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学作品阅读。请完成下面小题。

倔 强 的 仙 人 掌

①女人看见路边蹲着一个挑担老头儿,他身边的筐里装着满满一筐嫁接的仙人掌,高高的底座像一座独立秀挺的山峰,山峰顶部是形状各异的红、黄、绿各色仙人球。女人拿起仙人掌仔细的挑选了很久,价格不贵,与花鸟市场上的相比便宜许多,便挑定了自己喜欢的两盆,准备一起卖。

②老头儿布衣布褂,黑褐色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他操着极生硬的普通话,如数家珍般介绍这植物的种种优点,什么如何好看好养了,什么净化空气了。末了他搓着厚皮疙瘩的手爽快地说:“你要两个,那就算你小批发好了,再便宜你一块钱。你看咋样?”

③“你这是真嫁接上去的,还是用牙签插上去的?”这样的价钱,女人总觉心里不安,指着山峰顶部的红黄绿颜色的仙人球满脸怀疑的问。蛮好的花买回家后发现居然是新种没根的,这种事情不止一次了。老头儿的脸腾地红上来,紧锁眉头,瞪着浑浊的眼睛说:“怎么可能是插上去的?怎么可能呢?这可都是我一棵一棵亲手栽起来的啊!”老头儿本不地道的普通话,这时更是结结巴巴地有点南腔北调了。

④ “是吗?”她抬起眼皮,瞟了他一眼,反问道。这样的看似暴怒的伪装她也见多了。倘若是货真价实的东西,何必这么着急,她心里想着,不再吭声。眼看就要成功的交易,因为这一问停了下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老头儿的脸涨得更红了,忙不迭的解释。而他越是叽里咕噜得絮絮不止,她就越觉得他不可信。

忽然,老头儿停了下来,从筐里拿起一棵茁壮的仙人掌,没等女人反应过来,使劲一拉,把它的顶部从底峰上扯了下来,然后一手一半举到女人眼前:“你看,你看!有牙签吗?”他用力的问她,眼里似乎也冒了火。没有牙签,扁扁的巴掌形的黄绿色软刺仙人球从它的底峰上被拽了下来,而它的底峰上生生裂开了一道绿色肉质沟壑,本已长在一起的首尾两截,就这样被硬硬地扯开了。

⑥面对这样的场面,女人呆呆得怔了一会儿,低下头去付钱。老头儿一脸自尊,挺着胸膛收钱,三块钱一个,五块钱两个,又从布衫口袋里摸出装钱的塑料袋,该找多少还找多少,也不计较身首异处的那一个。老头儿娴熟地把东西包扎好,放进女人的车筐里。转过身,捡起地上已成两截的仙人掌,一起放进她的车筐里。

⑦“别扔了,一起种进泥土里,两截都能活。”老头说。

⑧女人脸红了,羞愧的点了点头。老头倒笑了起来,露出锈蚀的牙齿,又用他那东倒西歪的普通话安慰她说:“放心好了,这东西最耐折腾,刚才那点事算不了什么,只要有点泥,就能长出根的。”

⑨两截还能活,这不假,但女人看着老头儿只是觉得心里生疼,仿佛受了伤的不是那棵仙人掌,而是别的什么。那别的什么像一支小手,躲在她的胸膛里,一下一下,揪得她的心生疼。那疼隐隐约约地从老头儿脚下的那对仙人掌里传过来,从他那鬼样的普通话中传过来,从他那已经装在布衫口袋里的塑料钱袋里传过来,疼得她直想落泪。

