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良心价
胥得意
⑴白菜在田地里往上蹿着刚露个头儿时,壮叔的心里甜滋滋的。今秋雨水好,二伏前一天种下菜籽,第二天细丝丝的小雨就往下飘,像是给壮叔的梦想配上了音乐。等到菜籽发了芽,怯生生地把土拱破一点儿皮往外长时,雨又停了,秋日柔和的阳光开始一遍遍抚摸嫩弱的菜苗。
⑵等到白菜长得半尺高,正感觉缺雨水时,哎哟哟,老天真是长了眼,又哗一下子把雨水洒了下来。一条条雨丝均匀又绵长,像是壮叔的心事。这雨水哪是灌在菜地里,简直是流在了壮叔的心里。夏天时,姑娘和儿子一齐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临上学走,壮叔取光了银行里的钱。把孩子送到大学之后,他便瞄上了家里的地。麦子收过了,田里是种向日葵种荞麦还是种白菜他很费了一番心思。算来算去,他还是决定种白菜,虽然费点儿事,但会多得几百元钱。卖掉了这二十亩白菜,转年姑娘儿子在大学里的生活费便有了着落。
⑶白菜长得像孩子一样有出息,眼见着就一天一个样儿,该长个儿时长个儿,该包心儿时包心儿,转眼到了收菜的季节。
⑷原先壮叔的心思都用在了种菜上,卖菜这事真还没合计太多。哪知把菜刚收下第一车,他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村子的地里种的竟然都是白菜。老天当初不是偏爱了他,家家的白菜长得都是水灵灵胖乎乎的。而他第一次装满三轮车去县城卖菜时,又被吓了一跳。县城各个路口、早市和街道都有从乡下开来的卖白菜的车。壮叔第一次感到秋天的早上竟然这样冷。前一阵子心思一直在儿女上了大学这件喜事上,后来心思又集中在了白菜地里,想的就是产量和多少钱一斤,看到这个状况,壮叔知道种白菜又遇上了“大年”。
⑸壮叔已经不敢在价钱上计较了,只要能回了本就行,大不了冬天再出去打打工,怎么着也得把孩子们的生活费挣出来。壮叔菜卖的只是良心价。别人论斤卖,他论棵卖。买一棵送一棵。他这种卖法是想到姑娘和儿子时突然冒出来的。家里日子过得紧,本来打算就生一个孩儿,老婆怀上了两个,一个姑娘一个儿子。他一直认为是老天额外多赠了他一个。日子虽然一直清苦,但是心里乐。他觉得卖白菜时,买一棵赠一棵,买主一定高兴。他的这种卖法,使一车菜很快就出了手。
⑹从第二天开始,壮叔决定不到县城和菜农挤市场了。他要到更远的市里去卖。那里路途远,一般人吃不了那个苦,菜农一定会少些。凌晨三点,趁天没亮交通管制不严,他把车开到市里一个繁华的小区门口,靠边停好车,就偎在车下眯了一会儿。困,真是太困了。
⑺壮叔不知道睡了有多久,就听见有人来了。他猛一睁开眼睛,天已渐渐亮了。果然如壮叔所料,他的菜卖得比在县里快。不到九点,车里除了两棵掉地上摔烂的菜和一些菜叶以外,什么也没有了。壮叔决定抓紧往家赶。待的时间越长会越饿,还要搭进去一顿饭钱。
⑻没想到的事情就在这时发生了。在掉转三轮车时。壮叔听见“哧”一声。下车一看,刮到了一辆崭新锃亮的轿车。轿车停在那里没动,显然是壮叔的全责。壮叔的头“嗡”一下大了,傻在那儿,他不敢挪他的三轮车。
⑼这时,一个青年男子走了过来。看了看轿车,问壮叔,这是你刮的?壮叔说“是”的声音已经颤抖了。那个青年又问,你知道这是啥车吗?壮叔呆呆地摇头。
⑽青年又问,你知道这车多少钱吗?壮叔把嘴唇咬得死死的不敢估价。青年说,这车二百万,你赔得起吗?!壮叔快要晕死过去了。但他还是强打精神嗫嚅了一句,赔不起也得赔。
⑾青年眼睛立了起来,赔不起你还在等什么,趁司机没来还不快跑!
⑿壮叔说,咱碰了人家车,赔不起要卖屋要坐牢也得认呀。
⒀青年说,让你跑就赶快跑。说完,他盯住了壮叔车上的两棵白菜,说,这样吧,能赔多少赔多少,你把那几棵菜放这儿吧,就等于赔车主了。这样你的心里就安稳了。
⒁壮叔还在犹豫,听见青年又大喊了一声,快跑吧!一会儿车主来了,我告诉他你赔过他了。壮叔好像做了贼一样,掉转三轮车,急火火地往小巷里开去。壮叔心惊胆战地跑着,心里安慰着自己,反正赔过了,没做亏心事。他一直跑一直跑,根本没敢回头,他已经忘了家里长的满地的白菜。
⒂其实,壮叔应该回头看一眼,如果回头,他可能会看见那个青年正打开那辆豪车的门往里钻。而他留下的那两棵白菜,一名环卫工人刚从青年手里接过去,紧紧地抱在怀里,像是抱着一对儿女。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9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今秋雨水好”“壮叔的心里甜滋滋的”,为下文白菜丰收之后却不好卖埋下了伏笔。
B.“白菜长得像孩子一样有出息”一句,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壮叔看到白菜长势良好时的喜悦心情。
C.“壮叔第一次感到秋天的早上竟然这样冷”主要是因为壮叔卖菜起得很早,秋天清晨天气很凉。
D.小说第14自然段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壮叔身处窘境时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小题2】小说以“良心价”为标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一段有点画蛇添足,有人又持相反的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25 05:06: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每一个人都可以优雅

