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①所谓书法结构的美,就是字形的结构如何能反映出现实中各种事物形体结构美的问题。汉字虽然早已不是原始的象形文字了,但由“象形”发展而来的汉字形体,却仍具有造型的意义,形象的艺术。字的结构之美离不开五个方面,即平正、匀称、参差、连贯、飞动。
②一要平正。它是书法形式美的一个基本要素。它能给人以磁定感、舒适感和完整感。书法与人的一般审美心理相一致,人通过社会实践,逐步形成这样的审美观念:整齐为美,芜杂为丑;秩序为美,混乱为丑。所以自古以来的书法家们都十分强调字的平正,西晋书法家卫恒在《四体书势》中指出写隶书要“修短相副,异体同势,奋笔轻举,离而不绝”。
③二要匀称。就是字的笔画之间、各部分之间所形成的合适感、整齐感。一般地说,字的匀称只需注意实线的疏密长短适当便能达到,但书法家还常从无实线的白处着眼来使黑白得宜,虚实相成,这叫“计白当黑”。
④三要参差。事物还以参差错落为美。在书法方面,即使是法度较严的隶书、楷书,也强调结字、布白要有参差错落之美,书法的平正、匀称与参差错落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并非如此,平正、匀称是常,是法,讲的主要是结字的基本要求;参差错落是变,是势,讲的主要是各部分的灵活奇巧之美。写字不能光讲常和法,那样得不到生动活泼的书法形象;写字还要讲奇变,那样才能得到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品。
⑤四要连贯。指一字的笔画之间,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照应、映带,甚至要衔接在一起。连贯能使字的各部分更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唐太宗李世民在王羲之传论中对连贯所造成的书法魅力作了这样的表述:“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这里的“若”字,就是说线条不是真断,绝对的断,而只是“若断”。王羲之善于运用创作和欣赏中的一个审美原理:艺术品在“似有若无”之间能表现出最大的美。
⑥五要飞动。这是书法具有活泼形象的最重要方法。不但能创造出静态的美,还能生成动态的美,似乎还看到生机勃勃的有生命之物,听到旋律美妙的乐声,生成种种联想和想象。艺术动态美,往往要胜过静态美。
⑦在中国书法里没有孤立的线条和结构,一切都是有机的结合,一切也都是互为因果而存在着。在研究线条美时也不应忽略精神、情感的价值所在。它们是互相区别而又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一个字的造型,都离不开这两个基本要素,而且这两个要素又不是孤立地存在的。
(摘编自王娜《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今天我们所写的汉字是由“象形”发展而来的,所以汉字形体仍具有形象的艺术。
B.书法中字形结构包括平正、匀称等五方面,它们反映着现实中各种事物的形体结构特点。
C.书法创作者只要能将实线的疏密长短把握恰当,就能使其书法作品形成整齐感,达到匀称美。
D.所有字体的书法都要讲究参差之美,特别是隶书和楷书,更要求结字、布白体现出参差错落。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证,使行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论证更加严密。
B.文章开篇就点明全文的论述对象——书法的结构美,统领了下文论述的主要内容。
C.文中引用西晋书法家卫恒在《四体书势》中的话,论证了“平正”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性。
D.主体部分采用由次要到主要层层递进的方式对汉字的“结构美”展开论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要创作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书法作品,需处理好平正、匀称与参差错落之间的关系。
B.王羲之将“似有若无”的连贯运用得极为成功,这从李世民在王羲之传论中的相关评价里可以看出。
C.飞动能使书法变得活泼形象,突破书法的静态美,从而达到一种充满艺术生命的动态美。
D.所有的书法都需要线条美,而优秀的书法作品里面还蕴含着书法创作者的精神和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6 07:36: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荷

