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气

陈雪芳

父亲打来电话,叫他务必赶回。

什么事这么急?要知道后天他就要走马上任当镇长了。虽然一个小乡镇的镇长算不得什么大官,可好孬也是个当家做主人啊!你看看那些往日不把他当回事的人,如今谄谀媚笑,镇长长镇长短,就差屁股后面长出尾巴了。想到那些人,他的鼻子忍不住抽冷气。不过话说回来,被人捧着的滋味确实够舒心。

“爸,我过一阵回,这几天忙……”

“不行,今天再晚你必须回来!”父亲的口气不容抗拒。

回到乡下已是黄昏时间。乡下变化很大,以前都是村里房屋的格式都是粉墙黛瓦的平房,如今大都变成了气派的小楼,只有自家的三间平房还是安静地趴伏在那里。屋前的老榆树似乎也苍老了不少,它伸展着的枝桠在风中频频晃动。老榆树底下一块三尺来长的青石板泛着青幽幽柔和的光。他仿佛又看见了母亲弓着背,在青石板上搓洗一家子的脏衣服,那块青石板因为母亲的不断搓洗摩擦变得越来越光滑细腻了。

“儿啊,你回来啦!”母亲瘦小的身影急急向他走来,“你爸在屋里等你呢!”

“妈,到底什么事这么着急?”

父亲端端正正坐在堂屋里吧嗒吧嗒抽旱烟,看见他,啪啪在脚底下磕着烟灰说:“回来了?”

“嗯,爸啥事那么急?”

父亲没说话而是指了指垂着门帘的厢房,那间房以前是他的卧室。

他满腹狐疑地撩开门帘,只见房里放着一只长五尺,宽三尺的木桶。这不是自己曾经用过很多年的澡盆吗?父亲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爸,有什么事,您就说吧。”

“洗澡。”

“洗澡?您那么急让我赶回来就是为了让我洗澡?”他有点哭笑不得了。

“怎么?让你洗澡错了?锅里你妈已经把水烧好了,自己弄去。”

“爸,淋浴房浴缸我家里都有,我天天都洗澡的,身上不脏。要是没别的事情,我就回了,事情挺多,过了这阵我专程回来。”

说完转身往外。虽然耐着性子,语气免不了有些怨气,说实话他是真生气了,要是平常也就算了,这几天他很多事情要处理。为了赶回来,还推掉了重要的饭局。

“你给我站住!”父亲一声大喝,站了起来。“今天这澡你非洗不可!”说着父亲一瘸一拐走到锅边,把水舀进了边上的桶里。“爸,我自己来。”

他知道父亲的倔脾气又上了,只能先顺着他。

水温刚好,袅袅热气伴着木质的特有的香味蒸腾进他每一个毛孔。舒坦啊!他闭着眼睛沉醉了。一路的疲惫烦杂,多日来灌满脑子的阿谀奉承也被驱逐得无影无踪。

“舒服吗?”外面传来父亲的问话。

“舒服。”

“和你家里的高级货比呢?”

“这个……似乎更舒服。”

“你看这老房,住着多舒服啊。你用的这个洗澡盆是我当年用杉树木制成的,杉树是好树呀!扎根深,旁枝少,笔直向上。再来说说你泡澡的水,这水是我们院子里的老井里的水。你还记得吗?那年大旱,所有井都干涸了,只有我们家的这口井每天都会冒出清清的井水来,硬是让全村人挨过了那个旱季。村人都说是因为老井接着地气,所以井水非但常年不干,还清澈甘甜……”

“爸,我明白了。”