鲁先圣

一个人的财富、职位甚至都可以通过化妆进行隐藏,但是,优雅却是装不来的。因为优雅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内心修养的外在自然流露。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随着职位的升迁,随着财富的增多,就想着做绅士,但是,却往往让人感觉是在刻意的模仿和伪装,是很不得体的附庸风雅,甚至是令人作呕的矫揉造作。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些人并没有真正理解优雅的内涵,以为自己能够像那些优雅的人一样举手投足就是优雅了。

优雅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是一个人的文化积淀、真诚美德、善良品质、自然朴素的共同体。一个优雅的人,首先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有了教养而后才能谈得上修养,有了丰厚的修养才能够谈得上优雅。

在哈佛大学拥有极高声誉的资深教授罗曼先生即将离任,做最后一次告别演讲的时候,他为了表达自己对学校的尊敬,把自己的车停到校门外面,步行一千多米走到学校大礼堂的讲坛。当他演讲结束离开礼堂的时候,所有在场的师生自发全体起立,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地响彻在哈佛校园的天空,大家目送着教授一步一步渐渐远去的身影,感受到了什么叫一个学者的优雅。

在美国的国会里,有很多人是反对在任总统的,但是,当总统来国会发表演讲的时候,那些反对的人会像另外赞成的人一样起立欢迎总统的到来;演讲结束的时候,也会像赞成者一样起立为总统的离去鼓掌送行。因为这表现着一个政治家的修养:我虽然反对你当总统,但是既然你已经被多数人选举为总统,我就无条件地服从多数。这是一个政治家的优雅。

所有去过美国等西方社会的人,都会为他们社会中对普通人的尊敬而惊奇。行人通过路口,车辆绝对会先让行人通过。地铁车厢里,刚刚上车的人,一定不会先去找座位,而是当发现身边的人都已经坐下,而依然有空位置的时候,自己才会坐下。这是一个民族对共同规则的高度理解,是一个民族的行为修养。

有很多女性以为长相漂亮就能够优雅,这显然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不论一个人的长相多么漂亮,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没有一定的教养,外在的漂亮就会苍白而肤浅,就是一个漂亮的花瓶而已,一举手一投足一句话就把自己的底子亮了出来。因为优雅隐含在衣缝里,隐含在每一个毛孔中,渗透在每一个表情和眼神中。相反的是,如果一个长相漂亮的人,再加上后天的努力修养,漂亮的外表下面是深厚的文化教养,上天赋予的美貌与内在的美和谐统一,这样的人就是优雅的极致了。

