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船老板
韩少功
有根是个船老板,看见我游泳,远远地在船上招手,嘴巴一阵开合——喊声在柴油机噪 音中其实完全听不清。他有时给我捎来东西,在院墙外停了机器,一声大喊抛过墙来:“拿 兔子肉呵!”或者“拿野猪肉呵!”我闻声赶去水边,从他那里接过肉,还有坝上一个猎手朋 友的问候。
与有根熟了以后,碰到城里朋友来访,我常常包租他的船去库湖中游玩。在这个时候, 他对船钱总是推让。“给什么钱呢?几个朋友!”或者说:“下次再说,下次再说,我现在不 缺钱!”
我后来知道,有根在开船之外兼看风水,还懂一点小方术。他走进我家院子,总要东张西望,细加观察,然后讲解“内白虎(指我家院内一个坡)”和“外青龙(指我家墙外一道 山)”的深义。听说我家鸡埘里出现一种麻色小蛋,他一口咬定那不是鸟蛋,也不是蛇蛋, 而是臭婆娘(不知他是说谁)拿来偷换鸡蛋的。我应该马上去鸡埘边贴一红纸条,方可以正 压邪,清净门户,赶走那个臭婆娘!
他是一个业余萨满,常被乡亲邀去解决难题。乡亲们一碰到事情不顺,比如出门便摔跤, 进门又打碗,埘里刚死鸡,圈里又猪瘟……这就值得注意了,就不能当作一般事务来处理了。 取冷饭一碗,配鱼肉若干,倒在屋后僻静处,辅之以烧香和贴符,俗称为“倒冷饭”,可把 小鬼打发远去,算是打破险局的简易伎俩。如果事情比较严重,比如房屋起火还加上恶病缠 身,那就不光要救火和治病,更要找出形而上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乡下人信赖科学但不 满足于科学,一定会去求助有根这样的人,或是去求助更高级的和尚或道师。
到底找什么人,依情况的严重程度而定,也取决于当事人的支付能力。这些做法十分可疑,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否算得上某种草根民间的心治之术?
祛邪驱鬼一类是否也不失为心理暗示和精神调节的偏招?就像很多老师要孩子们临考 前大喊三声“我是最棒的”,这种十之八九的谎言常常也管用,近来也被列为科学的一部分 ——不过是传统科学所忽略的科学。倒是另有一些科学的接连露馅:化肥破坏土质的大弊近 来才被人们认识。瘦肉精、催长素、DDT、隆胸硅胶、不沾锅的特氟隆等等,也以其危害 最终吓坏了公众。神经毒气和细菌武器更不用说,似乎比巫术更混蛋,其制造者分明是一些 穿着白大褂的邪教教主。
但我还是一个信奉科学的教徒,对有根的热情指导一笑了之,急得他瞪大眼睛:“你以 为这迷信?明明是科学,条条都是有书对的!”
他也想抢戴一顶科学的桂冠。
这一天,我与他在雁泊湾看朋友,在一农户家吃晚饭。天色渐晚,主妇把一只大母鸡追得满地飞,说那只鸡几天前不知受了什么惊,晚上总是不回窝了,怕是要变野鸡了。 有根笑了笑,“你等我来。”
“你抓得住它?”
“鸡有脚,自己不会走么?你只给我找一张纸。” “要纸做什么?”
有根讳莫如深,笑而不答,取一张废报纸去灶角里点火,嘴里念念有辞。 “回来没有?”他接下来大声问。
“回来了!”主妇往地坪里一看,大觉意外。
“你再看看,它进埘没有?”
“进去了!已经进去了!”
“看清楚呵,没有再出来吧?”
“没有!真的没有!”
主妇和我都目瞪口呆。如果我不是在现场目睹,如果这件事只是传说,我撞破脑袋也不会相信。但这的确是事实,完全超出了我的理解能力。我立刻想到的下一点是:我是不是应 该遵照他的嘱咐,去鸡埘边贴红纸条?深夜,我们离开雁泊湾。他把我送回家。我上了岸, 在朦胧夜色中摇摇手,看他一点篙,船就离了岸,船尾有缓缓鼓动的浪花,搅碎了满湖星光。 我答应下次跟他去看看峒里最好的一块坟地,据说是块要出宰相出将军的宝地。我的巨大殊 荣是最早得知此事,是获准参观的第一人——他对我千叮咛万嘱咐:看了以后不能说。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用“他也想抢戴一顶科学的桂冠”来写船老板,使用了借代手法,写船老板相信他自 己“条条都是有书对的”的做法是科学的。
B.小说中作者运用民间富有神秘色彩的素材,通过具有神秘风情的叙事,展现了一个神秘而奇特的乡土世界。
C.小说写了自己和船老板的交往,写了他的多项事情,并借此塑造了一系列敬畏鬼神的乡村 人物群像,人间烟火气十足。
D.小说详写船老板烧纸找回走丢的母鸡,目的在于印证船老板的神奇力量,见识了船老板的 神奇后,作者也渐渐理解并最终接受了他的说法。
E. 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船尾有缓缓鼓动的浪花,搅碎了满湖星光”一句,间接写出作者对 乡间神秘与现代科学有了新的思考。
【小题2】(小题2)船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并分析。
【小题3】(小题3)船老板执着守护着带有迷信色彩的乡土文明。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作者是如何看待船老 板守护的乡土文明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10 11:03: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没文化
俄罗斯安德烈•马卡罗夫
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半年前,他的姑妈去世了。
