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面对巨变中的城市,文学应该怎么做?当下城市文学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一个重要分支,但它正面临严重的瓶颈——城市书写缺少力作。当文学介入城市生活,其是否具有提炼生活的能力,并给出文学方式的透视和分析,是城市文学是否发展的关键。
目前在文学领域,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故事似乎并未得到充分的表达。在一部分文学评论家看来,相对于乡村文学的持续兴盛,中国当代文学中城市题材书写,因为没有触及灵魂的深度而显得比较弱势。从历届茅盾文学奖可以看出,只有王安忆的《长恨歌》、金宇澄的《繁花》等少数几部长篇小说属于城市题材。
当代文学中,城市题材书写缺乏触及灵魂的深度。相比乡村文学的繁荣,城市文学的不足主要是对城市精神和城市人精神把握能力的欠缺。作家对城市的书写尽管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气象,但作品对城市的描摹也几乎停留在一种状态或一种情绪式的堆砌,缺乏对城市人精神世界的穿透性认知与把握。
城市文学的式微,与中国长期以来乡土中国的文化基因有关。中国主流文坛的大部分作家最切实的经验均来自乡土,这也决定了中国文学最成熟、最成功的部分便是乡土文学。比如,作家贾平凹几十年来的创作一直坚持以书写乡土中国来记录这个时代,几乎所有的创作素材都来自他老家商州棣花村。他笔下有对故乡的无比依恋和怀念,也有农民们的迷茫和追问。莫言跟贾平凹一样,大部分作品离不开他的家乡高密。余华几部最出名的小说,写的都是乡土中国,一旦写到城市里来,便被认为是他最不成功的作品。
然而,这些年中国发生的深刻变化之一,就是城市的发展。城市化发展到这个程度的时候,文学上怎么写城市就成了一件很大的事情。城市现代性精神的形象化方面还没有真正的长篇力作,恰恰给现时代的作家们提供了创造的可能性。对城市精神和城市人精神具有穿透力的把握,是目前文学创作的疑难所在,也是目标所在。
对于当下城市题材写作的一大弊病——退回到个人的世俗生活和情感生活中,退回到自我的精神世界的自我陶醉中,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此类写作折射出一定的社会和时代的光影,但与大时代的城市精神与灵魂书写是隔绝的。文学是否具有超越新闻报道的能力,是否具有一种提炼生活的能力,是城市文学能否发展的关键。当文学介入社会生活,特别是和新闻报道平行时,文学能不能完成超越,能不能够把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关切的话题以文学方式进行透视和分析,来帮助我们认识现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文学所能达到的深度。
(摘编自《文汇报》2018年9月6日期刊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当代文学分为城市文学与乡村文学两个分支,二者在繁荣程度上发展并不均衡。
B.当代作家在表现城市时缺乏对城市人精神世界的穿透性认知与把握,不能形成气候。
C.中国主流文坛的作家大多对城市生活没有深切感受,所以难以把握并讲好城市故事。
D.过于关注个人的世俗和情感生活,陶醉于自我的精神世界,是难以写出时代力作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指出当下城市文学缺少力作的问题,引出下文论述。
B.文章运用贾平凹等人的例子,论证主流文坛作家成功的原因是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
C.文章第三、四段分别从不同方面对城市文学式微的原因进行了详细阐述,思路清晰。
D.文章针对城市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向,对当下的创作有指导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文学能够介入并提炼城市生活,以文学方式来透视和分析,就有可能产生力作。
B.《长恨歌》《繁花》获得茅盾文学奖,就是因为它们讲好了现代化进程里的城市故事。
C.只有真正把握了城市精神和城市人精神,才有可能写出反映城市现代性精神的力作。
D.城市文学所能达到的深度,有时可以从是否能够帮助读者认识现实这一角度来评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5 08:08: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不仅表现当时人类生存状态和生活形态,更体现人类发展内在的心灵史。作为创作历史题材的影视编剧,达到“史诗”这个高度并不容易,须有书写史诗的胸怀和决心。

