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论述类文本阅读
创造慷慨的“富一代”
杨照
新近走红的卢星宇认为公众对“富二代“有所误解,她呼吁更多“富二代”参与到公益事业中,可
为什么在基督新教社会里,没有“富二代”的现象,更少有“富二代”炫富的问题?
从现实角度看,今天的欧盟分成两种国家——陷入财政危机的国家和维持财政健全的国家。换成由历史传统的角度看,欧盟国家可以另外分成两种——天主教国家和基督新教国家。将这两种角度放在一起比对,就呈现了巧妙的迭合:发生财政困难的国家,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都是天主教国家:相对收支纪律良好的如德国、荷兰,则都是基督新教国家;而传统上中央属天主教,南方却有大量新教徒的法国,财政状况也就刚好居于两者中间。。
这样的迭合,不是偶然。新教改革就是针对天主教会只讲究仪式,鼓吹人只要上教堂顺从教会,多对教会捐献就可以获得救赎而来的。新教主张人可以自己阅读《圣经》,自己获得虔信,靠自己的真实、深刻信仰,而非教会的保证来获得上帝的认同。因而新教传统中,格外强调发自内心的纪律,内在的信仰比外在的限制规范重要得多。
新教中最极端的加尔文教派,宣扬“预选”的信念。人是否能获得恩宠救赎,早就预定好了,人不可能予以影响,不能以任何仪式或“赎罪券”和上帝进行交易。他们相信:获得“预选”的人,会在世间生活上显现他们和一般“罪人”不同的地方,上帝的祝福会让他们在世间成功,却又远离各种欲望的诱惑,不会因为成功而带来堕落。成功且节制,是“选民”最明确的表征。
一个世纪前,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整理了这样的信念产生的效果。为了证明自己是“选民”,获得心中安慰,加尔文教派信徒有强烈动机努力工作获取财富,但成功取得财富之后,他们却绝对不会挥霍享受,而是继续过着勤俭的生活,若是露出奢侈浮夸的行为,岂不就表示他们不是“选民”了吗?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有力地论证了:这样一种信仰带来的焦虑及其连带的行为,促成了资本主义在荷兰、德国、美国等地的兴起。拼命赚钱却不敢花钱享乐,只能将赚来的钱不断投入事业中去赚更多的钱,才得以累积愈来愈庞大的资本啊!
今天当然很少有纯粹的加尔文教徒了,但是信仰创造的传统却可以持续发挥影响。所以新教国家对于高度消费、赤字欠债,保留了高度的戒慎,乃至反感态度。除此之外,新教国家的富人们,看待财富的眼光,到现在也都还是受到这种传统左右。
财富只是自己在世间价值的证明,不是拿来让自己或家人尽情享受的。将财富留给儿女,让他们不劳而获,进而诱惑他们接近欲望罪恶,怎么会是对的选择呢?
富人在世时,不断创造更多的财富,财富本身,而非财富带来的欲望满足,才是重点。等到富人年老即将离世时,他们也就很容易下定决心,将钱财捐出来,让社会共享,给自己更好的名声,在上帝面前获得更有利的地位。
这样的社会,没有“富二代”的现象,更少有“富二代”炫耀财富的问题。一方面减少了炫富带来的不公平情绪,另一方面创造了许多文化与慈善的公益事业。不靠政府,靠想上天堂,在意上帝审判的富人自身,就能发挥财富分配的公平机制,更能让许多没有市场商业机会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中国没有基督新教的背景,但我们可以看到别人的传统带来的好处,自主模仿学习。炫富的“富二代”对谁都没好处,慷慨的“富一代”却能给社会带来来许多美与善的空间哪种行为值得鼓励,应该很清楚吧!
(摘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上帝的祝福会让他们在世间成功,却又远离各种欲望的诱感,不会因为成功而带来堕落,正因为如此,所以人们都拥护上帝。
B.有强烈动机努力工作,获取财富,成功取得财富后,不会挥霍享受,继续过着勤俭的生活,这是一个现代人理应的追求。
C.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富人对于高度消费,赤字欠债,,保留高度的戒慎,乃至反感的态度。
D.“选民”有一个重要特征是,在离世时很容易下定决心,将钱财捐出来,让社会共享,给自己更好的名声,在上帝面前获得更有利的地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从现实与历史的角度观照迭合现象,接着对基督新教与天主教进行比较,重点介绍了基督新教“预选”的念,并以著名社会学家韦伯的理论为佐证,从而回答了引题中提出的在基督新教社会里,为何没有“富二代”的问题。
B.文章中间部分引用韦伯研究整理的结论,既解答了前面欧盟债务与宗教信仰巧妙迭合的原因,也为文章后面新教国家没有“富二代”提供宗教伦理依据,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文章最后表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并提出“创造慷慨的‘富一代”"的观点。这种水到渠成、卒章显志的写法,使自己的观点立于坚实的事理论证之上,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D.本文表达了作者希望我们学习借鉴基督新教国家的传统经验,引进基督新教的宗教信仰从而杜绝炫富的“富二代”、创造慷慨的“富一代”的基本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洲债务危机严重的希腊、意大利、西班牙都是天主教国家,维持财政健全的德国、荷兰是基督新教国家,所以作者认为改变人的宗教信仰就能改变国家的财政状况。
B.不同信仰的不同国家所出现的财政状况的历史与现实的巧妙地迭合,说明基督新教国家格外强调发自内心的信仰比外在的限制规范重要得多。
C.新教中最极端的加尔文教派,并不否认人能获得恩宠救赎,而是认为人不能以任何形式或“赎罪券”和上帝进行交易。
D.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有力论证了“预选”的信仰带来的焦虑及连带行为,促成了资本主义在荷兰、德国、美国等地兴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25 08:01: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代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戎狄,在古代是与华夏不同的族群,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华夏文人称他们为"蛮族",因为他们不行"礼乐",不修文字,不念诗书,却养太多的牲口。华夏的文明人,庙堂列鼎中盛满了牲口肉做的肉腊、肉糜,但他们从来低视养牲口的戎狄。戎狄是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但被把持历史记录大权的汉族士大夫给抹杀了,我们今人,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影响,在歌颂黄土高原是"大地母亲"的时候,却忘了黄土高原上的另一个兄弟。

