域的开拓性、细节深处的表现力等。在这些方面,网络文学需要向传统文学学习,网络作家需要拓展阅读视野,深入生活,适当沉潜,提高修养,超越商业化的局限,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
(摘编自《网络文学何以有效对接文学传统》,2017年 12月 11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现实类题材网络文学:以当代的现实社会为背景,描写真实生活中的情节、展现现实矛盾的小说,部分故事情节中可以加入少量幻想类情节。

(摘编自《2017年中国现实类题材网络文学IP价值研究报告》)
材料三:
网络文学的兴起很大程度源自对读者群体多样化阅读需求的捕捉和满足。但是,敏锐捕捉并不代表一味迎合,对创作者而言,既不能落入“写书人抄不算抄”的自我欺骗,也不能被点击量、更新频率甚至作品字数等牵着鼻子走。网络文学行业的发展不排斥商业逻辑,但并不意味就要屈从盲从。那些披着商业运营外衣,唯点击率至上,将“流水作业”代替原创,夹杂色情、暴力、媚俗等“精神鸦片”的行为,只能是自我陶醉的泡沫,泡沫消散,未来将难以为继。
事实上,网络文学目前急需构建一种成形的社会逻辑。内容扎实、笔触精致,关注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关怀人的生命和心灵,好的作品各有其出彩之处,但没有一种出彩是以抛弃文学作品应有的正向社会意义得来的。
今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网络文学出版服务单位社会效益评估试行办法》,通过客观指标和量化标准对网络文学进行社会效益考核。有了指挥棒,还需自念紧箍咒。对于网络文学创作者而言,理应在行业飞速发展的大潮中少一些浮躁逐利、多一些伏案定力,转变唯点击量、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回归对所处时代和生活本身的关注。唯有如此,网络文学才能在量的高原上继续打造质的高峰,让更多作品走进人心。
(摘编自《莫让网络文学被资本绑架》,2017年 11月 17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实类题材网文读者有强烈的分享意愿。超半数的读者会直接推荐给周围的人;近半数读者会以打赏投票等方式让作品排名前列,间接推荐给更多的读者。
B.现实类题材小说独有的生活感和代入感,容易让读者产生更多共鸣,因而这两个选项的占比最高,均超过六成。其次读者也很看重情节的曲折、新颖。
C.近四成的现实类题材网文读者会为喜爱的作品撰写书评,甚至会有少数读者进行同人创作,可见便捷的网络交流平台已经让读者成为网络文学的再创作者。
D.网络文学创作更面向读者。推荐、投票、打赏这些阅读之外的相关行为,或者对作品类型进行评价都意味着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将网络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相比,分析了它的艺术特点,也指出其在创作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破解之道。
B.材料一和材料三立足于网络文学的发展,都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必须立足于向读者传递正向的社会价值观念。
C.大多数现实类题材网络文学读者希望故事背景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真实感,这正是读者对网络文学时代性的要求。
D.《网络文学出版服务单位社会效益评估试行办法》为网络文学的社会效益考核制定了客观指标、量化标准和奖惩方案,是创作者的指挥棒。
E. 随着网络文学市场与影视、游戏等众多娱乐市场的结合,网络文学体现出巨大的营销价值,因而创作者应更加看重经济效益。
【小题3】网络文学的商业运营是一把“双刃剑”,创作者们如何在商业化和艺术性中间找到平衡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1944年,敦煌研究院的前身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这标志着敦煌石窟从此收归国家保护、管理,结束了任由自然风雨侵蚀、人为盗劫破坏的历史。如今,敦煌研究院已发展成为国内外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遗址博物馆、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研究中心、国际敦煌学研究基地。
坚守莫高窟60多年的资深文物研究保护专家孙儒涧近日回忆起敦煌石窟保护七十载的往事,他说1947年他初到敦煌时滴水成冰的寒冬滋味令他记忆犹新。同时,吃水困难、缺衣少食等极为恶劣的生存环境也曾成为他坚守的困扰。“但敦煌文化的感召实在令人难以抗拒。”
(摘编自冯志军《敦煌石窟保护七十载:文化感召下的坚守》)
材料二: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提出,任何一个物质到一定时候都要转化成另一种形态,敦煌的“消失”不可阻挡。敦煌的保护者和研究者希望延缓敦煌衰变的速度,让它能够比较长久地留下来。
“保护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为这些壁画、彩塑是一些泥巴、草、矿物颜料、动物胶制作出来的,都是非常脆弱的,总有一天会消失。我们的保护就是要和时间‘赛跑’。”王旭东说。
王旭东告诉记者,敦煌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好文物本体,还要将文物的信息、环境真实完整地保存下来,这需要付出很大努力。
壁画空鼓、起甲、崖体风化、坍塌……自然或人为因素都给文物造成一定的损伤。经过几代“敦煌人”的努力,文物的病害得到了控制和改善。现在,敦煌文物保护中,起甲壁画修复、壁画脱盐、空鼓壁画修复等保护流程都形成了规范,敦煌从抢救性保护逐渐过渡到预防性保护。
据了解,目前敦煌的预防保护包括安全防范、监测预警、数字化三个方面,并建立了世界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和“数字敦煌”系统。
“在多年的保护实践中,我们意识到,日常的管理、监测、维护比主动干预更重要。”王旭东说,敦煌所有开放洞窟和重要洞窟都安装有传感器,用以监测莫高窟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变化,包括温度、相对湿度、二氧化碳,定点定时监测大气颗粒物和微生物活动等,并实时传送至监测中心,一旦发现相关指标超过阈值,这个洞窟就将暂时关闭。
(摘编自童方《敦煌研究院院长:敦煌石窟保护在和时间“赛跑”》)
材料三:
敦煌石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
备受全球瞩目的“数字敦煌”项目已悄无声息的将敦煌石窟带向全球各地,普通民众用手机亦可畅游藏于“深闺”的绚丽洞窟。
“数字敦煌”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把藏经洞文物与莫高窟数字资源结合在一起的前景令人鼓舞。比如:所有资源都免费公开的国际敦煌项目渐显成效,法国国家图书馆把所有馆藏敦煌文献的数字化成果捐献给了敦煌等。
(摘编自冯志军《敦煌石窟探全球共享海内外众议“数字敦煌”发展》)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之前,对敦煌石窟的保护一直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自然和人为因素都破坏过石窟。
B.王旭东认为经过几代“敦煌人”的努力,对敦煌石窟的保护已开始从抢救性保护往预防性保护过渡。
C.敦煌石窟文物的制作原料多是泥巴、草、矿物颜料和动物胶等,这种文物本身的特殊性,使得保护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
D.数字敦煌工程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手机、网络,使敦煌文化走向普通大众、走向世界,实现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交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敦煌石窟得以保护,离不开像孙儒涧这样因受敦煌文化魅力感召而来的研究保护专家的不懈努力。
B.敦煌的预防保护包括安全防范、监测预警、数字化三个方面,并建立了世界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和“数字敦煌”系统。
C.敦煌文物保护的经验告诉我们,较之于文物本体保护,文物的信息、环境的保存更要重视与加强。
D.数字敦煌工程的成果之一是法国国家图书馆把所有馆藏的关于敦煌的文献成果捐献给了敦煌。
【小题3】根据材料,概括目前对敦煌石窟的保护途径。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传统美学所讲的“意象说”主张“美在意象”:美在“象”外之“意”,言外之情。任何一件美的文艺作品,其本身或为声色,或为言词,都是有“象”的(“在场的东西”)。能体悟到“象外之意”“词外之情”,就是一种美感。此种美不是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深层次的意境美、精神美。

