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梨花风起正清明

丁立梅

祖母走后,祖父对家门口的两棵梨树,特别地上心起来。有事没事,他爱绕着它们转,给它们松土、剪枝、施肥、捉虫子,对着它们喃喃说话。

这两棵梨树,一棵结苹果梨,又甜又脆,水分极多。一棵结木梨,口感稍逊一些,得等长熟了才能吃。我们总是等不得熟,就偷偷摘下来吃,吃得满嘴都是渣渣,不喜,全扔了。被祖母用笤帚追着打。败家子啊,糟蹋啊,响雷要打头的啊!祖母跺着小脚骂。

我打小就熟悉这两棵梨树。它们生长在那里,从来不曾挪过窝。那年,我家老房子要推掉重建,父亲想挖掉它们,祖母没让,说要给我们留口吃的。结果,两棵梨树还是两棵梨树,只是越长越高、越长越粗了。中学毕业时,我约同学去我家玩,是这么叮嘱他们的,我家就是门口长着两棵梨树的那一家啊。两棵梨树俨然成了我家的象征。

我家穷,但两棵梨树,很为我们赚回一些自尊。不消说果实成熟时,逗引得村里孩子没日没夜地围着它们转。单单是清明前后,它们一头一身的洁白,如瑶池仙子落凡尘,就足够吸人眼球。我们玩耍,掐菜花,掐桃花,掐蚕豆花,掐荠菜花,却从来不掐梨花。梨花白得太圣洁了,真正是“雪作肌肤玉作客”的,连小孩也懂得敬畏。只是语气里,却有着霸道,我家还有梨花的。——我家的!多骄傲。

祖母会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那是要烧给婆老太的。她一边叠纸钱,一边仰头看向梨树,嘴里念叨,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婆老太可有得吃了。婆老太是在我五岁那年过世的。过世前,她要吃梨,父亲跑遍了整条老街,也没找到梨。后来,我家屋前就多出两棵梨树来,是祖母用一只银镯换回栽下的。每年,梨子成熟时,祖母都挑树上最好的梨,给婆老太供上。我们再馋,也不去动婆老太的梨。

我有个头疼脑热的,祖母会拿三根筷子放水碗里,嘴里念念有词。等筷子在水碗里终于站起来,祖母会很开心地说,没事了,是你婆老太疼你,摸了你一下。然后,就给婆老太叠些纸钱烧去。说来也怪,隔日,我准又活蹦乱跳了。

那时,对另一个世界,我是深信不疑的。觉得婆老太就在那个世界活着,缝补浆洗,一如生前。有空了,她会跑来看看我,摸摸我的头。这么想着,并不害怕。特别是梨花风起,清明上坟,更是当作欢喜事来做的。坟在菜花地里,被一波一波的菜花托着。天空明朗,风送花香。我们兄妹几个,应付式地在坟前磕两个头,就跑开去了,嬉戏打闹着,扎了风筝,在田埂道上放。那风筝,也不过是块破塑料纸罢了,被纳鞋绳牵着,飘飘摇摇上了天。我们仰头望去,那破塑料纸,竟也美得如大鸟。

祖母走后,换成祖父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祖父手脚不利索了,他慢慢叠着,一边仰头望向梨树,说,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奶奶肯定会欢喜的。语气酷似祖母生前。

我怔一怔,坐他身边,轻轻拍拍他的手背。我清楚地知道,有种消失,我无能为力。祖父突然又说,你奶奶托梦给我,她在那边打纸牌,输了,缺钱呢。我听得惊异,因为夜里我也做了同样的梦,梦见祖母笑嘻嘻地说,我每天都打纸牌玩呀。我信,亲人之间,定有种神秘通道相连着,只是我们惘然无知。

祖母走后三年,祖父也跟着去了。他们在梨花风起时,合葬到一起。他们躺在故土的怀抱中,再不分离。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意蕴丰富。两棵梨树,凝结了一家四代人的情感。
B.祖母走后,祖父有事没事就绕着两棵梨树转,并对它们喃喃自语,表现了祖父的孤独。
C.文章对祖母的描写最为生动,画线句子从动作、语言、情态等方面刻画,人物形象惟妙惟肖。
D.文章最后,写“梨花风起”时祖父与祖母合葬在一起,这样的结尾,虽有些悲情却不乏诗意。
【小题2】“梨花风起正清明”出白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文章以此为题有何作用?
【小题3】文中的梨树寄托了哪些情感?请结合文章加以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3 09:02: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投资咨询网发布的《2018-2022年中大数据产业规模预测分析》认为,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城市、移动互联,新技术与应用的不断涌现,加速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为281亿美元,同比增长22%。预计,2018年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到454亿美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5.37%,2022年将达到805亿美元。