一个长相不漂亮的人,依然可以做到优雅。美国的第66任国务卿赖斯,是美国政府中有史以来职位最高的黑人妇女。她一口龅牙,黑不溜秋,鼻孔外露,嘴巴很大,但是,她依靠自己高深的文化修养完全弥补了先天的不足。她朝气蓬勃,干练能干,充满智慧,在全球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纵横捭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成为美国的铁腕人物。在世界范围内,所到之处,没有人再想到她外表的丑陋,所有的人都为她钢铁般的意志和优雅的举止而倾倒。

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到优雅,政治家和文化人有属于他们的优雅,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优雅。就餐时的细嚼慢咽,上车时的排队等待,公交车上的起身让座,对乞讨者的一点施舍,等等,都是一个人优雅举止的表现形式,这些细小的行为,构成了所有普通人的优雅。

【小题1】本文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小题2】第二段中加点的“刻意”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小题3】文中列举美国第66任国务卿赖斯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小题4】最后一段说“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优雅”,并列举了一些优雅举止的表现形式,你能再列举两三例吗?
【小题5】读了此文,你认为一个优雅的人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格桑花

鸿鸣

军嫂去唐古拉山兵部站看望当连长的丈夫,从格尔木站一下车,就看见一名20岁出头的小战士向她招手,原来是接她的司机兵。

军嫂来到军车前,看见车的前面,绑了一束鲜花,有点像江南的扫帚梅,还有点像菊花。她乐了,这个小伙子,还挺热爱生活的。

军车离开格尔木,奔驰在去唐古拉山的山路上。

司机兵一边开车,一边和军嫂聊天。

“嫂子,听连长说,你是大学生,还是城市人,却一直生活在山村。”司机兵好奇地问。

“是啊,我和你大哥是大学同学,他毕业参军去了边疆,父母年龄大,就他一个儿子,为让他安心卫国,结婚后我辞去公司会计工作,从苏州到他老家,陕西的一个小山村,现在有10多年了。”军嫂轻描淡写地说。

“嫂子,你是城市人,在山村适应吗?”

“开始不适应,现在学会了柴火灶做饭,喂猪砍柴,山地播种,彻底是个农村媳妇了。”军嫂说着笑了起来。

司机兵又问:“嫂子,山村的生活不容易吧?”

“还行,就是有时候有一种无助的感觉,比如上个月,我脸上一个痦子越来越大,还有点疼,医生说是黑色素痣病变,怀疑是恶性肿瘤前兆,必须切除。我瞒家人做了手术,还好,病理检验报告显示,肿瘤是良性,我就是那次才哭了。”军嫂好像是在说别人的故事,却让司机兵心里为之一振,他由衷地说:“嫂子,你真了不起!”

军嫂笑着说:“这有什么啊,你大哥为国家,我为他呀。”军嫂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神情,接着说,“实际我最自豪的是我儿子,他7岁了,经常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爸爸,我爸爸是解放军,他在唐古拉山保卫国家……”司机兵听得眼睛有些湿润。

对面不断有军车开过来,军嫂发现,这些军车开过来的时候,都鸣笛三声,车上的人都向他们的军车敬礼,有时候司机兵也举手回礼。

军嫂很奇怪,问:“你们军车在路上相遇,都互相敬礼呀?”

司机兵没有直接回答,却反问军嫂:“嫂子,你认识车前挂着的那束花吗?”

军嫂说:“好像我们那里的扫帚梅花。”

司机兵说:“是的,它和扫帚梅是一个品种,在西藏,叫格桑花。人们经常借着格桑花表达和抒发美好的情感,把它当作追求幸福吉祥和美好情感的象征。它美丽而不娇艳,又是形容女强人的代名词,还是西藏首府拉萨市的市花。”

“我们部队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有军车接送探亲的军嫂,车前必须绑一束格桑花。来往的军车遇见后,都要避让,同时车上的军人,不管是谁,都要向军嫂敬礼。”

这时军车正行在盘山路上,一段路很窄,前面一辆军车停在悬崖边,等待他们的车缓缓通过,两车快要相遇时,听见了对面车上的大声口令:“立正!敬礼!”

