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没有距离感的时代,如何克制冲动

(1)新媒体的发展给公众带来的一大好处是,终于可以不必像过去那样过度依赖传统媒体,而可以在微博上直接接收信息。

(2)过去,公众与很多新闻事件和新闻当事人之间是有距离的,远离新闻现场,与新闻当事人隔着很远的距离,无法从第一现场得到消息,而只能依赖媒体记者的报道——通过报纸或广播电视这些“媒介”了解到事实和真相。而新媒体的崛起则打破了这种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很多事件上,公众无须依赖“媒体”这个“中介”而可以直接接收各种信息,公众与新闻事件间越来越没有了距离感。

(3)很多事件,都是源于微博的策动,话题和线索从微博发起,起于微博,兴于微博,以微博为主战场,新闻当事人和主角都通过微博发布信息,网民也通过微博围观了解事件的进程。这样的自媒体传播格局,似乎使传统媒体的存在变得多余。微博就是第一现场,公众在围观中可以直接看到当事人的诉说和事件的进程,而无须多此一举地再借助传统媒体的报道。典型如近来微博的一系列反腐事件,传统媒体的报道多跟着微博走,人们在微博上可以看到比传统媒体直接和丰富得多的信息。

(4)公众与新闻现场和当事人没有了距离感,是新媒体赋予公众的一大福利,但对公众的媒介素养也是很大的考验。起码考验着公众在无距离地面对一个让自己义愤填膺的信息时,如何克制激情和冲动而作出理性的判断。

(5)哲人说,距离产生美。网友调侃说,距离产生第三者。我想说的是,距离还产生作为旁观者应有的客观和理性。   可有些时候,距离越近,反而越妨碍着我们看到事件的全貌;听新闻当事人在自己眼前诉说,反而影响着我们作出客观的判断。没有了距离,就没有了理性判断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容易被情绪和激情所感染而远离了真相。

(6)当一个新闻当事人在微博上诉说着自己某种受迫害经历时,比如在拆迁中受到了不公平待遇,遭到了当地官员的打压,被逼得家破人亡。因为这样的诉说非常符合我们的想象,也击中了我们的同情心和对强权的痛恨,我们轻易就会被这样的诉说牵着鼻子走,而忘记了去审慎地判断他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的。当一个网友,利用人们对某种现象的痛恨,制造了一些故意找骂找抽的信息吸引人气时,网众也非常容易就急吼吼地跳进炒作者设置的话题陷阱中,而失去了理性的判断力。新媒体上充斥着类似信息,它总能在某个“点”上刺激你的道德神经,或让你义愤填膺,或让你暴跳如雷,或让你目瞪口呆,或让你瞠目结舌。

(7)因为我们与这些信息间没有任何距离感,没有防火墙,没有过滤器,没有传统媒体这个“媒介”,我们很容易就被这些信息操纵者所植入的情绪所感染。浮躁的语境形成一种判断压力,逼迫你冲动地作出非理性的判断。

(8)过去依赖传统媒体报道的时候,因为有传统媒体这个把关人,我们与新闻信息间隔着较远的距离。我们从报纸上看到的信息,已经远离了新闻现场,我们与新闻当事人之间也隔着记者。记者把在现场看到的写出来告诉我们,记者将新闻当事人说的话传给我们。这个过程中,记者会核实当事人有没有说谎,会通过信息的交叉判断信源的真假,会通过采访多方新闻当事人以客观地还原事实全貌。记者的报道还须经过多层把关,最大程度地去除“情绪化”和“想当然”,最终才会出现在新闻纸上。中间隔了这层距离,读者从报纸上看到记者对事实的描述后,就会理性很多。