“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
“你胡说什么!”科利亚顶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是上帝收去了。”
“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平。一家三 口共居一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
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现在科利亚
在这套房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步,四处打量着,手里拿着一串钥匙,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上去了。
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可她
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个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现在他们要把这些宝贝当垃圾扔掉。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
“我要在整面墙上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也有文化 气息了,终于像个书香门第了。”
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
“没有带图的。”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
怎么没有!科利亚真的找到了几本图画书,小时候姑妈亲自给他读过,有《一只小灰鸭》 《小红帽》《一个士兵》等。这几本书薄薄的,没多少页码。科利亚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故事 里那个士兵是怎么在一个吝啬的老太太家里用锤子煮粥的。
科利亚把这几本书摞在了一起,心想,给儿子讲是晚了,孙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呢。
他挪了挪身子,又翻弄起各种文学典籍。他拿起一本涅克拉索夫的诗集使劲儿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在中学教学大纲中有那首《大门前的沉思》。普希金的诗还算强点儿,《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他零零碎碎地记得几个片段,可也都是两三行而已。
科利亚着实埋怨了一番自己没文化,刚要潜心阅读,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妻子就喊他把那台洗衣机先拖走扔掉。
他们举家迁入后,科利亚立刻叫来了一位师傅,让他测量了一下墙上要定做的书柜的尺 寸,计算了定做费用。那位师傅很快就给出了预算,但科利亚家的第一笔支出买的却是一台新电视机。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一个月后,妻子又买了一套床具,那套床具实在太宽太大了,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又过了一个月,妻子偶然在一个展销会上买到了一套壁柜,带梳妆台,梳妆台镜子上方还安装着一盏镜前灯。
“儿子,”科利亚恳求道,“把这些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文化。” “什么?”儿子把一只耳塞从耳朵里拿出来说,“不行,我这整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车。你
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iPad。”
儿子说完又把耳塞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
“怎么搞的!”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百思不得其解。“原
来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房间里都住得下,可现在一整套房子竟然连一本书都放不下了。老婆!” 他怒吼道,“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
“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敬道。
后来科利亚出差了两个星期。他回来时,姑妈的那些书已经没了踪影。他出差的时候,
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套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科利亚的妻子看来,他们能够继承姑妈的一套房子是上天对他们受折磨的补偿,而 与姑妈没有任何关系,由此可知她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