严阵

①自从北京下过第一场雪,我就一直思念着日坛公园那一池清荷。

②记得,夏天那时候,它给我的是一个梦,一个粉色、绿色和淡淡的青色濡染于一体的梦。没有风的时候,无数的粉色和无数的绿色,在水下阳光的间隙,形成了一点又一点一片又一片晶莹的多层次的令人无法言喻的静美;而当清风吹过或骤雨来临之际,它又会在坚挺而又柔韧的舞动中,将无数变幻莫测的缤纷色彩洒满池塘。每当这种时候,我便会感觉到:我面前的荷塘,不仅仅是一个荷塘。我面前荷塘里的荷花不仅仅是一池荷花,而是透过荷塘透过荷花,等待人们去发现去领悟的某些尚不为人所知的东西。

③因此,我每去一次荷塘,便陷入一片沉思中。

④我越来越感觉到:荷塘中的每一株清荷,它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每一个含苞待放的蓓蕾,都有着一个自己的故事:它们都有自己的日日夜夜,都有自己的朝朝暮暮,都有自己的霜痕和雨迹,都有自己的风节和情愫。

⑤我越来越感觉到:虽然经历了阳光,深得阳光之明媚,但它并不张扬,并不招摇。虽然经历风雨,深知风雨之深浅,但它却从不陈述,从不倾诉。面对五光十色车水马龙的世界,它选择的仅仅是一种淡出的沉默之美。

⑥有谁能真正懂得荷在沉默中给世人带来的这种犹知未知的意念呢?在它香艳满塘时,人们便争相跻身于它的花间,掠它之红,以红本身;人们便争相探身于它的叶下,借它之绿,以绿自己。也许正因为如此,几场秋风秋雨过后,昔日的荷塘边,便再也不见借助荷花之美去美化自己的那些过客了。

⑦也许正因为游人的疏离,所以,每一年雪后,我总会想着日坛公园的那个荷塘,我想亲眼去看看它繁华凋尽之后的那种美,我想看看它金色的荷茎上依然高高擎着的那些莲蓬,看看它在雪中构建出的那些孤高的姿影,看看虽然碧绿落去但却依旧恋着它的那一池清水,看看那些继远去的游人悄然而至的似乎正痛惜地护着它的那些温柔的微笑的残雪。我想,在这种时候,它一定会给我带来另一个梦,一个在世事沧桑中用强劲不屈的笔触书写着自我的梦;一个虽然萧疏于雪霜之下却照样保持着灵魂的梦;一个坚信在未来的某些日子里,能够不负一池清水,重新以一个花团锦簇的世界使人重又耳目一新的梦。

⑧几年过去了,重又秋风,重又雪后,我一直没有机会再到日坛公园。也曾匆匆通过车窗,从公园门口向里张望,但却一次也没有见过荷塘的影子。

⑨又是一年,初雪过后,恰逢天晴日明,我忽然想起我该到日坛公园去看看曾经把毕生芳华默默地倾注于早已将它忘却的忙忙碌碌的人世的那一池荷花了。可是当我终于如愿以偿来到那个荷塘边上的时候,出现在我面前的一切却使我失望了。这个旧时的荷塘里,除了一池清水和几点残雪之外,已经没有荷花的踪影了。

⑩诚然,我选择这个时候来,并非是为了看荷的绿叶和红花,而是为了看看荷在雪中的景象。我想寻求美在被众人忘却之后却依然存在的那种美,那种常常容易被别人忽视但却在灵魂中依然坚守的那种超俗之美。但令我失望的是,我没有在日坛公园的荷塘里看到荷花的美,我看到的仅仅是雪后荷塘里显得一片疏寂的水面上几片飘落的柳叶。原来,为了保持公园的整洁,入冬以来,工作人员已经把所有的残荷都清除了。

(11)此时此刻,我站在空空的荷塘边,静静地望着那一池清水,不由想到人生,想到世事,想到很多过去的人、过去的事,想到眼前的人、眼前的事。为什么我们还停留在只承认红花之美和绿叶之美的那个审美层次上呢?为什么我们还不知道那些历经风霜渐渐老去但却依然存在的残荷,那些依然伫立于风前,昂首于雪中,匍匐于冰下的残荷,也是一种美呢?