“意象说”突破了美在声色之类的局限性,深刻地揭示了美之为美的本质内涵,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也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但为什么要深入象外,才能达到此种美的境界呢?“意象说”没有做论证。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件美的作品,都是作者凝聚了作品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的结晶。这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说得通俗具体一点,就是指形成作品本身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我们对一件作品的欣赏,不过是把凝聚在作品这一点“在场的东西”中无尽的内涵(“不在场的东西”)展现在想象中,点点滴滴地加以玩味;不过是回归到形成作品的母源,从母源中,我们对作品获得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从而产生了一种满足感。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的愉悦”“美的享受”。这种愉悦和享受不是感官的娱乐或感性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

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为什么能引起美感?“山河在”是一点在场的东西,但形成此“在”之背后的东西,则是什么都“不在”。正是这什么都“不在”构成这“在”的内涵(此即司马光的解读:“‘山河在’,明无馀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我们欣赏这诗句时,就回归到这“在”的母源——什么都“不在”,自然备感凄凉。但这里的凄凉绝非现实生活中的凄凉可以比拟,它是审美意义下的凄凉,它超越了现实生活中凄凉的现实性,引发了欣赏者一种对“在”的内涵的醒悟,这种醒悟就定审美的愉悦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凡·高的画《农鞋》,为什么能引起人的美感?海德格尔做了生动的说明:是农鞋这点“在场的东西”引发观赏者回归到了其背后一系列“不在场的东西”——农夫为了面包而日日夜夜地在崎岖的道路上奔波,一年四季风风雨雨对农夫的摧残,以至社会的贫穷、落后、不公,等等,这些都是构成农鞋上几个破洞的母源。观赏者正是从这一回归中获得了某种醒悟,从而也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我们经常爱用“玩味无穷”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对一件优秀作品的欣赏。“玩味”之所以能达到“无穷”的地步,其根源就在于隐藏在作品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