2015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115.9亿元,同比增长38%;2016年为168.0亿元,同比增长45%。

预计,2018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到280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7.29%,2022年将达到735亿元。

(摘编自中国投资咨询网发布的《2018-2022年中大数据产业规模预测分析》)

材料二   2017年全国大数据发展指数总数为1087.8,比2016年同期增长179.32,各省市增长的均值为5.78。

2016年和2017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大数据发展水平评估结果

2017年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所在区域的大数据发展总指数合计408.36,比去年同期增长62.26,各省市指数增幅均值为6.23,高于全国增幅均值的5.780。

2017年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大数据发展水平

排名

省市名称

大数据发展指数

指数增幅

1

北京

63.21

5.49

2

广东

60.71

6.59

5

上海

51.87

7.33

10

重庆

39.35

10.12

11

贵州

38.35

3.60

12

辽宁

35.19

4.41

13

河南

33.10

4.41

15

天津

30.57

6.68

17

河北

28.87

5.80

 

(摘编自《2018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材料三   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数据强国;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将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02017年1月,工信部发布了《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具体设置了七项重点任务:一是强化大数据技术产品研发;二是深化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三是促进行业大数据应用发展;四是加快大数据产业主体培育;五是推进大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六是完善大数据产业支撑体系;七是提升大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围绕重点任务,政府还设置了大数据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大数据服务能力提升、工业大数据创新发展、跨行业大数据应用推进、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创建、大数据重点标准研制及应用示范、大数据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数据安全保障等八大工程,作为工作抓手重点推进。

(摘编自中国投资网《2018-2022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预测分析》)

材料四   最近几年,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采取各种政策举措,积极推进国家大数据战略,取得了长足进展。大数据在美国之所以能被迅速、广泛应用,与美国高度重视大数据价值、积极推动数据开放、采取各种政策举措、拥有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信息技术企业和积极推进国家大数据战略密切相关;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美国在推进大数据应用上形成了从发展战略、法律框架到行动计划的完整布局,实施四轮政策行动:注重数据开放共享和隐私保护:重视大数据重大项目研究与应用,占领大数据产业和技术制高点,以点带面引导大数据发展,通过资助重大项目研究,破解大数据发展核心技术,引导企业和社会推动大数据发展:建立高规格的领导机构,统筹和强化部门间协作:政府营造环境,充分调动企业发展大数据的积极性:强化开源社区在技术开发中的作用,打造大数据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多措并举,坚守大数据安全底线。

