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

①如果把唐宋墓中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放在一起,就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几乎一模一样,为什么?

②民间艺术与精英艺术最大的区别是,后者因时而变,因人而变,而且是主动地变。最有代表性的一句话是石涛所谓“笔墨当随时代”。然而,民间艺术却是历久难变的。这因为,民间的审美是共性的审美,必须是这一地域人们的审美都变化了,它才会悄悄地发生改变。但是在漫长的古代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地域,或是深藏在谷壑里的山庄,或是江河相隔的村落,大多是在封闭状态中静静地生息与传衍。因之,许多古老的文化形态总是在民间存活得很久很久。比如闽地的南音、纳西古乐和河南的泥泥狗,无怪乎人们称它们为古文化的活化石了。

③当然,民间艺术并非全都不变。即使变,也会非常缓慢。一般的规律是,交通方便的地方,比较容易发生变异。从民间艺术史来看,民间艺术的全面发生变异是在近代。一方面外来文化的涌入,冲击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另一方面则由于现代城市的崛起。城市文化是十分敏感的,它们是一种强大的不断更新换代的审美的源,向广大乡间放射,产生影响。愈是挨近城市的地方,民间艺术的变异就愈明显。这种变异是不可克制的,也是正常的文化现象。

④然而,更强烈的变异却发生在当代——当前!现代化、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以及媒体、科技、生活方式、时尚,都对我们传承久矣的固有的民间艺术发生根本性的冲击。一部分民间艺术处于濒危,正在消亡,这是我们都看到的。那么,另一部分依然活着的民间艺术是怎样的呢?

⑤那些摆在各个旅游景点的小摊上的艳丽又奇特的布挂、面具、布老虎,那些画在各个民俗村屋梁房柱上的怪异的图案,以及竖在那里的匪夷所思的图腾柱、旗幡与神像,或是一群群穿着半似民族服装、半似戏装的年轻人跑过来跳一段不知所云的舞蹈谁会知道这些民间艺术是真是伪,反正有点特点就行。特点就是旅游的最大卖点。

⑥在全球化商品经济的时代,正在退出历史舞台的民间文化,大概只有转化为旅游对象才能生存与延续下来。同时,旅游产业也必须拥有这一份巨大必不可少和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民间艺术原本是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一种民俗方式,当它转变为一种经济方式时,便在本质上发生变异。表面看,好像是题材与风格发生了变化——唐老鸭与圣诞老人进入了剪纸,迪斯科的动律渗入了民族舞蹈。其实远非如此。从深层看,民间艺术中那种自发的、纯朴的、天真的精神情感不见了。代之便是涂红抹绿,添金加银,着力对主顾的招徕与诱惑。它的特色被无度地夸张着,它内在的灵魂与生命却没有了。过去乡间妇女在缝布老虎时,心中想着的是生命的阳刚之气与避邪之威,现在却和批量地加工布娃娃没有两样。

⑦商品化催化了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这种变异正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着。这种貌似“茁壮成长”的民间艺术,在文化意义上却是本质性的消亡。难道民间艺术只有这样一种出路吗?其实我们现在这种将民间文化直接而功利地转化商品的做法于美国。这只要到夏威夷看一看,美国人如何将土著人的民间舞蹈转化为穿着草裙为游客廉价地表演就行。他们是设法把民间艺术变成美元。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对待自己传统和文化的方式——在欧洲和日本。那就是保持住民间艺术中那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把民间艺术视为一种传统精神。他们是真正懂得自己民间艺术的价值和美感的。为此,民间艺术一直是他们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

⑧我知道,在当今这样做何其困难。所以,普查与记录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就是迫不及待要做的事了。就其目的来说,就是不只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

