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①当代科研开发应该尽可能选择“顶天”技术,跨越西方已有的技术。王选选择研制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的成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1994年北大方正系统开始在国内使用,并且走出了国门。在此期间,在别人的劝说下,王选经(郑重/慎重)考虑,作出了人生第七次重大(抉择/选择)――率北大计算机研究所全员汇入北大方正集团。1995年7月1日方正技术研究院成立,王选任院长。至此,研究所与公司两支队伍胜利会师。 

   。由于王选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的成功非常容易被看成是科技方面的成功。其实,我们只有看到王选对企业的重视和贡献,才算真正看见王选。 

③再看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迄今还很缺乏科技创新能力,我国高校、科研院所则有大部分科技成果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北大科研力量与北大企业力量会师的故事正以雄健的强音告诉我们:我国的科研力量与企业力量,只有实现伟大的会师,中华民族才会真正 丙 (力能扛鼎/顶天立地)站起来。

(节选自《王选的选择》,有改编)

(链接材料)王选是北大方正的创始人,据说公司名字源自《汉书·晁错传》里的一段话: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不容私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以亡能居尊显之位自行若此可谓方正之士矣

【小题1】文中甲乙丙三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慎重  选择    顶天立地B.郑重  抉择  力能扛鼎
C.郑重  选择    力能扛鼎D.慎重  抉择  顶天立地
【小题2】下面几个句子出自第②段横线处,请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事实上,一个国家科研水平高,国家不一定富强
②但是对企业的功能认识不足
③我国许多人都重视科技
④一个国家的企业发达,则表明其科技的研究开发和使用能力达到无可置疑的高水平
⑤由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A.⑤③②①④
B.⑤③②④①
C.①④⑤③②
D.④①⑤③②
【小题3】请用“/”给上面链接材料中的文言文断句
【小题4】人们评价王选是“方正之士”,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说说你对此的理解以及带给你怎样的启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3 08:47: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回家

苇子

①一个有着清风吹拂的下午,母亲从小学校走来,远远地走来,她靠近我,把带着白色粉笔灰的右手伸向我。母亲的带着粉笔味的手就这样温暖地盖在我的年少的脸庞上。母亲的声音从高处落下来,她说,娟娟。这声音,像闪亮的银角子一样,轻轻地落在我的脸上,也轻轻地落在我的心里。我仰着小小的脸庞。我的双眼从母亲的细小的手指缝间望出去,通过缝隙看到的天空仍然是那么的阔大。这是下张村上空的天空,蓝蓝的,有几丝白云从天空下飘过去。我一边就这么地仰着脸,一边感受着母亲倒扣在我脸上的手掌的黑暗的温暖。我呼出的气息与这温暖融合在一起,有点湿润和甜菜的味道。我还同时看见了母亲的疲惫的脸庞,脸庞上方被风吹过的有点乱的一缕黑发,以及黑发上方斜伸过来的发着绿芽的树枝。这时,我突然看到一只小鸟从母亲指缝上方飞掠过去。

②当母亲的手从我年少的脸庞上移走,我看到了更大的下张村的天空。春天下的村庄就在我的身后,那里住着祖母、祖父、大伯、叔叔。母亲说,我们回家吧。母亲的声音与春天的气息合为一体。回家吧,这个音节现在想起来,是急促而坚定的。但那时,我只单纯地听到这个词。母亲的衣裳六成新,很干净,我伸出小手拉住她的衣襟,就这样跟着母亲回家去,回到家这个词性之中

③母亲跨过屋前的水渠回到了家中,而我则蹲在屋前的这一袭流水跟前。我常常长久地蹲在这里,要看上好长时间的流水。流水从东边流向西边,它的小小流动的水波不断地泛起来,有时会有一只小小的蝌蚪摇着小小的尾巴从底下游过。在另一段水流相对缓慢的地方,我看到了自己小小的脸庞。如果我在这里蹲的时间太长了,在流水中我的脸庞的倒影旁边会出现母亲或是父亲的脸庞。流水的一段很平缓,流速也很慢。我看着水面上小小的几乎看不出来的波动,我从这里还看到了白云飞鸟。白云几乎不移动,而飞鸟瞬间就看不见了,等再看到下一只飞鸟时,又得等很长很长的时间。