(摘编自CIO时代网《欧美等发达国家如何布局大数据战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接近2016年时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
B.比较大数据市场规模2016年同比增长率,中国是全世界的2倍多。
C.2017年,我国综合试验区大数据发展指数增幅超过全国其他地区。
D.我国在2015年明确提出建设数据强国并将大数据上升为圜家战略。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我国新技术与应用方面的不断涌现、大数据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发展水平的迅速,“大数据”时代会最快到来。
B.2017年,我国大数据发展水平居于前列的是北京、江苏和J1一东,大数据发展指数增幅超过10的是浙江和重庆。
C.全国大数据发展己形成了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引领,多区域集聚发展、第一梯队领先优势明显的格局。
D.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及重要影响,我国以及世界其他经济强国的相关部门都在积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小题3】中美两国为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骈文在古代长期存在,究竟是什么原因?难道仅仅是写作者个人的审美爱好?或是某一个朝代或时代的审美需要使然?以前我们更多的是从骈文这一写作方式的产生渊源探讨原因。而骈偶现象一直伴随中国书面文学发展,在漫长的岁月里,骈文延续下来了,这种延续应该更有内在的制度性原因。骈文的语言仪式感和文体话语权是被忽略的因素。
骈文是中国言文分离的书面表述系统的产物,书面写作脱离记录口语表述的功能,可以文其言以修饰美化,让文辞整齐而有节奏。这样整齐有规律的语言方式在书面文本表达发展过程中成了最后的共同选择。特别是古代文本书写不使用标点符号,语言表述具有的规律性的节奏方式和停顿方式就成了天然的音韵句读标识。
骈文由于节奏而具有了仪式感,这样就助推了骈文的发展和兴盛。比如说四言句,节奏均衡,铿锵有力,最具有庄严感、神圣感,成了骈文的基本句式。官方文书多用四言句成为基本规则,如《虞书·舜典》:“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为什么呢?因为四言句只有两个节奏顿,由两个双音节的词组成,语气非常均衡,体现了平衡对称的古典原则,比较适合体现威严的秩序。骈文的六字句也是具有节奏的平衡、和均等声韵效果。“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刘勰《文心雕龙》)正是说出了四六句法的音韵特点。“密”是说句子紧凑,但语气又不急促,“格”是说有一定规格定制,但又不长。四六句不短不长,长短结合,交互使用,温文尔雅。这揭示了六朝以后骈文四六句成为文章仪轨的音韵上的原因。所以四六句的形成不是以前所认为和否定的简单的形式主义产物,而是这一文体文辞语言具有庄严的仪式感使然。
汉代以后随着官方文书体制逐渐規范化,适应朝廷文书表达的文体模式慢慢形成写作规范。在汉代开始流行的连珠体,就是骈体刚开始成为朝廷文书时文人练习写作的片段习文体。当骈文成熟后,连珠这种片段的骈体就式微了。这正说明骈文的成熟与成为朝廷公牍写作模式是同步的。骈体这种彰显帝制威严的庄严话语方式逐渐成为官方文书约定俗成的写作模式,具有了文体话语权。
六朝时期,受朝廷公文用骈体的影响,文人的其他公文和公共交往用的文章也逐渐骈偶化。隋唐以后,选拔朝廷官员的科举考试制度带来了科举试策用骈体和律赋用骈体的写作规范,骈体又进一步影响文人的日常写作。骈体作为应试文章之文体方式,目的是了解举子是否具备写作朝廷公文及一般官方文书所需要的文体技巧。即便是后来提倡古文写作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軾也是熟悉骈体公文写作的。由于他们早已熟练使用骈体技巧,所以他们在古文写作中也有意识地使用骈句来加强节奏感,增加文气。
骈文这种具有仪式感的文体作为中国书面表达的话语方式,也传播到了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日本不但收藏了大量骈文的总集,也有训练摹写骈文的示范书籍《文林良材》流行,也有本国的骈文作品总集。在朝鲜半岛也有四六文集的流行。在越南也有大量科举考试的骈文写作辅导书籍。这说明在中国古代国力强大的时代,作为文化核心内容的话语表达也随着国家影响力而影响世界。
(摘编自莫道才《骈文为何能长期存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骈偶这一语言形式源远流长,对中国古代书面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B.骈文具有的规律性的节奏方式和停顿方式,使其具有天然的音韵句读标识。
C.骈文成熟后,作为练习文体的连珠体在朝廷公文写作中的话语权就丧失了。
D.韩愈等人在古文写作中使用骈句的现象,跟当时科举试策用骈体有一定关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骈文在古代长期存在的原因,作者另辟蹊径,从崭新的视角进行深入的分析。
B.引用《文心雕龙》中的话,旨在说明使用四六句式是古代官方文书的基本规则。
C.文章从朝廷公文写作模式和科举考试制度两个方面分析骈文对文人写作的影响。
D.日本等国有大量骈文书籍的事例,说明骈文对亚洲一些国家的话语表达有影响。
【小题3】请根据文章内容,概述骈文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节选)

鲍鹏山

①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意。物理存在的屈原在纪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庇荫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②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诉说有三个对象:对君,对自己,对小人。简单地说,对君是忠,屈原标志着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履”的自由的否定,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

③忠而见疑,便是怨。这怨之来处,即是“忠”。由忠而见疑而产生的“怨”,是很近于“妾妇之道”的,是颇为自卑而没出息的。更糟糕的是,《离骚》还把自己的被委屈、被疏远、被流放归罪于小人对自己光彩的遮蔽,对自己清白的污染。这小人很像是第三者,插足在自己与君王之间,导致自己的被弃。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失意官僚普遍存在的弃妇心态,就是从屈原开始的。

④好在《离骚》中还有对自我的充分肯定与赞扬。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在屈原这样一位向君权输诚的人那里,这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表现得尤其强烈和突出:他那么强调自己、坚持自己、赞美自己。而且一再表明,为了坚持自己,他可以九死不悔,体解不惩。 正是这种矛盾现象,使得屈原几乎在所有时代都会得到人的肯定,又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否定。在我们大力宣扬屈原忠君爱国爱民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他张扬个性的一面。这后一点,也许是屈原最可贵的东西。谁能像他那样让自己的个性直面世界的辗压而决不屈服?谁能像他那样以自己个性的螳臂去挡世界的战车?谁能像他那么悲惨,谁能像他那么壮烈?谁能像他那样成为真正的战士?