【小题1】第②段中“活化石”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民间艺术在近当代发生变异的原因。
【小题3】第⑥段将过去乡间妇女在缝布老虎时的心理与现在批量地加工布娃娃进行对比,说明了_______________;第⑦段将美国与欧洲日本对待民间文化的方式进行对比,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说法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农村的泥玩具一模一样。
B.民间艺术在古代很长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
C.民间艺术在当代发生变异这是正常的文化现象。
D.普查与记录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
【小题5】文章第⑤段作者列举了目前“依然活着的民间艺术”的存在状态,请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80字左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5 06:43: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心 房
纪日坚
经过大清早一场雨的洗礼,阳光在午后变得十分柔软,照在人身上,真正舒适无比。
  嘴里喷着竹叶粽的味道,正是端午节。林克涛坐在郭洋的篱笆院子里喝茶,跟郭洋聊天聊地,聊城里也聊村里。
  郭洋冲泡着功夫茶,茶杯碰茶杯,叮当响的当儿,同时响起了郭洋长长的叹息声。
  林克涛不知道郭洋为什么叹气,就问:“你现在要地位有地位,要钱有钱,还有什么可叹气的呢?”
  郭洋说:“我想要到乡下去住。”
  林克涛有点莫名其妙了,就说:“我们现在不就在乡下吗?这可是你的家乡,你想怎么住就怎么住,这还不满足。”
  郭洋说:“我想住在一间简单的屋里,门前有个院子,是篱笆墙围成的院子。”
  林克涛怀疑郭洋是疯了,或许是白日说梦话,因为,他现在住的就是一间简单的屋子,门前就有个篱笆墙围成的院子。
  郭洋见林克涛一脸疑惑,又说:“我要在院子里种满茉莉花、石榴花,还有我一生钟爱的海棠花。”
  林克涛抬头瞧了一眼紧挨篱笆墙的一株株茉莉花,正生机勃勃,抱满了一粒粒蓓蕾,虽未开放,却隐隐约约嗅到了茉莉的芳香。在院子的右侧,紧挨着茉莉的是一株石榴花,也即将开放,而在院子左侧并立着两株海棠花,正以它们的性格热情地开放着,映红了大半个院子。
  这美丽的花儿,这美好的生活气息,都统统摆在郭洋的面前,难道郭洋被幸福撞晕了头脑,抑或不敢相信这是真实的生活,以为是在梦中?林克涛觉得有必要提醒郭洋,便捏了一下他的手臂说:“这一切都是真的,并不是做梦。”
  郭洋不理会林克涛说的话,只意味深长地瞧了他一眼说:“我想在屋子的门口铺一条鹅卵石路一直到院门口,我可以赤着脚来回走动,按摩着脚底,嗅着花儿的芳香。”
  林克涛瞧了一眼茶几旁的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小路径,蜿蜒曲折,从屋门口伸到院门口。林克涛不明白这家伙到底在说些什么,简直是梦呓。林克涛说:“你是不是发高烧了,你想要的这些不都全摆在你面前吗?这不都是你所拥有的吗?”
  郭洋说:“我想在院门口的不远处拥有一条潺潺清流的小溪,每天都能听到溪水的欢唱,小鸟啁啾。”
  林克涛知道他家院门口十几米外有一条小溪流,那是他花钱人工开挖的小溪流,从榕江的一条支流引进来的,一直流向远处的农田里。
  林克涛竖起了耳朵,小溪流潺潺的流水声清晰可辨,即灌溉了农田又活了自个的家园,至于小鸟啁啾,院里院外都是。
  林克涛白了郭洋一眼,真不知这家伙到底在想些什么,难道是有意向我显摆,在我面前装酷,炫富?谁不知道他是市里的企业家,身家上亿万的富豪,如果是这样,那么我和他几十年的交情算是废了。林克涛没好气地说:“你是不是让钱给烧坏了脑袋,净说些我听不懂的话。”
  林克涛生气,郭洋不理会,继续说:“我想跟我的朋友一起在这美妙的雨后,在这繁花簇拥的庭院里,喝茶聊天,那真是人生一大乐事啊!”
  林克涛气恼地说:“咱们不正在喝茶聊天,享受人生大乐事吗?”
  郭洋摇了摇头说:“老朋友,你不懂,你真不懂我的心啊。”
  郭洋一脸忧伤的表情完全激怒了林克涛,禁不住朝郭洋吼:“你是不是觉得我不配做你的朋友?还是觉得我没资格享受这田园生活?怎么说我俩都是一起穿过开裆裤,一起打过泥巴战的玩伴。”
  郭洋见林克涛气呼呼站起身来,突然清醒了过来,按住他的肩膀说:“误会了,你误会我了,我羡慕你呀。”
  林克涛说:“我就老实巴交农民一个,农忙之余帮你看家护院,侍弄花草,是你的雇工,你才是这儿的主人,有什么值得你羡慕的,你就别损我了。”
  郭洋赶紧给林克涛端了一杯功夫茶,闷闷地说:“我中午赶来,今晚又得赶回城里去,公司里还有一大摊事等着我处理,我放不下,我心烦啊,我拥有这么好的屋子,可是,我的心始终没有住进来啊!”
  扑哧一声,林克涛笑了,旋即又板起了脸,觉得郭洋怪可怜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开篇写雨后的阳光,渲染了农家院子清新惬意的氛围,与后文着重表现的郭洋和林克涛真挚友情相得益彰。
B.小说多处通过林克涛的视角,描写了郭洋居住的环境,既有篱笆院子繁花拥簇的生长,又有小溪潺潺、小鸟啾啾的清雅。
C.用自己开挖的小溪灌溉农田,清醒后赶紧给林克涛端茶,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郭洋珍视友情、善良等品质,丰富了人物形象。
D.小说将郭洋的“梦境”和林克涛关照的现实一一对照,在表现林克涛疑惑层层加重的同时,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E. 小说中的对话占了较大的比重,平实而又精彩,使复杂的故事和情感变得条理有序,让读者有身临其境,参与其中之感。
