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汽车等着的时候
夜幕初降,这位穿灰色衣服的女子来到小公园里那个宁静的角落,坐在长椅上看书。她的衣服灰色朴素,她的脸蛋非常漂亮。前一天和再前一天,她都在同一时间来到这里,有一个年轻人知道这件事。
这个年轻人走近前来。就在这一刹那间,她的书滑出了她的手指,落在地上。那年轻人捡起来,有礼貌地将书还给那女孩子,说了几句关于天气的话,然后就站在那里等着。
那女孩子看看他朴素的衣服和平凡的脸。
“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坐下,”她用女低音说,“光线太差了,不宜看书。我倒愿意谈谈。”
“你知不知道,”他说,“你是我见到过的最漂亮的女孩子。我昨天就看见你了。”
“不管你是谁,”那女孩子用一种冷冰冰的语气说,“你必须记住我是一个有身份的女人。”
“请原谅,”这个年轻人说,“这是我的不是,你知道——在公园里有些女孩子——当然你不会知道,但是……”
“好啦,别说啦,我当然明白。现在谈谈这条路上的人吧。他们去向何方?他们为什么如此匆忙?”年轻人没有回答,他捉摸不透他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20090515
20090515
 
“我跑来坐在这儿,是因为只有在这里我才可以接近普通群众。我跟你说话是因为我要跟一个未受金钱玷污的人说话。哦,你不知道我多么讨厌它——钱,钱钱!还有那些包围我的男人。我讨厌享受,讨厌珠宝,讨厌旅行。”“我一直认为,”年轻人说,“金钱一定是一样很好的东西。”
“当你拥有几百万几千万的时候,兜风、宴会、戏院、舞会、晚餐!我讨厌这一切。”这位年轻姑娘说。
小伙子颇有兴趣地看着她。“我一直喜欢,”他说,“读到或是听到有关富人生活的情况。而且我一向认为,香槟酒是连瓶冰镇,而不是把冰搁杯里的。”
“哦……也许……是的,我们闲着无聊有时就靠标新立异来找消遣。目前流行的花样是把冰块搁在香槟酒里。”女孩子岔开话题,“有时候,我想,如果有一天爱上一个人,我要爱一个普通的人。——你的职业是什么?”
“很低微,但是我希望出人头地。你说你能够爱一个普通人,当真的吗?”
“当然。”她说。
“我在一家餐厅工作。”他说。
女孩子缩了回来。
“不是当跑堂吧?”女子略微带着央求的口气说。
“我在那家餐厅里当出纳员,也就是那家你现在看得到的有着耀眼的电灯招牌的餐厅。”
女子看看表,站了起来,“你怎么不上班呢?”她问。
“我上夜班,”小伙子说,“我得一个钟头之后才开始工作,我还有希望再见到你吗?”
“我不知道,也许。我必须快走。哦,今晚还有一个宴会和一个音乐会呢。也许你来的时候注意到一辆停在公园拐角上的白色汽车吧?”
“红色轮子的那辆吗?”年轻人说。
“哦?……对,我总是坐辆车来的。司机在那里等我,晚安。”
“现在天色挺暗了,”年轻人说,“公园里人杂。我能陪你走到汽车那边吗?”
“哦……假如你尊重我的愿望,你得在我走后,在这条凳子上再坐10分钟。”她说着就走开了。
年轻人看着那那优雅的身姿,然后站起来,悄悄跟着她。当她走到公园门口时,她扭过头来看看那辆汽车,在它边上走过,穿过喧闹的大街,走进那有着耀眼的电灯招牌的餐厅。一位红发女郎离开出纳员的桌子,这位穿灰色衣服的女子接替了她。
年轻人把手插到口袋里,慢慢地沿大街走去。迟疑地逗留了片刻,然后,他跨进那辆等着的汽车,舒舒服服地往座垫上一靠,吩咐司机说:“亨利,俱乐部。”
(取材于欧·亨利《汽车等着的时候》)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E.小说结尾出人意料,既让忍俊不禁,又令人回味无穷,讽刺了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凸显出了“欧·亨利”式小说结尾的艺术魅力。
A.作者将故事安排在夜幕初降的小公园的宁静的角落里发生,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创设了特定的背景,更有利于主旨的体现。
B.男青年乐于助人,关心女子的处境和安全,也不揭露女子的谎言,显得彬彬有礼,并且善解人意。
C.小说对处于下层社会女子的描写,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生活贫困的关切,表现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D.小说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及心理细节的描写,塑造两个青年的形象,借此揭露、批评了当时社会的不良风尚。
【小题2】小说中多次提到一辆汽车,“汽车”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小题3】小说结局出人意料,但前文有多处伏笔。请找出其中的两处,并做分析。(6分)
【小题4】根据文本,概括女孩的形象。并且谈谈你读过这个故事后的思考。(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31: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朗读者》序