史诗胸怀的建立,首先离不开创作者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创作者需厘清不同物质基础、生产环境下形成的文化形态差异,并分析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人们的生存结构、生活形态,理解与当代生活不同的原,挖掘其蕴的可以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历史剧之所以受到大众喜爱,正是因为一方面可以借此文艺形态了解本民族过去的历史、重文化记忆,一方面可以体味到历史中蕴含的现代价值,并有所思考和启发。

比如历史剧《赵氏孤儿》,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赵盾家族是晋国最大宗主,晋国很多人都是赵家门人,家风醇厚,世代依存。时遇关外游民犯晋,赵家经常组织门人御敌卫国。所以当赵家面临灭顶之突时,为其留下以期东山再起便成为家门人的原初动力和唯一希望,程要献子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生活形态下发生的。这一壮举不只是为赵家,还为许多依附于赵家的门人,为晋国,这就体现出中国人的大义精神。

今天出现一些历史题材影视,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心,见心难见真,剧情雷人,同质化严重,观众也不满意。其根本原因在于创作者对历史缺乏认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从历史认识上正本清源,才能够规避创作中出现的匪夷所思的情节和桥段,才能够让历史传达出正确的唯物史观和积极的文化精神。这要建立在创作者对大量一手资料的阅读和思考基础之上,从资料中找到历史背后的生活形和精神内核,再以建设性和思辨性视角理解历史,对美进行当代解码,编剧尤其是历史剧编剧,往往“功夫在诗外”,博览群书、深入生活、勤加思考,这些都是日常功课。

史诗情怀的有效传达还离不开创作者对文艺创作规律的遵循,创作者需要以美学的、文学的方式来叙述故事、传递正确的历史观,史学是史学,文学是文学,影视本不同于历史学术论文,文学艺术有自己的叙事系统和样规则,在编剧结构的房子里只有艺术形象才住得进去,美学价值的突破往往也会带来思想价值的突破,比如,传统戏曲一人一事的叙述方法在当下已经不能满是人们的审美需求,影视编剧写作时也不应局限于这种传统的架构方式和叙事方式。

今天正处于一个前所有的大变革时代,不同文化互相激荡、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就更加需要对自己的历史有较为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认知:今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文艺工作者无论从事历史创作还是现实题材制作都应具有史诗胸怀,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发掘史诗品格,彰显当代价值。

(选自刘和平《创作历史当有史诗胸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诗是表现特定历史阶段人类生存状态和生活形态,体现人类发展内在的心灵史的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
B.《赵氏孤儿》中“程婴献子”的故事体现了中国人的大精神,这正是该剧传达的积极的文化精神之一。
C.创作历史剧的影视编剧,不但要博览群书深入生活勤加思考,还要抛弃传统的架构方式和叙事方式。
D.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创作历史应当有史诗胸怀,正确认知历史,发掘史诗品格,彰显当代价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对比论证手法,以强调历史题材影视剧的作者须深入、全面地理解和认知本民族的历史。
B.文章以《赵氏孤儿》的为例,旨在说明历史不同于历史学术论文,而是史学与文学的完美统一。
C.文章指出史诗胸怀的建立与体现,须关注正确认知历史和遵循创作规律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
D.文章采用总分式与并列式有机结合的论证结构,鲜明地阐述了历史剧创作的基本原则和现实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剧如果不能反映本民族的历史,传达出正确的唯物史观和积极的文化精神,就不可能有观众喜爱。
B.只要能提炼出历史中蕴含的精神,就找到了历史故事的精神内核,具备了创作这部历史剧的史诗胸怀。