B.科利亚的姑妈去世,他非常难过,决心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用来安放姑妈留下来的 那些书,表现了他对姑妈的怀念。
C.小说中的“姑妈”是次要人物,她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人,和科利亚夫妇 形成鲜明对比,有利于突出主旨。
D.科利亚想把姑妈的书放到儿子的房间,但遭到了儿子的拒绝,儿子追求的是流行,他 对传统的纸质书籍是排斥、抵触的。
【小题2】哪些地方体现了科利亚“没文化”?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回答。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侯爵夫人的肩膀
法埃米尔•左拉
侯爵夫人躺在垂着黄色锦缎帐幔的床上。直到晌午,她听见时钟悦耳的铃声,才决心睁开眼睛。
卧室里温馨宜人。地毯、门窗的软帘挡住了严寒,使春闺成了安乐窝。温暖的空气里飘溢着香水的芬芳。春天常驻此间。
侯爵夫人刚一醒来,就惦记着什么事。她掀开锦衾,按铃召唤女仆朱丽。
“您叫我吗,夫人?”
“天气回暖了吗?”
哦!豁达仁慈的侯爵夫人!她问话的语调那么焦急!
她首先想到的是天寒地冻,朔风凛冽,虽然这些她并未感受到,然而穷人的茅舍陋室怎经受这肆虐的狂风。她问到苍穹是否怜贫惜贱!她希望能心安理得地饱享温暖,而不必为那些被冻得浑身瑟缩的人担心。
“街上雪化了吗,朱丽?”
女仆把晨衣附在烧旺的壁炉上烘热,递给了她。“不,夫人,雪没化;天反而更冷了……刚才在公共马车上发现有个人被冻死了……”
侯爵夫人像孩子一样欢心雀跃,拍手叫道:“啊,这太好了!早餐后我滑冰去!”
朱丽小心翼翼地挽起芙蓉帐,以免强烈的光线刺痛娇媚夫人的温柔的双眸。积雪那令人赏心悦目的淡蓝色反光,映进卧室。天空灰蒙蒙的,它那美丽的色调使侯爵夫人想起昨晚在部长家庭舞会上穿的珍珠色的连衣裙。这条连衣裙所镶的白色花边,酷似此刻在灰色天空映衬下,显得如此淡雅的屋沿上积雪的花纹。
昨晚的侯爵夫人是妩媚风流的,她的崭新的钻石首饰对她太相宜了。她清晨五点才就寝,所以此刻有些头疼。但她仍坐到镜前,朱丽挽起她的金色云发。夫人的晨衣滑落下来,露出粉肩和玉背。
曾经陶醉于侯爵夫人粉肩的整整一代人,如今都已年老。自从政权稳固,雍容华贵的夫人们能在杜尔里宫袒胸露背地婆娑起舞以来,侯爵夫人在名流咸集的正式社交场合,是那样醉心于卖弄自己动人的粉肩。
她恣意新奇,把连衣裙有时从后背裁开,露出玉背,几及纤腰;有时从前面裁开,几乎露出胸脯。亲爱的夫人渐渐地,接二连三地把天赋的一切诱人的隐秘,都公诸于众。
描绘侯爵夫人的粉肩是没有意义的。它如同新桥一样大名鼎鼎,十八年来在一切盛大的宴会上,它始终引人注目。不论何处,在沙龙、剧院或其他场所,哪怕只看到她那赤裸的肩膀的一丁点儿,就能一叶知秋:“啊,那是侯爵夫人!我认得她左肩的黑痣!”
再有,这副粉肩的美丽:白皙、丰腴、撩人欲醉。它被达官贵人的目光,盯得莹润丰泽,如同被人群的脚踏的在人行道上的青石板,光滑异常。
大自然究竟用什么材料造就了它,何以光阴荏苒,而它却经久不衰,犹如公园里露天屹立、饱受风雨侵袭的裸体像。
侯爵夫人凭藉这肩膀获得某种成功。她披肝沥胆地效忠于亲爱的政府,并充分运用了自己闻名遐尔的粉肩的魅力。她历来手腕高超,不论是在杜尔里宫和部长们周旋,或是在大使馆应酬那些巨富豪商,她都应付裕如。她以笑靥诱惑意志薄弱者,在选举中她为了团结众人,尽量敞露胸怀,直到最固执的反对派倒戈支持她这一边。
侯爵夫人在朱丽侍侯下,进了早餐,修饰一番,便穿着漂亮的波兰服装,滑冰去了。她滑冰技巧极好。
公园里天寒地冻。严寒使滑冰的夫人们的鼻子、嘴唇发疼,风好像将一把把细沙子扔到她们脸上。夫人笑逐颜开,她觉得挨点冻很有趣。她不时走到湖岸的篝火旁,烤烤自己的脚。然后她又在冰上驰骋,像乳燕展翅,贴近地面,在严寒中飞翔。
啊,多么痛快!幸亏没有解冻,真太好了!夫人整个星期都可以滑冰了。
归途中,她看见在爱丽舍田园大街岔道的树下,有一个被冻得半死的讨饭女人。
“可怜的女人!”夫人以感动的口吻念叨。
由于四轮马车奔驰太快,夫人来不及掏钱包,于是将自己的花束,一把大约值五路易的白丁香,扔给了讨饭女人。
【小题1】(小题1)请概括小说开头两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题2】(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小题3)小说以“侯爵夫人的肩膀”为题,有何作用?请分析作答。
【小题4】(小题4)左拉认为,一个作家如果想使自己的作品成为读者“感情上的主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那就是“真实的力量和强烈的个性表现”。本文是如何体现作家这一创作观的?请加以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修软垫椅的女人
(法)莫泊桑
三个月以前,我被叫到这个临终的老婆子的床边。本堂神父已经先到了。她请我们俩做她的遗嘱执行人。为了让我们真正理解她的遗嘱,她把她的一生都讲给我们听。