【小题1】通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在甲、乙处填空。
女人挑了两盆嫁接仙人掌,准备买下→→女人付钱买下,老头儿把扯断的仙人掌送给她。
【小题2】文章第⑥段写道:“老头儿一脸自尊,挺着胸膛收钱……”请根据上下文描写“老头儿”这时的心理。
【小题3】请按照要求,分别为文章四、五段中指定的词语和句子作批注。
(1)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为第四节中框定的词语“瞟”作注:
(2)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对第五段中的划线句品评赏析。
【小题4】文章结尾写道:“那别的什么像一支小手,躲在她的胸膛里,一下一下,揪得她的心生疼。”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5】经常有人抱怨:现在社会有太多的虚假和欺骗。而文中卖仙人掌的老人却以他的“倔强”成为这个时代一道靓丽的风景。请以“你,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卖花人,却……”为开头写一段话,表达你的内心感受。(60字左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1 12:02: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6月27日,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大连开幕,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瑞典企业与创新部部长Mikael Damberg等参与分论坛,并就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科技变革带给人类的焦虑感等话题展开讨论。
关于科技的发展是否会导致人类被代替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尤其伴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在Alphago战胜李世石、柯洁后,这种忧虑更甚。
陈黎明表示,这种担忧并不是当下才出现的,事实上从第一次工业革就开始了,但这种忧虑在长期来看无需担心。他举例说,农民并没有因为农业的机械化而失去了工作,农业机械化并没有导致大规模的失业。陈黎明提出“人机同行,认知共进”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和科技是相互增强而不是相互替代的。 
Mikael Damberg指出变革中的安全感很重要,因此政策要保护在变革中的人们,而这也是包容性增长的体现。短期来看,人们确实感到了不安,对于失业人员,政府部门需要做到长期规划和短期救助结合,增强技能培训 ,否则人们会厌恶改变、抗拒改变。
(摘编自王明月《人工智能会淘汰人类?看看达沃斯上的大咖怎么说》2017年6月27日“央广网”)
材料二
AI——人工智能,科幻电影的创意维纳斯,科学家担忧的潘多拉魔盒。例如贾维斯——电影《钢铁侠》中钢铁侠的AI管家,一度落入恶人手中“黑化”。再如吉迪亚——科幻剧《明日传奇》中亨特船长忠实的AI助手,以精湛技术和精准定位追踪,成为舰队战斗的重要利器。
未来,AI究竟会“黑化”、站在人类的对立面,还是被“训化”、成为乖巧的“服务员”?在2017年夏季达沃斯的会场,针对人工智能的未来走向,各界专家展开了激烈探讨。
“人们对人工智能充满期待,也应保持高度警惕。”普华永道环球审计服务市场主管合伙人伍智杰认为,应以负责任的方式来设计和部署相关技术。“我们要优先考虑信任和透明度,而非商业模式、投资目标和绩效提升方法,这样才能帮助人们理解人工智能的效用,使其正确的为我们所用。”
“目前,人工智能都是弱人工智能,是人类的工具。”与此同时,果壳网、分答创始人嵇晓华也观点鲜明地表示,短期内不会出现强AI,“但一旦出现就绝对会‘黑化’,是人类无法降服的。”
“任何一种先进技术,都可能同时存在促进作用和负向作用,无论人工智能在某一领域比人强多少,它依然是人的智慧产生的,就像计算机的病毒,无论发生多少变化,依然有可以控制的办法。”清华控股董事长徐井宏说。
无论如何,在这个时代大潮中,AI技术的发展已不可逆转。“未来,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仍具不确定性。”这句写在达沃斯机器人制造空间墙上的话,引发着更多的深思。
(摘编自《黑化or训化---人工智能的明天在哪里?》2017年6月新华社)
材料三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风起云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孕育兴起,人类开始迈向大智能时代。6月29日在天津召开的世界智能大会上,科技部负责人表示,我国即将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国家规划,力争使之成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
与会的院士专家和业界代表普遍认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给人类经济、社会与生活带来颠覆性影响,人工智能的发展正进入新阶段,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和智能操作等特征。
“与所有的颠覆性技术一样,新一代人工智能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统筹谋划、科学引导。”科技部负责人介绍。
我国重视人工智能在社会伦理、就业结构、个人隐私、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变化和挑战,正抓紧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走上安全发展轨道。据介绍,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主要推动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能力建设、夯实基础设施,二是加快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三是强化政策储备、重视风险防范,四是加强国际合作,参与人工智能全球发展的统筹协调。
(摘编自《迈向大智能时代: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即将发布》新华社)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就人工智能是否会淘汰人类的问题写出了达沃斯上两位大咖的看法,一位举农业机械化的例子让大家吃了个定心丸,一位强调变革中的安全感。
B.材料二中达沃斯会场各界专家就人工智能的未来走向进行了探讨,大家看法虽有不同,但都言之有理。
C.材料三主要概括了我国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视及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推动的几个方面的工作。
D.三则材料都关注了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也都涉及如何应对的问题,但材料三已明确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国家规划的具体内容。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报道了专家们对人工智能的担忧及对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充满乐观的态度,这种辩证客观的看问题的方法给大众以积极的引导。
B.材料三从国家层面谈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规划问题,而材料一和材料二从专家的角度谈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问题,显然这两则材料比材料三格局要小一些。