(9)这样说,并非想开时代的倒车,怀念传统媒体主宰舆论场的时代,而是提醒公众:在这个没有距离感的新媒体舆论场中,应该意识到“距离感”的重要。与信息没有了距离感,对公众的媒介素养是极大的考验,必须明白:其一,有图未必有真相,图片具有欺骗性;其二,不要站队,不要轻易相信当事一方的说法,每个人只会选择性地向别人描述对自己最有利的信息,一定要兼听各方的声音;其三,要警惕符合自己想象和期待的信息,很多假消息正是根据你所期待的而编造的;其四,要克制自己的冲动,当一件事让你义愤填膺愤怒异常的时候,不要急于去转发和吐槽,而要有意识地与这件事保持一个“距离”:换个角度看一看,过半个小时再作评论,或者远离微博一会儿,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一下,冷静下来,才会有理智的判断。

(10)没有了距离感,我们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创造“距离”,以使自己保持一双慧眼。

【小题1】联系上下文,对第(3)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媒体传播时代,传统媒体已无用武之地。
B.“似乎”一词表明传统媒体在自媒体传播格局中并非多余。
C.公众可以借助于自媒体而无须依赖传统媒体关注所有的新闻事件。
D.以微博为主的自媒体大有取代传统媒体的趋势。
【小题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5)段方框处,语意最连贯的一项是(  )
①我们都期待着近距离的接触
②在很多事情上
③甚至零距离接触
④身临其境近在眼前
⑤以为距离越近
⑥才能看到更多和更真实的信息
A.②⑤⑥④①③B.⑤③④⑥②①C.①⑤③④②⑥D.②①⑤③④⑥
【小题3】第(7)段加点词“防火墙”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简析第(7)段的作用。
【小题5】概括第(8)段大意。(25字以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最后一段说“没有了距离感,我们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创造‘距离’”,作为了解新闻事件的公众,我们应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上创造“距离”?
时间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间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1 09:48: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近日,《自然》杂志以长篇研究论文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家蔡时青教授题为《肢质细胞-神经元信号的遗传多态性调节衰老速度》的研究报告。。
②衰老是有机体生理功能随时间逐渐退化的过程,是许多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的最大风险因素。长生不老是人类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美好目标,对长生不老药的寻求也从未停止过。二十世纪,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衰老研究进入了基因时代。目前已发现上百个基因可以延长动物的寿命。
③寿命的延长应以延缓老化,保持一定的生活质量为前提。然而,近年来研究表明,长寿相关基因不一定延缓动物行为退化。延长寿命而不能改善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将会增加社会负担。随着人类预期寿命延长,老龄化社会来临,如何延缓衰老相关的功能退化、预防和治疗老年性疾病已成为亟待解决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科学问題。衰老速度在个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大部分人行为和认知随衰老逐渐地退化,也有一些人在耄耋之年仍能保持较好的活力。这种现象提示我们,研究个体衰老速度差异的遗传基础将为抗衰老提供重要线索,但相关研究还未见报道。
