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聂耽
聂鑫森
聂耽的这个名字很特别,繁写的“聂”字是三个“耳”,加上“耽”字的一个“耳”,共有四只耳朵。当年写《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家聂耳,姓名中也是四只耳朵。
聂耽的耳朵大而长,读小学和初中时,伙伴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大耳朵”。他性格内敛,不喜欢疯跑乱叫,好静,尤好静中读书。初中毕业,他选择了去读中专技校,是“家有万金不如薄技在身”的古语对他起了作用。
技校毕业,聂耽被分配到一家国营纺织厂当保全工。保全工就是维修工,哪台纺纱机、织布机出故障了,一个电话打过来,他和他的工友便提起工具包,立赴现场去处理。待机器重新运转,他们便如鸟儿归巢,回到保全班的值班室里。
四十多年过去了,聂耽退休了。
但在聂耽临近退休时,突然发生了一件大事,让巷中人不能不对他刮目相看。
全国纺织系统的保全工大赛,经过层层选拔,十个优胜者再参加中央电视台决赛,聂耽居然蟾宫折桂,夺得了冠军!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在一个巨型车间里,几十台纺纱机、织布机一齐开动,机声喧闹;被蒙上眼睛的聂耽,坐在车间的上端,他能在嘈杂的机声中,听出哪台机器有了毛病,毛病出在什么地方,百分之百的准确。
现场直播的事,是聂夫人失口说出去的。正好是星期天的上午,全巷的男女老少都在看。很多特写镜头,都停留在聂耽的耳朵上,又大又长不说,而且在聆听时,耳郭会敏感地扇动,忽快忽慢,让人啧啧称奇。当决赛结束,评委主任宣布聂耽排名第一时,巷子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鞭炮声。
欢呼之余,大家也有了愧意,几十年来对聂耽了解得太少了。这个功夫聂耽是怎么练出来的?
聂耽耳朵虽大,却无先天的特异功能,是后天练出来的。练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上班没活干时,工友们都坐在值班室里等候,聂耽却提一把小凳子坐在车间一角,闭着眼静听喧闹的机声,身子可以一两个小时纹丝不动,扇动的只是他的耳郭;其二,是他家的小院里,花树之间立着几个木架子,木架上挂着长短、大小、厚薄不同的铁片、钢条、铜圈,有的还故意凿出裂纹,一一编上号,聂耽闭着眼坐在台阶上,让家人轻重缓急地敲击它们,他边听声音边叫出编号的位置,或者干脆只听风声、雨声击打金属的声音,听开花、落叶、虫鸣的声音。
业余爱好,除听声音之外,便是读各种专业技术书籍和文史方面的闲书,闲书中最钟情的是《淮南子》、《山海经》、《世说新语》、《阅微草堂笔记》、《幽梦影》之类。
聂耽把获奖的十万元,全捐给了市里的“爱心救助工程”,一个子儿都不留。
与聂耽隔着巷道门对门住的是刘聪。
刘聪四十岁出头,留过洋,现在是一家大医院五官科的主治大夫,在治耳鸣、假聋、耳膜破损等方面名声远播。他对聂耽的超常听力很感兴趣,希望从中找出什么奥秘,或许会有助于他对耳疾的治疗。可聂耽不乐于与人打交道,令他束手无策。
秋日的午后,聂家的门打开了,聂耽领着七八个小伙子和姑娘,朝巷尾走去。刘聪知道,这群年轻人是慕名而来的,眼下吃过了午饭,聂耽领着他们去雨湖公园溜达,他便悄悄地跟在后面。
游柳堤,看水中游鱼历历。过花坞,嗅清苦的菊香。倚八仙桥的红栏,看天上雁字横斜。然后他们坐进周家山的听风轩,听秋风飒飒。
聂耽的耳郭忽然动了起来,然后用手一指,说:“那阶边的一颗小石子,压住了一只蝈蝈的腿,它叫得很痛苦。”大家感到很惊异。一个小伙子飞快地跑过去,扒开一块小石头,蝈蝈嗖地跳起来,很快乐地鸣叫着。
有人问:“聂师傅,你是怎么听出来的?”
聂耽说:“因为听多了,听熟了。”
坐了一会儿,他们又朝湖心亭走去,有一条宽宽的水上石栈道通向那里。年轻人簇拥着聂耽,又说又笑。还有三三两两的游人跟在后面慢行,老人的拐杖声,女人的高跟鞋声,孩子的喊叫声,此起彼落。
走在最后的刘聪,忽然从口袋里摸出一个一元钱的硬币,让它垂直落下,硬币掉到石板上,清脆地一响。几乎所有的人都听见了钱币落地的声音,都停下脚步回过头来,目光搜索着发出声音的方位。
只有聂耽什么也没听见,依旧向前走去。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前半部分详写了聂耽大赛获奖及练耳的情节,对其他事情则一笔带过,一方面突出了聂耽对工作的热爱,另一方面说明聂耽缺乏自我宣扬意识。
B.小说多次写到聂耽耳朵的特殊之处,一方面起到了线索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了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C.聂耽钟情闲书,最喜欢看《淮南子》、《山海经》等书,这样写一是突出了他文学修养水平高,二是照应上文“不喜欢疯跑乱叫,好静”。
D.“几乎所有的人都听见了钱币落地的声音”说明当今社会人们对金钱特别敏感,批判了我们的社会还存在严重拜金主义的现象。
【小题2】刘聪这一人物的出现在小说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小题3】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9 12:02: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星球战士从某一地点突然消失,而瞬间出现在遥远的另一地点。这样的科幻小说的场景实际上是存在的,这就是量子隐形传态。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物体的状态可以在某地突然消失,而以极快的速度在遥远的某地重现出来。1993年,来自4个国家的6位科学家将这一神奇的现象在理论上揭示出来。在这个科学方案中,量子纠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薛定谔的猫”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的有关猫生死叠加的著名思想实验,是把微观领域的量子行为扩展到宏观世界的推演。实验是这样的:

在一个盒子里有一只猫,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质。之后,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将会衰变并释放出毒气杀死这只猫,同时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不会衰变而猫将活下来。这时的猫处在既死又活的叠加态。

量子理论认为:如果没有揭开盖子,我们永远也不知道猫是死是活,它将永远处于既死又活的叠加态;然而当你打开盒子的时候,叠加态突然结束,呈现单一的状态(猫要么死了,要么活着,再不是既死又活的叠加态)。量子的状态跟这只猫的状态差不多,在被你看到真相之前,它是多种状态的叠加,一旦介入观测,就会坍缩成一种固定状态。

(摘编自《科学时报》)

材料二:

2016年,我国成功将源于量子纠缠理论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这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最终将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家约翰·普瑞斯基尔基于量子叠加态的理论,在对自己“量子霸权”的解释中,为量子计算机设定了一个初步标准:目前顶级的超级计算机能够完成5到20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所做的事情,但未来超过49个量子比特后,量子计算机的能力就会让超级计算机望尘莫及。传统计算使用的运算规则是二进制的,用0和1记录信息状态,每一步能做到的只有2的一次方——2次运算。量子计算机由量子状态来描述信息,它们拥有更快速的运算方式。比如,2个量子态(也可以称作“2个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每一步可做到2的2次方——4次运算。3个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每一步可以对信息做到2的3次方——8次计算。

分解一个2048比特的数

传统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

时间

10年

24小时

硬件

占据1/4北美面积的服务器农场

小房间里的一台量子计算机内含一百万个量子比特

 

 

(摘自新华网、新浪科技)

材料三:

中科院院士、量子计算专家姚期智在“2017腾讯WE大会”上说:“如果能够把量子计算和AI在一起,我们可能做出连大自然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9月29日,中科院的一个由密码学专家和物理学家组成的团队在中科院与欧洲的奥地利科学院之间成功实现了持续半小时左右量子加密视频通话。而就在今年8月份,一个中国科学家声称在未来5年内,中国将发射运行高度超过2万公里的新型量子卫星,这将大大提升中国量子通讯卫星的地面覆盖范围。计划中于2022年升空的中国空间站预计也将携带实验性量子通讯载荷,宇航员将能够在轨道上对其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和维护。最终,中国已经非常明确的表示,他们计划构建一个全球性的量子通讯卫星系统。