④父亲的双手从天而降,轻轻地把我提了起来。“回家!”父亲说。我不喜欢这句话从父亲的口里说出,我一直喜欢“回家”这个词从母亲的口里轻轻地说出来,这个词会因此带着母亲的体温和馨香。“回家!”父亲说。这时我甚至来不及再看一眼重新飞临的那只飞鸟就回家去了。

⑤回到屋里的时候,我看到母亲已经坐在锅灶前生火做饭了。锅灶紧贴着北墙。灶膛里的火光透过青烟映到了母亲的脸上。那红色的火光波动着,时弱时明。灶膛里的火舌不时地向上冲出灶口。柴火的味道弥漫着整个屋子。有一次我听到了母亲的咳嗽。母亲咳嗽的声音很年轻,这一声咳嗽短促,清脆,它的振动带动着柴火中的炽热的空气。也只有这时,我实在地感到了自己的饥饿。这是童年的饥饿。这饥饿由米饭、柴火、母亲的被烟所呛的轻声咳嗽以及过去的一整个下午的时间构成。母亲的声音从灶膛火光的照耀中升起:“娟娟,娟娟,娟娟。”母亲的声音照样很轻。她身后的柴仓,在平时我能闻到它散发着好闻的干柴草的清香味。但此时它被母亲的不多的声音和动作所覆盖。这时,我只看到母亲,而看不到其它的事物。有点暗的屋子里,坐在灶膛前的母亲的身子看上去比平时要小一些。而母亲很快就移到了锅灶前,锅里的蒸气冲出了锅盖,弥漫在母亲的周围。我在屋子里走了几回,然后坐在矮凳上,饥饿让我有点昏昏入睡。

⑥回家除了吃饭,就是坐在矮板凳上看着母亲。我喜欢看着母亲。这时我看着母亲是仰视她。母亲会不时地走到我的身边,伸出手来抚摸我的头顶和脸庞。这时,她的手不再有粉笔的味道,而换了一种青菜似的淡淡的带湿气的清香味。