④蔡时青研究组利用秀丽线虫这一模式生物探讨个体之间衰老速度差异的遗传机制。秀丽隐杆线虫是一种可以独立生活的微小动物(成虫体长仅1毫米),其遗传背景清楚、生活史短、行为清晰,是目前研究衰老的重要模式生物。许多重要的调控衰老的信号通路是在线虫中首先发现的,他们发现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野生线虫在雄性交配、进食和运动能力方面随衰老退化速度存在着显著差异。通过进一步研究,他们发现一个全新的神经肽(RGBA-1)及其受体(NPR-28)编码基因上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这些遗传多态性导致了野生型线虫雄性交配等行为能力退化速度不同。
⑤深入研究发现,该神经肽由股质细胞释放,作用于5-羟色胺能和多巴胺能神经元上NPR-28受体,抑制了由蛋白去乙酰化酶SIR-2.1介导的线粒体应激反应,进而调控线虫衰老速度。野生型品系间存在的遗传多态性造成了SGBA-1神经肽分泌量或NPR-28受体活性不同,使得该信号通路的强度不同,最终导致线虫衰老速度差异。他们还对RGA-1和NPR-28编码基因所在的基因组区域进行了群体遗传学和进化分析,确定了RGBA-1和NPR-28的祖先型等位基因(allele)形式,并且证明这两个基因所在的遗传区域可能在进化过程中受到了正向选择。
⑥蔡时青研究员表示,这项工作首次揭示了个体之间衰老速度差异的遗传基础,发现一条新的信号通路调控动物衰老,阐明了神经肽介导的胶质细胞-神经元信号在衰老速度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是近年来衰老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调控个体之之间衰老速度差异的基因已经历了长期的进化选择,对生长和繁殖一般没有不良影响,有望成为抗衰老的潜在靶点。该工作为抗衰老研究提供一个全新视角,进一步解析个体之间衰老差异将有助于我们系统地理解健康衰老的调控机制。
(选自科)
【小题1】下面关于“衰老”的表述,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衰老”是中国科学家蔡时青教授的一个研究方向,蔡教授在《自然》上发表的文章是近年来“衰老”领域最重要的成果。
B.“衰老”是一个有机体生理功能随时间逐渐退化的过程,故而,寿命的延长应以延缓老化,保持一定的生活质量为前提。
C.“衰老”是许多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的最大风险因素,在老龄化社会,延缓衰老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D.“衰老”是分子生物学意义上的基因问题,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科学家已发现了上百个可以延长人和动物寿命的基因。
【小题2】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是科学报道,其数据使用严谨,如谈及秀丽隐杆线虫这种微小动物时,成虫体长精确到毫米。
B.这篇文章作为科普类文章,语言精当,概念准确,为了防止翻译误差,还多处使用外文(及缩写)来表达。
C.这篇文章先介绍了研究对象,接着大致介绍了研究过程与研究背景,最后是研究结果与研究意义,逻辑严密。
D.这篇文章逻辑严密,如第③段先列举衰老速度在两类人之间存在差异,再推导出可能出现的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在年老时行为和认知随年龄增长逐渐地退化,但也有人在老年保持较好活力,对科学家而言,研究个体衰老速度差异的遗传基础或会有所收获。
B.蔡时青选择秀丽线虫探讨个体之间衰老速度差异的遗传机制,是因为该生物具备可以独立生活、遗传背 景清楚、生活史短、行为清晰、独有调控衰老的信号通路等优点。
C.秀丽线虫调控衰老速度的机制是,胶质细胞释放的SNP作用于5-羟色胺能和多巴胺能神经元上NPR-28受体,从而抑制了蛋白去乙酰化酶SIR-2.1介导的线粒体应激反应。
D.蔡时青的研究掲示了个体之间衰老速度差异的遗传基础;这种调控衰老速度的基因在长期的进化选择中 一般没有对生长及繁殖产生不良影响,有望成为抗衰老的潜在靶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我就等拆迁
伍中正