到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还只有中国一家对量子通讯技术投入数十亿的巨额资金进行开发并开始投入实际应用。克拉克表示:“要想进入这一领域门槛相当高,基本上,这都需要国家层级的支持才行。”一位西方安全领域专家这样评价:“要想建成覆盖全球的量子通讯卫星难度极高,几乎就像曼哈顿工程。”(注:曼哈顿工程师当年美国动员全国力量研制原子弹的秘密工程代号)。他说:“可惜的是,今天在西方,没有任何政治家有那样的决心和远见去长期投入巨额资金以支持一项科学项目。这就是中国人会遥遥领先的原因。

美媒评价:中国正用量子技术接管世界。厄科特指出:“谁控制了信息,谁就控制了世界。”那么按照这种逻辑,未来将是属于北京的。

(摘编自新浪科技)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薛定谔的猫”在盒子中的状态,就是“既死又活的叠加态”。如果打开两个这样的盒子,也许两只猫都是活的。
B.材料二通过具体数字对比,说明了量子计算机在硬件和计算效率方面未来可能远远超过传统计算机。
C.中国量子通讯技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是因为中国政治家有决心和远见,国家层级予以支持,投入巨资开发。
D.我国成功首发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天地间的量子通信。国内量子技术蓬勃发展,量子技术事业方兴未艾,国外媒体高度认同。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定谔的猫”——实验——奥地利物理学家——意义——把微观领域的量子行为扩展到宏观世界的推演
B. “墨子号”卫星——地位——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预期成果——构建天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及科学实验体系
C.“量子霸权”——概念——约翰·普瑞斯基尔——作用——为量子计算机设定初步标准
D.中科院及奥地利科学院——实现——量子加密视频通话——美媒评价——中国正用量子技术接管世界
【小题3】三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量子技术,请分别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中国文化名片的瓷器

①在英文中,“中国”与“瓷器”是一个词,这说明,很早时期欧洲人认识中国是和瓷器联系在一起的。瓷器15世纪时就传入欧洲,在中外交流中占有重要位置。德国卡赛尔郎博物馆至今还藏有一件中国明代青瓷碗。历史上,中国和亚、欧等国瓷器交易极为频繁,而且数量巨大。距今人研究,在1602~1682年间,仅荷兰东印度公司贩运的中国瓷器就有一千六百多万件。瓷器以其优雅精致的品质,为中国赢得了好名声。在公元17至18世纪欧洲将中国理想化的思潮中,瓷器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在当时风行欧洲的洛可可风格中,也多少可以看出以瓷器、园林为代表的“中国风”的影响。

②瓷器是中国文明史上的重要物品。瓷器的前身是陶器,釉陶是瓷器产生的基础。大约在公元1世纪时,中国就出现了瓷器。到了宋代(960~1279)瓷器进入了成熟期。宋瓷代表中国瓷器的最高水平,当时有钧、定、官、哥、汝五大名窑。各窑的瓷器均具创造性,一直是后代模仿的对象。自元代开始,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的瓷器中心。

③中国瓷器莹然可玩,沉静的色彩,透明的胎体,优雅的图案,精巧的形状,都是一代一代瓷器艺人追求的目标。青铜器、陶器、瓷器都是中国人喜爱之物,但风格各有不同。瓷器虽没有陶器的古朴,却多了一些细腻;没有青铜器那样肃穆,却多了一种轻巧和优雅。

④瓷器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名片,这个名片中凝聚着中国文化的信息,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

⑤熟悉中国瓷器的人都知道,很多瓷器布满了不规则的裂纹,瓷学术语叫“开片”。开片   是瓷器制作中的缺陷,到了北宋  变成了人们的追求, 这一传统一直流传至今。它是中国瓷器的典型特征之一。