她的父母都是修理软垫椅子的。她从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住所。从小她就到处流浪,穿得又破又烂。他们到一个村子,就在村口路沟边停住,她的父亲和母亲在路边的榆树底下修理从当地收来的旧椅子。孩子们常常朝她扔石头。有些太太给她几个苏,她仔细地收藏着。
在她11岁时,有一天,她路过此地,在公墓后面遇见小舒盖,一个同学抢了他两个小铜子儿,他正在那里啼哭。在她的心里,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应该是一个永远心满意足、快快活活的,他居然流了眼泪,这深深地打动了她的心。她走过去,知道他为什么难过以后,就把自己的全部积蓄,七个苏,都倒在他手上。他擦着眼泪,老老实实地把钱收下。她当时高兴得发了狂,大着胆子吻了他一下。他只顾看着手上的钱。她看到自己没有遭到拒绝,就紧紧搂住他,热情地吻过以后就逃走了。
她爱上了这个男孩。是因为把自己流浪所得的全部财产献给他了呢,还是因为把第一个温柔的吻送给了他?这在孩子和成人身上,同样都是一个谜。
有好几个月,她一直想念公墓里的这个角落,想念这个孩子。她怀着再和他见面的希望,在修理椅子或者买食物的时候向父亲报虚账,这儿赚一个苏,那儿赚一个苏。
她再次来到这儿,口袋里已经有了两个法郎,可是她只能隔着他父亲的药房的玻璃窗,张望一下这个打扮得干干净净的小老板。然而,这使她更加爱他了。
她心里保留着无法磨灭的回忆。第二年,她在学校后面遇到了他。她一下扑到他身上,搂住他拼命地吻,吓得他哇哇乱叫。为了让他安静下来,她给他钱:三法朝二十生丁,这真算得上一笔财产了。他收下钱,任凭她尽情地抚爱他。
四年里面,她把一笔笔积蓄都倒在他的手里。他心安理得地把钱放进口袋,因为这是他同意接吻的代价。
她除了他,别的什么也不想。后来,他不见了,他被送到中学去念书。于是她采取了无数巧妙的手段,好让父母在假期里路过这儿。她已经有两年没能见到他,差点认不出他来了,他变得那么多,个子长高了,相貌漂亮了,穿着他那件金扣子的学生装显得十分神气。他假装没有瞧见她,高傲地从她身边走过。
她哭了两天,从此以后,她忍受着永无尽期的痛苦。每一年她都要回来,从他面前走过,却不敢招呼他:他呢,甚至不屑看她一眼。她的父母去世了,她继续干着父母的行业。
有一天,她回到她念念不忘的这个村子,看见一个年轻女人挽着她心上人的胳膊,从舒盖药房出来。那是他的妻子,他已经结了婚。
当天晚上,她跳进了村广场上的那片池塘,一个深夜走过的醉汉把她救起来,送到药房。小舒盖穿着长睡衣,下楼来为她医治。他装着不认识,替她脱掉衣装进行按摩,然后厉声对她说:“你疯了!不应该傻到这个地步!”这就足以把她治好了。他跟她说话啦!有好长一段时间,她觉得很幸福。
她的一生就这样过去了。她一边修椅子,一边想着舒盖。
她在今年春上死了。她把自己的这段伤心史从头至尾讲给我听了以后,要求我把她一生的积蓄全部交给她死心塌地爱着的那个人。因为,照她自己的说法,她工作就是为了他。她交给我两千三百二十七法郎。
第二天,我到舒盖家里去,激动地说明来意。舒盖刚听我说到这个到处流浪的女人,这个修软垫椅的女人,这个跑码头的女工爱他,就气得跳了起来,那副神气看上去倒好像是她偷走了他的好名声,上等人的尊严,他个人的荣誉,对他说来比生命还要宝贵的东西。他的妻子也跟他一样气愤,接着说:“这个臭要饭的!这个臭要饭的!……”似乎找不到别的话好说了。
他站起来,走来走去,嘟哝着说:“大夫,您了解这件事的意义吗?这件事情实在太可怕了!怎么办呢?啊!我要是在她活着的时候知道,一定叫警察把她抓起来,扔进监狱里。我可以向您担保,她一辈子也出不来!”
我楞住了,没想到自己一片好心却落了这么个结果,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可是受人之托,总得终人之事呀。于是我又说:“她托我把她的积蓄交给您,总共是两千三百法郎。既然我刚才说的话好像使您很不愉快,也许最好还是把这笔钱舍给穷人吧。”
他们夫妻俩大吃一惊,呆呆地望着我。我从口袋里掏出钱,这笔可怜巴巴的钱,有各个国家的,有各种花纹的,有金的,也有铜的,混杂在一起。我又问:“你们怎么决定?”
舒盖太太先开口了:“既然是这个女人的最后愿望……我看,我们也很难拒绝了。”
她的丈夫有点难为情地说:“我们总可以拿这个钱替我们的孩子们买点东西。”
我冷冷地说:“随你们的便。”我放下钱,行过礼就走了。舒盖朝我伸过手来,我只好握了握。有什么办法呢?在乡下,当医生的总不能跟药房老板作对呀。
他用那笔钱买了五股铁路股票。
我一生中见到的最动人的爱情,就是这一桩。
(据郝运译文删改)
(注)①苏:法国旧货币单位,一法郎等于二十苏。②生丁:法国旧货币单位,一法郎等于一百生丁。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软垫椅的女人把全部积蓄送给舒盖,为的是让舒盖能够因这笔钱而想到自己,她觉得能在对方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就满足了。
B.舒盖听说修软垫椅的女人爱着自己,愤怒地声称要把她扔进监狱,是因为舒盖害怕她说出自己年少时为了钱与她保持亲密关系的不堪往事。
C.小说通过语言、行为、神态描写,塑造了舒盖这个虚伪冷酷、薄情寡义的男性形象。
D.小说讲述了一段与金钱有关的爱情故事,反映了19世纪末期法国社会金钱观念和等级意识对爱情和人性的腐蚀。
【小题2】修软垫椅的女人有何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我”的视角讲述故事有何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赵三贴