⑤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他的痛:“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我们知道,《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屈原很执着地向我们诉说他受到的具体的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兰与靳尚如何谗毁他……他起诉这些人对他个人的不公与伤害,指责他们道德上与智力上的双重昏聩。

⑥如果说,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经》,其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评为“露才扬己”的屈原,则以其“发愤以抒情”(《惜诵》)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与伤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这种锋利,一方面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就从这血泊中挺身立起。

⑦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看到了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看到了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又对人间的邪恶不停地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可他并不脆弱,并不告饶,决不退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于是,便出现了这样惊心动魄的对峙:一边是世俗的强大权力及权力控御下的人群及其观念,一边是孤独无依却一意孤行决不屈服的个人。屈原的伟大,即体现在这种对峙之中。所以,我曾在《屈原:无路可走》一文中说,“屈原之影响后世,是因为他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个性对社会的失败,理想对现实的失败。”

⑧屈原的作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关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血肉之躯与社会、文化发生冲突,并遭至毁灭的记录。所以,如果我们说,《诗》反映的是生活中的冲突,并因此被冠之以“现实主义”的名目;《骚》则由生活中的冲突深入到内心的冲突,是一个强悍不屈的个性心灵的痛苦心声。它体现了个性的深度、痛苦可以达到的深度,它是自我的觉醒,自我的坚持,自我的抗争,是追求自由、幸福与个人信仰的曙光。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②③④三段肯定了屈原在《离骚》中对三种诉说对象的态度:对君是忠、怨,对小人是归罪、憎恶,对自己是赞扬、坚持。
B.第⑤段中,作者从主体、个性化程度、表达技巧等方面比较了《诗经》和屈原楚辞作品的不同。
C.这篇散文通过解读作品来挖掘屈原内心,塑造出了一个坚持自我、决不让步、愤怒而坚韧,代表个体向社会宣战的伟大斗士形象。
D.散文整体语言风格柔婉细腻、含蓄蕴藉,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旁征博引,把渊博的历史知识和丰厚的文化功底融入字里行间。
【小题2】如何理解标题“面向风雨的歌者”?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越文化是一种半农耕半海洋的文化。越地先民是中国境内最早致力于农业生产的人群之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先民已开始种植水稻。同时,越人又是中国乃至世界都罕见的海洋性族群。据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古越人曾沿中国东部海岸线北上,活跃于两广、福建、江浙、山东乃至东北的沿海地区,他们的后裔成为现在这些地区汉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对外港口便分布于古越人最先开拓的海岸沿线。此外,广泛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的马来人群及波利尼西亚人群,他们实际上是距今12000年左右才与中国境内的百越族群分道扬镳的。

  越人习水便舟,文献多有记载,越地是中国航海技术的发源地。2002年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了一条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独木舟遗骸,距今约7000--8000年。据吴春明先生研究,它有可能是一艘适于海上航行的边架艇独木帆舟,可与波利尼西亚人群的舟船相联系。在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的遗址中,还发现有不少的舟船遗物,如近来在宁波余姚田螺山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件距今7000年的完整独木舟模型器,可以看出当时的独木舟已经脱离简陋的原始状态。越地的航海传统延续至今,其孕育的先进航海技术影响了中国沿海乃至整个环太平洋地区,为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技术基础。

  一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源起于汉代,但是,越地在汉代甚至更早便已经开展对外贸易。秦汉会稽郡下属的郯县(在今浙江宁波),一般认为即因海外贸易而得名。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期是在唐、宋、元。唐开元二十六年(738),以郯县为中心的明州,从越州独立出来,自此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对西域失去控制,陆上丝绸之路逐步走向衰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越地商贸的发展以及交通的便利,既给越文化的发展带来

了无限活力,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奠定了重要基础。越地出产的优质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走出国门,中国文化也通过越地这一重要窗口向周边地区尤其是日本列岛扩散。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以及东亚文化圈的最终确立,与越地这一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环节密不可分。

  越文化的海洋性特征,不但要求“引进来”,还要求“走出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在新时代转向的结果,越文化仍是重要的参与者。越文化欲续写辉煌,也离不开对其精神特质的发扬。在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之根的同时,以包容的心态拥抱世界文明——这对于今天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无启示意义。