C.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各界专家对人工智能的问题,看法不一,而材料三重点谈我国未来在人工智能方面需要做的工作,直接回答了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提出的问题。
D.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材料二开头对人工智能所做的比喻,形象生动。
E.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于新华社,同一家媒体对人工智能问题从不同角度报道分析,互为补充,足见这一话题的重要性及它的现实性。
【小题3】材料二中说“未来,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仍具不确定性”,请从国家、科学家、国际等角度谈谈如何做才能使人工智能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一篱秋色扁豆花
周寿鸿
①秋风起,豆花开。九月,是扁豆花的月令。 
②月色如水的夜晚,扁豆丛里秋虫浅唱低吟。明代王伯稠诗云:“豆花初放晚凉凄,碧叶荫中络纬啼”,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有咏:“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汪曾祺在《食豆饮水斋闲笔》中,也有“暑尽天凉,月色如水,听纺织娘在扁豆架下沙沙振羽,至有情味”的描述。 
③扁豆是一种生性随和的豆蔬。乡下种扁豆,不择地点,墙角、树下、灌木丛边,随处可点几颗,不用施肥浇水。村人护院,多以树枝、秸秆编为篱笆,家家户户,种豆篱笆下。秋天到了,扁豆花、扁豆荚缀满篱笆,蓬蓬勃勃,挤挤挨挨,把庭院遮掩得密匝匝的。也有一些人家,在菜园内搭了豆棚,棚上豆荚累累,地上一畦绿韭青椒、红番紫茄。开门推窗,秋实满园,让人有说不出的欢喜。 
④一篱秋色,数扁豆花最美。 
⑤整个夏天,扁豆牵藤绕蔓,攀墙爬架,或扶摇直上,或匍匐前行,一个劲儿扩张地盘,却只长叶不开花。秋风为号,扁豆蔓儿仿佛突然醒了,矮棚浮绿,纤蔓萦红,一开就是一连串。白扁豆开白花,红扁豆开紫花,粉白如云,艳紫如霞,轻盈似蝶,一嘟噜一嘟噜,在风中发出盈盈的笑声。 
⑥记忆中的老家,村路弯弯,巷陌纤纤,篱笆挨着篱笆,家家的篱笆爬满了红红白白的扁豆花。走在村巷的路上,仿佛走在扁豆花的长廊,心里充满了温暖。如今,家家户户早已没了篱笆,院墙建得越来越高,再也见不到这种画面了。 
⑦汪曾祺说,“扁豆花是最具平民色彩的花”。 
⑧秋风秋雨中,扁豆花一扫秋天的寂寥,仍然摇曳生姿,顾盼多情。这个时节的雨有一个诗意的名称:豆花雨。晚明诗人曹学佺的“疏篱豆花雨,远水荻芦烟”,让扁豆花美得疏朗迷离;清代学者查学礼的“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让扁豆花美得妩媚多情,楚楚可怜。最有名的就是郑板桥的那副对联了——“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让扁豆花美得平静、亲切、淡泊。当年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寄寓于大悲庵里的郑板桥,随遇而安,笑对秋风秋雨,写美了田园风光。 
⑨中秋前后,扁豆藤蔓上一串串像宝塔似的花穗,纷纷落了,长出了一串串月牙状的扁豆。扁豆生长很快,不久便挂满了豆棚或篱笆。前面的花落了,结了豆荚,后面的花又开了,总有一串串宝塔似的花穗在风中摇曳。秋意渐深,其他的花儿都谢了,它还在且落且开,不知疲倦似的,要不是霜冻来了,真不知道要开到什么时候。 
⑩寒霜时节,藤蔓干枯了,花朵萎落了,风吹打着发黄的叶片,还有不少没吃完的扁豆皱巴巴地耷拉在枝头,好像在幽幽叹息。秋尽了,冬天真的要来了。 
⑪汪曾祺喜欢扁豆花的世俗与淡泊。在小说《钓鱼的医生》中,他写王淡人的家:“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这地方不吃瓢菜,也没有人种。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 
⑫济世救人的王淡人医生,喜欢郑板桥的满架秋风的淡泊。他有一帮穷朋友,经常聚到一起品尝他钓的鱼,还有他种的扁豆、瓢菜。王淡人的原型是汪曾祺父亲汪淡如,也包含了他自己的“人间送小温”情怀。 
⑬在老家,清炒扁豆角、扁豆烧芋头、扁豆烧土豆,是乡亲们秋季的主打菜肴。来了客人,可以在豆棚下现摘扁豆,做“扁豆红烧肉”。扁豆的清香,肉的肥腴,融合在一起,味道极美。这是待客的好菜。家常的做法,是红烧酱焖。将扁豆撕去两头筋脉,下素油锅煸炒。然后倒了酱油,盖上锅盖,改文火焖至扁豆酥烂。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现采扁豆……单炒者油重为佳”,信然。扁豆荚粗粝多筋,以红烧酱焖,重油相调,适其味也。 
⑭扁豆入诗,古今多有佳句。扁豆也是入画的,有不少名家喜欢以之作小品。白石老人也爱画扁豆,寥寥数笔,扁豆花红红白白,扁豆荚随风摇曳,再加上只蚂蚱,或者蟋蟀,或者小鸟,满纸秋色喜人。 
⑮“文革”期间,汪曾祺处境窘迫,一家五口住在一个拥挤霉湿的大杂院。他用破缸种了一架扁豆,扁豆藤疯长,爬墙过壁,遮住了前屋人家的窗户。秋天,扁豆长成了,他摘了几斤送给人家。对方说,能不能送我一幅扁豆花的画?汪曾祺连忙答应。后来,这幅扁豆花,一直挂在前屋人家的显眼处。 
⑯人生秋至,心里有扁豆花,生活中就更有温暖。
(选自《散文选刊》 2018年3期)
【小题1】文章第二段引用名人佳句,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2】赏析第五自然段划线的句子。
【小题3】(1)分析标题“一篱秋色扁豆花”的妙处。
(2)文章结尾写道“人生秋至,心里有扁豆花,生活中就更有温暖”,请结合全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一篱秋色,数扁豆花最美”独句成段,与上文作者对“绿韭青椒、红番紫茄”的情感形成反差,突出强调了扁豆花美丽,抒发了对扁豆花的赞美之情,并引出下文。
B.第五自然段第一句采用拟人化的动词“牵藤绕蔓,攀墙爬架,或扶摇直上,或匍匐前行”“扩张地盘”生动地表现了扁豆苗在夏天的蓬勃生长之态,为后面写扁豆开花结果蓄势。
C.文章围绕“扁豆花”展开,主要突出扁豆花的特点与品格,而文中宕开一笔写高筑的院墙代替篱笆,写城市文明代替农业文明带来的诸多不便,从而使主题多元化。
D.文中多处写汪曾祺及其作品,巧妙地将汪曾祺在困境中表现出来的开朗平和的人生态度与扁豆花的品格融为一体。
E. 文章采用了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生动典雅,并融入了郑板桥、汪曾祺、汪淡如等人的典型事例,形象鲜明,可读性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有它的根。欧洲近现代哲学的根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国哲学的根则在于中国先秦的诸子学。现在人们在研究哲学思想的时候,有两种意识,一种是全球意识,一种是寻根意识。所谓全球意识就是放眼看世界,博采众家之长。还有一个思想就是寻根意识,找到自己的根,不忘记自己的根,那样才能对自己民族的哲学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②在西方文化意识里,神话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且神话里大多崇拜自然神。西方人崇拜神,而且认为自然是由神创造的。他们认为宇宙是奇中之奇,为什么宇宙是这样的美好和不可思议?希腊人怀着对探究宇宙奥妙极大的热情提出了这个问题,当时也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条件。恩格斯说过:“只有奴隶制才使古代世界繁荣,使希腊文化成为可能。没有奴隶制,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因为只有在奴隶制存在的条件下,才可能有一小部分人脱离劳动.专门做奴隶主,专门思考和研究问题,有可能专门研究哲学问题,特别是研究自然。希腊很多有名的哲学家都把世界归结为一种自然物,比如,泰勒斯认为世界起源于水;赫拉克里特认为世界起源于火;著名的哲学家毕达格拉斯,则认为世界起源于数。总之,希腊过去的哲学,研究的目标是神和自然,这是他们关注的中心。