宋玉生的房子低、矮,逢雨必漏。他对自己的房子特别不满意,一心盼望着拆迁。那年,宋玉生30岁。
有天早上,宋玉生从门前的枫树上的高音喇叭里听到了一个让他振奋的消息。在离宋村三十里开外的地方要建一个大型变电站,那地方有十多户人家要搬迁,并且,那十多户人家的房子由政府统一修建后,再分给他们。也就是那天早上,宋玉生就萌生了一个希望,将来哪一天,自己的房子也能名正言顺地拆迁。
不到一年,变电站建好。宋玉生去看变电站。除了变电站,宋玉生最关心的是那些拆迁户。然后他跑到统一安置的住房一看,一栋栋房屋果真整齐漂亮。回来的路上,他就想,自己的房子有那么漂亮就好了。
好不容易到来一次的拆迁机会白白地错失了。宋玉生那年40岁。
那一年,从葛洲坝输往广州的高压线路经过宋村。测量线路时,宋玉生拉着一位测量员问,路线经过不经过他的房屋?他那破屋碍事不碍事?测量员说,还说不准,要等整个线路的测量数据都计算好再定。
等吧。宋玉生不再犹豫。
后来,宋村有3户人家的房屋需要拆迁。那3户人家的房子由政府出钱修建,3幢房子建好,在丽日蓝天下格外漂亮。
宋玉生开始埋怨:那条线路怎么就不经过自己的房屋?
50岁那年,宋玉生的身体再没有以前健康,时常咳嗽,还伴随头晕。可是一听到要拆迁的消息,他就会强打精神。
那一年,县里要在宋村修建一个农药厂。整个村里,再没有比宋玉生更兴奋的。宋玉生逢人便说,只要项目一开工,自己就可以拆迁,就可以享受到政府修建的好房子。他经常出现在人堆里,开口闭口就是拆迁。
这个项目让宋玉生兴奋了一年。那一年,宋玉生的咳嗽和头晕仿佛减轻了很多。
一年后,农药厂的建设没有一点儿动静。
后来他才明白,建农药厂是县长的想法,没经过科学论证。有专家提出,在宋村坚决不能修建农药厂,专家还列出了不能建厂的8条理由。
宋玉生的病情慢慢加重。他的房子越来越破败。
村主任宋家宝每次见到宋玉生就说,玉生老爹,村里愿意出钱翻修你的房子,房子拆迁,说不定等上好多年呢。
宋玉生说,不翻修,我就等拆迁,愿意等。
60岁那年,宋玉生大病了一场。宋家宝领着村医去看宋玉生。村医拿出听诊器搁在宋玉生胸口,还摸着宋玉生的手,辨别着他的脉象。
听完看完,村医给了宋玉生一些药,叮嘱他怎么吃。
临走,宋家宝说,今年,宋村将引来市里的公墓建设项目,需要宋村几座山,说不定,你的房屋将被拆迁。
真的!宋家宝肯定。
不久,宋玉生用颤抖的手在房屋拆迁协议上签了字。
签完字的那天晚上,宋玉生一阵猛咳,一口气没接上来,就走了。那年他61岁。
宋玉生走的时候,手里紧紧抓着那份拆迁协议。宋家宝说。
宋家宝在村委会上提议,宋玉生用不着分房子了。他的钱,放在宋村的账户上,往后,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拿出一部分作为学费。
宋家宝的建议很好,村干部都答应,村民也答应。
2011年春,宋家宝讲了同族人宋玉生的故事。我一直没有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
按辈分,宋玉生,我应该叫他叔。
后来,我才知道,我的命运跟宋玉生紧紧地连在一起。我还知道,村里其他孩子的命运还将与他连在一起。
我就是拿着宋村,也就是宋玉生的钱念完大学的。这是一个老人等了半辈子却没有享用的房屋拆迁费用。
大学毕业,我留在宋村小学。每次上课,我对孩子们说,只要你们用心学习,考上大学,村里就会有一个人为你们提供学费。那个人是谁,我没有告诉孩子们,孩子们也没有问。
每年清明,我都领着宋村小学的孩子们在宋玉生的坟头放上一挂长长的鞭炮,撒上纸钱。
空旷的天空下,宁静山野中,那一挂鞭炮清脆激越的声音,传播得很远、很远。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关注社会现实,“拆迁户”一夜之间可以变成“暴发户”,是小说主人公“就等拆迁”的心理支撑。
B.房屋拆迁后农民变市民,村委会变居委会,宋玉生代表着农民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与时俱进。
C.小说运用语言、细节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形象地刻画了“拆迁”给主人公带来的精神刺激。
D.宋玉生“等拆迁”等了大半辈子,小说以其为视点,暴露了浓缩的众生相。
【小题2】小说的叙事角度新颖,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小说这样叙事的好处。
【小题3】小说中说,“宋家宝的提议好”好在哪里?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跨越百年的美丽