洗过澡的他精神饱满地站在父亲的面前,看到儿子清澈的眼神,父亲欣慰地点了点头。

此后,他的官越做越大,但是不管多忙他还是会抽空回乡下泡澡。直到退休,记者采访他的时候问:“是什么力量让您一直保持清醒,终身廉洁自好呢?”他悠然答道:“地气。”“地气?”记者一头雾水,他却笑了,如晚霞般绚烂。记者一头雾水,他却笑了,如晚霞般绚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些往日不把“他”当回事的人如今谄谀媚笑,“他”很不屑这些人的作为,但也很享受被人捧着的感觉。
B.小说插叙母亲在光滑的青石板上躬背洗衣这一细节,交待了母亲天长日久的辛勤劳作,具有传统的生活气息。
C.父亲见面第一句话只有“回来了”简单的三个字,显示了父亲对儿子的不满,更显出父亲居高临下的威严。
D.“你家里的高级货”这一人物语言既是父子之间亲密无间的揶揄,同时又为下文父亲说出关于“地气”的话作铺垫。
【小题2】小说第2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的“地气”有何深刻含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05 05:06: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并明确提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凸显了党和政府对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高教学水平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凸显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基础地位,是大学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本科教育质量是大学办学声誉的重要载体。因此,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流本科。坚持“本科为本”,是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选择。
纵观国外一流大学,普遍将本科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质量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世纪之交,美国提出“重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推动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改革。近年来,美国一些研究型大学持续深入推进本科教学改革,斯坦福大学2012年出台了《本科教育研究报告》,开启了新一轮大规模本科教学改革。国外高水平大学对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做法,对我们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适应新形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新形势、新要求。从世界形势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综合国力竞争越发激烈。从我国改革发展形势看,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一系列区域、产业发展战略举措;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动力转换、结构调整、方式转变、产业升级任务紧迫。从教育对象特点看,90后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与上一代学生相比有了很大变化,我们以往熟悉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方式、管理手段等,迫切需要作出相应调整。
“985工程”“211工程”高校拥有最好的生源,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支撑和引领未来发展的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的重要使命。这些高校要深入研究新形势新变化,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提出的新要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加快改革创新,加快推动人才培养链与国家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大力提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摘编自林蕙青《一流大学要办好一流本科教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党和国家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是基于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中的根本性地位。
B.高校要坚持“双一流”建设,是因为本科教育质量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关键。
C.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从根本上说是教育对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D.“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生源特质决定了它们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力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立论前提,论证了建设一流大学要办好一流本科的问题。
B.第二段援引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办学经验,意在通过对比使论证更加深刻有力。
C.文章第三段从三个方面阐述建设一流本科的迫切性,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D.文章的论证思路是先交代背景,再提出观点,紧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提出努力的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建设一流本科,才能建设一流大学。
B.如果不进行改革调整,高校教育会跟不上新形势,难以实现“双一流”的建设目标。
C.借鉴国外经验,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应当成为我国高校办学的共识。
D.在推动人才培养进程中,加强“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本科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小题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C.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雨非雨,雪非雪

①在一个夜黑风高、雷电交加的夜晚……什么!你听过这个故事?没错,是史努比写的。这句话是老套中的老套,早在大家喜爱的史努比立志当作家之前,这句话就是小说开头的□词□调。譬如维多利亚时代的畅销小说家布沃里顿,笔下某篇作品的开头就是:“在—个夜黑风高、雷电交加的夜晚……”真的是一字不差。

②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作家要让大雨倾盆而下  ①  狂风呼啸而过   ②  教疲惫的旅人在风雨中踽踽独行   ③ 让农舍在风雨中飘摇   ④  

③你可能会说,每个故事都有每个故事的背景,而天气正是背景的一部分。话是这么说没错,但是这样的回答还是不够完整,依然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我是这样想的:天气绝对不只是天气,雨也绝对不只是雨。依此类推,冷不只是冷,热不只是热,雪不只是雪,太阳不只是太阳……

④问题来了:雨水有什么特别的吗?自从我们的老祖宗上陆以来,水在我们眼里就一直是感化的力量。洪水定期会发生,摧毁我们的文明,将我们拉回水中。你知道诺亚的故事吧?大雨、洪水、方舟、鸽子、橄榄枝、彩虹。我认为在古人的心中,这则圣经故事最有安定人心的效果,因为上帝在故事的结尾以彩虹跟诺亚立约,保证再也不会让洪水覆灭大地,这听在古人耳里,多么令人欣慰呀。

⑤身为陆生动物,溺死是我们最大的恐惧,水淹万物更是放大我们对溺死的恐惧;因此,雨水会勾起我们古老的回忆,撩拨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基本上,洪水的故事就是人类生存的故事。在劳伦斯的《少女与吉普赛人》中,有一段描写大水冲垮家园的段落,劳伦斯当年下笔时,心里想的一定是诺亚的故事;创世纪那场洪水既是毁灭的凶手,也是新生的源头。

⑥不过,雨水的功用不仅于此。据我推测,在路灯和霓虹灯普及之前,狂风暴雨的夜晚很可能伸手不见五指,在那样的时空下,一个夜黑风高、雷电交加的夜晚可以创造出迥然不同的氛围。哈代是另一位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家,而且是布沃里顿望尘莫及的作家。他写过一篇轻松诙谐的短篇叫《三个陌生人》,内容讲述一名死刑犯(在逃中)、一位刽子手和死刑犯的哥哥,三个人在一位牧羊人家中撞见,引发一连串爆笑的捉拿行动,而这一切就发生在一个……夜黑风高、雷电交加的夜晚。