(选自《美文》

【小题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小题2】第②段为何说是“回到家这个词性之中”?
【小题3】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的描写暗示母亲是小学教师,刚刚上完课下班回家。
B.以父亲说话、动作的简单粗暴反衬母亲轻柔、温和的形象。
C.母亲在家忙前忙后生火做饭的情境,体现母亲的勤劳能干。
D.第⑤段以灶膛的火光、弥漫的蒸气等描写烘托了母亲形象。
【小题4】本文以“儿童视角”展开回忆,请结合某一情景评析这一写法的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节的传统与新变
萧 放
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正旦、元日、元旦等。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是在民国成立以后。传统的大年“春节”是一个时间段落,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围绕着春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
依照春节民俗,我们可以归纳提炼出春节四大民俗传统。一是饮食民俗传统。北方的饺子,南方的年糕,各有吉祥的寓意,而南北共享的年夜饭更是民族的圣餐;从周秦以来,送旧迎新的年夜饭成为我们聚合家人、增强家庭凝聚力的重要物质载体。二是祭祀传统。春节是新年的开端,也处在四季之首的立春时刻,人们以祭祀仪式表达人对自然、祖先及各种神灵的感恩与礼敬,实现人与自然及超自然的交流和沟通,以取得心灵的安定与精神的慰藉。三是家庭人伦传统。春节是家人的团聚日,回家是春节的主题;人们在年夜饭的餐桌上,话旧说新,畅叙亲情;人们通过亲友之间的礼品馈赠、长辈给予晚辈压岁红包、相互拜年问候,表达亲人间的浓情盛意,家庭伦理关系得到周期性的强化。四是祈福迎祥的民俗艺术传统。春节还是人们审美意识集中呈现的特别时间,人们以火红的色调与多彩手工艺术,装饰门庭,通过种种象征物与娱乐活动,烘托年节气氛,祈福迎祥。
除旧布新、祈福迎祥是春节民俗的本质内涵,也是春节民俗文化永远的主题。21世纪以来,在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新时代环境之下,春节民俗传统面临着创造性转换与发展的新机遇。
春节新变有四大趋势。首先,春节正在由传统的汉民族传统节日转变为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节日。其次,春节已经从单纯家庭内聚型节日,逐渐转变为更强调社会性共享的节日。其三,互联网、微信正成为春节人际互联互通的新平台,全球华人共享春晚盛典成为现实。其四,重视年俗符号的回归与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与物质材料,强调文化创新与时尚设计,春联、门神画、窗花、桃符、鞭炮、焰火、压岁红包、拜年帖、摇钱树、红灯笼、中国结等,这些都与现代商家的参与密不可分,它们将春节气氛烘托得更加热烈,增添大年的视觉感受与审美情趣,使年味更加浓郁。
春节在历史长河中流动,春节民俗传统与适应时代环境的新变构成了春节的完整形态。传统与现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水乳交融,传统的价值得到传承与弘扬,创新性的发展代表了传统的未来方向。传统是我们的资源与财富,传统节日既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呈现。在当今时代,我们重视春节,重视春节所承载的思想观念与伦理意义,就是重视民族精神根脉的滋养。同时我们积极看待春节习俗在当代的变化与发展,春节民俗文化背靠传统,立足当代,面向未来。
(选自2017年1月2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周秦以来,我国南、北方的年夜饭就存在年糕和饺子的不同,但它们都是增强家庭凝聚力的重要物质载体。
B.人们只有选择在春节这个特定时刻祭祀,才能够表达自己的感恩礼敬之情,实现与自然及超自然的交流和沟通。
C.春节新变的四大趋势是由现代商家促成的,正是它们的积极参与使得春节气氛更加热烈,年味更加浓郁。
D.春节期间,人们借助窗花、红灯笼、中国结等手工艺术品来装饰门庭,呈现着传统的审美意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通过归纳提炼春节四大民俗传统,说明春节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
B.文章第三段承上启下,先揭示春节民俗的本质内涵,后点明春节民俗传统面临新机遇。
C.文章第四段采用并列结构形式,论证了新时代背景下春节的本质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D.文章结尾一段关于春节完整形态的阐述,具有明显的辩证色彩,避免了观点的片面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节祭祀传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感到无能为力,只能选择祭祀的方式来表示妥协。
B.春节期间,亲人团聚、相互拜年问候、彼此馈赠礼品等行为,对强化家庭伦理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C.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给春节注入了适应时代变化的新鲜元素,春节的影响力不仅没有日渐式微,反而不断增强。
D.深刻体会春节所承载的思想观念与伦理意义,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滋养,发挥春节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这是时代的要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残局
王长军
方少华年方二十,是宜城远近闻名的棋痴,他成天抱着古棋谱钻研,时间一长,竟打遍宜城无敌手。 他深陷其中,后遭人暗中设局,欠下了小山般的银子。经营茶叶店的父亲气得一病不起,临终前告诫他不要再赌,并让他变卖家产,还清赌债后投奔一个开票号的故友徐德阳。方少华悔不当初,摔碎了视之如命的棋盘,可已经迟了。
徐德阳见故人之子前来投靠自己,淡淡说道:“个把闲人我还养得起。”方少华一张脸涨得像关公,恨不得地上有道缝钻进去。方少华不受待见,闲来无事就学习打算盘、记账,一学就会,可东家就是不用他。他还多次见东家钻研棋谱,技痒难耐,恨不得过去较量两把,最后硬生生憋住了。
这天一大早,一夜未归的东家从外面回来,一脸晦气地喊住方少华,让他把自己输掉的五万两银子再赢回来,灭灭那个跟自己赌棋的生意竞争对手的嚣张气焰。
方少华吓了一跳:“东家,我就是被赌棋害的,今生今世不会再赌……”
东家把脸一板:“少华,我只是让你蠃回那五万两银子,替我出口气,人可不能没有良心!”方少华无奈应允。
对手是瘦高个,脸长似马,十指修长灵敏,一双眼睛更是深不见底。甫一交手,方少华就暗叫不妙。好在对方攻势虽绵绵不绝,却是程咬金的三板斧,没有什么后劲。方少华连胜了三局,马脸额上的细汗都出来了。方少华面前的筹码已堆成了小山,东家那五万两银子赢回来了。
马脸掏出手帕擦把汗,决定与方少华一局定乾坤,赌银十万两。 方少华一惊,东家却笑眯眯地说:“行,少华,这局赢了算你的,输了算我的。” 方少华擦擦汗低声说道:“好吧!”
双方一出手竟是玉石俱焚、鱼死网破的招数。方少华见招拆招、小心周旋。对方强行兑了好几子后,走成一副叫“七星聚会”的残局。方少华熟稔这个残局,自己执黑先手,必胜,这不就是上天送给自己十万两银子吗?父亲,你还怪我玩物丧志,我就要重振家业了。方少华颇为自得。
突然,想到父亲临终前的话,心里一时间翻江倒海,吐口气,抬头向马脸说道:“咱这盘棋算和,好不好?”
东家急得喉咙都哑了,说:“少华,为什么?”
方少华苦笑一声,说:“东家,你先前说过,只要我赢回你输的银子就行,现在任务完成了!”
东家勃然大怒,戟指骂道:“你……烂泥巴糊不上墙!”
方少华目光坚毅起来。而马脸扔了手中棋,说:“行,算和!”
回到票号,方少华心想这回该背起包裹滚蛋了,没想到东家竟然让他学记账。方少华又惊又喜,心头涌起无数感慨,忙道:“多谢东家,我一定好好干!”几年下来,他已是票号的一把好手了。
这天是东家六十大寿,方少华全权操持,那个棋局对手马脸也来了,跟东家谈笑风生。他们不是生意场上的生死对头吗? 方少华大为不解。
客人散去后,东家笑吟吟地叫过方少华,说:“来来来,再跟我这位朋友下局棋。”马脸拱手说:“小兄弟,请!”
这是一幅残局,正是“七星聚会”。这残局已有上百年没人能改变结局了。方少华执黑,一定是马脸对那夜的事一直耿耿于怀,方少华胸有成竹,对手落子杂乱无章。
下了几手后方少华大惊失色:先前明明占优,一转眼竟落了下风,马脸的下法闻所未闻,招招剑出偏锋,最终胜的匪夷所思!
方少华呆若木鸡,东家悠悠说道:“少华,这位仁兄实际上是一位象棋高手,他苦心孤诣地攻克了‘七星聚会’,那夜如果你不知收敛,必将输得一干二净。好在你悬崖勒马,克服了心魔,我这才放心留下你。少华,你父亲临终前来信嘱托我多历练你,尤其要渡过贪念这一关。”
方少华至此如梦方醒,“扑通”一声重重跪下,叫一声“父亲”已泣不成声……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少华的父亲被嗜赌的儿子气死了,临终前告诚他不要再赌,还安排他到故友处托身,并书信嘱托故友帮助儿子戒贪,可见其爱子情深。
B.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如方少华发誓不再赌棋,父亲故友却偏要他赌棋报恩;看似是方少华主动放弃了贏得十万两银子的机会,其实是对方故意输棋引诱。
C.小说细节描写生动逼真。如方少华面对十万两赌银时从大惊到自得,再到吐了口气、苦笑、目光坚毅的神态变化,被刻画得形神毕肖。
D.方少华去投奔徐德阳,却不受待见,于是他勤学打算盘、记账,干活十分卖力,改变了徐德阳对他的看法,最终获得了徐德阳的信任。
【小题2】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概括方少华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小题3】请结合小说的情节、主题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