(1)100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她叫玛丽·居里,就是后来名扬于世的居里夫人。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发现,他们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镭。本来这场报告,她想让丈夫来作,但皮埃尔·居里坚持让她来讲。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过法国科学院的讲台。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则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她那美丽而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

(2)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她是关键的一人。在她之前,1896年1月,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光,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月,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盐可以使胶片感光,这是天然放射性。这都还是偶然的发现,居里夫人却立即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物质世界里是不是还有另一块全新的领域?别人在海滩上捡到一块贝壳,她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是她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两年后,她发现了钋,接着发现了镭,冰山露出了一角。为了提出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而所谓化验室是一个废弃的、曾停放解剖用尸体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一天,疲劳之极,玛丽揉着酸痛的后腰,隔着满桌的试管、量杯问皮埃尔:“你说这镭会是什么样子?”皮埃尔说:“我只是希望它有美丽的颜色。”终于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它真的有极美丽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还会自动放热,一小时放出的热能溶化等重的冰块。

(3)旧木棚里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是用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换来的。这项开辟科学新纪元的伟大发现好像不该落在一个女子的头上。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只要有幸得到这一点,其余便不必再求了。莫泊桑在他的名著《项链》中说:“女人并无社会等级,也无种族差异;她们的姿色、风度和妩媚就是她们身世和门庭的标志。”居里夫人是属于那一类很漂亮的女子,她的肖像如今挂遍世界各国的科研教学机构,我们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风采。但是她偏偏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是从这一点开始的。当她还是个小学生时就显示出上帝给她的优宠,漂亮的外貌已足以使她讨得周围所有人的喜欢。但她的性格里天生还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这就是人们经常加于男子汉身上的骨气。她坚定、刚毅,有远大、执着的追求。为了不受漂亮的干扰,她故意把一头金发剪得很短,她对哥哥说:“毫无疑问,我们家里的人有天赋,必须使这种天赋由我们中的一个表现出来!”她不但懂得个人的自尊,更懂得民族的自尊。当时的波兰为沙皇所统治,她每天上学的路上有一座沙皇走狗的雕像,玛丽路过此地,总要狠狠唾上一口,如果那一天和女伴说话忘记了,就是已走到校门口也要返回来补上。她中学毕业后在城里和乡下当了7年家庭教师,积攒了一点学费便到巴黎来读书。当时大学里女学生很少,这个高额头,蓝眼睛,身材修长的漂亮的异国女子,很快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男学生们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凑上去说几句话,常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女友甚至不得不用伞柄赶走这些追慕者。但她对这种热闹不屑一顾。她每天到得最早,坐在前排,给那些追寻的目光一个无情的后脑勺。她身上永远裹着一层冰霜的盔甲,凛然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她本来是住在姐姐家中,为了求得安静,便一人租了间小阁楼,一天只吃一顿饭,日夜苦读。晚上冷得睡不着,就拉把椅子压在身上,以取得一点感觉上的温暖。这种心不旁骛,悬梁刺股,卧薪尝胆的进取精神,就是一般男子也是很难做到的啊。宋玉说有美女在墙头看他三年而不动心。范仲淹考进士前在一间破庙里读书,晨起煮粥一碗,冷后划作四块,是为一天的口粮。而在地球那一边的法国,一个波兰女子也这样心静,这样执着,这样地耐得苦寒。她以25岁青春难再的妙龄,面对追者如潮而不心动。她只要稍微松一下手,回一下头,就会跌回温软的怀抱和赞美的泡沫中。但是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所以她甘愿让酸碱啃蚀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

……

(4)1852年斯佗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佗夫人约晚50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也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大革命,科学革命。它直接导致了后来卢瑟夫对原子结构的探秘,导致了原子弹的爆炸,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更重要的是这项发现的哲学意义。哲学家说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西方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公元1082年东方哲人苏东坡在赤壁望月长叹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现在,居里夫人证明镭便是这样“不能以一瞬”而存在的物质,它会自己不停地发光、放热、放出射线。能灼伤人的皮肤、能穿透黑纸使胶片感光、能使空气导电,它刹那间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哲理就渗透在每个原子的毛孔里。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她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而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它得到了永恒。“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就像化学的置换反应一样,她的青春美丽已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