(12)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万籁俱寂中,这不也是一首诗吗

(13)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黑白辉映下,这不也是一幅画吗

(14)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不移不避,不离不弃,这不也是世上能够发人深思的一景吗

(15)我们应该知道:从盛开到凋零,荷在向世人展示着从外形之美升华到精神之美的整个过程。

(16)我们应该知道: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美丽是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衰老的。

(17)因此,我希望:当明年雪后,再来日坛公园的时候,我不但能看到雪,还能看到雪下荷塘独有的那种发人深思的美景。

(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3月2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拟人、排比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B.文章第六段批评了“借荷美己”的现象,作者认为“借荷美己”者停留在欣赏外形美的审美层次上,不知道深层的精神美。
C.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谈古论今,托物言志,旨在表达坚守风节,不因岁月流逝而衰老的人生期许。
D.作者通过对夏日清河和雪后残荷这两种生命形态的描写、怀想与思考,抒发了对荷的外形美,尤其是精神美的赞美。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小题3】文章以“清荷”为题,但却略写夏日“清荷”,详写雪后“残荷”。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学必须严谨,科普无须严肃。2017年,科技类综艺节目迎来“小爆发”,化高冷科技为电视语言让科学知识变得有声有色、逐渐培养、形成了固定的收视群。然而,新鲜感和第一波热度过后,人们发现,叫好又叫座”之难使不少科技类综艺节目陷入尴尬境地。

但科技确实是综艺创作的“富矿”。如何让“不食人间烟火”的科技类综艺节目飞入寻常百姓家?复杂的原理、专业的实验、陌生的装置……当这些出现在眼前时,你是否想立马换台?科技元素的可看性不强,基因解码、柔性电子技术等生僻词汇也会令观众听而却步。因此要想吸引观众、持续调动观众积极性,必须要给“科学”加些料。开拓科技类综艺节目这一蓝海,不仅要展示科技这一“面子”,更要提升温度这一“里子”,将科学与情怀、梦想,与人们的生活相结合,让科技有“人气儿”、有“人味儿”因此,一档科技类节目不仅需要充实的内容将节目装扮得更有意义,更需要接地气的讲述和呈现,让节目真正走进百姓的内心。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摘编自《百家号》

材料三:

曾经有学者将科技类节目比喻为“砸石头”节目,与已经受到市场认可的节目类型不同,内核较硬的科技类节目不但“难啃”,并长期处在“投石问路”的状态。只是,这又冷又硬的“石头”今年以来已被悄然投出多次——《我是未来》《加油!向未来》《机智过人》《未来架构师》《极客智造》等多档科技类节目密集地与观众见面,并渐渐形成良好口碑,有了固定的收视群。节目没有单纯地将晦涩公式或是深奥实验搬上舞台,而是更多地通过对最新科技成果案例的展示,以及对前沿科技理念的生动演绎,掀开当代科技神秘面纱的一角。科学精神随着节目通过荧屏广为传播,难怪科技类节目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看好,成为综艺节目又一片蓝海。

“用大众创新的电视综艺手法,让科学知识、科技科普融入现代主流传播中,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涛院士对某期科技类节目的点评,也道出了揭示科学之美、展现科学精神的节目得以热播荧屏的可贵。

(摘编自《文汇报》)

材料四:

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的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进一步强化电视上星综合频道的公益属性和文化属性。鼓励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在黄金时段增加公益、文化、科技、经济类节目的播出数量和频次。顺应政策要求和大众的高品质精神需求,原创科技类综艺逐渐开始发力,将成为继文化类节目之后,电视荧屏上的又一股“清流”,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在明星真人秀大行其道的当下,制作与发行具有强烈专业性、权威性、思辨性的科技类综艺是对电视工作者的艰巨考验,并不是说投入了便可成功,但毋庸置疑的是,科技类综艺相比娱乐综艺而言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国家广电智库发布的数据显示:从受众构成来看,文化类、科教类节目已经成为电视吸引年轻受众的关键力量,而且对于大学及以上程度的观众更县吸引力。