⑥开片是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是由瓷器内部应力作用所产生的,当釉面的伸缩程度超出它的弹性区间极限时,就会出现釉层断裂和位移现象,产生裂痕。瓷坯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瓷器烧焙后,在冷却的过程中,釉层的收缩率比坯料大,内部应力不平衡,这也是导致瓷面裂痕的重要原因。

⑦一种缺陷,竟然变成一种审美追求,其中的内涵很值玩味。

⑧开片的这种缺陷,被文人赋予一种美的追求,如果瓷器上只裂出一道或几道纹线的话,这种缺陷就不会给人以美的感受,而真正是缺陷了,但宋人在这个缺陷之中发现了美的蕴藏,于是有意为之,把生活中的冰裂等自然现象重现在瓷器上,使人们感到意外的清新生动,把缺陷发展成了美。金线铁线大开片中套小裂纹,紫黑色裂纹包围着金黄色细丝状裂纹,使本来就不规则的冰裂效果更显出变化的丰富、造化的奇妙。

⑨哥窑(浙江龙泉)是宋代诸窑中追求开片的典范。上海博物馆藏有两件哥窑瓷,开片很美,都是宋代作品,一件是葵口腕,一件是轮花碗。两件藏品碗口自然如花,开片细密,纵横有致。

⑩宋代汝窑也追求裂纹的表现,但纹理与哥窑不同,重视脉络。前人谈汝窑的特点时说:“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前两句说的是色彩和品相特点,后两句说的就是开片特征。“蝉翼纹”是说它的开片很薄,如蝉的翅膀,或隐或现。晨星稀,是说汝瓷以玛瑙入釉,釉面的裂痕有不同角度的斜开片,稀稀落落,寥若晨星,对着光照,产生不同的发射效果,极有意味。

⑾上海博物馆藏有北宋汝窑青瓷盘,器的底盘上有芝麻叶的纹理,由一主脉生出很多支脉,每一支脉又形成很多的支脉,纹理细密,脉络清晰,很耐看。

⑿中国瓷器追求纹理,其中隐藏着深厚的哲学内蕴和美学旨趣。中国文化有重视纹理的习俗。三千多年前中国流行一种占卜方式:龟占,就是通过火烧龟壳所形成的纹理来判断吉凶。中国美学中还有一条重要原理: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如一阵风吹在湖面上,水面形成涟漪纹理,自然而然。

⒀瓷器是人工的艺术,但最反对人工的痕迹。瓷器上面好的裂纹是自然形成的,它是不可预料的。人工画出的裂纹,显出匠气,也就没有自然的美。冰裂纹和几何线条不同,几何线条是机械的,横来直去,如果瓷器都画成这样的线条,机械的意味就浓了,那也不是自然的美。

⒁追求自然天成的意味,不仅在冰裂纹中有体现,它也是中国瓷器的整体追求。没有自然之美,就没有中国的瓷器。瓷器是人工做成的,但中国人却要做得没有人工痕迹,做得就像天然生成一样。这是中国瓷器的一条始终不渝的准则,体现了 中国人追求着与自然融合的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

