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中国电影史上,《流浪地球》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作品,它选择用中国智慧改造世界、拯救世界,对人类命运和地球未来作深刻思考,通过表现生命与死亡、希望与绝望来反映科技与使命、道德与伦理。很多观众看完《流浪地球》最直观的感受是:太空何其广袤,人类如此渺小。恰恰是生命的速朽与有限,为人类追求不朽提供了永恒的意义。唯其如此,科技从物质层面、哲学从精神层面为人类预期了更加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未来。

文学艺术离不开生长的土壤,科幻电影也不例外。《流浪地球》看似异军突起,实则厚积薄发。诞生在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大背景下的这部电影,还“恰巧”产生于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到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再到2011年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成功,2017年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进入太空,中国不断向宇宙深处探索。 2019年年初,“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被世界称为“了不起的科技壮举”。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沃土。科技与科幻相结合,《流浪地球》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航天领域,也将无边的想象力放飞于广袤无垠的宇宙中。《纽约时报》就发现了《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联系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的时代背景,指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和科幻片领域都是后来者,但现在这种局面就要改变了”。

《流浪地球》的核心特质是将极致的想象力与厚重的现实相结合,对人类发展和未来命运始终饱含着深沉的关切。影片虽然最终拯救地球的仍然是科技和理性,但理性背后推动主人公行动的是强烈的情感和意志。父辈的牺牲,家园的情愫,普遍的人性与中国式情感,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拓展到更广阔的天地,与全人类甚至整个宇宙严密契合,成就了真正诞生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科幻”。很多国外影评人都注意到这部电影的“与众不同”,尤其是“不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的理念,是对好莱坞科幻电影叙事套路的突破,它将中国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融入对人类未来的畅想与探讨,拓展了人类憧憬美好未来的视野。

《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刘慈欣曾说,如果生在别的时代,自己可能不会成为科幻作家,翻天覆地的变化让现在的中国充满未来感,也促进了科幻小说的繁荣。显然,这是充满现实感的未来感,它从现实中来——源自中国经济日益繁荣的现实,源自中国科技实力、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现实——源自中国国力日益增强的现实。沐浴着时代的春风,中国科幻正在走近世界科幻舞台的中央,不断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美好。

(取材于钟声、李舫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现代科幻小说作家罗伯特·A·海因莱因指出:“几乎从所有科幻小说的简单定义中,都可以读到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的现实主义推测,它建立在充分的知识基础之上。”如果说基于时间的历史,所形成的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认同;那么,对于未来的科学幻想,则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智慧、勇气和希望。刘慈欣的文学著作《流浪地球》为同名电影的叙事提供了扎实的文本基础,原著超凡的文本创意及其所具有的民族性的人文精神,也为影片叙事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流浪地球》作为一部蕴含冒险与灾难元素的科幻电影,将地球作为一个巨大的“太空飞船”,带它逃离即将毁灭的太阳系,这一故事创意本身就在视点与想象层面,超越了一般好莱坞灾难科幻电影“人类文明终结论”的创作范式。同时,以人的主体能动性与创造力,以及个体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影片最核心的拯救视点。携带地球寻找新的家园,本身反映的就是植根于中国民族精神信仰的土地情结与家园情怀,是对好菜坞科幻电影最具影响的“文化与政治主题”“人类文明终结论”的超越。

正如美国文学研究家詹姆逊所言,“文化其实是讲故事”。叙事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文化在发生作用。因此,如何叙事反映出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与文化内涵。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呼唤英雄。英雄与拯救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中,已然构成一种“绑定”的关系。当“拯救”成为一种话语,甚至是一种文化权力之时,如何“拯救”,以及为何而“拯救”,就在精神指向层面成为一种文化的感召力量。《流浪地球》的“中国式科幻”拯救策略,所表达的不是英雄对故土、家园的抛弃,更不是“人类文明终结论”的悲观主义情绪,而是希望与自我牺牲精神。.它有别于好莱坞电影的拯救视点,亲情构成了人物戏剧性行动的内驱力,智慧和勇气在戏剧性进程中互为转化。科学的智慧赋予勇气以理性和意志,而勇气则借助科学的智慧彰显出极具创造性的力量。这其中,面对木星所释放出的灾难性强大引力,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化”的智慧与科学的智慧融为一体,超越了西方二元论中主体对客体的征服与构造,化不利为有利,化灾难性引力为拯救地球命运的反作用力,显然是构成拯救行动的重要因素。