中国传统文化重含蓄之美,其实就是把作者的情或意隐藏在作品的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让鉴赏者自己去领会、体悟,从而获得一种醒悟的满足感。

(摘编自张世英《美是“玩味无穷”的精神愉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艺作品的作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把形成作品本身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凝聚成结晶,创作出美的作品来。
B.“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不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外之“意”,言外之情。
C.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在今天仍然有价值,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D.如果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那么这个作品欣赏起来就可能给人一种“玩味无穷”的感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始揭示了“意象说”的内涵,并指出意象之美是一种深层次的美。
B.文章第二段点出了“意象说”存在的局限性,同时强调了其对中外美学的价值。
C.文章第三段中,作者解释了要深入象外才能达到深层次的美的境界的原因。
D.文章第四段举中外艺术作品的例子,进一步阐明了审美活动的实质,就是回归作品的母源,获得醒悟,产生一种满足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入到美的作品的“象”外之“意”中,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即感受到“美的愉悦”“美的享受”。
B.有些美的作品中的凄凉与现实生活中的凄凉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前者具有审美意义,使欣赏者产生审美的愉悦感。
C.欣赏作品时,能够获得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这“原来如此”就是指回归到形成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上。
D.《农鞋》画里的农鞋上的几个破洞,之所以能使观赏者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是因为“象”外有“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城市是多样异质文明空间化聚集、结构化整合的结果,城市与文明共生。文明多样性主要指以城市为场域为核心的社会领域与社会功能的专业化分划及其空间共在,即专门化、专业化的管理、宗教、谋利、交易等功能在城市中或者以城市为中心的多样共存。
城市的重要功能是满足人的多样需要,一个成功的城市,首先是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安全、发展、宗教等需要的所在。在科特金看来,考察成功的城市,“有三个关键因素决定了这些城市的全面健康发展,即地点的神圣、提供安全和规划的能力、商业的激励作用。在这些因素共同存在的地方,城市文化就兴盛;反之,在这些因素式微的地方,城市就会淡出,最后被历史抛弃”。一方面,人的多样需要会催生多样的城市、多样的文明;另一方面,多样的文明、多样的城市又会进一步生成人的多样需要。
文明多样性对城市的生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城市是对已有多样文明的聚集,多样文明在城市中会发生碰撞、竞争、融合、整合,并可能进一步多样化。韦伯认为,多样性是城市之所以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条件。在他看来,以不断发展的分工为特点的经济多样性,是推动城市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社会从道德社会、礼俗社会向理性社会、法理社会转换的重要力量。在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帕克看来,以多样性为特点的城市在为人们带来机会、为人们提供更多自由空间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分离,并放大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
从文明多样性这个维度揭示城市性离不开对文明本身的历史反思、哲学批评。这种以多样性为目标的研究,对推翻当代帝国霸权以及影响仍然深远的帝国思维、霸权思维当然意义重大。但问题在于,人类历史、世界文明史、世界城市史,是否仅仅是一部文明多样性的历史?把不同文明的平等性单纯地等同于文明的多样性,是否符合历史本身?是否会导致新的问题?我们认为,城市性研究、文明性研究应该深层化。对城市社会研究而言,一方面,需要对文明多样性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揭示多样性本身的结构、本质、转换;另一方面,在揭示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的同时,也需要从城市哲学与文明批评史的角度,具体揭示城市社会的文明共同性,揭示城市社会作为地方共同体、区域共同体、全球共同体的特点、趋势和走向。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样异质文明空间化聚集、结构化整合就产生了城市,城市与文明共生。
B.能全面满足人的安全、发展、宗教等需要的城市必然是一个成功的城市。
C.文明多样性体现为管理、宗教等功能在城市或以城市为中心的多样共存。
D.韦伯和帕克都认同文明的多样性是城市的特点,对社会发展有积极影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探讨城市社会与文明多样性的关系后,指出文明共同性是发展的必然。
B.文章第二段运用引用论证,详细阐述了文明多样性对城市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C.文章第三段分析了文明多样性对城市的生成和发展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D.文章以城市功能的多样性为前提,从专业化、专门化两个维度论证文明多样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考察成功城市的三个关键因素中的其中一个式微,城市就会淡出,城市文化也随之消亡。
B.揭示城市社会的文明多样性、共同性及特点、趋势和走向,是深入研究城市社会的组成部分。
C.如果地点的神圣、提供安全和规划的能力、商业的激励作用等因素共存,城市文化就会兴盛。
D.人类历史、世界文明史、世界城市史,既是文明多样性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文明共同性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