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世界属于流动,唯“一切皆变”的规律才能永恒。就中国诗歌而论,从《诗经》而《楚辞》,从律绝而曲令,从旧体诗而新诗,留下的正是流动的轨迹。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诗歌总是在对自己时代新的审美精神的最大适应中获得出世权,中国新诗亦如此。
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郭沫若的自由诗宣告了“诗体大解放”的最初胜利。“诗体大解放”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其实,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胡适就自称《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是从古诗那里取用的。
传统是具有神圣性、社会性、广泛性、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现象。任何民族的诗歌都不可能完全推开传统而另谋生路。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
诗,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然而,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又会造成诗的差异。大而言之,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从来不同。因此,西方诗与东方诗也有很大不同。
把话说得更远一点,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也有颇大差异,无论是二者的诗学观念、诗学形态,还是二者的发展之路。西方诗学推崇戏剧,东方诗学以抒情诗为本;西方诗学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东方诗学注重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西方诗学运用纯概念,东方诗学运用类概念;西方诗学滔滔,东方诗学沉静等等。
中国诗歌有自己的道德审美理想,有自己的审美方式与运思方式,有自己的形式技巧积淀。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者。
自然,中国新诗也处在现代化过程中。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只有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传统才可能在新诗中生存、活跃与发展。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本民族的传统和他民族传统是一个空间概念。不能用空间概念代替时间概念。如果将现代化理解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这将是一种滑稽剧。
接通新诗与传统的联系不是倡导传统主义,应当将传统和传统主义分开。对传统作僵滞的、静止的理解,甚至将诗传统窄化为传统诗,因而指责新诗的种种“不是”,呼唤旧体诗的复兴等等,这种传统主义是新诗寻求新变的障碍。
从总趋向看,西方诗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绝的焦虑。和与散文界限太不清相反,新诗与传统界限太清——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接通传统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
(节选自吕进《熟读<新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中国新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新诗是对“五四”时期新的审美精神最大适应的文化运动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
B.中国新诗处在传统要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过程中,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
C.中国新诗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但实际上,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倡导传统主义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
D.中国新诗存在着与传统界限太清的焦虑,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郭沫若的自由诗就是应变而生的产物。
B.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胡适的新诗诗集《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源于古诗。
C.中国新诗的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若把它理解为抛弃本民族传统,而继承发展他民族传统,那将是一种“滑稽剧”。
D.传统是非常稳定并且神圣的文化现象,而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因为西方诗与东方诗有很大不同,所以,东西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也从来不同。
B.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造成了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的巨大差异,但诗,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
C.西方诗学推崇戏剧,运用纯概念,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东方诗学以抒情诗为本,运用类概念,注重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
D.西方诗和中国新诗在与传统的关系上也不同,西方诗是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绝的焦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9 03:02: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何给地球降温
龙学峰

①气候学家已发出警告:未来100年,全球气温将升高1.5℃~6℃,海平面将升高154.5厘米,沙漠将更干燥,气候将更加恶劣,厄尔尼诺现象更为严重,全球变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如何给地球降温?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奇思妙想。