如果说当代科幻电影的发展,体现出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那么其中既包括了一定的科技实力,更包括蕴含着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文化软实力。它需要利用语言的社会化功能,有效地建构一个故事世界,更需要塑造饱满的人物,呈现出个体人物的厚重感及其人性的光辉。因为,民族的精神信仰与文化内涵,直接反映在对叙事命题的意图表达与解释层面。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曾经指出,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

(取材于孙承健等人的文章)

【小题1】下列成语用来形容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有赖于中国科技迅速发展,最准确的一项是
A.异军突起B.厚积薄发C.与众不同D.翻天覆地
【小题2】下列词语在文中不是比喻文学艺术创作基础的一项是
A.土壤B.沃土C.广阔的天地D.时代的春风
【小题3】下列对“里程碑”式的电影作品《流浪地球》产生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
B.中国太空探索实现跨越式发展。
C.中国当代科幻电影后来居上。
D.中国当代科幻小说日益繁荣。
【小题4】下列对电影《流浪地球》所体现的“中国智慧”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人类的想象力拓展到宇宙空间。
B.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与全人类、宇宙契合。
C.传达了“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的理念。
D.中国独特的理念突破了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叙事套路。
【小题5】下列对好莱坞灾难科幻电影叙事特点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人类文明终结论”为创作范式。
B.以超级英雄拯救人类文明为拯救策略。
C.以主体对客体的征服与构造为文化内涵。
D.以塑造饱满的人物彰显人类的乐观与希望。
【小题6】材料一和材料二均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阐述了中国科幻作品的特点,且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写____,材料二侧重写,____。
【小题7】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后,假如你观看科幻影片,请解说你将从哪些角度进行观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0 06:40: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汗血马

魏继新

夕阳正在西下,苍茫的暮色给无垠的沙丘涂上了一层忧郁、凝重的昏黄,晚霞正在渐渐暗淡下去,几缕破碎的云丝被烧得通红后,又仿佛被沙漠里粗糙而夹着尘沙的戈壁风吹得骤冷,云丝变得像一块块冷却后的生铁在青黑中镶上了一层红边,使干燥的沙漠更显得荒凉而凄惨,呈现一派壮观的悲怆。但尽管如此,空气仍然十分干燥,使人嗓子眼儿里仿佛冒得出火来,所以,在汉子的眼里,那落日依然在使人眩目地燃烧着,使他觉得连呼吸也刺激得嗓子一阵阵针扎般疼痛。

汉子的头发已经有些灰白了,但短而粗糙的胡须却显示出他并未衰老,而正值壮年,只不过岁月的沧桑与坎坷过早地给他的须发涂上了一层白霜。汉子留平头,额头像石块一般坚硬,有几条刀砍斧凿般的皱纹横在其间。他面部轮廓分明,线条执拗粗犷,眼睛凹陷,带点儿凶狠、阴沉,与他做伴的,是一匹身架不高,但并不因风沙、干渴折磨而失去其矫捷神韵的枣红马。那马与他一起出生入死,相依为命,好几次在他昏迷时背负着他脱离险境。这一次,又是它,带着负伤的他日夜兼程地奔走了三天三夜,直到闯入茫茫戈壁,才摆脱了仇家的追杀。