③但在中国古代人文意识中,信奉的中心不是神和自然,而是人和社会。从商代开始,有文字记载就是奴隶制,一直到周的前期,还是奴隶制。到周的后期,奴隶制开始解体,出现了动乱,奴隶制解体了,封建制开始产生。这是个交替的过程,中国出现了动乱的状态——战争。从春秋战国开始,战争连续不断。处在动乱状态下,人们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当然是天下太平,动乱停止,政治走上轨道。

④中国人有没有神的意识?当然有,像图腾崇拜,崇拜狼,崇拜蛇等也都有,但是最主要的是崇拜帝。崇拜帝又和另外一个观念连在一起,就是认为地上的统治者和天上的统治者是有关系的。地上的统治者君主都是天帝的儿子,他本来就受帝的保护。不过,不好的统治者常常被人推翻,如夏朝的统治者夏桀被商汤推翻了,商代最后的统治者商纣王被周武王推翻了。于是人们时天的神圣性产生了怀疑,所以,到周代的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观念,就是从单纯重视天转向重视人,所以就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观念。这是排除有目的、有意识的天的作用,承认人的作用和价值,这是中国人文运动的特点。显然,这与西方不一样。中国人文惠识重视人有两种主要的趋向,第一种是重视人力,第二种是重视人心、人的精神生活。总的来说,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金律,被现代人所接受。而且在世界上广泛被人们所接受,这是很了不起的。