C.历史剧作者遵循文艺创作规律,以美学的、文学的方式叙述故事,必然会出现匪夷所思的情节和桥段。
D.历史剧创作需要传达史诗情怀,体现精神、思想、美学等方面价值,让大众重拾文化记忆,有所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副从城里来到乡下的麻将
余清平
你是一副麻将,产于羊城的一家高端娱乐用具公司,因此,你爱大城市,爱繁华,爱热闹。可是,事与愿违,你被帅哥买了去送给他住在乡村的父亲。
你记得那天帅哥买下你,虔诚地将你装进包里。当时,你的世界只有一个色调——黑。
等你看到阳光的时候,你却想哭,太陌生,太寂静,这是啥地方?你看看四周,没有汽车,没有霓虹灯晃到心里的七彩光亮,房子是新建的,但没装修。原来,你被送到了一个小山村。  
你有了新主人,是一个老人。他虽然背驼腰弓头发白,但有帅哥的影子。你眯着眼想了又想,便猜到他是帅哥的父亲。这个人模狗样的帅哥,竟然将你当成礼物送给他乡下的老父亲。你哭你闹!你一点办法也没有,你慢慢地学会了安静,更学会了与老人对视。
老人的眼睛有些浑浊,但你一眼就看出他那浑浊里有无限的思念和忧郁。你知道他肯定是想儿子。
老人很喜欢你,天天抱着你说,我崽是个孝顺的崽,给爸买麻将,有了麻将日子就不难挨了。崽你在那边好好打工,房子装修需要钱,你娶屋里(老婆)也需要钱,爸一个人过得去,别挂念爸。
这一刻,你才理解了帅哥,也原谅了他,现在的年轻人也是不容易啊。
相处的时间长了,你说,我们来带点彩头吧,干玩,一点味儿也没有。
老人对你说,不能玩大的,那是赌博,就玩一二三,崽说过小玩怡情。老人开始是一个人玩,几天后,就觉得不过瘾,就对你说,这带彩的还真得四个人玩才有意思。老人一拍脑壳说,哦,那就喊郝才、老木和刘婆过来,一起玩。
老人拿个木炭,在桌子上边写边对你说,这里坐着的是郝才,前年就死了,享清福去了;这里坐着老木,这家伙去城里与他崽一起过了;这里是刘婆,刘婆最喜欢打麻将,以前经常去别的村子找人玩,那次怎么就跌倒了,就去了,现在我有了麻将,死婆子却不在了。
你看见老人的眼睛湿湿的。老人在最后一方写了一个“我”,说这方就是我。老人又在每一方放了八十块零钱,说老伙计们,八十块,够了,能输光八十块的,那你就够背时,没火气,活该。
你看着老人围着桌子转起圈来。一开始,老人玩得有滋有味,不论是谁和牌都很开心地笑,特别是他自己自摸时,居然常常玩得忘记吃饭。你看着也乐。有一次,老人手气太背,五十块差不多输光了。你看见老人盯着你看,脸色有些异样。老人喃喃自语,老伙计们,对不起了。
老人接连来了几次自摸。老人没笑。默然一阵,老人对你说,今天我怎么做出这种事!你看出老人很惭愧。此后,老人就不玩带彩的。
有几次,老人拎着你满村庄转。你知道老人是想找人玩,但就是凑不齐四个人。老人说他不能去别的村,怕像刘婆一样,让崽在外面不能安心打工。再后来,你看到老人的腰更弓了,老人就抱着你晒太阳,从日出晒到日落,从早晨坐到黄昏。有一天,老人说今天不晒太阳,要睡觉。老人拿出手机给帅哥打电话,但没人接听。老人就抱着你一起睡了。老人这一睡下,就再也没醒来。老人脸上的微笑,你看了却想哭。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让人们关注以下重要问题:社会如何关注农村空巢老人,如何让农村迅速脱贫致富。
B.开篇通过繁华城市和凋敝农村的对比,展现了城乡的差距,不仅照应了题目,也为全文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C.帅哥是在城市打工的农家孩子,挣钱养家也不容易,没能把父亲接到城里,买了副麻将送给父亲表达孝心。
D.麻将刚到农村时是抱怨的,后来与老人充分接触后理解了老人,消了怨气,最后同情老人并与老人相处融洽。
【小题2】文中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使用第二人称来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欢 宴
申平
那场欢宴是从晌午开始的,一直持续到晚上,又持续到深夜……
大块吃肉,大碗喝劣质酒,人人肚儿圆,个个脚步趔趄。全村的大人小孩,几乎都进入了一种癫狂状态。他们说,吃了这顿饭,就是死都值了。
过节,生产队杀了一头二百多斤重的猪,却不料是头豆猪
队长一屁股坐到地上,长长地叹息一声,脑袋就往裤裆里一点点地扎下去,扎下去,许久也不作声。
众人缓过神来,先是小声,后是大声地议论起来,他们其实都是在给队长出主意呢。最后,知青张黎的意见占了上风。
张黎说:“埋掉吧,只能忍痛埋掉。书上说了,人要是吃了豆猪肉,首先会得绦虫病,肠子多长它就多长,每天跟你争吃喝。要不就得囊虫病,虫卵会钻入肠壁,经血液带到全身,在肌肉里长出一个个像米粒一样的囊肿,囊虫可寄生在人的心脏、大脑、眼睛里,没法儿治。”  
人们听得悚然,一起低头看着队长。
队长的脑袋终于从裤裆里一点点升起来,脸色煞白像是生了一场大病。他的眼睛在人群里找到了张黎,然后骂道:“张黎,你说话倒挺轻巧。怪不得你他妈的总也抽调不上去!”