马喷着响鼻,艰难地把腿一次次从深陷的黄沙中拔出,但尽管如此,它还是不时用劲拽着缰绳,助不愿再骑它的主人一臂之力,但它终归还是太累了。汉子心疼地拍了拍马背,终于找了一处背风的沙口,躺了下来,那马,便偎在他头前,用身躯替他挡风。汉子见了,艰难地一笑,对它报以感激。

月亮升起来了,戈壁变得苍白而神秘,一层忧郁的月光,镀在汉子和马身上,使他们看上去,犹如一尊正在渐渐风化的黝黑的泥塑。

汉子醒来时,烈日已高高地悬挂在荒漠之上。他已记不得闯进戈壁有几天了,只昏昏沉沉地被同样疲乏的马艰难地拽着走。偶尔看见被风沙掀露出的人兽的白骨。汉子嘴唇喃喃地动着,眼前不断出现许多幻象。他仿佛看见自己杀了杀害他全家的仇人,与弟兄们拉杆子杀富济贫的情景,也仿佛看见官家围杀了全部弟兄,还有他的媳妇玉茹,他要与官家拼命,玉茹却叫他一定要冲出去。他冲出去了,进了戈壁,却终于因饥渴难耐晕倒了。

醒来时马正嘶鸣着,用蹄把刀踢到他面前,又躺下来,把脖子对准他的脸。汉子一下明白了,马要他拿自己的血解渴。汉子眼里涌出了泪水,他抱住马脖子,缓缓拿起刀,但他没有割马,而是割了自己的手腕,血汩汩涌出,他把手腕对准马嘴。马似乎也明白了,舔了几口,便扭过了头,汉子看见马眼里也有泪水。他撕了条布巾,包住伤口,缓缓爬上马背,马站起来,艰难地向前走去,汉子却昏过去了。

不知过了多少个白天和黑夜,马一阵长长的嘶鸣声把他惊醒了,汉子迷迷糊糊地看见了一片绿地,而马也竭尽余力,艰难地奔跑起来,还出了汗。汉子用手一摸,闻到异味,拿到眼前一看,那汗中,竞带着血丝……

后来,汉子便在这荒漠中的绿地安了家,放牧着马匹牛羊。渐渐地,这儿变成了一块小小的绿洲,不少牧民也在这儿落了户。汉子的马不仅与他终身为伴,而且也渐渐繁衍成一群。只是,此马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但每汗必血,实非一般良驹矣。

于是,人们便呼那马为汗血马,尽心恤之,轻易不使其驰骋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超乎人的想象又在情理之中,极具艺术魅力。
B.第二段中,对汉子外貌、神态等的描写表明了汉子有过沧桑与坎坷的经历,性格粗犷。
C.小说采用倒叙的方式介绍了汉子和汗血马进入沙漠的原因,叙述的故事曲折而又引人人胜。
D.小说中有许多细腻感人之处,如“汉子眼里涌出了泪水,他抱住马脖子,缓缓拿起刀……汉子看见马眼里也有泪水”,写出了汉子对马的感激之情。
E.小说结尾表明马终于带领主人冲出困境,有了一个美满的结局,小说的主题也得到了升华。
【小题2】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讲述了汗血马和汉子的故事,表达了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见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棋里棋外

顾文显

“爱卿毕竟非是当年可比了。”皇上起身,拈了下浓密的胡须,有几分心疼,也有几分无需掩饰之得意。

师傅有些遗憾:“棋输一步。那个车丢得实在可惜。”皇上下棋,曾是他手把手教出来的,而今初登大宝,莫非是棋仗人势,棋风一下子就凌厉了许多。师傅开局还略占上风,但到僵持阶段,不慎被皇上抽掉一车,而后步步苦撑,直到败北。

尚高是个没品级的平民,这是头一回得以亲见师傅与皇上对弈。然而,此夜皇上高兴,竟然下驾到师傅府上,说要与师傅过三招。按规矩,尚高与师弟们都要回避的,可皇上说了一句话:“留一个在身边伺候的吧。”尚高便有了这个机缘。