在新石器时代,气候比今天温湿,整个黄土高原是原始农业的"一统天下"。后来气候变得干冷,黄土高原的南部问题不大,先民照样种地;但黄土高原的北部,环境逐渐恶化,庄稼生长得越来越差。家猪要吃人的剩饭,而人已经没有剩饭了,所以猪这类东西也不易喂养了。这里的先民,在艰苦的环境中摸爬,终于找到另外一种维持生活的方式:多养到野外食草的牲畜。这些牲畜不与人争食,人还可以从其身索取生活资料。于是,人们一手握锄,一手执鞭,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这样,在黄土高原的人文地理格局上,便出现了不同的区域。在南部地区,水热条件好,农业持续发展,人口与时俱增,城郭壮大,文人滋生。而在北部地区,人们要艰苦得多。他们"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各分散居蹊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处在这种状态下,社会进化当然缓慢得多。于是,南、北之间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别日益增大。后来,南部的人叫做华夏,而北部的人称为戎狄,相互反目,关系紧张了很久.

在华夏人撰写的史书中,戎狄主要是"反面角色",除了侵犯抢掠、祸乱华夏,便没有什么正面的历史贡献。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

戎狄正是古代处于中国北方的过渡地带(或曰边缘地带,生态敏感地带)的一个主角,而戎狄的起源与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整个生态变化有关。戎狄起源的过程就是中国古代北方畜牧业大面积产生的过程,我们关于戎狄的概念离不开畜牧业。戎狄的兴起反映了人类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方式,在"适应"中也伴随着创造,畜牧业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成果。