……

【小题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
【小题2】解释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
(1)心无旁(___________)(2)卧尝胆(_________)
【小题3】居里夫人走上法国科学院的讲台,科学院内由“人声鼎沸”转为“肃然无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二段划线句“别人在海滩上捡到一块贝壳,她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运用了_________(修辞方法),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第三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小题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散文,作者以流畅优美的笔墨表达了对居里夫人“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地进取”的理性美丽的深情赞美。
B.作者刻画居里夫人时正面描写要言不烦,通过描写裙子,脸庞和眼睛,就使得一个坚毅睿智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
C.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类比,烘托,引用,借景抒情等,对刻画居里夫人的形象起到了突出强调的效果。
D.本文的思路清晰,作者先叙述后议论,从对居里夫人的外貌描写到人格心灵的揭示,一步步展示了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国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法治思想,有没有法治传统?今天我们回望历史,研究中国自己的法治道路,很多人会想到这个问题。如果按照我们现代人对法治的理解,我国古代立法、司法实践算不算法治文明,与我们当代的法治实践有何关系,能否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益借鉴?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一些人认为,法治是舶来的概念,我国历史上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虽然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法家思想家,他们的学说理论对社会发展、国家统一产生过巨大推动作用,但不少人还是认为,法家的法是刑法,法家只有刑法之治。

这样的看法有其道理,不过也有过于简单之嫌。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认真听听法家的话语。“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等等,这些都是法家对其基本“法治”思想的表达。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法家思想占据重要位置,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法家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著称,提出了一整套推行“法治”的理论与方法,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法家的“法治”思想产生于我国古代发生社会巨变的历史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法家的“法治”思想影响下,各诸侯国相继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变法。概括而言,法家的“法治”思想试图改变之前以血缘和宗法关系为根基的社会结构,并着手在自然人和自然人之间、自然人和国家之间尽可能建立起某种权利义务关系,并以此为联结、以地缘范围为依据建立起国家。国家不再是诸侯贵族的血缘联合,法律使得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整合基础。

法家的法是国家制定的成文法。这有别于以往古老社会的习惯或者不公开、不外传、只在统治者内部代代相承的治国典则。这种法律是用老百姓容易明白的文字写成的,写成以后是公布的,以普遍规则的形式明确告诉大家哪些行为是违法犯罪,这些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结果。这些法律公布以后,一方面使民众对自己的行为有所预期,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也约束官吏,使其不能轻易违背法律而任意侵害老百姓,否则统治者就会丧失威信。在法家看来,法律如果没有信誉就无法得到执行。“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才能更好发挥法作为有效治理工具的作用。

可以看出,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一种治国理论,强调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不在于君主是否仁德,而在于法律制度。可以说,将法律视为一种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将“法治”视为一种治国的基本方法,是法家“法治”理论的实质内涵。

不过,法家的“法治”思想,在我们今天来看,仍然属于古典的法治,所以不能直接移植过来为我们所用。今天我们借鉴传统法律文化,必须加以改造,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同时也要看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但也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汲取一切有益的法治文明成果,包括科学借鉴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从而更好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摘编自武树臣《听法家如是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我国古代是否有法治思想和法治传统,学术界存在着一边倒的否定声音。
B.法家提倡奖惩分明,不论身份高低贵贱或者情感亲疏远近都要按照法律行事。
C.法家以地缘范围为依据建立起了国家,改变了以血缘和宗法关系为根基的社会结构。
D.在法家看来,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既取决于君主的品德,又取决于法律制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法家的相关言论否定了学术界对法家及法治思想的简单而偏颇的认识。
B.文章以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证明了中国古代有法治思想,也有先进的法治文明。
C.文章借用法家治国的法治思想,采用归谬法阐释了法家“法治”理论的实质内涵。
D.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论述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在治国方面的重要意义和借鉴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家的法治理论丰富了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
B.要让法律更好地发挥治理工具的作用,就要君臣官民遵纪守法,让统治者树立威信。
C.法家的法律对官吏和百姓均有约束力,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支撑。
D.建设社会主义法治要吸收借鉴一切有益的法治文明成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才与灵感