但尚高这棋看得犯堵。

师傅是何等高超的棋手。师傅当年15岁便杀败过所有敢叫阵的棋手,所以得名“镇京都”。幸遇先皇爱棋,把师傅召在身边,再后来便让师傅为太子师。师傅如鱼得水,竭尽全力把太子调教成仅次于他本人的棋手。

登基后皇上国事繁忙,棋便下得少些,但只要有空闲,定召师傅手谈,皇上把象棋也称作手谈,那一时期,象棋的地位便盖过了围棋。师傅当仁不让,谦逊过后,君臣一番厮杀,师傅被送回来常常敲过三更。回来之后,师傅总是面壁思考,不断复盘,最后遗憾地摇头又昂首:“老了?我还不服气呢。”

这三局厮杀,虽是跪着观看,尚高这种境界的棋手已经历历在目,他暗自替师傅着急,心都要从嗓子眼里蹦出,师傅这是明明白白的昏招,若是换了他尚高,一定杀那得意忘形的皇上片甲不留!

师傅看出他的心结,扫他一眼:“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站着说话,自然不会腰疼!”

尚高只能点头称是。师傅如父。然师傅教诲过,为棋,当场不让父,举手不留情。师傅的对手是当今天子,他肯定是心有余悸,落子时不免手软,如此心境,焉得不败!

尚高默默期待,一旦有机会,他会替师傅把这正气扳回来。皇上怎么了?下棋嘛,又不是真的动刀动枪。

这一天终于让尚高等到。太监过来宣召师傅去侍弈,而师傅重病在床。太监又传旨,着昔日在旁伺候过一回的徒弟伴驾。

尚高踌躇满志地跟着太监进了皇宫。

这大半夜真是痛快淋漓呀,尚高杀败皇上两局,和一局。皇上盯 了他半晌,说了三个字:“好,好哇!”

回到师傅跟前,尚高眉飞色舞:“皇上又何足惧哉,你硬他就软。开始想占我便宜,徒儿也让他知道师傅是让着他的!”

师傅的脸惨白得如同身后的石灰墙。他沉吟良久,让尚高师弟们扶他坐起:“尚高,你赶紧换身衣服,混到城门附近。城门一开,即刻出城,从此更名改姓,不得再提‘棋’字!”

“为什么呀,师傅。不就下个棋嘛。”

师傅说,皇上日理万机,管的是国家大事,下下棋无非是歇息脑子,人家岂能天天如我辈等泡在棋谱里?你不知深浅,得意忘形,逞小人之势,已犯下欺君之罪,皇上岂能容你?赶紧走!

尚高还在困惑。

师傅说:“为师是告诫尔等,棋品乃人品。可这棋外功夫比棋局里更是要紧。面对圣上,你怎么可以不守为臣之道。”

正说着,人呼圣驾到!

师傅吐出一口血:“尚高,你小小年纪,只怪为师毁了你这株好苗子。今夜重病,岂非天绝你也……”

而皇上已径自入室,对跪在地上的师徒们笑笑:“老爱卿这次病得好!”

皇上扳着手指,细说深夜驾临的目的。平时他与老师傅对弈时占上风,满以为自己棋艺长进或者师傅年纪渐老,但今夜与尚高对弈,才知道,从前师傅是让着自己的。为什么呢?只因为自己是皇上。

“尚高初生牛犊,性情率真,一番搏杀,让朕意念清醒,大功,当重用;老爱卿委婉侍驾,也是用心良苦,重赏。”

皇上当场立誓,为君主者,理应为万民谋福,分一份心,则毁一份帝德,故从此戒棋。

“下棋的事,应由尔等为之。”