   ②美国氢弹之父、物理学家爱德华•特勒去死以前曾有过设想:向空中抛洒铝和硫的粉末,给地球降温。按照他的计算,向空中抛洒100万吨铝硫粉末,可以使日照减少1 %,从而起到降温作用。特勒提出的办法是要模仿大规模的火山爆发。1991年,波及范围达数百万千米的皮纳图博火山灰使地球气温下降了0.4℃,而且持续时间达好几个星期。特勒设想:可以用飞行于13千米高空的飞机和部署于赤道上的美国海军大炮,向空中抛“火山灰”。但生物化学家们却给这种主张泼冷水,他们认为,散布于空中的这些硫和铝的微粒,很可能会严重干扰同温层。特勒还与人合作研究过其他使地球降温的方法:在轨道上放置5万面反射镜;发射一颗巨大的卫星,悬于地球与太阳之间,以挡住部分太阳辐射。
③除了特勒以外,还有许多科学家也在苦苦思索,希望能找到奇妙的办法给地球降温。美国物理学家洛厄尔•伍德有一个同特勒的设想一样离奇的计划:在地球和太阳之间万有引力互相抵消处(即拉格朗日点),安装一面直径为2000公里的半透明镜子。他认为,这面巨大的滤光镜不但能减少温室效应,而且能充当地球的空调器:改变滤光镜的倾斜度,以增加或减少透过它的太阳辐射量。但谁来支付超过1000亿美元的巨额费用呢?此外,这面滤光镜不但会破坏同温层,而且还有可能妨碍紫外线的通过(紫外线具有清理太空的功效)。
④有科学家从加强地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的角度,探索给地球降温:将数以十亿计的白色聚苯乙烯高尔夫球投向海洋;将地球上的所有房屋的房顶都涂成白色。美国的一位科学家提出了一项更具有诗意的方案:将数千平方公里的阴云“染白”。通过向阴云喷一些微粒,使微小的雨滴数至少增加10%。这样,由于光学作用,层积云就会被照亮变白,就会反射更多的太阳光。
⑤还有人提出用深埋二氧化碳的办法给地球降温。美国和欧盟已拨巨款来研究在海洋和地层中埋藏二氧化碳的办法。从理论上讲,海洋和地层可以贮藏人类在几千年间生产的二氧化碳。研究人员要验证的是,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是否会干扰海底生物的生存,因为二氧化碳溶解于海水后,会使海水酸化。
【小题1】为了给地球降温,除特勒以外的其他科学家提出了哪些奇思妙想?
【小题2】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小题3】第三段中 “而且还有可能妨碍紫外线的通过”一句中的“有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
【小题4】英国宇宙学家马丁·里预言,地球在未来200年内将面临十大迫在眉睫的灾难,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人类将面临巨大的灾难,对此,你有什么良计妙策吗?请写出三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冯其庸的国学人生

冯其庸先生的学术研究,用任何现代学科概括都有困难,或许,只有“国学”这个词语才最合适。众所周知,国学概念是在近代国运背景下为应对西学而产生的,国学因此成为国运的一个影子。艰难困苦,曲折沉痛,国运与国学的背景,就这样映照着冯先生的一生。

冯先生儿时家境的贫寒,抗战时期死亡的威胁和失亲之痛,影响着他的家国观念。特别是他在无锡国专求学时期,思想得以升华,开始参与学生活动,被中共地下党组织认定为进步青年。冯先生与他人不同的是,他一直在学习,并将勤奋品格保持了一生,他也因此兼济文献、文学、红学、书法、摄影、绘画、考古、戏曲等,远远超出了常人的极限,成为一代文史书画大家。

“文化大革命”时,冯先生遭到批判,他托人从图书馆借出一部影印庚辰本《石头记》,依原著行款朱墨两色抄写。那时他白天挨批斗,深夜秘密抄写,整整抄了一年,对《红楼梦》有了更深的理解。冯先生研究《红楼梦》不仅是解读它的故事情节,更主要的是探究其中埋藏的家庭历史和社会风情。他从曹雪芹的家世入手,做了己卯、庚辰、甲戌等早期主要抄本的研究,然后又进入对《红楼梦》思想、人物、文本艺术的研究,成为红学大家。

关于治学读书,在冯先生看来,读书既要分类来读,又要连类来读,分类是通读专史专书,是竖读;连类是读通史、综合史,是横读。冯先生认为文学与历史,甚至还有哲学、民俗等学科,本来就是共生共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不能全面涉猎,怎么可能发生联想,获得精深的见解?但是,仅是横读,又会流于泛泛,停留于一般水平。“凡书都有其独到之处,也有其不到之处。吾取其独到之处,则知有所得,知其不到处,则明以谋补也。”冯先生真是深得读书的精髓。因此,他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讲究实地考察和书本相互印证。在学术研究上,冯其庸曾说:“我的学术道路,是重视文献记载,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重视地下发掘的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才做定论。”冯先生读《史记·项羽本纪》时,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实地考察,调查其所记载的地名及其地理位置,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