曹文轩
我喜欢《朗读者》的庄重。这里只有严肃的主题、严肃的思考与严肃的言语,没有无谓的调侃、轻佻的嬉笑和缺少智慧的所谓诙谐。我一直将庄重的风气看成是文学应当具有的主流风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学,应当对此有所把持,倘若不是,而是一味的玩闹,一味的逗乐,甚至公然拿庄重开涮,我以为这样的文学格局是值得怀疑的。我们看到,绝大部分经典,其实都具有宗教文本的风气,而宗教文本不可能不是庄重的文本。《朗读者》此刻在中国的再次登场,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当下中国大概是这个世界上一个超级的享乐主义大国,同时又是一个怀疑主义的大国。我们在流动不止的世俗生活中,已经很少再有庄重的体验。一切看上去都是可笑的,一切都是可以加以戏弄的。我常在想一个奇幻小说式的问题:一个人可以成为痞子,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可以成为一个痞子国家与痞子民族吗?
这部小说的迷人之处还在于它的丰富与多义。一部好的小说,既应当是单纯的,又应当是错综复杂的,看完之后,让人既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又有许多迷惘与困惑。这些迷惘与困惑使我们陷入不可自拔的思考:而思考愈深,我们对世界的复杂性就理解愈深。《朗读者》就是这样的作品。这个作者曾写过许多侦探小说,所以制造这样的阅读效果是他的拿手好戏。但这样的阅读效果更主要来自于他对人性、对存在的深度把握。作品中留下了许多机关,篇幅不长,却留下了太多的悬疑,这些悬疑,都是耐人寻味的,我们在解答这一个个的问题时,都可获得精神与智力的提升。然而,它确实又是单纯的。它的线索非常简单。我们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其实并没有多想,因为作品一直以一个超出所有元素的元素在牵引着我们,这就是:感动。
对于这样的一部作品,也许最聪明的阅读就是什么也不要多想,随它而去。一种单纯的感动这就足够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种朴素的阅读倒可能比一种思考式的、追寻式的理性阅读更值得,更有效,也更人性化。20世纪以来,由知识训练成的阅读方式,也许是一种值得怀疑的阅读方式。当我们不怀有任何探究之心去阅读《朗读者》时,会不时地陷入那种巨大而美丽的悲悯:在感动中得到情感上、精神上、人性上的升华。在20世纪的文学普遍放弃感动的文章而一味——甚至变态追求思想深刻的当下,再一次阅读这样的小说,心中不由得产生感激之情。
小说在艺术上也是很有功夫的。情节并不复杂,但细节上却是十分考究。三部分划出了三个不同的段落。这是命运的起落,是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所有的细节都意味深长,比如关于汉娜身体气味的叙述。前后气味的比较,使人感受到了生命无可挽回地走向衰亡的大悲哀,也感受到了人在命运前的无奈乃至颓败。小说中一些有关命运的、生命的甚至是有关存在的重大的命题,恰恰是通过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小物象以及一些细小的变化来表现的:精微之处,深藏大义。   
(文章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信息,下列不能表现《朗读者》是一部“错综复杂”的作品的一项是(   )
A.小说丰富而多义,让人心灵受到震撼。
B.能使读者产生令人深思的迷惘和困惑。
C.作者对人性、对存在有深度把握。
D.作品中有许多机关和耐人寻味的悬疑。
【小题2】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分析和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朗读者》是一部庄重的作品,没有调侃、嬉笑和诙谐,与作者所推重的文学风气不谋而合。
B.《朗读者》提出了一个奇幻式的问题:一个人可以成为痞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可以成为痞子吗?
C.宗教文本都是庄重的文本,绝大部分经典,都具有宗教文本的风气。在作者看来,《朗读者》就算得上一部经典。
D.《朗读者》虽然线索简单,情节单调,人物简单,但是细节考究,精微之处,深藏大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以下小题。(8分)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节选自曹文轩《前方》)
【小题1】文段中人的悲剧性实质有哪些表现?(4分)
【小题2】文段引用大量古诗在内容上有何作用?(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影