师傅惭愧得无地自容:“老臣只揣摩了棋外,却不知万岁棋(其)内。今日师徒本当一人丢命,却皆大欢喜,是因千载难逢的圣明皇上。此老臣与尚高之福,更是万民之福啊。”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1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两段向读者展示了师傅与泉上下完棋后的情形,皇上因师傅输棋感到心疼,但自得的神态并没有掩饰;师傅反思自己棋艺不精。
B.尚高终于有机会与皇上下棋,他使出浑身解数,最终赢了皇上,为师傅出了一口气,但在这之前他一直不知道师傅是让着皇上的。
C.师傅所说“老臣只揣摩了棋外,却不知万岁棋(其)内”,用了双关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之情,同时也是对皇上的高度赞扬。
D.本文情节吸引人,尚高与皇上下棋,不知轻重,赢了皇上,读者很为他捏一把汗;但皇上来到师傅家,表明自己的心意,才让读者放了心。
【小题2】文中的师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进行概括分析。
【小题3】尚高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请进行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学对于人生普遍地存在着一个平行补偿的现象。人生是有限的,无论作为个体还是作为族群,人生拥有的时间、空间以及经历、体验都是有限的,并且这种有限性还作为一种虽不十分清晰但大致都能了然的普遍意识几乎伴随着人生的整个过程。问题是,在这过程中,人们的精神追求总是想突破这种有限性,对自己所未曾经历过的过往云烟,对自己尚未抵达的未来人生,甚至是对许多不可能的生命形态和人生形式,都充满着去重现、去幻想的欲望,以此延展自己的人生。这样的延展必须带有虚拟性体验和感受的质感,而非抽象的观念和推证的逻辑所能满足。于是,需要文学艺术责无旁贷地发挥人生功能。这也是无论人类的科学技术、传播手段如何发达,文学艺术总不会退出人生舞台的重要原因。
从时间方面来说,文学习惯于“却顾所来径”,对于人类过往的故事、斑斑陈迹的历史会投入较大的关注,相对而言,对未来世界的幻想在力度上和数量上都显得薄弱得多。科学幻想文学和社会幻想文学,尽管是文学门类中非常引人注目的部分,但相对于汗牛充栋的历史小说和历史题材文学来说,几乎可以说是沧海一粟。而历史文学几乎是与人类文学共生共存。这一文学现象充分显示了人作为一种文化动物,对自己历史的一种深深眷念情绪,也反映着人类文明意识中的一种补偿心理。
从空间方面来说,文学习惯于海阔天空,对现实的人类所能看得见却无法抵达的天空或太空,对现实的人类所幻想但无法感受的地府与泽国,会保持持久而浓厚的兴趣,相对而言,对同样也是现实的异域风情和民国情调想象的热忱就差一些。在以幻想为基本构思法的文学作品中,文学家的思维似乎更喜欢上天入地,幻想性作品的作者一般都愿意将想象的热忱投入未知的海底与地底或是天空和太空。作者的想象超出了我们的世界,在一个个完全未知的和无法验证的世界里作精神的翱翔。作者不是在现实空间上刻划故事,而是要在虚拟的幻想空间展示自己的想象,以补偿现实空间对于人的感觉的限制。这无疑是人生经验的一种伸延,是对人生经验甚至想象力有限性的一种补偿。