在中国历史上,戎狄社会的贡献不仅是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技术,将其抬升到生活的主要基础地位,还为后来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跳出农业社会历史的局限,放眼中国北方的辽阔大地,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人文发展的丰富性。这些人文的丰富性,是对多样地理环境适应的结果。而所谓"适应",对人类来说绝不是消极的。人类文明中的许多重要内容,都是在能动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农业是一种创造,畜牧业也是一种创造。

【小题1】下列对 "另一种居民"含义的解释,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是指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北部而政治、文化不同于华夏的族群。
B.是指不行礼乐,不修文字,不念诗书,却大量畜养牲口的族群。
C.是指地域与华夏相邻、有历史贡献却被汉族士大夫贬斥的族群。
D.是指生活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并开创出半农半牧生活方式的族群。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新石器时期,黄土高原上的戎狄族群就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生活方式。
B.华夏与戎狄出现文化、政治、生活等方面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
C.相互反目,关系紧张,最终导致黄土高原出现了华夏与戎狄两个不同的族群。
D.畜牧业是戎狄族群在改造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创造,是他们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戎狄创造性地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与技术,因此,没有戎狄世上便没有畜牧业,也就没有后来大规模的游牧经济。
B.戎狄的兴起与畜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要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畜牧业的发展史,就必须了解戎狄的历史贡献。
C.华夏士大夫历来低视戎狄,在撰写的史书中对戎狄作了不公平的评价。所以,有关戎狄侵犯的说法应纠正。
D.迫于环境的变化,戎狄开创了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可见,自然环境的恶化,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诞生的前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 料 一
携程旅游最新发布的《2017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客人消费升级,旅游超过购房买车等成为消费的首选必需品,98%的受访者今年有出游意愿。旅游成为消费的重要支出,5成以上的人计划全年旅游花费在年收入的10%以上,旅游已经成为国民消费的重要支出。19%的人将把收入的20%以上用于旅游。云南、四川、海南,日本、泰国、美国等成为首选的国内外旅游目的地,60%的人旅游首选出境游。
报告显示,今年游客外出旅游意愿持续高涨。其中,出行频次在1-3次的受访者占比最高,达72%,其次是计划出行4-6次的受访者,占比19%,2017年计划出行7次及以上的高频旅行者,占比在10%左右。
报告显示,2017年,居民在旅游上的消费将不断升级,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追求,8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旅游是其休闲娱乐的首要消费方式。73%受访者表示,今年在旅游上的人均预算将超过1万元,其中32%的游客预计花费在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占比最高。还有10%的受访者今年的旅游消费将超过5万元。
报告认为,消费者愿意增加支出用于入住更好的酒店、品尝美食和体验优质服务,旅行社推出的纯玩团、定制旅游、自由行等产品受到消费者追捧,国人认为在旅游上支出是“花钱买幸福感”。
报告显示,2017年出游,31%旅行者最关注安全因素,占比最高,包括目的地近期是否发生过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或有治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都会成为制定旅行计划的重要考量。其次是环境因素,25%旅行者最关注目的地环境,污染、雾霾等都会让消费者减少对一个目的地的兴趣。还有15%的旅游者最关注目的地对游客的友好程度。此外,航班和签证的便利程度也影响着旅游者的意愿和偏好。
调查显示,除了探索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外,减压、增进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也成为国人旅游的重要理由,去异地异国享受医疗教育等服务、避雾霾等也成为旅游的动机。
此外,调查显示,随着中国旅行者经验越来越丰富,自由行成为更理想的出行方式。2017年,58.6%的旅行者希望通过自由行的方式出游。跟团旅游依然是重要的旅游方式,有三成游客选择,特别是出境游,约有一半的游客选择跟团。除了自由行、跟团游,定制旅游将在2017年迎来爆发式增长,10%的旅行者有意尝试定制旅游。
(摘自《2017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
材 料 二
云南是旅游大省,因为发生多起伤害游客的恶性事件,近年来饱受诟病。4月15日起,《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措施》正式施行,力图彻底解决旅游乱象。“五一”期间,由于一些热门旅游购物景点被要求停业整顿,同时旅游团项目数量大幅缩水,云南部分旅游经营者的业绩较往年也有所下降。虽然团费有所上涨,但游客体验满意度也在增加,刚从昆明游玩回来的李先生说:“全程没有导游强迫购物,我们玩得非常舒心。”
(摘自《经济日报》,记者郑 彬)
材 料 三
从自由行主题角度来看,50.7%用户偏好文化体验游,而且该主题的旅游渐向20-40岁青年、中年群体拓展。可见,文化旅游渐渐受到旅客的追捧,市场空间不断扩大。2016年热销景区门票前十强中,以北京景区数量最多;同时,历史文化类占四成。随着文化旅游市场迅速发展,促使历史文化类旅游这种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资源成为热门产品。
(摘自《2016年我国文化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我国近年旅游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大众旅游的意向或现状,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兴旺发展的大好形势。
B.材料一和材料三表明我国游客外出旅游意愿持续高涨,材料二所反映的旅游业绩下降的现象并不普遍,只是个别的、暂时的现象。
C.材料一所列数据所表现的只是旅游者的意愿,而材料三是反映旅游的现实情况的数据,更具有真实性,对行业的参考价值也更大。
D.三则材料都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以及游客的消费需求,可以给旅游企业很好的借鉴,并有针对性地推出更为适合的产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况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相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的材料二,内容更具有时效性和典型性,反映了引人关注的、最新的某旅游市场的真实情况。
B.对于同一旅游现象,“旅游者意愿”“出游方式”“市场秩序”“经营者业绩”“游客体验满意度”等专业术语,都是游客群体关注的重点。
C.材料三不仅写出了文化旅游市场空间不断扩大的现实情况,还分析了其发展的趋势,比其他两则材料更具有指导意义,最有价值。
D.三家媒体发布的关于旅游者与旅游市场的新闻,是社会对于旅游项目重视的体现,这充分说明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E. 三则材料不同,有的侧重游客旅游意向的调查了解,有的侧重旅游现状的客观报道,有的侧重某种类型的旅游现状及趋势的分析。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人们出行旅游的目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我国保存了大量的纸质文献典籍。中国作为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古代文献收藏的大国,一向以人文荟萃、典籍浩紫著称于世。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教育、宗教、民族、文物等系统均有数量不等的古籍收藏,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献大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民族之魂,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与凝聚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认同,正是今天及未来我国文化工作的精神支撑与理论基础之一。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面对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的挑战,中华典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其意义则显得更为重要。