【小题2】聊天时,林克涛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述。
【小题3】“我的心始终没有住进来啊”这句话,是理解郭洋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第二条路
陈力娇
战争打得很苦,一个连的兵力被吞噬。敌人的炮火还在猛攻,连长举着望远镜,对身边的丁二娃说:“活着是出不去了,看看我们是文死还是武死吧。”丁二娃的一只耳朵已经被削掉了,一圈绷带斜缠在脑门和下巴上。他问连长:“文怎么讲?武怎么讲?”连长放下望远镜,掏出烟,指指身后的山崖,说:“看到了吧,那有一线天,不怕死就从那攀上去,或许有救;还有就是做假投降,等敌人上来和他们同归于尽。”
丁二娃想了想,说:“听你的,连长,我这命,活着是你的,死了是阎王的。”
连长听了丁二娃的话,把烟放在嘴里要嚼,他找不到火,浑身上下没一根火柴。丁二娃看了,忙跑到不远处一棵烧焦的树桩,拾过一块木炭。
连长高兴了,拍着丁二娃的肩说:“好小子,下辈子若带兵,我还带你。”
丁二娃嘿嘿地笑,黑一块白一块的脸,到处是憨相。
鬼子的又一轮冲锋开始了。这次比上一次还猛烈。众多的迫击炮,把他们俩身后的树都炸飞了,他们躲在掩体里,泥土落了一头一脸。
丁二娃说:“妈的,鬼子可真坏透了,连棵树都不给留。”丁二娃指的是山崖前方,从岩缝里长出的那棵松树,如果它不被炸飞,攀着它正好能上一线天。
连长可没丁二娃的心思,他在往腰间绑手榴弹,十几颗手榴弹被他依次捆在内衣里。连长瘦,穿上衣服和没捆一个样。
丁二娃也想像连长那样往腰间捆,可是办不到,没有了,他除了有七颗子弹,别的什么都没有了,这让他很沮丧,有一身的力气没处使,只等着送死。
山上起雾了,五十米之外看不见人,只有一股股风吹过的时候,鬼子猫着的腰身才露一下,但马上又像两片幕,迅速合上了。
连长捆好手榴弹,回过头对丁二娃说:“娃子,你上一线天吧,全国解放那天,你给我立个碑,也好在人世留个念想儿。”丁二娃听了连长的话,啪地打了个立正:“连长,丁二娃誓死和你战斗到底!”
连长的眼睛就湿了,他咬咬嘴唇,又一次拿起望远镜,看到小鬼子如同水中的船,正互相乱撞。连长说:“二娃,看到了吗,鬼子再前进二十米,你就到掩体的北侧打枪,打两枪后,再到掩体的南侧打枪,动作要快,迷惑敌人,让他们摸不清我们的人数。”二娃点头,并做好准备。
鬼子越来越近了,前一排已经直起了腰身。
“二娃,把前边那个军官干掉。”连长说。二娃躲在树后,只一抬手,那个军官应声倒下。二娃退下来,跑向南边的阵地,还是手起枪落,又一个鬼子应声倒下。
鬼子开始小心了,他们由站着迫近改为匍匐前进,而二娃的子弹也快用完了。
二娃只有在死去的战友身上寻找武器,正翻着,就听连长哼了一声,之后倒在了他的脚下。二娃看到,一颗子弹,正中连长的眉心,就像小时候,妈妈在姐姐的眉心点上个小红点。
“妈的小日本!”二娃向着鬼子的队伍甩了两枪,可是子弹太贵重了,就剩三颗了,由不得他浪费。他勉强在一战友身下翻出一颗手榴弹,迅速抛了出去。随着轰隆一声巨响,二娃突然改了主意,何不趁机逃跑,逃跑可比和敌人同归于尽更有赚头。二娃看一眼连长说:“连长,反正你也死了,我就不跟你去了,我会给你报仇的!”他把刚才对连长的许诺忘得一干二净。
二娃双手遮住嘴巴对着鬼子喊:“别开枪,我们投降!”
二娃又喊:“我们身上都捆着手榴弹,你们若开枪,就连你们一起炸飞喽。”
鬼子真就没有开枪,但也没有向前半步,二娃趁机把连长抱起放在战壕沿上,只露出上半身,两边用战友的尸体支撑着。
一杆步枪被二娃插在地上,二娃脱下自己的白衬衣挂在上面,白衬衣带着血迹十分醒眼,在连长的头上飘呀飘。二娃说:“连长,莫怪我呀,我这也是万不得已呀,都做鬼了谁还来打鬼子啊。”二娃极力把道理说得更像道理。
连长好像听懂了,他的头一直傲立着,不偏也不倒,两眼怒目圆睁,身旁的战友也簇拥着他,如同抬着一顶轿子,去和小日本算账。阵地静了下来,小鬼子在一步步靠近,而这会儿的二娃,已经不在连长的身边了,他凭着一身好功夫,两腿蹬住崖壁,双手倒换着,一点一点攀上一米宽、二十几米高的一线天。几乎是一眨眼的光景,也就三五分钟吧,鬼子上来了,他们战战兢兢、层层叠叠围住了连长,判断他是否还活着,就在他们举棋不定,想上前试试连长还有没有气息时,不知从什么方向,射来三枪,一枪打死鬼子的军官,一枪打翻了想试连长是否还活着的那个士兵,而第三枪则打在连长腰间那捆手榴弹上。顿时,数声爆炸,火光冲天,一朵朵红蘑菇瞬间绽放,染红了半个阵地。
烟雾弥漫了许久,少数从地上爬起来的鬼子,稀里糊涂地听到不远处的一线天方向,传来野狼一样的哭声,那声音撕心裂肺,痛苦悠长,可是他们不明白,这个人为什么只是哭,而没再对他们形成任何威胁。
(有删改)
丁二娃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现代社会来临之前,民歌一直就是时尚。“歌谣所生,宜自生民始也。”作为口头语言艺术的民歌,其起源即昭示着人类的起源。人类自脱离动物界的那一刻起,也就开始了超越性的审美活动,这种审美很自然地体现在他们的言谈歌咏之中。作为中国文学起源佐证的两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就是越人之歌;而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诗经》,其“国风”部分也是民歌歌词的总汇。从先秦的歌谣,到汉魏乐府,再到唐宋间的曲子词、竹枝词等体式的流变,民歌生长在百姓的唇吻和心灵之上,始终是社会风尚的主要组成部分。明代沈德符记录了万历年间江南小调的流行状况:“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致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我们也可以说,民歌又何尝不是一部时尚史呢?

