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回答文后各题。
父 亲
胡德斌
一个老者蹲在阳光里,从清早开始,他在这儿蹲了整半天了。
此刻,他正清点他半天的收获,一张张皱巴巴的票子在他的膝盖上展平,然后,小心翼翼地叠好。他是来卖油果儿的。自从儿子娶了那个女人回来,在家里他日益显得碍手碍脚了。然而,他总得谋一个生计。于是,他想出个主意,每天到对门店里揽一篮儿油果,拿到这儿来卖。行人如潮,谁也不去注意他。
一天,她背了画夹子偶尔经过这儿,目光一下子被他吸引住了。她胸前别着枚好看的校徽。这些日子,她正为毕业作品犯愁。
她走向他,像株小白杨。小白杨轻轻叫了一下:“老人家,我给您画张像,好吗?”
画像?他瞪起眼,脸绷得紧紧的。继而,他抬起头,眯着眼睛打量了她一会儿,嘴角狡黠地咧了一下:
“好吧。不过,这些油果儿你全买了。”
“嗯。”她应着。
“五毛一个,十个,拿五块吧!”他转而一想,忽然想“敲”她几个。她踌躇了一会儿,掏出钱递过去。他犹豫了片刻,将五块钱捏在手里。
他往阳光里挪了挪,背靠着一截老树。她打开画夹子,用恬静、温柔的眼睛注视他。他让她看得浑身不自在,避开她的目光,朝远处看去。远处,有些迷蒙,一位年轻的父亲牵着他的儿子,一路上蹦过来,那顶小花帽真漂亮。他叹了口气,眼底闪过一丝温情。然而,温情一瞬间便过去了
她合上画夹子,将十个油果儿留给老人,要了他的地址和姓名,像一朵云飘走了。
两个月后,他收到她寄来的信,信中还有一张市美术馆画展的参观券。
展览厅里,许多人围着一幅画,他也好奇地挤了进去。画面上一个苍老、寂寞的老人,蹲在一株老树下,老人的目光阴沉而悲哀,一缕阳光留恋地停在他的脸上,他的眼里透出一丝慈祥与温情。他和他对视着。他猛然间发现这个老人正是自己,他的脸陡然羞得绯红。半天,他将目光游移出这幅画,在一张小纸片上,吃力地读到那两个字:“父亲。”
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字。有那么好几次,他的儿子、儿媳带着冬冬经过他这个卖油果儿的老头的身边,竟离得远远的,像躲瘟神。他痛苦地哽咽起来,浑浊的老泪像虫一样爬出眼眶……
好些日子过去了,美术馆前,有个老者总蹲在那儿,手里捏了把皱巴巴的票子,说是要给女儿的。
【小题1】第2段中画线的“那个女人”改为“媳妇”好不好?为什么?
【小题2】第9段画线处的描述语句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倒数第二段中的“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字”中“熟悉”指什么内容?“遥远”又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回答。
“熟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遥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选出对小说理解鉴赏不当的两项(  )
A.文中的“她”是一个即将毕业的美院大学生,正为作品发愁时,热情的“父亲”主动为“她”解决了这一难题。
B.“他”是一个被儿子及儿媳遗忘了的慈祥、温厚、孤独、苍老的老人。展览馆的素描正是他真实形象的写照。
C.结尾一句“手里捏了把皱巴巴的票子”与开头“一张张皱巴巴的票子在他的膝盖上展平”相照应,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揭示了“呼唤人间亲情”的主题。
D.小说以“父亲”为题的原因,“他”既是被儿子、儿媳厌弃的父亲,也是那位大学生追求的理想的父亲。
E. 本文运用了描写、映衬、对比等手法,将父亲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感人至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20 11:03: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