刘剑飞

清末民初,谯城南门里有一赵家正骨堂,主堂大夫姓赵,名重山,擅接骨,尤擅配制膏药,人称“赵三贴”。

这赵三贴长得白白胖胖,又终日爱笑,活脱就是庙里的弥勒。可甭看其身胖体拙,手上功夫却是了得。碰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笑眯眯看着对方,伸出胖手这么一模,里面怎么回事,立马心知肚明。而后,谈笑间,趁人不备,忽而双手如电,分抓断骨两端,一推一送一按一揉,但闻咔咔几响,不待那人喊疼,断骨就已接上。随即,再往伤处敷一贴膏药,上两块夹板,就算完事。临走时,照例给伤者另拿两贴膏药,嘱咐好七天一换。回去了,不出二十一天,伤处自愈。

按赵三贴的话讲,他这三贴膏药是有讲究的:一曰正骨,二曰生肌,三曰闭合。不管你是骨裂骨折、伤胳膊断腿,只要贴完他这三贴药,准能行动如常。

起先,谯城人多有不信,说是伤筋动骨一百天,哪有那么快就能好了的?可见其所治伤者无不是三贴药即能活动,不禁啧啧称奇。于是,就给他送了个绰号,叫做“赵三贴”。

有一年,谯城震远镖局的杨镖头外出护镖,路遇悍匪,被打得四肢齐断、奄奄一息。抬回来,看了几个大夫,均是摇头叹息,说是伤势太重,即使能治,也要落个终身残废。后来找到赵三贴,接上断骨,贴了膏药,到了一个月头上,就能在院子里打拳练棒了。

杨镖头重伤痊愈,很是感激,花重金为赵家正骨堂做一牌匾,并请本地书法名家题写了“赵三贴”三个大字。

自此,赵三贴名声更盛。

自古道:同行是冤家。在城北永安巷,也有一家治骨伤的老字号,主家姓孙,人称“孙接骨”。前些年,孙接骨在谯城也是有些名气的,可自从赵三贴名声大盛后,这孙家的生意就一天比一天冷清。
生意不好做,孙接骨就恨上了赵三贴,逢人便讲赵三贴是江湖野医,根本不懂接骨续骨之正法。

这话就传到了赵三贴的耳朵里,赵三贴也不生气,依然乐呵呵地配药接骨,给人治伤。

一日上午,赵家正骨堂突然闹嚷嚷抬进一个伤者。赵三贴一看,见这人正是街面上的一个混混,名叫马三。再看马三的伤势,但见左脚低垂,小腿红肿,显然是左小腿骨断了。

正位,接骨,贴膏药。正当赵三贴准备上夹板时,马三唏溜着嘴,阴阳怪气地道:都说你赵三贴擅接骨、膏药神,马爷我这腿,你确保能接好吗?