张黎的脸腾地红了,他大喊:“队长你骂人!我告诉你,我说的都是科学!”
队长跳起身,冲张黎吼道:“科学,科学能当饭吃?队里辛辛苦苦养了这头猪,大家都眼巴眼望地等着分肉解馋呢,你说埋就给埋了?”
张黎往后退了几步,嘟嘟囔囔地说:“我这只是提个建议……”
队长把手倒背起来,走了几圈,样子就像个决战疆场的将军。他突然举起一只手,在空气中直劈下去,声音也有点发劈:“肉,就不分了!去架大锅吧,把猪收拾好都给我炖上!不怕死的,就吃;怕死的,随便!”
一锤定音!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到了晌午,大锅里就飘出阵阵香味了。随后又加入了不少干白菜,最后把灌好的血肠放进去煮,香气渐渐溢满了全村。饥饿的人们,一年到头很少吃到荤腥的人们,纷纷拿着碗筷,吞咽着口水向队部快步走来。
张黎和几个有点儿文化的青年人也来了,但是他们空着手,只是站在一边看,脸上分明写满嘲讽。众人却不看他们,只管盯住大锅,眼睛里恨不能长出手来。
张黎说:“大家千万不能吃啊!喝汤都不行,弄不好全村都成米心人!惨了!”
就有不少人犹豫起来,眼神里多出了恐惧。
队长这时用勺子敲打着锅盖说:“都听着啊!今天随便吃,但是丑话说到前头,要是真吃出了什么毛病,可别怨我!我先带个头。老子就不信,那些虫子这么煮还能活着。再说死生由命!”队长说着,用刀切下一大块血肠来,在两只手里来回倒凉着,咔嚓就是一大口,只嚼了三五下,就吞咽下去,闭上眼睛极其沉醉地说:“我的妈,真他妈香啊!”
第二个动手的是杀猪的老莫,一个老光棍儿。他手里拿着一个大海碗,上前就捞出一大块方子肉来。他就像一头饿狼一样,也不怕烫,更不怕肉肥,他也不知道把挂在肉上的米粒子挑一挑,张开大嘴就啃,就像饿死鬼托生的一样!只一眨眼的功夫,那块足有二斤重的肉已经在他肚里了。
两个人一带头,众人呼啦一下子全都围了上去,有抢血肠的,有抢干白菜的,有抢肉的,一时间,吸吸溜溜的吹气声,吧唧吧唧的咀嚼声,咕咚咕咚的吞咽声,响彻了队部上空。大家都不说话了,只是一门心思地狼吞虎咽
张黎和那几个小青年看着眼前的景象,也吞咽起口水来。
终于,一个青年说:要不,咱们也去少吃点?把米粒子往外挑挑呗。他说着,走过去,切了一段血肠,就那么用手拿着吃起来。
又有一个青年动摇了。他对张黎说:太馋人了!不能都便宜了他们吧?吃了不一定有事,不吃可是吃亏。他也走过去,切了一块肉,小心翼翼地吃起来。
最后只剩下张黎一个人,在那里站着。他呜呜噜噜地说:你们吃吧,吃吧!知道后悔的时候什么都晚了,你们这些人啊!说罢,转身要走。
这时,队长使了个眼色,就有两个人切了一块血肠追了上去。他们一个抓住张黎的手,一个按住他的头,把血肠强行往他嘴里塞。张黎起初还使劲闭着嘴反抗着,可是后来,也不知道他是屈服于蛮力还是屈服于香气,反正血肠进了他的嘴,而且他的嘴巴开始缓慢蠕动起来。满场的人竟然一片欢呼。
张黎眼里却有泪水滚落下来……
(选自2017年第6期《百花园》,有删改)
(注释)①豆猪:又叫“米猪”,体内有囊虫寄生的猪。因囊虫为黄豆大小的囊泡,所以叫豆猪。②知青:知识青年。指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到70年代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欢宴”为题,描写了极度饥饿的村民争食病猪肉的场景,揭示了热闹场面背后的深重苦难,表现了作者对民众的同情和对那个特殊年代的反思。
B.开头两段采用倒叙手法,从持续时间、人的吃相角度描写“欢宴”的场面。一方面呼应题目中的“欢”字;另一方面,设置悬念,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
C.文中画线部分从人物动作和声音两个角度描摹大家争吃豆猪肉的场面,喧闹而夸张,意在表现人们在饥饿中不顾尊严而失态的情形,极言饥饿程度之深。
D.小说虽然只描写了一个场景,但由于精心设计了几处波折,并未让人感到单调平淡。同时,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形象地揭示了愚昧和文明之间的冲突。
【小题2】请结合文本简要梳理队长的心理变化。