   (摘编自<光明日报•越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地先民是中国最早致力于农业生产的族群之一,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海洋性族群。
B.如今分布在太平洋诸岛屿的马来人群及波利尼西亚人群,原本和中国境内的百越同属一个族群。
C.2002年杭州出土的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独木舟遗骸,证明当时的独木舟已经脱离简陋的原始状态。
D.越地出产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走出国门,影响了周边地区尤其是日本列岛的文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列举了详实的数据,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来证明观点,观点鲜明突出,有说服力。
B.文章从越文化的海洋性特征、古越人的冒险精神、越地的重商传统等方面阐述了越文化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C.对越地的航海传统和航海技术的考证,这是文章论述越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的前提。
D.文章最后指出,发扬越文化的精神特质对于今天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现实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越人最先开拓的海岸沿线,分布着后来海上丝绸之路的许多对外港口,这说明越地航海传统影响着海上丝绸之路。
B.以鄢县为中心的明州,一直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由此可见越地在汉代甚至更早就已展开对外贸易。
C.如果不是“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走向衰败,那么海上贸易可能不会发展得这么迅速和兴盛。
D.越文化要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续写辉煌,就要继续发扬其“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精神特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将闲置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有效配置,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是,也面临相关法律法规滞后、信用机制尚不健全,治理手段跟不上发展形势等问题。相关监管部门需要妥善处理创新发展与有效监管的关系,保障共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不同行业的共享经济发展模式有不同特点,具体监管活动应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对于涉及乘客人身安全的问题,监管部门可以要求网约车平台采取更为有效的预警和防范机制;在资金融通的P2P平台上,对于非法集资、欺诈公众的行为应严厉惩处等。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04月11日)

材料二:

2013—2020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及预测趋势图“共享经济”规模(亿元)

(图表出自《2020-2026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深度评估及前景评估报告》2018年)

材料三:

一方面,共享经济带来了百姓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以共享单车为例,它的出现解决了人们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也使得都市中原本已被边缘化的自行车重回人们生活中。对于公共交通来说,共享单车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拥堵。而共享汽车、共享玩具等的出现,有利于对社会闲置资源进行再次调配,让大众廉价地共享这些资源。商品经济发展、互联网技术成熟和人们生活水平提升,促进了人们对人和物关系的观念发生改变,人们更看重使用而非占有——而这正是共享经济出现的内驱动力。

另一方面,共享经济带来的困局仍然待解。首先是资源浪费问题。当前泛滥、堆积造成的资源浪费恶果已经形成。据统计,去年共享单车的投放量达到2000万辆,这些自行车报废之后会产生30万吨废金属。其次是维护问题。私占、私藏、恶意损毁等现象时有发生,而相关运营平台在起初执行的“重扩张、轻维护”的运营思路,导致对共享经济运营模式的探索并未出现大的突破。如何维护也成为困扰当前共享经济生存的大问题。

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做好引导和规范共享经济健康良性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为有效应对共享经济发展出现的新问题,企业应该承担好主体责任,切实履行创新责任,不能只致力圈钱。政府应该建立新的监管规则体系及法律保障体系。

在未来,共享经济将不只是共享单车、汽车、住房,更多是一种新的社会经济运行思维,这需要社会信用体系、规则、秩序等“公共品”来支撑。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9日)

材料四:

共享经济在受大众追捧的同时,也频频爆出种种风险问题,如消费者权益遭受侵害、用户信息被过度采集等等。如何处理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之间的关系,成为必须重视的问题。

在“顺风车风波”之后,滴滴出行“掌门人”程维认为,“我国现行政策以及各地细则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建议研究对网约车实施分类监管”。

用户信息也存在被过度采集的情况,一旦数据发生泄露或被不正当利用,将会损害用户权益。对于这种情况,不能因为可能存在用户信息过度采集的现象就否定共享经济对诚信社会建设的贡献,关键是要明确共享平台在诚信体系建设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抓紧制定有关法律法规。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01月1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共享单车的出现是社会闲置资源的有效调配,既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又解决了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
B.人们对人和物关系的观念有所改变,更看重对物的使用而非占有,这使共享经济的出现成为可能。
C.共享经济发展模式因行业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监管部门需要区分不同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管理模式。
D.个人信息数据被过度采集,可能会损害用户权益,但也应看到共享经济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不能因噎废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给市场监管带来巨大挑战。
B.2016年后,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增速放缓,但仍稳步增长,预计2020年“共享经济”规模将突破10万亿元。
C.共享经济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社会各界应积极探索,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D.资源浪费是当前共享经济面临的生存大问题,运营平台只有转变“重扩张、轻维护”的思路才能解决这一困扰。
【小题3】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让共享经济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