⑦哈代为什么要写这场雨呢?一来是因为情节需要,二来是因为气氛使然,三来则讲求人人平等。首先,如果不是这场大雨,这三个陌生人也不会在这么尴尬的情况下相遇。第二,相对于其他天气状况,雨天显得神秘、朦胧、孤寂。如果觉得下雨不好,起雾当然也是不错的选择,不过“凄惨”是很重要的,在下雨和起雾之间,哈代当然会选择让角色愈凄惨愈好.在这方面,雨水傲视群雄。只要飘点雨刮点风,就足以让人冷死在温暖的七月中。第三,下雨使人人平等。不管你代表的是公平正义还是不公不义,雨水总是大公无私地落在所有人的身上。因为下雨,刽子手和死刑犯不得不找地方避雨,两人因此在无形间缔结友谊。

⑧雨水还有什么功能呢?雨水有洁净的功能:雨水矛盾就矛盾在落地之前明明很干净,落地之后却变成满地泥泞。所以,如果你想(象征性地)净化某个角色,就让他从甲处穿过雨中走到乙处。淋了一场雨,他火气也消了,头脑也清醒了,甚至幡然悔悟也不是不可能,你希望他变成怎么样就怎么样,他身上的污点也可借此涤除。相反地,如果他在雨中跌倒了。就会沾得满身泥泞,污点会变得更多。雨水还有复原的功能,主要原因是因为雨水让人联想到春天,次要原因则和诺亚方舟的故事不无关联。雨水可以让大地恢复生机,让万物复苏,让世界回春。

⑨雪呢?雪跟雨一样意涵丰富,但是两者的意象又有不同:雪是荒凉的、沉闷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同时又好像在招手邀你去玩耍,雪既洁白又污秽(落地隔一阵子之后),既严寒又温暖,随你怎么写就怎么写。史蒂文斯在诗作《雪人》中利用雪来表现抽象、疏离的思想,特别是用来象征“虚无”的概念,正如诗尾所述:“永远无我/不为虚无所动/始能洞见虚无的处所”,这真是严寒彻骨的意象。在《死者》的结尾,乔伊斯让主角贾柏瑞顿悟;他在整篇小说中自以为高人一等,然而,他的自信却在情节推演中一点一点瓦解,最后,他看着窗外“大雪纷飞,铺满整个爱尔兰岛”,这幅景象宛如当头棒喝。他顿时明白:原来雪和死亡一样,不分贵贱彼此。正如小说美丽的结语所言:“落在所有的生者与死者身上。”