李子嘉

较之于传统媒体传播,新媒体传播具有传播方式数字化、传播过程交互化、传播行为个性化、传播速度实时化(即时性)等特点。而新媒体所要传播的传统文化文本,因为其载体——文字——是静止的、呆板的,在传播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又因为传统文化文本的表现形式是和今日通行的简化字、白话文不一样的繁体字、文言文,因此便与受众产生了一定的隔膜和距离,种种因素加大了其自身传播的困难程度。传统文化文本这些先天因素使得它在传播中缺乏生机活力,正需要新媒体用自由、主动、灵活的传播形式去激活它。

新媒体对于增强传统文化传播力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媒体优化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传统文化文本的传播先后经历了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到现在的新媒体网络传播阶段的发展。

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融合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特点,形成了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突破了传者与受众界限,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性,给传统文化文本传播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第二,新媒体优化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模式。新媒体从时间和空间突破了原有的传播界限,在发展中与传统媒体融合,使得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通过多种传播渠道的组合,传统文化资源的流通、开放与利用变得更为高效,传统文化能够以全覆盖、全时段的方式有效达到目标人群。这样就创造了一种新的传播路径和传播范式,极大提高了传统文化文本的传播效果。

第三,新媒体优化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格局。麦克卢汉认为,快速发展的媒介使人们的交往方式及人的文化形态产生了重大变化。新媒体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创造出各种新的文化艺术形式,建立新的文化秩序,甚至有些我们熟知的文化经过媒介技术表现和重新包装后,也需要人们重新定义、审视、理解和接受它。如现在很多文化艺术表演中都通过运用虚拟影像、3D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创造出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度交融的氛围,形象生动且富有交互性的表现形式,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并加深文化感知,文化传播更富有包容性和参与性。

(选自《中华文化论坛》(2015009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新媒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新媒体,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广播、电视、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型媒介,如网页、论坛、博客、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等。
B.新媒体出现后,其“数字化”、“互动性”的特点使其即时、互动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壮大了新媒介的话语权与传播实力。
C.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而其基于网络的开放性与丰富性,也为传统文化文本的传播提供了空前的便利。
D.新媒体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文化艺术形式,建立新的文化秩序,甚至会将我们熟知的文化进行技术表现和重新包装,让人们人们重新认知和接受。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新媒体出现之前,传统文化主要以文字为载体进行传播,但这种传播方式是静止、呆板的,不能主动地和受众形成良好的互动。
B.利用新媒体开设课程来传播传统文化,可以使受众脱离了年龄、学校、专业、层次的束缚,受众可以自由选择课程,成为临时的“学生”。
C.传统文化之所以传播困难主要是因为传统文化的文本使用的是文言文,繁体字,和现在通行的是简化字、白话文有一定的距离。
D.新媒体使传统文化资源的流通、开放与利用变得更加高效,这种新的传播路径和传播范式,极大提高了传统文化文本的传播效果。
【小题3】根据原文意思,下列不属于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一项是
A.在果壳网旗下的MOOC学院(MOOC即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的简称,中文一般翻译成“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有包括“四书”“五经”讲解在内的多种文化课程。
B.超星视频邀请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学术权威,将他们多年的学术研究成果制作成视频,与广大朋友共享,提供给观众更广泛的阅读资源,带给读者不同于普通读物的阅读效果。
C.上海开放大学中文系教授鲍鹏山在喜马拉雅FM(喜马拉雅FM:一款智能手机APP,国内最大音频分享平台)开设私塾课讲授《论语》,一天一则,教听众精读全本《论语》。
D.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品三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并于2013年开始写作36卷本《易中天中华史》,现已陆续出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与西方的建筑文化自古就有着根本的区别。