人生的精神延展还包括情感方面。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育生了许多方面的情感需要,而人类个体的情感体验总是无法完全覆盖这些情感需要,于是通过文学艺术的补偿功能延伸这些情感体验,填补各种情感空白,这也是文学艺术作品之于各个时期的人们都有长久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的情感需求的丰富性不仅体现在对诸如爱情、亲情等积极、美好的情感充满着体验和感受的愿望,而且体现在对于一些诸如悲哀、痛苦、孤独和绝望的情绪,又不能让这些情境危及已身安全,便只能接受非直接的方式和虚拟的途径。文学艺术能够为人们提供这种欣赏的文本,能够为人们提供这种间接体验和虚拟性感受的理想情境。这一意义上,文学艺术恰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之于人生的情感延展和补偿的功能。
(摘编自朱寿桐《文学与人生十五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生的有限性体现在主观与客观两个维度,而在人生的整个过程中几乎一直伴随着对这种有限性的普遍意识。
B.人们总是试图通过重现、幻想过去与未来的不同生命形态与人生形式,来延展自己的人生,突破人生的局限。
C.人类的科学技术、传播手段不论如何发展,也不能取代文学艺术对于人生的作用,因此文学艺术不会退出人生舞台。
D.文学内涵的巨大丰富性由人生延展的需求构成,但是文学对于各个维度的延展所用的力量完全不一样。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时间的维度上,同对未来的幻想相比文学更加偏爱过去的历史,这从历史文学与科幻文学的数量对比上就可以看出来。
B.在空间的维度上,文学更偏重于在虚拟的幻想空间展开想象,而对现实中异域风情和异国情调的想象就缺乏热忱。
C.文学艺术的补偿功能能够满足人类个体的体验无法覆盖的情感需求,使文学作品在各个时期都能拥有长久的魅力。
D.作者引用亚里士多德与德莱登的观点来证明多数人在文学中对于情感的偏爱是有理由的,这与现实中并不一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去往西天所经历的各国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对应的地域,是因为作者完全是在虚拟的空间展示自己的想象。
B.儒勒·凡尔纳的《月球探险记》《地心旅行》表达了人类上天入地的兴趣,作家的想象在无法验证的世界里作精神的翱翔。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通过林冲遭受迫害,妻离子散,游荡荒野等情节,使人们在欣赏而非实践的意义上直接地体验消极情感。
D.高鹗在续写《红楼梦》时将虚写宝玉成婚和实写黛玉焚稿安排在同一时间,在对比中更多地刻划悲情场面,满足了读者的期待。