(摘编自《看传媒》)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拓科技类综艺节日要“面子”“里子”兼顾,有意义有意思兼顾。材料一以生动的语言表述了这一看法。
B.材料二图表显示,科技类节目中融入了诸多元素,其中“实验”和“对抗”元素是主流,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元素。
C.没有公式与实验,《我是未来》《极客智造》等科技类节目创新融合综艺手法与科技知识,巧妙展现科技精神。
D.科技类综艺节目相比娱乐类综艺节目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能吸引高素质观众,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扶持有助于其发展壮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析了科技类节目面临的现状,科技类节目虽暂时遭遇尴尬,但如果开拓得当,前景还是会一片光明。
B.材料二显示,科技类节目中有一些娱乐性的元素,如“游戏”“情景剧”等,表现了科技类节目对吸引观众的看重。
C.材料三引用权威人士的话,指出科技类节目成为综艺节目又一片蓝海的事实,并揭示了其热播荧屏的主要原因。
D.材料四从国家宏观调控的层面,指出科技类节目将迎来新一轮春天的政策背景,这是科技类节目发展的大环境。
【小题3】怎样让科技类节目火热起来?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中国诗人为何只向西看

鲁枢元

①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诗人如海子、苇岸,当他们谈起自己追慕与效仿的诗人时,可以说出长长的一排: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荷尔德林、惠特曼、爱默生、纪伯伦、普希金、叶赛宁、济慈、雪莱、黑塞以及米什莱、赫德逊、列那尔、普里什文等等,却很少提起自己国度的传统诗人。苇岸曾坦诚地承认:“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学,一直以来未能进入我的视野。”海子更是绝情地说:“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

②这里我不想责备年轻诗人的偏激,我只是为我们中华民族诗国疆土的沦丧感到悲哀。是什么原因使我们最有希望的诗国传人竟翻越一道道异国语言的障碍“皈依”到大洋彼岸的诗人行列,而对于自己的诗歌传统竟不置一顾甲

③以中国古代伟大诗人陶渊明为例,时至今日,陶渊明的世界影响,主要还在汉文化圈内,至于他在西方国家的流布与影响,却查找不到过多的记载。20世纪以来,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很不平衡。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文化经过近百年严厉的自我批判已几近干涸,而西方现代文化却如太平洋的海啸一般汹涌而来,几乎淹没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地。

④中西文化的阻滞与隔膜只能是一个历史阶段的遗憾,就其作为共同的人类文化而言,交融、互补才是必然的,文学更是如此。即便从陶渊明西方接受史的点滴文献中,也可以感觉到这一点。

⑤20世纪2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看到了年轻的中国留学生梁宗岱翻译的陶渊明的诗篇,在随即给梁宗岱的信中写道:“你翻译的陶潜诗使我神往。不独由于你的稀有的法文知识,并且由于这些诗歌的单纯动人的美。它们的声调对于一个法国人是这么熟悉!与我们古代土地上升上来的气味是同样的。”接下来,法国印象派诗人瓦雷里在为梁宗岱《法译陶诗选》一书撰写的序言中写道:“试看陶潜如何观察‘自然’,他将自己融进去,参与进去,……有时像情人,有时像多少带点微笑的智者。”陶渊明就是“中国的拉封丹和维吉尔”。美国的陶渊明研究虽然起步较晚,陶渊明作为一位历史人物,却被色彩浓重地写进教科书中,将其描绘成一位“不一般的中国农民”,一位喝酒、吟诗、将理想寄托于世外桃源、陶醉于简单田园生活的诗人。新近,一位叫马克·艾尔文的美国汉学家更把陶渊明归于“生态保护主义者”的行列。

⑥东方古代诗人陶渊明的自然主义哲学与田园式的回归诗学其实不难在西方文化界找到知音。如果稍微深入地加以探究,我们将会发现,在对待“人与自然”这个元问题上,中国的陶渊明与西方的某些先哲总是操持着共同的语调。如古希腊时代的自然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以往国内学界常把伊壁鸠鲁说成一位享受主义者,其实他追求的享乐主要是精神上的平静和谐,这恰与陶渊明是一致的。伊壁鸠鲁哲学的核心也是顺从自然,主张简朴、清贫的田园生活,“贤人应当喜爱田园生活”,“宁静无扰的灵魂既不扰乱自己也不扰乱别人”。