许锋

他的祖上是农民。他出生在农家的院子里。

他每天被母亲安置在一个摇篮里。母亲把摇篮悬空挂好,就去做工了。摇篮是温暖的,还能摇摆,像一叶小舟。那时,他父亲在部队当兵,一年能回来两次。他和母亲相依为命。

摇篮很小,刚好容下他。房子也很小,一个土炕,一排柜子,一床被子。到了冬天,满屋子都是麦秆烧灼之后的烟气,不大,不至于让人窒息,但非常强烈。那是乡村的气息。

他每天从早上开始,一直到中午时分,都在那个小舟似的摇篮里摇着。他全部的行为都在摇篮里完成,拉、尿、饿、哭,样样不落。他人小,是弱者。弱者力气都不大,又被绑着,再怎么挣扎都无济于事。饥饿与潮湿或者热烘烘的臭气使他难以忍受。他声嘶力竭地哭。他的哭声该是令人揪心的。但有什么办法呢?他母亲要挣工分养活他。

有一天,母亲刚走不久,他饿了,开始哭。他就听见门嘎吱地响了,有一束光进来了。他的眼前猛然亮堂了许多。他还隐隐约约看见一个人影蹑手蹑脚地进来,轻轻地俯到摇篮边,捏了一下他的脸蛋,并塞给他一个油炸的果果。那清香,让他无法遏制地冲动。他一口咬住了。这时人影又飞快地逃遁了,魂儿一般散了。门被关上了,世界变得无声无息。

他母亲回来,疲劳至极。但她还得给他打扫卫生。她一边清理他满头满脸的秽物,一边就哭。他却不哭了。母亲回来了,他有人疼了。

日复一日。每过几天,在他饥饿时,他就听见门嘎吱响了,有一束光进来了,他的眼前猛然亮堂了许多。那个人影蹑手蹑脚地进来,轻轻地俯到摇篮边,捏一下他的脸蛋,再塞给他一个能吃的东西。有奶便是娘,他不知道那是谁,在他想看清楚那是谁时,人影又飞快地逃遁了,魂儿一般散了。门被关上了,世界变得无声无息。

他挺感动的。虽然他还不知道感动是什么意思。

他长到三岁时,腿脚有了力,开始到处跑。他动不动就跑到爷爷奶奶房子里去。他们在这个院子里的另一扇门里住。不远,二十来米。那是一个挺敞亮的院子。院里有一棵树。到了秋季,树上挂着灯泡似的芭蕉。他就不安分地爬树摘果子吃。但他母亲回来时,就要撕心裂肺地喊,你给我回来!他顽皮,不回去。小脚奶奶站在院里,手叉着腰,喝道,滚回去,再过来打断你的腿。

他瞅着奶奶,望着母亲,胆怯了,怕了,回去了。母亲用劳动过的大手,一把提起他,同时脱下布鞋,用鞋底子打他稚嫩的屁股。他哇哇大哭。

爷爷奶奶的门,哐当一声关上了。

他父亲总是要回家的。父亲回家,和他母亲住几天,又和爷爷奶奶住几天。在这边住时,听这边的话。在那边住时,听那边的话。听了那边的话,回到这边,就要给他母亲几个巴掌。做完这一切,父亲就要回部队了。父亲每次走前,心情都不好,很郁闷。

后来爷爷死了。奶奶也死了。他父亲老了。他母亲也老了。他们很和睦。

但他的心头一直闪耀着一个人影。那个人影温暖了他一生。谁呢?

(选自《羊城晚报》2007年8月13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一开头就写道:“他的祖上是农民。他出生在农家的院子里。”是要强调“他”出生的卑微和生活的苦难,同时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小说对“人影”进行了细致的动作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人影”的小心谨慎,以及对“他”满满的爱和怜惜。
C.小说中有两段内容几乎一模一样,但并未给人单调重复的感觉,而是在强调“人影”给“他”的关爱和给“他”的感动,能够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主题。
D.从小说中对“小脚奶奶”的一段描写可以看出,对于“他”到爷爷奶奶院子这件事,奶奶跟母亲是一致的,都不愿意让“他”到院子里来。
E.在这篇小说中,父亲是线索人物,贯穿整个故事始终,引出故事和主要人物,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小说中“人影”究竟是谁?请简述此人物形象特征。
(3)这篇小说从写作技巧层面看,具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给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终生,我决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邀请他去东北筹办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的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农林大学的教材钢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设设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期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教十名专轰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埋想。