人与建筑截然分离,是欧洲建筑文化的一个根本性前提。对欧洲人来说,建筑是人之外的观赏品,或只是住人的容器。欧洲教堂尽高大深邃之能事,远远超出人的尺度,是神在人间的居室,而神绝非人,所以建筑仍然与人分离。西方的哲学思想主张征服自然,其教堂、宫室、竞技场、歌剧院等建筑中难见人与自然的和谐。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大面阔,与自然接触的外墙与窗面积较小。西方建筑中连有限的花园也造得与自然相对立,它从总体布局到水池、花草、雕塑、花盆以及小品建筑都对称严谨,树木也修剪成几何体型,花卉和灌木则被修剪成地毯状的模纹花坛,如凡尔赛宫中的花园。这同崇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古典园林截然相反。

以“天人合一”为文化内涵的中国古典建筑则是以人为主,在这里建筑与生活是一体的,建筑随生活而变,以生活为主。而西方建筑中,人只是旁观者,人与建筑相分离。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 “道法自然”的观念见于各类建筑。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这是古民居的特征。因气候、地形、材料、生态等的不同,建筑也各有特点。乡镇民居多为字、曲尺、三合院、自由式等格局,即使是四合院,也体现出日照、风体、绿化共享的功能,极力与大自然、与人相和谐。

中西方在建筑文化方面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差别,那就是中国宫殿类建筑十分发达,而西方宗教类建筑十分繁荣,两者强烈的反差反映出建筑文化与其他人类文化一样,也是以人神间的冲突与调和作为其永恒的文化主题的。

中国长久以来以“人”的观念为中心,而西方则一直以“神”的观念为中心。中国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于一切的时代。中国人信教也信神,但又总是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崇拜,去尊重。西方则不然,一部建筑史其实就是一部神庙和教堂的历史。虽然中国建筑以“人”为中心而西方建筑以“神”为中心,但在这两类文化的价值观念中,“神”都是永恒的,“人”都是暂时的。正因如此,中国建筑发展了木结构材料,而西方建筑发展了石结构材料。石结构的长久性与木结构的短暂性都充分说明了中国建筑以“人” 为中心的理念。

从审美来看,中国古典建筑以木为材,在质感上显得朴素、自然而优美;而以石为材的欧洲古典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阳刚十足。因此,以木为材的中国建筑比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更具有可人的生命情调;比较起来,冰冷的石材会使建筑与人的关系显得略微有些紧张。