朱光潜灵感既然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那不就无法可以用人力来解释么?从前人大半以为灵感非人力,以为它是神灵的感动和启示。但是从近代心理学发现潜意识活动之后,这种神秘的解释就不能成立了。

什么叫做“潜意识”呢?自己的意识所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就属于潜意识。意识既不能察觉到,我们何以知道它存在呢?变态心理中有许多事实可以为凭。比如说催眠,受催眠者可以谈话、做事、写文章、做数学题,但是醒过来后对于催眠状态中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往往完全不知道。此外还有许多精神病人现出“两重人格”。心理学家根据许多类似事实,断定人于意识之外又有潜意识,在潜意识中也可以运用意志、思想,受催眠者和精神病人便是如此。在通常健全心理中,意识压倒潜意识,只让它在暗中活动。在变态心理中,意识和潜意识交替来去。它们完全分裂开来,意识活动时潜意识便沉下去,潜意识涌现时,便把意识淹没。

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据心理学家的实验,在进步停顿时,你如果索性不练习,把它丢开去做旁的事,过些时候再起手来写,字仍然比停顿以前较进步。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其实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所以心理学家有“夏天学溜冰,冬天学泅水”的说法。

灵感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它虽是突如其来,却不是毫无准备。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贵常说他的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在街头闲逛时无意中得来的。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听过有一个人向来没有在数学上用功夫,猛然在街头闲逛时发明数学上的重要原则。在罗马落水的如果不是素习音乐的柏辽兹,跳出水时也决不会随口唱出一曲乐调。他的乐调是费过两年的潜意识酝酿的。

艺术家往往在他的艺术范围之外下功夫,在别种艺术之中玩索得一种意象,让它沉在潜意识里去酝酿一番,然后再用他的本行艺术的媒介把它翻译出来。王羲之的书法相传是从看鹅掌拨水得来的。法国大雕刻家罗丹也说道:“你问我在什么地方学来的雕刻?在深林里看树,在路上看云,我在到处学,只是不在学校里。”从这些实例看,我们可知各门艺术的意象都可触类旁通。推广一点说,凡是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之内用功夫,须处处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养。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灵感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的,它完全不靠人力,也非人力,它是神灵的感动和启示。
B.在通常健全心理中,意识压倒潜意识,只让它在暗中活动;在变态心理中,意识和潜意识完全分裂开来。
C.灵感是意识活动的表现之一,它虽是突如其来,却不是毫无准备。灵感作为意识上的收获常在意识和潜意识中交替出现。
D.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所以我们在练字中出现瓶颈时就要学会放弃。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__
A.意识之外有潜意识,潜意识是指自己的意识所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在潜意识中也可以运用意志、思想。
B.“夏天学溜冰,冬天学泅水”的说法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功夫没有错用的,你仍然会于无形中收到效果。
C.潘嘉贵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在街头闲逛时无意中得来的,文中引用此事例,意在说明灵感有“突如其来”的特点。
D.各门艺术的意象都可触类旁通,艺术家应该尽可能地不局限于本行小范围之内下功夫,从而获得灵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现实生活中,练习做诗文的人大半都知道“败兴”的味道。这里的“兴”就是灵感,“败兴”的味道之一就有灵感突如其去的味道。
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杜甫名言,其中的“神”即灵感,“破万卷”即功夫,这句话也印证了文中“灵感是从功夫出来”的结论。
C.虽然绝大多数发明大半是在无意中得来的,但是从来没有人向来不用功,就能轻而易举地等来灵感,从而得成功。
D.王羲之观鹅掌拨水、罗丹看树看云等例子说明,艺术家在别种艺术潜意识中酝酿的东西,最后往往能在他的本行艺术中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