⑦依我看来,海子,苇岸这些被誉为“麦田诗人”、“大地诗人”的年轻一代文学家,无论如何也应该更钟情于自己民族的自然主义诗人陶渊明吧。因为在“简化生活”、“蔑视金钱”、“景仰朴素”方面,陶渊明不是更早、更近、更好的榜样吗?然而我们这些20世纪后期的诗国骄子始终没有把视线投注到陶渊明身上。如今,自然之死的进程在我们的国土正极速蔓延,诗人的声音依然微弱。海子死了,苇岸死了。更加不幸的是,那位在一千六百年前去世的陶渊明在今天也已经再度死去,而且是在年轻一代诗人的心目中死去的。

(节选自2012年10月13日《文汇报》)

【小题1】概括第①段大意。(25字以内)
【小题2】⑴选择最合适的标点填入第②段甲处:A感叹号    B问号
⑵简要说明这样选择的原因。
【小题3】第⑤段作者以罗曼·罗兰及瓦雷里的文字为例意在(    )。
A.说明陶渊明的诗歌令西方作家神往。
B.说明陶渊明是一位生态保护主义者。
C.证明中西方文化交融互补是必然的。
D.证明陶渊明在西方还是颇有影响的。
【小题4】简析第⑥段的作用。
【小题5】第⑦段加点词“死去”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小题6】结合本文,推断当代中国诗人“只向西看”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老房子余开泰

傍晚,母亲打来了电话,说拆了一半的老房子终于被雨水冲垮了,院子里只剩下一堆红土。

六年前,父亲从医院回来对母亲说:“我要建一栋新房子!”母亲一愣:“我们哪来的钱呢?”父亲说:“我这病怕是治不好了,我还有一个愿望没有完成。那就是为你建一栋新房子,当初结婚的时候我就答应过你的!”

那时家里住的房子是爷爷二十多年前建的。是一栋土砖房,有四个房间,一个客厅和一个厨房。虽然已经过了二十多年,爷爷也已经去世,土砖房的墙上也有了一些黑色的印子,甚至有些地方还开了裂,瓦楞上长满了野草,窗棂也被某些小动物啃啮过,但是在村里依然没有落伍,可是现在父亲却坚持要把它拆掉。

母亲沉默了,扎竹扫帚的速度越来越快。

老房子被推倒了,工人们挑来了一担担红色的泥土,板车运来了一堆堆沙石、瓦片和木头,院子里一派热火朝天。

一个月后,房子就建好了——那是一栋两层的土坯房。父亲还请人在墙壁上刷了一层石灰。乔迁宴上,父亲开心地陪客人们喝酒,父亲过去从不喝酒,但那一天他喝了很多,母亲一直在厨房里忙碌,我看见她的眼角挂着泪珠。

半年后,我考上了省城的大学,妹妹也考上了高中。而父亲的病更严重了,严重得已经没有办法去外面打工,只好呆在家里帮母亲没日没夜地扎竹扫帚。

毕业后,我在老家县城的一所中学担任高中语文教师。后来,我认识了女朋友小莉——一位漂亮的幼儿园老师。

元旦放假,我邀请小莉来到了我的老家。小莉说,老家就像一幅水墨画,漂亮极了!不过就是上厕所有点不太方便。

临走时,我对父亲说,我要在老房子旁边建一栋新房子。母亲有些担心地说,如果建一栋新房子我们家就有了两栋房子,按照一户一宅的政策,多余的一栋房子就会被政府拆掉。父亲一愣,嘴角蠕动了几下,接着沉默了。