(摘编自赵慧宁《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分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建筑呈现出人与建筑的“分离”或“融合”的迥异特征,不同的建筑文化都受到了各自哲学思想的影响。
B.中国建筑在必须面对自然时,不是像西方那样与自然相对立,而是努力融渗在自然中,与自然对话,崇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C.人神之间的冲突和调和作为一种永恒的文化主题,在中西方建筑文化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宫殿类建筑和宗教类建筑的各自繁荣。
D.对于欧洲人来说,建筑只是人之外的观赏品,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建筑等同于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立足比较的思路,采用总分的结构,从两个大的方面谈中西方建筑在文化上的差别。
B.文章在论证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不同特点时,都运用了相当丰富的具体建筑实例,增强了真实性和准确性。
C.“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是本文反复强调和重点论证的一个方面,哪怕是宫殿类建筑也体现出人本特色。
D.用哲学思想和文化命题来作为支撑论点的依据,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增添了文本的文化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建筑的木结构材料和石结构材料呈现出质朴和阳刚的不同审美风格,这是以“人”为中心和以 “神”为中心的不同价值观念造成的。
B.中国古民居“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乡镇民居呈现出字、曲尺、三合院、四合院、自由式等不同格局,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道法自然”的观念。
C.中国的宫殿是一种将帝王的权威神化了的建筑,宫殿建筑的发达,与中国人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尊崇的观念有关。
D.西方的教堂、歌剧院等建筑具有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等特点,而外墙和窗户的面积则相对小得多, 这是与自然截然分离的体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单田芳:品评天下的曲艺泰斗
晨 曦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语句曾经红遍中国,“单田芳评书”亦曾是彪炳数十年的文化符号。他的新老评书作品总共100余部,覆盖面达到全国530多家电台,收听人数将近7亿。作为中国当代极具代表性的曲艺大家,单田芳以其独特的言语品评天下、指点江山,也精彩演绎着自己80年的智慧人生、60载的艺术人生。
单田芳六岁念私塾,七八岁即学会了一些传统书目。上学后,他边读书边帮助父母抄写段子、书词,评书中丰富的社会、历史、地理和生活知识及书曲协作、表演技巧都使他获益匪浅,十三四岁时他就已经能记住几部长篇大书。1954年,刚进入大学不久的他就辍学拜师学评书,取艺名为“田芳”。
家庭的熏陶,加上天资聪颖,年仅22岁的单田芳在鞍山市曲艺团迅速走红,当时他说书的茶馆常被书迷们挤得水泄不通。书到用时方恨少,深感自己史学、文学知识不足的单田芳,1957年报考了辽宁大学历史系函授班,学习深造了3年。多年以后,他谈起这个决定时仍感叹:“正是当时的学习为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当风华正茂的单田芳逐渐走向艺术成熟时,十年浩劫开始了。耿直的他因为说了几句真话被认为是“现行反革命”。在一次批斗中,他的满嘴牙齿被打掉了,后来又连急带气,嗓子发炎变肿,原本清亮浑厚的嗓音也毁了,这对一个评书演员来说意味着什么啊!后来单田芳全家又被遣送到农村接受改造,一待就是好几年。铲地、送粪、割草、积肥……干着沉重的农活,单田芳还在心里默默地背着书。他背《三国》,背《水浒》,背《聊斋》,背学过的诗词歌赋。古书背完了背新书,新书背完了就背学过的课文,实在没得背了,就从头再背。他还在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再说自己热爱的评书。
1978年11月,单田芳终于得以平反。他回到了鞍山市曲艺团,又举起了心爱的惊堂木,说起了评书。已过不惑之年的单田芳由衷地感叹:“再没有比失去自由和政治地位更痛苦的了,也没有比彻底解放获得幸福更痛快的了。”格外珍惜重上舞台机会的他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旺盛的艺术创造力。从1979年到1994年的15年里,单田芳仅同鞍山电台合作就录制了评书43部,共3500多段。《隋唐演义》《明英烈》《三国演义》等传统评书和《百年风云》《平原枪声》等现代新书,在全国各地的100多家电台、电视台播出。一时间,单田芳的评书“说”遍全国,每到中午、晚上,大街小巷、胡同院落,成千上万的人守在收音机、电视机旁听他讲评书。著名节目主持人王刚出访美国,在华盛顿一家华人商店里竟然也听到了单田芳说的《封神演义》,令他又惊又喜。
评书这门传统艺术,自古以来其故事梗概(行话称为“书梁子”)一直是口传心记,师父传给徒弟,徒弟记在心里再传给自己的徒弟,许多“书梁子”在这个过程中就散失了。为了抢救宝贵的民间文学,有心的单田芳很早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要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知道的评书全部写成书,以传后人。白天,他奔波于电台、电视台,忙于说书、录书。晚上,他又伏案疾书。十几年里,他已创作整理出47部共2000多万字的评书小说,并相继出版。速度之快、数量之大令人惊讶。
在各个电台、电视台的评书节目中,几乎清一色是传统段子,描写现实生活的则是凤毛麟角。单田芳则在创作整理传统评书的同时,也大胆涉及近现代历史,如他创作的《百年风云》《乱世枭雄张作霖》《千古功臣张学良》等书,都颇受好评。在他看来,评书作为传统艺术,要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只要不断创新,不墨守成规,努力贴近现实,评书就会大有希望。
当被问及有关评书艺术传承的问题时,单田芳表示:“评书不会失传,我是坚定不移的相信;评书来自于民间,老百姓自然会喜欢,只要有人在从事这一行,它就不会消失。”