同类题5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村即景

韩小蕙

这是晋中南广袤大地上的一个普通小村庄,普通到你都不必问起它的名字。

我曾到过许多名山大川,譬如“归来不必看五岳”的黄山,“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子湖,“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长江三峡,“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黄果树大瀑布等。但不知为什么,在这些有口皆碑的天下胜景面前,我一次也不曾体味到像古村这样的地域文化给予我的心灵震撼。

然而世事却偏偏这么奇妙。这晋中南的普通小村庄,竟使我体验到了一种地域的魅力

这一带的地貌真是奇特,令平原人看上一眼便永远难忘。

人正在大地上行走,突然,脚起脚落之间,路便没有了。探身一望,脚下就是直上直下的悬崖,有的深度达数十丈,令人头晕目眩。而身后,人刚才过来的地方,明明是平展展的土地。生着庄稼,长着树木,流着河水,跑着马车。还有一座座土砖结合而筑成的农舍和用秫秆隔成的农家小院。从里面,不时传来鸡鸣、羊叫和娃儿的笑声。

倏的,一群漂亮的狗你追我逐地奔了来,撒欢儿地在地上跑着、跳着、扑咬着,尽情地嬉戏,却没见一只掉下崖去。人正在惊疑之际,崖上崖下的乡亲便喊起话来:

“哎——吃哩?”