军嫂流出了激动的泪水,从车窗伸出头,走出很远,还向敬礼的战士们挥手。

军车来到了雪峰山下的补给站,司机兵说:“我们在这里吃午饭,还有半个小时就到达兵部站了。”

军嫂有些着急:“既然还有半个小时,我们先不吃饭,直接上山好吗?”

司机兵乐了,说:“理解嫂子心情,我去办理上山手续。”

不一会儿,司机兵垂头丧气地走了回来:“嫂子,我们上不了山了。”

“怎么了?”

“昨天夜里发生了雪崩,上山的路全被堵住,现在正清理积雪,车根本上不去。”

“多长时间才能上山?”军嫂也有点急了,没想到,近在咫尺,却发生雪崩,成了远在天涯。

司机兵说:“听补给站同志说,最快也要半个月。”

想到有三年没见到丈夫了,现在已经到了雪峰山下,军嫂计算了一下时间,一咬牙:“我在这里等半个月。”

半个月后,上山的路还没通,军嫂想到年迈的公公和婆婆,还有儿子马上要上学,不能再等了,只好遗憾地决定回去。

临走前,在补给站领导安排下,军嫂和丈夫各拿着望远镜,在山下和山上互相观望。军嫂发现,望远镜里的爱人,站在国旗下,手不断地擦着眼睛,而自己,却早已泪流满面。

这时,军嫂突然发现,在丈夫身边,齐刷刷地站着一排军人,他们一起举起右手,向山下敬礼。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嫂看见军车前绑的鲜花,认为司机兵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小伙子,这看似闲笔,实则颇具匠心,目的是为下文写过往军车敬军礼作铺整。
B.小说善用语言写人,作者在写军嫂向司机兵叙说自己的故事时,使用“轻描淡写地说”“说着笑了起来”等语句,写出了军嫂生活的不易。
C.司机兵虽然是小说的次要人物,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他的串联,小说的故事情节更加连贯、自然,军嫂这一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
D.小说以故事中有故事的形式,在叙述中穿插讲述,既讲述了军嫂过去的生活故事,也叙述了现在军看望丈夫的故事,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小题2】小说多次写到“眼泪”,眼泪中包含着不同的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应该为“军嫂”,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风吹笛
林清玄
微微的雨。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阔的平野,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而且只有简单的几个音节。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面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于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的音乐震撼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过水渍,互相摩擦便发出了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蛙虫的鸣唱,春晨鸟雀的啾唧,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比如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拂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盒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淙淙之间,突然一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得这么深刻。以前在自然里听到的所有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锣密鼓的乐章,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很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是我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也是要有福分的,它变化无穷,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才成为交响乐。
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力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因为画是静的,自然的风景是活的、动的;而除了目视,自然还提供各种声音,这种双重的组合才使自然超拔出人所能创造的境界。世上有无数艺术家,全是从自然中吸取灵感,但再好的艺术家,总无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因为自然是有声音有画面的,还是活的,时刻都在变化的,这些全是艺术达不到的境界。