(选自《人物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单田芳,原名单传忠,评书表演艺术家。1934年生于曲艺世家。二十岁刚出头,加入鞍山市曲艺团。“文革”期间下放农村,1979年重返评书舞台,开始录制广播评书和电视评书,风靡全国。单田芳独特的嗓音陪伴了从“30后”到“90后”的几代中国人。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曲艺泰斗”说明单田芳自小在曲艺方面成就卓越、受人敬仰,“品评天下”指单田芳用评书来表达对社会的认识。
B.单田芳上学后帮助父母抄写段子、书词,其中的文化知识和表演技巧等让他受益匪浅,这充分说明家庭的熏陶和教育对单田芳的成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C.“这对一个评书演员来说意味着什么啊”一句情感真挚,一方面痛惜单田芳嗓子毁了,另一方面为单田芳因为嗓子问题从此不能再说评书感到惋惜。
D.单田芳对评书的未来持乐观的态度,这种乐观源于他对评书本身的看法以及他的评书对国人的影响,毕竟他的评书影响了几代人,听众近7亿。
【小题2】文章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何作用?
【小题3】单田芳能成为“曲艺泰斗”的内在因素有哪些?结合文本简要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普通话,规范着才是美丽的
陈光磊
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推广是与时俱进的:1955年,国家提倡推广普通话,提出的方针是“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57年,这个方针增补为“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92年,推普方针调整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新世纪大体还是延续着这个方针。
现在,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大力推行”与“规范使用”要更加有力、更加深化地结合起来、融通起来,要日益注重和不断提升普通话使用的规范性、标准性和审美性。
首先要逐步提高教师、播音员、主持人、演员等职业语言工作者的普通话水平。他们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既可以有效地引领全社会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又可以有效地带动更广泛的普及。这就要把普通话测试进行得更有成效,其要求应有所提高,比如有些省市考虑把对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的要求提高一个等级,或者对青年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要求相应提高一个等级,如此等等。同时,普通话水平测试也要向更多职业岗位和社会阶层扩展,尤其是对公务员和服务行业更要提高要求。
普通话的推广要在普及基础上逐步提高,衡量其水平的根本指标就在于合乎普通话规范标准的程度。现在已经研制和颁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已有200多项。但是,其中不少常用的、重要的规范标准在社会上的知晓率和执行度并不高,甚至是极低的。
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就在于对普通话能自觉地、有效地加以“规范使用”。而普通话使用的规范,有着两个层面:一是语言本体结构的规范,即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结构规律的呈现;二是语言社会使用的规范,即语言交际的伦理原则、礼貌原则、情境适应等修辞语用规则的显示。普通话的规范使用,是形成和实现社会语言生活和谐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的体现和表征。
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这是当今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建设的总纲。在这个总纲的指引下,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推广应该在普及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在提高的引导下积极普及。让我们致力于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有效地提高普通话水平,使祖国的语言更加丰富、更加精致、更加优美。
(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09月10日12版,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我国通用语言的普通话已经基本普及,现在到了规范使用,进一步提高的阶段。
B.教师、演员等是职业语言工作者,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决定了全社会普通话水平。
C.普通话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关键在于提高合乎普通话规范标准的程度。
D.规范使用普通话,既要遵循语音、词汇、语法等结构规律,又要符合修辞语用规则。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人员、认识和行动等不同层面,逐层深入地阐述了提高普通话水平的方法。
B.文章立论的前提是推广通话的要求与目标与时俱进,新时代应有更高的标准。
C.文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强调了如今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还要进一步做到规范使用。
D.结尾总结全文,揭示语言文字事业建设的总纲和推广普通话的途径,提出努力目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有效提高普通话水平,就要致力于普通话的“大力推行”与“规范使用”的结合。
B.要提高职业语言工作者普通话水平,就要提高普通话测试等级并更有效执行其要求。
C.规范使用普通话,就能提高人们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实现社会语言生活的和谐。
D.普通话的推广应该是“普及”“提高”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使祖国的语言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