【小题3】文章最后,张黎为什么在满场人的一片欢呼中,“眼里却有泪水滚落下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另一种纪念碑
李锐
大凡专门到湘西凤凰县一游的人,都是为了沈从文先生而来的。沈先生的故居和墓地都在凤凰县城。“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先生没有战死在沙场。其实,沈先生也没有回到故乡。他遥远地死在一个叫做北京的喧嚣的大都市里。回到故乡的不过是先生的骨灰。
一段迂回的山路,一片逼仄的台地,一块自然坠落的石头,石头略微凿磨的平面上是沈先生的笔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些话和石头面对着已经有些污浊了的沱江,一座旧石桥,和一些已经破旧不堪的吊脚楼。背后的山坡上环绕着零乱却又茂密的草木。凤凰的朋友们说,大部分骨灰撒进沱江了,只有几块骨头是由沈先生的孙子亲手埋在这石头下面的。
其实,一个游子,一个精神的游子是永无故乡可回的。就像一条从雪山之巅走下来的河,从它出走之日,就再没有回家的路了。沈先生在凤凰城里长到十五岁,而后从军,又在沅江、辰水之间浪迹五年。此后,湘西的山水就再也关不住一个年轻人的心了。可这二十年的人生成了沈先生文学创作的源泉,他那些所有最深沉最美好的文章,都是从湘西的江河里涌流出来的。这个有一位苗族祖母又有一位土家族母亲的乡下人,这个没有上过大学,没有留过洋,没有任何文凭学位的湘西赤子,有了他的《从文自传》,有了他的《湘行散记》,有了他的《边城》和《长河》,中国人枯叶一般飘零的诗情,终于又有了一片水意深沉的沃土
大概是因为沈先生盎然不绝的诗意吧,他竟然在许多时候,在许多人那里被误解成是一位,而且仅仅是一位传统的“田园诗人”。许多人把“美化落后”“诗化麻木”的批评放在他的名字上。也确实有人依样画葫芦的,把中国所有偏远落后的乡村变成了、“民歌集成”的歌舞场,并因此而得到了大大小小的文名。我一直不解的是,怎么会有这么深的误解和误读。难道我们这些中国人真的再也听不懂中国诗人的歌哭和咏叹了吗?难道历史的风尘真的把我们埋葬得这么深这么重了吗?以致我们竟然听不懂一个肝肠寸断的柔情诗人的悲呜?以致我们竟然看不见,在夕阳落照下的那样一种悲天悯地的大悲哀?
对此,沈先生自己说过一句肺腑之言: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所谓“大音稀声”,所谓“有大美而不言”。事实上,这正是沈从文先生不为潮流所动,独到而深沉的追求。一个能和时代风格相抗衡而独立于世的作家必定是大家。在当时那一派峻急、坚硬、浮躁的白话“国语”的主流中,沈从文的从容沉静和优美大度尤其显得卓尔不群。在沈从文诗意神话的长廊中,《边城》无疑是最精美的篇章。那是关于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和一只狗的童话。这个诗意神话的破灭虽无西方式的剧烈的戏剧性,但却有最地道的中国式的地久天长的悲凉。
如果说沈先生的文字流露出了某种“世外”意味,那也是因为湘西这块土地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世代杂居之地。这是一块不曾被正统的儒家文化彻底同化的土地。这块土地曾经以它无数次的对中原文化的以死相拼,才保持了自己的“率真淳朴”“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也正是这一脉边缘的“异质文化”,成就了沈从文的独特。也正因为这个产生于中国本土的独特性,又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沈从文先生才有可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对于中国诗歌的承接和转化。
站在沈先生这块天然未凿的石碑面前,沈先生微含笑意的脸从斑斓的石纹中显现出来,有谁能读懂困顿在那些苍老的皱纹里的创痛和沧桑?其实,沈从文先生又何需一块石,何需一座山,何需一条河来为自己的不朽做纪念呢?只要打开他的书,你就能走进他那一片无比深沉又无比美丽的森林。让我们向这片森林深深地鞠躬吧!