【小题1】概括第①段大意: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②③两段都写到了陶器,请分别说说不同的用意。
【小题3】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⑤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A.虽然 却 而且B.本来 却 而且
C.不仅 又 同时D.本来 又 同时
【小题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瓷器形成“开片”的重要原因就是热胀冷缩、自然开裂而成。
B.汝窑的瓷器与哥窑的相比,在追求开片上具有更大的艺术成就。
C.本文对瓷器特点的介绍采用了从整体特点到个性特征的顺序。
D.本文列举了大量的典型案例来说明中国瓷器种类的丰富多彩。
【小题5】“一种缺陷,竟然变成一种审美追求,其中的内涵很值玩味。”联系全文,分析“其中内涵”具体有哪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面对巨变中的城市,文学应该怎么做?当下城市文学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一个重要分支,但它正面临严重的瓶颈——城市书写缺少力作。当文学介入城市生活,其是否具有提炼生活的能力,并给出文学方式的透视和分析,是城市文学是否发展的关键。
目前在文学领域,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故事似乎并未得到充分的表达。在一部分文学评论家看来,相对于乡村文学的持续兴盛,中国当代文学中城市题材书写,因为没有触及灵魂的深度而显得比较弱势。从历届茅盾文学奖可以看出,只有王安忆的《长恨歌》、金宇澄的《繁花》等少数几部长篇小说属于城市题材。
当代文学中,城市题材书写缺乏触及灵魂的深度。相比乡村文学的繁荣,城市文学的不足主要是对城市精神和城市人精神把握能力的欠缺。作家对城市的书写尽管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气象,但作品对城市的描摹也几乎停留在一种状态或一种情绪式的堆砌,缺乏对城市人精神世界的穿透性认知与把握。
城市文学的式微,与中国长期以来乡土中国的文化基因有关。中国主流文坛的大部分作家最切实的经验均来自乡土,这也决定了中国文学最成熟、最成功的部分便是乡土文学。比如,作家贾平凹几十年来的创作一直坚持以书写乡土中国来记录这个时代,几乎所有的创作素材都来自他老家商州棣花村。他笔下有对故乡的无比依恋和怀念,也有农民们的迷茫和追问。莫言跟贾平凹一样,大部分作品离不开他的家乡高密。余华几部最出名的小说,写的都是乡土中国,一旦写到城市里来,便被认为是他最不成功的作品。
然而,这些年中国发生的深刻变化之一,就是城市的发展。城市化发展到这个程度的时候,文学上怎么写城市就成了一件很大的事情。城市现代性精神的形象化方面还没有真正的长篇力作,恰恰给现时代的作家们提供了创造的可能性。对城市精神和城市人精神具有穿透力的把握,是目前文学创作的疑难所在,也是目标所在。
对于当下城市题材写作的一大弊病——退回到个人的世俗生活和情感生活中,退回到自我的精神世界的自我陶醉中,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此类写作折射出一定的社会和时代的光影,但与大时代的城市精神与灵魂书写是隔绝的。文学是否具有超越新闻报道的能力,是否具有一种提炼生活的能力,是城市文学能否发展的关键。当文学介入社会生活,特别是和新闻报道平行时,文学能不能完成超越,能不能够把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关切的话题以文学方式进行透视和分析,来帮助我们认识现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文学所能达到的深度。
(摘编自《文汇报》2018年9月6日期刊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当代文学分为城市文学与乡村文学两个分支,二者在繁荣程度上发展并不均衡。
B.当代作家在表现城市时缺乏对城市人精神世界的穿透性认知与把握,不能形成气候。
C.中国主流文坛的作家大多对城市生活没有深切感受,所以难以把握并讲好城市故事。
D.过于关注个人的世俗和情感生活,陶醉于自我的精神世界,是难以写出时代力作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指出当下城市文学缺少力作的问题,引出下文论述。
B.文章运用贾平凹等人的例子,论证主流文坛作家成功的原因是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
C.文章第三、四段分别从不同方面对城市文学式微的原因进行了详细阐述,思路清晰。
D.文章针对城市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向,对当下的创作有指导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文学能够介入并提炼城市生活,以文学方式来透视和分析,就有可能产生力作。
B.《长恨歌》《繁花》获得茅盾文学奖,就是因为它们讲好了现代化进程里的城市故事。
C.只有真正把握了城市精神和城市人精神,才有可能写出反映城市现代性精神的力作。
D.城市文学所能达到的深度,有时可以从是否能够帮助读者认识现实这一角度来评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
94岁的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她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叶先生大学时的诗词习作就已被老师顾随惊叹“青年有清才若此”,到得中年,更是获得文史大家缪钺“实大声宏,厚积薄发,迥异于前代诸女诗人者矣”的揄扬;至于学术成就,老师顾随在她23岁时已经断定“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鼓励叶嘉莹自立门派;尤其将西方理论的研究方式引入古典诗词研究领域的大胆尝试,更是引得缪钺主动来信盛赞“继《人间词话》后,对中国词学之又一次值得重视的开拓”。其成就之高,在当今是首屈一指的。
叶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与普及,倡导以吟诵为主、对儿童进行古诗教学成为这位自感“老之已至”的学者的工作重点,她为儿童编写古诗读本,亲自读诵吟唱,乃至上电视亲身示范,“只希望在传承的长流中,尽到我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叶嘉莹说。