2005年,冯先生已离休。这时,中国人民大学请他出任国学院首任院长之职。他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后来,他又和季羡林先生一同建言,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中国西部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方面的研究,以应国家不时之需”。20年间,他先后十赴新疆,访楼兰,追寻玄奘西行东归的古道。80多岁高龄,他还冒险纵穿罗布泊荒漠。他常说:“开发大西北,不研究西域怎么行?尤其是现在,民族和谐对于国家的稳定那么重要,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寻找可以借鉴的真经。”

在冯先生心中,国学的最终使命是使今天的人们能够继承古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种境界应该世代相传。冯先生曾用“沧海横流日,书生意气稠。凭将三寸笔,风雨动神州”来概括施耐庵的生平与创作,这又何尝不是冯先生学术人生的写照?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曾回忆,自己读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时,被这位圣僧以万死不辞的勇气赴西天取经的精神震撼、感动,这精神不知不觉在他年少的心里种下了求学求真的种子。

(蒋肖斌《冯其庸去世,一生系“红楼”》)

②国学是我们这个民族顶天立地的柱子,也是我们无形的强大的精神长城,没有她,我们站不起来。没有了她,一个民族就没有根底,就没有了扎根大地永不可拔的根,就不能排除外来文化中不好的东西。

(董宏君《冯其庸:让传统文化给我们自信》)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儿时家境的贫寒、抗战时期死亡的威胁以及失亲之痛,影响了冯先生的家国观念,了解冯先生的这段生活背景有助于深入了解冯先生的国学研究。
B.冯先生读书时既分类又连类,把专史、专书阅读与通史、综合史阅读结合起来,从而明了其独到之处与不到之处,在广泛涉猎中获得精深见解。
C.冯先生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之职后,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和季羡林先生一起建立了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扩大了国学研究的范畴。
D.冯先生年少时读《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被三藏法师的精神感染,这种精神在他心里种下了求学求真的种子,可见国学可以对人的精神面貌产生影响。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用“国学”这个词语概括冯其庸先生的学术成就,是因为先生在文献、文学、红学、书法、考古等方面都有涉猎,用任何现代学科都难以概括。
B.冯先生研究《红楼梦》主要是通过解读故事情节来探究其中埋藏的家庭历史和社会风情,从而对《红楼梦》的思想、人物、文本艺术等进行研究。
C.冯先生读《史记》的时候,对地名及地理位置进行实地考察,以确定古籍所反映的历史的真伪,这就是讲究实地考察和书本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
D.冯先生曾用“沧海横流日,书生意气稠。凭将三寸笔,风雨动神州”来概括施耐庵的生平与创作,其实也是用这首诗写自己学术研究的经历。
E.国学概念是在近代国运背景下为应对西学而产生的,正是因为有了国学,我们才能更好地排除随着外来文化而涌进来的一些消极的东西。
【小题3】作为国学大家,冯先生在治学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中心形成和转移的原因十分复杂,需要从多方面探讨。
首先,是由经济发展的水平所决定的。经济发达虽然不一定直接带来文化繁荣,但经济发达的地区文化水平往往比较高。明清两代,江、浙地区,随着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广泛应用,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农副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和市镇的繁荣,以及新兴市民的壮大。经济的发展与经济中新因素的成长,促成江、浙文化的繁荣,以及文化新气象的出现。