⑩往后探讨季节时,一定还会再提到天气?天气的意象太多了,就算写一本书也写不完。现在你只要记住一点就好:下次读诗或看小说时,别忘了看一看天气。

【小题1】第①段“□词□调”一词,应填入的两字依次为    
【小题2】在第②段画线处,依序填入标点符号“  ”“  ”“  ”“  ”。
【小题3】第④段“将我们拉回水中”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4】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布沃里顿之所以成为畅销作家,在于其作品的开头善于制造悬念。
B.诺亚的故事,反映了古人对洪水的恐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哈代在《三个陌生人》中,着重用“雨”来推进凄惨的故事情节。
D.史蒂文斯用荒莽、沉闷的“雪人”意象,来隐喻严寒彻骨的冬天。
【小题5】“雨”,和“雪”这两个意象,有着相同的内涵,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
【小题6】请联系学过的课文(如《在烈日与暴风雨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最后一片叶子》等),举例说明“雨非雨,雪非雪”。(举出一例,具体说明一个方面即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窗外的草
谭向东
①窗外有片砂砾地,很多草已经从砂砾层下那深不可测的泥土里争出头来,两尺来高郁郁葱葱,正把那片砂砾地悄无声息地掩遮。
②这些草已经生长大半个春天了,纵然长得茎茂叶密,但它们始终只长到草的高度,还未没及窗台。
③离窗户三四米之遥的地方是围墙。墙体,由原来的灰色已经变成了现在的浅绿色,原因是上面生长许多草了。远远望去,那些草看似一寸来高,但它们攀沿着墙体已经生长到围墙的顶沿了,仿佛只要围墙不倒,它们就能生长得越来越厚实,致使把整个院子环围起来的围墙都变了颜色。尤其是生长在围墙顶沿的那些草,得仰视,才能瞧见它们,但又有多少人会去仰视这些野草?很多时候人们往往将虔诚仰望的目光投向的是围墙边的那颗苍劲葱郁的老银杏,欣赏它吐纳古今的恢宏,赞叹它剪裁春秋的博大。
④围墙之外是茫茫原野。那里也生长着许多的草,像芦苇、狗尾巴草……但因它们跟我隔了一面围墙,在短时间里无法进入我的视野,然而,对它们我仍有模糊的记忆:芦苇,多数是生长在湿地或砂砾铺就的河床上,尽管它们脚下的土壤不深厚,但默默挺着胸脯倔强向上,苇秆可以长到人的大拇指那么粗,纤长的叶片,像小钢锯一样锋利。虽然它们是属草的,但能长到人那么高,长成树一样的模样。其实,很多树还不及芦苇这类草!狗尾巴草则遍布原野,可谓无处不生,似乎上天早已固定它们就是普通的草类,纵然足下的土壤再肥沃,它们也难及人高,永远改变不了是草的命运,但它们好像并不在意这一切,依然桀骜不驯地疯长着。不知道,这世界上如果没有草,将是怎样的风景。
⑤这些都是窗外的草,也都有草根的存在。就因这一点,尽管很多草长得形同树样,可自始至终,它们都无法替代那些非草类植被———树,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⑥这个世界上的草,都永远逃离不了四季时令的界定与约束,都会有黯然败枯的那一天。它们,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是草;最后,又赤裸裸地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草都不是了。芸芸之草莫不如此。
⑦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便把在冻土下面蛰伏整整一个冬季的那些草根,唤醒,重吐绿芽并从那深深的泥土里钻出地面来,让世人觉得这个世界上还有草的存在。
⑧夏季,是四季中最热的季节。这个季节,雨水充沛,阳光炽热,草儿踩着自然的节拍,与风儿为伴,与阳光轻吻,生长得自由自在,舒展得繁茂葱茏。
⑨秋天,是一个充满收获的季节,也是草木渐渐枯败的季节,但这个季节,气候渐渐转凉转冷。草便把自己的一生浓缩成可以让生命繁衍生息的种子———草籽,自身的躯壳,却日渐焦枯,然后,阗然无声地等待自己生命的终结。
⑩在苍茫大地上,或许惟有树能在每一个季节里昂然挺拔、苍劲耸立。草跟树却无法相提并论。在大地冰封、寒风呼啸山野的冬季,草把自己的根和草籽,无奈地潜伏在冬土里,寂静无声地等待来年春天的到来,再如此重复新一轮的草命。
⑪窗外的草,实在太多,我无法一一叫出它们的名字。起初觉得它们太平庸,并没有留意到它们的存在,但那些草倚着围墙、砂砾,或者围墙外面形形色色的土地,一直在默默地生长着。直到一天,它们长成了苍青色的风景,我才突然留意到它们的存在,也才会有人留意它们的存在:虽然草叶是锥尖形的,叶面上的叶脉,也分外明晰,但草叶边沿却布满了锯齿。我忽然恍悟:虽然是草,但那也是生命的奇观!对憧憬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的草,谁也不可以轻侮,同样也不能随意蹂躏!在草的身上,我得到了很多关于生命的暗示……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以“窗外的草”为线索,先写砂砾上的草,再写围墙上的草,最后再写围墙外原野上的草,情节多变,波澜起伏,文章情感真挚感人。
B.文章开篇点题,并交代了草的生长环境恶劣,表现其顽强的生命力。
C.文章第二段用人们对围墙上的草与围墙边的银杏树截然不同的态度作对比,表现草的默默无闻、自强不息。