同类题4

现代文阅读
共和国飞机设计之父徐舜寿
1933年9月,16岁的徐舜寿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工程组,毕业后到杭州笕桥飞机制造厂工作。这一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上海,轰炸杭州笕桥,徐舜寿立志要“航空救国”。1944年9月,他被派往美国学习航空,参加了FD-Ⅰ飞机的设计工作,学成回国后从事运输机设计等工作。1949年春,徐舜寿所在的南昌第二飞机制造厂被迫迁往台湾,他在地下党的帮助下,辗转来到已经解放的北平,投身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和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航空工业极其薄弱,为摆脱这一落后局,1953年***为航空工业提出了“由修理到仿制,再到自行设计”的战略发展方针。1956年8月,航空工业局决定在沈阳创建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首批受命组建飞机设计室的有徐舜寿、顾诵芬、陈一坚等,同时还从全国各地调集了近百名科技人才和新毕业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未涉足飞机设计。徐舜寿被任命为设计室主任。
当时空军学校普遍使用的螺旋桨、后三点起落架式的雅克-Ⅱ中级教练机,已满足不了喷气式飞机的训练要求,为了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经过反复思考和仔细分析论证,徐舜寿认为,第一架飞机应当是一种喷气式歼击教练机(后定名为歼教1飞机)。这不仅是培养新飞行员的需要,也是新中国设计队伍建设的需要,况且,中国初步积累了生产、使用和维修飞机的经验,并成功仿制了雅克-18初级教练机和米格-17高亚音速战斗机;同时,我国已经具有制造喷气歼击机的工业基础。
徐舜寿很重视苏式飞机的研究,到任后也倡导设计人员认真研究苏联各类型号的飞机和各种技术手段,而他的设计思路并没有被苏式飞机框住,他的想法是“学习苏联、参考英美”,稳步前进。因而,他在后来歼教Ⅰ的设计中,选用了美英式的两侧进气方式,而没有沿袭苏联传统的机头进气方式。这种两侧进气的布局先后被用到我国的强5飞机以及一系列新的战斗机上,后来苏联自己设计的飞机也改用了两侧进气。
1958年7月26日.正式试机。首飞成功后,叶剑英元帅特地从北京赶到沈阳参加了歼教1的庆功会,并观看了歼教1的精彩飞行表演。
这一年,“大跃进”开始,飞机设计室曾提出设计超音速歼击桃的设想,初始方案尚比较实事求是:马赫数1.4,升限18000米。由于形势变化,飞机设计指标一路攀升:马赫数急剧上升至1.8,2.0。看到不尊重科学规律的种种现象,徐舜寿大胆直言:目前我国还不具备研制这一种飞机的条件。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他敢于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徐舜寿主持、组织或亲自设计的飞机有歼教1、初教6、强5、歼6、轰6、运7……伍修权将军曾撰文回忆他:“生于江南水乡,为了发展我国航空工业,足迹遍及全国,并且长期生活在北方,每次调动,他从不讲条件、地点,往往只有一句话,只要搞飞机,到哪儿都行。”
解放初期,国内有关飞机强度计算方面的书籍很少。1953年,四局的情报资料部门新到了俄文版《飞机强度学》。徐舜寿看到后,当即着手将其翻译出来,供我国航空院校和飞机设计部门使用。设计室成立初期,飞机设计资料奇缺,徐舜寿要求设计人员收集当时国内已有的苏联米格和雅克飞机的各种资料,每次有人去北京出差,他都会嘱托购置和预定美、英等国的航空期刊、书籍,引导青年技术人员不断学习。
为了尽快提高设计人员的设计能力,他把能请来的专家都请来,给设计人员授课,待授飞机设计的经验。文革中他被逼写汇报材料时这样写到:“开始设计歼教1,以后,经常请些教授来讲课。我当时在心里是有一张名单的:风洞试验×××,气动力学×××、操纵稳定×××、结构强度×××等。”徐舜寿故意隐去了这些专家的姓名,显然担心这些人受到牵连。据顾诵芬院士回忆,这些隐去的人都是我国出色的专家、教授。
(摘编自张盛秋《共和国飞机设计之父徐舜寿》等)
【相关链接】
①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当得知有部分年轻工程技术人员被牵累时,徐舜寿在党的会议上坚决反对把一批离校不久的年轻人划为右派,担心飞机设计事业会陷于瘫痪。而后,徐舜寿被认为有“右倾思想”而遭到批判。(百度百科)
②在徐舜寿的领导下,飞机设计室成为培养飞机设计师的摇篮。后来我国成立了多家飞机设计机构,其技术骨干几乎都来自这个飞机设计室。这其中的佼佼者成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如顾诵莽、屠基选、管德、陈一坚等。(周日新《新中国飞机设计的奠基人——徐舜寿》)
③在飞机设计与航空理论的研究上,徐舜寿和吴大观都是我的导师、楷模。(陈一坚 《陈一坚自传》)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抗战时,日军进攻上海轰炸笕桥,没有航空背景的徐舜寿立志要“航空救国”,这种爱国情怀一直激励着他为中国航空事业做出贡献。
B.为改变我国航空工业落后的局面,国家高度重视飞机设计室的创建,把它列为重点建设项目,并从全国各地调集了近百名科技人才和新毕业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未涉足飞机设计。
C.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的飞机,在收集、研究国外飞机资料的基础上,主要是对现成飞机的模仿,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方案。
D.为了尽快提高设计人员的能力,完成歼教1飞机的设计,徐舜寿亲自翻译了俄文版《飞机强度学》,还请专家来设计室进行指导。
【小题2】作为共和国飞机设计之父,徐舜寿在航空事业上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一坚说,徐舜寿是他的“楷模”。徐舜寿哪些方面的表现堪称“楷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铺 邻