⑤梁启超讲过:东方的学问以精神为出发点,西方的学问以物质为出发点。如果要寻求知识的饥荒在西方找材料,寻求精神的饥荒在东方找材料。中国的现代哲学家所秉承的很多思想,根在中国古代,特别是由于中国人文意识特点,造成中国现代哲学的侧重点和西方是不一样的。

(摘编自张文儒《中国现代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先秦百家争鸣时期出现很多哲学流派,他们的思想就是中国现代哲学的根。
B.现在人们用“寻根意识”来追溯哲学的根源,能够更深入了解本民族的哲学。
C.梁启超认为,东西方学问的出发点是迥异的,前者重在物质,后者重在精神。
D.古希腊哲学关注的中心是神和自然,而中国古代人文意识信奉的中心是人和社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体部分从两方面着手,对比论证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起点不同。
B.文章开门见山,首先提出“寻根意识”比“全球意识”更重要的鲜明论点。
C.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展开,最终论证了中国现代哲学偏重于精神的人文特点。
D.中国现代哲学与占代哲学关系紧密,这是作者比较中西哲学根源的目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在西方文化里人们崇拜自然神,所以西方哲学家都把世界归结为一种自然物。
B.希腊人由于对探究宇宙的奥妙和神奇有着极大热情,所以他们专门创造了奴隶制。
C.同样是奴隶制发源,导致东西方哲学思想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所存在时间的长短。
D.不同于古希腊文化,中国古代人文意识从崇拜帝转向重视人,重视人的作用和价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玉米在人间

李思维

茂盛的玉米地,散落在村庄的周围,一片连着一片,把村庄包围在万绿丛中,带着乡亲们的体温,聚着他们的心血,成为乡村最朴实,最优美的风景,在我的眼睛里,这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波涛起伏,涌动蓬勃的生命。

身居城市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闭上眼睛脑海里立刻就会浮现出家乡的那些景物,尤其是那些庄稼,那碧波如浪的玉米林,我仿佛听到风儿吹过来的沙沙声响,嗅到阵阵夹杂着甜味的清香,每当这个时候,我好像又找回了那些丢失了的东西,找到了我的乡村记忆和童年的快乐时光。

闲暇时翻阅史料,得知玉米的渊源来自墨西哥的古印第安人,墨西哥因此被誉为“玉米的故乡”。历史风云,世事沧桑,我想,当年墨西哥那些土著居民,做梦也想不到他们培育的这种黄金般的玉米竟漂洋过海,养活了无数中国人。在漫长的岁月里,玉米用一代一代的生命轮回精心地呵护着村庄民众,与村庄一起经历风雨洗礼,一起接受阳光的爱抚。

我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每逢春风吹醒冻裂的泥土,父亲总在这个时候左手持鞭右手执犁,跟在那头老牛后面,用一把锋利的犁铧划开春天的序幕,农事是一波接一波的,耕好了地,接着就要把玉米种子播进地里,乡间的路上,随处可见推着种子化肥,肩扛锄头的人们,偶尔还能看见施拉机“突突”地驶过,整个田野像一锅煮沸了的开水欢腾起来。