叶嘉莹认为,古诗词教育能使孩子们与古典文化相通:“关键在于选入教材的是不是精华之作,老师能不能把其中的精华讲解清楚。选的是糟粕也没什么用。选的是精华,老师能把精华讲出来,才算达到目的。”“好的老师应该把诗词里的生命教出来,让诗词有一种兴发感动。”叶嘉莹说。
诗教是古代的教育传统,而这个时代的诗教,对她而言,就是让诗从抽象变为具体,使今人也能体会当时诗人的感情、心智、意念、理想等,使诗词活起来。
她曾在加拿大为幼儿园的孩子们讲古诗词,一出手就用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学界往往以为杜诗沉郁顿挫、意蕴丰富,非经人世者难解其中况味,乃至历代对其的阐释、集注都有上百种。但叶嘉莹认为,不能看低小孩的智能而让他们读浅近的诗歌,“要选择真正好的作品,只要老师讲的明白,他们一样会理解,一样能背下来。让小孩子学骆宾王的《鹅》并不合适,这不能算一首好诗,只是骆宾王小时候的习作,对孩子们学诗、作诗没有意义。”
叶嘉莹先用了杜甫的画像让孩子们认识这名诗人,再用地图让孩子了解杜甫颠沛流离的生活境况,最后回到诗歌本身,向孩子们讲解这首诗是杜甫出外散步,看见春天的美景而作。叶嘉莹讲完一句,就画一幅图以加深孩子们理解,全诗讲完后,再带领他们背诵、吟唱,孩子们由此对古诗饶有兴味,学得非常快。
当时她给孩子们留了两句诗 “门前小松鼠,来往不惊人”当作业。有一个小朋友续出了“松鼠爱松果,小松家白云”这样饶有意趣的句子。
“诗不是抽象的东西,”叶嘉莹说,“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诗是感情的活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小孩子学诗,就是让他们对天地草木鸟兽、对人生的聚散离合都有关怀的爱心。”
但现在的一些做人方式令她不能理解。生于“燕京之旧家”,叶嘉莹“提倡弱德之美,要求自己在艰难困苦中亦能持守;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也就是待己严待人宽;日三省吾身……这样的性格是我从小受到的教育使然,在这种文化里强调人的弱德,而非当一个强取豪夺、不择手段的强者。”
现在的“读经”让她有点看不懂。她看到报纸上说,一些读经班单让小孩背书,老师不讲解内容,唱歌一样带着孩子们背,孩子连字都认不全,只能跟着老师唱。“误人子弟。”叶嘉莹评价,“读书当从识字始,字都不认、道理都不懂,背来有什么用?”
叶嘉莹认为,应该以“兴道讽诵”的方式,老师先让孩子认字,告诉他诗里写了什么,让他明白诗人的感动何在。而“道”,则在于以讲解来引领。“教小孩是要一步一步来,现在的情况是老师都不懂,学生乱背,错字别字都不通,背得再多有什么用?”叶嘉莹反问。
在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作为一名学者,叶嘉莹以辩证眼光观之。近体诗与现代诗,在她看来“各有所得,各有所失”,都有上品与劣作。但与古典诗歌强调内心的兴发感动不同,现代诗更侧重于机智、技巧、安排、造作,看得出制造痕迹,它的根基与美感更来自西方,“接受外国传统、受到外国诗歌影响。”
“胡适的白话诗如果用白话说出来,就没有诗的意思了,所以只能变个花样、加入技巧,制造一些艰难。而古诗用古诗的方法说有意味,用白话说,同样也有意味。”叶嘉莹说。在她看来,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是很灵巧的句子,但如果用于儿童教育,“小孩不见得有什么体会”。
叶嘉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她希望能把这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进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并发出感慨,“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生于北京书香世家。从1945年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担任中学教师开始,叶嘉莹至今未中断过她的古诗词教学。1950年代起在台湾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任教,1960年代开始担任哈佛大学客座教授,1969年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也是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华裔院士。
②作为一个承习“新知识,旧道德”家教的女子,叶嘉莹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叶嘉莹历经丧乱,晚年丧女,诗词给她力量,叶嘉莹借诗度过忧患,获得疗愈。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叶嘉莹认为,古诗词教育想要达到目的关键在于选材和讲解。只有选择精华之作,并把精华讲出来,才能让孩子们与古典文化相通。
B.诗教的含义古今一样,就是让诗从抽象变为具体,使读者体会当时诗人的感情、心智、意会、理想等,使诗活起来。
C.在叶嘉莹看来,现代诗更侧重于机智、技巧、安排、造作,看得出制造痕迹,它的根基与美感更来自西方,不适合用于儿童教育。
D.叶嘉莹从小就接受诗词方面的正规教育,诗词伴其一生,尤其是在历经丧乱,晚年丧女的时候,诗词又给了她力量,使她度过忧患,获得疗愈。
【小题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叶嘉莹提倡“弱德之美”,生于“燕京之旧家”的她从小受到的教育让她要求自己在任何艰难困苦中亦能持守;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也就是待己严待人宽;日三省吾身……
B.正是因为叶嘉莹自感“老之将至”,所以内心始终有一种传承中国文化的紧迫感,她把对儿童进行古诗教学当作重点工作,她为儿童编写古诗读本,亲自读诵吟唱,乃至上电视亲身示范。
C.叶嘉莹对一些让小孩背书,老师不讲解内容,唱歌一样带着孩子们背,孩子连字都认不全,只能跟着老师唱的“读经”方式颇有微词,并说这样会“误人子弟”。
D.作为一名学者,叶嘉莹以辩证眼光看待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在她看来近体诗与现代诗“各有所得,各有所失”,都有上品与劣作,但古典诗歌更强调内心的兴发感动。
E. 在叶嘉莹看来,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用白话说出来,就没有诗的意思了,小孩也不见得有什么体会。
【小题3】如何理解叶嘉莹先生就是中国古典文化传灯人?请结合文本从几个方面作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是天生的诗人