D.第④自然段作者以芦苇和狗尾草为例,写了两种草的命运:一种是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依然顽强生长,长得像树一样高,甚至超过了一些树;一种是即使在优越环境中也达不到树的高度,但依然顽强生长。不计较命运如何,两种草都具有顽强生命力。
E. 文章中在冬季“草把自己的根和草籽,无奈地潜伏在冬土里,寂静无声地等待来年春天的到来,再如此重复新一轮的草命”,通过拟人手法“无奈地”“寂静无声地等待”,形象地写出了生命力顽强的草的无奈辛酸,自哀自怜。
【小题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小题3】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4】作者在最后一段中写道:“在草的身上,我得到了很多关于生命的暗示……”,作者到底得到了什么暗示,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不可忍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今天读它,我仍能清晰地听到易水边那萧萧的风声,和那个叫荆轲的侠士苍凉的歌声。
他答应了燕太子去刺秦,但是并不等于他天生喜欢送死,他也本能地希望制定更周密的方案,使自己有哪怕微小的可能生还;重然诺爱名节,更使他希望增加刺秦成功的胜数。而这一切太费心思,所以他拖延了下来。但燕太子丹不理解,开始怀疑荆轲是不是因为对虎狼之秦的恐惧,而有意拖延时日。
怀疑,是荆轲不能忍受的。于是直接奔赴死亡而去。死亡是可以忍受的,对人格的怀疑是不能忍受的。这就是荆轲用行动告诉我们的,一个简单的价值观。
这么“傻”的还不止荆轲一个人。还有一个渔父。
请听《渔父歌》:日月昭昭乎寝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事寝急兮将奈何?芦中人,其非穷士乎?
这首诗显得很急促——是一种催促,也是一种呼唤,呼唤迷失的人性。
据《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逃往吴国,后有追兵。在江上遇到一个渔父,于是向他求救。渔父将他渡了过去,伍子胥藏身芦苇荡中。渔父看见他面有饥色,就说去给他拿点吃的来,伍子胥起了疑心。当渔父拿来饭菜,他却躲进了芦苇深处。渔父于是“歌而呼之”。
“芦中人,其非穷士乎?”这个“穷”,应该是日暮途穷的“穷”,但我分明从伍子胥后来的行为中,看出了他内心更具深刻意味的“穷”。在渔父的一再呼唤下,在饥饿求生的本能催促下,伍子胥从芦苇丛中出来了。吃完渔父送来的饭,政客的本能又抬头了,先是“解百金之剑以赠”。渔父不受。他又自作聪明地问渔父的姓名——他认为对方不要谢礼,一定是希图钱财之外的好处,等他日伍某人得了天下,给你弄个官当当。“渔父不答”。伍子胥疑心更深,反复叮嘱对方要保密,不要泄露他的行踪。“渔父诺”。
“诺”的意思很简单,就是“答应”,但是这个答应的代价却让人不寒而栗——伍子胥走了几步,渔父就自己把船弄翻,沉入了江中。
曾经很不明白,即使救了伍子胥,看到竟是这样不知好歹的人,而且一再侮辱自己,渔父为什么要答应?为什么不怒斥,不径自离去?
现在我开始明白了,或者说自以为明白了:那一刻,渔父是看到了人性本质中最丑陋的东西,在他毫不设防的情况下,尘世的肮脏劈头盖脑地掩杀而来。他的心,死了。
这样的大义凛然,这样的不屑一顾,这样的深哀大痛。我相信那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渔父,而是一个隐士,他坚守着自己的清洁,也坚守着无边的寂寞。当他看到伍子胥,这个被追杀的人——那时伍子胥的神情一定很仓皇吧?他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也许就是这恻隐使他的心打开了门,处于没有防备的境地。他还以为这是上天送来一个可以彼此明白的人,好给他寒冷的生涯带来一星温暖。但是他错了。
对不同境界的人,任何解释都只能带来误解,而且需要这样的人来理解是何等无聊,所以他什么都不说了。只用最后的行动还击了对清洁精神的污蔑。
江水滔滔,天地无言。
失去性命是可以的,但是对人格的怀疑是不能忍受的。还是同一个简单的价值观。
然而正是这个简单的价值观,让我在生死相隔、苍苍茫茫的两千余年之后,冰炭置肠,悲从中来。
(选自潘向黎《看诗不分明》,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写易水边的风声和侠士的歌声,营造出悲凉的气氛,是为下文写荆轲刺秦与渔父自沉的行为作铺垫。
B.伍子胥因疑心渔父会泄露自己的行踪而反复叮嘱其保密。“渔父诺”,是因为他能够理解伍子胥当时所处的困境。
C.作者认为渔父之所以没有怒斥侮辱自己的伍子胥,也没有径自离去,是因为他对神情仓皇的伍子胥动了恻隐之心。
D.“江水滔滔,天地无言”,作者以独立成段的形式写江水的有声和天地的沉默,凸显了隐士自沉带给自己的情感激荡。
E. 荆轲不能忍受怀疑而赴死,渔父看到了丑陋的人性而自沉,他们坚守了“简单的价值观”,还击了对清洁精神的污蔑。
【小题2】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作者认为伍子胥的“穷”“更具深刻意味”,这“意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②有学者认为此篇散文在“寻找人间含金的细节”,请在文章中找出一处“含金的细节”并加以分析。
【小题3】请结合全文,谈谈“冰炭置肠,悲从中来”的具体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