一场春雨过后,玉米就开始疯长,放眼望去,一片葱茏,一片苍翠,漫山遍野的绿像大海一样铺天盖地卷来,淹没了村庄。闭上眼睛,整个田野里都是玉米拔节的声音,这时节的天空是明朗干净的,土地是妩媚舒展的,玉米生长着,长到一筷子高的时候,又要追一次肥,追过肥的玉米像发育期的少年,在土地的滋养和阳光的照耀下,使劲地蹿个儿,似乎不几天,田野成了青纱,一片浩瀚壮观的风景。

玉米快要成熟的季节,大自然的芬芳犹如久违的甘露沁人心脾,我们孩子们难以控制焦急等待的心情,迫不及待地往玉米地里钻,童年里玉米杆的美味是无与伦比的,它的汁水甜得黏牙,是我们最喜欢的免费零食,孩子们像挨了饿的小兽,迫不及待啃生棒子,甜甜的有种牛奶的香味,还有煮玉米,水是村中甘甜清澈的井水,把嫩乎乎的小玉米丢进煮饭的开水锅里一起煮,煮熟的嫩玉米水灵灵的,热气氤氲,握住玉米的两头,用牙齿轻轻地啃食,满嘴都是清香。

秋天,到了收获的季节,农历八月十五前后,地里的玉米成熟了,经过阳光照耀的玉米,籽粒饱满,色泽光亮,一个个大棒子看上去就像兵马俑的方阵,威武而庄严,轻轻抽动鼻翼,满口满鼻都是甜蜜的气息,那年月收获玉米没有机械化,一家一户的几亩地,全是人工收获。人们拉上车子,提着袋子,挎着篮子,来到地头,掰玉米的人一手握紧秆子与玉米蒂。一手握紧玉米棒一折,一个玉米棒子就掰下来了。

玉米秆砍下来后,捆成直径一尺的草捆子,再一簇簇地把十来个这样的草捆子聚拢,让它们彼此依靠着,站立起来,玉米秸秆要在收获后的玉米地晾里一段时间,等到水分全干了,再运回家仔细地垛起来,到了冬天,或铡成草料喂牲口,或用来搭建菜窖的顶棚,或烧火做饭,或沤制农家肥……到了春天还可以扎成菜园子的篱笆,人们一点儿也舍不得丢掉。