(有删改)
【小题1】从文中看,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具有哪些“独特”之处?请概括作答。(4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6分)
(1)中国人枯叶一般飘零的诗情,终于又有了一片水意深沉的沃土意。(3分)
(2)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3分)
【小题3】文中第4段写到了对沈从文先生的“误解和误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作答。(6分)
【小题4】题目“另一种纪念碑”的在文中含义是什么?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小题。
打 工 仔
杨崇德
小岩村出了个深圳打工仔,那是发爷的满崽阿贵。
阿贵春节回来的时候,花格子西装,棕色牛皮鞋,还以为是个流氓的乌黑墨镜。招得村里人议论纷纷。好在初一孩子们到发爷家拜年,阿贵给每个娃儿一块钱,人们才意识到阿贵不是流氓,倒像个老板。于是,村里的老老少少开始向阿贵靠近。
阿贵,你在深圳干什么?有人想探听阿贵有钱的原因。阿贵只是笑而不答。就连阿贵的老子发爷也不知道。但是,人们百分之二百地肯定:阿贵这小子发了。
人们的猜测百分之二百正确。正月初五,阿贵就要发爷跟他去深圳看世界,发爷不肯去。阿贵就死缠,说:“爹,你就去吧,这把年纪了,再不去看看那里的热闹世界就没有机会了。”发爷还是不肯去。阿贵就说:“爹,跟我去一趟吧,反正我在那边又不干坏事。”发爷听了阿贵这句话,心里亮堂了几分。最后,在乡邻们的劝说下,发爷跟阿贵到了深圳。
深圳这个五彩缤纷的城市,在发爷眼里就是天堂。阿贵陪父亲逛了深圳的几个风景点,最后告诉父亲怎么过马路、怎么回家就自个儿上班去了。头两天,发爷不敢离开阿贵的房间。至多是在他房门口看行人,看车辆,看他从未看到过的热闹景象。过了几天,发爷的胆子就大了。能够远离阿贵的住房,延街去瞧去望。阿贵很忙,除了按时给发爷准备三餐外,整天早出晚归。
这天,发爷转到了一个比较繁华的地方,发现有个胖女人坐在那里,双眼微闭,她的双脚被一个人抱着。发爷很好奇,走到旁边看热闹。抱脚的人很投入,正在用小刀给女人修脚趾甲。趾甲被修整得圆圆的,抱脚人又用小刀将指甲刮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涂上红油,很好看,也很新鲜。发爷在这里出神地站了近十分钟。胖女人给抱脚人付了20块钱,抱脚人躬腰连说谢谢。抱脚人转过身,发爷的脑神经被重重地刺了一下:抱脚人竟是自己的儿子阿贵!发爷不等阿贵喊出半个“爹”字,就给了阿贵一耳光,脖筋如蚯蚓般地骂道:“没出息的东西,想不到你干的竟是这等活!跟我老老实实回家种田去!”
这一晚发爷半粒米都没吞下。第二天,不管阿贵怎么求,发爷还是回到他的小岩村。乡邻们很高兴地围着发爷讲深圳,发爷就说深圳的车子好看房子好看。有人问阿贵在那好吗?发爷说:“好好。”但是,发爷从此就病倒了,病得让人越来越为他惋惜:放着好日子不过,就要走了。
阿贵从深圳赶回来的时候,发爷已经咽了气。阿贵跪在发爷的灵床边不愿起来。发爷快入殓的时候,阿贵用小刀给发爷修了脚趾甲,圆圆的,然后用指甲油涂了一遍又一遍,很好看,也很新鲜。小岩村的人都说发爷的脚趾甲很好看,很新鲜。
【小题1】小说开头写阿贵回村过春节的情景,有三个作用,请写出来。(每条不超过10个字。)
【小题2】发爷发现儿子在深圳替人修脚,又打又骂,回来后气病而死,他为什么会这样?发爷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小题3】阿贵对修脚是怎么看的?说明阿贵是个什么样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