党的十九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自信写入党章,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全新拓展和深化,是对文化战略地位的全新认识和升华。我们应该意识到,“当代中国文化虽然有现代文化因素和外来文化因素,却离不开中国文化传统这一根本和根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与。

早已有学者发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并非偶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倒如,梁漱溟先生谈到:“无产阶级精神既有高于我们习俗之处,同时又和我们的固有精神初不相远,中国人很容易学得来。”古代中国“理性早启,文化早熟”,中国文化偏重人与人之间的情理,这使得中华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工具理性”。换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贯重视人与人的关系,这与资本主义社会重视人与物的关系截然不同,但与马克思主义却有一定的相容性与一致性。今天,我们谈及文化自信,就是希望建立一种“超越民族国家博弈争夺理念的规则与价值”,这是一种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文化发展方向,其中的源泉之一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重视对本民族文化进行总结与待承的民族。早在汉代,中国的书籍就已经“积如丘山”。历史上大多朝代对全国的书籍都进行过大规模和全面的整理,二十四史中的《经籍志》展示的就是千万学者前赴后继的壮观成果。这些群书目录及书志,使得中国古代的书籍像一支军队般整齐有序又蔚为壮观,对我们今天研究中传统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存于海内外的大量古籍,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打下了扎实的文献基础。

当前,我们对中华典籍的现代保护与整理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我们应通过对中华古籍资源的开发,让留存于中华古籍中的理念、技术、故事通过现代视角、现代技术的梳理与转化,回客当代问题,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之中,为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助力。