然而,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一定同步,文化发展除了受经济制约外,还有其自身规律。例如,在清代,晋商特别活跃,金融业发展迅猛,道光末年票号达11家之多,到清朝末年发展到33家,其分号遍及全国多地。但这期间山西文化的发展却相对迟缓,若与唐代的辉煌相比,已大为逊色。又如,北宋时期,关中的经济已经远不如唐代,但张载却在这里教授生徒,传播儒学,使之成为儒学的中心。
其次,与社会稳定的程度有很大关系。南朝齐梁二代文学本来相当繁荣,分别以齐竟陵王萧子良、梁武帝萧衍和昭明太子萧统、梁简文帝萧纲为首的三个文学集团,对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齐永明年间周颗发现汉语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竟陵八友”中的沈约等人根据四声以及双声叠韵,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创制了“永明体”,进而为近体诗的建立打下基础。成书于齐代末年的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系统的著作。由于萧衍、萧统、萧纲父子召聚文学之士,创作诗歌,研究学术,遂使建康成为文化中心。可是经过侯景之乱,建康沦陷,士人凋零,江左承平五十年所带来的文化繁荣局面遂亦消失。
与此类似,还有唐朝末年中原一带的战乱对文化的破坏。首都长安是当时最大的国际都会,是文化中心。到了五代,长安的文化中心地位消失了,而四川因为相对安定,士人们相携入蜀,文化也随之发达起来,俨然成为一个新的文化中心。当然,社会变革期往往伴随着社会的不稳定,以及各种思想和主张的激荡,这反而会促进文化的发展,并形成若干文化的中心。如在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是儒家的中心,楚国是道家的中心。
复次,文化中心的形成与教育水平、藏书状况等有很大关系。书院较多的地区,私人讲学之风兴盛的地区,蒙学发达的地区,往往也成为文化中心,突出的例子是宋代的江西、湖南。据统计,宋代书院中建在长江流域的占74.76%。江西、湖南的书院在长江流域又是较多的,著名的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这些地方也就成为文化中心。
文化的发达离不开书籍,书藉印刷和图书收藏较多的地区,往往会形成文化中心。四川成都是雕版印刷最早流行的地区之一,唐代大中年间已有雕版书藉和书肆。唐末成都印书铺有西川过家、龙池坊卞家等。此后,一直到五代、宋代,成都都是印刷业的中心之一,这对成都文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明清两代私家藏书以江浙一带为最盛,诸如范钦天一阁、毛晋汲古阁等都在江浙,这对明清时期江浙文化的发展无疑起了巨大作用。
最后,要提到文文化贤哲或学术大师的引领作用。山东曲阜一带,如果没有孔子就难以形成文化中心,这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袁行霈《关于中国地域文化的理论思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中心的形成,受制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但是它与当地经济是否发达未必有必然的关系。
B.南朝齐梁时期建康之所以成为文化中心,就是因为当时皇帝、太子等为首的文学集团的推动作用。
C.南朝江左文化繁荣局面的消逝,五代长安文化中心的没落,归根结底,都是由士人的流失导致的。
D.成为文化中心的地区,必然呈现出书院开设多、私人讲学风行、蒙学发达、书籍印刷业兴旺等特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着文化中心形成和转移的原因,文章按先总起后分说的思路有条不紊展开解说。
B.文章在阐述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关系时,举出实例,进行了辩证分析。
C.文化中心的形成有外在因素,也有自身规律,全文分别从这两个角度做了详细分析。
D.文章举例分析制约文化中心形成的因素时,有横向比较,也有纵向比较,说服力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宋时期,经济水平己远不如前的关中成为儒学中心,表明文化贤哲对文化中心的形成具有引领作用。
B.如果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社会稳定,那么它就可能成为文化中心;反之已有的文化中心就有可能转移。
C.社会不稳定未必就不利于文化发展与文化中心的形成,例如“百家争鸣”时代,也可能催生文化中心。
D.四川成都成为唐末文化中心之一,是由于当时蜀地社会相对稳定,印刷业发达,书市繁荣,教育兴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唱石头