施立松

邵洵美生于豪富之家,祖父邵友濂是清廷一品大员,外祖父盛宣怀是清末首富。19岁那年,邵洵美进入剑桥大学读书,原本学习政治经济学,因喜爱文学,转而研读英国文学。

混乱纷争的时代,邵洵美仍一味吟风颂月,追求唯美。在他眼中,艺术是自由、是奢侈、是繁荣,是灵魂在欢乐中的跃动。他写诗,要写在没格子的白纸上,字迹秀丽,行列清晰,匀称洁净,甚至可直接付印。他的英式诗风,诗句唯美,色彩斑斓。邵洵美因此被冠以“唯美主义诗人”的称号。但邵洵美对自己的诗作成就不太在意,只是享受读诗和作诗的乐趣。

邵洵美向往法国的文学沙龙,他特意将书房布置成“花厅”(邵洵美对沙龙的雅称),供朋友们聚会。他还发文呼吁:“但愿我国诸交际领袖,把麻将扑克的约会,易为文学的谈话,则真正的文艺复兴,不难实现也。”他决定“以身试法”,培养“附庸风雅”的风尚,自己做起“花厅先生”。当时,中国这样的“文艺客厅”少得可怜,有名气的仅上海曾朴的“真善美”书店,北平林徽因家中的“太太客厅”。邵洵美的“花厅”是诗人、小说家、画家聚会的场所。画家鲁少飞曾戏谑地画了一幅《文艺茶话图》,好比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文坛的集体照,上海大部分文人都在其中。