“哎——吃哩。”

这是汉子的声音。声音于崖上崖下巨大的空间之中,显得格外雄浑苍凉。倘是女子,便会于雄浑苍凉之中,又夹杂上缠绵悱恻的韵味,令人遐想无穷。

一忽儿,月上高崖,清辉撒满大地,崖上崖下便一起进入了这里才有的极其静谧旷远的夜世界……

借用地理学的名词术语,这是典型的丘陵地貌。再准确一点说,这是平原与山地的交界地带,因而既呈现平原的平整,又间有山地的起伏。起起伏伏之间,便出现大断大裂又错落有致的高崖低谷。人在高处放眼望去,但见对面崖壁像是一面巨大的史前壁画,那上面的神秘图形令你读不够也思不够。而远处,则是一派倒海翻江的山茆沟壑图,纵是天下最杰出的大师,也绘不出它们的英雄本色。

老乡们却绝少这样看景。他们更相信老辈人留下的传说。说是女娲炼石补天的那会儿,补到这里地界时伸了个懒腰,漏下一缕沙粒,地面上便不平起来。因为年深日久,他们早已没有了对女娲的愤激,生命的因子里,只留下择佳地而生息的顽强生命力。在极不规则的地表之上,他们竟顺势建起了房舍,形成村落,荷家养畜,婚丧嫁娶。虽然活得不轻松,但也能在春种秋收之中,闻得一些戏文。何况,当青草漫满黄土世界之时,山茆沟壑也显得蓊郁苍翠起来。鸟儿也能飞来几只,唧唧喳喳地叫上一阵。

这地方只是不能过冬天。一到荒凉的冬季,造化的穷凶极恶便再难掩饰了。

每当钻天杨的最后一片叶子被狂风吹落之后,生命的绿色消失殆尽,苍茫的黄土高坡就裸露出它的贫穷。高崖与低谷之间,只萧疏着荆棘枯草的几只枝杈,天低云暗,更载不动悬崖、坡坡、沟沟、壑壑的忧并愁。而夹带黄土的狂风却全然不理会这些,只一阵紧似一阵地刮着,对准光秃秃的崖际,麻利地刮下一层又一层黄土,怪笑着抛洒向半空中。

在这样的日子里,连狗也不敢跑出门去;家家农户院子,更是门户紧闭。汉子蹲在炕沿上抽烟叶,婆姨搂着被吓坏的娃儿,满崖满坡满世界中,失却了一切人声兽语,只剩下黄土的怒号和黄土的呻吟……

这一切,是平原人无论如何也经受不住的。

与江南的鱼米之乡相比,不用说,这样的地域环境是太沉重了。

可无论历史上还是今天,这里始终被称为晋中南宝地。庄户人家的日子红火,为历史上偏居此隅的各路诸侯们奠定了太平昌盛的基础。气势恢弘的中原文化,也由这里播往陕北高原,甚至河西走廊、祁连山脉。就连异族侵略者,也不敢贸然践踏这片神圣的黄土地——有老乡告诉我,在抗战最严酷的1940年,小鬼子也只有在大规模“扫荡”时,才敢来村子里指指戳戳。

到底是谁的功勋呢?

人杰?地灵?还是天意?

天意不过是人们自己编造出来的感觉。地灵向来也是依靠人杰才得以体现的。归根结底,我以为,还是这里的人民是有血性的人民。自然环境的险恶,造就了他们的挑战意识。倘若人类不劳动,不创造,不抗争,不奋斗,天天依赖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优哉游哉地享受,恐怕这世界上根本就没今天这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

这读不透也思不透的“史前壁画”,这倒海翻江的“山茆沟壑图”,特别是这依地势而形成和兴旺的小村,永远地载入我的记忆。我清楚,在今后的人生之旅上,我会常常想起它们来的。

(选自《现代散文鉴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点出小村的普通,引出了下文对小村地域魅力的描写,使文章有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所说的“地域的魅力”指的是悬崖、坡坡、沟沟的奇特地貌,还有风沙怒吼、黄土呻吟的罕见气候。
C.文章划线的段落运用拟人和侧面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风之狂,造化的穷凶极恶,地域环境之沉重,突出了小村冬季环境之肃杀。
D.小村里的人“虽然活得不轻松”,但也能在春种秋收之中享受到些许乐趣,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说明小村人民具有抗争奋斗的可贵精神。
【小题2】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两处,并赏析其作用。
【小题3】本文题目是“小村即景”,但作者的用意显然不只是在写景,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篇文章创作意图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