张港

科浅屯九十一岁的老德玛干了件吓死人的事,她竟然把西下屋大梁上的萨满鼓弄了下来。

萨满教是流传在东北的一种原始宗教,沟通人与神的人叫萨满。老德玛早年就是萨满。

老德玛盘腿坐在炕上,嘴上哼哼着,拿块新毛巾擦鼓。儿子进家,吓得差点儿一个倒仰。

听老人讲,萨满约莫自己不行了,要交代后事,就唱,就跳。九十一岁的老德玛,这不是明摆着么。

听过老德玛唱的,看过老德玛跳的,全都老得起不来炕、出不了屋了。这回有了新鲜,屋里窗下,全是看热闹的。

老德玛盘腿坐在炕上,精神极好,她抻来六面绣花的荞麦皮瓤的枕头,拿了剪子,噗一下破肚,荞麦皮粉尘满屋。老德玛闭了眼,在荞麦皮里摸。一屋子眼睛全让那双干枯的手牵扯着:金镏子?存折?清朝的玉扳指?

老德玛闭着眼睛,在荞麦皮里摸索出一块鸡蛋大的灰石头。人们全凑上前,张大了嘴,倒吸着气。

老德玛又摸出一块,鸽子蛋大,黑的;一块尖尖的,一块片片的,一块花花纹的。老德玛睁开眼睛,长长出一口气,长长吸一口气,让五块石头一个挨一个排上队。

“去去去,上县上,找个管事的干部来,我有话说。”

人们更惊了:雪兔过河,那可不是一跳就成的事。儿媳妇使个眼色,说:“中,中,中,这事就办。”

出了屋,儿子就拍大腿:“咋个办法?县上干部,能来听个老太太的?”

儿媳妇说:“老太太——咱妈,那眼睛灯泡似的,通着电,不应行么?这么着,何教员,县高中那何教员,哔叽服上,别两管笔,又会说干部话,就让他顶顶。”

说谎不是好孩子,况且是对九十一岁的老妈,但,没别的招了。

何教员来了。老德玛在炕上摆开石头,从炕梢拖来萨满鼓,眯缝着眼睛凑近何教员:“你可是县上干部?”

“是,是是。”

“是干部,咋站他们身后?咋不讲话?”

“对对对,老人家,早就应该,应该慰问,只是工作忙,太忙,瞎忙……”

老德玛摆摆手,闭上眼睛,嘭嘭嘭,弹弹鼓面,这是提醒大家注意。

咚一声重鼓,九十一岁的老德玛从炕头跳下,一个前倾,一个后仰,“啊……”一个长调,接着是:

大雁飞过,你不知道,白云知道

老虎走过,人不知道,神树知道

老德玛,真的来了精神,跳出了桃花水,跳出了吹帽风。

冰凌花开日

花鼠出洞找食吃

毕力格上山送粮食,送粮食

一屋子全傻了,何教员最傻。

儿子用肘子碰碰何教员:“毕力格,我姥爷,俺娘的爹。”

老德玛一手敲鼓,一手捏起黑石头。

好汉队长叫刘才智

爹娘老家在关里

老德玛边唱边捏起灰石头。

好汉多荣达斡尔汉子

枪法功夫无人比

老德玛亦唱亦舞亦转石头。

人人都听明白了,那五块石头,有名有姓,是五个被日军包围的抗联战士。石头进退,射击劈刺;石头翻倒,战士负伤;石头离开,有人牺牲。

歌声震荡,孤雁索云,火狐叫春,花豹跳涧,乳鹿穿林。

何教员喊:“谁有录音,快录!快录!”