在很多人眼里,邵洵美是个十足的书呆子:重友情,轻金钱,物质财富在他眼中微不足道,为接济朋友,甚至是不相识的文人,他也慷慨解囊。胡也频遇难后,沈从文要陪丁玲带着新生的婴儿,回湖南老家避难,可身无分文,邵洵美得知后,立即送了一千元给丁玲,并声明不需要还。为此,他也得了“文坛孟尝君”的雅誉。

开书店、出刊物,于邵洵美是娱人悦己的梦想。他创办了《狮吼》月刊,开其出版事业先声。随后,他又用祖上遗产在上海静安路创办了金屋书店,号称“海上最高尚的文艺书店”,并出版《金屋》月刊。

角色虽不断转变,但邵洵美的诗人气质、理想主义,却始终不变。转向出版业后,邵洵美仍不改唯美趣味,办刊物不忘注重形式美。他花五万美元从德国购买最先进的全套影写版印刷机——由个人独资购买影写版印刷机,在现代中国出版史上,邵洵美是第一人。他为一大批朋友出书,奖掖新人,遇到贫寒尚未成名的文人不惜赔钱出书——沈从文就是一例。

新中国成立前夕,胡适为邵洵美订了两张赴台机票,但他以不忍离开家人和工厂无法处理为由婉拒。叶公超得知后,说服海军用军舰带邵家的人与机器一道迁台,他也谢绝了。新中国成立后,邵洵美搞出版、办书店的热情不减。不久,《人民日报》一连七天刊文批评上海时代书局出版物中的错误,出版社被迫停止运作。后来,他因一封英文信,被以“历史反革命”罪名逮捕审查。出狱后,他与儿子、儿媳妇挤在一间小房子里,穷得连床都卖了,睡在地上。但他唯美初心不改,还是会用老妈子的刨花水把头发梳得油光水滑。即使贫病交加,也照样把印有“杜甫草堂”的邮票制成书签自赏……老友施蛰存感慨:“洵美是个好人,富而不骄,贫而不丐,即使后来也没有没落的样子。”

有人说,邵洵美是文学史上被严重低估的作家。对此,邵洵美生前早已释然。1936年,而立之年的邵洵美写了一首《你以为我是什么人》的诗:“你以为我是什么人?是个浪子,是个财迷,是个书生,是个想做官的,或是不怕死的英雄?你错了,你全错了,我是个天生的诗人。”

(相关链接)

①他爱写诗,有人评价是“柔美的迷人的春三月的天气,艳丽如一个应该赞美的艳丽的女人”。(摘自《唯美诗人邵洵美》)

②对待抗日,邵洵美是坚决的。他积极投身抗日的洪流,在复刊的《时代》上发表《容忍是罪恶》,呼吁“要抵抗,要革命。有革命才有进步。”他支持出版的《老舍幽默诗文集》中就有《救国难歌》、《长期抵抗》等经典作品。他的五弟邵式军做汉奸,派人送来5000大洋,拉拢他为日本人做事,他严词拒绝。(摘自章克标《海上才子邵洵美传》)

【小题1】下列对文章信息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交代了邵洵美的家世以及他进入剑桥大学后转而研读英国文学的原因,表现了邵洵美对文学的热爱,引出下文对他在文学方面的追求的叙述。
B.通过与曾朴和林徽因的“文艺客厅”对比,说明邵洵美文学沙龙之雅致,表现了邵洵美希望中国有更多人热爱文学而不是玩乐的思想。
C.“在很多人眼里”“有人说”等词句表现了人们对邵洵美的看法,这也侧面证明了邵洵美是一位在文学史上被人严重低估的作家这个观点的正确性。
D.结尾引用邵洵美的诗歌能够引发人们对邵洵美这个人进行深入的思考,也用“我是个天生的诗人”照应了题目,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
【小题2】邵洵美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3】邵洵美说“我是个天生的诗人”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