问题是,今天当很多人在叫嚣“娱乐至死”、张扬多元价值的时候,当多数民歌所描述的农耕甚至游牧、渔猎生活情境离绝大多数人已很遥远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和民歌生活在一起吗?

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理解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关系。现代性并非一种全然固定的僵死结构,它应该是开放的,既对空间开放,也对时间开放;它应该是一种建构性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间我们可以把现代性变得更加符合人的需要,人的诗意生存的需要。这样来理解,传统就不再是一个被降服、被审判、被耻笑、被切割、被虚假玩弄的概念,而应该是唤起我们敬畏感的、我们借此和世界真诚连接的一种方式。我们通过传统洞开人类生命的本质存在,回归人类应然的统一存在。

民歌正是自传统社会以来,人们和世界真诚连接的一种生命的打开方式。在欣赏民歌的时候,我们感到在传统人文世界中找到了人应该为人的那种存在的方式,我们觉得人应该那样和这个世界进行美好的连接,应该那样诗意地栖居。这种人的本真的状态,并不以样貌的陈旧而过时。反倒是,我们越是在非熟人社会孤独地存在,越需要追寻这种源自文化母体深处的熟稔和亲切。同时,在民歌的歌唱中,艺术活动和人的肉身体验、生命器官高度合一,是在深层次上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弘扬。在歌唱中,身体这一自然客体、心灵寓体的能量被强烈激发,人的主体意义被充分地释放,这是艺术的解放,更是人的解放。

今天,我们在理解民歌价值的时候,应该有更宽广和更深沉的追问。唯有如此,我们对民歌艺术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力才可能会有更多的期待。而对民歌的自信,也正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部分。

(摘编自杨晓华《民歌,可以重新成为时尚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诞生之日起,人类就自觉地通过言谈歌咏开始了超越性的审美活动。
B.《弹歌》《诗经》同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二者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C.有了对民歌的自信才会有民族文化自信,民歌也才会有更大发展空间。
D.借助对民歌的欣赏,人们可尝试感知源自文化母体深处的熟稔和亲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论述民歌是否具有时代价值的问题,整体上采用了层进式结构。
B.文章以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关系为前提,阐述了民歌欣赏与歌唱的价值。
C.文章基于当今社会生活与民歌自身价值的激烈冲突,将论证推向了深入。
D.文章采用举例和引用手法,简要概述了民歌艺术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现代性视为开放的结构和建构性的场域,将有助于人们理解传统的意义。
B.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因而在现代社会来临之前一直就是时尚。
C.传统可用来洞开人类生命的本质存在,民歌正是这样一种生命的打开方式。
D.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和主体意义的释放,能够在歌唱民歌的过程中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