儿子、媳妇全不能录音。

“不得了!不得了!我从资料知道,咱们这儿有五个抗联英雄牺牲,就是不知名姓,原来全在唱词里!”何教员气喘吁吁,摘下笔,掏出纸。

老德玛不理何教员,唱大雁,唱八杈鹿,唱花鼠子,渐渐地唱词乱了,听不明白了。

何教员贴近老德玛,喊:“老德玛姑姑,你停停,你说说五个人的姓名。”

老德玛皮鼓一扔,突然一个后仰,倚靠墙上。一屋子慌乱,抹前胸捶后背。老德玛合着眼睛,手划拉着五块石头,竟靠墙打上了呼噜。

何教员插了笔就跑,喊:“我找县里去!”

大雪封了山,一封几天。

科浅屯来了小汽车,车上有县长有宣传部有何教员。

刚进屯子,就听大喇叭吹的喜丧调哇哇山响。何教员大叫:“坏莱!”

一屯子人在忙活送老德玛归土地,三个儿子戴着孝。

见过礼节,何教员问道:“老人家可留下话语?”

“她说,真的干部来了,就把五块石头献了。”

县长说:“光是石头有什么用,要的是名单。”

“阿妈她说、她说这石头是从五个人身子下边拿回来的。俺姥爷眼睁睁看着五个人牺牲,让日本人烧成灰。他从五个人的身下,各取回一块石头。”

“那五个烈士人名?”

“打那儿后,她再也没唱出声来。也问过她,她要唱,唱不出来了。”

后来,市纪念馆就有了五块石头,标着“刘才智、多荣等五烈士”。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先写曾做萨满的九十一岁的老德玛竟把西下屋大梁上的萨满鼓弄了下来,儿子猜她可能要唱着、跳着交代后事。开头富于悬念,吸引读者。
B.老德玛剪开枕头,里面没有值钱的东西,只有五块平平常常的石头;而她又要儿子把县里管事的干部找来。一次次设置悬念,充分吊起读者胃口。
C.小说高潮部分写老德玛竭尽全力,转动石头唱出抗联五位烈士的精彩故事,以小见大,生动地表现出人民对***领导下的抗战军队的深情。
D.老德玛唱石头时现场未能录音,后来虽何教员几经努力但县里官员不作为,最终没能把唱词里的五位烈士的名字全都记录下来,是个永远的遗憾。
【小题2】小说以“唱石头”为题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网络剧凸显同质化、轻质化、空心化症结

①今年是中国电视剧诞生60周年,脱胎于电视剧的网络自制剧也走过了整整1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10年当中,我国的网络剧在产业规模、用户数量、类型生成、题材探索、精品创作等方面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网络剧的播放量增长迅猛,网友评分也屡攀新高,出现了《白夜追凶》《大军师司马越之军师联盟》等一系列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标志着网络剧创作正在向精品化时代迈进。然而,就在网络剧市场小步快跑向前挺进的发展过程中,“掉队“现象屡屡发生。受到同质化、轻质化、空心化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业界每年有大量点击量和口碑双低的粗制滥造之作被生产出来,在网络视听节目的白热化竞争中沦为炮灰,导致平台拥堵和无效供给愈发严重。可见,如果创作不接地气,作品也很难聚采人气。