吃过晚饭,碗一推,剥玉米又要开始了,干这种活,不用点灯,白白的玉米皮已经映得院里发亮,或搬个小凳子,或席地而坐,大家围着玉米堆,去除玉米的外套,只留下几片薄薄的内叶,成对成对地栓在一起,待绑好了,一下子搭在事先栽好的木桩上,挂在一个个树杈上,炫耀着一个家庭,一个村庄的丰收……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那些丢失了的东西”,指作者身居城市后闭上眼睛脑海里立刻就会浮现出的家乡的一草一木,指作者的乡村记忆和童年的快乐时光。
B.作者翻阅史料,交代玉米的渊源,是为了说明玉米的历史悠久;作者对墨西哥古印第安人的猜想,则是为了歌颂中国人民创造的伟大业绩。
C.文章通过播种、追肥、秋收等农事画面的依次展开,描绘了玉米在人间的成长历程,勾勒出美好的乡村生活,体现了作者浓浓的乡土之情。
D.本文语言平白朴实,多用短句,对场景的描摹准确生动,比喻也带着生活气息,作者内心深沉的情感与之融合在一起,涌动着勃勃生机。
【小题2】作者描写玉米的成长历程,却从对父亲的回忆开始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3】文章以“玉米在人间”为题,有何用意?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强化短篇小说的文体意识
在我看来,历史上的好作品,大都是既在潮流之中,又与潮流保持了一定距离。情况往往是,社会意识尖锐的作品轰动易而持久难,富于情趣、意蕴,侧重文体追求的作品,轰动小而耐读性久长。此真所谓鱼与熊掌难以得兼,只有少数大作家能臻此境。我一直在想,对每个作家而言,对每一具体创作过程而言,倘若真正做到了既重视写什么,同时高度重视怎么写,既能敏锐感应时代思潮,又能在文体上独出机杼,让思想与艺术如一健硕的新生儿般一体化地诞生,那么,我们时代的文学创作质量庶几会有大幅度的提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我们似乎一直在写什么和怎么写的轮流突出的循环圈中打转,一个时期写什么的问题占上风,一个时期怎么写的问题又热热闹闹。总起来看,还是偏重于强调写什么,而相对忽视怎么写,时至今日此风尤甚。为此,我以为文体问题大有重新提起重视之必要。
短篇小说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文体,但在今人眼中,短篇小说似已日渐沦为小术矣。殊不知一个名作家穷毕生之才情,也未必能弄出几个优异的短篇。作为小说家一面的鲁迅先生,支撑其创造大厦的,主要是人们熟知的一批经典性短篇,没有它们也就没有了小说家的鲁迅。杰出的短篇大师照样是大师。契诃夫、莫泊桑、海明威、茨威格们的声望并不因短篇小说而减损分毫。人们津津乐道的沈从文、张爱玲、张天翼、废名、孙犁、汪曾祺、王蒙等人作为文体家的一面,不也都是从短篇创作中体现出来的吗?短篇最能显现出一个作家的语感、才思、情调、气质、想象力之水准,有些硬伤和重要缺陷,用长篇或可遮盖过去,一写短篇,便裸露无遗矣。对一个作家艺术表现力的训练,短篇是最严酷的和最有效的。可叹的是,当今之世,不少人以为只要会编个好故事,敢触及社会政治时事的大问题,无论叙述多么平庸,语言多么寡淡,行文多么直露,也敢以大作家自居。文学之日益与新闻、故事、报告、电视剧混为同伦而不能自拔,实属文学之大不幸。
在充分肯定传统的经典价值的同时,不能不看到,短篇的文体是越来越多样了。既要看到万变不离其宗,又要看到飓风既息,田园已非,变是绝对的。起先,我们讨论短篇可不可以不写故事,可不可以不着重刻画人物性格,可不可以不断转换人称,可不可以侧重抒情化、散文化、诗化,这些问题不久便以创作实践的方式解决了。当我们的眼界更为开阔时,发现除了现实主义,还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都因其哲学基础和艺术思维的不同,使包括短篇在内的文体发生着变异。前苏联社会问题小说的人道主义情怀,罗布·格里耶等人的新小说的冷漠叙述,海明威式的硬涩和简洁,福克纳既传统又现代的小说技法,以及荒诞、魔幻、黑色幽默等等,无不给我们今天的短篇创作打上新的烙印。由于现在的时尚是长篇风靡,投入短篇的才力受到限制,短篇的发展也放缓了脚步,但它毕竟在探索中前行。
无论中国的小说史还是西方的小说史,在叙事文学方面,短篇小说都是基础性的,以后小说的建构不管多么庞大复杂,广阔纷纭,要是沿波讨源,短篇小说还是基本单元。因而着眼于短篇的营构也是最实际的努力。事实证明,强化短篇小说的文体意识对于整个小说创作都是至关重要的。不能产生优秀短篇小说的国度和民族不大可能凭空产生惊世的长篇杰作。
【小题1】下列不属于“重视文体问题”的原因的一项是
A.在文学创作中,大多数作家很难做到尖锐的社会意识和鲜明的文体追求的和谐统一。
B.少数大作家的作品能够做到既轰动又持久,是因为他们与潮流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C.真正的好作品既能敏锐感应时代思潮,又能在文体上独出机杼,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备。
D.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文学创作中一直未能正确处理好写什么和怎么写二者之间的关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短篇小说创作技巧性强、写作难度大是造成当今短篇小说日渐式微的主要原因。
B.相比于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在思想意蕴的酿造和形式表达的选择方面要求更高。
C.鲁迅先生之所以成为小说大师,正是因为他在短篇小说创作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D.判断一个作家艺术表现力的优劣,最有效的手段是看他是否能创作出优秀的短篇小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篇小说在保持经典价值的同时,其写作技法产生了变化,短篇之文体也在发生着变异。
B.在短篇创作的变革方面,用创作实践来回答相关的理论问题往往比坐而论道更有意义。
C.当今短篇小说创作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的影响,正在探索中前行。
D.短篇小说是叙事文学的基础,只要强化短篇小说的文体意识便可产生优秀的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