(选自谷敏《中华典籍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础》,《学习时报》2018年8月31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保存了大量的纸质文献典籍,成为古代文献收藏大国。
B.我国文化工作的精神支撑和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认同。
C.文化是民族之魂,中华典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与凝聚力。
D.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相容性与一致性,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不适合资本主义社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指出中国是历史文献大国,中华典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其意义重大。
B.文章第三段引用梁漱溟的话意在表明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着许多共通之处。
C.文章运用对比手法,比较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从而突出中华文化的先进性。
D.文章最后一段指出我们应该通过对中华古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之为时代精神助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教育、宗教、民族、文物等系统都有古籍收藏。
B.互联网时代,每个国家都必须面对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的挑战,我们要拒绝外来文化。
C.在汉代时期,中国的书籍“积如丘山”,这说明汉代是我国古代典籍收藏最多的时代。
D.“超越民族国家博奕争夺理念的规则与价值”是我国的文化发展方向,源泉就是传统文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忘言得意”是玄学在认识方法上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玄学大家王弼在《老子指略》里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必自远以证其始。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这里的“本”“始”即他所谓无形无象、无称无名的“道”。郭象也同样强调,欲求圣人之道,不应停留在有形之“迹”上,而应当进而把握其“无迹”之“所以迹”。因此,“忘言得意”的实质,就是认识事物不要停留在迹象上,而要深入内部去把握其根本。就这方面而言,“忘言得意”反映了人们对宇宙深化、社会认识的要求。

对于“得意”,王弼认为要通过言象获得,而郭象不仅仅讲“寄言以出意”,还更多地强调通过“超言绝象”的“冥合”去获得。无论哪一种,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得意”之深浅,又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此而言,这种认识方法包含了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的过程。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特点。

“忘言得意”论不仅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创作论,尤其是欣赏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喜欢那些“意犹未尽”“韵味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于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则认为他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苏轼就在一首论画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中国这种传统的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同一对象,不同的欣赏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心情去欣赏,往往各有所得。即使是同一欣赏者,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情下,对同一欣赏对象也往往有不同的体会。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至可以完全离开创作者的原意,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

玄学的“忘言得意”论,无论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文学艺术的欣赏上,都表现出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这从一方面来说,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缺乏精确性的弱点,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却又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如玄学本身,即是借用这种思维方式,才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的荒诞和古文经学的繁琐中解放出来,从而开创了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宋明理学正是继承着这一方法而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楼宇烈《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忘言得意”中的“言”不仅可指语言,还可指形象,“意”则可理解为本质、韵味。
B.“忘言得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也是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
C.“忘言得意”论对中国传统文艺的创作者和欣赏者影响巨大,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自由。
D.“得意”的深浅,取决于认识主体素质的高低,这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特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述的王弼、郭象有关“本”“始”“迹”“所以迹”的观点,是揭示“忘言得意”实质的依据。
B.文章先论述“忘言得意”作为认识方法的意义,再论述“忘言得意”对文艺欣赏的影响,最后总结。
C.对于“忘言得意”论在思维方式和文艺欣赏上表现出的主观随意性,文章辩证分析,指出利弊。
D.文章引用苏轼论画诗中的句子,可直接证明中国人在艺术欣赏中有注重得意于言外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王弼的思想,如果仅仅着眼于事物的“近”“显”之处,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根本。
B.欣赏作品时,欣赏者的体会若与创作者的意图完全不同,就会更有新意和价值。
C.对如何才能“得意”,王弼与郭象看法有所不同,但都强调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D.若不借用“忘言得意”的思维方式,玄学就很难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的荒诞和古文经学的繁琐中解放出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美文,完成各题。
古藤
①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②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
③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
④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古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花颜月貌,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⑤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与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 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⑦因此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的书家出席一个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⑧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⑨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出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古藤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⑩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⑪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视,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作者:王剑冰,选自《时文选粹》第2辑,有改动)
【小题1】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古藤的特点。
【小题2】请品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小题3】“要么死亡,要么活着。”这是一个___________关系的复句。
【小题4】请你谈谈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作者在第⑤段写“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与自己相绕”,第⑧段却写“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这两种生存方式你更赞成哪一种?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