②从整体上看,网络剧市场的发展不太均衡。这种不均衡主要表现在题材选择上。早期的网络剧为了体现出区别于电视剧的差异化优势,逐渐形成了以搞笑喜剧、青春偶像、悬疑探案、奇幻灵异等“网生”特色鲜明的题材类型为主的生产格局。这种类型化的创作导向一方面推动了网络剧制作向垂直化、分众化、圈层化的纵深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创作者的选材视野,使他们深陷几个热门类型创作之中无法自拔。观察新近上线的网络剧作品,撞车现象比比皆是。去年《白夜追凶》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引发社会热议的“爆款”之后,“悬疑”俨然成了网络剧领域的风向标,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三家主要平台2018年上半年密集推出了16部悬疑罪案剧。然而,与高涨的产能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低迷的消费。这批新近上线的作品“悬而不疑”“创而不新”,集体遭受了市场冷遇。可见,如何走出题材窄巷,是网络剧产业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③除了创作“同质化”,制作“轻质化”也是网络剧生产中存在的一大问题。早期的网络剧由于成本较小,往往使用原创剧本和新人演员。这些新鲜血液为网络剧市场的发展增添了活力。然而这种情况逐渐发生了改变。今天,业界普遍将超级IP和流量明星的“加持”视为网络剧的成功缺窍。制作经费主要被拿来支付IP版权费用和明星片酬,创作拍摄成本被严重压缩,导致一批投资体量巨大、社会关注较高,却艺术质量欠佳的网络剧面世。这些作品情节架构混乱,影像质感粗糙,演员表演尴尬,往往令观众满怀期待而来,失望弃剧而去。可见,无论制作方式和播出平台如何变化,“内容为工”仍是影视行业的基本创作规律。网络剧也是剧,其成功的关键仍在于高深的思想内涵、艺术水准、技术水平。关注人性的剧才“有戏”,贴近百姓的剧才“入心”,细致加工的剧才“叫好”。所以,网络剧从业者应当促使资金、资源更多地流向编剧、场景、服装、造型、道具、摄影、音址、特效等环节,从基础入手提升作品品质。

④随着政策法规的完善和市场的自发调整,网络剧市场迎来新的拐点,曾经红极一时的仙侠剧、玄幻剧、罪案剧风头锐减,一些向现实题材、传统文化等经典范式回归的作品开始引起受众的注意。然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网络剧在现实主义创作上的“先天不足”亦凸显了出来。不少作品空有现实题材的外壳,却缺乏现实主义的精神内涵。创作者不仅没有对社会有所洞察、对现实问题有所回应、对人性有所开掘,反而在迎合“现实”的同时又想要追求“网感”,导致大量“空心刷”“悬浮剧”的出现,这种自我矛盾的创作心态亟待匡正。

⑤作为网络视听内容的旗舰产品与核心资源,网络剧在构建中国特色网络剧文化的过程中,对中国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因此,网络剧市场对既养眼又养心的精品力作的需求尤为强烈。这既需要对网络剧既有模式的超越,更需要向中国电视剧优秀传统的回归。网络剧的创作者应该在积极开拓创作思路、勇于创新尝试的同时主动贴近生活,在作品中融入现实的观照、美好的情感、崇高的价值,始终将向上向善的价值引领作为网络剧创作的首要标准和核心要素。

(选自2018年《光明日报》,作者朱传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夜追凶》等叫好叫座的网络剧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网络剧创作已经迈进了精品化时代。
B.早期网络剧逐渐形成以“网生”特色鲜明的题材类型为主的生产格局,是为了体现出区别于电视剧的差异化优势。
C.网络剧作者既想迎合“现实”,又想追求“网感”的矛盾心理,是导致大量“空心剧”、“悬浮剧”出现的主要原因。
D.要创作养眼养心的网络剧精品,既需要向中国电视剧优秀传统的回归,更需要对网络剧既有模式的超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体部分采用递进式结构,分析论述了当前网络剧存在的同质化、轻质化、空心化问题。
B.文章第三段对比了早期网络剧和当下网络剧创作特点的不同,是为了突出当下网络剧创作退步的事实。
C.文章指出当前网络剧存在着同质化、轻质化、空心化的问题,又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并分别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解决办法。
D.文章基于网络剧在中国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影响,明确了网络剧创作的首要标准和核心要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中国网络剧要健康发展,就必须走出题材狭窄、盲目跟风、创作同质化的误区。
B.当前中国网络剧要健康发展,应杜绝超级IP和流量明星,从基础入手,避免创作轻质化。
C.网络剧创作者应提高自身素质,弥补网络剧现实主义不足,避免空心化,创作接地气的作品。
D.网络剧创作者应既开拓创新,又主动贴近生活,创作引领观众向上向善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