邢庆杰

杨老三的羊汤馆开业那天,他的对面也开了一家铺子,是老李家火烧铺。
杨老三的羊杂汤是用羊骨头在蜂窝煤炉子上细火熬出来的,整整熬一宿,那真叫个香。羊杂是货真价实的新鲜羊下货,自己放了各种香料煮的。
几天后,杨老三的羊汤馆火了,不但近处的居民来喝很多道儿远的顾客也开着车来这里喝羊汤。杨老三陆续雇了六个人,总算能照应过来了。
老李的火烧铺也同时火了起来。他们两口子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和面,等客人来时,已经做好了满满大竹箩火烧。这些火烧很快就会销售一空,他们再现做现卖,一刻也不得闲,门前还经常有十几个人等着。
人们吃早点的时间差别挺大,早一些的,六点就吃,晚一些的,能到十点。所以,上午这四个钟头,连喘气的工夫都没有的。只有过了十点,杨老三才能松口气儿。
这天上午,杨老三送走最后一位顾客,就遛到老李家火烧铺,掏出烟来,递一根给老李,叹口气说,真快累死人了。老李憨厚地笑说,累了好啊,不累就坏了。杨老三问,老李,这整天这么累死累活的,一个火烧能赚多少钱呢?老李迟疑了一下,随即就笑了,说,当着你这明白人不能说假话,一个火烧大体赚两毛钱左右吧。杨老三在心里算了一笔账,自己每天卖一千多碗羊杂汤,老李就卖一千多个火烧,这还不算饭量大吃俩火烧的,这一千个火烧就赚两百块钱哪,一个月下来就是六千块呀!自己雇了这么多人,每月除去各种费用,也赚不了多少钱了,这老李就俩人,却赚这么多……正想着,老李递过来一根烟说,咱这是秃子跟着月亮走,沾大兄弟的光呀!杨老三接过烟,笑了,笑得有些勉强。
从这天起,杨老三就有了个心病,老李每月这六千块钱是我这羊杂汤馆帮他赚的呀!要是这六千块钱是自己的多好……
几天后,杨老三做了一件大事儿,他在自己铺子旁租了间房,也开了一家火烧铺。他知道学不来老李的手艺,就弄了套现代化的电烤炉,按着使用说明试验了几次,也烤出了像模像样的火烧。他又雇了两个人,专门做火烧。
开始的几天,还真的卖了不少,很多人图个新鲜,也尝一尝杨老三的火烧。这一尝,每天就尝去了几百个。可几天以后,销量就开始大幅度下降了,一天只能卖几十个了。杨老三发现,只有对面的火烧铺没了货时,才有等不及的顾客来买他的火烧。一个月下来,杨老三的火烧铺子亏了不少,但羊汤馆的生意还一如既往地忙,经常有人端着碗找不到座位。这使杨老三想出了一记狠招,他做了一个大牌子,写上“本店谢绝自带火烧”。杨老三想,反正我这羊汤馆经常爆满,少来几个人也无所谓。
杨老三的这一招起初给他带来了点麻烦,有几个顾客不满意,和店里的员工发生了争执。但杨老三在这件事儿上一点儿也不含糊,他态度非常明确,本店就是这么个规定,谁不高兴可以自便。
有几个人被气走了,扬言再也不来了,但杨老三的羊汤馆依旧兴隆。
老李家火烧铺门可罗雀了。老李硬撑了几天,后来在一个晚上悄悄搬走了,不知去向。
老李搬走后,杨老三的羊汤馆也发生了变化。先是开车来的人不见了,后来只有在附近居住的老顾客来吃饭了。连续多天,杨老三每天只能卖出二百多碗羊汤,二百多个火烧,他自己算了算,这样下去,每个月赚不了几个钱,比以前光开羊汤馆时差远了。
杨老三急于想找出原因,他从自己的羊杂和羊汤上都没有找出任何毛病,就问一个老顾客,我这羊汤还是以前那羊汤吗?
老顾客是位退休教师,他说,你这羊汤还是以前的羊汤,只是这火烧,可差了远了。
杨老三说,你们来这里不就是为了喝羊杂汤吗?对火烧还这么计较?
老顾客说,吃着老李家那外酥里软的火烧,再喝你这羊杂汤,那真是香到心里去了,没了他那火烧,你这羊汤的味道大打折扣呀!
杨老三半晌无语。

(摘自《小小说选刊》,有改动)

杨老三的羊汤馆生意,由“盛”到“衰”,你受到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