张三贴淡然一笑,不紧不慢地道,一贴正骨、二贴生肌、三贴闭合,不出三七二十一天,定能让你走路。

呵,好大的口气!马三一撇嘴,咱今天可把丑话说在前头,到时我这腿要是不好,可要砸你的招牌!

赵三贴就知道是遇上找碴的了,轻笑一声,不再多言。

二十一天后的下晌,十多个无赖抬着马三,骂骂咧咧地闯进赵家正骨堂。

一进门,马三就指着赵三贴大骂,你他娘的什么赵三贴?当初在马爷面前牛皮哄哄,说什么二十一天准能行走,现在你给我睁眼瞧瞧,老子的腿接好了吗?

赵三贴一愣,走上前细看马三的伤处,但见左腿依然红肿,一只脚无力地垂着,竟是没能接上!待伸手去摸断骨的部位,不禁心中一惊,豆大的汗珠顺额头流下。

弟兄们,给我砸!随着马三的一声喊,众无赖早已跑出堂外,摘掉写有“赵三贴”的那面牌匾,稀里哗啦,一通猛砸。

就有人劝赵三贴,让他报官;也有人说,早上明明看到马三都能上街走路了,而今腿骨重断,莫非有诈?

赵三贴也不讲话,脸上依然带着笑,抄起一把大扫帚,慢悠悠地清扫地上的碎匾。

再说孙接骨,听闻赵家招牌被砸,高兴得又是放鞭、又是换匾,发誓要研制一种骨伤新药,盖过赵三贴。

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

这一日,孙接骨亲带徒弟,去城西60里的龙山采药。

也是该着有事!在攀爬一处断崖时,孙接骨脚下一滑,从崖上摔下,竟硬生生把脊椎骨给摔折了。

尽管也是骨伤名家,但由于伤在脊椎,且骨折严重,抬回家里,其徒弟再三施救,也没能将他的断骨续上。

正当孙家人哭天抢地、一筹莫展时,赵三贴竟背着药箱,上门治伤来了。

经此一事,孙接骨是又惭愧又感激。伤愈后,亲在芍香楼订一桌酒席,答谢赵三贴。

席间,孙接骨满面愧疚,说起当年马三找碴闹事,砸赵家的招牌,皆是他花钱收买,幕后指使的。

赵三贴一笑,这事你不说我也知晓。当初马三的断骨本是齐碴,伤在膝下四寸;第二次再去找我,断的却是斜碴,伤在膝下五寸,显然是外力挫伤所致。而细观挫断其腿骨的手法,正是你孙家的分筋挫骨手。只是,当时有些震惊,这生生将人闭合之骨再次挫断,也未免太有违我们医道了!

喝了一口酒,赵三贴又道,其实,孙兄不知,我们行医之人,招牌不在店门,全在病人的心里。故此,你虽让人砸了我的招牌,但却无法砸去病人对我的信任。

一旁的孙接骨,早已听得又羞又愧……

(选自《短篇小说·原创版》)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不仅写到了赵三贴手上的神奇功夫,而且写到了他给伤者用的神奇膏药,这样既突出他的医术高超,为下文做铺垫,又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描写杨镖头护镖时“路遇悍匪”“几个大夫,均是摇头叹息”这一情节,意在为后文赵三贴接好断骨并治好了伤蓄势,侧面烘托赵三贴技艺的高超。
C.虽然小说以清末民初为背景,但是发生在赵三贴身上的故事给读者的感觉并不遥远,文中揭示的医者仁心和如何做人对现代社会来说仍然有启示意义。
D.小说描写赵三贴面对孙接骨诋毁他是江湖野医,根本不懂接骨续骨之正法,也不生气,依然乐呵呵地配药接骨,给人治伤,表现了他乐观、自信、大度、正直的特点。
【小题2】小说写马三去赵家正骨堂不是为治伤,而是存心去闹事,虽是直到文末才由孙接骨自己说出,但此前文中已有多处伏笔,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在刻画孙接骨这一人物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