轰隆轰隆的挖掘机开过来了,大卡车也从远方运来了一堆堆沙石、砖头、水泥和钢筋。工人们砌墙的砌墙,搬砖的搬砖,一个多月后,新房子就建好了。

那是一栋三室两厅,两层半的小洋楼。我们又请来了装修师傅,在房子里装上了水电,刷上了乳胶漆,贴上了瓷砖,铺上了大理石。

寒假,我和小莉结婚了,我们搬进了新房,父母、妹妹也搬进了新房。我们一家人住在新房子里,其乐融融。不过母亲每天都会陪父亲去旁边的老房子里走一走,看一看。

寒假过去了,学校开学了,我和小莉返回了县城。

周三的下午,母亲焦急地打来了电话,她说村里开始拆空心房、危房了。

父亲的病越来越严重,周六我接他去县城的医院看病。医生悄悄地对我说,父亲的病已经到了晚期,没法治了。

回来的时候,父亲一直盯着村口那些被拆的房子。我知道,父亲是在担心家里的老房子。

又是一个周三的下午,母亲带着哭腔打来了电话,说挖掘机已经开到了我们家,老房子就要被拆了。我赶紧叫上小莉一起回家。

老房子的周围站满了人,挖掘机就停在院子里,几位乡干部正在和我父母宣讲政策。乡干部说农村只允许一户一宅,我们家有了新房子,老房子就应该拆掉。挖掘机喘着粗气开了过去,“咔嚓”的一声,老房子的屋顶就被掀掉了,房梁、檩子、瓦片洒落得到处都是……

父亲像疯了一般地扑了过去,抱着墙壁一动也不动,任凭瓦砾砖块打在身上。父亲像一只巨大的蜻蜓钉在荷叶上,捍卫着自己的领土,又像一只发怒的母鸡,张开着翅膀护卫着未成年的幼崽。

挖掘机停了下来,母亲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哭着对乡干部说,父亲的病已经到了晚期,挨不了几天,剩下的墙壁就过一段时间再拆吧。

挖掘机喘着粗气走了,父亲坐在墙根下久久不愿离开。

晚上,母亲喂父亲喝了一小碗粥。喝完粥,父亲让我打着手电陪着他去老房子里转一转。

老房子的屋顶被掀掉了,房梁、檩子、瓦片散落得到处都是,月光穿过屋顶,斜斜地照在老房子里,散落在地上的房梁、檩子、瓦片泛着惨白惨白的光。父亲蹲下身子,抚摸着散落在地上的房梁、檩子和瓦片,就像过去抚摸我和妹妹的头一样,充满了柔情。

父亲头痛了一个晚上,天亮的时候就离开了我们。

今年的雨水特别充沛,秋雨一下就是十几天,门前的柿子树、酸枣树上的叶子都掉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在风雨中摇来摇去。

母亲说昨天晚上,风雨大作,大概凌晨两三点钟的时候,院子里“轰隆”地一声巨响。第二天起来一看,老房子不见了,院子里只剩下一堆红土。

(选自余开泰《红土地上的骆驼》,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处写到父亲的病,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对塑造父亲的形象、母亲的形象起着较大的作用。
B.文中划线处的环境描写既暗示人物悲伤难过的心情,也为下文老房子的坍塌埋下了伏笔。
C.父亲拆掉老房子建新房子,我在房子旁边建新房子都是为了实现结婚时对妻子的承诺。
D.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而在趋于平和的叙述中,仍能感受到“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小题2】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是如何展开叙述的?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林天宏)
①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的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②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③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梁思成?“她答道。
④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⑤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诚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有志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
⑥“朱启钤是中国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道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⑦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⑧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
⑨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
⑩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
摘自2006年5月2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注 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叙述了朱启玲在古建筑研究方面几件鲜为人知的事,从正面肯定了他的历史地位。
B.文章提到了朱启玲1915年就开始主持北京市政工程建设工作,意在说明他才是改造北京旧城的“第一人”。
C.文章些朱启玲为营造学社请来当时最优秀的学术界精英,体现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
D.朱启玲完全以一己之力,直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了营造学社的筹划和创办。
【小题2】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