最重要的是,再好的艺术一定有个结尾,自然是没有结尾的。人能绘下长江万里图,令人动容,但永远不如长江的真情实景令人感动;人能录下蝉的鸣唱,但永远不能代替亲耳聆听美丽的蝉在树梢唱出动人的歌声。
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
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微微的雨”开篇,引出悬念,前后照应。而且引人联想,这雨,不仅是自然的微雨,还能沐浴心灵,洗去尘俗。
B.明明是竹林发出的声音,作者在开头却说“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这为下文揭示竹林声音的真相埋下伏笔,深化了感悟自然这一主题。
C.作者说听《溪水》录音带那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可见作者喜欢鸟声胜于竹籁。
D.结尾一段独句成段,升华了主旨,人应当去体验感悟自然,热爱生活,从而去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小题2】你如何理解文中的画线句子“人能绘下长江万里图,令人动容,但永远不如长江的真情实景令人感动”?
【小题3】我们应该如何去聆听自然的声音?请结合文本来简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大城市交通拥挤和污染是世界性的难题,但从来没有一个城市仅通过修建更多的道路就能解决道路拥挤和污染问题。世界上一些城市修建了大量的道路,而一些城市道路很少,但道路拥挤和污染程度差别并不是很大。道路越多只是鼓励更多的人用自己的车,进而占用了更多的道路空间……最近对伦敦道路拥挤问题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伦敦即使把整个中心区拆掉修建道路,仍然存在交通拥挤问题。
对解决道路拥挤问题,经济学家总有一个理论上的回答——道路定价。根据人们用哪一条道路,在一天中或一年中什么时候用这些道路,以及他们使用这些道路时污染的程度,对使用道路的人收费。要把价格确定在保证最适当的使用量的水平上。
在新加坡决定试着这样做之前,还没有哪一个城市敢用道路定价法。许多想法通常在理论上看来很好,但实践中总有一些隐藏的、未预见到的缺点。而新加坡现在已经有了10多年的经验,这个制度还在运行,没有什么未预见到的问题。新加坡是地球上惟一一个没有道路拥挤、没有汽车污染的城市。
在新加坡城市中心区周围有一系列收费站。要开车进入城区,每辆车必须根据行驶的道路、开车的时段以及当天的污染程度交费。价格的上升和下降让道路的使用量达到最佳水平。
此外,新加坡计算了城市中心区以外没有污染时可容纳的最大汽车量,据此,每月拍卖适量的新车牌照。不同类型的牌照允许不同程度的使用。允许在任何时候使用的牌照比只允许周末——拥挤不太严重的时间——使用的牌照贵得多。价格取决于供求。由于有了这种制度,新加坡不用把资源浪费在无助于遏制道路拥挤和污染问题的基础设施之上。从这种制度中得到的钱用于降低其他税收。
既然这样的话,伦敦为什么在最近的汽车拥挤和污染问题报告中否定了道路定价的提议呢?他们担心,这种制度会被认为来自政府的繁琐干预太多,而且,公众也不能接受这种让富人开车比穷人多的制度。这两种看法忽略了一个事实:我们已经有收费道路,现在的新技术使避免这两个问题成为可能。在用条形码和结算卡时,一个城市可以在全城不同地点安装读码机,当任何一辆车开过每一个点时就根据天气、一天中的时间和地点从驾驶员的结算卡账户扣除一定数额的钱。在车内,驾驶员有一个仪表,这个仪表可以告诉他被扣除了多少费以及他的结算卡账户上还剩多少钱……
如果一个人是平等主义者,认为开车的特权应该是平等分配的(即不根据收入),那么,每年给每辆车一笔结算卡金额,那些愿意少开车的人可以把他们没用完的金额卖给那些想多开车的人。这种制度不是给城市带来额外的税收收入,而是给那些愿意住在工作地附近的人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者一种收入补贴。由于穷人开车比富人少,这种制度结果是一种把富人收入给予穷人的平等化再分配。
【小题1】下列对实行“道路定价”原因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经济学家对解决道路拥挤问题的理论回答。
B.限制更多的人用自己的车占用更多的道路空间。
C.不需要修建更多道路就能解决道路拥挤和汽车污染问题。
D.可以把富人的收入给予穷人的一种平等化再分配。
【小题2】下列不属于新加坡的“道路定价制度”的内容的一项是(   )
A.根据车辆行驶的时段收费;时段不同,价格不同。
B.根据道路使用时污染程度,决定收费价格的上升或下降。
C.根据不同类型的车辆牌照,决定车辆不同程度的使用。
D.把道路定价制度的收益用于遏制道路拥挤和污染的基础设施上。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路定价目前还未推广,主要不是技术的原因,而是认识方面的原因。
B.道路定价可以节约资源,减少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城市能够良性循环。
C.道路定价收费给各个城市带来的收入将降低其他税收,使百姓获益。
D.道路定价的实施将促使富人多开车,穷人少开车,从而大大缩小贫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