(摘编自《中03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相关链接
①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和东北农学院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菌》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成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勘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决心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为国争光。
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
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他本人也因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
D.抗战时期,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E.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
【小题2】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这样做,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内部因素。请结合材料概括指出。
【小题3】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概括指出。
【小题4】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戏曲故事虽亦助人伦成教化,但戏曲首先予人美感。人们有闲心去看戏,为的是享受,享受视听感官之美。不同于今日的话剧和电影,侧重于揭示惊心动魄或血淋淋的人间悲欢,传统戏曲可说是追求唯美的结晶。更由于原先道具之简陋,戏曲的情节展现便全部依凭演员自身的表演,这客观条件的局限却促进了演员技艺的丰富、多样、细腻、深入。一条马鞭引来千军万马,一把折扇传递喜怒哀乐,这不是生活的符号化,而是从具象进入抽象领域的高度提炼与升华,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
②惟有发展,才有发扬,这是我国传统艺术中各门类的共同问题,也是大难题。于是都在努力改进,也作了不少失败的探索。戏曲舞台背景的改动是最为明显的例子,堆砌那么多五光十色的背景,淹没了演员的全部表现效果。须知:道具破坏了角色的形和色,而传统经典剧目中的形和色已经千锤百炼,容不得半点杂质,就像一幅毋须渲染天地的传统人物画杰作。周信芳追韩信中的一跤摔倒,摔倒后高高翘起一条腿,予观众以强烈的视觉效果。而今背景画成凌乱的山野,或开满了红花之类的蹩足景致,令观众看不见那一条千钧之重的表情的腿。有时在电视荧屏中正在欣赏游园惊梦之类的精彩表演时,前景却忽然移来花木树叶,挡住了移步换形的演员形象。无疑,这种环境的“加工”,说明了对戏曲艺术的一窍不通,可悲!我是竭力主张创新的,必须深入了解了旧才能创新,背景未必不能改,但首先须掌握背景与剧情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如紧锣密鼓的剧目背景上可点染隐隐的块、点抽象纹样,大珠小珠落玉盘;凄凄切切的剧目背景上可用悠悠线条扩展音韵。
③由于戏曲的特点是戏剧、音乐、绘画与舞蹈结合的综合艺术,所以创作新剧就必须首先考虑这些不同门类的艺术个性的有机结合,这确实是一项严要求、高水平的创造。单从戏曲表达内心活动的方式看,如以摇甩胡须的舞蹈动作表达内心烦躁或激愤,生活的具象已被提炼进入抽象或半抽象的表演形式,因为,倒是在抽象的大范畴里,戏剧、音乐、绘画、舞蹈才彼此易于接近协调。这是个难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轻易解决的,样板戏硬邦邦攻入京剧,不是以牺牲京剧的半壁江山为代价的吗?
【小题1】作者以戏曲舞台背景的改动为例,说明对传统戏曲探索的失败,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限30字内作答)(6分)
 
 
 
 
 
 
 
 
 
 
 
 
 
 
 
 
 
 
 
 
 
 
 
 
 
 
 
 
 
 
 
【小题2】【小题3】作者认为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创新必须要符合哪三个方面的要求?(每点限15字内回答)(6分)
答:①
 
 
 
 
 
 
 
 
 
 
 
 
 
 
 
 

 
 
 
 
 
 
 
 
 
 
 
 
 
 
 
 

 
 
 
 
 
 
 
 
 
 
 
 
 
 
 
 
【小题4】【小题5】通读全文,从四个方面概括出作者所阐述的传统戏曲的艺术特点。(每点限20字内回答)(8分)
答:①
 
 
 
 
 
 
 
 
 
 
 
 
 
 
 
 
 
 
 
 
 

 
 
 
 
 
 
 
 
 
 
 
 
 
 
 
 
 
 
 
 
 

 
 
 
 
 
 
 
 
 
 
 
 
 
 
 
 
 
 
 
 
 

 
 
 
 
 
 
 
 
 
 
 
 
 
 
 
 
 
 
 
 
 
【小题6】【小题7】下列各项不符合传统戏曲表演形式的两项是( )
A.摇一把撸就算是船行水土。
B.举袖掩面传递害羞哭泣之状。
C.鸟语花香、林木葱茏透露春之气息。
D.捋须托腮以示思考之神态。
E.  长路漫漫,风尘滚滚以示旅途之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